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楼、黄庭坚与竹林七贤

作者:东神内 显示图片

位于四川南部宜宾市境内的蜀南竹海,景区内有八层高楼一栋,名曰:观海楼。因景区内共有竹子70000余亩,覆盖了500多座山岭,蔚然成“海”。
观海楼,即取其观赏竹海之意。


楼前立有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塑像,绿色背景墙上的文字为他所作《苦笋赋》的序及正文第一句:
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辞曰:僰道苦笋,冠冕两川。
译文:我特别喜欢吃苦笋,劝我别这样吃的多至十余人,我便随意写了《苦笋赋》,这篇赋的正文是:
僰道县所产的苦笋,在东、西两川中名列前茅。

僰[bó ]: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僰道-僰道县,僰人居住地,在今天四川省宜宾市境内。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僰人起兵造反,被明军剿灭,僰人从此销声匿迹。

宋绍圣初年,黄庭坚被贬戎州--今天的宜宾市,他到竹海游玩时,见翠竹连绵不绝,赞叹不已:“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姐妹耳!”遂即持笔书写了“万岭箐”三字。
箐 [ qìng ]:山间的大竹林。


晨曦中的观海楼。
此处海拨880米,楼为六边形,共八层,高二十五米,到第七层观赏竹海或日出,第八层未开放。
观海楼是蜀南竹海观赏竹海与日出最好的地方之一,另有一处龙吟寺,据说看日出最佳,但它要早上7点后才开门,实际上就看不成了。
此楼的第六层做的特别大一些,百思不得其解......


又名吊黄楼,为纪念黄庭坚游览竹海而建。中英日三国文字的解说牌。


观海楼第一层。
一楼的碑文是黄庭坚写的《西江月·细细风清撼竹》
细细风清撼竹,迟迟日暖开花。香帏深卧醉人家。媚语娇声娅姹。
姹娅声娇语媚,家人醉卧深帏。香花开暖日迟迟。竹撼清风细细。
娅姹(yà chà):美丽多姿,亦作姹娅。

黄庭坚的这首《西江月》是一首回文词,正读反读皆可,实际上是玩弄文字游戏的抖机灵之作,并非他的重要作品。蜀南竹海景区郑重其事的用碑文刻录,不知何故。
黄的诗词名句中我最喜欢的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石碑右侧廊柱上的文字:蔚然大观,千年一廊


观海楼第二层。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郑燮《石竹》
郑燮[xiè]就是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这句诗选自他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竹》应该是误写。
右侧的“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这是竹的七德之一:正直。


观海楼第三层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王安石《咏竹》
这句诗选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咏竹》: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白话译文:人们爱竹直而有节,且生来清瘦,更赞美它越老越坚硬、刚强。竹子曾与蒿、藜等野草同受雨露的滋润,最终则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
右侧的“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指竹的七德之一:奋进。


观海楼第四层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 白居易《咏竹》
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竹》: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白话译文:
 不用将竹子制作成乐器,不用将竹子截断作为钓鱼竿。等到了冬天,各种花草全都凋零了,再在纷纷大雪中慢慢欣赏竹子的美丽。
右侧的“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指竹的七德之一:虚怀。


观海楼五层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竹里馆》
选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白话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右侧的“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是指竹的七德之一:质朴。


观海楼六层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 杨万里《夏夜追凉》
选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白话译文:
夜晚依然跟中午一样炎热,打开房门在月下稍微站一会。
虫鸣不歇的茂密竹林树丛中,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但并不是风。
右侧的“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是指竹的七德之一:奉献。


黄庭坚行书《苦笋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是在观海楼七层观赏竹海与日出的,但七层并没有廊柱用于镌刻诗词与“竹之七德”。就把《苦笋赋》全文发在这里:
                                     《苦笋赋》
                                〔宋代〕黄庭坚
  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辞曰:

  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斑之梦永,又安得与之同年!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位于景区“忘忧谷”景点的“竹林七贤”雕塑群像。
看到这个不禁哑然失笑,要知道“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他们经常聚会的“竹林”究竟在哪里说法不一,甚至有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竹林”既不是地名,也不是真的竹林,而是佛教中的天竺竹林精舍.....用于强调七贤平时谈佛论道的状况。
通过查找比对资料,我个人认为“竹林”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位于河南省的焦作市山阳区。
不管怎么说吧,当时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七贤们,是怎么也到不了四川的蜀南竹林的。
蜀南竹海作为一个自然风光景区,先用一座楼牢牢绑定北宋文豪黄庭坚,又将魏晋七名士嵌进自己的“竹林”,明明可以靠自然风光恰饭,偏偏要拉扯上人文历史,真是用心良苦了。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