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五一”不出门,但经历三年“疫情”,今年实在想挽回一点被夺走的时间。知道各地游客都多,请年假凑成七天错一错峰。设计了三条自以为比较冷门的路线:邢台——邯郸、泸州——自贡、朝阳——锦州,太太说就朝阳这座城市没听说过,那就选朝阳——锦州吧。
本文仅叙述锦州(兴城、山海关)部分,朝阳请见前一篇文章。在锦州住了四晚,一天去兴城、一天去义县、一天去山海关,都是当天往返,最后一天包车游笔架山从锦州机场返沪。
锦州机场虽然小,航班少,但是一座国际机场,仅韩国首尔一个国际航点
1-1、广济寺塔:锦州地标
广济寺塔是八边形塔,八个面,每一面的雕刻比朝阳的方塔简单,一佛两菩萨两飞天,佛和菩萨上有宝盖。广济寺塔的佛像是坐在佛龛中的,身后有背光,几乎就是一尊尊完整的圆雕。佛像体型较小,两侧站立的菩萨依然是半圆雕的形态,衣纹华丽。当代修补的痕迹比朝阳北塔、云接寺摩云塔要多一些,但总体上古代雕塑保存下了大部分。
八边形是辽塔标准型,绝大部分辽塔是八边形,少数六边形,五座方塔全部在朝阳。朝阳北塔是东北第一塔,在隋唐方形密檐塔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朝阳的辽塔可以看做隋唐方形密檐塔的继承延续,但为什么朝阳之外的辽塔几乎都成了八边形?网上有解释说是八边形风载小更稳定,也有说是五代南方传来的形制。有人以辽代密教曼荼罗五方佛仪轨来解释辽塔结构,这很合理,前不久的《华夏地理》解释应县木塔内部的彩塑也是同一理。但如果是这样,八边形属方塔的扩展,方塔四方佛像很明确,八边形八尊佛像又是哪些?再查找,就众说纷纭很难确认了。
而从美学角度,八边形更接近圆形,观感和方塔差异是很明显的。中国的古塔样式很丰富,想起现存最古老的嵩岳寺塔是十二边形,居然就成了孤例,也是奇塔。
据记载,广济寺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为供奉宋仁宗赵祯慈圣光献皇后曹氏(民间传说中的曹国舅是这位皇后的弟弟)赠送大辽皇后萧挞里绿、白、赤三色佛舍利而建。
广济寺塔是辽西最高古建筑,锦州城的地标,其所在的城区就名“古塔区”。“古塔昏鸦”曾为锦州八景之一,如今与古塔相伴的是大量广场鸽,就在佛龛里、佛爷和菩萨的头顶上歇脚、飞来飞去、叽叽喳喳。辽沈战役的历史照片中,广济寺塔也是醒目的地标,只是当时已非常残旧。
包括古塔在内的广济寺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寺是锦州城内规模最大古建筑群,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和清朝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陆战中牺牲的毅军将士所建的昭忠祠。广济寺古建筑群属于锦州市博物馆的一部分,但目前休整不开放,博物馆工作人员也说不清楚什么时候会开放。
古塔、古寺与锦州市博物馆,共同位于“古塔公园”内,这座面积中等的城市公园是锦州市民喜爱的好去处,晚上古塔有泛光灯照射,塔下是跳操的,公园北门是跳舞的,十分热闹。
与广济寺塔相距不远还有一座小塔,位于佑国寺内,俗称“西关小塔”。这座寺庙很小,被一片居民区包围。传这座塔最初建于唐代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比广济寺塔早多了,但毁于地震,现在这座是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重建的。双塔本相距不远,常能出现在同一张历史照片里,如今高楼林立,这个风景是看不到了。
1-2、配水池和老虎屯:辽沈战役遗址
配水池战斗遗址位于城北一片高地上,原址为一处供水站,地势高,可以俯瞰锦州城。配水池战斗是辽沈战役锦州外围关键战斗之一,争夺非常激烈。国民党军队在水站周围构筑立体工事,喊出“配水池是第二个凡尔登”,“守配水池的都是铁打的汉”的口号。1948年10月12日,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第20团1营在3营配合下攻打配水池,经10小时激战,打退国民党军30余次增援反扑,成功攻占配水池。战斗结束时,1营伤亡600余人,只剩下5名战士和1名随军记者。
配水池建筑主体是一栋长方形的钢筋混凝土厂房,内部看起来像是下陷的水池。墙体上的大量弹孔历历可见,“配水池是第二个凡尔登”,“守配水池的都是铁打的汉”几个大字很醒目,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刷上去的,想必在漫长岁月里这座厂房不会留着国民党军队的口号。厂房周边留有数座地堡,外围除了门房就只是大片绿地。看不出这座供水站在战后几十年岁月里是怎样的面貌,但可以看出建造这个遗址公园花了不小的心思和投入。
配水池战斗遗址一侧还有一片老式砖房,半圆形、弧度平缓的屋顶,和义县广胜寺塔周边的老房形式接近。此后的白老虎团战斗遗址也是这样的房型,大概是锦州乃至辽西的传统民宅吧?
白老虎连战斗遗址距离配水池战斗遗址不到1000米,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的标注都很准确。这处遗址藏在一片城中村里,七拐八拐走到村子中心才能看到,村里有路标,倒容易找。白老虎连战斗遗址就是一栋单层民房,一个很小的院子。这栋民房形式结构和配水池周边的差不多,但也许维护得好,看起来倒显得更加舒适美观。院子外有文字图片介绍和文保碑。
村子现在叫白老沪村,辽沈战役的时候叫白老虎屯。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以“夜摸渗透”战法割裂锦北防线,切断国民党军退路。25日,第25师第74团1连穿过国民党军30多里纵深防御工事,成功“钻入”白老虎屯,打退国民党军一个团15次进攻,坚守16个小时最终等到援军到来。战至最后,全连只剩下37人,现在的战斗遗址就是这些战士最后坚守的院子。1连后被授予“白老虎连”称号,这个称号连朝鲜战场上的美军都知道。
这两处战斗遗址现在均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以这两处战况之惨烈而言,打锦州的时候国民党军队的战斗意志看起来还是比较强的。
1-3、辽沈战役纪念馆:也是辽沈战役陵园
最初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设在大广济寺,80年代才建造了新馆。纪念馆占地面积很大,但主要是园林和广场。从南门进入,穿过一片广场和烈士纪念塔,才能抵达纪念馆主体建筑。这片园林同时也是辽沈战役烈士陵园,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碑上镌刻了密密麻麻的名字。纪念塔是1957年建成的,主体是高大的东北野战军战士形象,现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内的展示面积没有想象的大,分战史、支前、英烈三个主题,以全景画馆结尾。全景画馆是一个360度绘画及模型结合的陈列,展示锦州战斗的激烈,当初有没有想过360度电影的展示方式?
纪念馆一侧有朱瑞将军纪念碑,这是辽沈战役中解放军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军人。还有几片武器装备展示区,比较吸引眼球的还是战机,但数量有限,也不是辽沈战役中的型号。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武器装备的展示在数量上要多得多,更有军阵的感觉。
说明:“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重要讲话
16岁牺牲的小烈士
1-4、凌河夜市:雨天人流依然不错
从义县回来那天晚上去了凌河夜市,下雨,但在锦州算下来只有这一天比较轻松,还是去逛一逛。出发的时候还想过有没有可能不开?到了发现人流比想象得多一些,至少靠近市中心路口的人挺多,对面的古塔夜市就基本上没有摊点、也没有吃客了,前一天坐公交车路过,两边夜市都是灯火辉煌、人流鼎沸。
全是吃的,除了烧烤也有其他各地乃至国外风味的美食,口味看起来有点重。这里的夜市没有卖小玩意儿的吗?夜市的马路两侧同样是各种美食店,肯定能找到想吃的。
老婆大人说,以前只听说锦州烧烤,从没听说淄博烧烤。这个五一,淄博都要劝退各地游客了。包车司机说,凌河夜市在五一小长假的时候也是要限流的,怕出事故。这才是人间夜市该有的景象啊!司机还说,去年一年,这夜市只开放过几天,也不知道一条街上的商家和摊主都靠什么生活。
1-5、笔架山:经历坎坷的自然奇观
从市区到笔架山大约一小时的车程,那里是锦州的港区。抵达笔架山12点不到,正是早先查好的最低潮位。天桥很宽,一路步行入岛。
笔架山是锦州最主要的旅游景区,网上介绍都说,这座海上的小岛有一座神奇的天然潮汐“天桥”与陆地相连,只有低潮位时可以行走,而涨潮时天桥被淹,就只能坐船上岛。据说这样的潮汐天桥全世界仅有两座,另一处在韩国珍岛。以前从没听说韩国有这样的景色,海上岛屿,受潮汐作用交替与陆地连通或隔断,先想到的是法国的圣米歇尔山。
笔架山的潮汐天桥还是很特别的,这是碎石构成,而不是海岸边常见的泥滩或者沙洲。这座天桥规模也比较大,1600多米长,最宽的地方可能有十几米。天桥的石质很尖锐,并不是有的文章所说的“卵石”,看上去天桥的形成不是很久远的事。从陆地一路走上笔架山,并不轻松。
网上很容易查到一则流言:笔架山天桥被人为挖断,便于景区出售船票。这流言几年前就有,今年五一又被翻出来再传一遍。按景区里的标注,天桥在满潮后三小时露出水面,在最低潮后两小时被淹没。这么算来每天能步行上岛的时间是很充裕的。
网上还有一种说法,锦州港的建造改变了潮流,使双侧潮流成为单侧潮,因此改变了天桥的自然环境。这种说法听上去有道理,锦州港距离笔架山和天桥太近了,几乎就是贴着建的。
关于笔架山,网上最多的文字就是介绍其神奇和独特,看着就是软文,但对其成因和近年来环境变化很少能查到有价值的信息。最近查到辽沈晚报一篇报道《揭秘笔架山天桥抢救计划》,比较可读,报道提供了这样几个信息:
锦州港的建造的确影响了笔架山天桥,“岛坝被切为数段”;
曾经“天桥已经不能完整呈现,即便在落潮期,最浅的部分也能淹没成人的大腿”;
天桥实施了抢救工程,“在笔架山东侧建设潜坝防护工程”,也就是说今天的天桥已不能算是纯粹的天然景观。
这则报道可信。
在天桥东侧相距大约百米的地方,能看到一道大致与天桥平行的狭长的弧形堤坝,同样是低潮时出水、涨潮时被淹没,潮水冲刷下有明显的浪迹和海水沉淀形成的色差。这是不是用来保护天桥的“潜坝”?
如今在涨潮的时候,可以看到明显的单方向潮沟,水流湍急,这也许是天桥被人为挖断流言的由来。船工也带我们专门到潮沟附近,解释说这是潮水冲的,“挖断”那是抹黑。这样的潮沟有好几道,靠近岛屿的和靠近大陆的都有。汹涌的潮水对现在的天桥能产生怎样的影响,会不会冲断天桥?抢救工程实施者也许已经测算过。
还看到有人说早先涨潮时也可以蹚水上岛,现在不可能了,潮沟水流对人的威胁太大,冲到海里不是儿戏。是不是早前天桥只是被淹而没有湍急的水流?不过即使能蹚水上岛,也得有一双涉水鞋,光脚踩着这些尖锐的石头,得有一双铁脚板。
辽沈晚报的报道还称笔架山天桥是世界遗产级别的景观,但如果有明显的人工干预,再想要申请世界自然遗产难度就大得多了。建一座港改变一处重要的自然景观,为保护这个景观再加一道坝,这不就是“折腾”吗?而且折腾的结果只是守住一个景区,并不能恢复原有的自然景观。至少,当年锦州港的选址决策是有疑问的。
至于“天桥被人为挖断”,固然是流言,但类似的流言很容易被相信、被传播,隔一阵被翻出来,并不是官方一句“辟谣”就能了事的,更何况按辽沈晚报的报道,天桥的确断过。现在各级政府都强调“官方通报”,要求老百姓不信谣,不传谣。但大家应该知道一个常识:信用是靠累积形成的,并不与权力画等号。从来就不是权力越大,信用越高。一座城市的核心景区,本身是官方的一部分,官方给官方“辟谣”,特别是文件形式的辟谣,没有说服力。对于笔架山天桥这样的流言,辽沈晚报这样把过往的历程细细讲一遍,才有说服力。
1-6、笔架山道教建筑:罕见的石质众神庙
回过头来继续说笔架山,除了潮汐天桥,岛上还有看点。大笔架山道教建筑群是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处民国时期建造的文物建筑群虽然很年轻,保护级别不高,但很特殊——全部用石材建造,不用一丝木料,这和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迥异。
笔架山岛是狭长的小岛,山脊就是一条路,这些道教建筑也依次分布在山上,有山门、真人观、吕祖亭、太阳殿、五母宫、万佛堂和三清阁、龙王庙等,其中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是楼阁。大部分建筑都是小型组合,但三清阁是整组建筑的中心和最高潮,高达六层,从外观上看是两层楼阁和四层塔的组合,这样的高层石质建筑国内罕见,至于景区介绍说是国内规模最大石结构建筑,不能当真,泉州开元寺双塔比三清阁高多了,也早得多。
吕祖亭
太阳殿
五母宫
三清阁
一些主要建筑有精致的装饰,尤以三清阁和五母宫最为复杂,五母宫使用了盘龙石雕柱,三清阁的门楣、各层门框也都有精工雕刻,足以显示建造者的诚心和投入。
供奉的神仙则是五花八门,纷乱复杂。说“三教合一”也不错,但孔子和佛爷都是配角。而要说道教神谱,这里也不是常见的道观里那些,有的神仙从来没听说过,比如五母宫里的五母,五位圣母名金瓜、木果、水食、火菜、土粮,完全查不到出于何处,还专门为她们造了一座殿呢。三清阁位于最高位置的是盘古,第五层是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慈航道人,第四层是清元君,第三层是玉皇大帝、第二层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第一层孔子和关公。有民俗专家说这是按《封神演义》的神谱,有道理,但“清元君”又是什么来头?这位神仙手里还捧了一头猪。
神像也全部是石刻,体型矮胖、敦实,用流行语说是“萌萌哒”,要是尖锐一点说就是呆板,模式化,缺少神韵,形象基本是雷同的。其中盘古像最特殊,耳、鼻、口的位置是龙,这种上古大神本来道观里也没标准像。
发起建造笔架山道教建筑群的是道教龙门派十九代传人玉清真人(俗名朱洁贞),但工程刚开始玉清真人就羽化了。真正主持完成这项工程的是其弟子孙金言。孙金言早年是一名江湖医生,后到锦州兴办博济慈善会收养资助孤儿上学。为工程提供资金的是在东北伯力县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的赫宝江,他变卖家产捐资,并把家也搬到了山上。建设者则是祖籍曲阳的“北京石头刘”,“石头刘”成员曾回忆,笔架山的建筑和雕刻都出自孙金言的头脑,当然是“秉承神意”。锦州本地民俗专家的探访当可解释笔架山道教建筑群奇特的神谱和布局。
这一民国的文物在文革期间也遭到了破坏。五母庙原本是两层楼阁,现在仅存一层,能把整个二层捣毁,力气也挺大的。
最初想去锦州,就是因为锦州义县有奉国寺这处重量级国宝文物。从锦州到义县可以坐火车,时间不到一小时,但班次很少,早上去的话还是去锦州站旁的汽车站坐大巴,一个半小时左右。义县最主要的看点是万佛堂石窟和奉国寺,即使再去广胜寺塔转一圈,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当天来回时间很充裕。万佛堂石窟距离稍远,需要从县城打车过去,奉国寺和广胜寺都在城内,步行即可。如果有脚力,城北还有一座城门和城楼,修得挺漂亮,省保。
2-1、万佛堂石窟:北魏古迹,东北唯一石窟
万佛堂石窟是东北唯一的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始建万佛堂西区。
石窟位于大凌河北岸的山崖上。司机把车停在河南岸,从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穿过,过了悬桥就能抵达售票亭。这个国家湿地公园一直延伸到县城,岸边修建了丰富的健身设施,植被丰富,在桥上看出去两岸全是森林,河上有岛,河水清澈碧绿,环境舒适宜人。
石窟本身看点不多,规模太小了,而且损毁严重。
“万佛堂”指的是核心区域一座中心柱石窟,这个窟挺大的,中心柱和周围佛像俱存,但周围的佛像风化严重,而且每一尊都补过眼睛,谁下手那么狠?中心柱雕刻内容丰富,介绍说上半部的小佛像、供养人和飞天等还是北魏珍迹,下方佛像都是后世补雕,这个窟不让拍照。云冈石窟风化也严重,但留下来的比这个窟强太多了,也没有不让拍照。
而进入景区,最先看到的是一尊交脚弥勒像,为万佛堂石窟群里最高的雕像,高3.5米,也是北魏遗珍。上半部保存较好,似带微笑,仪姿从容,望着大凌河。下肢也风化严重,但可以看出交脚的体态。旁边留有一尊弟子,背光一侧也有一些小佛像。珍贵的魏碑《景明三年韩贞造像铭》封在邻窟的玻璃里,看不清,景区介绍说周恩来总理以此碑的存在来反驳苏联叫嚣“长城以北自古不是中国领土”的妄言。
门票上印的就是这一尊交脚弥勒,和那个中心石柱窟大概是这里仅有的两处看点。两窟之间的小石窟墙壁上刻有千佛,看起来倒保存较好,虽然佛像都很小,但也是北魏作品。东区有一座石窟内有一尊明清时代的密宗千手观音及文殊普贤彩塑,亦可一观,千手观音一侧有清代的土地爷夫妇,可以添一些乐趣。
如果是欣赏艺术,感觉去过的其他石窟都比这处更可看。普通的游客似乎没有必要专门来,考虑到这是“东北唯一”,北朝石窟里最北、最东,顺路走访,至少了解到北魏时石窟能开凿到那么远,大致上是什么样式。有文章介绍万佛堂石窟造像风格还是汉化之前的,保留了北魏石窟早期的特征,那就是其独特价值所在了。交脚弥勒的脸像西方人吗?面部线条果然很直,鼻梁倒真的很挺。
2-2、奉国寺:千年大殿,看辽代皇家如何礼佛
奉国寺的核心是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的大雄宝殿,真正的千年文物。这座大殿是现存我国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面阔9间,通长55米,进深5间,通宽33米,总高24米,有“中国第一大雄宝殿”之美誉。这样的体量与大殿前方清代建造的天王殿、山门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王殿是清代汉传佛教寺庙的规格,气度减了不止一点点啊。
大殿内则保存了辽代完整的七佛彩塑巨像,通高9.5米,是世界范围最古老最大的彩绘泥塑群,每尊佛像前2尊胁侍菩萨,这14尊菩萨造像通高2.7米,恣仪各不相同,精美无比,最外侧是2尊高达3.5米的天王像。在大殿的梁架、斗拱等木料上,留有大面积的辽代彩绘。每尊佛像前,都有石刻的一香炉两烛台,同样保存完整。也就是说,这座大殿几乎完整保存了千年前辽代的原貌,弥足珍贵。
奉国寺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初名咸熙寺。那些香炉烛台都是皇室所用,也因此奉国寺才有那么宏大的排场吧?
“七佛”是过去佛,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奉国寺七佛以毗婆尸佛居中,高度也最高(有一说认为指萧太后),然后一东一西交替排列,释迦牟尼佛居最西。辽圣宗自认释迦牟尼转世,奉国寺释迦牟尼像脸略西转,着装也与前六佛有别,唯有释迦牟尼佛是袒右肩的。
大雄宝殿内七佛并列,国内仅此一例,当代寺庙中,供七佛的也很罕见。正定隆兴寺有七佛殿,本是寺里规模最大的佛殿,可惜如今只剩地基。应县木塔底层是一尊释迦牟尼巨像,墙上绘有六佛,有一解释也构成七佛。
奉国寺如今是纯文物景点,不允许宗教活动。殿内的文保工作者挺热情,会向游客介绍一些大殿的历史。千年大殿也经历过许多次维修,大殿佛像前的六根柱子是明代添加的,再前面的两根柱子是清代添加的,因此辽代的时候在殿内欣赏七佛视野更开阔观感更完整。大殿两侧墙壁上的壁画是元代的,密教佛像,这些壁画尽管今天已有些湮灭不清,也弥足珍贵。元代还在14尊菩萨像上添加了密教的各类法器。大殿倒座的观音像则是明代李成梁为母亲祈福塑造,这是一尊男相观音,同样非常精美。
山门壁画
明代韦陀彩塑
奉国寺1961年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工作者还介绍,得益于此,在文革的时候奉国寺逃过劫难,当时这里要派军队保护。今年大殿的彩塑将实施保护性维修工程,工期长达八至十年,主要的工作是除尘以及佛像破损莲台的加固和补色,期间奉国寺仍会正常开放,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文物工作者的工作现场,待工程结束后可能扩大保护的范围,游客恐怕不能像现在那样走到佛像和菩萨跟前欣赏彩塑了。
这其中除尘难度很大,据介绍,大佛身上的灰主要是千年香灰,已经与彩塑合成一体。不知道有什么技术来处理?千年佛像,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和危险,还是尽量少动干戈得好,有点灰很正常,别为了这点灰作出伤害性的举动。
辽代的奉国寺当然不是仅有一座大雄宝殿,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显示,奉国寺山门后有一座观音殿,西侧是弥陀殿,东侧是三乘阁,呈三阁鼎立之势,再往北依次是伽蓝堂、七佛殿(今天的大雄宝殿)、后法堂,此外还有围廊、僧舍等一系列建筑。三阁鼎立也是很美丽的建筑形式吧?可以想象一下蓟县观音阁与正定隆兴寺慈氏阁、转轮藏阁三阁在一起的场景,辽宋时期的楼阁,也仅存这三座了。
如今的奉国寺除了大殿之外都是清代建筑,倒也有一些可赏。山门两侧墙壁上的壁画沥粉贴金,画工精细,有说是清代的,有说是现代仿辽的。天王殿后有一座明代的韦陀菩萨彩塑,也精致优美。算我厚古薄今吧,我认为中国的彩塑壁画的艺术水平是在不停倒退的,辽宋金元彩塑壁画对明清的优势几乎是压倒性的,当代寺庙更难觅佳作。奉国寺这些壁画彩塑都可以算是艺术品了。
中国现存的辽代木结构建筑仅有八座,被文物爱好者称为“八大辽构”。这八座建筑有多座属于巨型建筑,且内部多有同时代的彩塑壁画等,挺适合打包申遗。目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只有奉国寺大雄宝殿和应县木塔,应县木塔这样的古建筑不是世界遗产,没道理。而天津蓟州独乐寺和大同善化寺、华严寺这样有多个朝代的古建筑,内部都有辽代的彩塑珍品,也完全是世界遗产级别的珍贵文物。
电影《一代宗师》在奉国寺大殿取景。珍贵的文物建筑内部其实是不适合拍电影的,哪怕安全计划再严密,一旦造成文物损害都无可挽回。很多文物建筑内部连电灯都不装。这一阵看过不少香港老电影,很多是在韩国的文物建筑取景,甚至世界遗产,看来早年韩国也不讲究,现在可能不一样了。
2-3、广胜寺塔:也有1000岁了
看完奉国寺,就算完成锦州之旅的目的了,不过义县这两处文物都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于是决定再去看一看广胜寺塔——此次辽西行的第六座辽塔,第五座国保辽塔。
广胜寺塔位于一片老区里,街巷狭窄,房屋密集,都是有圆弧屋顶的单层住房,屋顶上烟囱成林,很有东北的烟火气。一些巷子在维修,走起来就不太方便了。
广胜寺塔建于辽开泰年间(公元1020年),是北方诸多辽塔始建年代较为久远的一座。也是八边形,辽塔的标准型,塔身浮雕和广济寺塔类似:每一面一佛、两菩萨、两飞天、三宝盖。须弥座下层雕歌伎人物,上层雕撑起塔身的狮子,转角有力士,尽管狮子大部分要靠修复补全面貌,但还是体现出这座塔的精美和与众不同。
从30年代的老照片来看,广胜寺塔的保存状况比锦州广济寺塔要好不少,每一层分层清晰,大部分塔檐都还留着,不像广济寺塔塔檐部分几乎就是一推高高耸立的砖了。
从锦州站坐火车到兴城基本上一小时上下,k字头车价格还便宜。兴城火车站也经过了精心装饰,绿色仿古建筑,在外面看很宏大宽阔,不过回来时到候车室一看,依然只有小县城火车站的样貌,真不知道那些楼都用在了何处。
3-1、宁远古城,袁崇焕在这里击毙酋首努尔哈赤
出火车站就可以看见高大的袁崇焕石像。现在对明史讨论的人很多,对袁崇焕的评价各种各样,不过他在宁远城击毙敌首努尔哈赤,这是没法否定的战功。今天,这座古城官方的名字叫兴城古城,我还是喜欢叫它宁远古城,这是明清时期的古城,当时的地名就叫宁远,而兴城这个地名最初是辽代使用的,民国把宁远改回了兴城。
而且我对这座古城比较有好感,好就好在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它没有像国内一些古城那样刻意打扮或者大兴土木,倒呈现出一些真实的历史风貌。城内限制建造高层建筑,兴城的高层建筑全部建在古城外。西门一带是八九十年代县城商业街的模样,简简单单的店铺,紧凑,接地气,依然售卖着百姓生活的日常;南门到钟鼓楼是一条面向游客们的商业街,仿古建筑为主,人流密集,是国内常见的商业化古镇古城形态;东北角有一大片民居,狭小的巷子穿插,宛如迷宫,可以听到宅子里猛犬咆哮;西北角则有一大片荒地,看起来是抛荒的农田,城墙静静地立在远方,很有沧桑感。城内除了南门是步行街,其他地方允许开车。
中国的古城,其实能“古”到哪里去?八九十年代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中国城市的巨大变化主要从八九十年代开始。游客本没必要想看到明清时代甚至更早的城市面貌,那是奢望。能保存尽量多的文物建筑,能保存历史上的城市格局,有几条以老宅为主的街巷,那就是古城。
再次提一句商丘:把城内老屋全部拆光造新的,不管造出来多么“古色古香”,依然只是仿古城,适合网红拍照打卡,却失去了历史。
狭义的古城就是指古城墙。宁远是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始建的卫城,隆庆年间因地震坍塌,天启三年(1623年)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主张坚持下重建,次年建成,天启六年即取得宁远大捷。清代修复后改成宁远州城。这座城感觉比一般的县城都要大一点,保存到今天的城墙还仅仅只是内城。
古城接近正方形,但并不是正南北向,而是有一定角度偏转。四面设城门,每座城门外均有半圆形瓮城,侧向设门。如今每座瓮城正面都打开了一个缺口,并不闭合,可以通行汽车。四个角设有向城外突出的方形角台,用于协调防御,东南角建魁星楼。城内是标准的十字街格局,十字交汇处为钟鼓楼,钟鼓楼下的殿基也设有十字通道。登临钟鼓楼可以把古城四方格局一览眼底,而城墙目前只有南门一小段可以登临,别的城段不开放。古城修缮得很好,城墙内侧全部用块石垒砌,外墙全部包砖,看不到裸露的泥土。
钟鼓楼
宁远古城也是山海之城,西边有山,东南有海,只是距离山海都有点距离,不像山海关贴得那么紧。
宁远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1988年兴城城墙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城内的钟鼓楼、兴城文庙和祖氏牌坊与城墙归并为兴城古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城古城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项目“中国明清古城墙”的八座古城墙之一,只是这一项目申遗难度挺大的,中国的古城墙受到当代的影响太大。
祖氏牌坊就建在南大街上,跨街而立,一前一后,相距约80米,位置很醒目。这是崇祯帝旌表祖大寿、祖大乐而建。南为祖大寿旌功坊,建于崇祯四年(1631),北为祖大乐旌功坊,建于崇祯十一年(1638)。祖大寿曾主持重建宁远城,也是袁崇焕的得力部将。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1631年就建牌坊,只是笼络稳住祖大寿,不过建牌坊无法阻止祖大寿最终降清,这牌坊倒成了乾隆赏玩题诗的古迹。
祖氏牌坊和钟鼓楼,从南往北看
祖大乐牌坊,后为祖大寿牌坊
祖大寿牌坊
祖大寿牌坊文革期间拆除,80年代重建,今天看起来要比祖大乐牌坊矮一截。
兴城文庙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初建时只有三楹正殿(大成殿),为明都指挥使刘斌所建的“庙学”,后经历代建设修缮,今天的文庙形制完整,整体占地面积已经很大了。不过大成殿仍是一栋小型建筑,只能供孔子神位,连像都放不下,文庙内各建筑单体也都不大,大面积的树木草植,郁郁葱葱,使这里更像一座园林。
城内至少还有三处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周家住宅和将军府。
兴城城隍庙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辽宁省内保存最完好、最古老城隍庙。挺小的一个院子,建筑体量比较小,数量也不多,要是看过山西、河南一些大型城隍庙,那明代的关外要么是不重视城隍,要么就是对建设城隍庙力不从心。
将军府的主人是郜汝廉,兴城西关人,曾任张学良的中将参谋长,中将师长。郜汝廉在1928年解甲归乡,在此宅居住至1947年,后迁往北京。这个“解甲”归乡时间点的选择真的幸运。他返乡后在住宅后院创办斌英女子中学,伪满时期托病拒绝出任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被辽宁省政府聘为参议室参事。1961年逝世,享年86岁,没有看到10年浩劫,人生圆满。
将军府是兴城保存最完好的民国时期住宅之一。门前有雕工精美的照壁,前院是一个小花园,穿过二门是五间正房和两侧各三间的厢房,穿过东墙还有一座小花园。房屋装饰可以看到明显的西式风格。兴城解放后,宅邸曾作为县委办公地和学校,修复后开放,现在是城内的收费景点。
周家宅院也列在联票的收费景点内,不过好像没人管了,随便进出。其主人名周永吉,既经商又务农,在官场也有一定地位。宅院于1934年建成,结构和将军府基本一样,前面一个小院,穿过二门是一正房、两厢房,厢房的门是内凹的八字门。周家也于1947年迁北京,他和郜将军都躲开了战火吧?
周家宅院位于古城内南门西侧的胡同里,门前就是古城墙,这一带有较多的老宅院,门楼多精美装饰,有好几座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看起来这里是当年的富人区?
古城内的景点联票100元,偏贵,除了南门、钟鼓楼、文庙、将军府等文物建筑,还有一处景点是蓟辽督师府。如果对新建的蓟辽督师府不感兴趣,各个景点可以分开购票。
蓟辽督师府最早设在蓟州,后辗转多地,1622年至1644年设在宁远。那座蓟辽督师府被吴三桂一把火烧掉了。2001年在原址重建的蓟辽督师府以多个展馆介绍了明代的边防、官制以及明清战史等,立场毫无疑问是站在明朝一边的。其实以现代眼光看,明、清都是封建王朝,一家一姓的国家,都不是老百姓的。但每次改朝换代,又都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被屠杀。清朝的统治者拼命说自己是正统传承;当代的专家说满清不是外族侵略,是内部的新兴力量;前面那位祖大寿,有文章说他的投降是顺应历史潮流。随他们说吧。明亡清兴这种事儿,对我们今天的老百姓来说,没必要太较真或者太投入。
3-2、兴城海滨龙回头
从古城出来看看还有时间,就打车到龙回头,沿着海岸线稍稍走了一段。沿路多温泉疗养院、休养所,很多是铁路系统的。兴城有海滨、温泉、古城,还有山岳和海岛风景区,离北京天津又那么近,但为什么感觉此地旅游也就不温不火的样子?
兴城海滨海岸线很长,大面积的沙滩浴场和海滨森林,龙回头是距离较远的一处景点,海岸线主要是蜿蜒的高地。海湾少,不适合玩水,适合登高远瞰,左侧远方有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海岸线,正前方是一望无际水天交接的蓝色,而近前、右侧则是临海陡峭的石崖,虽不高,也足够险。虽然这里的水色没有那种动人的蓝,但有海景总是多一处畅心的选择。为什么叫“龙回头”?景区又推给乾隆了。
从锦州到山海关动车高铁也是1小时左右,只是必须到十几公里外的锦州南站坐车。山海关站出来到关城步行即可,到老龙头和九门口长城则要打车。只要在关城和老龙头少花一点时间,一天三个景点没问题,时间足够宽裕。当初在山海关和北镇之间选了山海关,也是因为火车方便,北镇坐汽车两个半小时,当天往返太紧张,山海关晚上的火车都很多,已经过了小长假,火车票可以随到随买,根本不用算时间。
这还是穿越四次省界的一日游,山海关老龙头已经是河北省了,而九门口特殊,位于辽宁省境内,但最近的城市就是山海关,打车过去十几公里而已。想想半年前跨省旅游有多么麻烦,各省对省外游客如临大敌或者根本就想拒之门外,恍如隔世啊!今年清明节去赣州旅游,其中有一天往返长汀,也是跨省一日游。对于以高铁为傲的中国,跨省旅游本来很简单,正常的社会不应该出现荒诞的场景。出租车司机说他三年里没去过九门口长城,难道那条山间的县道有过路卡?
4-1、山海关:天下第一关果然很大
山海关、老龙头,属于那种没去过会惦记,但专门去又没必要的旅游点。名声太大的老牌景点,不太可能给你惊喜。中国的景区模式化严重,大牌景点还更加商业化,游人更多。
出了火车站先去关城,步行穿过一座城市公园,有大面积湖水,环境宜人,走到公园北出口就能看见关城,不过要到“天下第一关”城楼所在的东门还要绕过一个停车场,中间可以看到关城与老龙头连接的城墙以及角楼,城墙横跨公路,以几个大门洞通车,墙上正中铭刻“山海关”三个大字,倒是有气势。
关城主要三个景点:天下第一关、钟鼓楼、王家大院,都集中在东南部,如果买贵一点的,还可以去关城的其他几个城门以及接驳车。
天下第一关城楼比想象得小,那几个字倒很大,而且朝着城内。山海关的面积明显比兴城更大,不愧天下第一关,东门外的翁城是方形的,面积也很大,从东门外是不是不太能看到城楼?城上也可以走得很远,走了一半看看周围的山势,省点时间不走了。
山海关内也是十字街格局,钟鼓楼也位于关城中心,但距离东门更近一些,向东的针对性很强啊。楼前有两个小亭、一钟一鼓。从钟鼓楼看四方,北面的角山就要比兴城的山近得多,很有压迫感。山海关长城从老龙头经关城到角山,再到九门口,名副其实的山海之关。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晚清,是当地富商的宅子。肯定不能和山西那些大院比,但规模也称得上“大院”两字,至少是富商,不是小康。房屋多,老爷房、少爷房、书房等等,每栋房倒都不大,如今改成了民俗馆。号称陈圆圆曾在这里住过,可以给游客们添点遐想。
4-2、老龙头:城墙建到海里有用吗
老龙头也有一座小型的城,本来有城门、城楼,城内有营房,海边有神庙,只是历经数百年岁月真正的文物只有殘墙和伸入海中的残破“龙头”。不知道今天的城门和城楼是何时修复的。山海关和老龙头的城墙城楼都修复得很新,看上去“清爽挺括”,也更符合景点或旅游区的形象。老龙头还保留了一段修复前的裸墙,用玻璃罩着供游人参观,那就是纯粹的土墙。伸入海中的地基使用的是巨石,介绍说也依然在墙底。
山海关的确是浩大的防御工程,而且也的确没攻破过。冷兵器时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脑子里的想法倒是简单,直接把城墙修到海里,有多大作用?反正有民力物力可供驱使,建就是了。他们没想到关外的敌人能找个突破口绕进来?他们更想不到王朝灭亡的真正危险是在内部吧?清朝人对付草原上的敌人更成功,但康雍乾大概也想不到子孙们面对的海上来的敌人竟如此强大。
4-3、九门口长城:东三省唯一世界遗产
九门口长城是目前东三省唯一的世界遗产,为长城的扩展项目,东三省如此辽阔,自然遗产也选不出来?
九门口长城是明长城设在水上的关防体系代表。在九江河上铺就7000平方米巨石,在巨石上建造横跨河流的桥式城墙,下设九个泄水城门,由此形成“一片石”和“九门口”两个地名。这等于先建了一个低水坝。水上的城墙看起来很新,可以注意一下水下的巨石,五一假期前后还有大面积出露水面的。
在桥式城墙两端有小小的堡城,再往外就是依山势而建的长城。九门口的山势高而险,尤以南岸更为陡峭,山体多片状的高崖,景色壮丽。南岸长城还有一段不开放的未完全修复的野长城,在山脊上建造,尤其陡峭,插进山体的感觉。北岸长城没有南岸陡峭险峻,因此建造的距离更长范围更广。九门口长城能供游人攀登的只是南岸一小段和城桥,但目光所及,可以看到范围辽阔的山体城段。
天津的黄崖关长城有点像九门口长城,也是两侧高山,中间河道上一座水关。黄崖关、九门口长城都是八十年代修复的,有文章称一片石是八十年代考古发掘出来的,八十年代真是修了很多段长城啊。
九门口长城景区里另一个看点是山体隧道,景区介绍说是徐达于明初所建,也有网友说是解放军建的。在长城跨越的山体内建造隧道,这个思路不易理解,这条隧道的出入口就是长城内外,以其2000人左右的容纳能力,必须有兵力守卫,否则就成了沟通长城内外的暗道,岂不让守军腹背受敌?
但要说隧道是解放军建的,那隧道里有一组一佛两菩萨像,是直接在石头上凿刻出来的,这可不是解放军的风格。
景区里布置了大量李自成、吴三桂、清军的场景描绘,说一片石大战中,多尔衮率兵藏在此隧道内,突然出击让李自成大败,这有点扯远了。一片石大战的确是李自成部与满清的战斗,但只是李自成遣降将唐通展开的外围战,此战加速了吴三桂投降满清,而真正的决战还是在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