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 有一个峰岩奇绝山水神秀的仙都

作者:云岭东 显示图片

2023年5月21日,我们从上海市区出发,历时4个多小时,到达浙江丽水缙云,中午时分,从长深高速出口进入缙云,从魔都来到了仙都。


仙都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景区总面积5.23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缙云仙都景区因唐玄宗李隆基惊叹“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乘兴御书“仙都”两字而得名。
在进入景区前,我打了电话给预定好民宿的老板娘,报了我们的车牌号,请她预先报备,这样车开到了景区大门时,门禁系统拦杆自动升起,我们顺利进入。


仙都景区由鼎湖峰、小赤壁、仙都观、倪翁洞、朱潭山等五大景点组成。
景区散客成人票90元一张(含五大景点),两天有效,我们去时,发现除鼎湖峰景点需要检票进入,其余景点都不需要查票。还有景区交通车,20元一人,停靠五大景点。自驾车可行驶,但要在停车场或规定划线区域停车。


我们下午即去鼎湖峰。





 鼎湖峰,又名独峰、丹峰,俗称石笋。东峙步虚山,西临练溪水,底部面积2468平米,顶部面积710平米,高170.8米,拔地参天, 凸现阳刚之气,为一亿六千万年前火山喷溢堆积的流纹岩台地,经地质外力作用而形成柱峰奇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
据说轩辕黄帝在峰顶用鼎炼丹,鼎重达千斤,把峰压成了凹形,下雨积水成了一片湖,即为鼎湖。轩辕黄帝升天后,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为鼎湖峰。






黄帝祠宇,原名缙云堂,曾是轩辕黄帝三大行宫之一——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 326 - 334 )年间,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
黄帝祠宇坐东南朝西北,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




轩辕殿是黄帝祠宇的主殿,也是供奉黄帝的地方,殿门和殿宇内部以红色调为主。


黄帝祠宇---中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有“天下第一祠”之称。
中华文明中,黄帝是个始祖级人物,黄帝是华夏部落的祖先,被称为人文始祖和五帝之首,关于他的事迹,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演变成传说,黄帝本人也被后世尊为神。
后人祭祀黄帝,主要为了溯根追源,同时感谢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我们乘缆车上到 步虚山巅。


步虚山是鼎湖峰的后山。它东西走向,东接高天坪,西为石笋漏,南为下官坑,北俯板堰,海拔高364米。
它的西头原与鼎湖峰为一体,形成于白垩世晚期,后经流水的冲刷和寒暑风化(垂直节理),才慢慢自然崩塌分离,形成许许多多尖柱状的石柱。




步虚亭,立于鼎湖峰身后 步虚山巅的昆台之上,高约五米、四角单檐攒尖顶式,因山而名。一九七九年建,亭额为沙盂海所题。据说建这亭时,曾挖出石砚、石笔,可能是古人祭天时供奉神仙之物。
在步虚亭远眺,仿佛置身仙山琼阁,凭高四望,可尽兴观赏鼎湖峰巅奇观和九曲练溪、十里画廊胜景。
山风松涛,徐徐而来,那登天之汗,登山之累,此刻全消。







乘缆车下山。



在午餐时,曾听餐馆老板娘说过,周日下午2点半左右,朱潭山有老农牵牛表演。
我们在鼎湖峰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往朱潭山赶去。



古时,朱潭山因朱熹在仙都讲学时曾经在此地泛舟而得名。由仙堤、朱潭、晦翁阁、九龙壁、超然亭等景观组成。
朱潭山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天下名人于此驻足。建国以后,成为中央、省、地方领导和游人留影的必到之处。这里也曾是《阿诗玛》、《绝代双骄》、《天龙八部》、《汉武大帝》等数十部影视剧的拍摄基地。




我们到时,近下午三点,一场表演刚结束,老农已牵牛走了,只能等下一场。





好溪水畔的仙堤,视野开阔,是观赏鼎湖峰与仙都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最佳视点,还是当地恋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之地。





等到三点一刻,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老农牵牛、村姑挑担终于在仙堤上亮相了。
众多游客的目光、单反相机、手机即可对准了这个方向。




虽然是表演,或者说摆拍,但我认为还是再现了本地农民在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穿蓑衣扛木犁的老农、老黄牛、挑担的红衣村姑与大自然的美景构成了一副如此和谐的画面。
请看视频:

第二天在住宿的民宿早餐时,民宿老板同我们闲聊时,提议我们到缙云“岩宕书房”去看看,说最近去那里的游客很多。
我们欣然接受,早餐后驱车出发,导航目的地就是“岩宕书房”。


到达岩宕书房外面的停车场,刚下车,一场瓢泼大雨如期而至,从停车场到书房入口还需走五百米左右的小路。这时一辆电动三轮车等候在停车场大门口,骑车的男子看着像当地人,问到入口多少钱,他说“五块”,两人遂上了车。迎着大雨驶到入口,付钱时他说一人五块,也懒得跟他争了。
后来,看到他在大雨中又跑了几个来回,这“短驳”生意还真不错。



岩宕就是人工采石而留下的废弃采石场,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形成了宛如天成的景观。
缙云素有“石城”之称,自古以来,开山采石就是缙云老百姓“挣饭吃”的手段,在宋代还产生了“宋代石椁”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前,缙云的条石开采进入鼎盛时期,开采的条石不仅销往浙江省内,还多次出口海外。
历代经验丰富的采石工深谙各种采石之道,在不同的地貌、山体、岩层,按照石头的肌理、形状、大小,用不同的方式开采,于是就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壁立千仞、一柱擎天、石门斗拱、一线观天等各种形态。
“岩宕书房”就是原8号岩宕被改造为一个露天书屋,岩壁上原有的台阶和平台,形成了一条“之”字形的小径。采石平台被改造为一个个阅读空间,摆上书架、书桌,成为公共书房。






书房平台在梯道上层层展现


阅读书籍,还可以悠闲地喝杯咖啡。


空间向山谷中延伸约50米,净高度接近40米


这些平台通过楼梯到达,设置有书架和学习的地方,就像是攀登知识的山峰一样,这些书房平台在梯道上层层展现,通往顶层。



书山有路勤为径







雄伟的、带有自然裂纹的石窟墙面



由平台仰视石宕上空,













一路波光岚影,水映群峰,来到“削壁入云天,凌空几岁年”的缙云仙都小赤壁。




小赤壁景点距仙都景区的入口处不远,临溪一面绝壁,那峭壁红白相间,远远望去,犹如焰火烧过,和长江赤壁相似,由于规模较小,故又称“小赤壁”。


小赤壁古称“白岩”,南宋文学家楼钥在《北行日录》和《游白石岩》、《游仙都及白岩》等诗文中,均有记载。峭壁上的“小赤壁”三字,署名“印海”。在丹室下悬崖峭壁处,岩石白里透微红,十分瑰丽,上有明万历年间缙云县令龚庭宾所题“小赤壁”三字。








天然形成却犹如火烧的小赤壁,因为今天在下雨,峭壁被流水浸湿,如在烈日下,视觉会更好。





顺“好溪”蜿蜒的山道上徐徐前行,在八仙亭北,前方是一爿巨石斜倚于峭壁,上合下分,形成A型夹角,俨然一座虎踞于山道上关隘,此为云关;那爿巨石与峭壁,状如两掌合十,因此又称合掌岩,合掌洞。洞内壁如刀削,空间高敞明亮,内置长条石凳,可供游客小憩。



站在“小赤壁”下放眼远望,但见碧空如洗,白云飘动,远山含黛,屋舍俨然。静静流淌的“好溪”,清澈透明,映照着青山、村落、田园、石板桥......。




仙都观,曾名赵侯祠,又叫赵侯庙、乌伤侯庙。祭祀赵炳,是缙云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祠庙建筑。赵炳字公阿,东阳人,系东汉时善医方士。云游仙都,适遭兵乱,瘟疫横行,遂施方术为人治病,救人无数,百姓感其恩德,建祠祭祀。当时缙云仙都一带属于乌伤县管辖,故朝廷敕封其为大将军和乌伤侯。《道士下山》《飞刀又见飞刀》《射雕英雄传》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













倪翁洞又名初阳谷,位于鼎湖峰西练溪边初阳山上,相传老子学生,越国大夫范蠡的老师计倪,助越灭吴后,嫉俗遁世,隐居于此而得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个篆字,是由时任缙云县令、著名小篆书法大家李阳冰所题。明代邑人御史樊献科、刑部尚书李志等曾读书于此。






倪翁洞---摩崖石刻群,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文人摩崖石刻达60多处,书体齐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都摩崖题记精华所在,篆圣李阳冰“倪翁洞”石刻尤为珍品。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保存完好,幅大330×150,半壁池上。“枕流漱石”“锡山龚勉万历已丑春,偕同年郑昆岩来游题此。


问渔亭,明嘉靖年间,一号称濑仙的人寻访隐居于倪翁洞的御史樊献科,到此迷路,问津渔人,引路相见。濑仙以诗记之:“水洞云气深,仙翁坐谈奕。相寻路忽迷,渔引花间入。”后人建亭纪念,故名问渔亭。




在问渔亭拍了些照片后,我们朝独峰书院走去。
独峰书院是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的纪念地。
该建筑风格属晚清,占地1200平方米,核心部分为三间三进,左右厢房二十间,南北对称,由卷洞圆门和小门相连。其间花园、天井、围廊浑然一体。院内有椤木石楠、银杏、桂树、山茶、金钱松、芭蕉等名花名木。
院内展览以纪念朱熹为中心,并陈列仙都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学艺术作品。



















满目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仙都景区的轩辕街,街两旁都是民宿、饭店、商铺,很是热闹。


我们在仙都的两天,住宿在轩辕街上这家慢时光精品民宿,老板夫妻是本地人,平常主要是老板娘在打理,待人热情,住宿体验不错。



下一站目的地---云和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