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村落调研-----岩寺古镇

作者:快乐旅程 显示图片

从潜口古民居前行约五公里,便可见文峰古塔傲然立于岩寺古镇之中。该镇现为黄山市徽州区治所,旧为登临黄山的咽喉之地。
岩寺古镇是南路登临黄山的天然门户,素有“黄山南大门”之称。这里历史悠久、地理优越、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岩寺,古称岩镇。从岩寺近郊桐子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可以证明,早在4500年前,岩寺一带就有原始人类居住。作为新四军的整编地,也是革命圣地之一。
历史上的岩寺老街贯穿岩寺古镇,分上街、中街和下街三部分,长达十里,有着“十里长街”之称。除此之外,这里有最纯粹的徽州味道。灵山酒酿、潜口馄饨、潜口米糕早已是名声在外,走在其中能分明感受到浓浓的徽州韵味,不可言语。特别是对于工作和生活在安徽黄山以及周边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说,想要趁着周末或者其它空闲时间,外出游玩,遛娃拍照打卡,欣赏和感受一下与安徽黄山有关的那些美好。























虽是小镇却也文风鼎盛,从镇里走出的状元就有六个。飞檐翘角的文昌阁脚下,青铜雕塑的便是清朝状元像,在那时,这些状元不仅是全镇最靓的仔,也是全镇的希望吧。


























































木石结构的洪桥原名“洪福桥”,大约是借了“洪福齐天”的吉祥寓意,桥建于1469年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木头风吹日晒,尽显沧桑。白色的墙壁也被时光勾勒出泛黄的印记。从桥头看,像桥又像房,高大的粉墙围进去的仿佛是一家宅院。












进士第门坊位于坐落在徽州区岩寺镇后街洪桥西侧,是进士郑佐府的门坊。府邸不存,仅剩下这座砖砌仿木结构门坊。郑佐,明朝正德甲戌(公元1514年)中进士,正德丙子年(公元1516年)建“进士第”。门楼为仿木结构砖砌牌坊,通宽9米,残高6.2米,四柱三间,楼顶已毁。枋和匾全用烧雕工艺,青砖砌筑,雕刻精美。门楼上有飞禽走兽和麒麟,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对研究明代烧制半圆雕艺术有着很高的价值。柱脚有抱鼓石金刚腿。丁字斗拱,鲤鱼吐水。中间二柱处枋斗拱残存三跳,边间两柱头坐平盘头,承六开斗拱,接榫处饰元宝榫。正间和次间共饰高浮雕石狮八只、凤凰六只、鳌鱼雀替六个。正间匾额由五块大方砖拼成,刻“进士第”三个大字,字板上款题:“钦差巡抚直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津,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张仲贤。”下款题:“大明正德丙子岁孟夏吉旦,徽州府知府熊桂,同知王仲仁,通判刘文、周勋,推官杨天茂,歙县知县高文炯为甲戌进士郑佐,南京刑部郎中陈善书。”这是徽州难得一见的一座砖砌仿木结构门坊。









位于古镇中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记录了当年新四军在岩寺镇的集结、训练活动。纪念馆粉墙黛瓦,正门前立有一座简单的牌坊,整体看上去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馆外的广场上,青松翠柏窒息啊,叶挺、项英等新四军领导人雕像显得英姿勃发,他们胸膛挺直,目视前方,眼神中充满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岩寺文峰塔始建于明嘉靖23年(即公元1544年),为里人郑佐倡建,历时十五载。郑佐,字双溪,徽州岩寺人(所以上文称里人,乡里的意思),是明代正德甲戌进士,官至贵州右参政。郑佐为建此塔确实费了不少心血,从设计到落成花费15个春秋,耗资四万多两白银,每一层由哪些人捐献统统铭刻立碑。仅塔心木一项,就访遍了全县诸山,最后还是在黟县渔亭大圣山觅得的。这株高13丈的巨材,从伐倒到运来岩寺,百把里地就整整花了三年。为铸造塔顶的葫芦宝瓶,他参考了南京报恩塔、绍兴大禅寺塔以及泗州塔多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