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行10)北有兵马俑 南有海昏侯~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去海昏侯博物馆,在市内坐车最快的办法是从红谷滩枢纽站坐车。



每天早上7点30分车次666大巴车准时发车,中间停三站,大概50分钟到达海昏侯博物馆。每30分钟一班车。


路线图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关西村,占地面积1188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250平方米,其中地上两层,建筑面积31465平方米,地下一层,建筑面积7785平方。


大门


2019年4月7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截至2021年末,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出土金器、青铜器、玉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套)




西汉遗韵
该雕塑由原塑家吴为山光生领行设计,创危源自遗址出土的龙形五饰件,形成一道“门”的意象,雕塑主体富这9.9米,底座采用花岗岩抛光处理,形成影依,系合“以史为镜”之意,正前方的“海”字钢印,融汇书法篆刻审美意蕴。
六匹骏马驾驭的龙撵,如同穿越历史之门:从遥远的古代疾驰而来,但銮驾上空空如也,末见刘贺的身影,是对其独特身世的暗喻,他本是历史的缺席者,却因为特殊的机缘,在今天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24K镀金车马雕塑群,金光闪闪的毫不掩饰这个侯国曾经的富有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由海昏侯国国都紫金城城址、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城址西部及南部墓葬群组成,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址位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西岸、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东北部。公元前63年,汉代第九任皇帝刘贺(史称汉废帝)在这里立海昏侯国所留下的珍者
历史文化这存。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址由海昏侯国国都紫金城城址、第一代海昏侯刘贺鉴园、城址西部及南部萍群组成,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5年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荣获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



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2.03平方公里,按照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休憩三大功能定位,规划了“入口功能区、遗址博物馆区、墓葬展示区、紫金城展示区、历史体验与生态休闲区、考古预留区”六大功能区,将按照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级考古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造产“三大目标”,建成集造址保护、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世界级大遗址文化旅游目的地。


通向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




再往前则是一个马蹄金雕塑


一个海字雕塑印章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3.93万平方米,以飘逸的龙纹为设计原型,凝练了海昏侯国元素与汉文化特征。博物馆设立4个常设展:
基本陈列「金色海昏」、专题展览「书香海昏」「丹漆海昏」,以及观众互动展厅「遇见海昏」,共展出超过1200件文物




游客中心内部,历史书上关于海昏侯国的资料极少,据说《海昏侯》纪录片因为真实的历史剧情太过刺激,硬是拍出了一种悬疑剧的感觉,如果打算游览一天,不妨去看下情景剧和电影,应该会对这段历史了解的更加详细!游客中心也很不错,个人以为可以当成一个景点去逛。


从这里到海昏侯博物馆还有段距离,需买票乘坐景区电瓶车过去。电瓶车10分钟左右就到了博物馆,博物馆有2层,比较大,外景是一排雁鱼灯


通向海昏侯博物馆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刘贺墓园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包含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外藏坑、祠堂、寝殿等。2011年迄今刘贺墓共发掘出土各类文物超过1万件(套),有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竹简、木牍等。


博物馆外面比较朴素,里面却很高大气派!一共四层楼,展览的主要是海昏侯国国土疆域、百姓生活、历史背景以及出土的大量钱币、古籍等内容。


汉朝初建,高祖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度(源于秦朝),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南昌、海昏等18个县,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昌邑哀王刘餺之子刘贺为海昏侯,在海昏侯县建立侯国,食邑四千户。海昏侯国延续到东汉末年,有确切记载的列侯达4位,刘贺一脉,于此繁衍生息达百余年


金器是海昏侯墓文物的最大亮点,出土的478件金器总重量超过115公斤,为中国考古史之最。该墓还出土了5200余枚简牍,以儒家经典及其训传为主,推测是刘贺生前阅读的书籍。

海昏侯博物馆场景


海昏侯塑像,海昏侯刘贺,其人颇为传奇(公元前92-59年)。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公元前88年正月,刘髆驾薨,时年5岁的刘贺成为昌邑王。


公元前74年6月5日,汉昭帝驾崩,因无子,7月18日,大将军霍光等人迎立19岁的刘贺继位。同年8月14日,霍光以其不堪重任,废黜了刘贺(在帝位仅27天),送返封地昌邑,削去王号,食邑二千户。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刘贺被汉宣帝改封为海昏侯,送到江西,在南昌以北的豫章郡海昏县建立侯国,食邑4千户。后被削去3千户封邑。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很多人说“海昏侯”这个名号就是说他在位时非常昏庸的意思,但其实和这完全无关,只因他的封地在海昏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集“帝、王、侯”身份于一身者。


“大汉海昏 侯国气象”主题浮雕。一整面很长的铜墙,雕刻着海昏侯国各种人文习俗画面,很有视觉冲击力。


大汉灿烂,一侯可窥。
2011年开始发掘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侯国遗址。出土文物种类繁多,内涵颇丰,堪称一部反映汉代鼎盛时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书,将消失2000余年的海昏侯国清晰重现:
这是一个列侯身世传奇的侯国。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由王而帝,由帝而民,由民而侯,跌宕起伏,世所罕见。这是一个艺术精妙入神的侯国。侯府器物,包罗万象,匠心独具,或飘逸洒脱,或流光溢彩,或奇幻空灵,技艺精湛,尽藏礼乐。
这是一个文化绽放异彩的侯国。事死如生,信奉神灵,祈愿永生;推崇儒学,诗礼传家;丝路文明,广采博纳。这是大汉海昏侯国。
流年已逝,侯国已往,器物有灵。
海昏侯国遗址的经年发掘,大批珍贵文物的重见天日,让曾伫立在历史传说中的海昏侯摘下谜之面具,亦让解读两千年前大汉盛世的围观者重见威仪气象。
一阙海昏侯,千年大汉风。


然后进入金色海昏展厅(一楼部分)开始参观基本陈列“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的上篇《豫章海昏》,上篇《豫章海昏》共有“汉豫章郡”“海昏侯国”“刘贺世家”三个单元。



汉朝初建,高祖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度,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南昌、海昏等十八县,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江西省。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在海昏县建立侯国。
海昏侯国延续到东汉末年,有确切记载的列侯达四位。刘贺一脉,于此繁衍生息达百余年。


🚩汉豫章郡








🚩汉承秦制,郡国并行。
除郡县制外,西汉并行封国制。列侯封地称为国,金印紫绶,有封邑、设家吏、食租税。
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宣帝封昌邑哀王刘髆之子刘贺为海昏侯,就国豫章郡海昏县,食邑四千户。
海昏侯国,自此而立。后因刘贺不当言论,被削三千户。
刘贺一脉,兴城建都,营建墓园,经营海昏百余年,子孙生息繁衍,延续至东汉末年。


①镇馆之宝~“昌邑籍田”青铜鼎
鼎是古代最重要礼器,夏商周秦汉延续两千多年,被视为传国重器,也是王侯贵族等级、身份和权力象征。此鼎有铭文“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册八斤”,可知此鼎是刘贺父子任昌邑王时使用的礼器。



“昌邑籍田”青铜鼎出土于海昏侯墓东藏椁室厨具库南侧,是昌邑王举行“籍田”仪式的礼器。此鼎是我国首次发现记载西汉时期诸侯王国“籍田”礼仪的实物资料,也是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的生动例证。




“昌邑籍田”青铜鼎造型规整,为三足圆鼎,鼎口微往里收窄,没有顶盖。鼎腹部有7行15字小篆铭文,字迹清晰,释文为“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册八斤,第二”。这里的“籍田”是西汉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从汉文帝开始,每年孟春正月,朝廷在长安举行盛大籍田礼,皇帝祭祀先农后会亲自耕田,祈求五谷丰登,这是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的一种表现形式。




②镇馆之宝“刘贺”玉印
白玉质。为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是墓主私印。印面阴刻“刘贺”二字,纽为高浮雕幼螭。以螭纽为印在汉代少见。螭为龙生九子之一,此印可能暗藏刘贺为皇帝子孙的寓意。




“刘贺”螭纽玉印出土时在海昏侯刘贺墓主棺枢内棺中部刘贺遗骸腰部位置,印文“刘贺”二字,为揭示墓主身份是刘贺提供了最直接的物证。


“刘贺”螭纽玉印由和田白玉制成,玉质坚硬莹秀,局部有浅褐色沁斑,为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字迹线条粗细一致,左右等分,规整大气。印纽为高浮雕幼螭,螭身一侧生双翼,螭角、螭尾均阴刻作纽丝状,造型生动。螭为龙的九子之一,西汉螭纽玉印,除此印外

目前仅见“皇后之玺”玉印和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方无字玉印,“刘贺”玉印采用皇帝玺印才能使用的螭纽造型,在汉武帝时期规范印章制度之后的私印中罕见。


③镇馆之宝~刘贺夫妇奏牍



刘贺夫妇奏牍出土于海昏侯墓西藏椁的一件漆笥内,为刘贺家族进奏给汉宣帝与上官太后的上行官文书正本,对古代公文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刘贺夫妇奏牍出土时较为完整,共58版,为成条形片状木牍,大小接近,仅9版宽度约为3厘米。这些奏牍均单面书写,右起分列直书,正文用隶书书写,末尾如有记事或回复文字等内容,则用淡墨章草书书写,以示区别。刘贺夫妇奏牍内容大体与“朝献”“秋请”“酎金”诸事相关,从奏牍上的文字信息来看,刘贺在被剥夺朝请资格后,一心希望朝见帝王,梦想再度回到朝堂。


“昌邑食官”青铜鋗
刘贺墓有30余件带“昌邑”铭文纪年款漆器和青铜器,均为昌邑国之物。鋗为盥洗水器,也可作计量工“食官”是古代掌管饮食的官职。
表》载,汉少府所属食官有“太官”“汤官”“导官”和“胞海人”。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导官主择米,胞(同庖)人主宰割。该文字器物表明昌邑国设有“食官”机构。



龟纽“大刘记印”玉印
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东室南部,为墓主私印。方形印身,龟纽,乃典型汉印形制。印面阴刻“大刘记印”四字。



青铜鼎






“海”字铜印
“海”是“海昏”的缩写,是西汉关于地名常见的省略现象。该印体形硕大,尺寸远大于汉代方寸之印。


海昏侯国区域


筒瓦、瓦当

建筑构件。筒瓦为半圆筒形,用来保护屋顶上的椽(chuán)。瓦当,是筒瓦前端的遮挡,既可防止筒瓦脱落,又可保护屋顶边际的椽头,以免受风吹雨淋的侵蚀。此处瓦当图案以“十”字为基本结构,形成八出太阳花,寓意普照八方。




紫金城遗址



紫金城筑城场景














刘贺墓内棺饼形金
刘贺入葬时,身下铺有琉璃席,席下有100枚饼形金,分5列20行排列。汉代墓内铺放金钱现象,已见有棺内底尸身上下,及椁板与墓壁结合处,主要用于墓主殓葬或葬具装饰,达到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












青铜龙形帷帐帐钩
刘贺内棺帷帐上的挂钩。







随葬的各种玉璧








主墓室中间很明显有一个14米的盗洞,打的位置很正,巧的是主棺不在中间,没有被洗劫一空~


🚩刘贺世家






“昌邑食官”青铜锺
这件青铜锺器身表面鎏金,腹部刻有铭文“昌邑食官锺容重廿九斤六两”。铭文中的“昌邑”一词,来源于昌邑国。昌邑王国,始建于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第一代昌邑王刘髆是汉武帝的儿子,其生母李夫人生前深受武帝宠爱。李夫人病故后,刘髆“以少子爱”,被封为昌邑王,授国都昌邑(今山东巨野)刘髆去世后,儿子刘贺嗣封号。刘贺被废帝位后,昌邑国除,改为山阳郡。昌邑王国共存在二十余年




玻璃席子





青铜镇






青铜动物玩具
刘充国墓出土。造型有虎、骆驼、野猪、大角羊。






青铜博山炉
焚香器。因其造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名。飞禽走兽出没于山峦叠嶂之间,其间有细小烟孔,可使烟气慢慢散发,形成云气缭绕景象,如同仙境。出现于西汉,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生活之中,是汉代神仙信仰的生动反映。


漆盘




“刘充国印”龟纽银印
海昏侯刘贺家族墓园5号祔葬墓出土。印面阴刻“刘充国印”,龟纽,为典型汉印形制。刘充国为刘贺长子。







铁剑、铁刀
刘贺墓武器库出土大量兵器。有青铜戈、剑、矛及铁剑、刀等。





刘充国墓出土器物
刘充国墓墓室长6.16米,宽5.54米,深6米。一棺一椁,出土青铜器、玉器、金器、陶器等文物100余件。







陪葬墓出土的陶器




进入金色海昏展厅(二楼部分)继续参观基本陈列“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的下篇《王侯威仪》和尾篇《儒风南阜》。                                                               
           下篇《王侯威仪》,共有“车辚马啸”“礼乐宴飨”“衣装盛饰”“堆金聚币”“闲情雅趣”五个单元。



海昏侯国财富殷实,广藏海内外珍稀宝物。海昏侯刘贺,皇室贵胄,行则豪车,载驱载驰;钟鸣鼎食,器不厌美,食不厌精;梳妆敛容,衣佩华美;熏香养生,喜文弄剑,好古赏珍,追求风雅意趣。
从生活到艺术,从物质到精神,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处处彰显着大汉的风尚气度,尽展一国王侯威仪。


青铜谆(chún)于、铜铙(镯)、钟
刘贺墓乐车库出土两辆乐车。金车配有錞于、铙(镯)、钟等;鼓车配有建鼓和鼓槌。錞于为打击乐器,常与钲、鼓配合。铙如小钟,或许即为久已失传的“镯”。古文献有先秦乐车搭配錞于、铙、鼓的记载,此为首次实物发现。






🚩侯王出行,驷马高车,旗旄(mao)导前,骑卒拥后。
刘贺墓西面车马坑,是一座真车马陪葬坑,为长江以南地区首次发现。陪葬5辆独(zhou)安车、20匹马,为汉代王侯出行等级最高的“驷马高车”。
刘贺墓车马库还出土属于军礼性质的模型乐车2辆,属于导车、从车性质的轺车6辆,及御车木俑。2辆乐车配有实用青铜錞于、青铜铙(镯)、钟和建鼓,这种“金车”与“鼓车”搭配的西汉列侯豪华马车,尚属首次发现。
车马上装饰物工艺极为复杂、十分华美,彰显王侯尊贵身份。







青铜轴饰
位于毂与车厢之间轴上,左右各一。需另加木楔方可固定、平贴于车轴上,有保护车轴免遭泥水侵蚀作用,亦称“笠毂”。汉代轴饰形制与战国相类,多饰以高浮雕状兽面,另有错金银、鎏金、镶玛瑙或绿松石等装饰工艺。


鎏金铜车轭(è)饰
车轭,附于车衡之上,呈人字形,末端向上卷曲,内侧有轭垫,为用来轭住马颈之器。轭饰,包覆在木质车轭之上,具有加固及装饰作用。


青铜轴饰
位于毂与车厢之间轴上,左右各一。需另加木楔方可固定、平贴于车轴上,有保护车轴免遭泥水侵蚀作用,亦称“笠毂”。汉代轴饰形制与战国相类,多饰以高浮雕状兽面,另有错金银、鎏金、镶玛瑙或绿松石等装饰工艺。




青铜马衔、马镳(bião)
马衔,俗称“马嚼子”,勒在马嘴以便驾驭马,马衔两端有环。马镳,插在马衔两端环中,位于马嘴两侧,缰绳与马镳相连。马衔、马镳常成套出土。


④镇馆之宝~大角神兽纹银当卢
银当卢主体图案为似羊的独角神兽,作回首奔跑状,身肢遒劲有力,灵动飘逸。神兽大角及腿部特征在欧亚草原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中常见,具有浓郁草原民族风情,体现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


山羊纹银当卢出土于海昏侯墓车马坑中。当卢是系在马额头中央部位的金属饰品,通过额带固定在马鼻革与额革的交接处。西汉时期,当卢十分盛行,中原地区的汉墓中多有出土。海昏侯墓的这件当卢造型取自独角羊,整器颇具西域文化特色,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

山羊纹银当卢为金属银质地,形似盾牌,主体图案为一只独角山羊跳跃于祥云之间。外缘对称雕刻凸起的云气纹,身姿灵动飘逸的独角羊,制作精湛,栩栩如生,堪称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在汉代,独角羊的形象被广泛运用于匈奴装饰品中,这件山羊纹银当卢的锻造、捶打工艺皆源自西域,经过加工改造,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错金神兽纹铜当卢
马面额前装饰物。因位于马头颅正中,“卢”通“颅”,故称“当卢”。使用时用皮条将其系连在马络头上。该组错金神兽纹铜当卢主体纹饰有白虎、凤鸟、凤形鸾鸟、交龙等,辅助纹饰有太阳、月亮、山脉、云气、龟、鱼、金乌、蟾蜍、羽人等。
纹饰复杂,内涵极为丰富。反映了汉代人的宇宙观及渴望长生不老、死后升仙的愿景。




铜鎏金盖弓帽
安装于伞盖弓最外端,上有倒钩,谓“棘爪”,用来钩住伞盖帷,使帷平整不回缩。盖弓帽顶端,一般作圆形,讲究的作花瓣形,名“金华”。东汉蔡邕《独断》云:“凡乘舆皆羽盖金华爪。”这组盖弓帽,顶部为花瓣形,中下部有突起棘爪,表面有狼逐鹿图案,主体上半部鎏金,下半部错金银。




🚩华灯初上,钟磬齐鸣,琴瑟相和,盛宴徐启。
这是海昏侯的日常。奢华王侯,食不厌精。
刘贺十分注重美食和美器,追求风雅排场,对炊具、食具、酒具,及室内陈设灯、熏炉、席镇等都颇为讲究。
配合雅宴的大量精致乐器,包括悬挂在钟、磬架上的两组编钟、一组编磬,以及琴、瑟、排箫、笙和数十尊伎乐俑组成的大型歌舞管弦乐队,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






青铜染炉
染炉是炊器与盛食器的复合之器,西汉中晚期贵族常用。上面耳杯盛食物,中间镂空炉身置炭,下面长方形浅盘承灰。用炭火温热耳杯中调料,将肉食染味后食用。染炉设计,符合汉代人分餐而食之制,宴饮时一人一套,随吃随“染”。




💟江西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青铜雁鱼缸灯,外形呈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管、雁体、灯盘、灯罩组合而成。鱼身及雁颈、雁体中空相通。使用它的时候灯火点燃,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被其中贮存的清水吸收溶解,达到环保无污染效果。两片弧形灯罩可左右转动,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此灯将科技、审美融于一体,兼具实用与艺术双重功能,是一件极为环保的实用器具。
雁自古被视为“仁、义、礼、智、信”俱全灵物,其嘴中鱼亦具多子多福、夫妻恩爱、金玉满堂等吉祥寓




青铜蒸煮器,由釜、甑、盖组成,甑置于釜上。釜中蒸汽通过甑底气孔升入甑中蒸熟食物,类似现今蒸锅。








⑤镇馆之宝~青铜编钟
        昏侯墓出土的青铜编钟共二堵,24件,其中鎏金纽钟14件、甬钟10件。编钟是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较为常见的文物,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两堵青铜编钟保存完好,是一套规制完整的西汉实用乐钟,对研究编钟铸造工艺、音律乃至西汉礼乐制度等,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青铜编甬钟(图上从上到下第二层)
这个展柜内展示了刘贺墓北藏椁出土的10件青铜编甬钟,部分甬钟标注重量与“宫、商、角、徵、羽”传统五音音阶。甬部纹饰略有差别,主要分为三类:几何纹、蟠虺纹和鎏金龙纹。


鎏金青铜纽钟(图上从上第一层)
本单元最耀眼的一组器物就是这个大展柜里陈列的乐器文物。为了配合雅宴,王侯府上会有的大量精致乐器,宴饮时钟磬乐悬。乐器中包括悬挂在钟架和磬架上的两组编钟、一组编磬,以及琴、瑟和伎乐俑组成的大型歌舞乐队,为我们真实再现了当时西汉列侯的礼乐制度。
这个场景柜内展示了14件青铜纽钟,其中13件的和磬架上的两组编钟、一组编磬,以及琴、瑟和伎乐俑组成的大型歌舞乐队,为我们真实再现了当时西汉列侯的礼乐制度。


这些青铜编钟造型、纹饰相近,大小依次递减,出土时整齐地悬挂在钟架上。钟体作合瓦形,腔体矮胖、浑圆,钟面多部位饰有鎏金弦纹。正面鎏金纹饰清晰,背面由于经常演奏敲击,致使局部脱落。经专业音乐团队测音,青铜编钟音律准确,五音具备,为可以演奏双音的实用乐钟。




盘匜沃盥使用示意图




⑥镇馆之宝~贴金人物动物纹银釦漆长方奁
西汉贵族阶层男女都需梳妆,对化妆要求极高,尤爱使用造型新颖、华丽的“梳妆盒”漆奁来盛放梳篦、脂粉类小物件。这件漆奁为夹纻胎,器表贴饰金箔,绘有图案,工艺精良。

釦银贴金人物动物纹漆笥出土于海昏侯墓西藏椁,是一件用来盛放梳篦、脂粉类等小物件的妆具。这件器物纹饰精美、工艺精细,具备秦汉贵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漆器轻巧、方便、华丽的特点,体现了西汉漆器的审美情趣。                                                                    
        釦银贴金人物动物纹漆笥呈长方形,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套合而成。该器物运用了西汉新发明的金银贴花技术,漆笥通体贴金、银箔构成云纹、人物纹、珍禽瑞兽纹等主题纹饰,金银相间,异常精美。色彩的运用上,黑红基调的色彩搭配,交相辉映,给人强烈的艺术美感。釦银贴金人物动物纹漆笥的制作集西汉时期斫木、夹纻、彩绘、釦银、贴金等众多漆器工艺于一体,展现了西汉高超的漆器制作工艺,代表了西汉漆器制作的巅峰水平。



韘(shè)形玉佩

该件韘形佩镂雕龙凤螭纹,龙凤螭集中镂雕于一身者少见,这与墓主身份尊贵有关。


带钩
带钩为系束腰带的实用佩饰,相当于现今皮带扣。由钩首、钩身、钩纽组成,钩纽起固定作用。刘贺墓带钩有青铜、玉石两类,式样繁多,精致轻巧。华丽衣着与端庄带钩相配是当时贵族竞相追逐的时髦风尚,《淮南子》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



青铜剑,这个展柜展出的是刘贺墓出土的佩剑及精美玉剑饰。西汉佩剑是仕宦们的义务,也是汉代贵族身份的象征,更是特别典礼或场合的必备之物。《晋书·舆服志》中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


这一件青铜剑保存完好,剑身锋利挺拔,是不可多见的汉代青铜剑。


玉剑璏

玉剑璏是剑鞘中央饰品。刘贺墓玉剑璏30多件,材质有和田玉、玛瑙、蛇纹石化大理岩和辉石岩等,以和田玉为主。纹饰有螭纹、兽面纹、乳丁纹、谷纹、勾连云纹等。器面下有一长方形穿孔,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


玉剑珌

玉剑珌是剑鞘尾端的饰品,剑珌与剑鞘连接处多为单一圆孔。流行于战国秦汉,多呈梯形。刘贺墓玉剑珌就有20多件,材质有和田白玉、黄蜡石、玛瑙、辉岩石和琉璃等,以和田玉为主。多为素面,少量琢有兽面纹、螭纹和蒲纹。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多金王朝。
西汉视黄金为上币,除继续使用前朝饼形金、楚金钣外,还仿锈饼形金、金钣,新铸裹暖金。麟趾金,皇帝颁赏功臣,动频赐金上万。
“坐拥万金”的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黄金器物478件,有饼形金,裹蔬金。麟趾金、金钣,合计 115公斤;刘充国墓亦出土赛缓金2件。这是迄今中国汉墓考古发现黄金数量最多的一次,见证西汉“黄金时代”。
五蛛钱币十余吨,堆积如山,实证海昏侯刘贺财富之巨。









⑦镇馆之宝~褭(niǎo)蹏(tí)金

刘贺墓出土褭蹏金48件。有学者认为褭蹏金是仿天马之足所铸,状如马蹄,俗名“马蹄金”。出土的褭蹏金带“上”“中”“下”字样,是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依祥瑞之意铸造而成的金器。主要被帝王用来赏赐那些效忠于皇室、有军功的大臣。亦有学者认为褭蹏金是汉武帝企求升仙活动的物证,为升仙之足,是升仙象征物。目前学界关于这批褭蹏金、麟趾金的名称、内涵、来源尚存争议。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多金王朝,海昏侯墓中出土了文献记载的所有种类的汉代金币,总重量约115公斤,超过了此前历次出土汉代金币的总和。其中褭蹏金48枚、麟趾金25枚

褭蹏金与麟趾金均采用花丝镶嵌等细金工艺制作而成,底部铸有“上”“中”“下”字样,褭蹏金呈马蹄状,圆底,中空,麟趾金底部则为椭圆形,内部中空,形如瑞兽麒麟的脚趾。褭蹏金与麟趾金是始造于汉武帝太始二年的黄金纪念币,目的是为了协调“嘉祉”(即福祉),彰显“祥瑞”,其赏赐对象是诸侯王,属于仅诸侯王才拥有的珍贵纪念品,不作流通之用,因此十分罕见。


带文字、符号的饼形金

刘贺墓饼形金共有385件,每枚约250克,纯度极高,经检测达99%,甚为罕见,是汉代黄金冶炼技术的实物见证。其中部分饼形金上刻画有文字、符号,亦有不可释读符号,如“V”形符号。











麟趾金

刘贺墓出土麟趾金25件。麟趾金仿瑞兽麒麟之足所铸,状如靴子。均用花丝镶嵌等细金工艺精制,部分带“上”“中”“下”字样。



金钣

出土于刘贺棺柩南部内、外棺之间,是汉墓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金钣。学界认为,金钣尺寸与《后汉书·祭祀志》玉牒尺寸略符,或是天子祭祀过程中用于书刻”祷辞”的“金牒”“金策”或“金简”,或是海昏侯国的储备黄金。






青铜砝码

砝码又称“权”,是与天平配合使用的称重工具。该套砝码12枚,重量从3.5克到245.8克不等,约合汉制五铢、一两、二两、四两、半斤、一斤,推测为称量黄金、贵重药材、进口香料等贵重物品所用。最大者自铭“大刘一斤”。



用套箱提取的五铢钱

刘贺墓钱库发现海量“五铢钱”,成串码放,高度达1.8米,总数超过三百万枚,堆积如山,展现了侯门豪贵之气。“五铢”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海昏侯”“昌邑”封泥匣

封泥匣出土时系在*五铢钱木箱子的绳索上。封泥上文字为“昌邑”,木匣上文字为“海昏侯家钱五千”。表明箱子内装有五铢钱五千个。







🚩“人之所好”是“人之性情”的外在表现。
海昏侯刘贺基出土大量乐器和传乐木俑,还有古拙汉砚、飘香墨盒、大量竹简书籍和文献、模盘、两周古铜器等,不乏雅致玩件、古朴之器,反映刘贺不但喜欢舞文弄墨,恣意娱乐竞技,而且爱好奇珍异宝,展现出大汉王侯的闲情雅趣。



⑧镇馆之宝~兽形石嵌饰

兽形石嵌饰,由浅灰白色灰岩雕琢而成,作抚胸招手式。


熊形石嵌饰出土于海昏侯墓主椁室西回廊,为一圆形漆盒上的配饰。它由浅灰白色灰岩雕琢而成,沁蚀严重,但在有限的石料上,工匠寥寥数笔便施展出无限才华,代表着汉代高超的玉石工艺水平。                                                
       熊形石嵌饰呈片状,单面浅浮雕,整体呈侧身蹲踞状,熊形爪足,作抚胸招手式。头部为正面剪影,似熊面,小耳圆眼,双眉上挑,张嘴吐舌,兽身圆胖,以涡纹勾勒关节,四肢粗壮有力。此器物雕琢细致,线条流畅,神兽刻画传神,活灵活现。从审美的角度看,熊形石嵌饰因形象怪异而更显神秘,是一件罕见的精美汉代石雕。





蟠虺(huǐ)纹龙形玉饰

出土时套在青铜杵上,为铜杵装饰



玉耳杯

玉耳杯是饮酒器。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东室南部漆案上,应是墓主生前喜欢使用的酒具。耳杯,又称羽觞、羽杯,是中国古代一种盛酒器具,它的使用始于战国,盛行于秦汉。因其形状似爵,两侧有耳,像鸟之双翼,故名“羽觞”。


十二棱蟠螭纹青铜缶

中间展柜中放有两件蟠螭纹青铜缶,蟠螭纹多见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此两件铜缶,纹饰、器形都具战国青铜器典型特征。刘贺作为帝胄皇孙,府中藏有先前古物珍品和把玩器物自然也无可厚非。此器应为刘贺收藏、使用的古玩,平时亦可用于宴飨、祭祀等场合。





凤鸟纹青铜提梁卣(you)
凤鸟纹卣是商末周初青铜器典型之器,应为刘贺收藏、使用的古玩。



天曜日月星,三光不朽;心明儒释道,终以儒尊。汉初治国,崇黄老之学,循无为而治;汉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受到统治阶层的极大推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至尊地位由此正式确立。儒教一尊渐成大汉风尚,传习儒学亦成街巷热谈。
侯爵领衔,赣鄱之地,尊孔尚礼,德主刑辅,儒风大兴,名士辈出。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孔子像漆衣镜及大量儒家经典,是为实证。

尾篇《儒风南阜》,大家参观完后即结束金色海昏展厅的游览。



⑨镇馆之宝~孔子像漆衣镜

孔子像漆衣镜,由镜盖、镜框、青铜镜组成,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由铜、漆板构成面板的衣镜。因其背板上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和传记被定名为“孔子衣镜”,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孔子形像之一。出土于刘贺象征重要会客场所的主椁室西室,说明刘贺具有尊崇圣贤的思想意识,体现了汉代“崇儒”的文化风尚,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文化转折的印证。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出土于海昏侯墓主椁室西室中部偏西处。其上所绘孔子像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孔子肖像,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对绘画史和工艺史的研究、对西汉中期历史、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集镜体、镜背、镜掩(镜盖)、镜架与图文于一体。其中镜体为光洁的矩形铜板,出土时从中间断裂为上下两块,通体素面无纹饰。

镜背木质,保存较为完整,表里均髹红漆,上绘孔子及其弟子画像。此外,衣镜上有1850个字,这些文字用墨汁在漆木器上书写,字迹清楚,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另有《衣镜赋》19行文字。由此可见,这是一面具有 “图史自镜”作用的穿衣镜。





图解







一位人生跌宕起伏的传奇王侯,一次举国瞩目的惊世发现,海昏侯墓园吉光片羽,不仅揭开了史书鲜有记载的海昏侯国的神秘面纱,也实证了大汉的盛世繁荣,更启迪着今日国人,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自传统中汲取精华,在传承中赋能未来。
器物有魂,可沟通历史、现在与未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凭借展览搭建“物”与“人”、“人”与“社会”之桥,完成超时空连接。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人走近赣鄱大地2000多年前的海昏侯国,细品造物之心,赏鉴工艺之巧,静听历史之音,感悟思想之菁……
一望两千年,汉风今犹在。让我们透过那闪耀的良金美玉、庄重的青铜礼器、博大的儒学经典等,体会先祖的智慧与灵气,领略大汉侯国的气度与风范,感受中华文明的悠远与灿烂。


这个展厅是用来展示出土的竹简木椟,目前还不是很完全,据说海昏侯出土了最早时期的孔子漆画屏风,木椟中也有失传了1800多年的齐论语,里面有“论语·知道篇”,这可能是海昏侯墓带给大家最大的惊喜,挖出的金银财宝固然让人激动,但是文化,则是无价之


进入书香海昏展厅参观专题展“书香海昏——汉代海昏侯国简牍展”。

















⑩镇馆之宝~《齐论》简


海昏侯墓西藏椁5个漆笥中发现了约5200枚竹简,内容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等文献,其中就有失传许久的《论语·知道》篇,考古人员初步断定属《论语》的《齐论》版本,其文献学价值之大,不言而喻。


西汉时期,《论语》分为《鲁论》《齐论》和《古论》三个版本。《齐论》相比其他版本,多了《问王》《知道》两篇,《齐论》失传于汉末魏晋,距今约1800年。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简500余枚,每简容24字,通篇抄写严整,书风总体庄重典丽,但存在变化,似非出自同一人之手。


该《论语》抄本保存有《智道》(即《知道》)篇题和一些不见于今本的简文,说明此本应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论》。海昏侯墓是迄今所见殉葬《论语》抄本最早的墓葬,海昏简《论语》使我们得以一观《齐论》原貌,在经学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


竹木简的制作过程













这可能是以后值得看的展厅之一,毕竟在汉朝,木器漆的价格贵于黄金,目前这个展厅还是复制品为主,文物都在修复中。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个馆可以早日完善。


进入丹漆海昏展厅参观专题展“丹漆海昏——汉代海昏侯国漆器展”。




















这个展厅主要是一些展示区域,播放视频,3d打印巧克力,游戏,大家可以顺便休息一下,这里有一个海昏所有展品大屏幕展示,还不错~






由于时间关系刘贺墓没有去,也正在开发中。 
         到这里差不多就参观结束了,两千多年前有一位王侯葬身此地,两千多年后又让人们了解他,在这里让我们来猜测下刘贺的死因,这里有一个考古发现:腹部香瓜子,如果大家去过马王堆,肯定也记得也出土过香瓜子,他们为何如此钟爱香瓜子?或是有其它别的原因?刘贺被封海昏侯后没几年就死了,儿子刘充国也死了,死的时候还未成年,然后次子也死了,大胆猜测,刘贺一家很可能死于政治阴谋的毒杀,真的很悲剧,若是有来生,希望不要生在帝王家。

进入

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