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安阳~林州 龙凤山

作者:遨游神州 显示图片

来林州多年,进林州市区基本都会路过龙凤山,但是一直没有上去看过,上午无事,决定前往一览,骑公共电动自行车到达龙凤山脚下。
林州龙凤山风景区由龙头山、凤鸣山、龙凤园及烈士陵园四部分构成,位于林州市城东南,目前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说是景区,其实就是城中的一个公园,可以免费游览。山头翠柏盖顶,浓妆绿裹,古迹及其遗址点缀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龙凤山风景区牌坊


透过牌坊中间,一条登山道直通山顶



龙凤山景区是一个不大的开放式公园,进入景区大门,便是多达百余级的连续登山台阶。


台阶有点小陡


山脚下的牌坊、城区及远处的太行山


龙凤山脚下的龙湖水系公园


龙门


龙头山文峰塔,于清乾隆12年(1745)开始修建,经过一次续修,至道光17年(1837)完成。现在的文峰塔经解放后修葺后仍保持其原有建制,为平面六边形七层楼阁式砖石塔,通高约20米。


塔建在六边形石砌基础之上,上部为七层塔身。塔身一、三、五、七层向南、北设券门,其余各层则其它方向设门。由一层北侧塔门可进入塔室,原有木梯以登高远望,现已经封闭。每层三行砖砌檐口,顶部配有砖砌斗拱,结构简洁。仿起脊屋顶做法,上置葫芦型塔刹,现又后置避雷装置。


山顶上的林荫小道,阳光很好,略显得稀疏


往上走可以到青龙殿


青龙殿,位于龙头山顶,始建于明代万历(1575)年间,民国初年废圮,建殿距今已有420余年历史,1994年4月重建,占地总面积209平方米。进得院内,青龙大殿坐东朝西,面宽11米,进深18米,高7米,大殿建筑面积198平方米,金色玻璃瓦檐,雕梁画栋,翠丹楹刻,鸟革飞,古朴古香。殿门有联,上联为:“行云布雨保天公风调雨顺”,下联为:“震雷掣电佑人间国泰民”,殿内正中立龙王塑像,面目慈祥,俯视人间尘民,呈主宰天地之态。二龙绕梁,张牙舞爪,腾云架雾,给人以气势浩瀚、威严壮观之感。


据旧志载,林县城西边太行山高耸,似猛虎雄卧,而城东南,山丘低矮,地势高程相差较大,不足以抗衡,致使林邑十年九旱,灾害连年;学业沦滞,宦仕贫瘠;习俗拗僻,争讼繁滋。为兴地利,将圣符山改名为龙头山,并在山顶建青龙殿,立像供奉,以求风调雨顺,人才倍出,百姓富庶安康。


景区内有好几座亭子


穿过林州市区可以看见对面的太行山,林州人也称“西山”。


烈士陵园内南侧的一组浮雕


靈霄殿,位于龙凤山的玉皇顶上,是近年新建的道教场所,主殿19米宽,高15米,重檐建筑,殿内供奉玉皇大帝。


山洼中间还有良田数亩


龙凤山东侧的龙湖


如今的龙湖已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远处山顶是朝阳观


远观了一下,没有前往





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位于龙凤山风景区东部,始建于1976年3月,1978年8月落成,分六院五台,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依山就势,坐南朝北,山坡上翠柏葱茏,芳草成茵,因地势建筑和南京中山陵相似,因此有“小中山陵”之称。
林州是老革命根据地,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州人民为了求得解放,踊跃参军参战;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为了保卫胜利成果,建设新的生活,很多革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献出了宝贵生命。本园共褒扬烈士3957名,其中本市烈士3652名,外籍烈士305名。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从烈士陵园门口经过,往西走是一组《红旗渠建设纪念雕塑》。







红旗渠源场景




从另外的一条路前往龙凤山顶


龙凤山南侧的龙湖水系公园


从山顶下起,前往龙湖公园




龙凤廊桥,建于龙湖水系之上



龙凤山西南侧的湖面



行走在山湖之间的木栈道上




转了一大圈,回到牌坊处,慢慢悠悠用时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