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 元通古镇(有“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的美誉)

作者:惠斯勒 显示图片

元通古镇相比没有黄龙溪街子那样的商业气息,走到老街的小巷有很多原始老旧的旧房子,纯纯的旧时代气息。

古镇历史📖:元通古镇为崇州市四大镇之一,是我国有名的“铸管之乡”,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元通国”之说,经历1600百多年,文锦江、味江、泊江三江汇合,曾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码头。清末民初,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也到此经商并建造会馆,精明的元通人在江边筑起了场镇。元通称谓由来,光绪三年的《崇庆州志》曾有记载,意为与古寺有关。明英崇正统年间,有圆通寺始建于水渠乡,由于此地居水陆要冲,僧侣商贾云集,买卖居家渐聚于此而繁华起来,故清代便在此兴场建镇,便以寺名为场名,其后于民国时期称元通,上世纪40年代改为元通镇,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早在明代,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兼之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至清代,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于是便有“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的美誉。

小tips✨:古镇在四川崇州市,古镇不要门票,那些公馆、会馆等川西名居也不需要门票。到崇州可以做旁边的公交站坐“怀远旅游专线”到达元通古镇,交通特别方便。喜欢喝茶的可以去百年老茶馆“夏家茶楼”去喝茶,也可以去吃小吃黄豆花,杨记碗碗饭,胖哥刀削面,小书油花,花椒鸭,汤麻饼等,特别舒服巴适。


惜字宫系川西道教著名宫观,是川西人民崇敬文化,珍惜中国文字的唯一道教宫观。是元通镇的标志性建筑,塔上刻着:“一库巍峙焕文章 三江汇流润俊杰 兹在杰灵”。





汇江桥,全长164米、宽2、5米、高6米,造型古雅,修建年代为1986年。最早的铁索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七(1812)年,镇人陈志琳建铁索桥,取名“宝胜”,在江中竖立石墩五座,上面修建木结构桥亭,上面雕塑生动颇为壮观。清道光末年被洪水冲坏,清光绪二(1876)年,举人刘恒如等募资重修,更名为“汇江”,换铁锁为铁杆,一共13根,上面承载木板,人们在上面行走,桥长达130余米,气势宏大壮观,夕阳倒映水中产生一副美丽的图画,“汇江夕照”成为远近闻名的元通景观之一。因晚清末年清明会时人多坍塌,其后人元通人又募资再建,造型如同今日,可惜毁于“文革”风暴,视桥为情感寄托的元通人,出于对历史的情感顾念,再次集资修建了索桥。






黄家大院又称“将军府”,建于1914年,是原革命军第二军独立炮旅中将旅长黄润馀的公馆。院内现存民国时期完整建筑两座,一座为正厅,一座为诵经楼。黄润馀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会到经楼吃斋念佛,左右两侧厢房是斋戒时黄润馀夫妻分别居住之所。黄润馀之所以修建这座经楼是因为黄润馀曾是川军旅长,杀戮深重,在脱下军装回归生活之后,反思自己,为求得心安便修建了这座经楼。






经楼



黄氏宗祠为元通大姓黄氏家族祠堂,1934年修建,现存门厅、过道、二门、过厅、厢房、正堂等,建筑均为石柱,布置有致,宽敞明亮,为四川文物保护单位。



元通天主堂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间,是一座砖石结构仿三叠檐牌坊,爪角微翘的哥特式门壁,并排三孔门洞,门楣上方正中阴刻四个大字:“诸圣之宗”。堂的筹建还是由住法传教士谷神父与同元通场的教友:刘专昌、杨公信、曾四令等议定修造,建堂的经费由谷神父赞助,并在本地教友的大力的配合下而竣工,教堂立名为天主堂。




元通码头位于元通镇中心临河一带,旧时水上交通极为便利,逆流而上,沿文井江可达怀远镇,沿味江可达街子镇,顺流而下可以进过崇州城区。沿岸人家店连绵不绝二华里,今水上交通不在,可码头犹存。


大院为清代建筑,以当心间作门廊,依次为二门、过亭、正亭、后院,中间两边为厢房。据说罗光裕祖上是清代“湖广填四川”迁过来的。62岁那年将钱分给三个儿子,由于三个儿子不务正业,便将钱财挥霍一空。小儿子罗延高的媳妇朱氏毕业成都女子中学,接受过新思想。罗光裕由于年事已高,反复考量将家族管理大权交给朱氏。朱氏擅长经商,很快富甲一方,并在街上修建了此座豪宅大院。在此过程中,朱氏儿子罗恒茹也培养成经商好手,也率领二十余人参加四川保路运动推翻清王朝统治做出贡献。大院二楼为客房,楼下为库房、杂物间、厨房、主人起居室。门面作为商业经营,是典型的商业性建筑,先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麒麟街名居位于麒麟街西侧115到119号,建于清代晚期,为元通镇黄氏、罗氏故居。两个院落一墙之隔,保持基本完整,布局紧凑,是典型集居家、商贸和接待于一体的传统建筑,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

此院为典型清末民初川西名居,原为黄润生所修。黄润生为黄润馀三弟,曾经担任崇庆县税务局长,也曾担任川军团长,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定为川西十大恶霸之一。大院内部精工雕刻的花窗、梁柱等堪称川西名居雕饰精品。


此院为典型清末民初川西名居,原为黄鳖所修。黄鳖为黄润馀四弟,曾经担任川军某部军官,后担任四川省议员、国会代表、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整个院子构架为经营店面的成列两旁,后院天坝、厢房、大厅、后花园井井有条的分布,使人感到一种居家舒适之感。







茶楼是典型川西民居建筑。共有两层,木质结构和小青瓦,屋顶露天窗,屋中间是天井。最妙的是茶楼底屏楼内一口水井,据说茶坊自开业起便从此井汲水烧开来沏茶,老井清冽回甘,泡出茶来清碧如玉,茶香沁人。



文保碑


始建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原本有馆门,是南派牌坊型单门洞建筑,高12米,上书“万寿宫”,清末毁后没有重建。馆门内有约50米长的 街巷,两边商店是元通镇金、银、玉器首饰交易场所,(民国期间一度变为土布、丝线的交易地)。里面有一处祀点殿,内供奉药王孙思邈,民国时期改为元通商会办事处,门面略微改造,机构保持原样。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广东客商在元通镇建立了广东会馆。辛亥革命后因政局混乱,广东会馆只余三段门墙。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会馆残存门墙的基础上照原貌进行了重修。








清乾隆、嘉庆时期,元通古镇商业繁荣,先后开设有七家当铺。这家当铺为法国传教士所开,在浮雕卷草花卉的哥特式砖石门上,隐刻有拉丁文。建筑一大特点是顶端有一个瞭望孔,旧时,当地土匪到元通抢劫,必经永利桥,当铺望孔望去,尽收眼底,瞭望孔为经营者应对土匪抢劫而建。




永利桥为崇州境内仅存石拱桥,建造年代不可考证,民国二十七(1938)年山洪爆发时冲毁。桥体为砖石结构,全长五六十米,两墩三孔,其后元通人又接原规模再建了起来,桥面两侧雕造有石栏,桥墩鱼嘴为鳌头型,粗狂魏然。现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







故居建于康熙年间。王国英,清代的武举人,曾随著名武将陕甘总督杨遇春去新疆一定张格尔,其后又在鸦片战争期间赴宁波抗击英军,宁死不屈,后人用朝廷抚恤金修缮故居,以作纪念。清道光皇帝为其题词“马革裹尸才算死,麟编载笔俨如生”,而今在其故居的门楹上还有崇州乡贤罗无黼题写刻联“宁波义烈彪麟笔,文井清光耀鲤庭”及横额“琅琊旧望”,笔力苍劲清淅可辩。现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国英名福昌,子擢廷,号国英,生于1792年,7岁入学,19岁考中秀才,屡试不第投笔从戎,后考中武举。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王国英主动向朝廷请缨,道光皇帝下令他进京面圣。他慷慨陈词:“国难当头、微臣不敢爱身!”后被擢为参将,战守宁波。他到宁波时正值战事激烈,抗击十余日后,因兵疲弹尽粮绝无援,致英军蜂拥登城。他奋不顾身,手刃英军无数,不幸身受数伤,人马坠入陷阱被俘。敌人对他用尽挖眼、割舌、削指等酷刑,终被砍头。他坚贞不屈地为国捐躯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毫不犹豫地下了道圣旨:追封他为“忠勇公。”谥号“巴图鲁”。赐世袭“云骑尉”。并拔库银5000两,御赐沉香木精工雕刻人头(因有尸无头)特制冠袍锦带盛礼入验,道光皇帝亲笔御题:“马革裹尸才算死,麟编载笔俨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