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的第二大城市。13世纪时,它是鹿特河(Rotter)旁的一个小渔村。荷兰的沿海地区是低于海平面的,如果不构筑堤坝的话,大部分地方都会被海水淹没。为了控制洪水,当地人在河上修建了大坝(Dam),这是荷兰所特有的,连单词Dam都是荷兰自己造的,小河与大坝合到一起就成了鹿特丹。
鹿特丹绝非阿姆斯特丹那样的“第一眼美人”,很多人对这个城市有不约而同的观感。鹿特丹轻易就能举出不下百幢风格敢为人先的建筑,不少鹿特丹人会为自己城市的“糙”而骄傲。近年在社交媒体上一个名为“Keep Rotterdam Ugly”的网红账号,就是一个本地人分享城市新建筑,在“丑陋”中呈现美感的平台。这个账号半带自嘲半开玩笑地写了一句话:“有时候鹿特丹挺丑的,就让我们将丑陋进行下去吧。”
发表在1952年《自由人》报上针对鹿特丹战后重建的一段评论:“……与其看到载着老太太的马车,我们当前更希望看到锃亮的电动车成列成行,相比在一家老式蔬果店里被豆蔻、肥皂和糖果的刺鼻味道攻击,我们在卖玻璃和镜子的零售店里感觉会更合适。鹿特丹将会成为我们自己的城市,一个属于20世纪人民的城市。”估计这确实代表了当年相当一部分鹿特丹民众的观念。
▲鹿特丹当代美术馆,是雷姆·库哈斯(OMA)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对于横平竖直墨守陈规的传统结构体系的反叛,体现来自密斯、波普艺术以及荷兰功能主义建筑的影响。建筑包含33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一个礼堂和一个餐厅。倾斜的平面和一系列组织严密的坡道连接起了三个大型展厅和两个私密画廊。
市中心在二战期间(1940年)遭德军大面积空袭,城中大部分建筑被炸毁几乎被夷为平地。不等战争结束就立即着手重建,然而鹿特丹并没有像众多遭受重创的欧洲城市如德累斯顿、科隆那样,采用鹿特丹建筑设计师W.G.Witteveen按1∶1还原法原貌复建的方案,因建材短缺,方案一直被搁置。
▲德累斯顿
▲科隆
也没有沿用阿姆斯特丹、海牙的传统荷兰建筑。等到了1944年,Witteveen决定辞职,新任命的城市建筑师Cornelis van Traa推翻了旧方案,转而提出建设一个全新规划的市中心。这个向现代城市看齐的方向,基本上也意味着鹿特丹从此将与过去的老城一刀两断。建筑师从改变交通道路开始着手,并优先规划商业大楼、公共大楼和市中心的商店,维修码头也被放在重要位置,而建造住宅楼则被放到了次要位置。购物中心所在之处也随之变成新城市的中心。
▲林班街(Lijnbaan)
直到1970年代,鹿特丹重建工程一直按照这一方案去实施。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越来越多批评的声音,认为这样一个缺乏住宅区域的城市过于冰冷空荡,“如何建设一个更宜居的市中心”开始成为鹿特丹新的规划方向。由旧码头和工业大楼改造而成的人文空间,以及与之相关的“创意产业”,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兴起。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在战后重建的大楼被拆除,另一小部分则成为文物保护建筑。像1950年代初建成的购物街区The Lijnbaan,就成了现代购物中心的教科书式建筑。
说起鹿特丹的奇幻建筑,首先领略下以这座城市命名的“鹿特丹大厦”。
建成时间2013年
设计:雷姆·库哈斯 | OMA
鹿特丹大厦是由OMA设计的一个三座层叠与交错的大楼组成的垂直城市。上部由六座塔楼错位“拼贴”而成,包含住宅、办公及酒店。塔楼的错位形成了三道缝,观察者透过它们能看到背后的天空和城市,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塔楼和缝的视觉比例也不断变化。
OMA的理念认为庞大的规模无论在形式还是功能上都具有城市的密度和多样性。这个塔形体被微妙解构,拒绝成为一个无聊的单体,成为每个角度都有趣的体量。此外形体也反应内部功能的变化。
2022年5月26日,鹿特丹屋顶步行桥 (Rotterdam Rooftop Walk)已正式向游客开放,人们可以到达距地面30米高的空间,在鹿特丹市的屋顶之间漫步探索。这是由鹿特丹屋顶日 (Rotterdam Rooftop Days) 与MVRDV共同打造的屋顶装置,亮点是一座横跨鹿特丹市中心库尔辛格大街 (Coolsingel) 的天桥。
屋顶步行装置为公众观察和体验城市提供了新的视角,步道中也设置了丰富的功能,向人们展示屋顶空间蕴含的无限开发潜力,成为城市的“第二层界面“,增强都市生活的宜居性、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
亮橙色的鹿特丹屋顶步行桥长600米,人们能够在这里收获欣赏城市景观的绝妙视角。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将通过一系列屋顶装置,展示未来有效利用屋顶空间的可能性,进行绿化、蓄水、食物和能源生产。
屋顶步行桥装置由荷兰Steigers公司安装建造,桥上的一系列装置艺术,包括一座虚拟的村庄和女王百货 (De Bijenkorf) 屋顶的景观设计,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屋顶空间为营造可持续、健康且宜居的城市可能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座屋顶步行装置由「鹿特丹屋顶日」发起,与MVRDV合作开发设计。作为一家国际性的设计事务所,MVRDV多年来一直积极致力于解决城市空间不足、以及城市向乡村过度扩张所带来的问题。屋顶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住房短缺,以及再生能源利用等重大问题;屋顶漫步的活动也将吸引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参观者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屋顶空间利用的丰富可能性,特别是在鹿特丹这样一座拥有18.5平方公里闲置平屋顶的城市里。
“2016年,为庆祝鹿特丹战后重建75周年,我们在鹿特丹中央车站前广场设计了一座巨型楼梯 (Stairs to Kriterion) 的临时装置,吸引了近37万名游客。那时就产生了延续这个概念的想法,”MVRDV创始合伙人Winy Maas说道,“在欧洲歌唱大赛期间 (Eurovision Song Contest),我们想设计一个舞台来表彰获胜者,但由于疫情的原因未能实现。很高兴在「鹿特丹屋顶日」实现了这个愿景,它进一步论证了,我们不仅应该开发我们的屋顶,为它赋予绿色和公共性,还应该把屋顶都连接起来,为鹿特丹市民提供一个新的屋顶公园!这次屋顶步行装置上的“橙色地毯”和库尔辛格大街天桥就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
2016年为庆祝鹿特丹城市重建75周年,在鹿特丹中央车站前广场设计的通往Groothandelsgebouw大楼屋顶的巨型楼梯 (Stairs to Kriterion),吸引了超过35万名游客慕名参观。
设计鹿特丹中央火车站巨型楼梯和屋顶步行天桥的MVRDV团队,为还为同城的荷兰新研究所 (Het Nieuwe Instituut)设计了第三个屋顶临时装置:The Podium 粉色阶梯天台,沿着研究所外墙设置了一条143级台阶的楼梯,从地面直达屋顶,将于6月1日向公众免费开放。
在这座粉色平台上,人们可以俯瞰MVRDV刚刚完成的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艺术仓库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这里也将成为鹿特丹建筑月 (Rotterdam Architecture Month) 的核心活动场所。
一、因藏品无处摆放而诞生
2011年,荷兰第三大博物馆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已有的设备不足以负荷超过15万件藏品的运营,馆长夏赫·艾克斯急需一个新的仓储空间,这成为Depot公共艺术仓库诞生的契机。这座几乎全部透明的博物馆仓库打造了一座古巴比伦一般的艺术之城,将博物馆的历史与未来联络于一处。
▲MVRDV事务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仓库(The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是荷兰皇家建筑所(BNA) 2022年最佳“活跃环境”(Stimulating Environments)建筑奖的得主,也是有史以来第一座所有藏品全部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位于建筑顶部的屋顶花园更获得了“荷兰最佳屋顶”的称号。
2013年,MVRDV在Depot公共艺术仓库的设计竞赛中胜出;
2017年开始施工;
2021年正式竣工:近十年的设计与建造将在开幕式的这一天画上完美的句号。11月5日,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King Willem-Alexander)出席开幕仪式并为其揭幕剪彩;11月6日,这座让人翘首已久的公共艺术仓库将正式向公众开放。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公共艺术仓库(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于2021年开放,是一座代表自由、开放、共享的“未来博物馆”。
二、Depot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不是博物馆,的确像仓库
之所以取名叫“艺术仓库”,因为从建筑形制以及藏品摆放和布局来看,这里就不是博物馆的样子,摆放不按博物馆常规,收纳能力超强,确实像“仓库”。
传统博物馆往往由于空间的限制,只能展出一小部分的藏品,而Depot展示的则是数量惊人的艺术与设计作品,以及存储、维护和修复艺术品的过程。尤其在参观画作时,好比在装修市场挑瓷砖、墙画、挂毯的装饰商店中,真可谓把每一块空间都利用到了极致。
(二)藏品摆放不按时间顺序,而取决于尺寸和保存条件
正因为这座大仓库不按一般博物馆的套路出牌,所以人们才能在Depot内获得与参观传统博物馆完全不同的新奇体验:在这里,决定艺术品存放方式的并不是时间顺序,而是其尺寸和所需要的气候环境。在这里,你会发现古代艺术与当代设计并置,新与旧之间产生新的关系与连结。
▲超高的悬挑。仓库内一共设置了五个气候区,可以安置从版画、油画到摄影等不同储存要求的艺术品。
▲锥形结构内设有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品储藏系统,配备了最先进的气候控制和运动传感器,使博物馆工作人员能够跟踪和监测收藏中每件艺术品的位置和状况。
▲纵横交错的楼梯
▲存储空间的通透开窗
(三)消融展览边界,上下前后全方位地看
Depot改变了人们在博物馆中看与被看的方式,让观众置身于透明、悬浮的共享空间中。人们共同筹集作品建立藏品库、分享空间、面向全体、“共享”的理念使Depot成为一个边界消融的透明体,或是一把让所有人自由持有、欣赏作品的钥匙。
▲有一个展厅展示了许多画作的背面。一幅画的背面,也被称为“verso”,通常不面向观众展示。
▲背面可能包含有关艺术家的信息,例如签名或日期,以及来自画廊或博物馆的标签或邮戳,表明这幅画曾被展出或售出。一幅画的背面还可能包含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例如画布类型、张力杆或装裱元素。修复人员也可能使用一幅画的背面记录已对艺术品进行的任何保护或修复工作。
虽然一幅画的背面可能不像正面那样可见或光彩夺目,但它仍然可以提供有关艺术品的历史、材料和状况的有价值信息。
▲彼得勃鲁盖尔的《巴别塔》是重要馆藏之一。
(四)屋顶另有乾坤
仓库中存放着151,000多件艺术珍藏,分布在不同的储存空间内,参观者们可以近距离地观赏并参与互动,既可以单独或组团在恒温控制的空间内进行游览,也可以在浏览完毕总共达13000平方米的六层空间后登上建筑顶端,在鹿特丹市最大的屋顶花园间徜徉,看看35米高的“屋顶森林”和Renilde餐厅。
全镜面玻璃打造的十字形屋顶餐厅呼应1664块玻璃组成的建筑立面,将建筑物的内与外变成镜像与光影的变奏。
Renilde餐厅
(五)名副其实的不锈钢花盆或大碗
▲整个“盆”型的外墙全部用镜面玻璃拼接而成,走近建筑时,镜面就反射形成一组城市地标景观图。仰头在屋顶位置看到一丛丛绿植时,确实令人感觉面前这座建筑确实像一个巨型花盆。
鹿特丹或许是历史包袱早已卸下的缘故,建筑师并不会因此缩手缩脚,“丑”和“错误”的出现,并不阻碍实验与创新的推进。相较于许多欧洲城市,鹿特丹百姓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似乎更为习惯,像市民们戏称为“铅笔刨”的市集大厅(Markthal),计划开建的时候“大家的态度是典型的荷兰式不以为然”,可是当建筑落成开放以后,人们很快就欣然张开怀抱,“就像这大楼早就是城市的一部分那样。”而这种开放的氛围,多年来也吸引了不少思想创新的建筑师到鹿特丹扎下根来。比如四十年多前从美国回到欧洲的雷姆•库哈斯(OMA),就是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例子。
“市集大厅”,同样出自MVRDV的手笔,这幢大楼位于鹿特丹最古老的街区之一Hoogstraat附近,欧洲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也就在附近出生。
▲伊拉斯谟(1466-1536),是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影响。尽管他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他认为骄奢过度的罗马天主教会,甚至拒绝接受后者授予的枢机职位。在《论死亡之准备》一文中指出:永久生命的保证不在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伊拉斯谟整理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
2014年市集大厅落成时,最初是被形容为“马蹄状”的建筑。建筑的独特之处不光是两面入口处的外墙全部铺上玻璃、室内从40米高的拱形天花到两侧墙面由1万1千平米的彩色画幅覆盖,还因为这幢建筑将市集大厅和住宅楼结合在了一起:整个“马蹄”里面都是公寓,每间公寓里都有一扇朝向市集大厅的窗户。
鹿特丹也存在其他城市一样的问题:当原本生活成本极低的破旧地区被发展商相中,这造成的结果是老百姓能供得起的房子越来越短缺,一座座新奢公寓待建之时,也意味着有不少“穷人被赶出家门”。这是城市片区“绅士化”(gentrification)的副产品,至今缺乏完美解决方案。但与伦敦相比,鹿特丹这方面的矛盾看起来并不算突出。
话说回来,将伦敦金融城的开发过程与鹿特丹的城市建设相比也不准确,毕竟鹿特丹曾经面对的是一张近乎空白的画布,建筑设计师和广大民众都在漫长的重建过程中习惯了重新想像一个城市的未来。而伦敦近年来的“绅士化”,不少新楼是建立在拆除老建筑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行的。
▲通过拱廊市场透视效果图,不难明白其整体建筑结构。
这座建筑是荷兰第一个有顶盖的食品市场,同时也是结合了居住和购物的一种新的城市建筑类型。该建筑的墙和房顶是由228个公寓构成的大弧形,而在这个弧形内面则是由Arno Coenen和Iris Roskam创作的“丰饶之角”,这个面积达到11000平方米的艺术品也是整个荷兰最大的艺术作品。
里面就一层的市场,抬头看三,四层楼高的圆拱顶都是五彩缤纷生鲜水果的彩绘。不时可见圆拱LED萤幕和各种花卉食材的图形输出,变换各种花样,像进入到彩色童话世界一样,模拟出各式新鲜蔬果及谷物漂浮于外太空的超现实的迷幻之境。
在这里看外边的铅笔楼似乎更有味道。
至于这里的摊主、店家所售,无非是些甜点、水果和一些小玩意儿之类。
Timmerhuis是一栋集政府服务、办公室和居住公寓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模块化的建筑体量沿街道立面向内生长,逐渐堆垒出两个不规则的“顶峰”。这座由小块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层次丰富,给来往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碎片化的体量也让建筑与绕其东侧、建于1953年的Stadstimmerhuis间的交接更为流畅和自然。
▲由小块体量堆叠而成的不规则顶峰
▲建筑功能分区
创新型的结构体统让建筑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上都高效而灵活多样。单元体的尺度适中,可随需要在办公和居住之间任意变化;绿意盎然的屋顶花园让居住于城市中心的居民也能拥有一方自己的小花园;而在建筑的底部空间,网格单元以同样的模数向内切割,留出大量面向街道的开敞空间,城市空间向建筑内部渗透,两者之间本应分明的界限也随之模糊。
冬季时这座建筑则像一座冰城。
▲尺度适中的单元体在建筑下部空间中为办公室
▲尺度适中的单元体在建筑上部空间中为居住公寓
▲错落的屋顶空间成为公寓露台
▲内外空间的界限模糊
建筑内部与中庭相连的智能气候系统将不同季节的冷热能量转化储存,在需要时向室内空间释放,两个巨大的中庭如同生物的“肺”一般,为室内提供源源不绝的空气和能量。而建筑立面上利用高科技的透明隔热技术的三层玻璃幕墙则让节能效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峰值。OMA将建筑设计与最新节能科技相结合,Timmerhuis正如业主所希望般,成为了荷兰本土最具可持续性的建筑。
▲通透的建筑底层及中庭空间
Timmerhuis的建筑体量试图与周边环境相契合,而不是成为鹿特丹修正主义盛行的建筑史上又一异形建筑的例证。建筑的对称轴线是市政厅和邮局建筑轴线的延伸,而两座建筑间的通道也被保留,穿过Timmerhuis通往另一端的街道。通过保持相同的建筑层高,Timmerhuis得以与Stadtimmerhuis无缝相连,而其20米的裙楼高度亦与周边建筑高度相仿。这座全新的建筑完美地融入了城市环境中。
▲与相邻区域相仿的裙楼高度
▲建筑与Stadstimmerhuis无缝连接
▲建筑规整的空间形态与周边环境相呼应
市集大厅对面是鹿特丹图书馆,图书馆上方刻写着一行每天夜里会被霓虹照亮的句子:“地球之上皆吾乡”(Heel de aarde is je Vatherland),以及“伊拉斯谟”的名字。
▲鹿特丹图书馆上方刻写着句子:“地球之上皆吾乡”
走在14世纪开始建造的老海港边上,我看到对面有一座建于1889年的新艺术风格建筑“白屋”,这幢41米高的大楼是当年全欧洲第一高楼,二战期间也幸运地躲过了大空袭。“白屋”与老海港边上一排黄色的“方块屋”(Kubuswoningen)形成有趣对比。
这些建在塔架上的小房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鹿特丹建筑师Piet Blom受市政委约而设计的建筑,目的是填补老海港与市中心之间的空隙。建筑师最后交出了一批被荷兰政府认定为“实验建筑”的六边形房屋,屋内每一扇窗户和墙面都呈54.7度,整排房子看上去都是倾斜的。“魔方屋”,也称“立体方块屋”,是鹿特丹的最具标志性的现代建筑之一,也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新艺术风格的现代建筑作品。
魔方屋旁边伫立的高大建筑,并不会因为魔方屋风头太盛而被抢了镜,因为它也是一座个性建筑。
▲老海港,魔方屋左侧即白屋
▲魔方屋3D俯瞰图
▲整座建筑横跨上布拉克街
▲鹿特丹市中心这座引人注目的魔方屋并非只是个摆设,而是一家青年旅馆——“好住青年旅馆”,这个被载入史册、俗称“立体房子”的后现代建筑,是皮埃特·布洛姆于1984年设计的,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正因此这里的房间很难订到。
虽然叫“好住青年旅馆”,但一点都不好住,除了床和家具是水平的,其余一切都是歪的,即便想体会一晚尝个鲜却没订到房间也不必沮丧,有一间作为参观景点,对外开放,花上3欧进去看一看待一会也能过把瘾。
▲立体方块屋在布拉克地铁附近,靠着鹿特丹最古老的旧天堂(也称旧港,Oude Haven)。建于1350年的港口位于鹿特丹市内的黄金地段,附近遍布酒吧、餐馆。在这个区域除立体屋外,游客可以找到欧洲的第一座摩天大楼——白宫(Witte Huis)和新市场,还可以看看新的海尔德广场和有趣的海军博物馆。
戴着大尖帽子的铅笔楼像一位形影不离的老铁一样,常伴魔方屋左右。
▲魔方屋结构示意图
▲魔方屋3D平面图
整座大厦其实是横跨上布拉克街而建的,它将51个传统的立方体结构房屋倾斜45度吊在六角形塔架上。每个住户单元由一个倾斜立方体与一个六角柱叠接形成,仅靠立方体的一个角叠加在六角形的柱子上,打破了人们对立方体的四平八稳的视觉惯性。立体方块屋全部用连接两端的两个超大立方体连接在一起。每个立方体共有三层,居住空间约为100平方米。一些居民将小三楼用作他们的花园。整幢建筑具有大量公共地面区域。
▲魔方屋庭院
▲魔方屋庭院
皮埃特·布洛姆这样陈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工业化城市缺乏高质量的社交场所,缺乏活力和生活气息,他从童年画的圆形树中衍生了立方体屋的愿景,将自己的设计抽象为树的形态,而将整个建筑群看作一片森林,建筑的趣味性极强,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为城市增添了新的生气。建筑师如此大胆的想象力、超凡的构思才华及设计理念,着实令人钦佩。
立体方块屋距这座港口城市几乎所有的景点都仅一步之遥,例如博伊曼斯·范·比宁根博物馆、鹿特丹动物园、荷兰建筑学院和伊拉斯缪斯大桥。
作为建筑设计,立体屋是新奇的、完美的,也是成功的,但很多人入住时还是多多少少没有习惯这种视觉的变异,初期会有些不适。立方体内部没有任何直墙,所以当居民需要购买家具时,会感到很头疼。选择住在这些房子里的人,一定是居家装修的天才。
设计如果过于强调个性与视觉效果,会忽略入住主体的习惯性、空间的平坦性,不过对于游客来说,几晚的入住妨碍不大,更多的是满足猎奇心理。但作为“桥宅”,它很好地处理了从公共到私密的多种状态。是把各种场所、各种尺度相互整合的非常优秀的建筑案例。
20世纪80年代,鹿特丹涌现出许多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其中包括本·范·贝克尔设计的伊拉斯缪斯大桥、皮埃特·布洛姆设计的鹿特丹立体方块屋(Rotterdam Cube Houses)、雷姆·库哈斯设计的鹿特丹大厦,另外还有闪射着鹿特丹新地标光彩的鹿特丹新市场、豪达大广场上的辉煌的哥特式市政厅等鹿特丹的标志性建筑。
伊拉斯谟大桥(Erasmusbrug)以“天鹅大桥”的美称闻名于世,拥有简洁俐落的外形,雪白的桥身修长挺拔,像一只优雅的白天鹅高贵地游荡在马斯河上。
本·范·贝克尔设计的伊拉斯谟大桥
天鹅大桥单臂高达139米,桥身长达80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斜拉索桥。这座单向斜拉式大桥将钢索悬挂在塔门上,弯曲着抵抗拉力,支持着桥身。
1990年开建大桥落成于1996年,拥有2600级阶梯、数条大道,车辆、电车、脚踏车、行人及溜滑板的运动人士都可以自由通行,可谓荷兰人的实用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
说起鹿特丹的奇幻建筑,当然也不能少了中央火车站,它作为一座每日约有11万人运输量的欧洲枢纽,由荷兰建筑事务所(本瑟姆·克鲁维尔建筑师事务所|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巧妙地在原车站的基础上,将其设计成更明亮、更具个性的当代建筑,建成于2014年。
鹿特丹车站南北两个方向的城市特征差异显著,因此车站的两侧也被设计成了不同的风格。城市北部有典型的荷兰小镇特色,且乘客流量较小,为了保持这种特色,车站入口没有修建过高,而是采用了适度常规的设计,并且被设计成外挑且透明的;城市南部则现代化高楼林立,为了强化建筑于城市的标志性形象,
南部的入口不仅外形高挑突出,并且完全采用了现代的不锈钢材料覆盖大厅的屋顶。
从鹿特丹中央火车站出来右转步行两分钟即可抵达一处好玩的去处。形色匆匆的或带娃的你,不妨在这里停留半日,可以仔细地沉浸式看一看鹿特丹的各种奇幻建筑。毕竟,一般游客不可能把每一处都看到,在这里多少能弥补下某些遗憾。
迷你世界位于一座大厦的底层,并不显眼。
鹿特丹迷你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微缩景观之一,将整个鹿特丹城市风貌全部呈现面前,而且一天被浓缩在24分钟里,城市风光,沿海淤田、风车村落、海港美景生动景象,历历在目。 走马观花参观完所有细节约1小时,但如果带了孩子来,不赶时间可以慢慢玩上半天,这里非常受孩子们喜爱。
24分钟的日与夜在迷你世界中,他们的一天被浓缩在24分钟里,所以每小时三次进入黑夜,成千上万的迷你小灯会亮起,然后就可以欣赏到夜晚的一切,瞬间灯火通明。从白天到夜晚。白天里,里面的居民迎来他们的新一天,迷你火车,轮船一刻不停的运转,所有的火车都是从计算机控制中心运行出来的。通过这里能以上帝的视角把整个鹿特丹云游一番。
赞丹,是阿姆斯特丹西北部一个小河港,和阿姆斯特丹仅有一河之隔,是一座沿着赞河两岸布局的城市。名字里带“赞”,那到底有多赞呢?
1697年,俄国彼得大帝为了学习造船技术来到荷兰赞丹,住在一个古老的木屋里,从此这座木屋名声大噪,成为赞丹沙皇彼得之家(荷兰语:Tsaar Peterhuisje)。彼得一世学习完成后,这才回国壮大俄国海军,将俄国带入帝国时代。如今,彼得之家被改造成了博物馆,这段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赞丹不仅工业繁荣,环境还很美,艺术家们也慕名前来。1871年,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 Monet)来荷兰旅行,被赞丹及其周边风景深深吸引了,一口气创作了20多幅绘画作品:《赞丹河堤》、《赞河旁的房子》、《赞丹风景》等。
《赞河旁的房子》
《赞丹赞河》
《赞丹风景》
《夕阳下的赞丹河堤》
莫奈在给他朋友的信中写道:“到处都是有趣的事情,各种颜色的房子,数以百计的风车和迷人的小船”。
原来赞丹早在中世纪就是荷兰的网红打卡地。 那么新世纪的赞丹该怎么在荷兰众多美丽的城镇中脱颖而出呢?整个城市就像座主题乐园,新世纪赞丹的出圈,凭借的是丰富多彩的建筑、奇幻又充满未来感的空间设计。赞丹因特尔酒店店Inntel hotel Zaanstad,就是城市的第一张名片。
2010年秋天,因特尔酒店正式竣工。这栋酒店高40米,分为11层楼,由70个荷兰式木屋堆叠而成,墙体整体色调采用了4种不同色度的绿色,墙上的宽阔方窗布局各不相同,房屋向外凸出,远远看上去就像人工组装的乐高玩具。这里还有一个小彩蛋。 酒店绿色外墙顶端镶嵌着唯一的蓝色小木屋(图最右上角),这是设计团队对画家克劳德·莫奈的致敬——1871年,莫奈在赞丹完成了油画作品《蓝房子》。
因特尔酒店共160间客房,酒吧、餐厅、泳池应有尽有。酒店内部装修秉承了极简风格,性价比也不错。1层属于户外区域,附近的居民和酒店住客可以在这里欢聚,打造了一种浓厚的社区氛围。
酒店旁边错落的天桥,把单一的运河变成了多层次的空间。
不单因特尔酒店具备乐高风格,周边许多建筑都是如此。
一、桑斯安斯是一座被汽车拉过来的古村
风车,俨然是荷兰的标志,荷兰也有许多知名“风车村”,距离阿姆斯特丹最近的风车村是其以北15公里处的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村庄——桑斯安斯风车村。
风车村始建于1850年,里面遍布着正宗的荷兰木屋和美丽的风车,还有各种木鞋和奶酪,就像一座露天博物馆。但它又绝非博物馆,因为人们依然在这里居住和生活。很多游客不知道,这里原本并非村落,而是在1961-1974年间,政府将赞丹地区有历史价值的风车和房屋建筑都由拖车运往了桑斯安斯,由此形成了这座“风车村”。
二、交通
在阿姆斯特丹最美地段的中央火车站,乘坐到Uitgeest方向列车Sprinter,15分一趟,Koog-Zaandijk站下车。下火车能看到很显眼的风车村的指示牌,跟随标识走步行约1.5公里即到。
三、风车居然还有名字
风车村里有八座16-19世纪建成的老风车,其中有一部分为原貌重建,其中五座紧靠桑河(River Zaan)而建,远远望去连成一排,与河边经典的荷兰式小屋相映成趣,成为桑斯安斯最具标志性的风景线。
更有趣的是这五座风车还都有名字:小绵羊(Het Jonge Schaap)、探寻者(De Zoeker)、猫(DeKat)、加冕的普伦堡(De Gekroonde Poelenburg)和男仆(DeHuisman)。
在每年3-4月,当很多人还在国内挤婺源看油菜花,下扬州踏青时,到风车村更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常看到的风车配鲜花的电脑桌面就是出自于荷兰这类风车村里。
四、风车内部探秘
风车村保留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风貌,在里面行走,宛如徜徉在荷兰的历史河流中。在这里,你可以花上3欧元自由探访每座古老的风车,亲眼观察每一个零部件是如何运转的,还能登上顶层近距离观察转动的风车叶。体会荷兰人对风车不变的热情。目前有六座风车磨坊仍在运作:一座芥末坊,两座油料坊,两座锯木坊,还有世界上目前唯一一座仍在运转中的染料风车磨坊。一般只看一座就好,大同小异。
五、到木鞋博物馆一探究竟
荷兰人为什么爱穿木鞋?“荷兰”在日耳曼语中意为“低地之国”,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海平面而得名,部分地区甚至是围海填土形成的,几乎一半的土地浸泡在海水中。正是这样的地理条件,促使木鞋在荷兰能够迅速传播开来。
荷兰冬天寒冷潮湿,地上结冰,把木头雕空制成鞋底厚实、鞋头上翘的船形鞋,鞋内填充稻草,可以御寒。木鞋不但可以防潮防腐、成本低廉,坚硬的木鞋在淤泥地行走起来特别轻巧利落。
木鞋和风车、郁金香如今都已成为荷兰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也难怪木鞋以其独特的样式、精细的工艺和斑斓的色彩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不过木鞋的发明其实最早源自法国的布列塔尼大区。因为布列塔尼地势低且潮湿、沼气重,当地居民就根据自然环境发明了木鞋,后来才渐渐北传到法国的诺曼底、比利时,随后传入荷兰。没想到同样深受低地潮湿之苦的荷兰人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方便的木鞋,并在之后几百年的历史中赋予它典型的荷兰特色。
这里有一座小型的木鞋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小木屋,但却非常有名。它最初是当地一个风车主的仓库,后来改成了木鞋作坊。这里有着各种型号和用途的木鞋,有大到像木船一样能乘坐几十人,也有小到一只火柴盒中就能装下12双。
博物馆门口就摆放着一只巨大的木鞋,这双红黄相间的木鞋号称世界之最。
博物馆中收藏的木鞋,材料上也早已超出了木头的范畴,各种各样的材料都被用来制作木鞋。像黄金、白银、青铜、陶瓷、水晶、翡翠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世界各国元首在近百年来赠给荷兰的精品木鞋。
展示了木鞋的制作,同时屋内屋外也都用木鞋装饰。
在博物馆有工匠现场展示木鞋的制作,当然也有很多精美漂亮的木鞋作为旅游纪念品。
六、代尔夫特蓝瓷
除了木鞋,还有在清代是模仿我们青花瓷而形成的山寨版荷兰青花瓷——代尔夫特蓝瓷等工艺品。其实,严格来说早期制品应该是代尔夫特蓝陶,因为烧制温度太低,没有彻底烧结。
代尔夫特蓝瓷,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很多七零、八零后的朋友应该对上图这件瓷器不陌生。
在桑斯安斯风车村也有卖这类纪念品的。
七、体验奶酪制作
当然,在这里你还可以去参观奶酪农场,荷兰人的平均身高全球第一,他们认为正是因为爱吃奶酪才长的大个子。现场参观奶酪制作,试吃各种口味的奶酪。除奶酪,还可以品尝原汁原味的荷兰枫糖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