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去乌克兰之前,乌克兰并不是我的旅行计划内目的地,当时我正在进行外高加索三国的旅行行程,由于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需要临时选择一个替补目的地,正好当时乌克兰对中国游客开始实行落地签,相对来说不需要太多准备就能直接去,于是我选择了乌克兰作为替补旅行国家。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在乌克兰青旅遇到的本地小姐姐十分诧异地跟我说的话:“居然有人(东亚游客)会来乌克兰旅行!?”我对此话的潜台词理解是:第一,乌克兰在欧洲国家中属于十分冷门的旅行目的地(尤其是东亚游客极少),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我一周的旅行过程中遇到的东亚游客不超过两位数;第二,乌克兰的旅游资源比较匮乏,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旅游资源,跟欧洲其他国家相比,确实有不少差距,不过我一直觉得旅行的感受取决于自己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不管去哪里,只要用心寻找,我觉得我都能发现其独具特色的美。乌克兰在国人的宣传物料中最大的吸睛点一直以来都是美女,确实东斯拉夫人的颜值在整个欧亚大陆都算得上拔尖一族,走在大街上看见帅哥美女的几率讲真是更高一些,不过有些诸如国人屌丝男迎娶乌克兰美女的宣传物料怎么想都跟如今的缅甸诈骗有些许相似,你能够轻易娶到乌克兰美女和能够轻易在缅甸挣大钱的概率有何区别!?作为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乌克兰的消费确实很低,性价比甚至可以和当时的东南亚诸旅游大国相比,所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的旅行体验是极好的,至今仍然庆幸当时作出的旅行决定。
由于俄乌战争影响,所有乌克兰的民用航空全部取消,目前进出乌克兰只能经由陆路口岸,与乌克兰相互开放陆路口岸的国家有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波兰有火车和大巴,斯洛伐克有大巴,匈牙利有火车和大巴往返乌克兰,从这三个国家前往乌克兰,需要有申根签证和乌克兰签证。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有大巴和中转火车往返乌克兰,从这两个国家前往乌克兰,需要该国的单独签证加乌克兰签证。摩尔多瓦针对中国游客实行电子签(有申根免签)和过境签政策,因而有不少国人从摩尔多瓦中转,在乌克兰驻摩尔多瓦大使馆办理签证(商务或探亲)后,陆路前往乌克兰。但因为以这种方式前往乌克兰的国人越来越多(基本肯定都不是去旅游的),导致一些黑色产业出现,所以这种前往乌克兰的方式也越来越行不通了。
乌克兰曾经在2016~2018年间针对基辅鲍里斯波尔国际机场和敖德萨国际机场入境的中国游客实行过落地签政策,2019年1月1日起对中国游客实行过电子签政策,其中2020年8月1日~2021年1月31日,2021年4月1日~2021年9月30日期间曾两次对中国游客实行过免签政策,不过当时全球正处于疫情期间,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是不会出国的。2021年6月24日中国驻乌克兰大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和乌克兰即将签署互免签证协议,乌克兰本将会对中国游客实行长期免签政策的,可是在政策还没敲定落地前,俄乌战争爆发了。2022年2月,我国开始大规模撤离在乌克兰的中国公民,去乌克兰的旅游开始中断,电子签也从此中断,互免签证协议也杳无音信。目前,虽然理论上可以在乌克兰驻各国大使馆申请签证(商务或探亲),但乌克兰的几座旅游城市(基辅、利沃夫、敖德萨)常会面临大毛的空袭,所以现在去旅游并不是明智之举。其实即便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乌克兰对于国内游客来说也只是个极其小众的目的地而已。如果有朝一日能够恢复旅游,这是乌克兰外交部签证申请官方网站(visa.mfa.gov.ua),有中文页面,不需要保姆式的手把手教学。
作为一名世界遗产控,每次出行前都秉承“尽可能选择最多世遗目的地”原则来做行程规划。根据UNESCO网站的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7月底乌克兰共拥有8项世界遗产,其中7项文化遗产,1项自然遗产。乌克兰最知名的三座城市(基辅、利沃夫、敖德萨)都有整个或者部分老城区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此乌克兰旅行目的地选择这三个城市即可。当然,如果对废墟感兴趣的,还可以把切尔诺贝利加入目的地列表中,至于像爱情隧道这样偏远的文艺小清新之地个人觉得不值得专程跑一趟。因逛完上述几个地方都需要花7~10天时间,所以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一般前往乌克兰的旅行只能选择上述几个目的地,如果有时间(10天以上)进行深度游的话,可以参考剩余的世界遗产(如布科维纳与达尔马提亚的城市民居、喀尔巴阡地区的木质教堂和原始山毛榉林)来制定深度游旅行计划。以下是乌克兰世界遗产的详细介绍。
1.基辅圣索菲亚大教堂和洞窟修道院(Kyiv: Saint-Sophia Cathedral and Related Monastic Buildings, Kyiv-Pechersk Lavra)(1990年)(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基辅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最古老的城市,他们在此建立了第一个罗斯民族国家——基辅罗斯,圣索菲亚大教堂和洞窟修道院代表了基辅罗斯公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乌克兰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历史建筑。
2.利沃夫历史中心(L'viv – the Ensemble of the Historic Centre)(1998年)(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乌克兰西部,与波兰接壤,1256年利沃夫建城后的几个世纪里,逐步发展成为西乌克兰的中心城市,欧洲其他民族亦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与宗教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利沃夫集中融合了中东欧和西欧厚重的历史积淀,一大批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拔地而起,精心装饰。利沃夫老城完整保存了中世纪时期的原貌,是东西欧民族及文化融合的典范代表。
3.布科维纳与达尔马提亚的城市民居(Residence of Bukovinian and Dalmatian Metropolitans)(2011年)(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乌克兰西南部,与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接壤的切尔诺夫策,是捷克建筑师约瑟夫•赫拉夫卡(Josef Hlavka)在1864年至1882年间设计的一组建筑群,堪称19世纪历史建筑的杰出典范,包括以穹顶十字型为主要造型的神学院教堂、花园及公园为主体的神学院与修道院。建筑群糅合了拜占庭和摩尔人的建筑风格,表明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期间东正教的影响力依然强大,反映出了奥匈帝国所持有的宗教宽容政策。
4.斯特鲁维测地弧(Struve Geodetic Arc)(2005年)(世界文化遗产)
斯特鲁维测地弧是从挪威到黑海的一组三角测量点,穿过10个国家,总距离为2820公里。这组测量点是由德国出生的俄罗斯裔科学家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于1816年到1855年之间创建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当时,这组测量点主要通过两个国家瑞典-挪威和俄罗斯帝国,测量点的建立也标志着国家的君主之间在科学上的合作。
5.敖德萨历史中心(The Historic Centre of Odesa)(2023年)(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乌克兰南部黑海沿岸,建城于1794年,历史中心的建筑大多呈折衷主义特征,见证了这座城市高度多样化的种族和宗教社区,是19世纪跨文化交流和多文化、多民族的东欧城市发展的杰出典范。
6.喀尔巴阡地区的木质教堂(波兰和乌克兰)(Wooden Tserkvas of the Carpathian Region in Poland and Ukraine)(2013年)(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跨国遗产分布在波兰和乌克兰两国边境的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由16座木质教堂构成,波兰和乌克兰各有8座。这些木质教堂建于16~19世纪之间,由当地的东正教和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团体建造,代表了一种已经佚失的木造技艺。木匠工艺高超,在教堂上几乎看不到钉子。在历史上,为了抵抗入侵的鞑靼人,教堂也曾被用作军事要塞。
7.喀尔巴阡山脉及欧洲其它地区的原始山毛榉林(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2007, 2011, 2017, 2021)(世界自然遗产)
欧洲山毛榉的高度通常为25~35米,寿命可达300年。自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以来,欧洲山毛榉在几千年的时间内从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脉、迪纳雷德山脉、地中海和比利牛斯山脉的几个孤立区域蔓延开来,成功地扩张至整个欧洲大陆。2007年,乌克兰和斯洛伐克率先将其国土范围内喀尔巴阡山脉原始山毛榉森林申请为世界自然遗产,随后,在2011年、2017年和2021年,遗产范围多次扩增。如今,该遗产包括分布在18个国家的94片森林,其中15片森林位于乌克兰境内,面积占比为25%。
8.*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Ancient City of Tauric Chersonese and its Chora)(2013年)(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克里米亚半岛,是公元前5世纪多利安希腊人创建的一座城市,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7处城市遗迹和农业遗址,还有早期基督教纪念碑,罗马、中世纪时期的防御工事和供水系统。早在公元3世纪,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地区就是黑海的葡萄酒种植和酿造中心。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加入俄罗斯联邦,目前成为俄乌之间的争议地区,从乌克兰暂时无法前往克里米亚。
乌克兰位于东欧,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它南接黑海和亚速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
乌克兰的国土95%为平原,平原区域的平均高度为175米,又分为高地和低地,其中低地占70%。高地主要位于第聂伯河右岸地区,有第聂伯河沿岸高地、波多利高地和沃伦高地。低地主要位于北部、中部和南部,有波列西耶低地、黑海沿岸低地和第聂伯沿岸低地等。山区占国土的5%,主要是西部的喀尔巴阡山脉,最高峰为喀尔巴阡山脉的霍韦尔拉山(2061米)。
乌克兰的主要河流有第聂伯河、南布格河、顿涅茨河和德涅斯特河,所有河流都注入亚速海和黑海。肥沃的黑钙土占耕地面积64%,因而乌克兰又被称为“欧洲粮仓”。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Dfa/Dfb),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气温也不高,但若是有北极冷气团或副热带暖气团侵入时,冬天可能极度寒冷,夏天也会有高温出现,一般东南区域气温高于西北区域。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夏季略多于冬季,冬季雪日较多,虽然平均最低气温不太低,但由于相对湿度较高,所以冬季体感还是非常寒冷的。喀尔巴阡山脉的部分海拔稍高的区域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湿润气候(Dfc),黑海和亚速海沿岸属于半干旱草原气候(BSk),克里米亚的个别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Cfa)和海洋性气候(Cfb)。旅行者最常去的三座城市中,基辅和利沃夫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Dfa),敖德萨属于半干旱草原气候(BSk)。
根据乌克兰1991~2020年的三十年气候统计数据来看,基辅、利沃夫的年平均气温与我国辽宁沈阳(8.5℃)、河北承德(8.9℃)等地相近,敖德萨的年平均气温与我国辽宁大连(11.6℃)相近。
基辅、利沃夫、敖德萨冬半年(11~3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我国华北中北部相近,但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日照时间极短,而且极易出现雪雾等天气,空气相对湿度也偏高,所以体感相当阴冷。当北极气团南下影响时,乌克兰气温会剧烈骤降,基辅、利沃夫、敖德萨的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32.2℃、-29.5℃、-28.0℃,可见受寒冷气团影响时,乌克兰又要比华北地区中部冷得多(如河北石家庄为-15.3℃、河南安阳为-17.0℃)。综上所述,极不推荐冬季五个月前往乌克兰旅行。
基辅、利沃夫、敖德萨夏半年(5~9月)的月平均气温基本都在春/秋两季的气温标准范畴,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夏天的(只有敖德萨7~8月有短暂的夏天),这五个月前往乌克兰大部旅行,都能体会到如同春城般的舒适气温。只有个别极端年份,当副热带暖气团侵入时,乌克兰才会出现高温,基辅、利沃夫、敖德萨的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39.4℃、36.3℃、39.3℃,对于我国大部分地方出去的旅行者而言,这种温度根本无需担心。
我国降水有炎风暑雨之说,说明最多的雨水降在最热的季节。如果去过欧洲南部的旅行者一定会对那里的地中海气候印象深刻,那里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半年,而夏季则是高温炎热、降水稀少的天气。乌克兰大部分地方全年雨水分布较为均匀,不像我国或地中海那样雨水集中于某个季节,总体而言夏半年降水量要略多于冬半年。
一般而言,乌克兰冬季雨雪较为频繁,甚至可能出现暴风雪,而夏季则以阵性降水为主,降水持续时间不长,强度不大。对于旅行者尤其是摄影爱好者来说,一年四季任何时段前往乌克兰,都可能面临雨或雪的影响,就我在乌克兰所待的一周而言,几乎一半的时段都下过雨,但好在雨水来得快去的也快,加上夏季乌克兰的白昼时间相当长,还是会有很多可供利用时段的。
某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雪)日数反映了该城每月下雨(雪)的频率,根据乌克兰城市月平均降雨(雪)日数统计可知,几座城市基本都是春秋两季降水频率最低,但其实与夏冬月份也相差不大。当然这只是一个统计值的平均状态而已,具体到个人,只能祈祷你旅行的时候天气能给力点咯。另外,根据天气预报临时调整旅行计划也是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晴天时安排外景拍摄(尤其是早晚时光非常珍贵),阴雨时则安排博物馆、教堂等内景参观,做到将天气的影响最小化。
乌克兰使用的货币名叫格里夫纳(乌克兰语:гривня),ISO通用代码为UAH,符号为₴。“Гривня”单字起源于斯拉夫语的“грива”,原意为脖子,而非现今鬃毛之意。“Гривня”的意思即为“戴在脖子上值钱(金或银)的东西”,之后更被引申为“一定重量的金锭或银锭”。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开始发行的新版格里夫纳。
格里夫纳分纸币和硬币两种。纸币有1/2/5/10/20/50/100/200/500/1000十种,有2/10/25/50四种单位为戈比的硬币,1戈比=0.01格里夫纳。
获取格里夫纳最方便的方式就是ATM取款,疫情之后,许多原来不收手续费的神卡现在境外取现都要收手续费了,目前各地的商业银行可能不会收取境外取现手续费,比如我办的四川银行(原来的攀枝花商业银行)的卡就不收取境外取现手续费,可以去相关银行咨询办理。
获取格里夫纳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换汇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基辅鲍里斯波尔国际机场的汇率惨不忍睹,极度不推荐在此换汇(全球通用经验:各大机场的换汇点汇率都相当不堪),机场内也找不到支持银联的ATM机。所以对策就是在机场换汇处换不超过10欧元/美元的零钞备用,然后坐车到市区再找换汇机构或ATM取现,换汇的时候一定要参考最新实时汇率,并货比三家。
【城市间的交通】
在俄乌战争之前,利沃夫、敖德萨与基辅之间都有航线往来,但利沃夫和敖德萨之间没有直飞航线。往返于基辅、利沃夫和敖德萨三座城市之间一般选择火车或汽车,性价比最高的是过夜卧铺火车,夜间发车清晨到达,既能节省一晚住宿费用,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休息。
基辅与利沃夫之间的城际火车(Intercity)约5~6小时(价格300UAH),普速火车(Passenger)约6~13小时(价格135~240UAH),大巴约9小时(价格370UAH,有不同大巴公司的车)。
基辅与敖德萨之间的城际火车(Intercity)约7小时(价格300UAH),普速火车(Passenger)约9~14小时(价格150~350UAH),大巴约6小时(315UAH),苏式小巴(marshrutka)约6小时(360UAH)。
利沃夫与敖德萨之间的普速火车(Passenger)约12小时(价格195UAH)。
很多人都是奔着切尔诺贝利去乌克兰的,但切尔诺贝利不对个人旅行者开放,必须参团才能前往,可以在@***网站预订,需要有paypal账户支付。目前,受俄乌战争影响,去切尔诺贝利的团队游已经中断。
【城市内的交通】
基辅
从基辅鲍里斯波尔国际机场往返市区(基辅火车站南站大楼外巴士站)的最便捷方式是乘坐Skybus的大巴,线路号码为322路,价格为100UAH,24小时运营,05:40~23:30间每15-20分钟一班,23:30~05:40间每30-40分钟一班,车程约50分钟。也可用Uber打车,但如果人少会不太划算。此外,按照全球通用经验,机场一般有很多黑车,不建议乘坐。
基辅市内各大景点一般都可以乘坐地铁前往,基辅目前有三条地铁线路,分别是红、蓝、绿线,火车站有地铁站点(Vokzalna站),汽车站也有地铁站点(Demiivska站)。俄乌战争爆发后,基辅地铁免费对公众开放。基辅地铁修建于苏联时期,因而兼具了地下防空洞的功能,所以在非常非常深的地下(所有前苏联国家的地铁都修得特别深),最深的地铁站要坐很久的自动扶梯上下。
利沃夫
利沃夫汽车站在市中心西南方约7公里处,可以乘坐6号无轨电车往返市中心,价格3UAH,约20分钟。利沃夫火车站在市中心西面约2公里处,可以乘坐1、9、10号电车往返市中心,价格3UAH,约20分钟。利沃夫老城区域内大多数景点都可以步行到达,实在远一些的也可以乘电车前往,非常方便。
【基辅景点】
虽然跟利沃夫和敖德萨相比,基辅并没有整座老城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作为乌克兰的首都,依然有相当多值得打卡的地标。为了游览方便,我将基辅市内拆分为五个区域:弗拉基米尔大街区,赫雷夏蒂克大街区,赫雷夏蒂克公园区,洞窟修道院区和安德烈斜坡区。
1.弗拉基米尔大街区
不可错过的主要景点:圣弗拉基米尔大教堂,乌克兰国家歌剧院,金门,圣索菲亚大教堂。
游览建议:我把基辅老城中心划分为了弗拉基米尔大街,赫雷夏蒂克大街,赫雷夏蒂克公园三片区域,其中弗拉基米尔大街是市中心的主要大街之一,基辅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既在此,非常适合慢悠悠地闲逛大街两侧及周边小巷的历史地标,需要耗时0.5~1天。圣索菲亚大教堂钟楼可以登顶,能拍摄到俯瞰圣索菲亚大教堂、远眺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的照片,不过拍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上午顺光,而拍摄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是下午顺光,不可兼得,需要作出取舍,或者说你都要。
2.赫雷夏蒂克大街区和赫雷夏蒂克公园区
不可错过的主要景点:赫雷夏蒂克大街,独立广场,人民友谊纪念碑,赫雷夏蒂克公园,银蛟屋。
游览建议:除了弗拉基米尔大街外,基辅的另一条重要街道就是赫雷夏蒂克大街,大街最北边即是赫雷夏蒂克公园,这里的游览路线可以是从南向北穿越赫雷夏蒂克大街,在人民友谊纪念碑俯瞰基辅及第聂伯河,再前往赫雷夏蒂克公园,之后再往东南方向即可前往洞窟修道院,两个区域需要耗时0.5~1天。
2.赫雷夏蒂克大街区和赫雷夏蒂克公园区
不可错过的主要景点:赫雷夏蒂克大街,独立广场,人民友谊纪念碑,赫雷夏蒂克公园,银蛟屋。
游览建议:除了弗拉基米尔大街外,基辅的另一条重要街道就是赫雷夏蒂克大街,大街最北边即是赫雷夏蒂克公园,这里的游览路线可以是从南向北穿越赫雷夏蒂克大街,在人民友谊纪念碑俯瞰基辅及第聂伯河,再前往赫雷夏蒂克公园,之后再往东南方向即可前往洞窟修道院,两个区域需要耗时0.5~1天。
3.洞窟修道院区
游览建议:这是一个大型修道院建筑群,分为上修道院和下修道院,有大大小小的教堂、钟楼、博物馆、小巷、公园,还有一些身穿黑色长袍的修士住在其中,看管着修道院。建筑群坐落在第聂伯河西岸的山丘上,四周绿树掩映,青草如茵,连绵的金色穹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圣洁的光芒,而修道院的脚下,第聂伯河波光粼粼的河水正在蜿蜒着流向远方,是基辅最不可错过的历史地标,需要耗时0.5天。洞窟修道院的塔楼可以登顶,能拍摄到俯瞰洞窟修道院及第聂伯河周边的绝美风光,下午比上午略顺光一些,但全天光线其实皆可;另外,在大饥荒种族灭绝博物馆附近有一些观景点,可以将博物馆和洞窟修道院同框取景,不容错过。
4.安德烈斜坡区
不可错过的主要景点: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圣安德烈教堂,安德烈斜坡,契约广场(合同广场),切尔诺贝利博物馆。
游览建议:这一些区域的精华是安德烈斜坡及其附近,不过对于有时间的深度游旅行者,可以深入安德烈斜坡以北的波多尔区扫街探秘,需要耗时0.5~1天。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钟楼可以登顶,拍摄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是下午顺光,拍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上午侧顺光;安德烈斜坡观景台上午下午都有顺光角度;圣安德烈教堂观景台是上午顺光,不可兼得,需要作出取舍,或者说你都要。
除了以上的五个区域外,基辅老城外也有一些可供选择的历史地标或观景点,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也并没有去探索完,其中去过的地方在我游记中会介绍。
5.基辅最不可错过的五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洞窟修道院,圣安德烈教堂,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和圣弗拉基米尔大教堂。
【利沃夫景点】
利沃夫由于整个老城都被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因而它的历史地标相对比较集中,老城本身也并不大,基本都在步行可达范围内。为了游览方便,我将利沃夫拆分为两部分:老城中心区域和老城中心以外的地区。
1.老城中心区域
不可错过的主要景点:集市广场,道明会教堂,圣母安息教堂,伯纳德教堂和修道院,拉丁主教座堂,博伊姆礼拜堂,耶稣会教堂,国立利沃夫博物馆,利沃夫歌剧芭蕾舞剧院,亚美尼亚主教座堂等。
游览建议:老城中心区域虽然不大,但每一条街巷都分布有历史地标,为了使游览更有条理性,我的游记是以集市广场为起点,先介绍完集市广场一圈的建筑,然后从集市广场东边的街巷出发,绕顺时针分别介绍东、南、西、北各个区域的历史地标,实际游览时可以参照此行程,需要耗时1~2天。集市广场中央的市政厅塔楼可以登顶,能拍摄到俯瞰利沃夫老城的照片,上午下午都有顺光角度,不可兼得,需要作出取舍,或者说你都要。
2.老城中心以外的地区
不可错过的主要景点:高堡山,圣米迦勒教堂,国立利沃夫美术馆,利沃夫大学,圣乔治主教座堂,圣奥尔哈和伊丽莎白教堂等。
游览建议:老城中心以外的地区可以乘坐电车到达,各大地图都有智能线路查询,无需手把手教学怎么去了,需要耗时1~2天。高堡山是利沃夫的至高点,天气晴好的时候推荐前往,可以俯瞰整个利沃夫老城、新城及周边的乡村,虽然周围都是平原地形,没有太多起伏的地貌看点,老城方向上午侧顺光,下午侧逆光。
基辅,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乌克兰首都,创建于公元5世纪下半叶。公元822年,在基辅建立了第一个罗斯民族国家——基辅罗斯,此后400年间,鼎盛一时,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版图包括了同属东斯拉夫民族的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基辅也因此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基辅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最古老的城市,又是东斯拉夫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心,还是首推东正教为正教的东斯拉夫城市。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宣布东正教为国教,被视为东斯拉夫民族文明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在东正教会的框架下,基辅罗斯创立了斯拉夫书面语,颁布了罗斯法典,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发展应运而生,这一切,都对东斯拉夫民族与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基辅罗斯是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文明共同的摇篮,被誉为“罗斯的众城之母”。
基辅具有深厚的宗教传统。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在第聂伯河受洗,正式接受基督教为基辅罗斯的国教,在历史上被称为“基辅罗斯受洗”。在君主的支持下,教堂、修道院得以迅速修建,修士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基辅。今天的基辅依旧被称作教堂之城,据不完全统计,基辅市内有100多座不同规模的教堂。天气晴好的日子,众多东正教教堂镀金的“洋葱头”圆顶在蔚蓝天幕下光芒闪耀,使得基辅享有“金顶之城”的称誉。
我的行程始于圣弗拉基米尔大教堂(St. Vladimir’s Cathedral),这是一座拜占庭复兴风格的教堂,建成于1896年。它的外立面由亮丽的黄色和纯净的白色搭配而成,穹顶则由天蓝色和金色交织装饰,其鲜艳的色彩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拜占庭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在古希腊时代的名字,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此建立了东方的“新罗马”——君士坦丁堡,从此他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以新罗马为中心,这个位于东方的基督教王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和政治实体,维持了将近一千多年。为了区分原罗马帝国,历史学家将这个位于东方的“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即便当时他们依然把自己称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把自己信奉的基督教称为“东正教”,即“东方的正统基督教”,拜占庭的宗教文化和艺术深远地影响了东欧的所有国家,其中就包括自称为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基辅罗斯公国。
19世纪,现代民族主义使得每一个国家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史,东斯拉夫人也将拜占庭复艺术融入进神圣的教堂建筑中。只见圣弗拉基米尔大教堂的入口立面被竖向的壁柱和横向的线脚分成了数个部分,入口所在竖向区域比两侧更加高耸,入口立有精美的拱形门,其上是三连弧拱窗,连弧之间由柯林斯壁柱装饰,两侧则是对称的俩连弧拱窗。所有的线脚、拱形门、连弧拱窗、扇形屋檐均覆以白色灰泥雕刻装饰,与亮黄色的建筑本体色完美融合,相互衬托。交替出现的墙体、拱门与连弧拱窗,以及在建筑设计中反复使用的直线、半圆形和圆柱形结构,共同创造出一种十分微妙的和谐感,使整座建筑显得生机勃勃且富有律动。
教堂共有七座穹顶,站在入口前仅能仰视到其中边缘的两座。从外立面上看,这些穹顶的鼓座都带有浅檐,中央穹顶比其他几座小穹顶还要高出一层。这样的设计在教堂的外观上形成了丰富的层次,从建筑底部的方形基座,到建筑中部的圆柱形空间,最后在中央穹顶的顶点处会合。
进入教堂内部,只见所有的墙面都被绘上了马赛克镶嵌画或壁画,十分壮观。这些壁画继承了拜占庭艺术所擅长对精神世界描绘的模式,从人物的造型和着色上可以感受到“轻盈”和“流畅”,那种被抽象成锯齿状的衣褶(常见于早期拜占庭壁画和镶嵌画),在这里被古典艺术中流畅的传统衣纹所取代。
俄国杰出画家,浪漫主义奠基人维克多•瓦涅佐夫 (Viktor Vasnetsov)绘制了祭坛后方穹隅上的《圣母与圣子》。
除此之外,瓦涅佐夫还绘制了祭坛后墙面的《圣餐》、《受难》、《先知》,穹顶的《耶稣赐福》,正殿的《圣父》、《圣子》、《圣灵》和入口对面的《弗拉基米尔受洗》、《基辅人的洗礼》。
除了瓦涅佐夫,还有许多知名艺术家也参与了教堂壁画的绘制,这些壁画既保留了拜占庭艺术对精神世界描绘的模式,又注入了古典艺术写实的元素,使得它们极具观赏性。
不知不觉间,只见一对新人正在接受神父的赐福。
只见他们身着白色礼服,手握红白丝巾包裹的白色蜡烛,橙黄色的烛光照亮了他们的脸庞。
新人交换完戒指后,在神父的带领下步入教堂中央。
神父在手持蜡烛(点燃的蜡烛象征着追随真理之光,在教会教义的指引下度过一生)的新人和伴郎伴娘面前宣读《圣经》。
伴郎和伴娘为他们戴上精致的王冠,通常在东正教婚礼中“加冕”最重要。
旁观的家人还是朋友。
伴郎和伴娘在加冕仪式后还注视着新人。
我行程的第二站是圣索菲亚大教堂(St. Sophia’s Cathedral),这座教堂因代表了基辅罗斯公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乌克兰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历史建筑。
如今这里成为以大教堂为中心,环绕着数个附属建筑的建筑群,这些附属建筑基本都建于18世纪,包括钟楼、神学院、食堂、主教居室等。
从高耸的钟楼处可买票进入大教堂的内部庭院。这座钟楼(the Bell Tower)建于17世纪末,高达76米,它被覆以天蓝色的本底,其外有雕刻繁复精美的巴洛克风格白色灰泥装饰。钟楼顶部安置了跟教堂同样的罗斯典型风格的洋葱头穹顶,由大洋葱头基座、鼓形壁、小洋葱头穹顶和东正教十字架(与天主教的有不同之处)组成。
爬上钟楼,可以俯瞰大教堂和附近的城市风光,如果天气较好,一定不要错过。
来到钟楼的4层,大教堂的13个洋葱头穹顶悉数尽收眼底,我们可以仔细欣赏这座起源于拜占庭帝国的多穹顶集中式建筑的风采。这座教堂始建于1037~1054年间,由拜占庭和罗斯的建筑师及工匠共同完成,在建筑风格上几乎完全模仿了君士坦丁堡的同名教堂。如果去过土耳其,见过伊斯坦布尔的同名教堂,可以发现其实两者外观很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今天见到的这座教堂并不是最初的模样,而是经过多次修复和重建的。
13世纪,蒙古铁骑在入侵时对教堂进行了劫掠,16世纪,在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冲突中,教堂几乎沦为废墟。直到1633年摩尔多瓦正教会主教主持重建,大教堂才逐渐恢复昔日的辉煌。重建后的大教堂外观采用了乌克兰巴洛克风格,与拜占庭帝国初期的教堂已有较大的区别。
教堂顶端有13座洋葱头穹顶,穹顶都建在一个鼓形壁(四壁呈筒状)上,在洋葱头穹顶之上还立有更小的鼓形壁及更小的洋葱头穹顶,顶部则是东正教十字架,鼓形壁使得穹顶高耸于建筑的其他部分之上,拉长的比例让进入教堂的信徒能充分感受到垂直空间状态。
在这些洋葱头穹顶中,尤以最中央的穹顶最为高耸,周围环绕着其余的洋葱头穹顶,形成如众星拱月般的壮观景象。
从钟楼下楼返回庭院后,我们可以更近距离观察那些未重新粉刷的留白墙体,从中遥想教堂的原初模样,这些圆拱窗是拜占庭教堂的典型元素之一。
从教堂背后的入口可以进入教堂内部参观。教堂为希腊十字形平面结构,包括一个中心主殿和四个后殿,内部为阶梯式格局,选用大理石和水磨石装饰。
教堂内保存了11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大的马赛克镶嵌画和彩色湿壁画群,其中镶嵌画部分位于举行礼拜仪式的祭坛和中心穹顶处,其余部分则用壁画装饰。
教堂内最著名的镶嵌画是位于中心祭坛半圆形壁龛中的祈祷圣母像和中央穹顶的全能之主耶稣像。这些圣象均面容肃穆,表情庄严,充分继承了拜占庭纪念性绘画所具有的严谨、庄重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教会和国家权利不可动摇的思想。
除宗教题材外,教堂绘画中还融入了世俗生活的元素。雅罗斯拉夫大公也仿照拜占庭皇帝的做法,将自己及其家人绘在了墙壁的湿壁画之中。
这座教堂的建筑方法和细部的技术处理既带有拜占庭东正教堂建筑的特征,又保留了自己的建筑特色,外观气势博大,十分宏伟,成为11世纪罗斯建筑艺术的代表。
参观完大教堂内部后,如果还有时间,可以看一看庭院内的附属建筑。钟楼和教堂西边的建筑是建于18世纪的修道院食堂(the Refectory),它有着与教堂统一的风格的类似的洋葱头穹顶。
建于1744~1746年的主教居室(the Metropolitan’s Residence)是一座双层长方形结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可以入内参观。
室内墙壁上原先绘有精美的湿壁画,由于数度被毁,如今我们见到的是经过修复后的样貌。
东面建于18世纪的的神父居室(the Cells of the Cathedral Elders)装饰十分简约。
旁边的神学院(the Seminary)有一个漂亮的花园,如今这里是乌克兰文学艺术博物馆所在。
北面的扎博罗夫斯基大门(Zaborovskiy Gate)同样建于18世纪,其巴洛克风格的外立面简朴却不失优雅,高耸山形墙优美的弧形曲线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西边的建筑有建于19世纪末的教区学校理事会(the House of Diocesan School Council),外观呈米黄色,以及建于18世纪的南入口塔楼(the South Entrance Tower),它没有鼓形壁,顶部也不是东正教十字架。
南入口塔楼北边的建筑是建于18世纪的教会议会(the Bakery),保持了与庭院内的其他附属建筑一致的朴素巴洛克风格。
雅罗斯拉夫时代的基辅城被林立的教堂圆顶装饰得金光灿灿,丝毫不逊色于中世纪欧洲的其他城市。同时代的不莱梅编年史作家亚当就曾称赞其为“东方的饰物,君士坦丁堡的匹敌”。
遗憾的是,1054年雅罗斯拉夫大公去世后,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国家体制的弊病在此凸显——为争夺权利和领地,罗斯各地王公内讧不断,基辅大公王位衰落,雅罗斯拉夫的子孙中再也无人能够将国家恢复至其在位时的状态。12世纪中叶,基辅罗斯最终解体,曾经繁荣一时的基辅罗斯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仅存些许遗迹让后人得以窥探彼时的胜景。
站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钟楼之上,可以远眺广场对面的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St. Michael's Golden-Domed Monastery),蓝白相间的色调十分清新明快,再辅以巨大的金色穹顶装饰,让人过目难忘。
修道院的教堂由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1093~1113年任基辅大公)主持建造于1108~1113年,他以自己的主保圣人天使长圣米迦勒(St. Michael)来命名该教堂,据说在天使长的护佑下,他当时击败了游牧的钦察人。教堂的穹顶很可能是基辅罗斯公国第一个镀金的穹顶,因此“金色穹顶”(Golden-Domed)这个名称得以流传至今。从远处眺望,教堂的金色穹顶群的确蔚为壮观。
从高耸的钟楼处可进入教堂的内部庭院,这座钟楼跟广场对面的相比,装饰更简朴,高度也更低一些。
入口两侧的院墙上绘有大型壁画,其中一幅描绘了众天使簇拥环绕在天使长米迦勒身旁的神圣场景,在他们上方,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像如同太阳一般照射出灿烂耀眼的光芒,画面的左方还有圣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等基辅罗斯大公的身影。
来到庭院内,教堂的迷人身影完整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外观是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依照17~18世纪考古图纸重建的,外立面呈乌克兰巴洛克风格。乌克兰巴洛克与西欧巴洛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建筑物的装饰更加温和,形式更加精简,因此被认为更具解构主义特征,历史学家安德鲁•威尔逊将基辅洞窟修道院内的几座教堂、基辅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和切尔尼戈夫的圣凯瑟琳教堂定为该风格的典范。
最初的教堂在1240年蒙古铁骑入侵时被损毁,镀金穹顶也被抢走。直到15世纪末教堂才得以重建,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教堂外观被翻建成为我们如今看到的乌克兰巴洛克风格。
原来唯一的穹顶周围,又增加了6个穹顶,而设计师面对墙壁增加的压力则通过采用兴建扶壁的方式来加以抵消。
教堂在苏联时期再次被拆除,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依照17~18世纪考古图纸重建教堂,1999年教堂建成并对外开放。
教堂的入口外立面最为精美,各种或方形或圆形的壁柱赋予了垂直线条美感,圆拱门、圆拱窗和三角山形墙等古典元素传达出庄重观感。
外立面顶部的三座山形墙装饰最华丽,涡卷状的弧线让我们想起了西欧巴洛克的特征,山形墙内的植物、花卉灰泥雕刻装饰被绘得色彩斑斓,山形墙内的壁龛则绘有耶稣、圣母等圣像画。
主入口山形墙顶部还立有天使长米迦勒的镀金雕像。
重建后的教堂内部保持了其拜占庭式装饰风格,所有墙面和立柱上都绘有精美的圣像画、湿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教堂内原来的湿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如今作为历史文物保存着,现在我们看到的则是根据考古图纸原样重新绘制的。
墙面上有耶稣、圣母、圣人、圣徒、天使等的圣像画,还有耶稣生平的事迹湿壁画。
从甬道上方墙面的湿壁画《最后的审判》可以看出,其艺术风格与拜占庭时期的作品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所有的人物全都神圣而肃穆,仿佛没有任何重量,漂浮在一个圣洁的精神世界中,蓝色的背景色调更是强调了这个精神世界的神圣性。即便过去上千年,我们依然能被这种拜占庭式对精神世界的描绘方式所感染,不难想象当时世界的普通信众看到这些壁画时是何等震惊的感受。
教堂中殿与圣室间矗立着一扇华丽的镀金圣幛,其上覆盖的波浪状镀金植物装饰得非常巴洛克风。圣幛是东正教教堂内区别于天主教、新教的最典型元素,象征着天国(至圣所)和正殿(圣地)的纽带和门户,三道门则意指三位一体的完美联合,当神父从王门(中央的主门)进入至圣所时犹如进入天国。圣幛的神龛内绘有耶稣、圣母与圣子、天使长米迦勒等圣像画。
教堂的每座穹顶都建在一个鼓形壁(四壁呈筒状)上,鼓形壁上开了天窗,从教堂内部看,鼓形壁使得穹顶高耸于建筑的其他部分之上,拉长的比例让进入教堂的信徒能充分感受到垂直空间状态,使得教堂更显高耸和神圣。
在基辅市中心以南还有一处地标性建筑群,与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同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乌克兰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历史建筑群,它就是洞窟修道院(Kyiv-Pechersk Lavra /Kyiv Monastery of the Caves)(也被译为佩切尔斯克修道院,“Pechersk”在乌克兰语中是洞穴、洞窟的意思,“Lavra”常用来指代东正教里地位比较高的修道院)。
这是一个大型修道院建筑群,分为上修道院和下修道院,有大大小小的教堂、钟楼、博物馆、小巷、公园,还有一些身穿黑色长袍的修士住在其中,看管着修道院。建筑群坐落在第聂伯河西岸的山丘上,四周绿树掩映,青草如茵,连绵的金色穹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圣洁的光芒,而修道院的脚下,第聂伯河波光粼粼的河水正在蜿蜒着流向远方。
高耸的三一门教堂(Gate Church of the Trinity)是洞窟修道院的主入口,它始建于12世纪,在18世纪重建为如今的乌克兰巴洛克风格外观,它有着十分精美繁复的外立面装饰,拱门和拱窗装饰了卷曲的植物蔓藤和花卉,墙面的壁龛绘满了圣徒和圣人的形象,而连弧拱形山墙上则绘有众天使环绕在耶稣周围的场景。
三一门教堂上立有一座单一的穹顶,其外观和结构跟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教堂的中央穹顶基本一致,从下至上依次是大鼓形壁基座、大洋葱头穹顶、小鼓形壁、小洋葱头穹顶和圣十字架,这也是乌克兰东正教洋葱头穹顶的典型特征,双鼓形壁结构使得穹顶不论从外部看还是从内部看,其垂直观感都得到极大的增强,更突显了教堂建筑的神圣性。
迈入洞窟修道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修道院钟楼(Great Lavra Bell Tower),它建于1731~1745年,不仅是修道院建筑群里最高的建筑,还是全乌克兰最高的钟楼(96.5米),其典雅的古典柱式装饰让人印象深刻,环绕塔身的粗壮古典式壁柱从下层到上层依次是多立克柱、爱奥尼柱和科林斯柱。
登上钟楼可以俯瞰整个修道院,甚至是第聂伯河和基辅的市容风光,在天气好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
钟楼前这座金碧辉煌的建筑是圣母升天大教堂(Dormition Cathedral),它始建于11世纪, 18世纪重建为如今的乌克兰巴洛克风格外观,二战时被毁,直到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依照18世纪考古图纸重建教堂,2000年教堂建成并对外开放。
历史学家安德鲁•威尔逊将基辅洞窟修道院内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三一门教堂、万圣教堂(Church of All the Saints),以及基辅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上一节已经介绍过)、切尔尼戈夫的圣凯瑟琳教堂定为乌克兰巴洛克风格的典范代表。
圣母升天大教堂的正外立面装饰,尤其是它的山形墙装饰最为精美,设计师采用了意大利巴洛克初期建筑师所钟爱的涡卷形扶壁来强调垂直性,山形墙中央最高圆拱向下延伸的涡卷形扶壁更加狭长,角度也更加陡直。
除此之外,设计师还采用了镶金灰泥雕刻的植物蔓藤和花卉图案装饰窗户、入口大门、壁柱、山形墙和穹顶鼓形壁等,给建筑外立面增添了生气和活力。
跟外立面的简约装饰相比,教堂内部的装饰则显得异常华丽精致。入口甬道上方绘有《圣母与圣子》圣像画,圣母正端坐在黄金宝座之上,身后一束耀眼的天堂之光向四周散射,幼年耶稣双手作赐福状,他们周围环绕着圣徒的圣像画。
教堂的穹顶绘有壁画《圣父,圣子与圣灵》,在他周围环绕着一众天使,穹顶下方的鼓形壁则绘有十二使徒的圣像画。壁画风格既继承和延续了拜占庭壁画对精神世界描绘的方式,也将古典式写实风格注入其中,使得人物看起来更形象逼真。
这种壁画风格在墙壁两侧的大型壁画中同样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当然教堂内最让人惊叹的无疑是几乎高耸至穹顶的华丽镀金圣幛,其上覆盖的波浪状镀金植物蔓藤装饰得非常巴洛克风。圣幛是东正教教堂所特有的,在前一节已经介绍过。圣幛中央的王门采用了镀银装饰,以示区别。
圣幛被横向线脚和竖向壁柱分隔为大大小小的神龛,其内绘有圣母生平的事迹,以及耶稣、圣母与圣子、各圣徒的圣像画,满屏的金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圣母升天大教堂旁边两座呈L型的建筑是1893~1895年第3次重建而成的修道院食堂及圣安东尼和狄奥多西教堂(Refectory chambers with Church of the Saints Anthony and Theodosius),以及分别建于1727年、1904~1905年的主教居室和教堂(The Metropolitan’s Residence and Church),现在是乌克兰国家传统装饰艺术博物馆所在地。
修道院食堂内部为巴西利卡式殿堂,由纤细的古典式多重列柱支撑,天花板上绘满了圣像画。
《全能之主耶稣》既延续了拜占庭绘画的神圣性,又赋予了耶稣古典风格的理想之美。
趁着好天气,我登上大修道院钟楼,准备俯览洞窟修道院、第聂伯河和基辅的风光。圣母升天大教堂和修道院食堂的穹顶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后者巨大的穹顶让人想起了万神殿。
圣母升天大教堂是洞窟修道院最早修建的教堂,在教堂建成之前,修士们其实是在地下洞窟内静修的。1051年,修道士安东尼来到此地静修,他的虔诚鼓舞和感染了当地民众前来祈求祝福,其中一些人决定留下来和他生活在洞穴里。定居者们扩大了原有的洞穴,修建了一些新的洞穴并建造了圣母升天大教堂。当他们从洞穴转移到地面后不久,原来地下迷宫般的洞穴就变成了修道士的墓地,洞穴里修道士们的遗体最长已经埋葬长达7个世纪。
修道院的洞窟位于地面以下15~20米,长约300米,有三座地下教堂和两座牢房。洞窟目前安放着79位圣人的圣物,都放置在古老的木制神龛中,每个神龛上方都有一块标明名字和等级的牌匾。洞窟修道院里还存放着修道士们风干的木乃伊遗体,被东正教徒奉为圣体,也让这里成为东正教最重要的圣地之一,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前来朝拜圣物和圣体。因为洞窟的特殊性和神圣性,一般不允许也无必要拍照,所以内部的状况只能通过文字描述。
修道士们曾经在洞窟修道院中画圣象、抄经、翻译经文,缔造了宗教的繁荣。修士们还编写了多种著作,尤以11~12世纪编纂的《往年纪事》最为珍贵,是研究基辅罗斯历史的重要资料。《往年纪事》是现存最古老的罗斯编年史,作者涅斯托尔借助旧有编年史,核对日期、修改语体、搜集并汇入新史料,将古代罗斯的历史与欧洲及整个世界的历史联系起来,在斯拉夫各国及其邻国历史的大背景基础上,记载并研究罗斯发展史。
在基辅罗斯历史上,洞窟修道院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并不局限于宗教层面,在某一特定时段,它是社会各阶层的精神家园,是文学风尚的引领者,是君王将相的表演舞台,是王公贵族的终老地,是战争时期百姓的避难所,更是富甲一方的经济、政治力量,它是勾连起各色人物、各方势力、诸多事件的文化节点。由此可见,这里为何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今,设施齐全的修道院更像是一个微型小镇,走在其中让人性情平和,登上钟楼塔顶还可以欣赏迷人的风光,让人格外赏心悦目。
在钟楼回望入口的三一门教堂,两旁建于18世纪的单层建筑如今是展览厅和纪念品商店。
建于17世纪的圣尼古拉斯教堂(St. Nicholas Church)穹顶与三一门教堂的穹顶遥相呼应,相互映衬。
圣尼古拉斯教堂周围环绕的建筑是建于19世纪的修道院医院(Monastery Infirmary Cells)和药房(Pharmacy),如今分别是乌克兰戏剧、音乐和电影艺术博物馆,以及乌克兰国家历史图书馆所在。
穿过药房建筑下的拱门可以看到建于1720年的单层建筑,以及建于1696~1698年的诸圣堂(Church of All the Saints)。
诸圣堂被历史学家安德鲁•威尔逊定为洞窟修道院内乌克兰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蓝天背景中,阳光的映衬下,五座洋葱头穹顶格外引人注目。
更低矮的区域是下修道院所在,在青翠的树林掩映下,建于1696年的圣母圣诞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 of the Virgin)最为吸引人。
在它背后,第聂伯河的河水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十分湛蓝清澈,跨河大桥和河对岸成片的现代公寓楼是基辅现代化一面的写照。
更远处,祖国母亲雕像正俯瞰着第聂伯河,这是基辅的地标性雕塑,它建于1981年,是乌克兰为纪念1941年基辅战役以及卫国战争的胜利而建,是世界第五高的纪念性雕像。雕像是位身着乌克兰民族服装的母亲形象,她右手高举一把利剑直指蓝天,左手拿着一面刻着苏联国徽的盾牌,象征着乌克兰人民保卫祖国的信心和决心,雕像的名字就叫做“祖国母亲”,雕塑下方的卫国战争纪念馆墙壁上刻有那次战役中阵亡的苏军将士名单。俄乌关系恶化和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已决意将盾牌上的苏联国徽更换为乌克兰三叉徽。
如果说基辅是“罗斯诸城之母”,那么基辅洞窟修道院就是“罗斯的修道院之母”,其创始人安东尼和狄奥多西则是“罗斯隐修制度的奠基者”,他们是“罗斯修道生活之父”,而修道院被视为东正教“最大的圣地”。
在千百年来的历史中,基辅洞窟修道院的功能外延早已超溢了其本初的“修道”所指。如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庞大的教堂群和博物馆在此驻留,数以百万计的教徒和游客来此朝圣。
从圣弗拉基米尔教堂可以沿着弗拉基米尔大街(Volodymyrska Street)步行前往圣索菲亚教堂,这是基辅旧城区的主要大街之一,道路两旁矗立着旧城区最重要的一些历史建筑,脚程只有一公里多,值得悠然驻足漫步。
从圣弗拉基米尔教堂出来后左拐,沿着塔拉斯•舍普琴科大道前行,在第一个大十字路口左拐就进入弗拉基米尔大街。
位于十字路口交界处的橘黄色建筑是基辅国立大学语言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所(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Institute of Philology, Kyiv National Taras Shevchenko University),它的前身是第1体育馆,建于1847~1850,建筑师A. Beretti采用的是晚期古典主义风格,最突出的装饰是正外立面六根修长的柯林斯壁柱。
建筑侧面矗立着格鲁舍夫斯基纪念雕像,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据称2022年10月俄空袭基辅的一枚导弹落在这附近。
北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是教育学博物馆(Pedagogic Museum),建于1911年,由建筑师P. Alioshin设计。
建筑平面呈对称结构,比例经过精心计算,外观简朴,最突出的是环绕建筑一圈的浅浮雕人物装饰带,描绘了两百多位教育史上的名人,其中还有亚历山大大帝和苏格拉底等人的形象。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Ukrain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y)矗立于弗拉基米尔大街与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大街交界处,这是一栋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外墙被涂上了靓丽的天蓝色,六根爱奥尼壁柱让建筑外立面散发出柔和的古典之美。
对面的前艾尔米塔什酒店(Former Hotel Ermitazh)被粉刷上了粉红色的外观,侧面墙壁上的壁画描绘了三个身着乌克兰民族服饰表演歌舞的人物形象。该建筑建于1902~1905年,建筑师A. Krauss采用了基辅文艺复兴风格,外立面由数十根壁柱装饰,而且每一层楼的壁柱外观也各不相同。
十字路口对面的是乌克兰国家歌剧院(Ukrainian National Opera),它最早成立于1867年,是乌克兰第三个剧院,仅晚于敖德萨和利沃夫的歌剧院。1896年,歌剧院遭大火烧毁,此后得到了重建。现在的建筑修建于1901年,为新文艺复兴风格,是弗拉基米尔大街的地标之一。
建筑外立面充满了朴素却不简单的装饰细节,如比例协调对称工整的连弧拱窗和门廊,横向线脚装饰带等,整体呈现出一种优雅和谐的气质。
建筑正外立面的弧形山墙内雕刻有两个高贵的天使,近年在二楼拱廊外新放置了一尊塔拉斯•舍普琴科的雕像,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略显不搭。塔拉斯•舍甫琴科是一位诗人,他通过诗歌号召乌克兰脱离沙皇俄国的统治,由此成为乌克兰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并为自己赢得了民族主义作家的声誉。
歌剧院北边矗立着一尊米克拉•利先科雕像(Mykola Lysenko Monument)。米克拉•利先科是乌克兰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整理出版了乌克兰民歌曲集,并且坚持采用乌克兰语,以乌克兰民间音乐为原料创作歌剧,曾得到过柴可夫斯基的赞赏。
歌剧院西边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大街上的这栋建筑有着丰富而精美的外立面装饰细节。
沿着歌剧院所在的弗拉基米尔大街继续往北前行。
很快就来到古代基辅城的城门“金门”(Golden Gate),它建于11世纪雅罗斯拉夫大公时代,因城楼门扇与门楼上的圆顶采用镀金装饰而得名。
智者雅罗斯拉夫建造了基辅上城(Upper City),周围立有城墙,可以通过三个城门进入上城,分别是金门,利亚德斯基门(Lyadskiy Gate)和犹太门(Jewish Gate)。古老的防御工事很早就被摧毁了,如今只剩下少数一些地名才能让人回忆起基辅罗斯时代。
可以购票入内参观金门,内部只保留了少数古老的砖石,其他结构均是后人通过考古图纸原样重建而成的。
透过窗户远眺临街的斯坦格尔男爵城堡(House Baron Steingel),它高耸的尖顶颇有波兰风格。
金门东边一栋有着童话般艳丽色彩的建筑是前莱比锡饭店(Former Restaurant Leipzig),由建筑师K. Shiman设计,建于1900~1901年。
设计师采用了多种风格元素来装饰建筑外立面,除了常见的古典元素外,新艺术风格的阳台栏杆也值得留意欣赏。
沿着弗拉基米尔大街继续往北,右手边的一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是乌克兰安全局(Security Service of Ukraine)所在,由建筑师V. Shuko设计,建于1913年。
乌克兰安全局继承了苏联克格勃的机制,直属于总统指挥,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总统对其内部人员进行了大换血。
大街两侧许多古典风格的建筑外立面都被涂上白色和其他纯色相间的颜色,特别小清新,在蓝天和阳光的映衬下颜色更显靓眼。
再往北就来到了索菲亚广场(Sophiyska Square),广场南北分别矗立着圣索菲亚教堂(第2节中介绍)和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第3节中介绍),遥相呼应,这里是基辅旧城区的核心区域。
以前的公寓楼最初由建筑师E. Ermakov设计,建于1898~1905年,如今外立面被粉刷一新,古典式的装饰元素和纯色的色彩搭配让人看起来很舒服。
广场一端矗立着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雕像(Bogdan Khmel'nitsky Monument)。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他的父亲两代人都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册哥萨克”,他们在多次战斗中为波兰国王尽忠竭力,因征战有功,家族进入小贵族行列。然而赫梅利尼茨基却被大贵族送进了监狱,他逃了出来,直奔扎波罗热哥萨克营地,营地的8000名哥萨克推选他为统领,1648年,战争爆发了。
半年的时间,哥萨克们就占领大半个乌克兰,进入了基辅,基辅的教会把赫梅利尼茨基比做犹太人的摩西。赫梅利尼茨基宣布自己是基辅罗斯王公的继承者,罗斯唯一的统治者,他要肩负起罗斯领袖的责任,创建一个罗斯人的国家。1649年,条约签订,“哥萨克国”诞生,但名义上仍留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内。
1651年,战争再次爆发。面对中东欧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大国波兰,虽然拥兵10万,哥萨克们也只能向周边大国求助。
1653年12月,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签订《佩利亚斯拉夫条约》,这是界定俄乌关系的重要文件。早在苏联时代它就引起乌俄双方的争论。对条约的性质,乌方有两种主流意见:一种认为条约确定的是双方平等的军事同盟,哥萨克忠于沙皇,为沙皇征战,沙皇保护哥萨克国的安全和利益;一种认为是臣属性质,是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本质上仍是独立的。
从国家层面来讲,赫梅利尼茨基是独立英雄,他唤醒了乌克兰人的国家独立意识,并建立了哥萨克人的国家。在乌克兰民众那里,赫梅利尼茨基却是毁誉参半,他不仅未能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还造成乌克兰的分裂,这次分裂,至今都对第聂伯河两侧的乌克兰人的文化倾向、甚至政治倾向有着不小的影响。
登上圣索菲亚教堂的入口钟楼,可以俯瞰索菲亚广场及周边的城市风光。
这是来时走过的弗拉基米尔大街。
从钟楼俯瞰索菲亚广场,远处是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
近处是圣索菲亚教堂内的绿地公园。
从钟楼远眺政府办公楼(Presences),这座古典风格的建筑由建筑师M. Ikonnikov,K. Skarzhinskiy和I. Shtrom设计,建于1854~1857年。
从钟楼远眺基辅消防站塔楼(Starokyivskiy Fire Tower),由建筑师M. Ikonnikov设计,建于1850年代。在没有电话的年代,看守员站在消防塔楼顶,收集城内的火情信息,并通过不同区的代码发布发生火情的地点,让消防员能快速响应救火。
重返索菲亚广场时,只见在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雕像附近已经搭起了演出舞台,广场周围聚集了许多学生。
印有Eurovision标志的旗帜提示这应该是与欧洲歌唱大赛有关的活动。欧洲歌唱大赛(Eurovision Song Contest)是欧洲广播联盟(EBU)主办的一项歌唱比赛,自1956年开始举办,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歌唱类比赛。比赛中(欧洲的)每个国家派出一个歌手或一个乐团演唱一首歌曲,胜出者所代表的国家自动成为下年赛事的东道主。历届优胜者中,ABBA(1974年)和席琳•狄翁(1988年)成了国际知名的巨星。我到的这年乌克兰歌手获得了Eurovision的冠军,不知道这次活动是为了庆祝还是为了举办下年比赛的预热。
广场上有许多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记者正在拍摄,此时的我也大大方方地加入了记者队伍,体验了一次难得的观察乌克兰人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乌克兰盛产美女,实际上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俄罗斯人有着共同的祖先——斯拉夫人,确切说是斯拉夫人中的一支——东斯拉夫人。
原始斯拉夫人最早生活在哪里?历史并无明确记载。不过历史学家还是从语言学中发现了一些线索。他们发现,斯拉夫语中同海洋有关的名词术语出现得相当晚,同山脉、草原有关的词汇也较少,而有关森林、沼泽和湖泊的词汇却很多。于是,历史学家认为原始斯拉夫人最早生活的地方是远离海洋、山脉、草原的多森林、多湖泊地区,既现在的白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西北部的森林地带,西布格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地区。
在罗马帝国时代,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被罗马人统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那时候斯拉夫人还处于氏族社会。
大约在4~6世纪的时候,斯拉夫人逐渐形成了部族联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6世纪开始向欧洲各地迁徙,后来逐渐分化成南斯拉夫人(分布在多瑙河以南的东南欧和巴尔干半岛)、东斯拉夫人(分布在东欧)和西斯拉夫人(分布在中欧)这三大分支。
7世纪时东斯拉夫人聚集在第聂伯河西岸一带。7~8世纪东斯拉夫人生活的区域逐渐扩展,在后来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土地上形成了14个大的部族联盟,乌克兰人的直接祖先便是东斯拉夫人南支的一组部族。
基辅是当时东斯拉夫各部族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在10世纪左右的时候,这里出现了一个由东斯拉夫人创建的国家——基辅罗斯。
10~12世纪初是这个国家发展强盛、直至鼎盛的时期,成为当时欧洲最发达和经济最繁荣的社会之一。从12世纪起基辅国人开始把自己生息的这块土地称作“乌克兰”(意为“边陲之地”),称自己为“乌克兰人”。(见1187年《罗斯史记》)
12世纪中期基辅罗斯日趋衰败,分裂成许多国小民寡、互不隶属的公国。1240年,蒙古帝国远征军(拔都)占领基辅。在这些分裂的公国中,加利西亚-沃伦公国继承了基辅罗斯的文化和社会传统,成为基辅罗斯发展的最后阶段。之后蒙古金帐汗国、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先后统治这些分裂后的小公国。
约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
1648年,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错的条件下,乌克兰哥萨克首领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率众起义,在遭到波兰军队残酷镇压的情况下,他被迫向强邻俄罗斯求援。
1653年,俄罗斯缙绅会议接受请求。次年,佩利亚斯拉夫哥萨克大会通过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统一的决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佩利亚斯拉夫协定《佩利亚斯拉夫条约》,协定规定乌克兰受俄罗斯保护。
在一定条件下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辅罗斯曾是乌克兰民族的第一个国家,其后这一社会与文化传统被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所继承,但该公国最终于14世纪下半叶被立陶宛和波兰吞并。在此后的五个半世纪中,乌克兰民族始终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国家形式,乌克兰的土地被多个邻国瓜分与统治过。
当时间推移到20世纪初,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俄国的沙皇王朝彻底凌灭。1922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共同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为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
时光荏苒,不知道当时见到的这些学生们,现在是否安好。
除了弗拉基米尔大街外,基辅的另一条重要街道就是赫雷夏蒂克大街(Khreschatyk Vul.),乘坐地铁来到大街靠南端的Teatralna地铁站,站台的一面墙面上绘有此站地标——话剧院的壁画,站内其他装饰简约,灯光昏暗,仍留有些许苏联元素。
苏联地铁的一大特点就是挖得特别深,从站台到地铁站出入口间的通道极长,让人恍惚有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
地铁站出入口屋顶也十分低矮压抑,留有苏联构成主义风格的巨幅雕塑。
走出地铁站,沿着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大街向东前行,就可以到达赫雷夏蒂克大街。
离地铁站不远处的乌克兰国家文学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Literature of Ukraine)由建筑师A. Shile设计,建于1871年。这座古典风格的建筑原本是帕维尔•加拉哈德学院,许多名人曾在此学习过,1981年这里被改建成博物馆,其中一个大厅还原样保留了下来。
莱西亚•乌克兰卡国家话剧院(Lesya Ukrainka National Academic Theatre)由建筑师E. Kodner设计,改建于1937-1938年(基于1875年的原建筑改建)。在剧院的舞台上,曾经活跃有许多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著名话剧演员。
前芬杜克利高级中学(Former Fundukley Gymnasium)由基辅的慈善家伊凡•芬杜克利出资修建于1859年,这是一所女子中学,当时为了感谢和纪念他,学校所在的街道命名为芬杜克利大街,不过1992年,这条街道改名为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大街。
临近中午时分,在比萨拉比亚市场附近看见一家面馆,进去一探,果然是经营的亚洲小吃。
大快朵颐之后,来到赫雷夏蒂克大街,这是街边的小卖部便利亭。
赫雷夏蒂克大街是基辅最重要的大街之一,街道两侧既有政府办公建筑,也有大型商场,在街道两头分别是独立广场和比萨拉比亚市场。二战时,苏军撤退前在赫雷夏蒂克大街两侧每栋建筑里都埋了炸药,德军占领基辅后,苏军在400多公里外以无线电遥控方式引爆,300多个建筑物瞬间炸成废墟。战后街道两旁的建筑被重建为斯大林式风格,苏联解体后,大街又被重新装饰一新,在公共假日和周末会被开辟为步行街,成为游人必到的打卡之地。
中央百货大楼(Central Department Store)由建筑师I. Gomoliaka和V. Zhoga设计,重建于1958-1960年,设计师摒弃了战前建筑的苏联构成主义风格,采用了与整个街道一致的斯大林式建筑风格。
斯大林式建筑风格是指苏联斯大林时代(1933-1945)发展并大量运用的一种建筑风格。正如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各种艺术形式一样,建筑艺术风格呈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为“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做出贡献。这些建筑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以显示共产主义的激情与荣耀。
23-27号公寓楼(Ensemble of Apartment Blocks #23-27)是赫雷夏蒂克大街斯大林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由建筑师A. Dobrobolskiy,A. Malinovskiy和P. Petrushenko设计,重建于1951-1956年,三座建筑融为一个整体,其均衡的比例、独特的轮廓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让人格外印象深刻,中央建筑的尖塔更是让其在赫雷夏蒂克大街脱颖而出。
基辅市议会(Kyiv City Coucil)由建筑师A. Vlasov,A. Zavarov和A. Malinovskiy设计,重建于1952-1957年,目前是基辅市议会和基辅市政府的所在地,建筑的外立面庄重而大气,让人想起了朴素的古典传统。
这是赫雷夏蒂克大街与普雷兹大街的交界处,这一组建筑看起来气宇非凡,让人遥想起苏联共产主义经济腾飞的时代。
普雷兹大街尽头斜对面是一条名为Passage的步行街,战前这里曾居住着一些名人,战后在靠近赫雷夏蒂克大街的入口建起了一座步行街拱门 (Arc of the Passage),由建筑师A. Vlasov,A. Dobrobolskiy和B. Priymak设计,建于1949-1951年。
独立广场(Independence Square)位于赫雷夏蒂克大街北端,是乌克兰历史的无声见证者,苏联时期这里曾叫做十月革命广场,后来又多次更名。这里是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的重要据点,2013年又成为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的中心。
广场上,斯拉夫民族信奉的守护女神比列希尼亚纪念碑肃穆耸立。
广场背后的乌克兰酒店(Ukraina Hotel)由A. Dobrobolskiy等建筑师设计,建于1953-1961年。
广场对面的建筑群包括中央邮政局(Central Post Office),工会大厦(Trade Union House)等。
离开独立广场,继续朝北前行,眼前的银行大楼(Bank Building)由建筑师P. Andreyev设计,建于1914-1916年,采用了新艺术风格的装饰,在建筑顶层有一些精美的浅浮雕人物装饰。
来到赫雷夏蒂克大街尽头,这里有一大片绿地,紧邻第聂伯河边,这便是赫雷夏蒂克公园(Khreschatyk Park)。
街道转盘处的乌克兰之家(Ukrainian House)由建筑师V. Gopkalo等设计,建于1982年,这是一座现代风格的建筑,竖向的扶壁装饰赋予了建筑垂直线条观感。如今,这里是乌克兰国际会展中心所在,是基辅最大的会展中心。
斜对面的乌克兰国家爱乐厅(National Philharmonic)由建筑师V. Nikolayev设计,建于1882年,原本是作为城市商人大会使用的,建筑内的主大厅采用了古典主义的装饰,拥有极佳的音响效果,曾经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来此做演出,包括柴可夫斯基等。
赫雷夏蒂克公园内的人民友谊纪念碑(Friendship of the Peoples Monument)包括友谊拱门和友谊雕像,由雕塑家A. Skoblikov,建筑师I. Ivanov等设计,建于1982年,以纪念苏联成立60周年,基辅建城1500周年,以及俄罗斯和乌克兰如同兄弟般的友谊。
友谊拱门高50米,由钛制成,形似彩虹。青铜友谊雕像高8米,分别代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工人,他们高举着苏联友谊勋章。俄乌战争爆发后,这座青铜友谊雕像于2022年4月26日被拆除。据乌克兰媒体报道,2022年4月开始,包括首都基辅在内的多座乌克兰城市开始拆除或更名与俄罗斯相关的城市标志。
从人民友谊纪念碑所在的广场可以眺望基辅市区北部,如今这里又修建起了观光玻璃栈道。远远望去,第聂伯河之宽让人误以为这里是海滨堤岸。
沿着第聂伯河向东南前行,继续在赫雷夏蒂克公园内探秘。两座灯塔状鲜艳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水博物馆(Aqua Centre),由建筑师A. Schile设计,建于1870年代,过去这里曾是带有地下水箱的水塔,城市供水系统的一部分,如今被开辟成博物馆,向人民揭示城市复杂的供水系统。
附近一座如童话故事中城堡一般的建筑是木偶剧院(Puppet Theatre),由建筑师V. Yudin,O. Yudina等设计,重建于2005年,而在重建之前,这里曾是一座电影剧院。
赫雷夏蒂克公园的高处坐落着前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如今这里是议会图书馆(Parliament Library),从阅览室的窗户往外看,周围都是公园的绿地,看起来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通往迪纳摩体育场的道路外立起了一座崭新的入口柱廊(Columns at the Dynamo Stadium entrance),基辅迪纳摩是乌克兰的知名球队,乌克兰足球历史上最成功的球员之一安德烈•舍甫琴科最早便是在基辅迪纳摩队,这座体育场是基辅迪纳摩队的主场之一,但由于观众席偏少,球队的不少赛事都转移到市内的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
沿着体育场外的街道向东前行,一座如古希腊神庙般的古典建筑出现在眼前,这便是始建于1898年的乌克兰国立美术馆(National Arts Museum of Ukraine)。它的入口门廊由六根多立克式圆柱支撑,其上的三角形山墙内有名为“艺术的胜利”高浮雕装饰,通往入口门廊的台阶两侧分列有两尊巨大的石狮雕像,外立面的设计堪称希腊古典主义建筑教科书般的再现范例。
乌克兰内阁大楼(Cabinet of MInisters of Ukraine)由建筑师I. Fomin设计,建于1936-1938年,这座巨型建筑外立面装饰有数十根高耸的古典壁柱,包括柯林斯式和爱奥尼亚式,赋予了无与伦比的庄严厚重观感,连二战时占领基辅的德军高层都对此赞不绝口。如今,这里仍然是基辅市内体量最大的行政建筑。
这座外观不起眼的公寓楼建于1820年代,曾是十二月党人的集会地(Decembrists' Meeting Place)。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俄国农奴制日趋瓦解。在1812年反对拿破仑战争中,一些俄国贵族军官参加了国外的远征,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回国后,他们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想要按照西方的方式来改造国家。1825年12月青年军官们发动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故名“十二月党人”。
在这里转头返回之前走过的赫雷夏蒂克大街,在地铁站附近,总统办公大楼对面有一座建筑值得短暂驻足观赏,它便是银蛟屋(The House with Chimeras),由建筑师V. Gorodetsky设计,建于1901-1903年,屋顶上的人鱼、外墙上的鹿头、象头和犀牛头等雕塑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乘坐地铁来到阿森纳地铁站,这是基辅乃至前苏联最深的地铁站,距离地面105.5米,大约相当于往地底下数三十层楼的深度。
走出地铁站后往南前行,就来到位于第聂伯河畔的永恒荣耀公园(Park Vichnoi Slavy),这里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即永恒荣耀纪念碑(The memorial of Eternal Glory),在纪念碑的祭坛燃烧着永恒之火,以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卫国烈士。
公园内还有一座造型独特的灯塔式建筑,即大饥荒种族灭绝博物馆(Hododomor Genocide Museum),这里展示了1932-1933年间酿成数百万人死亡的大饥荒的历史,乌克兰官方认为这是人为造成的种族灭绝惨剧,这也是俄乌关系恶化的众多根源之一。
从这里的观景台可以远眺第聂伯河及对岸的风光。
公园南边便是基辅洞窟修道院,基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基辅的最后一天,我的旅程从Poshtova ploshcha地铁站附近开始,深入安德烈斜坡以北的波多尔区扫街探秘。波多尔区是基辅现代贸易及工商业诞生之地,这里的街道呈方格网状,显然是经过工整规划之地。波多尔区及旁边的临河一带也被叫做基辅湾,这里的第聂伯河十分宽阔,从老城的赫雷夏蒂克公园远远望去,让人误以为这里是海滨堤岸。1892年,俄罗斯帝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始在此运行,19世纪末基辅湾成为俄罗斯帝国重要的贸易和运输中心。
地铁站出口附近是Poshtova广场,广场一角的基督诞生教堂(Nativity of Christ Church)镇守着波多尔区的出入口。它的外观呈古典主义风格,由建筑师A. Melensky设计,始建于1809-1814年,重建于2002-2005年。
1861年5月,通过诗歌号召乌克兰脱离沙皇俄国统治的民族英雄塔拉斯•舍甫琴科的遗体从圣彼得堡运往卡涅夫的途中在此短暂停留,当时成百上千的民众前来为他告别送行。因此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座教堂又被民众称为舍甫琴科教堂。
建于1852-1865年的古老邮局(Post Station)保留至今,这座单层建筑如今仅作为展览厅使用。
内河船舶站(Riverboat Station)是波多尔区的水上大门,这里从古至今都是基辅的重要河港口之一,19世纪蒸汽船舶增多,它们纷纷停靠在附近的河岸线。1953-1961年,由建筑师V. Gopkalo,V. Ladny等设计建造了目前所看到船舶站大楼,大楼高耸的塔楼如同灯塔般给往返于第聂伯河的船只指明方向。
船舶站附近的河岸边有一座小教堂——圣尼古拉斯教堂(St. Nicholas the Wonderworker Church)。
广场北边的这栋高大的建筑是布罗茨基•米尔大楼(Brodsky Mill Elevator),它建于1907年,曾是布罗茨基家族企业的一部分。
沿着Poshtova广场前西北-东南向的街道萨盖达奇内街(Sagaydachnogo Street)朝西北方向前行,一栋巴拉布哈家族的遗产巴拉布哈公寓(Balabukha Estate)矗立在安德烈大街的十字路口,它由建筑师L. Stanzani设计,建于1839年。据说,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基辅养腿伤时,巴拉布哈家族跟她随行的宫廷糖果师学习了许多宫廷秘方,后来他们做的果酱和蜜饯在基辅大受欢迎。
在安德烈大街左拐,来到与波克罗夫斯基大街(Pokrovskaya Street)的T字形交界处,有一栋被称为寡妇公寓(Widow's House)的大楼,这里可以远远眺望到山丘上的圣安德烈教堂。寡妇公寓由建筑师V. Nikolaev设计,建于1891年,因当时为有需要的妇女提供免费住宿而得名。
波克罗夫斯基大街的尽头矗立着波多尔区的一座重要教堂——波多尔(斯基)代祷教堂(Podolsky Church of the Intercession),这座乌克兰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建筑师I. Grigorovich-Barsky设计,建于1766年。
跟基辅的其他几座乌克兰巴洛克风格教堂代表相比,这座教堂没有洋葱头式的穹顶。
教堂区域还有一座钟楼,建于18世纪早期。大约500年前,这里曾是一座亚美尼亚教堂。
继续沿着波克罗夫斯基大街朝北前行,街道尽头处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区域,这就是合同广场(或译为契约广场),左边的街道是基辅最重要的古老步行街——安德烈斜坡,通往圣安德烈教堂,我们先逛完波多尔区的其他地方后再来逛这条街。街道出口右边的一栋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是原第三高级中学(Former Third Gymnasium),现在这里是儿童艺术之屋。
合同广场西南角带有高耸钟楼的建筑是原希腊修道院(Former Greek Monastery),由建筑师V. Eysner设计,建于1912-1914年。这里是原圣凯瑟琳希腊修道院所在地,始建于18世纪的修道院建筑大多毁于1929年,只留下了广场边的这栋,它旁边的钟楼是1996年才重建的。
沿着合同广场南边的伊林斯卡街(Illinska street)向东北方向前行,这是一栋伊林斯卡街和沃罗斯卡街交会处的废弃建筑。
在街道尽头的河岸边上有两座教堂,其中一座是圣以利亚教堂(St. Elijah's Church),它建于1692年,由老哥萨克胡迪姆家族出资,这同样是一座乌克兰巴洛克风格的教堂。
另一座教堂是圣尼古拉斯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 (Naberegno)),两座教堂都是单圆顶石制建筑,这座教堂是乌克兰巴洛克风格的晚期作品,接近古典主义,圆顶后来以拜占庭风格重建。基辅有很多座圣尼古拉斯教堂,为了区别开来,每座教堂都加了不同的后缀名,这座的后缀名为Naberegno。
教堂区域还有一座俄罗斯风格的钟楼,由建筑师M. Ikonnikov设计,建于1861-1863年。
看完两座教堂后,原路返回合同广场,广场东边一栋十分漂亮的古典风格的建筑是基辅莫吉拉学院新楼(Kyiv Mogila Academy New Building)。基辅莫吉拉学院是俄罗斯帝国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成立于1615年,沿袭自洞窟修道院附设的神学院,1694年彼得一世曾正式肯定其学院地位,是当时俄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为后来彼得一世改革和莫斯科大学的创建培养了大量人才。1819年改为神学院,由建筑师L. Sharleman和A. Melensky设计,于1822-1825年建造了这栋神学院新楼。乌克兰独立后,1991年重建,称基辅莫吉拉学院国立大学。
这座基辅莫吉拉学院旧楼(Kyiv Mogila Academy Old Building)建于18世纪初期,采用了乌克兰巴洛克风格,高耸的穹顶属于学院的圣母领报教堂。
合同广场中央的建筑是格斯汀尼亚德沃尔(Gostiniy Dvor),我去的时候这里已经被废弃,不知道后来有没有重新装修。
合同广场的北侧矗立着一尊格里高利•斯科沃罗达雕像(Monument to Grigory Skovoroda),他是乌克兰哲学家、诗人、教育家,作有大量批判教权主义和经院哲学、揭露教会和贵族农奴主阶级寄生腐朽生活的诗歌、散文和寓言。
合同广场西边的一座凉亭是参孙喷泉(Samson Fountain),由建筑师I. Grigorovich-Barsky设计,建于1749年。喷泉的用水来自于基辅最早的城市供水系统。
合同广场最北边的建筑合同之屋(或译为契约屋)(Contract House)是广场名字的由来。契约屋由建筑师W. Geste设计,建于1817年,原先是市政府机构所在,随着波多尔区商贸的快速发展,在此签订了大量贸易合同,故而得名。
合同广场西北边既有地铁站,也有古老的电车穿越街道,缓缓驶过。
沿着合同广场北边的斯帕斯卡街向东北前行,在7号大楼的外墙上看到一幅巨型壁画(后来已移除)。
斯帕斯卡街12号的阿普什坦宅第(Residence of Apshtein)由建筑师V. Rykov设计,建于1912年,有着精美的古典主义风格外观,现在是首都古迹和历史环境保护部所在。
由建筑师E. Bradtman设计,建于1910年的波多尔消防塔(Podol Fire-Tower)现在是乌克兰国立切尔诺贝利博物馆所在,以纪念曾经参与切尔诺贝利清理的消防员们。
彼得之屋(又译为彼得公寓)(Peter's House)位于霍里瓦街与康斯坦丁诺街的交界处,建于18世纪早期,据说彼得一世曾在1706-1707年造访基辅时居住于此,因此这里得名彼得之屋。
1892年,俄罗斯帝国第一辆实际投入运营的有轨电车诞生于基辅波多尔区,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古老的电车依然是这里的人们出行交通工具之一。
在霍里瓦街南边尽头可以看到一座单圆顶的乌克兰巴洛克风格教堂——波多尔区的另一座圣尼古拉斯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 (Pritisk))。
在返回合同广场的路上,还能看见几座教堂。
合同广场最南端,矗立着圣母玛利亚教堂(The Church of the Blessed Virgin Pirogoshya)。这座教堂可以追溯至1132-1136年,教堂的皮罗戈什亚圣母像从拜占庭帝国运送至此。教堂经过几次重建,如今看到的拜占庭风格外观是1998年建筑师按照教堂最早的设计原样重建的。
参观完波多尔区之后,来到安德烈斜坡(Andreyevsky Squsk)入口。基辅罗斯时代,手工业者和小商贩都居住在下城(如今的波多尔区),安德烈斜坡是往返上城和下城的近路,渐渐成为手工业产品的交易地。
目前这条街道已按19世纪初的原貌修复,沿街手工艺作坊,艺术沙龙比比皆是。
“狮心王”理查一世城堡(Castle of Richard Lionheart)得名于作家维克托•涅克拉索夫,是一座哥特复兴风格的建筑。理查一世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英格兰国王,因骁勇善战而被称为“狮心王”。
近安德烈教堂的精美建筑。
安德烈斜坡的精华是圣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也是基辅最著名的五座教堂之一(另外四座教堂的介绍见第1~4节),可惜我去的时候教堂正在修护,无法看到它的完整外观。
圣安德烈教堂所在的山丘,是基辅罗斯公国时期基辅城北面的主要屏障,这里曾修建有圣十字教堂。根据《过去时代编年史》,耶稣的使徒圣安德烈曾经来到基辅的第聂伯河畔,他对追随者说道:“上帝将在这些山上传播他的恩典,一座城镇将出现,这里会建造许多教堂”,使徒祝福了这个地方后,就把十字架放在了山丘之上。17世纪末,在圣十字架教堂原址附近新修建了一座教堂,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圣安德烈教堂的前身。
新的圣安德烈教堂由俄罗斯帝国的著名建筑师拉斯特雷利和米丘林设计,建于18世纪初,在随后的数百年间经历过多次修复,我去之时也正好在修复。
我们目前看到的教堂外观呈俄罗斯巴洛克风格,它的平面属于集中式,呈希腊十字形,教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建筑主体、四座塔楼和中央穹顶,强调东正教的“三位一体”。建筑正中耸立着巨大的拜占庭式穹顶,体态饱满,色泽鲜亮,直径达10米,整体高度30米,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大穹顶正上方加了一个巴洛克风格的小洋葱头穹顶,形式与四座钟楼的小穹顶一致:穹顶配金色肋脊线,顶部安装金球与金十字架。
走过圣安德烈教堂,沿着下山的道前行,就可以返回上城区,来到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不要忘记顺路看一眼乌克兰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Ukraine)庄重大气的办公大楼。
离开基辅前,我前往打卡基辅市内唯一一座哥特风格的教堂——圣尼古拉斯罗马天主教堂(St. Nicholas Roman Catholic Church)。
1898年,基辅举行了一场罗马天主教堂建筑设计竞赛,获胜作品是S. Volovshiy的设计,他当时还是艺术学院学生,他设计了两座比例匀称的60米高的塔楼。
建筑师V. Gorodetsky被指派进行施工工作的最终修改和管理,他成功完成了教堂的哥特式结构,两座塔楼在城市天际线上显得尤其突出。
雕塑家E. Salya用人造石材进行雕塑装饰,丰富了这座教堂的外立面细节。
工程师A. Straus利用19世纪末期发明的钻孔灌注桩技术确保了教堂建筑在不平坦地面上的稳定性。
1979-1980年经建筑师O. Grauzhis修复后,该教堂变成了管风琴和室内乐之家。自乌克兰独立以后,教堂一直在举办天主教礼拜仪式和管风琴音乐会。
利沃夫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它是基辅罗斯的一个公国。1256年,鲁塞尼亚的哈雷斯基公爵以其儿子列夫的名字命名兴建了一座城镇,它就是利沃夫。利沃夫历经沧桑,几易国别。14世纪归波兰管辖,1772年隶属奥地利,1918年又回到波兰,1939年最终归属乌克兰。在利沃夫建城后的几个世纪里,乌克兰人长期同波兰人、奥地利人、德国人、匈牙利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利沃夫也逐步发展成为西乌克兰的中心城市。与此同时,欧洲其他民族亦将其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与宗教带到了利沃夫,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利沃夫集中融合了中东欧和西欧厚重的历史积淀,一大批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在利沃夫拔地而起,精心装饰。利沃夫老城完整保存了中世纪时期的原貌,作为东西欧民族及文化融合的典范代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乌克兰第一个整个老城区被纳入世界遗产的城市。
离开基辅后,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是乌克兰最知名的旅游胜地——利沃夫。基辅往返利沃夫的交通方式有飞机、巴士和火车,最便宜的是火车,火车分快车和慢车两种,快车需要5-6小时左右,慢车则在6-13小时左右,为了把白天的时间节省出来游玩,我选择的是卧铺夜车。
基辅的旧火车站建于1868~1870年,位于利比德河山谷中,不在市区。新火车站,即中央车站建于1927~1932年,搬迁到如今市中心位置,并于1950年实现电力化。2001年基辅火车部新修建一座南站大楼,与中央车站间有廊桥相连,可供乘客通行。
这是基辅火车站南站大楼,拥有非常现代化的外观设计。
南站大楼和老车站大楼之间有廊桥连接,可自由往返,站在廊桥上可俯瞰站内的站台和停靠的列车。基辅火车站共有7座站台、14条铁轨,车站与市区有轻轨、地铁相连,是一座客货两用车站,可提供国际及长短途班车,是基辅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这是基辅中央车站老大楼。
内部装饰非常古典庄重,爱奥尼亚式壁柱撑起了屋顶的圆拱廊,马赛克镶嵌画描绘了基辅的重要文化遗产,在完成了基辅深度游之后,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哪些地方。
俄乌战争爆发后,2022年3月2日,基辅火车站曾发生爆炸,爆炸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车站建筑受到轻微破坏。乌克兰内政部官员表示,爆炸是由一枚被击落的俄罗斯巡航导弹残骸所引起,而非遭受火箭弹袭击,对此俄方未作回应。
火车运行一夜,平安到达利沃夫火车站。利沃夫火车站不仅是乌克兰西部城市的主要铁路枢纽,也是乌克兰与波兰、斯洛伐克、摩尔多瓦和匈牙利等周边国家的主要交通枢纽。
这是蓝皮夜班慢车,快车的外观跟它不一样。
在站台候车的乘客。
利沃夫火车站1904年开始运营,漂亮的火车站大楼采用了新艺术风格装饰,除了庄重典雅的古典主义元素外,入口大门的金属装饰尤其凸显其新艺术风格特征,穹顶及四座鼓座小穹顶则突出了垂直观感。
2022年俄乌战争期间,由于地处乌克兰西部,远离东部战场,利沃夫火车站成为乌克兰的武器和人员运转中心,大批援乌武器从波兰运送至利沃夫,再由利沃夫运送至前线;成千上万的家庭拥挤在该火车站,希望能够搭乘上开往波兰的火车。2022年3月9日,我国最后一批撤离乌克兰的留学生从苏梅抵达利沃夫火车站,我国驻乌克兰大使宣布从乌克兰集中撤离中国同胞的任务至此圆满成功。
2022年俄乌战争期间,利沃夫火车站多次遭受俄导弹打击。在遭受多次打击后,利沃夫在一定程度减弱了将北约援助的武器装备向前线运输的能力,大幅降低了在乌东地区作战的俄军所面临的进攻阻力。
安顿好住宿之后,我首先来到利沃夫老城的核心区域——集市广场(Market Square),这个不大的广场是利沃夫近六个世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市广场最早建于14世纪下半叶,它是按照典型的西欧城镇布局建造的,是一个140米×130米的长方形广场。市政厅(Town Hall)位于广场中心,周围建有代表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四十多座房屋,其中许多是由来自德国的工匠完成的,如今成为利沃夫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广场最早名为“Ring”,意为“圆形,封闭的空间”,受当地语发音影响,这个词演变为“Rynok”,在乌克兰语中意为“集市、市场”。
从集市广场的每个角落,都有两条街道将城镇分隔开来,形成了网格状的街道。几个世纪以来,集市广场一直是利沃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中心,也是一个热闹的市场场所。
作为城镇的核心,集市广场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正是在这里,波兰国王多次受到朝拜。1410年,格伦瓦尔德战役(波兰、立陶宛、罗斯联军对战条顿骑士团)结束后,作为胜利者,联军将缴获的52面条顿骑士团旗帜抛入烂泥之中,以示庆祝胜利。1918年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就是在这里宣告成立,黄蓝镶嵌的旗帜首次在市政厅顶部飘扬。
1793年,集市广场建造了四座喷泉,至今依然保留,每座喷泉都建在一个用红色和黑色石头铺设的星型结构的中心,喷泉顶部各矗立有一个希腊神的雕塑,包括安菲特利特、戴安娜、波塞冬和阿多尼斯。这座雕塑描绘的是海神波塞冬,他手握标志性的武器三叉戟。
目前矗立在集市广场的市政厅(Town Hall)建于1827~1835年,外观呈现出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
利沃夫的拉丁语名为Leopolis,意为“狮城”,因而代表利沃夫的旗帜上有狮子的形象。
市政厅内的彩色玻璃窗中央也绘有昂首挺胸的狮子。
1848年的欧洲革命影响到了利沃夫,当时市政厅塔楼的穹顶被炮弹击中倒塌,穹顶至今再未重建。
现在可以登上这座65米高的中央塔楼,欣赏利沃夫的城市全景,并近距离观察大塔钟的复杂机械装置。
站在中央塔楼顶,利沃夫的城镇风光一览无余,只见老城区域依然保留了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古老房屋和城市布局,没有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如同中欧的许多城镇一样,在众多的民居衬托下,最突出的是各个教堂高耸的钟楼或穹顶。
环绕集市广场的一排建筑建于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那是利沃夫文艺复兴时期,设计师在这些建筑上留下了温和严肃的风格印记。集市广场根据场地发展分成了东、西、南、北四个部分,直到1871年,这些房屋才被标记上编号,并一直传承至今。在那之前,就像欧洲的其他城镇一样,这些房屋都没有门牌标号,它们大多以房屋主人的名字命名,并通过一些独特的细节来辨别,在当时来说这还不是问题,因为没有两栋房子是一样的,设计师也力图让每栋房子都独一无二。
利沃夫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它是基辅罗斯的一个公国。利沃夫历经沧桑,几易国别。14世纪归波兰管辖,1772年隶属奥地利,1918年又回到波兰,1939年最终归属乌克兰(加盟苏联)。在利沃夫建城后的几个世纪里,乌克兰人长期同波兰人、奥地利人、德国人、匈牙利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利沃夫也逐步发展成为西乌克兰的中心城市。与此同时,欧洲其他民族亦将其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与宗教带到了利沃夫,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利沃夫集中融合了中东欧和西欧厚重的历史积淀,一大批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在利沃夫拔地而起,精心装饰。利沃夫老城完整保存了中世纪时期的原貌,作为东西欧民族及文化融合的典范代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乌克兰第一个整个老城区被纳入世界遗产的城市。
1256年,鲁塞尼亚的哈雷斯基公爵以其儿子列夫的名字命名兴建了一座城镇,它就是利沃夫。由于位置适中,发展迅速,利沃夫在1272年成为公国的首都。
1349年,波兰国王卡西米尔三世(公爵的堂兄弟)夺取了利沃夫的控制权。1356年,德意志居民迁入利沃夫,并被波兰国王赐予马格德堡权利,允许富裕市民选举成立市议会解决全市问题。随着城市的繁荣,利沃夫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混居的城市,吸引了德意志人、亚美尼亚人商人,各个基督教派的教堂陆续开始建造起来。
1772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战败后,奥地利、沙俄和普鲁士瓜分了波兰-立陶宛联邦,从此利沃夫改为了德语名“伦贝格”(Lemberg),成为奥地利的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首府,官方语言改为德语,不过这里仍然是波兰文化和乌克兰文化的主要中心。奥地利的初期统治相当宽松,1784年,约瑟夫二世重开利沃夫大学,以拉丁语、德语和波兰语授课,后来乌克兰语也成为授课语言之一。
19世纪初,奥地利帝国开始推行日耳曼化,利沃夫大学也不可避免的德国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帝国政府垮台,利沃夫成为当地乌克兰人和波兰人冲突的场所。当年11月1日,当地乌克兰人宣布成立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首都定在利沃夫,但后来被波兰武装力量驱逐到兹布鲁奇河以东,利沃夫又重归波兰统治。
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期间,利沃夫是波兰第二大城市。这一时期,利沃夫经历了波苏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和侵略军。同时,波兰第二共和国政府削弱了当地乌克兰人的权利,关闭了许多乌克兰学校。但利沃夫仍是乌克兰的主要文化中心,大部分政治人物都来自这一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利沃夫的犹太人数量曾居波兰城市第三位,随着战争难民的流入,最后犹太人的人数超过了20万。德军占领利沃夫后,大肆屠杀犹太人,声称这种行为是报复苏联对日耳曼民族的屠杀。
战后,利沃夫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加盟苏联,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原来占人口主体的波兰居民被迁移,安置到波兰刚从德国得到的西部领土(特别是弗罗茨瓦夫),利沃夫原来的德国居民大多被驱逐,也有部分因担心苏联的报复而逃走。这次人口大迁徙彻底的改变了利沃夫的民族构成。
长期以来,利沃夫是乌克兰的一个重要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利沃夫地区有浓厚的亲欧洲倾向,2014年动乱期间,在基辅进行反政府示威和暴乱的许多反对派都来自这个地区。
2022年俄乌战争期间,乌克兰由于首都基辅受到威胁,将大部份政府机关迁至利沃夫,不少欧美国家的领事机构亦有随其迁馆,利沃夫成为乌克兰“陪都”。
集市广场是利沃夫老城的中心,环绕集市广场的一排房屋建于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共有43座,那是利沃夫文艺复兴时期,设计师在这些房屋上留下了温和严肃的风格印记。
集市广场根据场地发展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部分,直到1871年,这些房屋才被标记上编号,并一直传承至今。在那之前,就像欧洲的其他城镇一样,这些房屋都没有门牌标号,它们大多以房屋主人的名字命名,并通过一些独特的细节来辨别,在当时来说这还不是问题,因为没有两栋房屋是一样的,设计师也力图让每栋房屋都独一无二。
我将从集市广场东北侧开始,沿着顺时针方向环绕一圈,为大家介绍其中最有特色的几座房屋。
广场东北侧的第一座房屋门牌号为No.2,被称为班迪内利宫(Palazzo Bandinelli),它被认为是晚期文艺复兴风格的最佳范例,建于16世纪,原本属于意大利裔富商Roberto Bandinelli(他于1629年在此创建了利沃夫的第一间邮局)。
房屋两侧外立面的大门和窗框上都装饰有精美繁复的雕刻,面向广场的外立面大门两侧的窗户上还雕刻着四只海豚,象征着在商业贸易中取得巨大成功。如今这座房屋成为利沃夫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一楼设有邮局博物馆。
班迪内利宫背后高耸的穹顶属于道明会教堂。
No.4号房屋通常被称为黑屋(Black House),这是由于外墙使用的石灰石历经数百年后颜色逐渐变深变黑而得名,它建于1588~1589年,原本属于Chorna Kamianytsia,是利沃夫最有价值的古民居建筑。在集市广场的所有房屋中,黑屋是装饰最华丽的一栋,它的大门和窗框外都有极其精致的雕刻,外立面还立有圣母玛利亚、圣使徒和圣马丁的雕像,与整个凹凸有致的外立面装饰融为一体,令人惊叹。如今这座房屋同样成为利沃夫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
No.6号房屋是科尔尼亚克特宫(Kornyakt Palace),建于1580年,原本属于一位希腊裔的富商Kostiantyn Kornyakt,后来波兰国王Jan Ⅲ Sobieski获得了所有权,将它辟为行宫之一,所以这里又得名“皇宫”。
在科尔尼亚克特宫内,拥有一个舒适的庭院,周围环绕着三面开放的三层拱廊,被称为意大利庭院。这里经常举办音乐会、展览、戏剧和艺术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故事经常在这里被搬上舞台表演,成为名副其实的莎士比亚庭院。与班迪内利宫和黑屋一样,如今这座房屋同样成为利沃夫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
集市广场东面的最后一栋是令人印象深刻的No.10号房屋,卢博米尔斯基宫(Lubomirski Palace)。我们现在看到的外观可以追溯到1760年,当时Stanislaw Lubomirski把多座房屋连接起来,用洛可可风格重新统一装饰。屋顶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雕塑,因此这里又得名“鹰之屋”,如今大楼内还保存有当年的许多名贵家具。
1772~1821年,奥地利统治利沃夫期间,这里曾是加利西亚总督的官邸。1941年6月30日,乌克兰人就是在这座房屋的阳台上宣布独立的,这一事件随后引发了纳粹的暴力浪潮。
在市政厅塔楼上可以俯瞰东面九座房屋的全貌,它们背后的两座教堂分别是道明会教堂和圣母安息教堂。
两条古老的电车道横越集市广场南面,站在南面往东,可以看到卢博米尔斯基宫及其背后两座教堂(圣母安息教堂和圣米迦勒教堂)高耸的尖塔。
傍晚时分,经常有一些民间乐队在集市广场东面的街道表演。
这是利沃夫游客浓度最高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围观群众,每每表演完一曲之后,大家都会迸发出发来自内心的赞美之声。
集市广场南面共有十二座房屋,门牌号从No.11到No.22,其中一些房屋外立面正在重新装饰。
集市广场西南角外就是利沃夫最著名的教堂——拉丁主教座堂。
西南角的房屋外设有露天餐馆。
在这里喝点咖啡或者品点冷饮,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也是段十分惬意的时光。
集市广场西面最南的房屋门牌号从No.23开始,它有着异常典雅的装饰外立面,尤以转角处的耶稣和施洗者圣约翰的雕刻最为著名,带有一些矫饰主义的风格。紧邻的No.24号房屋如今同样是利沃夫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
No.28号房屋外立面装饰有宏伟的文艺复兴风格入口大门和精心雕刻的窗框,窗檐下还雕刻了拉丁语的道德警示短句,此外作为利沃夫城市的象征,狮子的形象也大量装饰在门框和窗框外。
集市广场西面共有十座房屋,门牌号从No.23到No.32。
这里同样是民间乐队或独立艺人所钟爱之地,因为广场南面是电车的行进道,所以东西两面自然成为街头表演的聚集场所。
傍晚时分,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抬头望去,只见两座尖塔占据了集市广场的天际线,一座是市政厅塔楼,一座是拉丁主教座堂塔楼。
集市广场北面共有十二座房屋,门牌号从No.33到No.44。
这些房屋如今大多成为餐厅、咖啡馆或小商品店,其中一些建筑不乏装饰有让人意外惊喜的装饰。
顺时针环绕集市广场一圈后,我们又回到了广场东北角的起点,这里在两条街道交汇处街角的房屋是药房博物馆(Apteka Museum)。
这是利沃夫最古老的药房之一,目前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样貌,对外运营,人们既可以来这里买药,也能参观中世纪时期药房的古老器械。
集市广场是以市政厅为中心,环绕一圈的矩形广场,从古至今都是利沃夫最热闹的核心区域之一。要想漫步利沃夫古城,以这里作为起点和参照地标,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沿着药房博物馆所在的东西向街道往东前行,很快就来到一座有着高耸穹顶的教堂面前,这就是道明会教堂(Dominican Cathedral)。
道明会教堂由一座主殿、一座塔楼和一些附属建筑群共同构成,最突出的是主殿之上高耸巨大的穹顶。主殿呈椭圆形,跟维也纳的查理教堂有些相似。站在市政厅塔楼上可以仔细观察穹顶的结构和雕刻细节,建筑外立面大量细节装饰和凹凸不平的表面使得光与影显得更加变幻莫测,增添了建筑的优雅感。
正立面的顶部雕刻着拉丁语的铭文“Soli Deo honor et gloria”,意为“荣誉和荣耀归于唯一的上帝”。
在主殿和塔楼之间的一处墙面上,雕刻有象征着道明会的盾形纹章,描绘的是一只狗,嘴里正叼着燃烧的火把。道明会是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1217年由西班牙人道明古斯曼创立,他们自称为主的看守犬,立志走遍欧洲去扑灭异端与无知,因此这个盾形纹章倒是很好的诠释了修会的宗旨。
道明会的修士们于13世纪来到利沃夫,据说1234年在低堡内建起了第一座木质教堂,但1340年在与波兰的战争期间教堂被烧毁。1378年他们在现在道明会教堂的位置新建了一座哥特式教堂,后来又建起了修道院。直到18世纪,由于教堂天花板开裂,修士们决定重建教堂。
1748~1764年,新教堂建成,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1865年,主殿旁增建了一座巴洛克式的钟楼。1885~1914年外立面和室内装饰也得到重新修复。
苏联解体后,道明会修士早已人去楼空,这里重新归属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现在是一个本堂区教堂。
道明会教堂主殿室内呈希腊十字椭圆形平面,在穹顶鼓座的壁柱之上装饰着18尊木制镀金圣人雕像,环绕鼓座一圈分布。
教堂的主祭坛上立有一座1397年的十字架,主祭坛高大的立柱旁边立有四位圣人的雕像,栩栩如生,充溢着巴洛克风格流光溢彩的动态感,他们分别是使徒圣彼得,使徒圣保罗,施洗者圣约翰和福音书作者圣路加。
道明会教堂可能是当地新人比较认可的婚礼教堂吧,因为我在这里目睹了好几场婚礼仪式。
有身着华丽婚纱的新人在门口拍摄婚纱照,倍儿甜蜜啊。
新娘和伴娘姐妹们开心合影。
身着红衣的的伴娘小姐姐自带明星气质,至于旁边的小哥哥就稍逊几筹了。
另一对新人,已经在教堂内举行过仪式,接受了神父的祝福。
伴娘姐妹们身着蓝色的礼服,气质出众。
一大家子在教堂门口合影,像不像浪漫喜剧电影里走出现实的场景?
室内的婚礼仪式,神圣而庄严,不过有些枯燥。
跟拍婚礼仪式的摄影师大哥肌肉感满到溢出。
教堂的唱诗班团队。
仪式前的随便抓拍。
另一场婚礼,新人入场时大家都转过身来,不过这眼神有点一言难尽呢。
另一场婚礼开始举行,我就没有继续凑热闹了。
教堂外草坪上还有形形色色的伴娘伴郎团队。
小朋友:婚礼怎么这么无聊呀?
道明会教堂东面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上立有一个修士的雕像,只见他手握一本圣经,这位修士名叫Federov,他于16世纪将印刷术带到了乌克兰。如今这个广场成为本地的一个小型旧书售卖之地。
道明会教堂附属的修道院建筑群如今被改建成利沃夫宗教历史博物馆(Lviv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Religion),博物馆的展品最早可以追溯至青铜器时代,类别十分多样,其中不乏极具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的无价之宝。
道明会教堂南边紧邻着圣母安息教堂(Assumption Church),站在市政厅塔楼上,可以看到它高耸的钟楼主导着利沃夫老城的天际线,成为老城最显眼的地标之一。
圣母安息教堂由主殿(建于1598~1630年)、三主教礼拜堂(Three Hierarchs Chapel,建于1578年)和科尔尼亚克特钟楼(Kornyakt Tower,建于1578年)组成。想要同时看到这三座建筑,需要走进教堂内的庭院,抬头一看,只见三座不同大小和比例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让人惊叹。
在利沃夫,根据封建传统,不同民族的居民一般聚集居住在城镇的不同区域,老城区由此被划分为许多街区,包括犹太、鞑靼、亚美尼亚等,圣母安息教堂所在的鲁斯卡街(Ruska Street)属于鲁塞尼亚人(后来被称为乌克兰人)。鲁塞尼亚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和宗教权利,建立了安息兄弟会(Dormition Brotherhood),圣母安息教堂成为他们的宣教场所。有趣的是,只有已婚男性才能加入兄弟会,单身青年们只能去加入另外的一个专属兄弟会。安息兄弟会学校和印刷厂培养了许多进步的启蒙者和公众人物,圣母安息教堂由此成为鲁塞尼亚区的代表。
科尔尼亚克特钟楼是建筑群中最早建成的,从1572年到1578年,历时7年,当时安息兄弟会邀请了意大利的著名建筑师进行设计,并且确保这座钟楼还兼具堡垒、军事基地和火灾观察塔的功能。
钟楼高达66米,成为鲁塞尼亚区乃至利沃夫最吸引人的地标。鲁塞尼亚人信奉的是东正教,因此不可避免的与其天主教邻居道明会起了纠纷,道明会修士抱怨安息兄弟会教堂的钟声干扰了自己的布道,这种纠纷甚至还闹上了法庭。
1591年,兄弟会决定新建一座大教堂,建造工程持续约30余年才得以完工,新的圣母安息教堂成为乌克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东正教教堂的传统是在主祭坛前通常都有一座异常高耸华丽的圣幛,圣母安息教堂主殿也是如此,不过最早的华贵圣幛如今已不复存在了,现在看到的低矮圣幛完成于1773年。
艺术家Petro Holodnyi在1926~1930年间制作的彩色玻璃窗采用了十分有趣的颜色搭配,值得特别关注。
圣母安息教堂南侧的鲁斯卡街是一条电车主干道,往西即通往集市广场南侧。
街对面的No.20号建筑建于1913年,是乌克兰新艺术风格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建筑外立面装饰有典型的乌克兰图案,与风格化的喀尔巴阡图案、色彩缤纷的陶瓷饰带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得外观呈现出庆典般的欢愉观感。
20号建筑南侧紧邻着兵器博物馆(Town Arsenal)。几个世纪前,这里曾有一座防御城墙,用巨大的石块修建而成,仅开有狭小的窗户用于观察周围的情况,不过如今仅保留下来其中一部分。城墙入口处曾经雕刻有拉丁语铭文“法律和武器装饰城镇,武器保护城镇”。
1981年,这里被辟为兵器博物馆,成为乌克兰唯一的一座,内部陈列的展品有来自高加索和阿拉伯东部的精美刀具,十字军的剑具,各种枪械和盔甲,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波兰翼骑兵铠甲等。因为大部分波兰重骑兵背后都背着两个大羽翼,用以区分敌我和恐吓对手,所以也被叫作翼骑兵,他们因曾在对抗奥斯曼军队的维也纳战役中取得亮眼的表现而得名。
兵器博物馆东面是两条平行的南北向街道,分别是Pidvalna Street和Vynnychenka Street,两条街道之间有一条绿化带。道明会教堂、圣母安息教堂和兵器博物馆都紧邻Pidvalna Street,而在Vynnychenka Street,也有一些教堂和特色建筑。
圣母安息教堂正东面的一座教堂是圣米迦勒教堂(St. Michael Cathedral),它由加尔默罗会修士建于17世纪上半叶。加尔默罗会是天主教托钵修会的派别之一,修会中有一派遵循赤脚祷告、苦行、缄默不语、与世隔绝等严密规戒,因此又被称为加尔默罗赤脚会(Barefooted Carmelites),这座教堂最早就是由这一派的修士修建。
在大北方战争中,这座教堂被瑞典人破坏。19世纪教堂整个外立面被重新设计,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貌。
圣米迦勒教堂内部主殿装饰非常华丽,巴洛克风格的壁画绘满了主殿的穹顶和壁面,这些壁画描绘了加尔默罗会的创始人圣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和圣女大德肋撒(St. Teresa of Avila)的胜利事迹,此外还有大天使圣米迦勒与邪恶势力战斗的场面描绘。
苏联解体后,圣米迦勒教堂现在由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所有。
沿着Vynnychenka Street朝南前行,可以去往伯纳德教堂和修道院。圣米迦勒教堂南边紧邻的一座古典、庄严、气派的建筑属于利沃夫地区国家管理局(Lviv Regional State Administration)(建于1821~1823年)。
再往南就来到了米特纳广场(Mytna Square)。
米特纳广场西边不远处,是利沃夫老城南侧最重要的一座地标性建筑,即伯纳德教堂和修道院(Bernardine Church and Monastery)。
伯纳德教堂是利沃夫晚期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建于1630年,原属于西多会的修士,1738~1740年间,内部进行了翻新,改为巴洛克风格装饰。西多会是天主教隐修会之一,由本笃会修士创建于法国西多,主张严守本笃会会规,倡导修道士以垦荒劳动为生。西多会的修士于1460年左右来到利沃夫传教,他们在此建造了一座木制教堂,当地的东正教徒因不满其传教,将木教堂烧毁。
1602~1630年,波兰国王同意在此新建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并在教堂北面又建造了一座防御性的修道院,后来面对鞑靼军队和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围攻,它都起到了特殊的战略防御作用。
伯纳德教堂的外立面装饰简约却不失精致,它被横向装饰线脚划分为三层,立有二十多座圣人的雕像。第二层中央的三个神龛内分别立有圣母与圣子、使徒圣彼得和使徒圣安德烈的雕像。
第三层为精美的山形墙,中央的神龛中有耶稣受难的雕像,两侧的盾形纹章分别是波兰和立陶宛国家的象征,顶部的盾形纹章描绘了圣父和圣灵的形象。山形墙的两侧还立有西多会圣徒的雕像,他们身着西多会修士典型的斗篷,神态和动作各异。
伯纳德教堂背后的钟楼高33米,曾经是修道院防御建筑的一部分,呈典型的乌克兰巴洛克风格。跟其他几座天主教修道会教堂一样,如今的伯纳德教堂同样归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所有。
教堂内部主殿采用了富丽堂皇的巴洛克装饰,在利沃夫众多巴洛克教堂中也算得上数一数二好看的了。只见穹顶和壁面处的壁画动态感十足,壁柱四周立有木制镀金祭坛,其上簇拥着众多天使和圣徒,设计师没有把任何一处角落落下,主殿内部目之所及之处全是金碧辉煌的装饰,这就是巴洛克风格装饰的魅力和魔力。
站在伯纳德教堂西边的哈利茨基广场可以欣赏伯纳德教堂和钟楼占据天际线的风光。广场上立有一尊达尼洛•哈利茨基纪念碑(Danylo Halytskyi Monument),它是十三世纪初罗斯时期建立沃伦-加利西亚公国的一位王子,如今利沃夫机场、利沃夫国立医科大学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乌克兰还设立有以他命名的勋章奖励。
哈利茨基广场往西就是老城的西南侧,这里有两条南北向的街道,两侧分布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堂或博物馆,它们分别是Teatralna Street和Svobody Avenue,前者是一条狭窄的街道,后者是一条十分宽敞的大道,通往利沃夫著名的地标——歌剧院。
一般在游览时我们都是混着逛这两条街道的,不过为了全文逻辑的清晰和条理性,我将从南向北分别介绍每一条街道沿线的重要地标。
沿着哈利茨基广场西侧南北向的的Halytska Street,往北前往三个街道,就来到集市广场的东南角,这里座落着利沃夫最重要的一座教堂——拉丁主教座堂(Latin Cathedral),从市政厅塔楼顶可以俯瞰它的完整模样。
这个地点的第一座教堂是一座木制的小型天主教堂,名为天主圣三堂,建于1344年,6年后毁于火灾。1350年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下令开始建造新成立的拉丁教区主教座堂,建造工程一直持续到1493年。主教座堂(Cathedral)是施行主教制的基督教派(天主教、东正教等)在教区中设立的具有特殊地位的教堂,内设主教座位,供主教主持敬礼仪式、教导信徒及总览教务,且通常在其附近建有主教公署。主教座堂定名于基督教大分裂之前,因而被天主教、东正教等各大传统教派共同承认。
1765年,大主教谢拉科夫斯基以晚期巴洛克风格重建了拉丁主教座堂,并增加了一座64米高的塔楼,塔顶也采用了非常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设计。
拉丁主教座堂主殿内部呈现哥特和巴洛克融合的风格,细高的壁柱顶部均匀地散出数条拱肋,拱肋间连成尖拱形弧拱,如同高耸的棕榈树一般,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结构。
穹顶处则有利用错视画法绘制的巴洛克风格壁画,动态感十足,其中拱肋和壁柱的连接处描绘得十分逼真。
拉丁主教座堂主殿共有八个小礼拜堂,每个小礼拜堂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般都有祭坛、墓碑、墓志铭、圣像、雕刻和其他艺术装饰。
耶稣变容祭坛。
圣三一祭坛的雕塑。
主祭坛装饰最华丽,充满了各种巴洛克风格的装饰细节。
主祭坛低处的壁柱边立有四位圣徒的雕像,主祭坛中央的奇迹圣母圣像画创作于16世纪,据说波兰国王也曾亲自前来祈拜。
主祭坛上方的穹顶装饰和彩色玻璃窗是1892~1898年改建的,采用的是新哥特风格。
参观完拉丁主教座堂的主殿后,别忘了寻找其外墙的一处雕刻,这是坎皮安小礼拜堂的装饰,这些浅浮雕是晚期文艺复兴雕刻的典范之作,描绘了耶稣下葬,耶稣复活,耶稣与抹大拿的玛利亚三个主题。
拉丁主教座堂是苏联时期利沃夫仅有的两座未被关闭也不属于莫斯科牧首的教堂之一,但是这一时期主教住在波兰东南部靠近乌克兰边境的Lubaczów。
拉丁主教座堂东面有一座小礼拜堂——博伊姆礼拜堂(Boyim Chapel),它的装饰图案不仅在利沃夫独一无二,在欧洲众多文艺复兴建筑中也属于十分独特的一员。
博伊姆礼拜堂建于1609~1615年,属于来自特兰西瓦尼亚的博伊姆家族,它的正立面外墙上覆盖有雕刻精致的浅浮雕。
入口正门上方的神龛内雕刻的浅浮雕主题为《下十字架》。
正门上的圆形纹章内的人物浅浮雕描绘的是先知但以理和杰里米。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灰石浅浮雕变为了暗黑色,但依然掩盖不了它内里的精致之美。
正在拍个人写真的帅哥。
拉丁主教座堂北面的大街从鲁斯卡街经集市广场南侧延伸至此,叫做Beryndy Street,电车穿行于此,街对面的建筑属于利沃夫理工学院法律与心理学研究所(Law and Psychology Institute of Lviv Polytechnic)。
沿着Teatralna Street往北前行一个街区,来到一座教堂面前,这便是耶稣会教堂(Jesuit Church)。耶稣会是天主教修会之一,它的创始人依纳爵•罗耀拉提倡耶稣会修士成为“在行动中冥想”的人,因此他们致力于在全世界传教,第一个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修士方济各•沙勿略始于明嘉靖年间。
耶稣会修士最早于1585年到达利沃夫传教,他们于1610~1635年间建造了耶稣会教堂,采用了早期巴洛克风格装饰,其外立面的神龛内立有多位圣徒雕像。
圣安东尼和幼年耶稣双目对视,饱含了让人动容的情感元素。
1773年奥地利当局解散了利沃夫的耶稣会,并且将修士们全部驱逐出境,这座教堂改名为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归属于奥地利的卫戍部队。
耶稣会教堂原本的钟楼高达80米,是加利西亚最高的建筑,但却在1826年被拆除。
教堂主殿的装饰让人印象深刻,古典、庄重,又不失富丽堂皇。
穹顶的巴洛克错视壁画描绘了众圣徒和天使环绕着圣灵的场景。
镀金木雕的祭坛,耶稣受难,天使祈拜等雕塑细节刻画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很难想象年轻人还保持着一颗对宗教无比虔诚的心。
离开耶稣会教堂,继续沿着Teatralna Street向北,在道路的右手边,有一座米黄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这是利沃夫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街对面建筑外立面的雕像。
继续向北前往,过一条街之后,右手边还有一座电影院(Officers House),往东就是集市广场的北侧——亚美尼亚区。
Teatralna Street往西过去一条街区的Svobody Avenue由两条平行的街道组成,中间是绿地和广场,因为街道最北边的尽头是利沃夫的地标建筑——歌剧院,因而又把这条大道称为歌剧院大道(Avenue)。
歌剧院大道最南端的广场上立有亚当•密茨凯维奇纪念碑(Statue of Adam Mickiewicz),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1855年)是波兰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波兰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革命家。
只见雕塑描绘了一位天使正在将象征着艺术的琴弦赠予亚当•密茨凯维奇的场景。
纪念碑北边不远就是拉丁主教座堂那高耸的钟楼塔顶。
继续向北偏西方向前行,就来到歌剧院大道的南边起点。
这里建有一座圣母喷泉(Blessed Virgin Fountain),喷泉上立有一尊圣母雕像,1862年来自于德国慕尼黑。
1772年,当利沃夫被奥地利接管后,歌剧院大道作为市中心的代表被重新改造一新,一座座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的新建筑拔地而起。
从圣母喷泉往北继续前行,走过一个街区之后,就来到另一座受人尊敬的纪念碑,那就是乌克兰著名诗人塔拉斯•舍普琴科纪念碑(Statue of Taras Shevchenko),歌剧院大道就是以他命名的。
塔拉斯•舍甫琴科是一位诗人,他通过诗歌号召乌克兰脱离沙皇俄国的统治,由此成为乌克兰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并为自己赢得了民族主义作家的声誉。在基辅,也有以他命名的街道、教堂等。
塔拉斯•舍普琴科雕像旁边立有高大的浅浮雕屏风,圣母玛利亚在最高的位置。
圣母玛利亚身下描绘了乌克兰历史上许多著名伟人。
塔拉斯•舍普琴科纪念碑附近的广场是游人和当地人热门的打卡胜地,小朋友爬上爬下,玩得不亦乐乎。
纪念碑西边有一座建筑是民俗和工艺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Ethnography, Arts & Crafts)所在。
沿着歌剧院大道继续往北前行,在道路尽头矗立着的建筑就是利沃夫的地标建筑——利沃夫歌剧芭蕾舞剧院(Lviv Theatre of Opera and Ballet)。
剧院建于1897~1900年,当时利沃夫归属于奥匈帝国。剧院采用了维也纳新文艺复兴风格设计装饰,融合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多样元素:正立面一层小壁柱为多立克式,二层小壁柱为爱奥尼亚式,大壁柱为柯林斯式,三种希腊古典壁柱巧妙融为一体,正立面的壁龛、壁柱、栏杆、飞檐、雕像、浮雕有丰富的装饰细节。
二层两侧壁龛中的女神雕像分别代表喜剧和悲剧,檐口上还立有八尊缪斯女神雕像。
建筑三角山形墙内的高浮雕描绘的主题是《生命的欢乐与苦难》,顶部立有三尊大型青铜雕像,分别象征荣耀(双手托举起金色的棕榈叶),诗歌和音乐。
歌剧院内部装饰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我当时并未入内参观。
歌剧院附近是利沃夫老城最热闹的区域之一。
欧洲各个大小城市都有的城市观光大巴。
在利沃夫歌剧芭蕾舞剧院旁边隔一条街,还有一座剧院,名为玛利亚•赞科韦茨卡剧院(Maria Zankovetska Theatre),建于1836~1842年,年代比歌剧院更久远,但装饰就要简朴得多,采用的是新古典主义风格。
往南不远有一座博物馆——利沃夫国立博物馆(Lviv National Museum),建于1898~1904年,外观采用新文艺复兴风格设计装饰。博物馆馆藏超过17万件展品,包括古代乌克兰祭祀艺术品,古代绘画,18~20世纪初的绘画、雕塑等。
博物馆共有2层,19个展厅,其中1~3号展厅展出的是12~15世纪的乌克兰艺术,4~8是临时展厅,9~16号展厅展出的是15世纪晚期~18世纪的乌克兰艺术,17~19号展厅展出的是18世纪~20世纪早期的乌克兰艺术。
博物馆中庭的楼梯和二楼俯瞰,非常符合文艺复兴风格和谐比例的理念,强迫症狂喜的地方。
古代乌克兰艺术作品的重头是各种圣像画,其中以《圣母与圣子》圣像画最常见。
《耶稣受难》圣象组画中央描绘的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场景,周围的组画描绘了从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一直到耶稣死后复活显圣容的连续性叙事场景,观察这几幅不同时期的圣像画,其笔触之细腻,不同组画风格的差异和变化让人惊叹。
《最后的审判》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到时,耶稣再临,并亲自审判世间善恶,只见基督被圣徒环绕,挥手之际,最后审判开始,一切人的善恶将被裁定,灵魂按其命运或上升或下降,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狱。圣象组画将天堂和地狱的场景细腻地描绘了出来,这也是西方宗教场所最常描绘的主题。
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个完整的圣幛,来自喀尔巴阡山脉马尼亚瓦附近的一座名为圣十字木教堂,圣幛制作于1698~1705年,这是乌克兰西部巴洛克圣幛的典型范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太过高大,圣幛被拆分为三个部分向公众展示,无比震撼。
一幅主教的肖像画,可以看到乌克兰的宗教艺术品依然继承了拜占庭艺术的精髓,反映出跟现实世界明显差异的这一种宗教的神圣精神世界的存在。
不过西欧的巴洛克风格还是对其产生了影响,细腻的阴影使得人物更具立体感,重量感,与拜占庭艺术那种完全区隔开真正世界的风格有了些许不同,注入了人性元素。
18世纪20~40年代的两幅绘画,左边的画作是《葡萄藤下的耶稣》。
同样是18世纪初期的绘画。
19世纪~20世纪初期,乌克兰受到西方近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家们留下了新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等风格的画作。
在利沃夫,能够俯瞰全城的地方除了市政厅塔楼外,另一个就是高堡(High Castle)了,高堡是位于利沃夫老城区北部城堡山(Castle Hill)上的城堡,建于14世纪,这里是利沃夫老城的至高点,可以360度欣赏利沃夫以及利沃夫周围的风光。要到达高堡,可以从集市广场北侧的老城区步行前往。
沿着玛利亚•赞科韦茨卡剧院东临的Teatralna Street往东前行一个街区,来到Krakivska Street,这里属于以前的亚美尼亚区。亚美尼亚人曾在14世纪以前建立过强盛的基督教国家,但奥斯曼帝国崛起后,由于政治不稳定和经济困难,许多亚美尼亚人迁移到世界其他地区,包括欧洲、中东和印度。这些侨民社区与他们的亚美尼亚家园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帮助在全世界传播亚美尼亚文化和身份认同。
由亚美尼亚人建造的亚美尼亚主教座堂(Armenian Cathedral)是这一地区最出色的一座教堂。大教堂整体的建设分几个阶段完成,因此该建筑群结合了不同时期的多种风格。1356~1363年,建筑师多林以亚美尼亚风格建筑了大教堂的主殿。1437年,增设了文艺复兴风格的拱廊。1630年,主殿增加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大教堂的穹顶鼓座是典型的亚美尼亚风格,它的基础是由空心肋骨建成的,如果去过亚美尼亚及邻近地区的话,一定会对它倍感熟悉的。
大教堂庭院入口立有一座高耸的塔楼,建于1571年,主宰着这一地区的天际线。
主殿入口上方立有一尊耶稣受难木雕像,艺术家对其栩栩如生的细节刻画让路过的信徒无不为之动容。
主殿室内的设计充满了亚美尼亚元素,圆顶上饰有按照约瑟夫•梅霍弗设计的华丽马赛克,还有精美的彩色玻璃窗。
内部的其他装饰是Jan Rosen于1928年创作的现代主义壁画,值得细细欣赏揣摩,他的画作也可以在维也纳和罗马的教堂中找到。
主祭坛中央的壁画描绘的是《最后的晚餐》,只有画面中除了耶稣外,还有一位使徒打破了第四墙,目光直视观者。
《天使报喜》是基督教壁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在这幅作品中,天使和圣母玛利亚背后的远景中还出现了耶稣在耶路撒冷扛着十字架前往受难之地的预言性场景。
对众天使和圣徒的描绘也极具创意性。
在《耶稣受难》壁画中,耶稣并没有被刻画成受难者,而是作为胜利者的形象出现,整个场景中也没有一丝悲痛和绝望,唯一悲伤的人是一位罗马战士,他是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罗马人。
在亚美尼亚区,亚美尼亚主教座堂的钟楼始终主宰着天际线,到处可见。
同一街区的另一座教堂——主显圣容教堂(Transfiguration Church)同样有着高耸的穹顶和塔楼。
教堂外立面装饰有四根巨大的多立克式壁柱,与其他元素一起构建起比例和谐的古典主义风格之美。
沿着主显圣容教堂所在的Krakivska Street向北前行,这里的街巷保留了古老的味道。
走过一个街区后,在东西向的Havryshkevycha Street上有一座木偶剧院(Puppet Theater)。
继续向北就离开了老城中心区的范围。
在维切瓦广场上有一座由本笃会修士于1593年开始建造的诸圣堂(Church of All Saints)。教堂建造伊始,它跟南边的伯纳德教堂一样,带有防御性功能,包括高而厚的防御墙,其中设有城垛和射击窗口,庞大的单中殿教堂没有立面,都突出建筑的防御特性。此外,还增加了一座防御塔形状的三层塔楼,以风格主义样式装饰。
沿着诸圣堂外的Chornomorska Street向西北前行,很快就会来到一个广场,这是斯塔伊广场(Staryi Rynok Square),电车道穿过这里。
继续往前一个街区有一座圣尼古拉斯教堂(St Nicholas Church)。
有一条道路可以登上城堡山,前往高堡(High Castle)。
在高堡观景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利沃夫的老城和新城,由于老城就位于高堡山脚下,因而有部分区域被树木遮挡住了视线。
利沃夫老城远眺,由左到右主宰天际线的建筑分别是圣母安息教堂、道明会教堂和市政厅。
远眺圣母安息教堂和献主教堂(前景)。
远眺圣母安息教堂。
远眺圣母安息教堂和道明会教堂。
远眺道明会教堂。
远眺市政厅。
远眺老城区。
远眺苏联时建的新城区。
从城堡山下山后,沿着Zamkova Street返回老城的东北侧,路边有一座B. H. K. S.教堂。
继续往南,就回到了Vynnychenka Street(见第11节),街道北端献主教堂(Church of Presentation of Our Lord)始建于1642年,它的巴洛克风格外观让人印象深刻。
继续往南前行,就来到与Lysenka Street交界处的T字形路口。
这里可以看到一座火药塔(Gunpowder Tower),这是利沃夫防御工事建筑群中仅存的一座塔楼,于1556年用石材砌成,其塔墙壁厚度达三米。
利沃夫被奥地利接管后,城市内的所有防御工事建筑基本都被拆除,仅存的这座塔楼一直被用作仓库。
火药塔附近有一个球场,正好遇到了一群练习排球的年轻人,其中不乏身材高大的小哥哥小姐姐,不知道是不是专业排球运动员呢。
火药塔往南不远就是圣米迦勒教堂,至此,我们从利沃夫集市广场东侧出发,绕着老城逆时针环绕一圈后,完成了整个老城区的游览参观。
利沃夫老城其实并不大,在逛完老城中心所有的街巷后,我的游览参观地点继续拓展到了老城之外的区域,在歌剧院大道以西以南的老城区,还有一些地标性建筑,可以专程前往打卡。
从歌剧院大道最南端的亚当•密茨凯维奇纪念碑(见第13节)广场出发,沿着东北-西南向的哥白尼大街(Kopernyka Street)向西南方向,走过两个街区后,来到一座十分典雅的建筑前,这就是波托茨基宫(Potocki Palace)。
波托茨基宫由利沃夫建筑师J. Cybulski设计建于1899~1890年,其资助资金来自法国,因此其外观和室内装潢都带有浓郁的法国城堡气息,看起来仿佛是从塞纳河或卢瓦尔河原样搬迁至此。在历史上,它曾是奥地利总理波托茨基的住宅,因此而得名。苏联时期,这座宫殿被收归公有。1972年时,宫殿被用来举办婚礼,后来得到了修复。在2000年代,乌克兰总统曾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寓所。
目前波托茨基宫属于利沃夫国立美术馆(Lviv Art Gallery),展出14~18世纪的欧洲艺术。利沃夫国立美术馆的馆藏艺术品超过了5万件,包括绘画、雕塑、戏剧和工艺美术品等,其中不乏提香、卡拉瓦乔、鲁本斯、戈雅、多纳泰罗的作品,它是乌克兰最大的美术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是匆匆而过,无缘入内参观。
从波托茨基宫沿着哥白尼大街向西南前行两个街区,只见眼前出现一座乌克兰巴洛克风格的蓝白色塔楼,这是圣灵教堂(Holy Spirit Church)仅存的建筑,这座高耸醒目的塔楼在远处就能望见,主宰着天际线。圣灵教堂塔楼旁边立有一座马克杨•沙什科维奇(Markiyan Shashkevych)的纪念碑雕像,他是一位作家、翻译家,是第一本用现代乌克兰语写成的乌克兰书籍的启发者。
临街的萨芬哈宫(Sapieha Palace)为萨芬哈公主的宅邸,建于1830~1870年,由此而得名。
街对面的树荫间掩映着的一座古典风格的建筑是斯特凡尼克图书馆(V. Stefanyk Library)。
在一个Y字型路口从哥白尼大街拐入东西向的斯捷潘•班得拉大街(Stepana Bandery Street),这里有一座占领受害者国立纪念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and Memorial to the Victims of Occupation)。电车道对面有一座漂亮的教堂-圣抹大拉的玛利亚主教座堂(St. Mary Magdalene's Cathedral)。
这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于1758年,由建筑师M. Urbanik设计,它的外立面有两座精美的塔楼。
教堂主殿内的主祭坛制作于17世纪末,有一副大型三联画,描绘了圣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生平事迹。后殿的墙壁上覆盖着20世纪30年代的装饰艺术壁画。教堂还以其管风琴而自豪,这是乌克兰最大的管风琴之一,至今仍在演奏。
大教堂紧邻的一座建筑属于利沃夫国立理工大学科学图书馆(Scientific Library Lviv Polytechnic National University)。利沃夫国立理工大学是利沃夫最大的科学大学、国防大学(军事学院),乌克兰和东欧建校最早的高等技术教育机构,乌克兰最古老的理工大学,欧洲十大最古老的技术大学之一。
来到班得瑞大街的最西端,这里有一座广场,广场上立有斯捷潘•班得拉纪念碑雕像(Stepan Bandera Monument)。斯捷潘•班得拉是二战时期乌克兰激进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1942年苏德战争期间组建乌克兰反抗军,主张建立“乌克兰国”,抵抗德国纳粹、波兰和苏联军队对乌克兰的控制。班得拉是个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如今乌克兰再次将其视为“民族英雄”,这种信号让人产生微妙的担忧。
广场西北边的新哥特风格教堂是圣奥尔哈和伊丽莎白教堂(St. Olha and Elizabeth Church),它那高达85米的双塔高高耸立,迎接着从利沃夫火车站下车,前往利沃夫老城的客人。
因哥特式风格外观的教堂在整个利沃夫都极其罕有,因此它无疑成为利沃夫的象征性地标之一。
由此拐入东北-西南向的霍罗多茨卡大街(Horodotska Street),向东北前行四个街区,便来到一个绿意盎然的浅丘,只见山丘最高处,矗立着一座壮观的巴洛克风格教堂,这便是圣乔治主教座堂(St George's Cathedral)。在山脚的圣乔治广场处立有一尊大主教安德烈•谢普季茨基的纪念碑雕像(Metropolitan Andriy Sheptytskyy Monument)。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大主教安德烈•谢普季茨基是利沃夫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利沃夫国立博物馆也以他命名。
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是东方礼仪天主教会的22个成员之一,其中最大的教会。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的信徒人数只占乌克兰全国信教人数的不到十分之一,东正教仍然是乌克兰的第一大宗教。
2023年2月6日,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表示,随着乌克兰各个机构努力打破与俄罗斯的文化纽带,该教会将采用新的日历,在12月25日而非1月7日庆祝圣诞节。2023年7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法案,将其官方圣诞节从东正教传统的1月7日移至12月25日,进一步向西方看齐,与俄罗斯文化决裂。俄罗斯东正教和其他一些东正教都沿用古老的儒略历,该日历上的圣诞节比大多数教会和世俗团体的晚13天,即1月7日。改变圣诞节日期是乌克兰近年来为远离莫斯科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的最新一项,此前乌克兰还给许多以苏联人物命名的城镇和街道改名。这次除了改变圣诞节日期,法案还将乌克兰国家日从7月28日移至7月15日,将国家保卫者日从10月14日移至10月1日。
圣乔治主教座堂建于1761~1774年,这座教堂与山丘的地形完美融为一体,呈现出壮丽的景象,山脚公园的绿草地一直延伸至大教堂的墙壁,巨大的老树顶部就像建筑物的轮廓一般。
在大教堂外立面,立有两尊圣徒雕像(St. Atanasiy and Lev),而在山形墙的顶部立有圣乔治骑着马驹斩杀恶龙的雕像。这些雕塑没有一丝古典主义的僵硬,人物的动作流露出明亮的情感,他们的衣服仿佛在风中飘扬,在构图上,洛可可风格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性格。
离开圣乔治主教座堂,经东边的伊凡•弗兰科公园(Ivan Franko Park),来到此次利沃夫之行的最后一处地标,伊凡•弗兰科利沃夫国立大学(Ivan Frank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Lviv)。利沃夫国立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同时也是乌克兰国立的科学、工程、教育人才的培育和教学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声望,被公认为是众多科研教学领域的中心。
利沃夫老城完整保存了中世纪时期的原貌,作为东西欧民族及文化融合的典范代表,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乌克兰第一个整个老城区被纳入世界遗产的城市。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为了使老城内的珍贵文物免造空袭误伤,利沃夫当局通过转移、加固等措施加强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虽然是不切实际的愿望,但依然希望并祈祷战争早日结束,世界重归和平!
(全文完结,公众号:bobbyc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