(杭州行2)环游西湖十景之①许仙与白娘子爱情圣地~断桥残雪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远观保俶塔


保俶塔是一处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传统古建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保俶塔外观保留至今。


保俶塔为八面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实心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45.3米。塔基呈八边形,东西两侧各设垂带踏跺。塔身清水砖砌,八分七层,逐层向上收分,层高随之递减,至第七层转为圆形素身。保俶塔是研究江南古塔的重要实物史料。保俶塔是西湖胜景的标志性建筑,对研究西湖的变迁、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吴越国佛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北宋时期,永保和尚,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宝塔,人们感其精神并以作纪念便改叫“宝石塔”为“保叔塔”(据《咸淳临安志》记载)。


白堤,全长1千米,连接着西湖的外湖和里湖,将孤山和北山紧密相连。随着历史的变迁,白堤也经历了多次修复和重建。在断桥的东侧,白堤上广植桃柳,形成了美丽的丛林景观,堤上内层是垂柳,外层是碧桃。白堤又被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以“湖色畔周遥,山声…”(省略一段)而闻名,北段则以“断桥残雪”为代表。


离开平湖秋月由西向东走过1.1公里长的白堤,堤的那一头就是断桥残雪。


断桥残雪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冬季的一处独特景观。由于断桥背城面山,正处于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上,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每当瑞雪初晴,如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已冰消雪化,所以向阳面望去,“雪残桥断”,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故从阴面望去,“断桥不断”。




断桥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几段重要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


断桥之名则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为西湖十景之一。


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今日断桥,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断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虽曾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


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俶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




断桥残雪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美景,更在于它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每年到来的瑞雪初霁时刻,断桥残雪都会带给人们怀旧和遐想的情怀。它是西湖之美的象征,也是浪漫与诗意的结合。


大家不妨前来西湖观赏断桥残雪的壮丽景色。站在宝石山上,俯瞰西湖的银装素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在白堤上,欣赏桃柳垂涎、湖光山色的交织;细细品味断桥残雪的美丽与独特,感受古老与现代的交融。


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断桥位于杭州市白堤东端,一说因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宋代叫宝佑桥。另一讲元代因桥畔住着一对以酿酒为生的段姓夫妇,故又称为段家桥。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 50年代又经修饰。


桥下,是一片平静的湖水,湖面上飘着一层薄薄的雾气,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沿着湖边,有一排排的垂柳,柳枝上挂满了雪花,看上去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今,断桥残雪已成为西湖的标志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每年冬天,当雪花纷飞时,人们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可以看到西湖如白色的宝石镶嵌在杭州城中央。白堤上的断桥,在阳光的照射下,桥面上的雪渐渐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则仍被皑皑白雪覆盖。远望断桥,似断非断,不禁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断桥残雪的美景也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的赞美之词。唐朝的张祜曾在诗中写下断桥荒藓涩的景象,清代的文人也纷纷为断桥残雪题字创作。历史上多次修复和重建的断桥残雪,也成为了各个时期名人诗文的记录。

断桥残雪,是西湖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画卷,感受它带给我们的奇妙与魅力。无论是寻找历史的足迹,还是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断桥残雪都将带给您无穷的惊喜和感动。让我们一同去追寻西湖的美,留下属于自己的断桥残雪之约。总之,杭州断桥残雪景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冬季雪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是游客们不容错过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