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大足石刻之五:六道轮回图

作者:lwt0078 显示图片

六道轮回图

        大足石刻的“六道轮回”摩崖造像,位于宝顶山第3龛,顶部为平顶,顶高7.80米,像宽4.80米。龛中刻有一个直径为2.7米的圆形巨轮,名“六趣轮”。按照佛教的说法,此轮是载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轮外刻“无常鬼”(或称“阎魔死主”、另有一说叫“大转轮王像”),头顶“三世佛”,蓬头獠牙,脚踏鳌头,口衔轮沿,双臂环抱巨轮,以此表示人生之“业力”不可逆转。
       “无常”是佛教哲学范畴中的一个名词概念。如果我们把空间、事物缩到极限时就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刹那变化,刹那生灭的,佛教把这种瞬息万变刹那生灭叫做“无常”。这里把“无常”这个词人格化为“无常鬼”,让它来掌握生死轮回,以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不永恒。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长舒两臂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即:业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为转移。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中心圈(第一圈):中刻一结跏跌坐的卷发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即:众生一切善恶行为都由思想意志所推动,发什么样的心,就导致造什么样的业。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各不相同,来世就会在不同境界之中轮回。
      在修行者的座下左侧有一只猪,右侧有一只鸽,座下有一条蛇。猪表“贪”,蛇表“嗔”,鸽子表“痴”,它们象征众生轮回之苦的根源。佛教认为,人生有诸多恶业因,其中尤以“三毒”为最,成为产生诸恶业的根本,故又称为“三不善根”,列为“根本烦恼”之首。佛教不认为宇宙间有绝对操纵生命的力量存在,众生的一切皆由自己的选择(或说自己的业力)所致。发善心就造善业,得善报;发恶心就造恶业,得恶报。

       
      


第二圈:形象表示了六道,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下三道);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上三道)。众生都在这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随业而升,业尽而沉。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做好事有好报”的信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警诫,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了维护中国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
       “天道”(在正上方)、“阿修罗道”(即战神道,在左上方)、“人道”(芸芸众生,在右上方)、“饿鬼道”(在右下方)、“地狱道”(正下方)、“畜生道”(就是来世变牛变马变畜生,在左下方)。
        上三道的正上方为天道。日月绕须弥山顶,顶上安宫殿,此道清洁光明,富丽堂皇,非人类世间所能比拟,这是佛学里所讲的小千世界,天道就是做善事最多的去的地方,是最好的报应;左上方为阿修罗道。是一位三头六臂,手持诸般兵器的阿修罗像,手擎日月,侧有侍者,下有献供者,阿修罗是一个不天不人,不鬼不神的角色,把他从天道中分离出来,表示享天福而怀嗔心;右上方为人道。共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代表四大部洲,苦乐同道,为世人所居;
      下三道的正下方为地狱道。刻有漆黑的地狱之门,旁设有沸腾的油锅,一马面卒正拖一人去受刑,这是众苦集聚的场所;左下方为畜生道。刻有一狮、一牛、一马,任人驰驱,互相蚕食。此道是一切动物群聚之处;右下方为饿鬼道。一饿鬼手抱一人,口咬其头,侧边一鬼贪馋欲夺,下有一人恐惧欲奔。

        


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表达了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的运作过程,亦即佛学名词中的“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等。这是众生在轮回中彼此互为条件或互为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第三圈的上方正中小圆龛内,刻一罗刹将军,身著将服,手执宝剑,危襟端坐。以下沿反时针方向依次刻,表现了“十二因缘说”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人生彼此互为条件或互为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在这一因果链条中,贪爱又被视为众毒之首。佛教认为,人们若要解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就应从去掉贪爱着手。

        
     


第四圈:为了更形象地说明生死轮回的具体过程,于是第四圈分十八格,每格中于瓦罐似的套筒里刻出一个个生灵转世轮回的图像。从“天道”开始,沿反时针方向依次可见套筒两端刻有:人头人尾,人头畜尾(天道);狼头人尾,牛头畜尾,狮头畜尾(阿修罗道);禽头畜尾,畜头蛇尾(畜牲道);马头蛇尾,鱼头人尾,蛇头畜尾(地狱道);人头畜尾,畜头畜尾(饿鬼道);猪头畜尾,龙头人尾,鸟头畜尾(人道)等等,这可能表示的是受胎生死像,以头示生所属,以尾示亡所属。
        第四圈里,许多皮囊裹着一些生命体呈逆时针走向。其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死此生彼,生生相连如流水相续不断。如:1开始从蛇变鱼、2变马、3到4变为人,到5变为穿粗布衣服的穷人,继续做善事,变为6即传绫罗绸缎带管帽的“官人”,如果做恶事,又变为畜生。以此鼓励人们尽可能存善心、行善事。

        
       


那么众生脱离不了苦海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让众生在轮盘中轮回的动力是什么呢?——在轮盘右上方刻有谒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
        


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贪”;
       
      


轮盘右下方刻有一猴子一边抚着生殖器,一边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是众生的“贪”、“爱”之心使得轮盘旋转不休。

        
  


       在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的下面,还有一幅画,刻的是:欲求不得的猫(下),欲逃不得的鼠(上),喻人生的困苦。佛教认为“苦”的根本是什么?欲求不得,这幅图做了解释:下面的猫想吃上面的老鼠,由于竹子又细又滑,猫爬不上去,吃不到。老鼠想逃生,下面猫守在那里,逃不得。就是一个求食不得,一个求生不能。看是不是双方都痛苦?
        在轮盘上的各道佛光中,坐着许多佛和菩萨像,其意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只是佛性受“贪”、“嗔”、“痴”三毒的影响,被红尘所淹没,没有显露出来,这三毒蒙蔽了我们的真性,从而使我们背离了大我。只有皈依神佛,诚心修炼,才能使我们回到大我,我们的真如佛性才能显露出来。
      佛教轮回说的基石是“灵魂不灭论”,认为人的躯壳瞬息万变,只有灵魂永恒不灭。既然“灵魂不灭”,那么人的生命就不会仅限于目前这一世了,还有“前生”和“来世”。
       人作为物质体,要吃饭穿衣才能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向外界索取,就必然要造“业”,按佛家的说法造业必有果报。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拔众生出苦海。
      所以,佛教又认为,坠入业报轮回之中并非无法解脱。轮外左右上方刻有颂偈,意思是只要勤修戒、定、慧,断除无明,斩断烦恼,息灭“三毒”,就能得正果而成佛。在轮盘的左上方有谒语:君看轮外恒沙佛,尽是轮中旧日人……按佛家的说法,佛与众生并无根本区别,寻其究竟,都是地、水、风、火四大所造,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觉悟”与否。所谓“迷者佛是众生,悟者众生是佛”。“佛”的意思就是“觉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