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净行者 显示图片

时间:2023年2月25日
地点:山西 晋中 介休

琉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起源于北魏。大约自唐代开始,琉璃烧制的各种建筑饰件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上。时至今日,琉璃,犹如古建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熠熠闪光,璀璨千年。
世界琉璃精品在中国,中国琉璃精品在明朝,明朝琉璃精品皆出自山西。自明代后,山西的琉璃工艺达到了巅峰时期,也难怪世间有句俗语:晋地琉璃遍天下。
在我国古代建筑宝库的山西,介休作为我国琉璃烧造和广泛用于建筑的发祥地之一,以特有琉璃生产一枝独秀,且千年炉火不熄,被誉为“琉璃艺术之乡”。
早就听说在介休有一座通体琉璃的牌楼,极为精湛,于是,特将介休设为晋建晋美行程中的一站,说什么也要亲眼去看看这座传说中的太和岩牌楼。


着实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想要一睹太和岩牌楼的真容,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早已名声在外的太和岩牌楼,在导航中竟然没有这一定位,只得先导航到北辛武村。


到了村里,又是一通左询右问,结果当地人都纷纷摇摇头,表示不知道太和岩牌楼。无奈之下,找出照片,原来当地人只简单地叫它琉璃牌坊。
为了找寻这座琉璃牌坊,我们走了不少冤枉路,就在即将放弃时,才在一个办喜事的红色充气拱门后,瞥见了牌坊的一角。
牌楼被围在一个不小的院子里,院内正在施工,一片凌乱,一道大门残酷地阻断了我们和牌楼的缘分。
一位矮小而瘦削的看门老姐冷若冰霜,口气生硬地让我们去村委会登记后再来参观。看来有转机,最终老姐收下了我私下里塞给她10块钱后,不情愿地放行了。


走进院落,一座立在一个石质的长方形低台上,黄绿蓝三彩,四柱开三门起三楼,单檐歇山顶,通身精美琉璃构件的牌坊才完整地呈现于眼前。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全国各地各处牌楼我们看了不少,相比于传统牌楼色彩的单调,太和岩牌楼足以称得上五彩斑斓,亦称得上是我见过的最美牌坊。


太和岩牌楼年代不久,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晋商冀家修建,乃是原真武庙中的一献坊,如今真武庙已踪迹全无,只剩下孤零零的这座琉璃牌楼。


虽牌楼历史不算悠久,但通体使用琉璃装饰的牌楼在全国为数不多,足见这座牌楼的稀有与珍贵,非常值得一看。
放眼望去,整座牌楼工艺精巧繁复,色泽艳丽夺目,堪称我国清代琉璃建筑的精品。


整座牌楼除柱础为石雕束腰须弥座外,其上坊柱、对联、阑额、牌匾、斗拱、椽飞、瓦顶、脊饰、脊刹等都是琉璃艺术构件镶砌而成的。


琉璃筒瓦、琉璃滴水、琉璃斗拱、琉璃匾额、琉璃楹联、琉璃图画……,各种形式的琉璃构件不一而足,且柱头、柱底均用琉璃表现出不同的花卉、寿山、瑞兽及八卦图样。这些图样无一重复。


一般琉璃牌楼,大都只用黄绿两色,而这座牌楼不仅釉色以黄、绿、蓝三彩为主,间或配以白、紫、黑、绛等色,同时,还大量使用了工艺更为复杂的孔雀蓝釉,非常明亮的翠蓝色,鲜艳夺目,而孔雀蓝釉的琉璃烧造技术,据说早已失传,极为珍贵。


走到近前,只见主楼檐下正中斗拱之间有龙牌额书“太和岩”三字
望着这块匾额,我不禁要问:牌楼为何取名太和岩呢?武当山是真武庙的祖庭,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我猜这或许是牌楼因此得名的缘由吧。


“太和岩”龙牌下,雕花拱门上,高悬琉璃匾额,上书“紫极腾辉”,字体苍劲有力。



主楼与次楼的斗拱中均设琉璃匾额,次楼正面书“无上道”、“众妙门”。


背面正中匾额,上书“天枢真宰”四字,北书两侧分别为:“除俗障”、“契真源”。


琉璃牌楼上装饰有对联、匾额,内容丰富多彩,飞龙猛虎、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山水树木……丰饶得令人目不暇接。



太和岩牌楼无论龙纹瑞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或楹联匾额,还是文字措辞,既有道教的隐喻,也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美好祈愿。


牌楼东侧的图案下面一条鲤鱼,上面一条飞龙,鲤鱼化龙;


西侧的图案是一只老虎,松下猛虎。图案清晰,造型生动,工艺精美。


临走时,再次回望,只见整座琉璃牌楼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璀璨夺目。琉璃牌坊在全国存数甚少,其品位很高,尤显弥足珍贵。


回望时,才看到琉璃牌楼四周已是一片工地,正在整修,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这里也会被围起来,作为一个景点开始收费了。


在大门外的墙壁上,我们看到了晋商冀家的简介。晋商冀家在十七世冀国定时期最为辉煌,道光四年,请来了设计北京圆明园的雷氏传人雷景修为设计师,筹资在北辛武村修建了“太和岩”琉璃牌坊。
据说,牌楼修建时,专门买地60亩建设砖瓦窑,现场烧制,每一个构件都是精心设计、刻写、绘制、烧造而成,是独一无二的定制款,再加上琉璃本身就成本高昂,古代建筑中多用于顶部装饰,而这座牌楼却通体使用琉璃装饰,可见当时也是耗资巨大,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晋商冀家家底之殷实。

介休作为琉璃艺术之乡,建筑琉璃艺术久负盛名,其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在这座太和岩牌楼上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
琉璃牌楼虽然在历史的岁月中没有了组群关系,可自身的造型却十分完美,尤其是琉璃制件,无论从它的造型和釉色来说都堪称是琉璃艺术中的精品之作。
精美的琉璃牌楼,堪称国之瑰宝,更是冠绝三晋!它是我国明清琉璃艺术鼎盛时期的精品之作,代表了琉璃之乡的高超技艺和水平,也折射出清代冀氏晋商辉煌的历史。

祆(xiān)教,很容易被人们误读成“妖教”。我第一次听说,那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
袄教,古老的外来宗教,由波斯人创立,以崇拜火为主,所以也称为“拜火教”,南北朝时传入我国。然而,随着年代的流逝,令人没有想到是,它不仅在中国没有形成气候,而且在它的发源地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中亚一带也没有传承下来,仅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一部纪录片,我看到,如今祆教遗迹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能保留下来的除了墓葬以外,在中国仅留一座建筑,那就是介休的祆神楼,印象非常深刻。此次来到介休,我们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亲眼目睹一下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仅存的祆教建筑。


按照导航,在前往祆神楼的路上,我们路过了顺城关大街,街道两旁都是非常同质化的仿古建筑。


其中,有几个尚未修整的门洞,倒是古色古香,砖雕、木雕保存完好,颇为吸引我的眼球。


路过一所小学,透过敞开的大门,我们望见一座精致的琉璃顶门楼,两侧那两个圆圆的窗户,颇似瞪得溜圆的眼睛,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变的小庙很是相似。


介休,真不愧为“琉璃之乡”,座座建筑都与琉璃有关,随便走进一处,均可见其古典雅致的琉璃屋脊,禅意静美,让人不禁赞叹,古代匠人精美绝伦的高超技艺。


沿着古香古色的顺城关大街一路前行,见到一座新修的文公祠,是介休三贤之一、北宋名相文彦博的祠堂。可惜的是,大门紧闭,没有开放,只能看了看门前的石碑,大概了解一二。
文彦博,字宽夫,号伊叟,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一生更事四朝,位将相50余年。为官处事公忠直亮、临事果断、深谋远虑,深得皇帝信任和朝野敬重,名闻四夷。历任皇帝对其尊崇有加,仁宗封其为潞国公;神宗加封为太师;哲宗更授其平章军国重事,地位在宰相之上,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委此官衔之人,显赫荣耀一时无二,堪称北宋第一名相。享年92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高位善终,寿终正寝的人物。


站在文公祠旁,一眼就能看到,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就矗立在介休的街道旁。
环顾四周空旷整洁,使得高耸的古建筑巍峨耸立,挺拔壮观,一派古老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


祆神楼,高大宏伟,层层叠叠,静静地伫立在这里这么多年,非常值得一看。


袄神楼,当地人称之为玄神楼,宏伟壮观,颇有气势,一座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三者巧妙组合为一体,呈凸字形的楼阁式建筑,堪称我国古建中的精品,与永济的鹳雀楼、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为“三晋四大名楼”。


祆神楼本不是一座独立建筑,由北宋宰相文彦博修建,即是文氏宗祠的山门兼戏台。下为山门,上是乐楼,后部跨街,华美壮秀的祆神楼成为一处奇特的多功能过街楼建筑,以至于不知不觉间大大夺去了庙宇主体的风头。


祆神楼共有“三奇”:一是该教派之奇;二是建造人及故事之奇;三是建筑物之奇。
据传说,北宋年间,河北地区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身为重臣的文彦博奉命率军前去讨伐。哪知战斗一开始就非常不顺,朝廷官军竟然被农民起义军团团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灭。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一只神奇的白猿从天而降,不仅帮助文彦博突出了重围,而且最终还打败了农民起义军。
文彦博衣锦还乡后,在介休自己的老家修建文氏宗祠,建起了祆神楼。
这段虚实难辨的故事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刻录在清朝康熙年间所立的《重修三结义庙碑记》上的。


相对于现存的各类古建,祆神楼无疑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如果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它的外观虽然与我国其他的楼阁式建筑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是,其建筑细节所展现的内容却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从建筑主体上看,这组庞大的建筑群中隐藏着对数字3的崇拜。这里共有6组神奇的3:主楼高3层、整体分3部分、乐楼面阔3间、屋顶3色琉璃瓦、3结义庙、儒释道3教共存。
在祆教教义里,数字3受推崇,因为它代表吉祥如意。祆神楼里暗含着的这些对数字3的崇拜,足以凸显其来自异域的另类属性。同时,佐证了祆神楼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惟一保存的一处祆教建筑,祆教在中国乃至世界传播发展的珍贵实证。


仔细端详, 在祆神楼的木制斗拱和雀替中,有许多是传统古代建筑当中根本看不到的图案,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都有着浓郁的外域风格,具有鲜明的祆教风格。
这些动物虽然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但要真正把它们作为神兽供养起来,甚至雕刻到神庙里,就有悖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庙宇内只供奉龙凤、狮子、麒麟这类祥瑞之兽。


藏身屋檐下斗拱上的两只兽头,这在我国古建筑中独一无二,是被广泛认定的典型祆教符号。


正脊琉璃中间两个站立的小人,据说也是祆教符号之一。


正是这些不同之处,间接证明了这里并非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神庙,而是来自于异域他乡的祆教供奉地,彰显了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包容性。


介休琉璃很少使用单一的黄色,一般以一种色调为主,再搭配另外两种颜色,祆神楼的屋脊,就是使用苍青、鹅黄与翠绿等3种颜色组成各种图案。


远远望去,重檐叠摞,壮观异常,彩色琉璃屋脊器宇轩昂。


整座楼多层檐角高挑,檐下斗拱华丽而繁复,屋脊瓦件脊饰全部为彩色琉璃,色彩鲜艳,瑰丽壮观。


在祆神楼的三重檐下,四向凸出山花,瓦件脊饰全部以琉璃瓦覆顶,使得整体瑰丽壮观,并彰显介休琉璃艺术的光彩。


尤其是东、南、西三面的二层屋檐外,还单独突出一个抱厦一样的挑角屋檐,使得整座楼结构更加华丽。


我们与祆神楼是半面之缘 ,因为后面的三结义庙正在维修,始终不对外开放。于是,我们只得站在楼庙之间的空地上,静静欣赏这处文化遗存。
我们只能见到凸显在外面的祆神楼,但不能登临,十分遗憾。


不过,能从外面近距离地欣赏这座奇楼,已经很满足了。碧蓝琉璃瓦的屋顶颜色仍然很鲜艳,屋檐造型很别致,伫立在广场上,眺望这座气质独特的古建,足以安慰我们访古的心思了。


恋恋不舍地回首望去,祆神楼依然沐浴在阳光下,屋上闪耀着彩色的琉璃光芒,耳边似有飞檐下的风铃声传来,轻盈而悦耳,仿佛告别,也仿佛在定约:祆神楼,等开放了,我会再来!

介休,既不是丝绸之路的驿站,又没有做过都城,能够拥有并保存下来这样一座全世界唯一的祆教建筑,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祆神楼,在中国堪称绝无仅有,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琉璃装饰,都充满了神秘的异域风情。
更让我吃惊的是,这么珍贵的文物却就这么封闭着,沉默着,连本地人也知之甚少。真心地希望它能早日开放,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祆神楼的雄姿和它背后的旖旎故事。

介休始于远古先秦,盛于唐宋,兴于明清,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丰富的文物遗产、深厚的地域文化、名垂史册的精英人物,铸就了介休的历史和文明。在漫长历史中,介休成为“三贤故里”、“琉璃之乡”,自唐代起就出现了建筑琉璃,琉璃烧造技艺源远流长,传承不衰。
在介休,与祆神楼相隔不远,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全真派道教古建筑群,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自古被称“道家地”,被道教界誉为“道教之祖”的后土庙。那里也是我们来到介休的又一个主要目的地,体验后土文化,徜徉琉璃世界。


后土庙在山西屡见不鲜,各地均有。介休的后土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历史虽不及始于汉代的万荣后土祠,但年代也堪称久远。
我们拜访后土庙却遇到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后土庙竟然午休,要下午两点半才开门。


无奈之下,只能在周围转转。一眼望去,一连三座卷琉璃瓦顶棚建筑十分醒目,但既没有匾额,又没有标识,在外面看还真不知道是什么建筑,干什么用的?


一连三座建筑前,是一片很空阔的广场,正中立着一块石头,题写着“道家地”三个绿色大字,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这时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道家建筑,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道教圣地,史称“道家地”。


再往前是关帝庙门,钟鼓二楼分立两侧,均为琉璃饰顶,光彩熠熠。


尽管关帝庙大门紧闭,但不失其威严,看起来与北京北海公园的山门颇有几分相像,皇家风范溢于言表。


我们被钟楼顶上华美的各色琉璃装饰深深地吸引,站在钟楼下仰望许久······


关帝庙对面有一座五龙影壁,蓝色的海水背景,五条飞舞的金龙,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感觉应该是近年新建的。


仔细端详,五龙壁以正中的四爪金龙为核心,龙头向前,怀抱火珠,龙尾摇摆,鳞光闪亮,别具风采。



两侧分别为两条相互对视着的金龙,它们盘旋回绕,上下翻腾,活灵活现,色泽斑斓。


转到影壁的背面,才发现竟然是一幅巨型琉璃山水画。



介休古十景,即:绵山晚翠、汾曲秋风、胜水春膏、虹桥夜月、回銮香刹、抱腹慈云、桥横鹿岸、乳滴蜂泉、狮岭霞光、牛泓雨气。


从大同的九龙壁、五龙壁一路看来,看到这个五龙壁已不觉稀奇,但在壁脊上看到了有很多小人,细细数来,左右各有7位马上飞奔的骑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眼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转回到最东面的三清观前,一株古槐后面是一座砖砌影壁,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整座影壁高大气派,简洁大方,以方石作基座,顶部、壁心及四角均以琉璃装饰,壁心方形琉璃装饰,为“二龙戏珠”,周围是简洁的砖雕连钱造型;影壁顶部有砖雕斗拱,琉璃筒瓦覆顶,正脊为一道龙凤大花脊,脊刹为蓝色的仙山楼阁,脊上装饰有龙、凤凰、牡丹、莲花,装饰精美,绚烂夺目。



这时我们还发现,就在“二龙戏珠”影壁的右后方,还有一座影壁,形制和“二龙戏珠”影壁相似,但规模略小。



影壁顶部正脊中间脊刹高耸,两边吻兽相对,精美的黄色琉璃,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


壁心的琉璃装饰为“蓬莱仙岛”。孔雀绿的仙山占去一半的画面;山上点缀着黄釉的殿堂;山腰是一条曲折悬空的鸟道,几个飘逸的仙人驾着祥云行进其中;鸟道下方是浅绿色的滚滚波涛,黑色的海螺,黄色的鱼头、鱼尾隐现其中,俨然一幅意境深远、色彩绚丽的琉璃山水画。


参观后土庙,需从三清观进入。
后土庙,准确地说,是一处道教庙宇的庞大建筑群,包括8座道观、庙院,有全真派的三清观、有皇帝敕修的后土庙。
后土庙始建年代不详,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已有,之后历代重建、扩建,明正德年间扩建后基本形成现有规模。
后土,在古代是大地的代称,意思是天地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皇天后土。古人建造这一庙宇时,即根据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进行布局。


步入三清观,回望影壁墙,后土庙琉璃艺术品中的极品——“麒麟闹八宝”赫然呈现在眼前。
圆形画面设计匀称饱满,海螺、元宝、吊钱、犀角杯、如意、珊瑚、双圈、双菱,以及象征福、禄、寿、喜的蝙蝠、绿草、松树和喜鹊环绕于麒麟周围,错落有致,喜庆吉祥,装饰效果达到极致。


护法殿,是一座造型古朴的过殿,现存为清代建筑。琉璃筒瓦覆顶,黄、绿、蓝三彩琉璃剪边,方心点缀。


殿内正中匾额上书“道教开天”四个金色大字,为明崇祯十四年吏部员外郎董直愚在此游览后所题。


穿过护法殿,迎面是一条长约10米、高约2米的砖砌甬道,甬道顶端连接着三清楼,楼前是献亭。


献亭,是祭祀的地方,用来供奉祭品、举行仪式。高高的台基之上,10根木柱支撑卷棚顶,四面敞朗。
抬头看,顶部采用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各个构件相互结合、相互支撑,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能承受巨大的冲击力,这就是我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


献亭后为三清楼,现存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所建,是一座集殿、台、楼为一体的重楼合体建筑,为明清楼阁式建筑的典范。
三清楼顶部大量使用黄、绿、蓝三色琉璃,造型活泼巧妙,螭吻、宝顶装饰遵循道教文化的传统,将造型多样、题材广泛、设色灵活的本土特色凸显出来,既遵循传统,又显示了介休文化内涵,因此,后土庙也被称为“琉璃艺术博物馆”。


屋檐叠加,重檐往复,翘角飞檐,再加上黄、绿、蓝色彩的琉璃构件,让人眼花缭乱,是明清时期典型的以繁复为要务的审美观的杰作。


黄、绿、蓝三彩琉璃饰件交相辉映,龙吻高耸,颇为壮丽。



三清楼里供奉着道教神仙里级别最高的三清四御,即在道教中统帅天地万神。
殿里共大小11尊彩塑,均为明代原物。这些彩塑形态逼真,线条流畅,因使用矿物质原料,金粉妆绘,历经500年仍色泽鲜明。


大殿顶部藻井中,有精美的太极八卦图,故又称“八卦楼”。


三清楼两侧有窄窄的通道通往后院。


通道中立有两通古碑,一为故李将军之碑,一为草书碑,碑座比较古朴独特,不知是何年代。


穿过戏台底层,来到后土庙的院子。蓦然回首,一座二层楼阁式的古老戏台展现在眼前:结构繁复,高大气派,木雕精美,琉璃华丽,与后面的三清楼相互倚靠,背靠背,浑然融为一体,视觉冲击顿然充盈起内心的崇高感。
再加上两边的钟鼓楼,整座戏台看起来结构繁复精巧,令人称奇。


这座戏台重修于明朝正德年间。据说,修建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戏台地势高,而三清楼地势低,二者相距很近,如果戏台建高,就会处于三清楼众神的上位,在戏台上唱戏的人就站在了神灵的上方,这在古代,是对神灵的大不敬,所以当时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抬高三清楼的地基,并将两楼靠背而建、合二为一,这样巧妙地解决了“乐上神下”的矛盾,也形成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建筑。


戏台顶部,重檐层叠,结构多变,黄绿红三色琉璃烧造的螭吻,四龙相望,每条龙远看相似,近看不同,宝顶造型为炼丹炉,搭配八卦图案,顶部有绿色宝瓶,造型精美,色彩对比强烈,辉煌壮丽,璀璨夺目。


戏台上的繁复、精致的木刻雕饰,也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戏台是后土庙一大看点,其严格遵循两边对称原则,无论是檐柱、八字音壁、脊兽等建筑构件还是其空间布局,两侧几乎皆沿中轴线对称,给人以均衡、和谐的视觉感。
特别是戏台与两侧的八字影壁、钟鼓楼浑然一体,从任何一面看都不相同,可谓构思巧妙,如此庙观一体的建筑,属实罕见。



戏台两边设有左右对称的八字形砖砌影壁,既有装饰作用,又在人们看戏的时候,可以起到收拢视觉的作用。


来到近前,只见八字影壁上装饰有黄绿色琉璃,中间方心为明代的琉璃麒麟饰件,感觉气韵比清代麒麟更胜一筹,更为立体和生动。
只是可惜,有一侧的麒麟破损严重。


戏台另一大看点,则是八字影壁顶部的侧面风板,琉璃黄绿交融,细密的葡萄饰在阳光下恍若真物,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最令我惊喜的是,在左边最上方那串葡萄边上,竟然还有只小老鼠正在啃葡萄,诙谐俏皮,体现了富足祥和的民间愿望。


据说,现在这些精美的琉璃饰件均为复制品,将原件替换下来了,目前保存在省博物馆里。


这时,我们才发现,八字影壁侧面与后面三清楼的屋顶,浑厚庄重、气质典雅,檐上檐下满布琉璃饰件,都已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尽管不少已经剥落残缺,但依然不失其辉煌大气,在阳光下璀璨夺目。


戏台对面则是后土大殿,坐落于石砌台基上,由一排11间大殿组成,蔚为壮观,是后土庙历史最久的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里占地面积最大、最宏伟的建筑。


后土大殿是皇家规制,殿顶全部使用黄色琉璃,筒瓦,脊饰。虽然后土大殿始建年代不详,但经历代重修和修缮,现存为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扩建后的形制,距今已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可殿顶依然一片金碧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后土庙正殿纯粹用金黄色琉璃覆顶,并在殿顶的脊梁中央,饰以狮象楼阁、宝瓶等琉璃饰件,与宋代国家级寺庙规制相符,这样的高规格在晋中极为罕见,是山西古代规格等级最高的建筑之一。


殿顶的琉璃饰物古朴、华丽,造型优美,颜色纯正,如同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图画,被誉为中国古代琉璃的巅峰之作。



檐下斗拱、雀替,木雕精湛,正中匾额上书“厚德载物”四字,为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颔所题。



大殿两边各三间垛殿,左为三官祠、右为真武殿。三官祠内供奉着掌管天、地、水三界的三位神仙,天官、地官和水官;真武殿内供奉着掌管北方的神仙,真武大帝,也称玄武大帝。


在后土庙的东中轴线上,我们又见到一座巨大的影壁,影壁顶端的脊和吻、仙山楼阁都是用琉璃制成,闪光耀目。外方内圆的壁心以蓝、黄琉璃为主,保存完好。


“二龙闹海”构图新颖,匠心独具,两条黄龙姿态舒展强劲,动感极强,上下海水波涛映衬,中间一夜叉手持宝珠立于海面,配以五色云头、五彩祥珠,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至此,后土庙著名的“二龙戏珠”、“蓬莱仙岛”、“麒麟闹八宝”、“二龙闹海”4块精美琉璃影壁心,已经让我们一网打尽,实乃幸事。


步入东边一个宽阔的院子,一排卷棚顶的三座戏台,居中的五开间,两侧为三开间,依次排列相连,这种“三连台”,在我国古建中极为罕见。

山西的习俗,有庙就有台,戏台唱戏是酬神的。据说,最热闹的时候,三个戏台同时上演三出戏,且各唱各的。这就是传说中的好戏连台,唱对台戏。


“三连台”对面西起第一组建筑为吕祖阁,门上悬匾上有“洞天福地”四字,为明崇祯十二年所建,是供奉全真教北五祖之一吕洞宾的。


吕祖阁构筑精巧而独特,一层三面全部为砖券窑洞无梁窑,窑顶是砖木结合的阁楼。


这是一种当地特殊建筑的形制——窑套楼,即一层无梁窑,利用青砖起拱,取代梁架结构修筑而成;上层是在窑顶筑基而建的阁楼,砖木结合,巧夺天工。


中间是关帝庙,门上悬匾上有“忠烈秋霜”四字,创建于明万历二年,现存为清代风格。


中间为正殿,砖木结构的春秋楼,底层是窑洞式,前檐附廊;上层为杆栏式,重檐悬山顶,黄绿琉璃瓦覆盖,高直伟岸。


最东面为土神庙,清雍正七年所建,是供奉土地爷的庙宇。


春秋楼屋脊之上精美繁复的琉璃饰件,我个人认为是整个后土庙中最精美的。


远远望去,两侧威严耸立的鸱吻;正脊牡丹浮雕上,一边5位骑在马上的武士,分立左右,造型生动,色彩明快,组成了神奇雄浑的殿脊奇观。


雄狮托宝瓶彩色脊刹,镶嵌着“天下太平”匾额,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目力能及的脊瓴上,武士骑马飞奔,你追我赶,造型准确而生动。


后土庙古建筑群的每一处楼台殿阁,均以华美的琉璃饰顶,精美壮观、气势雄伟,色彩斑斓,可谓处处见琉璃,琉璃处处有,琉璃无处不在。进入后土庙,犹如置身于琉璃的世界。





造型各异的琉璃脊刹。精美的琉璃瓦件脊饰,和楼阁狮瓶、吻兽鸱尾、仙人瑞禽等,件件设计精巧、造型逼真,釉质细腻牢固,历经数百年不变色,现存的这些琉璃饰件很多已成为绝品。



殿阁顶部的琉璃装饰高大雄伟、色泽艳丽,脊瓴上的图案雍容华贵,各具韵致,形神兼备,造型鲜活。


后土庙现存的琉璃构件,多为明代正德年间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品。这些琉璃制品,图案别致,花色齐全,琳琅满目,流光溢彩,是当之无愧的三晋琉璃艺术的宝库。




后土庙釉色更是登峰造极,除了常见的黄、绿两色,还有稀有的孔雀蓝。尤其是孔雀蓝琉璃,在国内存世甚少,据说烧制技艺早已失传,实为不可多得的琉璃珍品。


后土庙旁,新建的后土文院,致力于重塑介休“琉璃之城”的文化名片,免费对游客开放。


大门两侧的新烧制的圆形麒麟献瑞,仿制“麒麟闹八宝”而制,色彩鲜艳,造型灵动,实现了古代技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院内是典型的北方皇家园林风格,小桥流水,假山影壁,玲珑精致的亭台楼阁,清幽秀丽的池馆水廊,叠翠流金的琉璃瓦片,雕梁画栋之间尽是古风意趣。


漫步长廊间,一抬头便可望见后土庙的琉璃殿顶。楼顶,龙吻高耸;狮饰、琉璃楼阁、莲花脊筒、兽头角神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制品的图画。这些琉璃制品,图案别致,花色齐全,琳琅满目,流光溢彩,被称为三晋琉璃艺术的瑰宝 。


此刻的我不得不承认,后土庙真是琉璃艺术的宝库,琉璃瓦、琉璃脊刹、琉璃鸱吻、琉璃脊饰……,件件设计精巧、造型生动,釉质细腻坚固,色彩丰富艳丽,历经数百年而不变色,无愧于“中国琉璃之乡”的美誉。

介休真的是一个宝藏城市,走进介休,仿佛漫步于琉璃的世界中,让我们从古建筑屋脊上的故事中,去感受琉璃技艺的奇妙。
千年炉火不熄,如今璀璨依旧。无论是俯视人间的琉璃鸱吻,还是护卫飞檐屋脊的珍禽异兽,介休烧造的琉璃制品,都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五彩斑斓的琉璃,既是我国建筑史上最独特的一道风景,也是我国古代琉璃工艺取得辉煌成就的见证。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诗人把美丽的彩云和五彩的琉璃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是美好的、难以保存的东西。但是介休烧造的琉璃,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光鲜亮丽,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琉璃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