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图
在重庆大足宝顶山,有一组石刻像,形象地阐释了禅宗《牧牛图》。《牧牛图》在宝顶山石刻的圆觉洞左边,龛高5.7米,宽29.1米。“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禅宗是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于中唐以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已成一枝独秀的局面。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的智慧,禅学者们拨开冗长枯燥的佛教义理思辩,强调“自悟、体认”,认为“心”是绝对的主宰,同时他们又将“自性”与“佛”划上等号,认为成佛不需外求,主张“识得自性即是佛”。在实践中,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耕牛就成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以牛喻禅曾经盛极一时。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杨杰)《证道牧牛颂》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一般在绘画上的牛,开始是全身从头到尾都是黑的,随着驯服随着调教,他慢慢的从头到尾,逐渐变成一个完全的白色的牛。在佛教的佛学里面,这方面的经典和著作较多,后来有很多高深大德,学者文人,也都常常写这种牧牛颂,牧牛歌等等。我们面前这个牧牛图,他一开始有 19 个大字,这 19 个大字是: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这就说明了这个牧牛道场所参照的内容,主要是依据杨次公的《证道牧牛颂》来雕刻的。杨次公又名:杨杰,是儒须人,号无为子。这个人在宋代官当的很大,他是宋神宗时的礼部郎,又出任润州点邢狱等职。他精通佛学,又很有音乐修养,是一代名家!曾著有《无为子集》《别集》等著作。但可惜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记载杨次公牧牛颂的文献。现在我们唯一能见到的就是我们眼前这个牧牛图。按照一般的牧牛颂,它分为十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十地修行。这时的过程是。未牧、初调、受制、回首、训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忘,这是常见的。但在宝顶山,它却是由 12 组构成的。
第一组“未牧”。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就像没有涵养的人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无法自控一样。第一头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冲出栅栏,正昂头犟项拼命朝山间狂奔,后面的牧人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但这个时候的牛,一点也不听话,怒目前视与牧人相抗争。
第二组“初调”。是一个牧人背着一只斗笠,一只手拿着鞭子,另一只手拿着牛绳,牛还是很犟!牧人拼命的拉,把牛的头拉回来了,但是显得十分的倔强,牛和人的附近还有一些竹林的造型,还有山雀等等。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
第三组“受制”。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牵牛,左手扬鞭,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旁边的颂词写道: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但还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说明还没有彻底调伏牛的犟性。
第四组“回首”。一个牧人,戴着斗笠,一手拉着绳子,一手撑着斗笠,背上还背了一个竹鸡笼。这个竹鸡笼,实际上是小朋友养竹鸡的笼子,这个笼子跟我们常见的方形圆形的都不同,他一面是凸起来的,一面是平的,他把这种小竹鸡放在里面,然后绑着自己的肚子上,这样人的体温,就可以保护小竹鸡,这个小竹鸡才容易养活,所以这里看上去很有生活气息的。这一组牛,虽然后面还有一只老虎下来,但这只牛没有动,好像老虎也没有让他感到惊慌,这就开始显得平静了。这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舌头都顶出来了。右边的牧人听得喜笑颜开,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拢了。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大家请看,左边的牛也悄悄地凑过来,竖着耳朵,瞪大眼睛,正在偷听哥俩儿的秘密。这个造型极为生动,右边的牛好像对主人的秘密并不感兴趣,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在这里,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规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第七组“任运”。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虽然绳子可以不挂在牛鼻子上了,牛也不会到处乱跑了,但是到了早上晚上还是需要人去寻他,这说明牛还没有完全能够解脱羁绊这种程度。比喻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了驯服无碍的心性。
第八组“相忘”与第九组“独照”并列。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笛声悠扬动听,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舔着蹄。牛的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了。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畅饮山泉。这说明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但牛在饮水就表明它对外界还有需求。对外界还有所求,烦恼就不能净绝,所以还需继续修炼。
第十组“双忘”。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小猴在此代表外界的干扰和红尘的诱惑,这一切对牧人不再起作用,说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体澄静。到了这种境界,即使出入红尘凡世也无所谓,因为他的心性已经纯化透明、清净自由,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
第十一组“禅定”。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修行者头顶上方刻颂一首: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比喻执着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风,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山岩清泉溶为了一体。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修行者的“本我”还存在,他的物质体还存在。按佛家的说法,色相存在,引发贪恋执着心识的可能性就存在,就象病根未除,就有可能旧病复发,要修得不留色相于世间才行,所以还需进行最后一步的修炼。
第十二组“心月图”。修炼到最后,修行者由定生慧,进入万象皆空之境界。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这轮亘古长存的皓月。这组造像叫做“心月图”。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心”大多数代表的是思维器官,“心月”的意思就是通过逐步的磨炼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空灵如皓月,一尘不染的境界。
皓月下写着:“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了了了无无所了:“了”即“了悟”之意。大彻大悟之后就无了悟的对象了,但从始至终却并没有去执着于任何名相,并没有去执着于了悟什么。心心心更有何心:佛教将心分为三百六十种,有善心、恶心、不善不恶心三大类,其中贪心为万恶之源。但当你彻悟 “四大皆空”之后,凡心俱息,还会有什么心呢?贪恋执着的心性哪里还会存在呢?这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个意思;了心心了无依止:了悟了自性的心不会执着于外景,是无所挂碍的,就如天上的明月,一尘不染,亘古长存,光耀古今。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前面说了,人代表修行者的物质体,牛代表修行者的心,代表修行者主观的精神世界。修炼到这里,这二者已不再呈名相,不再着痕迹,而是高度圆融,高度统一,物我双忘。它们就如同被明月寒光映照出的那些虚幻光影一般瞬息万变,刹那生灭,向我们昭示了“空”的含义和“空”的境界。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若要问这“空”的个中究竟,那么你们就看看大自然中那一丛丛随缘而生,缘散而灭,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野花芳草,它们就蕴含了佛法般若的深刻道理。正如同禅宗所说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整龛造像要求修行者通过循序渐进的修炼,而达到主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即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物我双忘”的最高精神境界。
这龛造像取材于现实,采用了山中牧牛的表现形式,顺着山岩的自然弯曲,利用岩间的流水,刻出了牧人挥鞭赶牛、冒雨登山、吹笛击拍、攀肩谈笑、畅然酣睡;牛儿翘尾狂奔、侧耳倾听、跪地饮水、自舔其蹄这些生动逼真的形象。其别致的民间情调,抒情诗一般的艺术节奏,把人们带入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象之中。古代的艺术家们在表现禅宗教义的同时,也有趣地告诉了我们古代的放牧生活以及康乐的田园风趣。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往往会使得人们忽略了其宗教含义,而沉醉于云缠雾绕的林泉山水,以及牧人和牛儿的各种质朴、生动的情态之中了。
在佛门中以牛比喻心,以牧牛比喻参禅悟道,由来已久,在印度的《阿含经》中,就有牧牛 12 法之类的文献。到了姚秦时,鸠摩罗什著名的佛学家,也曾翻译过《佛说放牛经》等。在印度佛典的影响下,我们中国的佛教徒文人雅士就不断的写牧牛颂,牧牛歌,牧牛诗等等,一般都是所谓十地修行十个过程,从未牧到双忘,我们这里是 12 则,常见的牧牛图都是十组,这十组里的独照,是有人无牛。说明这一个就是最后一个过程,就是人牛不见杳无踪,他是既无人又无牛,所以我们常见的牧牛图都只是八牛九牧。唯独咱们宝顶山的牧牛图,确实是足足的十牛十图,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觉得宝顶山的这组牧牛图,它不是简单的抄袭别人的,而是在这里有自己的创新,这是其一。其二:在密教中分为金刚界和胎藏界,根据有关的经书记载,胎藏界他们认为修行者如果修行圆满,你这个心是什么形象?是莲花形象,以莲花开的饱满不饱满,有无残缺而表示修行是否圆满,这是胎藏界的图像。这个圆月称为新月图,这是金刚界的心相图。如果修行圆满,那么心如明月。在这里,既有莲花,又有圆月,这说明这一组造相他是把密宗胎藏界的和金刚界的星象图,融合在了一起,这也是看到它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