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行10)鲁迅故里③承载着中国文化珍贵记忆~鲁迅故居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周家新台门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共分六进,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楼房、侧厢房及杂屋等组成。这里居住着周氏六户人家,鲁迅只是其中的一户。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新台门。


“仁里”: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德不孤,必有邻”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估计写碑文的人,觉得“仁里”比“里仁”容易理解一些。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绍兴市东昌坊口,在鲁迅纪念馆西侧,属清代建筑,在周家新台门的西轴线上。

绍兴鲁迅故居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


光绪十九年(1893),浙江省举行乡试,当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周伯宜,还有周家的一些晚辈都能踏上仕途,亲自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万两的银票,去贿赂主考官,由于周家下人办事不力,东窗事发,被判了一个斩监候,后减刑为牢固监禁,坐牢8年。鲁迅的父亲也因此被取消了秀才的身份,坐牢半年,出狱后郁郁寡欢,借酒浇愁,病魔缠身之后被一个庸医所误而过世,终年36岁。鲁迅在13岁祖父入狱,16岁父亲去世,周家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耗去了所有的钱财,彻底的走向了衰败的道路。1919年11月,周家新台门连同后面的百草园,由住在新台门的六房联合出卖给东侧邻居朱阆仙(即现在的绍兴黄酒馆)。朱姓在购得新台门后,大兴土木,将新台门连同他自己原有的住宅一起,改变原有结构,拆掉重新建造。万幸的是,位于新台门西面的鲁迅故居的主要建筑未被改建,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门票:免费 (凭身份证进入)                                                                 
营业时间
08:30-21:00 (20:40停止入园
建议时长:1个小时左右
全年
周-08:30-17:00 (16:40停止入园)
5月1日-10月31日
周二至周日08:30-21:00 (20:40停止入园)
11月1日-次年4月30日。

💟台门斗
从外观来看,周家新台门与老台门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黑漆漆的竹丝大门,气派的门环,整块的小瓦片,在这现代化的都市里,保留了一丝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台门斗内是天井


💟德寿堂
过台门斗后天井,第二进是大厅,和老台门一样,这里也是作为新台门周家各房的公共活动以及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


大厅布局古朴典雅,正堂红木八仙桌,大厅两侧整齐摆放太师椅。上方高悬镶金匾额“德寿堂”。中堂松鹤图,两侧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这副对联是鲁迅祖辈为周氏家族所定的修养身心的准则。


内部场景




💟香火堂
新台门的第三进是“香火堂”,香火堂前有天井。




香火堂现辟为辅助陈列,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通过大量的实物和照片,展示了鲁迅家史,揭示绍兴周氏发展、壮大、衍变、式微的轨迹,重点介绍鲁迅祖父周福清、祖母蒋氏、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元配夫人朱安等直系亲属的生平事略,及他们对鲁迅一生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二部分“鲁迅与周作人”和第三部分“鲁迅与周建人”同样以图片为主,实物为辅的陈列方式,展示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的关系。周作人部分,突出其日本留学时期与鲁迅的关系,及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功绩。周建人部分,则重点介绍鲁迅对其的关怀、培养,及其成为一个民主革命家的历程







💟桂花明堂
往西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一株茂盛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般撑在这里,占了足有一半的空间,为背面的一间小屋遮住了阳光。这里叫“桂花明堂”,明堂就是俗称的天井。原先这里种着两棵很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



这里充满了鲁迅童年时的记忆。夏夜,鲁迅经常躺在桂花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说,这些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故事,后来鲁迅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学作品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来到一小院,小院的前后是新台门西部的第三、四进,鲁迅家就住在这里。


💟鲁迅卧室
鲁迅卧室位于周家新台门的第三进西侧楼下。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鲁迅回绍兴任教,这是当年鲁迅卧室兼书房,鲁迅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房间内一张铁梨木床、一张椅子、一个茶几、一张书桌,这些都是当年鲁迅所用过的原物。





💟第四进东首的这座两开间房子,东侧开间是鲁迅家的小堂前,绍兴人称客厅为“堂前”。小堂前是鲁迅家会客和用餐的地方,布置相对简陋,没有新台门公用的德寿堂那样豪华气派。


鲁迅在绍兴任教期间,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小堂前里除了桌椅外,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这是鲁迅父亲周伯宜在患病时用以休息的原物。


西侧开间是鲁迅的继祖母蒋菊花(1842-1910)的卧室。蒋氏性格开朗幽默,侄孙辈很喜欢到她那儿去聊天。蒋氏经常给幼年的鲁迅讲等民间故事和传说,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蒋氏卧室后面是过道,有楼梯可上楼,楼上东首一间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1878-1947)为绍兴一富家之女,比鲁迅大三岁,缠足,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鲁迅的母亲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这门婚姻大事。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奉母亲之命回家完婚,结婚四天之后就离开了绍兴回到了日本。在鲁迅回国后的漫长的日子里,朱安一直和鲁迅的母亲住在一起,侍奉婆婆一辈子,过着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成为了一位典型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任劳任怨地度过了一生。鲁迅先生对朱安没有爱情可言,他说:“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小堂前的后方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鲁迅的母亲姓鲁,叫鲁瑞(1858-1943)。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很不平凡的母亲,性格和善而坚毅,虽然没有念过书,但通过自学能过达到看书的水平,所以鲁迅先生对她非常敬佩,他说:“如果我的母亲再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能成为女英雄。”鲁迅先生的笔名就是来自她母亲鲁瑞,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以“鲁迅”为笔名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后,就一直沿用了这个笔名。




💟厨房与“闰土”
穿过故居西首的长弄堂,便来到了厨房。厨房里有一乘大户人家用的三眼大灶,还陈列着八仙桌和其他炊具。

壁上挂着一只很大的竹编菜罩,那是当年的“忙月”章福庆为周家所做的原物。章福庆(1850-1903),浙江上虞杜浦村人,他除了做农活外,还有一手竹匠手艺。他经常到周家来做忙月(季节工),如种地、晒谷、修制竹器家具等。他曾为少年鲁迅做过一些竹器玩具,鲁迅十分喜爱。活忙不过来时,章福庆便将儿子章运水带来帮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鲁迅就是在这厨房里和他初次见面,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路边雕塑


运水教鲁迅怎样捕鸟,讲述在海边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


路边雕塑


1921年,鲁迅在创作著名小说《故乡》时,以运水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灶间北首,还有三间小房,当年忙月章福庆在这里劳作、生活,东边一间是他的住所。西边一间是堆积间,里面存放着稻谷及牵砻、风车、竹簟、锄头等农具杂物。


中间一间是过道,有门通向后面的“百草园”


鲁迅诞生在新台门,在这里生活了的18年里,亲身感受到了整个家族从显赫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走向彻底没落的全过程。鲁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台门。而辛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也为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广泛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鲁迅曾说过:“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如此看来,周家新台门对于鲁迅日后的创作的确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