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晋豫环线游(六):张壁古堡与小西天

作者:文龙 显示图片

4月13日中午,从碛口古镇到绵山风景区山脚下的农家乐,行程170多公里,用时三小时不到。
大约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到达预定的介休家和农家乐,正赶上一批四川游客正准备出发,我问老板:“他们这么早就从绵山下来回去了?”
老板回答:“他们跟你们前后脚到,他们这是去张壁古堡。”


据老板介绍,此去张壁古堡约10公里,就在绵山的北坡。
我象打了鸡血一样立马来了精神,中央台“地理中国”栏目曾介绍过张璧古堡,一个以地道而闻名的古代军事堡垒。


我们放下行李,兴冲冲的立即出发,沿绵山风景区游客中心前的山间公路(378县道 ),仅10余分钟就到达了张壁古堡。
南堡门修建在堡墙“几”字型底端,堡墙下以石砌为墙基,上为泥土夯筑为墙身,堡墙高度目测有8、9米高。


我们是从南堡门进入。
南堡门为石砌拱门,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哈哈,并列在一起的龙须有点象山羊胡。



进入堡门,是一条连接南北两个堡门的石砌街道,长约300米,名叫“红顺街”,又称“龙街”,遇水会变红,象征龙身,那可是一条火龙噢;而路中央三列平行的红色长条石,从南堡门一直延伸至北堡门,象征着龙脊;奇怪的是那龙爪何在?莫非已深入地下?


连接南、北两堡门的主干道略呈“S”走向,说明两道堡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兵作战,弯曲迂回的路线,可以减缓骑兵的速度,又避免了一目了然的弊端,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原则在古堡中的运用,同时暗藏风水不外流之意。


进入南堡门,路右侧有一斜坡道,这叫马道(古代马拉辎重战车上堡墙时走的道),我们顺马道上行,“马道”成功,来到“齐云”之门,说明这里供奉的神与云一般高。嘿!在神界当属中层干部。


进入“齐云”门,来到了可罕庙院内,环顾四周,堡墙高耸,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堡中之堡,东西两侧是厢房,坐南朝北是一座戏台,建于元朝,是张壁古堡三个戏台之一。


从戏台一侧的门洞台阶,可登上建于南堡墙上面的𣁽星楼,又叫𣁽星阁,是古代为学子心目中主宰文运的神𣁽星而建,可见古堡先民不仅尚武也崇文。



站在南堡墙上,可以俯视堡内高低错落的民居院落,堡墙上层地面均由青砖铺砌,垛墙为边,堡墙内一侧为古校军场。


从堡墙上返回可罕庙院内,北面两米多高月台上的正殿就是可罕王祠,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硬山造顶,祠前月台两边是钟、鼓楼,登大殿须登暗九级(前八后一)须弥台阶,隐喻“九五之尊”,这虽有僭越之意,可不敢明目张胆,故拆分以避嫌,“高!实在是高!”


正殿供奉的便是可罕王。“可罕”一词源自蒙古语,通常用来称呼古代鲜卑、蒙古、突厥、契丹等民族中最高首领。
可罕王是谁?一说东魏高欢;一说隋末刘武周。
据古堡民间传说:此庙供奉的可罕王是刘武周。刘武周,隋唐时期的一方霸主,他依附突厥,获“定杨可汗”之封号,雀鼠谷与秦王李世民一战,兵败被杀,其残部留在了古堡,建庙纪念他们的可罕。这较为可信。


在东厢房有古军事地道的入口。地道始建于何年代巳无从考证,据推测,是刘武周为抗击李世民而建,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据介绍:地道全长一万多米,目前清理开放出来的仅1500多米,地道高约1.8米左右,游客可正常进入、行走,不必弯腰躬身。



地道内建有喂养牲畜的土槽、马厩、粮仓,每隔一段建有栖身的单兵孔和屯兵的大洞,洞壁每隔几米有一凹穴,放置油灯。



地道纵横交错,立体交叉,分为高、中、低三层,进可攻,退可守,避可据,躲可藏。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令人叹为观止。



通气孔,形象诠释了“坐井观天”这一成语;指挥所,略显窄小,十几号亲兵就挤满了。地道深邃而四通八达,如无指示牌引导,那无异于置身于迷宫。



这一孔略显豪华,刘武周的临时卧室?墙上挂着“雀鼠谷地图”,竖着一张弓,炕上铺着虎皮,案前放着竹简,侧墙挂着战袍,刘武周的战时指挥所?
张壁战神,可惜敌不过秦王李世民,连手下大将尉迟恭都降了李唐王朝。
“成则为王,败者为寇”,历史与现实都一样残酷无情。



顺着地道走啊走,好长、好长啊!终于见到亮光,走出洞口一看,竟然已在堡外的一座山背面,山前就是很深的沟壑,这里,既可作为逃生通道,又可用作前沿暗哨。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永远也不会过时!



此路不通,请走地道。我们又进入另一个地道口,地道弯曲迷离,在地道中行进久了,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心里盼着能快到出口。
曙光就在前面,同志们仍须努力!加油!


终于走出了暗无天日的地道,出口处是贾家巷,路过贾家巷31号院,据介绍:这里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旧址。
咱进去接受一下红色教育。


院内格局与山西所见民居大同小异,正房三间是“介休革命英雄谱”展厅,展示了张壁人投身于驱逐日寇,解放中华的革命洪流中所书写的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龙鹤福,相嵌在张嘉会堂的照壁上。
此字似“福”又似“活”,有人说它意蕴“活着就是福气”,也有人说它是“写活了的福字”;
此字似字又似画,左边是龙,右边上头是鹤,寄托了望子成龙,松鹤延年的美好愿望;
此字似草又似行,由三种书体写成,狂草开头,龙腾九天,行书过渡,鹤寿千年,楷书收尾,良田万顷,家境富裕,同时,口子堵实,切忌祸从口出,楷书“田”字,意味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写这个“福”字的人,一定是个学识渊博,但城府很深之人。佩服!佩服!



贾家是古堡里的名门望族,贾家巷是堡内最大的一条巷子,巷内的民居院落充满古色古香的北方民间建筑色彩,门楣考究,砖雕、木雕、石雕做工精细,造型精美。


张壁影子钟,大圆圈中轴上分刻着二十四节气,而圆圈上构设了十五个时刻点,依据日晷原理,人站在当下所处的节气点,太阳照射的人影指向哪个时刻点,就代表当时的时间。
我不明白的是:十五个时刻点仅仅是代表白昼吗?


这里应该是古堡的中心,那里也有一个戏台,古堡内巷口都建有巷门,若关门落锁,则是步步设防,大堡套小堡,这就是在中国多数古城消失不见的“里坊”。



槐抱柳,位于兴隆寺山门前,神奇的古树,槐树已有千岁,树洞里竟长出一棵柳树,树龄也有六十多年,真应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古话;古槐虬枝龙蟠,拙朴稳健,新柳潇洒灵秀,风姿绰约,槐抱柳生,相依相抱,成了古堡一个奇特的景观。
千年老树成了精,人们怀着虔诚之心,来树前祭拜,在树枝上系根红布条,为长者祈寿,为儿女祈福,为自己祈求平安。
据说:老槐树还对应着南斗六星,对此,我只有听听的份。



兴隆寺的山门又兼天王殿,建于高台之上,面阔三间,前置廊,单檐硬山顶;进门透过香案,可见后门照壁上硕大的“禅”字。


天王殿令人称奇的是:一叶睡莲漂浮在空中,弥勒佛高高在上,坦胸露背,笑容满面,憨态可掬,端坐于莲蓬之上,哼哈二将一左一右侍立在前,顶上还有飞天衣袂飘飘,左右尚有侍从手捧鲜果站在两旁。
我进寺庙无数,天王殿如此布局,还有第一次看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王”殿了。



北堡门的城头有一个庙宇建筑群,共有三座庙,居中的是真武殿,真武是司水之神,其色玄,故又称玄武,北方属水,张壁人在北堡门上修建真武殿,目的是为了锁住风水,藏风聚气,保佐堡中百姓平安康泰、诸事风调雨顺。


在真武殿的西边,是三大士殿,原先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据说:三大士殿最珍贵的是壁画,由于行前未做功课,被我忽略了,遗憾!


真武殿的东侧是空王行祠,空王佛是指汉人第一成佛者:田志超,他于唐贞观年间在绵山抱腹寺成佛,此地是通往绵山的交通要道,在此设立空王行祠,一是感激空王佛的恩典,二是方便善男信女的朝拜。
供奉的空王佛神像,是遗存的明代彩塑珍品。



在空王行祠前廊,烧造于明万历年间的两通孔雀蓝底、黑釉书写琉璃碑分立左右,东侧的琉璃碑记述了空王佛修炼成佛的艰苦行踪,西侧的琉璃碑记载了空王行祠的修建始末,是国内目前绝无仅有的琉璃碑,文物价值非常之高,乃中国古代琉璃艺术的绝世珍品,举世罕见!



北堡门为砖砌,门外建有一座提升防御能力的瓮城,瓮城城门面向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道堡门,其原理与南、北堡门不在一条直线上相同。



瓮城之上建有二郎庙。由于张壁古堡依塬而建,地势南高北低,古代张壁人担心风水外泄,除了在北面增加堡墙高度外,因“郎”与“拦”在当地方言中谐音,故又在堡墙上建造了二郎庙;经专家测量,二郎庙建筑高度高于南堡门,起到了拦截风水的作用,顺应了“北高南低”的堪舆理念。



张壁古堡保留着唐代“里坊制”的遗存,一个巷子就是一个“里”;在巷口建有巷门,永春楼建造于贾家巷拱形门之上,它的门窗一律朝巷内,外侧墙面不留一丝空隙;巷门上方有一间小房子,供管理里坊的人值班用;如果巷门一关,便与外界隔绝,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小区,大门一关,立马“封禁”!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巷门里侧离地面两米左右高的地方开了一个小门,据说,守门人上门楼要先登梯子上这个小门,然后抽上梯子,关闭小门,再从内拾级而上到达门洞顶部的哨楼,这是防“内奸”吗?


沿红顺街返回南堡门,门外,就是关帝庙,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反风水建筑,之所以这样做,按当地流传下来的说法,一是借关老爷的神威,拦挡绵山山林的煞气;二是让庙门正对堡门,好让义薄云天的关老爷时刻保佑堡内的百姓安居乐业,吉祥如意。



古堡始建年代并未有定论,但肯定是早于隋唐时期,往事越千年,古堡的军事功能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虽历经千年岁月的剥蚀和天灾人祸的摧毁,但至今仍保存完好,堪称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标本,原汁原味。



张壁古堡融立体地道、宫殿庙宇、军事、宗教、民俗、星象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因“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而蜚声海内外。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入选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有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就是个凑热闹的门外汉,张壁古堡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极具神秘色彩的地道,至于堡内什么建筑啊,古槐啊,古井啊……等等对应什么二十八星宿,咱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啊!
结束游览,返回家和农家乐,老板巳烧好了我们行前预定的土鸡煲,虽并不太合我们口味,但也要入乡随俗,换换口味也不错。
《西江月·张壁古堡》
立体攻防为上,弯延坑道绵长。
苍桑堡垒戍边郎,持盏家乡遥望。
地上阴阳五行,地下迷阵回廊。
古今穿越拜空王,柳寄槐生奇想。


4月14日,三位女士吃罢早餐就上绵山去凭吊介子推了,我于去年7月22日登临过绵山,本想先回房睡个回笼觉,再退了房,稍晚一会也上山与三位女土会合,谁知一个回笼,醒来已是10点多了,睡眼惺忪地找老板退房。
老板奇怪道:“你怎么不上绵山啊?”
我说:“我去年曾上去游玩过。”
老板说:“噢!那几位女同志上山玩去了。”
我说:“是。我来退房!”
老板大方地说:“她们下山还早着呢,你先别急着退,我不跟你多收钱。”
我心想:也好,此时上山,等于把去年的功课复习一遍,还要花费门票和景交费,不划算哈,还不如在房间养精蓄锐。于是,谢过老板,再回房休息。


中午,在老板家花10元吃了一碗刀削面,回房继续做宅男,睡眠过头,神经大条,无聊之极,上了一会网,见老板夫妇正在院子里种菜,出来与老板夫妇唠嗑话家常,时间也在天南海北的扯淡中飞逝……
原估计:三位女士在下午5点左右下山,殊不知她们在3:40分左右回到了农家乐,原来她们担心我开夜车不安全,所以提早下了山。
就这样,我们大约在下午4点退房离开绵山,前往下一站~隰县;途中,农家乐老板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件短袖遗忘在阳台晒衣架上了,后麻烦老板将短袖邮寄给我们,给他邮费还硬不收,心里真的感激不尽,在此谢谢!


此去隰县,是了我的一桩心愿,去年七月的山西行,原计划去隰县观赏小西天的悬塑,怎奈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放弃,这次自驾,岂可错过!
隰县是闻名三晋的梨园之乡,正逢花期,沿途满山遍野的梨树正盛开白色的花朵,煞是好看,可惜道路太窄,无法停车。
14日傍晚6点左右,我们到达预定酒店:隰县金丽华商务酒店,用过晚餐就休息了。我睡意全无,只好上网助眠,眼睛酸胀之时,正是好梦开始之刻。


15日早,在酒店用过早餐,我们就退房前往小西天。
小西天位于隰县城西北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为“小西天”。


过检票口,是一条沿山脚而修建的水泥路,靠山的一侧,修建了石砌挡墙,墙面上镶嵌着一块块赞咏小西天的诗词碑。
什么时候也放上一块我写的赞咏小西天的诗词碑啊?



而路的另一侧,是很大很大的一个放生池,我见过许多寺庙中的放生池,而小西天的放生池之大实属罕见,应叫“放生湖”才对。


走过“放生湖”上的通天仙桥,举目仰望,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望而生畏的、看不到尽头的登山石阶,这是进入小西天的唯一之路,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三位女士慢走,老生先去探路!


登山石阶的尽头是一个红色拱门,门额上书“小西天”三字,拱门修建在一峭壁隧道前,与隧道相连,隧道长10余米,名曰:“洞天”,此处据险而筑,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穿过隧道,又是一段长长的登山石阶,一位扫地僧正慢慢悠悠地逐级清扫,我双手合十,问候道:“师父辛苦!”
扫地僧侧身站在一边,扫了我一眼,缓缓道:“施主请便。”气沉丹田,声如滚雷,莫非也有武功在身?我赶紧快步通过。


又是一道山门,门额上“道入西天”四个大字,意味过了此门即到西天胜境,迎面照壁一个硕大的“佛”字,右边“弗”字,犹似观音菩萨手持宝瓶端坐于莲花之上,左边“亻”旁,酷象一僧人双手合十,弯腰行叩拜礼,毕恭毕敬地聆听菩萨的弘法,形象、生动,将“佛”字写得活灵活现,绝!


小西天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其建筑布局,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与其它富丽堂皇的寺院相比,另辟蹊径,突出“小巧、精奇”的建筑特色,因地制宜,多采用双层构造,依山势叠造众多宫殿,布局小巧玲珑见长,别具匠心。


小西天分上下两进院落,自成体系又浑然一体。下院是寺院的主体,无量殿面东而筑,内供奉数十尊铜铸佛像,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左侧有藏书阁“半云轩”,珍藏一部宫庭刻本《明永乐北藏》,共1657部,677函,6770卷,保存完好,为小西天一绝。我一介凡夫俗子当然无缘一睹真容,只有在8月3日晒经节拿出来晾晒时方可一饱眼福。


无量殿的对面是韦陀殿,韦陀像是整块楠木雕刻而成,工艺精湛;韦陀殿两侧掖门,一曰“疑无路”,一曰“别有天”,可通孤桐峰(凤凰山的凤头处);我由“疑无路”登上孤桐峰,峰顶建有摩云阁(凤凰头上的凤冠),向内一面供奉观音菩萨,向外一面祭祀奎光文星。



摩云阁两边即峰顶两角,建有钟、鼓二楼,登阁远眺,山色空蒙,林木茂盛、环境幽静,田园如画,犹置身于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之中。


小西天由明末东明禅师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创建,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千佛庵”,现存建筑多为明末所建,距今已370多年。


小西天的上院,正面是一座面阔五间的大雄宝殿,上方梁柱间的彩绘已褪去昔日的浓妆,“大雄宝殿”的方形匾额悬挂于中门上方;文殊、普贤两殿分侍左右两侧。


走进大雄宝殿,我瞬间呆若木鸡,被眼前所呈现的富丽典雅的“极乐世界”所震撼,全堂悬塑,多而不乱,繁而不杂,各居其所,各显其妙,虽经三百多年沧桑巨变,但依旧色泽鲜艳,光彩夺目,犹如昨日之作。


大雄宝殿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供奉的药师,弥陀、释迦牟尼、毗卢遮那、弥勒五佛各端坐于莲台之上,面目俊逸,仪态端庄;莲台下,七宝莲池中八功德水微波荡漾;十大弟子分列主佛两侧,造型优美,表情含蓄,惟妙惟肖。


大殿上部,十二乐伎身姿婀娜,体态轻盈,神情自若地或翩翩起舞,或弹奏着梵天妙音,孔雀、仙鹤、麒麟、飞龙……等神鸟祥兽,或飞翔在飘渺云海之间,或游弋在花团锦簇之中,整个殿内,亭台楼阁,层层叠叠,祥云环绕,粉彩金銮,巍峨壮观,一派仙界佛国的迷人景象!
我想:西天如此美好,归西何足惧哉?


大殿南山墙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明代工匠利用每一个空间进行创作,琳琅满目;大梁上,八大金刚威武雄壮,可惜我未能拍照。


大殿北山墙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佛教故事和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说。我没细数是否有三十三层,但见雕梁画柱,曲折回环,看的是眼花撩乱,目不暇接。


整个大殿悬塑佛像大大小小达1030尊,围绕五尊主佛像布满壁面、檩枋、柱梁之间,高大者达三米之巨,细小者仅成人拇指大小,喜怒嗔乐,眉目传神,姿态各异,动感强烈,把悬塑技艺做到了极致。置身于大殿之中,恍惚有种脱离尘世、飘飘欲仙之感。
“不许拍照!”一声断喝,又将我拉回尘世之间,唉!道行还浅,还得修行。


这精美绝伦的悬塑,既呈现西天极乐世界的一方净土,又富有浓郁纯美的民间生活气息。一小僧手托装有馒头的托盘,启门侧身而出,如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一幕,体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纯熟的工艺技巧和源自生活的创造力。


被这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和逼真的视觉艺术效果所震撼,我早将“佛像不能拍照”的戒条抛之脑后,尽管大殿内不能摄影,但我仍偷偷地拍了几张,不多!不多!我宽慰自已:这是艺术珍品,佛祖是不会怪我的。阿弥陀佛!


捐了香火钱,意犹未尽地离开了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慕西天,念西天,西天常蕴心底;仰彼岸,思彼岸,彼岸就在眼前。”
三百多年来始终如一地守候在墙角的灵狮,你可超脱生死,涅槃重生了吗?


慢慢游览小西天,细细品鉴天花板悬塑,也只花了不到三个小时,我们于中午10:30分左右离开隰县,前往延川黄河乾坤湾景区。
《南歌子·小西天悬塑》
孤峰驮红寺,群山抱绿园。
缓行佛国愿今圆。
悬塑仙宫绝唱、小西天。
尘世情浮躁,空门善广缘。
置身琼苑彩云间。
心中自留净土、可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