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与贵阳游记链接:
(1)黔行避暑一遵义与贵阳①丙安古镇、赤水丹霞大瀑布@https://imfw.cn/l/322203279
(2)黔行避暑一遵义与贵阳②茅台
镇@https://imfw.cn/l/322203293
(3)黔行避暑一遵义与贵阳③遵义@https://imfw.cn/l/322203301
(4)黔行避暑一遵义与贵阳④钟书阁、青岩古镇、花溪夜郎谷@https://imfw.cn/l/322203308
(5)黔行避暑一遵义与贵阳⑤达利特展、黔灵山公园、甲秀楼、北天主教堂、电台街@https://imfw.cn/l/322203318
行程:上午游玩遵义城区;下午驱车到贵阳(185公里2.5h)。
贵阳市,简称“筑”,别称林城、筑城,因贵阳古代盛产竹子,故用“竹”的谐音“筑”来作为贵阳的简称。“贵阳”之名源于地理位置,此郡位于贵山之南,南为阳。这里原为边疆民族地区,春秋战国至汉初,贵阳地区属古夜郎国。对,就是“夜郎自大”那个夜郎。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夜郎国置牂柯zāng kē郡,“夜郎国”遂结束250多年的邦国使命。明代设贵阳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设贵阳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销贵阳县,以贵阳城区及近郊设立贵阳市。贵阳是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综合性铁路枢纽、中国避暑之都,曾登“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榜首。贵阳的城市口号是“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在全国酷热难耐的夏天,贵阳的平均温度也就23.6℃,就说爽不爽吧。我们本次行程一为避暑,二为遵义地区的红色之旅,贵阳原是作为中转地的存在,但作为省会城市,在行程安排上就给它多留一天。
12时,我们离开遵义,前往贵阳,遵义到入住的“贵阳凯里亚德酒店(贵阳花溪大学城站店)”有185公里,车程约2.5小时。途中经过观山湖区,那就顺道先去参观“贵州省博物馆”吧。下午两点到贵阳,博物馆居然预约满额,打客服电话表示恳切之心也不行。敢情今天星期天,贵州人民都往各个馆里钻了?贵州省博物馆是2020年才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排名200+,以民族文物为馆藏亮点,其中中国苗族服饰库和中国苗族银饰库位居全国第一。贵州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中国汉墓出土的最完整、最精美的铜马车;播州杨氏土司杨相的正室和侧室的金凤冠;北宋宰相韩琦写给欧阳修的楷书信札《信宿帖》,是北宋以原件流传到今天的最古老的书画之一;以及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西汉立虎辫索纹耳铜釜等。走过路过,还是错过。
幸而“钟书阁”就在附近,我们把车停在“云上方舟”地下停车场,先去书店。它在今年一月份,刚刚荣膺“贵州最美书店”称号。据说当年黄小军得到创始人金浩先生首肯,拿到“入场券”后,专程邀请钟书阁的设计团队到贵州采风,探访各个名胜景区,以获得设计灵感。贵阳“钟书阁”的设计,黔东南的加榜梯田,演化成了阶梯讲堂;毕节市的织金洞,延伸成为溶洞文化长廊;徐霞客曾赞叹的万峰林,变成了峰峦书林。2019年,贵阳钟书阁成为全国唯一的法国凡尔赛设计室内特别奖获得者。
这些年,我们也走过几家钟书阁,它的设计风格都是以镜面+灯光,融入“书山”元素,营造时光隧道的感觉,这里也不例外。推开文字幕墙的大门,是“织金洞”溶洞元素的拱形文化长廊,顶部留一条粗大的不规则黑带,远观像是倒挂的“钟乳石”,地面流动的光带是溶洞内的河流,溶洞尽头的镜面墙上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话,“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每一层书架都有灯带,深色的镜面地板,反射出整齐的书籍和闪亮的灯条,如银河星轨,星轨与拱形墙的书籍浑然一体,又给人以穿越时光隧道的深邃感。
走过“溶洞”,后边是一间间的小书房,16宫,应该有16间吧。通高至天花板的山形书架是“万峰林”元素,呈不规则几何体,彼此交错,峰回路转。天花板与地面也均为镜面,叠放满满的书架被镜面上下折射,产生万花筒效应,真有些眼花缭乱。钟书讲堂是一间阶梯阅读室,环形阶梯,有席地而坐的,有倚靠书架的;有独自看书的,有给孩子轻声阅读的,也有坐着发呆休憩的,都静静地享受这安静时光。天花板镜面使书架与阶梯层次感更强,这个设计就是“加榜梯田”的梯田元素。
出“钟书阁”,我们在“云上方舟”商场里逛,先生买了衣服,吃了面包+烧仙草的下午茶。晚餐吃了贵阳八大名小吃之一的“丝恋丝娃娃”,把丁家脆哨、酸汤丝娃娃、怪噜饭、脆哨包饼油条、恋爱豆腐果和冰粉打卡了。丝娃娃就是各种丝儿用面皮裹住,配上蘸水吃的素卷。一份丝娃娃配料里,有12种素丝,土豆丝、莴笋丝、海带、黄瓜、腌萝卜、折耳根、西芹、豆芽菜、豆腐干、冷面等。因为像婴儿一样被裹住,所以有了“丝娃娃”这名字。我感觉味道很一般,皮子跟南方的春卷皮一样。“丁家脆哨”曾经上过《玩味中国》美食纪录片,脆哨有点像我们南方的油渣,但比我们炸得更有型、更松脆,贵阳人给它取名“脆哨”,又好听又形象。按照肥瘦分类,有脆哨(肥肉)、小脆哨(肥瘦肉)、精哨(五花肉)。作为丝娃娃的配料,挺好吃的。楼下有“丁家脆哨”专卖柜台,我淘宝查了一下,旗舰店正有活动,于是在网上各买一瓶下单,回到家时正好到货。另外,讲真,怪噜饭、脆哨包饼油条味道更是一般。
饭后消食走了“花溪公园”。花溪原名“花仡佬gēlǎo ”,明末清初,这里混居着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其中以仡佬族最多,因此花溪也就被称为“花仡佬”。花溪公园四山夹一水、一水带四山,四山即麟山、蛇山、龟山和凤山,麟、蛇据北岸,龟、凤峙南岸。中间一水则为花溪河。花溪公园在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就初具雏形,1937年开始作为公园建设。1960年,周恩来曾在花溪公园与贵阳一中学生座谈。在花溪公园突降一阵雨来,把我冻感冒了,初到贵阳,又来一个下马威。贵阳真是魔幻,冰火两重天。
今日没有景点,over。
行程:上午青岩古镇,下午花溪夜郎谷。
今日行程简单清晰,上午青岩古镇,下午花溪夜郎谷。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南部,为明清两代军事重镇。此处原为茶马古道之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明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开始在双狮峰下驻军建屯,称青岩屯。又八年,朱元璋派大军远征滇黔,在黔中腹地驻军屯田,青岩屯扩大发展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至明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即青岩城之雏形。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也改为石砌城墙,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
青岩古镇由4条正街、26条小街和巷道组成,3平方公里范围,楼、台、亭、阁、寺、庙、宫、祠、塔、院等一概齐全,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度娘介绍,主要有一宫(万寿宫)、二祠(班麟贵土司祠、赵国澍祠)、五阁(奎光阁、文昌阁、云龙阁、三宫阁、玉皇阁)、八庙(孙膑庙、财神庙、火神庙、黑神庙、药王庙、雷祖庙、川主庙、东岳庙)、九寺(九泉寺、慈云寺、欢音寺、朝阳寺、寿福寺、圆通寺、迎祥寺、凤皇寺、莲花寺),还有青岩书院、状元府、水星楼、名人故居、石牌坊等等(我猜至少一半以上是新建的)。2005年9月,青岩古镇被评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抗日战争期间,青岩镇建立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的安宣点,许多革命干部家属疏散至此,包括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秦邦宪)的家属等。抗战全面爆发,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底,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将一年级和先修班安置于青岩古镇。当时的教室、图书馆、办公室设在龙泉寺,学生住在慈云寺,教职员住在圆通寺和黑神庙。所以也有一段红色故事。
我们将车停在北门停车场,随着人流走过“赵车氏节孝坊”、“王张氏节孝坊”、“吴张氏贞寿坊”,沿途各式店铺均已开张。这些牌坊显然都是新建的,各店铺房屋也新得很。中心广场有个戏台“致远楼”,屋顶的宝珠塔、人物堆塑、飞龙瓦脊等很有闽南风格。再穿过北明清街才看见北城门,上面有“青岩”的匾额,这一路将近走了一公里,可能是为了促进消费,让沿途商铺成为进镇的必经之地。北城门又称玄武门,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屋顶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饰,檐角飞翘很高。城墙初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4年),清顺治十七年(1600年)班麟贵之子应寿子承父职(土司)将土城墙改建为石城墙。
进入古镇便听得一阵喧嚣。古镇街道普遍不宽,两边都是店铺,以美食为主。四条主街人挤得满满腾腾,我们被人流裹挟着早已失去方向感。每条街上都横拉着各式灯笼、纸伞,满满腾腾,更是增加了喧闹感。满则溢,感觉古镇旅游设计规划者审美太老套了。旁边小巷稍稍好些,青岩古镇的街巷均用石块铺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连接着一条条弯曲狭长的小巷,这正是古镇该有的模样,但人实在是太多了。
不知不觉转到了“背街”,居然人还不多,这妥妥的闹中取静的幸福让我们受宠若惊。背街的铺路石与主街和其他巷子均不同,不是长条青石,是带有花岗岩材质的不规则黑色碎石板,经过岁月和无数脚底的打磨,泛着雨后湿润清亮的光。条石、团石、块石和不规则石块垒的墙也很有年代感,墙缝里钻出的草、墙头恣意生长的蔓、墙面墙角深绿浅绿的苔,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在这条蜿蜒的小巷子里,拍照的游客也都很安静,都很珍惜这实属难得的天赐。仿佛一墙之隔,就拉开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进入了另一个时空。这里也是电影《寻枪》的取景地,摇晃的镜头,满头大汗的姜文神色惶恐、紧张,这样的画面也仿佛给这条逼仄的石巷增加了神秘感。
出了背街,就看到“周恩来父亲曾居地”,辟出两间房做了展览室,摆放了一些老书柜,毛主席胸章等。小院里有非遗扎染技术体验馆,长长的竹竿高高挑起,晾晒的透蓝花式扎染布高高垂下,小院显得很文艺。
“状元府”是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位置是状元街1号。状元街是连接北街的一条小巷,大院门前是一副简单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一派书香风范。
“万寿宫”在背街1号,原为江西会馆,供奉东晋的许逊真君。南北朝时许逊祠改称游帷观,宋真宗时改称玉隆宫,宋徽宗时改称玉隆万寿宫,简称“万寿宫”。徽宗崇道,敕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后人尊称“许真君”。后来,万寿宫渐渐成为江西土客融合的文化纽带,成为江西人的同乡会馆。正殿挂的匾额为“高明殿”、“玉隆万寿”。戏楼名叫“悟道楼”,戏台的穹顶彩画早已剥落,戏台下的“听乐图”木雕很是精细,人物众多,吹拉弹唱,人物表情刻画栩栩如生。进门时,有道家过来要做讲解,我们婉拒了。
打道回府前做了三件事:(一)莫小姐打卡了“青岩竹筒冰淇淋”,估计生意太好了,冰淇淋打在竹筒里,已有些化了。(二)我买了一只青岩卤猪脚。“游青岩古地,品青岩美蹄”,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旅游文化现象。青岩卤猪脚又名状元蹄,凡到古镇游览者,皆以品尝此蹄为快。三人分着吃了,味道还没我弟弟的小饭店烧得香。(三)上北城墙,俯瞰青岩古镇全景,跟“青岩古镇”说再见!
回程途经“花溪夜郎谷”,看见对面车道路边停车,有将近一公里长,犹豫着要不要去扎堆。考虑到下午三点半要还车,这三个半小时去其他景点还真是鸡肋,本着来都来了,就去看看吧的心态,掉头去找车位,运气还不错,离入口三百多米处正巧走了一辆车。
“花溪夜郎谷”景区位于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旁的夜郎谷,斗篷山下峡谷之中,相传斗篷山曾是夜郎王后裔金竹土司的住所,至今山顶上仍保留着古夜郎屯堡的遗址,“夜郎谷”也因此得名。旅美归来的贵州艺术家宋培伦租下这片山谷,将幼年时的傩戏情节,与夜郎故事一起融合在这青山绿水间。用石头建筑、雕塑和陶艺等打造出这方心目中的“桃花源”。现在,一些画家工作室也入驻在此,贵州师大美院的实践基地也在这里。
“花溪夜郎谷”最初给我的感觉,跟景德镇浮梁县新平村的余二妹老人参照福建“永定土楼”的外观,建造了两栋“新平瓷宫” 类似,余二妹老人是结合土楼元素建造瓷房子,宋培伦老师是结合傩戏元素建造古堡、柱塔,最终达到的效果也相似,传承了非遗项目,成为了收费观光景点。
下公路,跟着人流沿着一条碎石下坡路走,不多时便到山谷。入口处的手绘导览图画得不错,整个“谷堡群”中间以一条河流为界,中间以两座石桥贯通,北区有“傩柱群”、“石堡”为主要景点,南区有“小剧场”、“童童乐园”和“创作区”,最东面有个“河岸舞台”,不定期可能有傩戏表演。大门在南区,进门看见有家“见山咖啡”馆,有咖啡、有茶、有甜点、有纪念品售卖,老板娘很忙,和两位服务员奔进跑出张罗着生意。老板很闲,在路口的凉伞下吹着陶埙(xun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摊位上还有吉他、花鼓、长笛等乐器,旁边的凉伞下是人像素描摊。看出来了,老板不负责养家糊口,做自己喜欢的事,哈哈哈。我们喝着咖啡,先休息了半个多小时。
眼见天渐渐阴沉,见识了昨晚贵阳“天无三日晴”的阴晴不定,我们赶紧进谷参观。眼前的夜郎谷横跨河谷,依山而立。河对岸峡谷是城堡的核心,右侧延伸至陡峭的石崖,左侧建了高高的碉楼。上百座造型奇特的石柱像耸立在河谷两侧,从崖上到堤岸,这些由细小石块垒成的石柱像,大的高达四五米,小的也在一米以上;有的无脸,只有意像,有的有眼有鼻有嘴有表情。有的雕像身上长出了苔藓、爬上了藤蔓,像是给这些面具注入了生气,更是给夜郎谷增添了原始气息。雕像的表情或愤怒、或惊恐、或木讷、或狰狞,没有发现一具雕像是含有笑意的,或许这正是傩戏面具的诡秘,因为在传统巫术信仰中,傩戏面具是用来驱逐恶鬼的。或许这也正是傩柱雕像奇特与另类的美,虽然这个美学我欣赏不来。
果不其然,半个小时后,下起雨来,下起一场滂沱大雨。散落在傩柱雕像群里的游客都蜂涌到河岸舞台的阶梯观众席,刹时乌压压一片,蔚为壮观。连接观众席的旅游品商场,也挤满了人。
贵阳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暴雨倾泻了四十分钟,像是老天爷把手一抓,雨骤停,又把手一拨,两三分钟后出了太阳。佩服佩服!因要还车,我们没时间再作游览,回酒店将车停好,钥匙交与酒店前台,待一嗨小哥前来收车。
晚餐走到酒店附近的海纳广场,在“湘乡楼”用湘菜。“清炖黄骨鱼火锅”,不腥不腻量足,“砂锅杂菌”的菌茹肥厚且嫩,“小鱼炒小虾”炸得正是火候(太油),还把贵州特色的“拇指生煎包”吃了(量大吃不完)。
写这篇游记时,再从深处去扒了扒“花溪夜郎谷”这个项目,事情的发展出乎我的意料。1940年,宋培伦出生在贵州湄潭的一个农村,从小接触夜郎文化和傩戏文化,这孩子心里就此埋下了一个“结”。或许有些小天赋,17岁那年,宋培伦的漫画作品开始陆续在各类媒体发表。到1986年,已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遂挈妇将雏赴任贵州艺术专科学校,成为了一名雕塑老师。宋培伦的特立独行开始显现,三年后他辞掉大学教师工作,举家搬到了乡下,租住在农民房,沉迷于建造。第一次,在花溪河边建了一个小规模的雕塑群,后来被推掉了。第二次,在花溪区碧云窝的布依族村,痴迷于古宅,他说服村里人恢复了废弃的水碾房、水车,邀请同行来创作、展出,打造“画家村”。初具规模时,又被拆掉。在女儿记忆里,幼年时一家人总是在搬家。
命运对他还是有所眷顾,53岁那年,宋培伦受邀前往美国参加“锦绣中华景区”做中国民族雕塑,他创作的正是“夜郎古堡”。旅居美国期间,一个印第安家族的三代人花了六十年的时间,并且现在仍在建造一个巨型雕像的事触动了他,重现夜郎城堡的想法萌生。一次回国,他发现了这片河谷,两面山势陡峭,岩石裸露,荒山之上,人迹罕至,这里到最近的村庄也要走40分钟。况且河里有鱼虾,山里有野菌野菜,还可以自给自足,这又勾起了他幼年的“城堡梦”,这里完全符合他的全部想象。1997年,宋培伦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30万元,用2万多元租下这一片300亩的河谷山地,租期40到50年不等,其余全部投入建造。这一年,宋培伦57岁,开始追寻他的理想国,花溪夜郎谷就这样诞生了。从现在的价值来看,300亩50年才2万元,不要太太太便宜哦。但在当年,荒山野岭,道路不通,狗不拉屎的山地,居然还能赚到钱,村干部和村民们怕都在笑老宋傻。他们谁也料不到,10年、20年,山区发展的脚步跨得有多大。
越是交通不便,建造成本越大。敲打了三四年,30万元全部花完时,夜郎谷只初具雏形。2000年,夜郎谷通了公路,宋培伦给自己建了一座石房子,60岁的他从此以夜郎谷为家,幻想过上卢梭“瓦尔登湖式”的生活。同时,宋培伦开始一边借钱,一边继续建城堡,夜郎谷像是张着大口的无底洞,欠债越来越多,最后负债共300万元,“瓦尔登湖式”的宁静也很快被挖掘机和推土机打破。根据政府规划,2009年花溪大学城项目动工,大学城建设热火朝天之际,城市规划“贵安新区”成立,宋培伦租的这片山地有了新的归属,从此关于租约、地界的纠纷一直没有消停。个人的力量何其渺小,河谷两岸的部分山地划给并建造了贵州财经大学。河流上游,一个大型体育馆占用了夜郎谷的地皮;河流下游,两栋十多层的红色宿舍楼也占用了夜郎谷的部分地皮。夜郎谷从租约的300亩收缩至目前的100亩左右。从我们拍的照片可以看到,左边那红色的高楼,右边那个大体育场及周边建筑,那些违和的建筑,你根本避不开。
为了让夜郎谷持续修建,2000年宋培伦开始收门票接待游客观光。但因大学城的修建以及纠纷升级,2011至2016年,夜郎谷道路中断,无法再接待游客。直至2016年后才重新对外开放。自媒体的曝光带来了客流量,2019年,门票收入高达六七百万,已是杖朝之年的宋培伦终于能把债务还清了。这些年,除了钱的问题,除了地界的纷争,还常常有入驻商家拖欠租金、水电费的烦恼,他老了,也累了,感到力不从心了,把没有债务包袱的夜郎谷捐出去,成了宋培伦自然而然形成的想法。而他想捐赠的对象,是与夜郎谷一墙之隔、与他争端多年的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12月10日,宋培伦跟贵州财经大学达成“夜郎谷艺术作品”捐赠意向,意向协议中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能商业化,按夜郎谷现有模式运营,使夜郎谷永远和大自然共存;二是门票收入要用于夜郎谷自身的文化、创作、发展和对外交流。因疫情影响,正式捐赠仪式推迟。2020年8月,完成捐赠。希望未来能如老人所愿,“未来夜郎谷可以作为贵州财大的实训基地或文化研究基地留存,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呜呼!国人的契约意识与私人财产应受保护意识一样,向来是不被看重的。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后,我从心里佩服宋培伦老师,这个世上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挣脱世俗、从心所欲的人,才会让这个世界多些色彩,多些有趣。而于我之自省,人哪,往往你以为知道的,其实只不过看到了表面,你所有的认知只是根据表面所见去做评判。而事实往往在揭开伤疤后,才会发现里面的伤口让人惊讶与痛心。结合近日一位做民宿的老同事所遇之事,感慨一下,想好好做件事,就这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