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一假期,带父母、妻女一行五人再次自驾前往山西游玩,本次主要游览山西北部的大同、忻州。
本次行程共计五天,前两天主要游览大同各大景点,第三天南行五台山,途中路过雁门关,后两天朝拜五台山。
4月29日早晨7点出发,一路高速非常顺利,大概下午三点到达大同浑源县悬空寺停车场。景区内部的停车场早早停满,所以已经封路,只能停放在距离景区较远的停车场,然后乘坐摆渡车进入景区。在停车场由近到远设置了A—E共6个摆渡车购票点,可以通往恒山或者悬空寺,往返20元一位,到悬空寺大概3公里的路程。在E购票点购票时,工作人员表示悬空寺已经满人,不发车了,我们开车绕了一圈回到A购票点,这里可以发车悬空寺。购票后,摆渡车很快就来了,大概五分钟到达景区。
景区大门门票15元,登临票100元,1.2-1.4儿童半价,6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门排队人很少,进入景区后,围景区转了一圈,然后开始排队登临,登临人员很多,4点开始排队,5点40才到达登临入口(看小红书上有人分享4月30日和5月1日登临排队需要3-4个小时)。山谷里风很大,温度很低,来游玩的要注意加衣服。
北岳恒山自古就有塞北第一山之称,悬空寺所在的这座山峰是恒山的第二主峰翠屏峰,是恒山十八景的“第一胜景”。悬空寺建成于公元491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五年),距今将近一千六百年,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现存的悬空寺是明清两代修复过的遗物。李白悬空寺并未挥毫作诗,只是在悬空寺下石碑留下两个大字:壮观!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悬空寺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值得注意的是,和流行大众所持的错误看法不同的是:悬空寺下面的可见木柱并不承重,某些木柱甚至完全不承担重量,而建筑物的承重是深入岩壁的木桩完成的。悬空寺由于科学的选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两边突出的山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
六点半左右结束游览,乘摆渡车返回停车场,本想预约紫泥369,但是都已经爆满,未能成行。直接开到大同云冈建国宾馆,提前一个月在去哪儿网预订的,770元一晚/间。办理入住后在附近的铜小二铜锅涮吃了个羊蝎子,味道还不错。
早晨在宾馆享受早餐,大概8点半出发前往云冈石窟,由于景区停车场爆满,本来40分钟的车程,足足开了100分钟,最终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绕到景区北面的9号停车场,在步行约20分钟到达正门入口。提前在景区微信小程序上预定了门票,成人120元,儿童半价,老年人免费。
检票进入正门后,在昙曜广场遇到一个等人的导游,商量240元带我们游览景区。景区内人非常多,我们跟着导游一路穿过礼佛大道、礼佛浮雕墙、灵岩寺,到达核心景点1-20窟石窟群。据导游介绍,石窟群外的景点为前大同市长耿彦波斥资17亿主持打造,使景区面积扩大了很多。
云冈石窟北魏初期开凿,时间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时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它以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形体之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石窟开凿在武州山的山崖上,武州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
云冈石窟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共计1100多龛,大小造像51000多躯,所以云集一处像蜂窝一样排列非常壮观。从最早开凿的是“昙曜五窟”即16至20窟开始,再到中期5至13窟,最后是西部的石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第5、6窟,以及“五华洞”(9-13窟)。
第1窟(石鼓洞)、第2窟(寒泉洞)两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由于风华严重,导游未带我们游览。直接来到第三窟。
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又称“灵岩寺洞”。洞窟崖面高25米,开窟面宽50米,规模最大,内置主像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原为大型塔庙窟设计,开凿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后室的三尊大像为初唐时期补雕而成,这三尊造像较之云冈其它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造像。
第4窟(塔庙窟),由于窟内四壁风化严重,未参观。
第5窟(大佛洞)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与第6窟(释迦佛洞)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特别是保持了窟内温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
云冈石窟中双窟的设计以及经常出现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佛龛,可以折射出冯太后和孝文帝二圣共理国政的政治事实。
第5窟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是清初重修佛阁时的作品。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这尊云冈的最高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高达8米。在主尊佛像背后开凿出宽阔的诵经道,为僧侣、香客提供了环绕礼拜的通道。除此之外窟门拱两壁护法力士的上层,雕有禅定状二佛。二佛结跏趺坐于枝叶繁茂的无忧树下,凸显对称、肃穆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6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前。窟门两侧雕刻的八角柱,由大象和狮子驮承;柱旁两壁是怒目横眉、体格健硕的四天王塑像,天王上方崖壁绘有一对白色红地的五爪龙,体态生动,气势非凡。第六窟是塔庙窟,即里面中心是一座石塔,四周墙壁上雕刻佛像,据说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所建,而内饰雕塑被称云冈之最。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叙事左右连续,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据初步统计,该窟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
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与第8窟(佛籁洞)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该窟檐是1993年按照原有清代阁楼样式重新修建的。
北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
第7窟藻井,为模仿木构建筑的平棋藻井,图案内六格,每格以莲花为中心,环绕八身飞天。
第8窟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壁面风化严重。窟门西侧雕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踡发喜笑,手中或托举日月,或执弓箭,左下手当胸持斑鸠。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东侧骑神牛的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面型浑圆,两侧小头戴尖顶帽,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其余支臂或托日月,或执弓箭,或提如意。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来源于古印度,原为婆罗门教神祇。该组雕像为云冈石窟所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杂密兼容的特征。
值得一提的,第八窟还有明窗西侧内角的露齿供养菩萨。两嘴角微微上翘,露出六颗洁白的牙齿,是云冈石窟唯一露齿微笑菩萨。
第九~十三窟俗称“五华洞”,因清代晚期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由于营造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而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
第九窟(阿閦佛)与第十窟(毗卢佛洞)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为冯太后和孝文帝开凿的一组双窟,2014年新建一座七间木结构窟檐以保护文物。第9、10窟相互毗邻,这两窟的前庭也是经过统一设计和营造的。
(上图第九窟窟主佛像图片摘自网上)
(上图第十窟窟主佛像图片摘自网上)
第11窟与第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属于北魏云冈中期石窟,都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
第11窟(接引佛洞)内中央的方形塔柱直抵顶部,属于中心塔柱式洞窟。
第12窟(离垢地菩萨洞)俗称“音乐窟”。 前后室窟,前室外壁上方凿窟檐,窟口列楹柱。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
第13窟(文殊菩萨洞)进入洞窟,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由于主像体型庞大,第13窟菩萨举起右手作无畏手印的圆雕手臂不可悬空,于是云冈匠师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位四臂力士来托举巨臂。
第14窟,由于窟内四壁风化严重,未参观。
第15窟(万佛洞)窟内现存造像逾万,故称“万佛洞”,由于光线问题未能拍照。
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属于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顶天立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16、17窟是一组。第16窟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 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因窟内正在维修,未能参观。
第17窟(弥勒三尊洞)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洞窟平面马蹄形,穹窿顶,前立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大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第17窟不仅是云冈石窟中第一座交脚弥勒菩萨大像窟,也是中华佛教诞生最早的弥勒巨像。弥勒信仰的传播不仅仅用来宣扬过去、现在、未来世界的佛统相继,同时也符合皇权永固的思想。洞窟东西两壁的盝形龛内分别雕刻着大型坐佛像及立佛像,与主尊弥勒菩萨共同构成三世佛组合。
第18、19、20窟为一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
第18窟(立三佛洞)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
第19窟(宝生佛洞)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着袒右肩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洁明快。由中央主窟和两侧附洞三个洞窟组成,主窟由中央崖壁向内开凿,下辟窟门,上开明窗,窟内呈平面椭圆形,向上为穹窿顶。在两侧“八”字形的崖面,各开凿一座与主洞窟形制相同的较小洞窟,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对称结构的洞窟布局,并成为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洞窟形制最为特殊的洞窟。
第20窟(白佛爷洞)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西像惜毁。
游览完第二十窟,已经大概下午一点半了,我们从莲花大道坐观光车返程,每人十元。
在景区的商业街每人吃了一碗刀削面,然后开车返回酒店休息。回程已经不堵车了,大概3点半我们到达酒店,休息了半个小时后步行前往大同古城。
从酒店步行经过古城南城墙,大概半小时后到达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
辽代末年,寺院建筑十之七八毁于兵火,金代依旧址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始有上、下华严寺之说。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康熙初年曾事修补,但风光难现。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依据寺内“金碑”记载,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格局。
线上提前预定门票成人40(八折),儿童25,老年人免费。
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依旧址重修,面阔九间,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大雄宝殿单体面积很大,又使用了减柱法,因此殿内的礼佛空间格外开阔。殿内的精美塑像造于明代,中间供奉五方佛,大殿两侧侍立二十诸天。这二十尊护法天王的衣服、饰品、表情等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世俗的情态。护法天王的身体都向前倾斜,表示了对佛祖的虔诚和恭敬。华严寺大雄宝殿上的匾额“大雄宝殿”和“调御丈夫”均为明代原物,作者为明代总兵马林,“大雄”和“调御丈夫”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大殿正脊两侧的一对硕大的琉璃鸱吻,它们高达4.5米,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北端的鸱吻是金代遗物,南端的鸱吻是明代修葺补制的。鸱吻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能辟火灾的神兽。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最上方的正脊与其他方向的戗脊或垂脊的交界处最薄弱,如果仅由榫卯相连接,容易因自身形变而产生拔榫或变形,因此需要巨大的木钉连接或放置重物将其压住,以保持建筑屋架的稳定性。古人将其上钉帽及重物做成了鸱吻(鸱尾)的形式,既保证了功能性,又寄托了“辟除火灾”的心愿。
下华严寺的中轴线上最核心的建筑是薄伽教藏(bo-ga-jiao-zang)殿,从殿名就可以看出建造它意在收藏佛经。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中唯一尚存的辽代建筑,是整座寺院里最古老的建筑。
薄伽教藏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的31尊辽代泥塑堪称辽塑精品,尤以合掌露齿菩萨为最,惟妙惟肖,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其为“东方维纳斯”。1982年,邮电部发行《辽代彩塑》特种邮票一套四枚,描绘的就是合掌露齿胁侍菩萨等四尊位于薄伽教藏殿内的辽代彩塑。
薄伽教藏殿的另一个亮点,是殿内四周倚墙而建的壁藏和天宫楼阁,这是国内现存的唯一辽代木构建筑模型,梁思成先生称其为“海内孤品”。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可视为重层楼阁式建筑的缩影。它们分上下两层,上层设佛龛,下层是贮藏佛经的经橱。为了通风和采光,后壁开有明窗,导致两侧的壁藏断开了。工匠在其间搭建了一座圆形拱桥,并在桥上建造了“天宫楼阁”五间,将左右壁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惟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华严宝塔因排队的人较多,未入内进行参观。
离开华严寺,已经接近六点钟。我们计划前往九龙壁,途径纯阳宫、鼓楼、四牌楼、代王府。路过紫泥369和龙聚祥烧麦,本以为排个号,后来人太多直接放弃了。
到达九龙壁时,已经下班不让进入了,无奈只能在门外拍几张照。
随后前往大同城墙,计划从城墙东门上,南门下。
从城墙南门下,原路返回酒店,在云冈建国宾馆的中餐馆点餐带回房间,结束今天的旅程。
今天早餐后从云冈建国宾馆退房,前往雁门关,途径应县木塔。由于预约了今晚五台山的门票,但是没有约上车辆进山的资格,根据五台山民宿老板的建议,晚上9点后我们再从五台山北门进山,那个时候车辆不再管控。因此,今天的行程较为宽松。
我们大概8点半从酒店出发,9点半到达应县木塔停车场。停车场离景区入口很远,在景区的最后面,需要跨越整个景区,大概走了20分钟……在景区外,高大的木塔已经映入眼帘。
景区门票成人50,儿童25,老年人免费。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共包含五个明层和四个暗层,外观看起来是五层,内部加上暗层实际共有九层。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明成祖朱棣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塔内有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
应县木塔已开始倾斜,为了文物保护,现在不能参观二楼以上的塔。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正式立项,由于难度极大,修缮方案 “难产”近30年。
11点左右结束游览,驱车前往雁门关。下高速后,临近雁门关的山路上开始堵车,景区停车场已停满,需要出来一批才能放入一批。原本一个小时的车程,用了四个小时才开到。
雁门关线上提前预定门票成人72(八折),儿童45,老年人免费。提前研究了下小红书攻略,建议从北门进入景区,因为核心的景点都离北门较近。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国家5A景区。雁门关,从有文字记载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之说。
对雁门关历史的解读,要从赵武灵王讲起。他曾进行军事改革,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关,命李牧常驻雁门,以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西收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武帝时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及其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展身手,为国立功,直至为国捐躯。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400余年,关城被毁。
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疆域逐步形成,雁门关也随之荒废。
根据网上的建议,我们游览到镇边祠即开始返回。下午6点左右离开雁门关,驶往五台山北门。下高速后,需要延砂石线走大概40公里的盘山路,非常难开。由于夜色已经降临,路上车很少。大概9点到达五台山北门,现场购买儿童票(成人135,儿童票70)后,车辆顺利进入了景区。我们入住广化寺附近的梵云小舍(标间770,三人大炕房1000)。
一早出发,在宾馆旁边的外婆家餐馆吃了个15元自助早餐,然后直奔五爷庙。步行20分钟,大概8点50到达五爷庙门口,短暂排队后进入,庙内已经快站不下人了,都在排队给五爷朝拜。
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素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现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五台山以台怀镇为中心,周围屹立着东、西、南、北、中五个山峰,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称作五台。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汉藏并存,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
文殊菩萨,华严三圣之一,作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专司智慧,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在众多的菩萨里面,文殊菩萨的智慧为第一,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据说文殊菩萨曾是七佛之师,众佛就是在文殊菩萨的指导下得以成佛。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分别代表着大悲、大愿、大智、大行,文殊菩萨是佛教中的智慧担当,四大菩萨之首。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五爷庙可谓中国香火最旺的寺庙,五台山为香火最旺的名山,而五爷庙为五台山许愿最灵的庙,求财求官求事业均可在五爷庙许愿。
民间传说五爷本来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所以黑脸变成了金脸。文殊菩萨化成的五龙王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因为五爷比各寺庙里庄严肃穆的菩萨更亲近群众,所以他也便成了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的产物。信众们但凡有个大事小事,都愿到庙里和五爷说说,因此五爷也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
据说在清朝康熙时期,康熙在前往五台山寻父的过程中迷了路,也是靠五爷的指点才走了出去。后来康熙为了回报五爷,也为了百姓祈雨方便,便在万佛阁修建了龙王殿,把五爷从北台请下,供奉在殿中。
我们短暂停留后,从五爷庙东门出,先前往较远的殊像寺。
殊像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共称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殊像寺也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祖庭。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
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传说在塑此像时,文殊菩萨于天空显真容,匠人急中生智,拿出厨房和好的荞面照形捏制。然后把荞面头安在塑像上并贴上一层金,于是这一塑像就有了荞面头文殊菩萨的称谓。
殊像寺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
游览完殊像寺,前往塔院寺。塔院寺需要单独收10元门票。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众多的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在千姿百态的殿宇楼阁中高高耸峙的大白塔,在人们心中,这就是五台山的标志。
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修建了藏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大白塔为喇嘛塔的造型,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刹为风磨铜制成,塔身为砖砌,须弥座为石建。须弥座的南面有三个很浅的石洞。右边的石洞中立有佛的迹像碑,碑上有释迦牟尼的双足迹印图,这是佛的圣迹。左边的石洞内有康熙年间的修塔记事碑。塔的垂檐和束腰上均挂风铃,全塔上下共有风铃二百五十二个。每当清风吹来,风铃叮当作响,悦耳动听。
文殊发塔,又称小白塔,在大白塔的东面。据说,早在北魏时期,文殊菩萨为宣传佛道平等,曾化作贫妇到寺乞斋,随后留下了一把头发。为此,五台山和尚便建塔藏发,不时叩拜。文殊发塔高二米多,虽不及大白塔雄伟,但因供奉着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头发,前来拜塔的僧人、香客仍然不少。
从塔院寺出来,接着游览附近的广仁寺。
广仁寺又称十方堂,位于五台山罗睺寺东下方,与罗睺寺仅一墙之隔,原是罗睺寺的属庙。十方堂本来是罗睺寺接待蒙藏地区来五台山朝圣的僧俗信徒的客堂,后于清代道光年间才独立成寺。
三宝殿是该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大殿。门楣上方挂着“广仁寺”的牌匾。“广仁寺”三字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牌匾四周雕有九条金龙,并有“光绪之宝”的御印,做工精致。殿中主供黄教始祖宗喀吧大师的塑像,故该殿也称宗大师殿。供台正中为宗喀吧大师,左右分别为他的两大弟子贾曹杰(达赖一世)、克主杰(班禅一世)。其外侧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释迦牟尼佛,这些佛像均为铜铸。值得注意的是把一个佛教流派的创始人供于两佛中间,这对于五台山来说也是一种少见的供法。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创建者,十方堂内的这一派僧侣也被称为黄衣僧,他们戴黄帽,身穿黄色袈裟,故称黄教。五台山的喇嘛寺都是属于格鲁派的黄教寺院,所以又称黄庙。之前游览的香格里拉松赞林寺,也是供奉的宗喀巴大师。
从广仁寺出门向西便是罗睺寺的南门。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处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为了纪念罗睺罗而建。罗睺罗相传为释迦摩尼出家前娶妻所生之子。其于15岁时 出家,成为释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山门旁一对气势威猛的石狮子,是台怀镇仅存的唐代遗物之一。罗睺寺内的“开花见佛”景象被誉为五台山十大奇观,由四方佛坐于莲花台上,下有转盘,转盘转动,莲花开放,现出佛像,难得一见。
接下来去往今天上午最后一站—大显通寺。显通寺需要单独收10元门票,老人儿童不收费。
作为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与远在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于东汉时期始建,唐代重修,明初重建。虽然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几乎都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但依旧恢弘霸气。中轴线上一连七重殿宇,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此外还有钟鼓楼、配殿和僧舍。
大显通寺最让人惊叹的是铜殿和铜殿前平台上的五座造型各异的铜塔,堪称是近代铸铜、铜浮雕艺术的稀世之宝。据说建设铜殿的资金,来源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的师傅妙峰和尚。妙峰和尚集中全国十三个省市的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三座铜殿分别放置在四川峨眉山、南京宝华山和山西五台山。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那两座不知去向。日本侵华期间,五座铜塔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三座,仅剩下东西两座留存。
结束了上午的旅程,返回宾馆,仍然在外婆菜馆就餐,然后回宾馆休息到两点半。下午的行程主要两个,一个是黛螺顶,一个是菩萨顶。
下午三点左右来到黛螺顶缆车入口,排队半个多小时,乘缆车上山,缆车往返85元,儿童43元。下缆车后,步行约5分钟即可到达黛螺顶。黛螺顶需要单独收8元门票,老人儿童不收费。
黛螺顶创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原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称大螺顶,乾隆五十一年(1786)改称为黛螺顶,黛代表墨绿,螺指海螺,每当夏天山上树木葱茏,从下到上好象一个盘旋而上的墨绿的大海螺,而海螺又是佛教中的法器,这就意味着黛螺顶这座寺院是佛家所赐。
黛螺顶又称“小朝台”,是台怀寺庙中最高之处。通往黛螺顶有三条路可行,可以骑马,坐索道,还可以登1080级台阶的“大智路”。
寺庙中轴线上有四重大殿: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
旃檀殿是第二重大殿。该殿建筑很有特点,殿的基座为六角形,殿顶为六角重檐攒尖顶。这种样式在五台山寺院中可谓别具一格。殿内的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这也跟一般寺庙的佛陀有所不同,故此殿也叫站坛殿,但因原塑为旃檀木雕刻而成,名为旃檀殿。
五方文殊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为第三重大殿。殿上方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故也叫“朝台”。略不同的是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没去五座台顶朝拜,而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的,就称为“小朝台”。
相传乾隆皇帝曾几次上台顶进香拜菩萨,但每次都因风雨所阻而未能如愿。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乾隆皇帝将黛螺顶住持青云和尚诏入行宫,问道:“听说你在中台顶演教寺住过20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了台顶?”青云和尚将五座台顶变化莫测的天气状况向乾隆皇帝细细禀告了一番,乾隆皇帝听了,便放弃了亲登台顶的打算,但又有点于心不甘,便向青云和尚说:“五年后朕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朕办好这件事。”他焦心竭虑,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正在束手无策的之际,寺内有个妙慧的小沙弥因偷吃了供品让青云和尚逮住了,按清规戒律是要重处的,可这次青云和尚没有处罚他,而是让他在三天之内必须想出一个“不登台顶却又能够朝拜五方文殊的好办法。”到第三天,妙慧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青云和尚听了感到很满意。其办法是:模仿台顶五方文殊的塑像将其集中绘塑于黛螺顶正殿之内,黛螺顶虽无台顶高但在台怀寺庙集群之内,却是庙宇所占最高的一座山顶,人们攀山登上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确实能达到“既不登顶,还能朝拜五方文殊”的目的。
朝拜完黛螺顶,坐缆车下山,步行前往菩萨顶。菩萨顶需要单独收10元门票,老人儿童不收费。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占地45亩,殿堂楼房430多间。据传为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这是清廷以黄教怀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萨顶在五台黄庙中的统领地位。
在菩萨顶的正前方,有一大写“佛”字的照壁。从大照壁昂首上望,108级石阶层层铺到高处,十分陡峻。沿台阶一步步登高而上,意味着我们都会战胜困难,将108种烦恼踩在脚下。108是佛教常用的数字,佛教认为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上各起六种烦恼,总计36种,乘以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一共108种烦恼。所以佛教里经常用台阶、手串等对应108数,意思就是要断除这一百零八种烦恼。
结束了下午的行程,我们返回酒店休息,然后仍在外婆家饭店就餐。饭后原本要欣赏广化寺夜景,但广化寺因故关闭,未能成行。
今天上午早餐、退房后,驾车游览南山寺和龙泉寺,然后从五台山南门出,开始返程。
南山寺是五台山的一座大寺,需要开小段山路才能到达。南山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它是属于三座寺庙的合集,分为上院的佑国寺,中院的极乐寺,下院的善德堂,也是五台山集砖雕,石雕,木雕的一个地方。南山寺还是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一座寺庙。
第二站去往龙泉寺,龙泉寺有闻名遐迩的“三绝”,影壁、汉白玉石牌坊和普济和尚墓塔,除了看龙泉寺的石雕三绝之外,还有一个必去的地方,那就是来这儿要打一桶龙泉圣水。
我们进入龙泉寺后,主要欣赏了牌坊,然后直奔龙泉井而去,因此错过了后院的普济和尚墓塔。我们十块钱买了个桶,打了一桶泉水带回济南。
大概10点钟结束游览,从五台山南门驶出景区开始返程。一路上较为顺畅,但进入济南时开始堵车,大概五点半到达,顺利结束了本次旅程。
两次来到山西,对山西的旅游资源之丰富、保存之完好而赞叹。目前国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拥有其中530处、名列全国各省第一,即不是陕西,也不是河南,而是山西。因此也就有了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