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天岩景区回到赣州市区,还不到下午两点。看了一下手机地图,决定再游览一下郁孤台和附近的几个景点。8月26日下午两点半,我乘坐8路公交车来到了均井巷路口。向前250米左右,就是赣州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一座黑色的碑墙横卧在广场边上,“江南宋城”镌刻在上面。
西侧是一条登山阶梯,入口立着牌子,上书:郁孤台。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这个贺兰山也称田螺岭。贺兰山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我沿着登山石阶登上这座并不高的贺兰山,当然这个贺兰山并不是宁夏的贺兰山。
登至山腰,石阶中间的平台上耸立着一座青铜人物塑像。看塑像基座的铭文,这是著名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雕像。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35岁的辛弃疾来到了赣州,当了两年的江西提点刑狱,官署便设在赣州。他不止一次地登上了郁孤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就是在这段时间填的。
走上顶端台阶,前面就是售票处和景点入口。在路边立着一块拍子,上面是郁孤台的简介和导览图。看导览图,这个景点的确不大,在郁孤台的后面还有一座辛弃疾的雕像。
通过了预约登记,走进了景点入口。迎面台阶之上是一座白色的小门,门的上方是“望阙”,这就是“望阙门”。唐代京城外放到虔州当刺史的李勉曾把郁孤台改为“望阙”,这一名称延续了多年,直到南宋十七年。当时的地方长官在原址增创为二台,北面的仍称“望阙”,南面的恢复了“郁孤”的原名。明正德年间的知府邢珣认为,郁孤台秀拔,关系到一郡的文运,修复了旧址,恢复了郁孤台。
走进“望阙”门,一座三层高的仿木结构楼阁展现眼前,这就是著名的郁孤台。郁孤台的创建年代不详,据说是唐中期,距今最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沧海桑田,郁孤台屡经废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1959年修复。1982年3月拆除。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三层高17米,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郁孤台二层正中的“郁孤台”匾额,是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所题。
走上郁孤台一层,门柱上挂有两幅楹联,一幅是苏东坡被贬岭南途径赣州登郁孤台所作,上联是:日丽崆峒晓,下联是:风酣章贡秋。另一幅是唐长庆年间虔州刺史李渤的杰作,上联是:郁结古今事,下联是:孤悬天地心。
在郁孤台一楼的正厅,江泽民书辛弃疾的词《菩萨蛮》挂在迎面的墙上。这是1996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赣州时登临郁孤台所录。
郁孤台角是登楼木梯,我们沿梯而上来到二层,在这里看到了着郭沫若先生的佳作。1965年6月,郭沫若先生登郁孤台游览,留词一首:“郁孤台下三江水,人民血汗非清泪。遍地尽杉松,泱泱绿化风。十年树木计,前景在眉睫。决战胜天公,江流不再红。”
来到了三层台,这里是赣州老城区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可远眺古城秀丽和章江、贡水及老城远景。
走出郁孤台的后门,又有一座辛弃疾的雕像矗立在这里。他高昂头,眼望“郁孤台下清江水”,“毕竟东流去”。
走过贺兰山门,来到了郁孤台的西门。这个门上方悬挂着黑底篮字的匾额,“郁孤台”三个繁体字赫然额上。
一组青铜人偶摆放在路边,一个乐人在抄拉胡琴,两位老者在洗耳恭听。桌上摆放酒菜,小二在一旁伺候。
通往景点外面的台阶道旁,挂满了红色的丝带,不知是游人系的还是景点的设置?万绿丛中的这些红,给景点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沿着石阶走下来,到了郁孤台的西口。景点指示牌立在石阶旁边,还是“郁孤台”三个大字。郁孤台是个名人、文人都光顾过的名台,李渤、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词。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使古城赣州有了近千年的知名度。
回首再望郁孤台,耳边仿佛响起了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