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大明湖赏泉城明珠历史名胜与人文风光

作者:燕子 显示图片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二百年前古人对泉城济南大明湖景色的描绘。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历下区旧城区北部,景区面积超过100公顷,其中湖泊面积占了一半以上。


大明湖是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被誉为“中国第一泉水湖”、“泉城明珠”。


景区内湖岸与湖心岛上有着众多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与秀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济南第一庭院”,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大明湖留下诗篇墨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明湖有北极阁、铁公祠、超然致远等八大景区,集水域风光、园林景观、古建人文为一体,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济南三大历史名胜和游览胜地。


大明湖景区免费对公众开放。
景区有东、北、南、西南四个大门,每个大门进去都有不同景致。
我们驾车来到大明湖西南门,西南门外就是停车场。


很多游客选择乘坐游船游览,画舫穿行于湖面,带来诗情画意。


从景区游览图可以看到,大明湖沿岸有不少古建筑,我们决定徒步绕湖一周,最后从与西南门相隔不远的南门出来到街对面的餐馆吃饭。
但我们也因此错过了位于湖心的湖山景区、与著名的历下亭。


大明湖的南门是一处著名景点“丹舫曜日”。
丹舫即指大明湖牌坊,这是一座五间七彩重昂单檐牌坊,由12根大红的斜柱支撑,所以称为丹坊。
柱础由石鼓夹抱,三阶式错落的坊顶,黄色琉璃瓦坊顶, 飞檐起脊,上面立着鸱吻为主的脊兽,檐下云头斗拱承托,匾额上书“大明湖”三个鎏金大字,由清代著名书法家于书佃题写。
南门牌坊金碧辉煌、宏伟壮观,被视作大明湖的标志。


我们从西南门进入西岸景区,迎面是花架廊,上有匾额“涵清”,廊柱有楹联:“月转花间影,风书水上文”。


进入西岸景区最先看到湖面上的藕香榭。
藕香榭红柱碧瓦、三面临水,是观湖景的好去处。


檐下有匾额“藕香榭”,楹联:“晨风莲花香远,朝日古木影长”。


水榭南面有一片荷塘,这里也是夏日赏荷之处。现在刚进六月,虽只有几朵花开,仍能令人想象盛夏美景。


我们来到龙泉池。当地市民更喜欢在这一带休闲。
仔细看石碑的“明”字,左边不是“日”而是“目”字旁,多了一横。


湖西南有一片雪松林,沿湖在林中徒步,是难得的赏景休闲放松方式。


但见浓荫之中有五泓清池自西向东迤逦排列,最东一池直达湖岸。清澈的泉水从西池溢出,向东依次流入其余四池,并由东池注入湖中,因此处泉水引自五龙潭,得名“龙泉池”。


五池之间有平桥、拱桥连接,游人在此嬉水玩乐,清凉惬意。
龙泉池边是柳岸桥,小巧玲珑,桥的名字十分应景。


在此眺望,可见游船往来湖面。


乘坐画舫游湖别有一番韵味。


游人可乘船前往历下亭、汇泉岛等小岛,岛上有历下亭、湖心亭等古建筑。
湖对岸宏伟的楼阁是超然楼。


玉带桥横卧湖中,婀娜多姿。


玉带桥的西邻是九曲亭,六角攒尖,单檐宝顶,古朴典雅,仿佛莲花绽放湖中。


我们沿着湖堤来到北岸西端的铁公祠景区。穿过“听荷”门及两个长方形洞门,进入铁公祠景区。
“听荷”门内侧是著名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楹联形象地概括了古城济南柳绿荷香、湖山掩映的独特风貌,成为千古名句和济南的骄傲。


铁公祠是大明湖的园中园占地6000余平方米,院内有铁公祠、佛公祠、得月亭、小沧浪亭、湖山一览楼等建筑。
红柱曲廊的花窗形状各异。


一块石碑立在曲廊处,上书 “佛山倒影”石碑。
据说天气晴朗时,千佛山的影子倒影在大明湖水面上。由于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精彩描绘,佛山倒影成为济南著名的景色。


凭栏眺望,虽然没有蒙蒙细雨,也看不到佛山倒影,还是依稀能看到远处佛山的身影。想象一下远山近湖,烟雨苍茫,“蒙山雨润”的景致。


铁公祠最美的景色是小沧浪亭,垂柳、湖水、池荷、远山与古亭,构成如同仙境般的画面,正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所描绘的景致。
这是嘉靖年间山东提督学政、历史学家刘凤诰撰,山东巡抚、大书法家铁保书写的名联。 


小沧浪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参照苏州沧浪亭的风格建造。因其规模比苏州沧浪亭小,故名“小沧浪亭”。 
长方形的小沧浪亭坐北朝南,歇山飞檐下悬挂着匾额“沧浪荷韵”,廊柱上楹联:“环城纳湖月,五柳在门墙。”


小沧浪亭东侧不远是“得月亭”,这座红柱重檐八角亭始建于1929年。
近水楼台先得月,此亭近水、近池、近湖,不仅得月更得花。池中黄色莲花盛开,为其增彩。


得月亭红柱上楹联:“翠柳映佛山荷香溢泉城似瞻赵伯驹弟兄画图,名贤留胜迹绝唱启后人若读刘铁云祖孙诗文”。


铁公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是为纪念明代兵部尚书、山东参政铁铉而建。
明代建文帝时,燕王朱棣南下夺权,攻至济南,铁铉率军民坚守,屡挫燕王。后朱棣攻下南京,自立为帝,铁铉兵败被俘、不屈而死。统治阶级提倡忠君报国,自明代中叶起,开始塑像建祠纪念铁铉。
铁公祠门前楹联:“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
一座铁公祠,记录了明朝的一段历史与政权更迭。


我们离开铁公祠,继续沿北岸向东走去,到达北极阁景区。
北极阁的西侧是月下亭。月下亭红柱青瓦、六角尖顶、彩绘斗拱,姿态典雅,桥亭立于水池中央,南北以白石小桥联通湖岸与大厅,古人认为这里是赏月的最佳去处。


月下亭的楹联“数点雨声风约住,一帘花影月移来”,虽只有十四个字,却完整包含了风、花、雪(雨)、月四大元素。
此联语摘自金、元之际文学家元好问的《浣溪沙》词,由近代学者梁启超书写于1927年。


月下亭是“成仁祠”旧址,为军阀韩复榘统治山东时所建(民国二十六年),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后期,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把这里作为临时指挥部。
如今这里繁茂的紫薇花木代替了战争的硝烟。


北极阁紧邻月下亭,建于高台之上,坐北朝南,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北极阁又名真武庙、北极台、北极庙、北庙,是济南市现存最大的道教庙宇。


登上36级青石台阶,来到大门前,大门两侧有楹联:“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正殿内供奉道教北方神祇真武大帝金身坐像。
正殿东西山墙有着大型壁画《真武大帝武当山传奇》。东强墙描绘了真武大帝从贫寒家庭出生,长大后辞别父母,寻仙经历磨难。西墙描绘真武大帝克服种种诱惑和考验,最终经过玉皇大帝批准位列仙班的过程。


壁画是80年代济南复建北极阁时,著名工笔山水画家集体创作。
画面有人物、山水、树木、云朵,还有龙、凤、鹿等祥兽,生动传神、细腻精美,给人清隽飘逸之感。《真武大帝武当山传奇》被誉为中国传统壁画的精品。


正殿后面是建于明成化初年的启圣殿,殿内塑有真武父母的坐像。
山墙上亦有壁画《乐伎祝寿图》,画面是乐伎演奏、舞蹈、献果等祝寿场面。



北极阁东侧有一眼名为感应井泉的泉井,是明正德年间修复北极阁真武庙时掏挖出的一眼甘泉,据说旧时北极阁真武庙的道士和附近的百姓,就饮用井中的泉水,后此泉湮没不复见,1998年修复。


我们沿着湖堤继续向东走。一块湖石立在湖边,上面刻着字体饱满大气的“福气”。
这块湖石又称“天下第一等福气” ,由当代写福第一人、著名福文化学者、爱新觉罗皇家写福第十一代传承人观同创作题写。


这幅作品大有讲究:“福气”的上面,有一方“谦卦印”,这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全吉、被称为易经中最完美卦象、大塌察德之卦和福卦的“地山谦卦”印章,印文上方为阴、刻“谦”字,下方为阳、刻谦卦卦象图,寓意阴阳之道、鸿运当头、福运长久。
作品右侧题款“地山吉象、天下福道”寓意谦字当头是天下得福之道,吉祥预兆,天下的福都 “到”了。


远眺湖对岸,绿荫中是南丰桥,桥后面是超然楼。


我们沿着湖堤继续向东走,来到南丰祠堂景区。
南丰祠又名曾公祠,为纪念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而建。
曾巩曾任齐州(今济南)知州,在任期间,他推行新法、减轻徭役、惩治恶霸、改革教育,使齐州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生平景象。
大门处楹联:“作湖山一日主人看万脉奔流诸峰罗列, 历唐宋百年过客有少陵诗篇曾巩文章”。


南丰祠堂占地2690平方米,是一座由门厅、大殿、戏楼、水榭、游廊等构成的古典式庭院。


因曾巩是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故称作南丰祠。
北厅西侧为曾公祠堂,门前楹联:“北宋一灯传作者, 南丰两字属先生”。


祠堂中间是曾巩木雕像,给人清廉的印象。
雕像旁楹联:“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这是苏辙称赞曾巩的儒学可赶得上春秋时齐国的稷门学士,文章可与西汉的学者相比。
祠堂陈列着各种版本的曾巩著作和评价文章,墙壁悬挂着赞颂曾巩的名家字画。


祠堂对面是南丰戏楼,这是济南市区现存较大、历史最为悠久的木质古戏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已有百余年历史。
门前楹联:“书韵如闻小玉唱,茶香留待老残游。”


戏楼厅雕梁画栋,有着精美彩绘,东西两层为看台,看台与大厅均摆放着桌椅,想来可以边品茶边看戏。
此时没有演出,南面戏台上的屏幕播放着往日的演出。 


南丰祠院内南侧临湖有三间水榭,名 “雨荷厅”。
水榭红柱黛瓦、被荷溏环绕,给人清幽之感。


南丰祠院内的晏公台上有一座明昌钟亭。
方亭两重飞檐,红柱青瓦,宝顶饰有脊兽,檐角悬挂风铃。
亭子红柱上楹联:“金钟鸣处蛙声静、 璧月升时客梦清”。


钟亭内悬有金代明昌年间古钟一口。
古钟造于金代明昌年间,故称明昌钟,距今已800余年。
明昌钟重约8吨,高2.4米,口径1.8米,钟身铸有八卦图案,顶有龙形钟纽。
想来钟声一定十分洪亮。 


大明湖有祭祀藕神的传统。
南丰祠院内有一藕神祠,又称水仙祠。
藕神祠原在铁公祠一带, 1998年在南丰祠内重建,并参照清代的记载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为藕神,造像供奉。


祠堂门前楹联:“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


祠堂正中,是一尊仕女彩塑坐像,仕女相貌雍容、身着简朴的宋代衣裙、手握卷轴,给人温文尔雅、端庄大方的感觉。
两侧各立一位侍女,一位手持红荷,一位手持绿莲,衣裙鲜艳、面带微笑。
三面墙壁是彩色壁画,内容为藕神传说和明湖风光。


出了南丰祠,北面就是北水门。
宋熙宁年间,为治理济南城北一带的水患,时任齐州知州的曾巩修筑了现今的北水门。
汇波楼北水门南面,是汇波桥。


北水门既是北城门,又是泄水口,湖水可由北水门的闸口流出城外,辗转入小清河。
闸门一般不开,因济南旧城的东、和南、北门都不在一条轴线上,故有济南城“四门不对,北门不开”的说法。
大明湖水为众泉汇流而成,集中于北水门泄出,所以北水门又名汇波门。
也正因如此,大明湖成了“霪雨不涨,久旱不涸”的宝湖。


元代初年,在北水门上修建了一座二层城楼,名为汇波楼。
目前我们看到的汇波楼是1982年在旧楼遗址上基本仿照旧制重建。


这座悬崖歇山重檐两层楼式建筑,由88根红柱承托,飞檐斗拱,位于7米高的北城门之上,给人巍峨壮观的感觉。
 “汇波晚照”匾额,为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
“汇波晚照”赏汇波楼夕阳晚霞美景,是古时济南八景之一。


走进汇波楼,一楼大厅立有曾巩木雕立像,雕像上方有一匾额,上书:“一代醇儒”。
这尊雕像高2米,峨冠博带,宽袍大袖,手持书卷,栩栩如生,使人感到了曾巩的文人气质和儒吏风度。


我们从汇波楼出来,沿曾堤南行。
曾堤是位于景区东面一条连接南北的长堤,曾巩任齐州知州时修建,占地19950平方米。
堤上遍布杨柳,春日百花盛开,故又称百花堤。


曾堤杨柳垂阴、两侧湖水萦岸、景色秀美, “曾堤萦水”被赞为大明湖新八景之一。


走在曾堤,满目翠绿、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南丰桥南端的“曾堤萦水”石刻。


走过 “曾堤萦水”石刻向东转十米,看到了藕香桥,这是一座小单孔石拱桥。
济南的市花是荷花,大明湖夏天的代表景观是“夏挹荷浪”,故此桥取名“藕香”。


藕香桥东侧就是超然楼广场。
超然楼始建于元代,由大学士李泂所建,是一座历史明楼。
由于战火及灾涝等原因,几百年间屡毁屡建。


目前我们看到的超然楼重建于2008年。
楼体坐落在宽大的汉白玉台基上,上下7层,高51.7米。超然楼给人感觉结构严谨、造型端庄、巍峨挺拔、气势雄浑,是济南标志性建筑,不愧“天下第一楼”之美誉。
超然楼楹联“寄兴超然物外,承天德化心中”由欧阳中石题写。


超然楼正面有三块牌匾:“超然楼”由欧阳中石题写,取离尘脱俗,不受拘束之意。
“湖光山色”乾隆集字,取意诗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超然致远”由山东省著名书法家魏启后题字,取意超然楼为大明湖新八景之超然致远。


超然楼东北侧是副楼博艺堂,超然楼东南侧是副楼贺胜斋。超然楼及博艺堂、贺胜斋里均有展厅,展示济南的历史、文化、艺术及民俗等文化瑰宝,可购票进去参观。


超然楼面向小东湖、背靠大明湖,登高望远,“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景尽收眼底。


我们沿着曾堤向西前往南门,一路欣赏沿岸景色。
远远看到三面临水的水香亭,古朴清幽。


岸边红柱黛瓦的瑶榭掩映在绿荫深处。


造型独特的秋柳桥,更远处是梅溪桥。


来到位于大明湖南岸秋柳园。
大门两边楹联:“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清代钱名世撰联,现代国学大师季羡林书。可购票进去参观。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游览4个多小时,徒步10公里。
虽然还有司家码头、遐园等景点没有游览,因为天气太热、人太疲劳也只能放弃。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美丽的风光与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带给我们生动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