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日游 | 三星堆博物馆 成都博物馆 交通与美食

作者:Amy 显示图片

本篇介绍如何到达成都、成都市交通,美食,以及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含亚洲文明古国金属艺术展)参观攻略等内容。


成都主要有两个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距离:位于成都简阳市,距离成都市中心大约60公里,(以到达春熙路为例)驾车大约1小时,乘坐地铁大约1.5小时,机场公交专线也大约1.5小时,但由于倒乘等车步行等因素最好要预留出2个小时的时间。
地铁:天府机场共有T1、T2两座航站楼,面对面围成一个O型,共用同一个地铁站。如果去成都市中心,都在“天府机场1号2号航站楼”站乘坐地铁18号线,再在“成都南站”站换乘1号、7号线。
注意:地铁18号线终点站是“天府机场北”,这站是不到机场航站楼的,这一站是到达机场办公区域的。
公交专线:详见下图。我们住宿的地方离地铁站较近,因此没有尝试这个机场公交专线。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距离:位于成都市西南,距离市中心大约20公里。(以到达春熙路为例)驾车大约45分钟,乘坐地铁大约45分钟。
地铁:双流机场也是有T1、T2两座航站楼,对应地铁10号线“双流机场1航站楼”和“双流机场2航站楼”两个地铁站。往市里坐到终点站“太平园”,可以再倒乘3号、7号线等线路。

两机场间交通:两个机场可通过18号线——9号线——10号线倒乘到达,需要1.5小时的路程。也可乘坐机场公交专线5号线。

成都一共4座火车站:成都站(俗称成都北站)、成都东站、成都南站、成都西站。均有地铁通行,比较方便。


成都地铁线路丰富,还有一条环线,基本形成了蜘蛛网型。我们选择酒店时也基本选择在地铁站旁,去哪儿都方便。
公交地铁均可通过支付宝申领交通卡。


做好准备,出发啦


嗯,去程飞机竟然赶上这么一个“无窗”的座位,倒是防了晒了~~~


到达酒店已经很晚了,放下行李赶紧觅食。成都很多小区都有这种社区火锅。
我们七拐八拐进了小区,一趟街都是火锅和串串,整条街都弥漫着诱人的麻辣香气。


第一顿,不敢吃太多辣的,怕影响转天重要行程,所以就点了一点串串。
把涮好的串串撸在一个大盘子里,在麻辣汤汁里搅拌,这个麻辣味道达到了我的极限,但很香,洋葱竟然是甜甜的。


又在旁边小摊买了红糖糍粑、蛋烘糕和唯怡豆奶解辣。


马路边,吃着串,出着汗,喝着冰凉的水儿,吹着凉爽的风,太舒服了~

去成都,最最最想去的就是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文化是从新石器晚期到西周初期的独特的古蜀文化。
三星堆博物馆在广汉市,与成都市中心直线距离40公里。我们决定乘坐高铁去,因此酒店定在距离成都市中心和成都东站都不太远的地方。
一大早,我们在酒店吃好早饭,乘坐地铁抵达成都东站。来回的高铁票是前一两天提前买好的,稍稍有些抢手,这个方向的高铁基本是去绵阳和西安等方向的,我们只是乘坐其中的一站。从成都东站到广汉北站的高铁,18分钟,18元。
从广汉北站出来就是等待着的排成长队的出租车,差不多每隔10秒就有一趟出租车出发。从广汉北站出来的乘客基本都是去三星堆博物馆的,在清早的大马路上,出租车形成了一只浩浩荡荡的车队。大约二十多分钟,到达三星堆博物馆入口。


门票:
必须提前在微信公众号“三星堆博物馆”中购票,现场无售票窗口,最早可提前一周通过网络预约购票。购票时须选定一个时段进馆(一天有四个进馆时段,出馆时段无限制),并录入身份证信息。
票价:
72元/人。进馆需要刷身份证进入。门票限当日的入园、综合馆、青铜馆、修复馆各使用一次。
开馆时间:
综合馆8:30~18:00,青铜馆8:30~18:30,修复馆9:00~17:00。全年无休,周一不闭馆。
由于新展馆布展需要,自2023年6月20日起三星堆博物馆将暂停对外开放。在博物馆院内,我们看到了接近建设尾声的新馆,看起来比现在的综合管和青铜馆加起来还要大。据说,新馆将在2023年7月底开馆。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广汉市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古城有居住区、作坊区、祭祀区、墓葬区,月亮湾城墙或为宫城城墙,古城始建于夏代,至商代中晚期成型。

为什么叫做“三星堆”遗址呢?这里本是平平无奇的三个大土堆。
直到1929年当地农民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一名英国传教士得知后,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华西大学博物馆于1934年组成考古队进行考古挖掘,但随后停滞。五六十年代,又不断挖掘出横梁子、月亮湾等遗址。1986年,三星堆遗址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现。现在仍然不断有精美文物出土。


陶三足炊器,三足中空,成鼎立之势,足下生火加温,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 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沿头。

考古意义上的三星堆遗址分为四期,时间跨度为距今4800-2600年。其中,一期(距今4800-4000年)属新石器晚期;二三期(距今4000-3200年)进入文明时代,大约对应夏商时期,大部分出土的文物都在二三期;四期(距今3200-2600年),对应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二三四期又称为三星堆文化时期。


上图为各种陶鸟头勺把,各种陶猪头、陶狗头,陶双耳杯,陶人。很可惜没有看到网红“愤怒的小鸟”陶猪头。


三星堆出土了很多的玉璋。
祭山图玉璋(上图右下),其重要地位并不在于玉璋本身,而在于刻于其上的“祭山图”。玉璋正反两面上下对称刻画着人像、山陵的图案,可能表现的是巫师祭祀山陵的场景。
玉边璋(上图右上),体型较大较厚实,重要的是其两侧刻划的平行线条,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使用的什么工具刻画出如此平行规整的线条呢~
玉璋(上图左下),最薄的玉璋。玉璋一般是从大块玉石(如下图左下玉石)上切割下来的,如此脆的材料,切割的如此薄,还要保证其不碎裂,制作出一块如此大的玉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的尝试。


各种展出的还有其他各种石器、玉器。石蟾蜍(上图右上)雕刻得惟妙惟肖,新时期时代的玉牙壁形器、夏代石壁、商代玉环(上图中下)和玉戚形璧(上图左上),玉琮(上图右下)、玉圭、玉戈。
大厅内还摆放了几块玉石原料(上图左下),亲手抚摸这平整的切面,似乎眼前投射出三千多年前切割玉石的场景。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三星堆遗址出土最多的当属青铜器。铜罍(lei)(上图左下)、铜尊、铜牌饰、铜铃。


青铜大立人,整体线条抽象、流畅。是三星堆博物馆中本人最喜欢的一件文物。人像身高1.8米(含冠),加上底座通高2.6米。


青铜大立人由人像和底座两部分分段浇铸而成,身体中空。从袖口、衣摆、侧襟等位置可以看出这位大立人身穿三层衣服,其上纹饰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双手手型环握中空,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有可能是大象或神山)。


金杖,长1.43米。应该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在金杖一端,有一段錾刻的图案,图案由人头像、箭、鸟、鱼组成,不知是王杖还是法杖。我国夏商周均以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而三星堆出现了象征权利的金杖,反映出古蜀与中原王朝之间文化差异,显示出浓厚的神权色彩和地域特色。


青铜神树,目前修复高度3.96米,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形体最大的一件。
它刚出土时残破不堪,共计2479块碎片。
铜树底座为三足鼎立之势,象征着三座神山相连。底座之上是神树与盘踞之上的龙。


神树分为三层,每层分三个树杈、四个枝桠,每个树杈上又立着一只神鸟,共九只神鸟(上图左)。神树一侧有一条龙从上而下倚伏在树干上(上图右)。
关于青铜树表达的意义,目前主流意见为,九只神鸟(顶端或也有一只)代表“金乌”,即后羿射日前天空中的太阳(在古代“十日神话”中,太阳的运行是由乌鸦即“金乌”背负而行),或许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


三星堆出土了不止一棵青铜树,展厅中另一棵稍小,上图中的一些青铜小物件应该是悬挂在这棵小青铜树上的挂件。
同时展出的还有各式铜铃:兽面纹铜铃(上图中间),鹰形铜铃(上左),铜铃(上中、下左)。


青铜兽面,三种样式各三件,共出土了九件。


青铜罍


青铜神坛,虽然为残片,但仍见其精美,上图左上角为其复原图。


青铜人头像


青铜纵目面具,眉目之间竖一条夔龙。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除此之外,在三星堆还出土了其他一些金面具。


青铜纵目面具,高0.66米,宽1.38米,三星堆出土体型最大的面具之一,其纵目、宽耳、高鼻、阔口。正面额头还有切割出的方孔,可能是安装其他装饰部件的。


青铜大鸟头(上图左上),这在三星堆出土的鸟类造型文物中形体最大的一件。出土时,发现其勾喙口缝及眼珠周围皆涂有朱砂。
青铜太阳轮(上图右上),直径0.85米。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大量的太阳纹饰,说明“太阳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国的宗教文化中颇为突出。
青铜鸡(上图中左),是三星堆出土的为数不多的写实手法的青铜文物,与各种抽象夸张的文物形成鲜明对比。
青铜鸟,就不用多说了,三星堆出土了众多的鸟形象的文物,从陶制品到青铜品,形态各异,甚至可以认为古蜀人是鸟图腾崇拜。
青铜蛇(上图下),为分段铸成的,每段之间由铆孔嵌接,其背部有小小羽翅。
青铜龙柱形器(上图中),此器形似一只龙趴卧在柱子上,其下巴有胡须,耳朵硕大,头顶山羊角,脖颈细长,柱后侧浮雕后腿及上翘的尾巴。说是龙,但并不是传统的那种蟠龙。


青铜鸟足人像。这可能是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唯一一件复制品了,那真品去哪儿了呢?技术人员正在将此文物真品与新挖掘出的“原身”进行“合体”,在网上看到合体文物照片后,惊叹古蜀人非凡的想象力。希望新馆建成后,这些“奇奇怪怪”的展品能一一亮相。


修复馆中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三星堆博物馆总体来说不大,三个展馆,我们参观时间大约5小时,加上逛文创和中间休息差不多6个小时。
其实这个参观时间是超出我们的预计的,我们本计划参观三个小时,所以一开始买的中午一点多的火车票,到了中午十二点发现还没出综合馆,因此果断改成下午四点的火车票。

7月底新馆启用,新馆的占地面积估计比三个老馆加起来还要大,据说展品也要增加几百件,到时候估计得安排一整天的时间了。

出了大门,就可以直接打到出租车。司机师傅很爱聊天,聊文物,聊新馆,聊美食,二十多分钟的车程瞬间就到了。

自从第一天在这趟小街吃了串串,我内心就决定,一定要在这里吃次火锅。


随便挑了一家坐定,选的微辣锅底,没想到鲜鸭血超级嫩也很好吃,也没想到干碟竟然是甜的。


又在街对面吃了甜水面和饺子。甜水面真的是甜的!

地点:
成都博物馆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以西,地铁1、2号线均在天府广场站下车即可。
票价:
免费。在“成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官网预约。进馆需要刷身份证进入。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四、周日 9:00-17:00;周五、周六9:00-20:30;周一闭馆。
展厅:
常设“成都历史文化”四个展厅、“皮影、木偶”两个展厅、“人与自然”展厅。
我们还有幸参观了“亚洲文明古国金属艺术展”临展。


上图为:距今63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巫山大溪遗址出土)。距今4500-37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圈足尊和平底尊(宝墩古城出土)。夏商时期的青铜面具(三星堆遗址出土)。商周时期的玉矛(金沙遗址出土)。商周时期陶纺轮(成都市区出土)。西周时期双耳铜罍(成都南郊出土)。

成都市周边发现了很多的古城遗址,包括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郫县古城、鱼凫古城、宝墩古城、双河古城等。其中,以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约当夏-商时期) 与以成都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约当商-西周时期)前后承继,是古蜀王国的辉煌时期,构成了中国古代区域文明发展的独特模式。


铜盏,春秋战国时期。铜盏是楚文化典型礼器之一,此类器物的出士反映出晚期蜀文化与楚文化的密切联系。
器盖顶部的抓手由通体镂空的蟠蛇组成,四周有镂空兽首形钮,盖缘还有小卡扣。周身饰有綯索纹、蟠虺纹、三角蕉叶纹、卷云三角纹、重环纹等纹饰。


成都商业街出土了一具战国时期的船棺,其中藏有大量漆木器。漆木器一般是在木胎上涂黑漆,再在黑漆上用朱红绘制图案。上图为其中一件漆豆,漆豆一般是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


楚式铜敦(dui四声),战国,出土于成都中医学院。

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是迄今成都平原发现的古蜀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时代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前后),大约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古蜀王国开明王朝时期。墓中出土了巴蜀式兵器、印章,以及楚文化的铜鼎、铜缶、铜敦等。据说文物现展于四川博物院,下次可以去川博参观一下。


石犀,秦汉时代,出土于成都市天府广场北侧。重约8.5吨,此石犀很可能是李冰父子治水所作的那五头石犀之一。


巴蜀图语,又称巴蜀符号。指古巴蜀地区铸印或刻划在器物(主要是铜器,也有少数漆器、陶器)或印章上的一种定型化的象形文字,是古巴蜀文化体系的一种表现,已发现的巴蜀符号超过二百多种。其出现于西周,流行于战国时期。据推断,巴蜀符号可能产生于古蜀国的开明王朝时期。


陶狗,东汉。


陶俳优俑(也称说唱俑),东汉。


车骑出行画像砖,东汉。


铜樽,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成都大湾汉墓出土。此樽,盖高且呈山形,最高处立有凤鸟,樽身刻有精美纹饰,底部为三兽足。


铜扁壶,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成都大湾汉墓出土。扁壶最早源于先秦时期,主要用来盛酒。


陶俑,成汉(公元306-347年)。
成汉,是秦汉以来少数民族以成都为中心创建的第一个割据政权,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政权的国家之一。


红地团花对鸟纹锦,唐朝。
蜀锦,一方面,在青海、新疆等丝绸之路出土了大量唐代蜀锦;另一方面,现存于世的蜀锦中,有一部分是当时由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的,现被珍藏于奈良正仓院和京都法隆寺,非常珍贵。
唐初,出现了“陵阳公样”蜀锦纹样。是在传统蜀锦艺术基础上,吸收波斯、粟特等纹饰特点,组合祥兽、花鸟等图案,主要花式有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


另外民俗展厅还介绍了竹琴、四川清音、四川相书等曲艺形式,以及四川美食、民俗生活等内容。


另外还有两个展厅介绍我国各地皮影艺术以及木偶艺术。


有幸参观了成都博物馆的这个临展:亚洲文明古国金属艺术展。


铜牛车,前2500-2000年,苏美尔早期王朝时期,土耳其。


阿马尔辛铭文铜碗,前2045-2037年,新苏美尔时期,美索不达米亚。
此铭文为“阿马尔辛、无坚不摧之王、天下四方之王”,阿马尔辛是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的第三位国王。


人物造型铜奠基钉,前2400-2250年,新苏美尔时期,美索不达米亚。
奠基钉是苏美尔常见礼器,用于划定神庙建造区域,与奠基碑铭一起埋入地基,后人便可知道神庙的用途和建造的国王。


铜斧,前2000年左右,阿姆河文明,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铜斧上雕刻野猪的眼睛和卷曲的鬃毛。


阿姆河文明,公元前2200-1500年出现在阿姆河上游的一个史前城市文明,称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联合体”,也称“阿姆河文明”。文明区域大概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北部、土库曼斯坦东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以及塔吉克斯坦西部。
上图为几种纹饰的银杯,均属阿姆河文明。


铜化妆容器及化妆棒,阿姆河文明,阿富汗或巴克特里亚。
铜化妆容器用于盛放眼线膏,将矿物粉末放入容器中,再加水或油溶解。含铅的眼线膏发源于埃及,可防蚊虫和细菌,保护眼睛受紫外线伤害。


镂空印章,阿姆河文明。这种纹饰特殊的镂空印章是阿姆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多为铜合金。


羊头装饰银手镯,前900-600年,新亚述时期,伊朗。
双兽首的非闭环手镯,盛行于西亚、中亚和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在古波斯和古希腊得到继承与发展,通常作为身份和王权的象征,多以贵金属打造。


裂瓣纹铜篚簾,新亚述时期,美索不达米亚。
篚簾(Phiale),又称帕特拉,一种圆盘状容器,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常用于祭祀。


上图上:铭文铜杯、裂瓣纹银钵、凸棱纹银篚簾(新埃兰时期,前700-600年,伊朗);
上图左下:裂瓣纹银篚簾(米底王国时期,前700-500年,伊朗);
上图右下:莲花纹铜篚簾(阿契美尼德王国时期,前600-300年,伊朗)。


乌拉尔图王国(公元前900-500年),是赫梯王国衰落后,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建立的几个文明王国之一。
上图为乌拉尔图王国时期的:铜马面装饰(土耳其)、司芬克斯铜像(伊朗)、双牛头铜容器(土耳其)、狮子装饰杯(伊朗)、翼人格里芬鎏金铜腰带(土耳其)。


卢里斯坦青铜器,是指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卢里斯坦(今伊朗西部地区)生产的一批风格独特的小型金属制品,有着明显的游牧民族风格,大多没有铭文。
上图为:山羊饰铜磨刀石、神兽装饰铜祭器、铜扣针、圆盘形装饰铜别针、翼牛纹铜容器(可能原产地为巴比伦)、长流铜壶。


来通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伊朗。
来通杯(Rhyton),起源于古希腊地区,传入西亚时间应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是一种酒杯,兽首处有泄水孔,一般用于祭祀活动。


帕提亚王国(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安息帝国。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西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安息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成为了商贸中心,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
上图为帕提亚王国时期的:山羊装饰银钵、银装饰板、格里芬把手铜香炉。


萨珊波斯帝国(224-651年),也称波斯第二帝国,(其居民称萨珊王朝为埃兰),萨珊王朝取代了被视为西亚及欧洲两大势力之一的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共存了超过400年。也是最后一个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
上图为萨珊波斯时期的银盘和银壶。


铜鹿,印度-斯基泰王国时期,前400-200年。

参观完成都博物馆,已是下午2点。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按照原计划,直接去基地看大熊猫,时间上也是来得及的,但是只能随便买点面包之类的抵下饥饿;另一种,正式去吃个川菜,放弃看大熊猫。我们选择了后者。

从成都博物馆出来,我们骑着共享单车,直奔太古里的明婷小馆。


我俩觉得,到了四川,一定要尝尝正宗的麻婆豆腐,于是我们点了脑花豆腐,我理解就是比麻婆豆腐还多加了脑花。这道菜对于不太能吃麻辣的我们来说,稍稍超过了承受范围,香是真香、麻也是真麻,就好像神经被阻断,最后记忆里只剩下和麻辣的这场对抗。


好像是叫青椒鳝丝,这个也好吃!没有脑花豆腐那么麻,还透着清香。


回锅肉,肉肥而不腻,夹着葱,满口爆香。这个实在太好吃了!!!被我俩公认为此次成都之行,最好吃的一道菜。


时间尚早,并且由于吃得太撑,我们决定步行去宽窄巷子,消消食。
这个大熊猫下面马路边排着好长的队,可能是机场公交专线的等候区。
我们穿过春熙路、天府广场和人民公园,到达了宽窄巷子。





已经快晚上10点,对面小区只剩零星几个菜摊和烧烤摊,买了份烤脑花和烤苕皮。
脑花这个东西,我不太能接受,口感比豆腐扎实要更腻一些,没有豆腐那种清爽感。
苕皮就是红薯粉,在里面夹了一些菜,加上酱料,烤完之后外皮是有点脆有点糯的,还可以。


类似于冷锅串串,有泡椒和麻辣两种味道,我是觉得口感脆的部位做成这种串串更好吃。
由于下午吃得太撑,晚上本来不想吃饭了,看见这个也就是想尝尝味道,结果越吃越开胃。
这种又凉爽又麻辣的感觉,尤其适合夏天。


附上一张不知是哪里的“脑花山”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