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著名的“三山一渡”景区,都集中在整座城市北边的长江沿岸,彼此相隔并不遥远,交通便捷,所以也是游客首选的目的地。
焦山是长江中四面环水的一座岛屿,满山苍翠,古朴幽雅,宛若碧玉浮江。岛上的千年古刹和江南碑林闻名遐迩,我们这次也是着重探寻焦山的“四古”——古寺、古树、古碑林、古炮台。
先来看一张服务中心门口的焦山景区平面图,除了古树,其它图中都有标识。古寺是指定慧寺,古碑林包括西侧的摩崖石刻和中部的瘗鹤铭至碑林区域,古炮台是瘗鹤铭北侧的抗英炮台。
要想去景区,通常是从南面的游客中心搭渡船前往的,渡船的费用都包含在门票之内。
上了岸,首先看到的就是焦山古寺——定慧寺。
依次穿过定慧寺牌坊、照壁、山门殿、钟鼓楼、放生池、定慧桥,便来到了天王殿。贴一张参照百度地图绘制的焦山定慧寺布局图(头图也是参照百度地图绘制的)。
定慧寺整体是明代风格建筑,现在的天王殿是1986年原址重建的,1990年建成并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
天王殿的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红柱黄墙,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黑底白色的篆体大字。
天王殿前东侧的御碑亭旁有两株825年树龄的古银杏,具体位置可以参看前面所贴的定慧寺布局图。
天王殿后方的大雄宝殿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曾多次遭受战火摧残,又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去年底完工的。它的大木构架主体为明代遗存,屋顶是重檐庑殿式,这是明清两代所有殿顶中的最高等级。
殿前左右还各有一株425年的古银杏。
贴一张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基本种类图解,都是从网上整理出来的,边学边写,等下次有机会出门游览,应该能对古建筑多一份了解吧。
这些不同的屋顶形式与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密不可分,从低到高可以排列为:
硬山顶 ﹤悬山顶 ﹤ 单檐歇山顶 ﹤ 单檐庑殿顶 ﹤ 重檐歇山顶 ﹤ 重檐庑殿顶
🔸硬山顶与悬山顶类似,都是五脊两坡,只不过悬山顶两侧的屋檐要挑出山墙,这两种多用于民居。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从外形上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组合,它有九脊两整坡和两半坡组成,半坡上是山花,一般用于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以及等级较高的宗教建筑和大型私家园林。
🔸庑殿顶有五脊四坡,又称四阿殿,它是统治阶级的象征,常用于皇家建筑中。
🔸重檐歇山顶和重檐庑殿顶又比单檐的的等级高,其中最高的是重檐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最隆重的殿阁及皇帝敕建的少数重要寺庙祠观的主殿之中。
🔹定慧寺的大雄宝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天王殿是重檐歇山顶。
🔸卷棚顶其实是硬山、悬山、歇山的变化型体,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后两坡之间呈弯曲的弧线形,有种阴柔之美,多用于园林建筑中。
🔸攒尖顶没有正脊,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即宝顶,它按形状可分为圆形攒尖和角式攒尖。圆形攒尖没有垂脊,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等式样。攒尖顶也有单檐、重檐之分,常用于亭、榭、阁、塔等建筑。
从主殿出来可以选择向西先去游览摩崖石刻,或者向东去看碑林,其实不论哪边都可以转回来。
我们选择了先去看摩崖石刻,在经过西侧长廊前还可以看到焦山纪念堂和不波亭,不波亭是老山门,可惜忘了拍。
经过西侧长廊,来到焦山临江的西南角广场。广场上塑有释加牟尼佛和十八罗汉像。
它的上方崖壁便是著名的摩崖石刻。
此处的石刻现存80余方,绵延150余米。
摩崖石刻区域修建的山径比较平坦,向下的江边还有木质栈道。
走过平坦的山径,沿台阶拾级而上,去看万佛塔。
焦山海拔并不太高,不多久便能登上山顶。
万佛塔前身为焦山镇寺塔,始建于元代,明朝时毁于倭寇。直到1998年5月万佛塔才重新奠基动工,并于1999年9月11日开光落成。
下山时看见一对慢慢行走的老夫妻,老大爷身体硬朗些,手里还拿着自拍杆,甚是羡慕!不知道等自己年老时还有没有他们这样的热情。
下了山,沿着路标来到古炮台。
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的抗英战斗中,焦山炮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在抗日战争中遭日军轰炸毁坏,现存遗址。
出了古炮台,不远处就是焦山碑刻博物馆,一片美丽的江南园林。
镇馆之宝——瘗鹤铭
沿着碑廊漫步前行,不知不觉中步入一片竹林,兰亭便隐蔽于此。亭中收藏了明刻米芾临兰亭及碑阴四贴原石。
碑阳为米芾临王羲之《兰亭序》,贴后有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题跋。
碑阴为米芾临东汉张芝《八月九日贴》、王羲之《晚复毒热贴》、王献之《鹅群贴》和米芾自书《醋库贴》。
在园内回廊走走停停,古树参天,秋天的时候一定更美。
园内还有一株国槐,树龄高达795年。
在它旁边是一座御碑亭,为乾隆皇帝第五次巡幸焦山时所作。
从碑林出来,才发现这里才是焦山碑刻博物馆的正门。
从上午入岛已过3个小时,饥肠辘辘,在摇橹船附近找了家餐饮店吃了份面条,看上去挺清爽的。坐在桌旁边吃边休息,欣赏欣赏四周的风景,发发呆,就此结束焦山之行。
焦山在“三园”中是面积最大的,适合慢游,整个园区绿树葱茏,古朴幽静,在这碰到许多对游玩的老年人,跟着步伐仿佛整个心都沉浸了下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逛上半天,如果时间紧凑,能够探寻到焦山“四古”也不枉此行。
北固山居于金山和焦山之间,以险峻著称,这里不仅有许多关于三国时期东吴的传说和遗迹,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在“天下第一江山”留下的名篇,所以说北固山是一座充满了英雄豪气的文化名山。
首先贴一张北固山风景区的旅游导图
北固山的牌坊就立在东吴路边,门口就有公交站台。面对牌坊,左手边是凤凰池,右手边是试剑石,路过这些小景点,还要走上一段才能到景区入口。
进入景区,踏上东吴古道,一段距今已有450年历史的古城墙映入眼帘。
古道旁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顺着石阶慢步而上,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古道尽头的清晖亭外是著名的甘露寺铁塔。
铁塔原为石塔,又名卫公塔,始建于唐代,后遭火毁,宋代重建为铁塔,明清时期屡坏屡修,屡修屡坏。现存的铁塔只剩塔基及四层残塔,一二层为宋代原构,三四层为明代补铸。
上世纪60年代整修时期,塔下地宫出土了金棺、银椁、舍利等大批珍贵文物。
清晖亭北侧是一段长廊,站在长廊边仰望甘露寺,寺前连续的几道写有题额的拱门,衬在甘露寺的砖雕门楼旁颇有气势。
长廊尽头的墙壁上嵌着一块“天下第一江山”的名刻。相传南朝梁武帝萧衍游北固山时曾挥毫写下这六个大字,刻于山崖,后风化无存。现为南宋书法家吴琚重书,清康熙年间,镇江府通判程康庄重新钩摹勒石。
石刻背面是阿倍仲麻吕诗碑,石刻对面通往甘露寺。
甘露寺的砖雕门楼上镌刻着大红“佛”字,此字出自与甘露寺渊源颇深的北宋高僧宝觉禅师之手。门廊下的右边石碑上则叙述着刘备在甘露寺招亲的故事。
迈入大门,两个香炉一前一后落于院中,两边各有一石柱和一枇杷树,仰头望去,一颗颗果实已悄然挂上枝头。
出了甘露寺,继续向西,穿过曲径通幽处,眼前豁然开阔起来。
甘露流芳广场
广场上恰巧遇上一群欢声笑语的孩子们,他们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准备着将要在此举办的朗诵比赛。
广场后方就是多景楼,楼名取自唐朝李德裕的诗句“多景悬窗牖”,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岳阳楼和黄鹤楼齐名。
宋元以来,这里也是历代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所。苏轼、米芾、曾巩、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等都曾在北固山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词或书法名篇。只可惜多景楼没有对外开放,不能登楼欣赏了。
多景楼的东面是北固楼,两楼之间有一“狠石”,真是每一处景点都有一个典故。
满眼风光北固楼
北固楼,因辛弃疾的两首词而名噪天下。始为东晋蔡谟所建,后遭兵火毁坏,历史上曾数次修建或移建,眼前的北固楼是2010年复建的,屋顶为十字脊。
贴一张网上的远景图,可以看到北固楼屋顶的四个山面都是歇山式,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四面歇山顶”。
在北固楼正面的楼檐下高高悬挂着毛泽东亲书的“北固楼”匾额,字体遒劲豪放,气势磅礴。
登北固楼需要分批穿戴鞋套而上,楼内展出了不少名人书画作品,环境整洁。
登上顶楼,仰望映在蓝天下古朴的斗拱,莫名觉得无比舒适。
俯瞰北固山,四周的美景尽收眼底。
向西望去,多景楼的歇山式屋顶也出现在眼前,边亭是典型的四角攒尖顶。远处依稀能辨认出金山和润扬大桥。
甘露渡码头
向东远眺,可以辨认出焦山的万佛塔。
祭江亭
原是北固山的最高点,所以又称凌云亭。
祭江亭向南,拾级而下,又会回到来时的长廊。
继续向南,顺着龙埂下山,走过中山纪念林塔,走过鲁肃墓、太史慈墓,直至出口,两旁绿树葱茏成荫,清凉幽静。
北固山景区的面积不大,一趟转下来大概2小时左右,园内不论是真实的还是传说的,每一处景点都有它的典故,不必查实,只需带着情怀去感受,如此甚好。
金山风景区位于“三山一渡”的最西面,园内有一座始建于东晋时期的禅宗名寺——金山寺,它是水陆法会的祖庭,在佛教禅宗寺庙中有着显著的地位。它还是传说“白娘子水漫金山”故事的发生地,此外金山寺还流传着“苏东坡与佛印赌玉带”、“岳飞金山解梦”的传说,这些传说都给金山寺增添了一层神秘感,话不多说,照例先上景区图开始游览吧。
金山寺打破了寺院坐北朝南的布局,依山而建,大门西开。金山寺的山门上挂着”江天禅寺”的匾额,原为清康熙皇帝所题。
山门殿墙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东晋古刹”四个大字。
穿过山门殿,抬头望去,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宇,一座座楼台,将整个金山包裹起来,形成了一种“寺裹山”的奇特风格。
山门殿后是大雄宝殿,看上去相当华丽壮观,黄墙红柱,白石栏杆,还有金色的琉璃屋面。屋顶是重檐歇山式,高高悬挂的“大雄宝殿”匾额也是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
大殿前后的外墙壁上还镶嵌着六幅圆形的漆金香樟木窗雕,每个窗雕上都有一个佛教人物故事,其中殿前有两幅,左侧的那幅便是“道月与岳飞圆梦”的窗雕,已在图中标出。
精美的飞檐斗拱
仔细数数,大雄宝殿角脊上骑凤仙人之后的脊兽是偶数。
蓝天下,金黄色的琉璃瓦配合着彩绘斗拱,显得格外辉煌。
大雄宝殿的背面高台上是藏经楼
继续拾级而上,会看到法海洞。
从法海洞上方去看金山湖,碧水蓝天,美如仙境。
登上山顶,慈寿塔近在眼前。这是一座八角七层砖心木塔,始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后多次损毁重修,如今慈寿塔是清光绪年间修建的,它是金山寺的标志性建筑。
离塔不远有一凉亭,因宜于赏云望江,称为“留云亭”、“吞海亭”;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览亭”。
亭边远眺,吹吹风,稍作休息,准备下山。
其实都没感觉到山的存在,真的是只见寺院不见山,一直都在寺院中穿行。
出了主寺,来北面的湖边走走,寺院外围墙壁上绘有丰子恺和弘一法师合作的《护生画集》。
路遇白龙洞
紫藤长廊,紫藤花开的季节一定很美。
菩提植物园内“苏东坡与佛印赌玉带”的典故
水上码头边的金泉桥,如果时间宽裕,可以通过此桥去公园西角的泠泉和芙蓉楼转转。
路程不短,要顺着塔影湖走上小半圈,若是太阳烈,一定要带伞!
终于到达金山公园西边的小岛了,岛上有关于中泠(líng)泉的历史文化展示馆。先游览展示馆,出口便见中泠泉。
中泠泉也叫“天下第一泉”,唐宋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此泉也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河道变迁,泉口处已变为陆地了。
为了拯救中泠泉,清同治年间,候补道薛书常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后立碑、建亭又覆亡。
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筑提种柳,抵挡江流冲击。现镌刻在方池南面石栏上的“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故镇江人又习惯称“中泠泉”为“天下第一泉”。
到了上世纪40年代,这里已处于无人管理的荒废状态,南面的鉴亭也由于年久失修而倾圮,直到1952年,政府对中泠泉和鉴亭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中泠泉才重现于世。
池南所建的“鉴亭”为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而取名为“鉴亭”,有“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
岛上的芙蓉楼始建于东晋时期,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这三山可不是现在所说的“三山”,日精、月华二山,本是北固山前峰南坡东西的两个土山,也是铁瓮城(东汉时期的古城)南缘的两个“门卫”,以日月之精华分称,估计现在已无迹可寻了。
现在的芙蓉楼是于1992年重建的,江泽民同志为匾额题写了“芙蓉楼”三个字。
芙蓉楼因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闻名天下,这首诗也成就了“冰壶美德”,告诫为官者应常怀“冰壶”之心,洁身自好。
芙蓉楼边建有掬月亭和三座石塔,若是荷叶满园,衬托着远处的慈寿塔,应该也很美。
结束大约两个半小时的游览,还得从原路返回,虽然金山风景区的游人明显要比焦山和北固山的多,但园区除了主出入口,其它出口都未开放。
金泉桥边的水上码头可以乘船游览,但是中途不停靠任何景点,有点可惜。
西津渡曾是长江下游南岸的一个重要渡口,长江与大运河在此交汇,但从明末清初开始,镇江段河道受地质水文变化的影响,渡口被泥沙淤埋,逐渐变成陆地,曾经喧嚣的古渡码头最终沉埋于地下。
如今的西津渡景区几乎是一个免费开放的景区,主街小码头街位于云台山北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景区东面、南面的伯先路和京畿路还保留了不少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沧桑。
小码头街西端入口的街景,这里还有一条夜市街,听说只有周六营业,可惜我们的行程完美的避开了。
主街小码头街一般是从镇江博物馆旁边的长坡台阶入口,自东向西游览的。不过,因为我们选择住宿在小码头街西端的泊尔珍珠,所以我将从住宿地开始绕西津渡景区顺时针方向介绍一遍,可以参考景区图对西津渡有个大致的了解。
小码头街的西端入口还有一条登云台山的坡道,翻过山就是伯先公园,每天都有不少当地人在那儿晨练。伯先公园大门对着伯先路,那边有近代历史建筑群,喜欢的可以去转转。
我们还是从西津渡古街——小码头街的西端开始介绍。
住在镇江的这几天,每天早晚都粘在古街上,转悠拍照,乐此不疲。
待渡亭
待渡亭下行
待渡亭上行
登上待渡亭对面的澄萧亭,是一个俯瞰西津渡古街的好地方,这里也可以通往山顶的云台阁。
不过要注意出入口开放时间,晚上关闭比较早。
俯瞰这些麻石或青石铺筑的街巷道路,搭配独具特色的“清水乱砖墙”,别样的古朴。
在“飞阁流丹”和“层峦耸翠”券门之间有一处“一眼看千年”古迹,保留了从唐以前一直到清代的路面遗迹。
砖墙壁上绽放的金银花
古朴的石阶
观音洞和门外的三层铜鼎
昭关石塔
是一座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过街石塔,也是藏传佛教的标志性建筑。
石塔边是救生会,路过开放的时候可以去转转。
从铜鼎边的另一个门洞出去,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南面看云台阁
西北边看蒜亭
从此处下台阶会通往“清代小码头遗址”
返回原来的巷中,寻见小水塘,水塘上搭着“尚清戏台”。戏台附近有很多餐馆,比如“周二小姐的菜"、"相遇融合餐厅"、"苏锡常美食甄选"⋯⋯
从戏台东边的台阶上行又回到了小码头街的“同登觉路”券门外。
两边都是围墙,走到底就是“五十三坡”,向南转个弯可以看到“西津渡街”券门和长坡台阶,也是前面提到的小码头街的东边入口。
介绍下“五十三坡”
这是取自佛教典籍《华严经》里的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
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
在英租界期间,这里曾被英国人设立了栅栏,不准中国人自由出入。
五十三坡计有53级台阶,每走过一级台阶,就仿佛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
“五十三坡”下的⛲️广场,广场上有几座英租界时代遗存的建筑群。
迎面是巡捕房(工部局)旧址,建于1890年。该楼与英领事馆旧址办公大楼遥相呼应,是管理租界的最高行政机构。
其实这边的建筑群就在前面提到的餐馆附近,用完餐可以往东边转转。
税务司公所旧址,建于1865年。
三大火油公司
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建于1866年,原位于长江路,2000年迁建于此。
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面向鉴园广场的那一面挂着“片仔癀体验馆”的牌匾。
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原是镇江海关邮局营业点,1924年改为亚细亚火油公司办公楼。
从广场东面的雅狮度假酒店出来是迎江路,迎江路上只有一栋租界遗存,那就是美孚火油公司旧址。
迎江路靠近长江路的西津音乐厅和旁边的钟楼都是2016年新落成的。
美孚火油公司旧址旁边是西津大光明影城,建于上世纪80年代,原是工人影剧院。
继续往南走,走到阿里旁边的方志馆这里,也就走到大西路了。
方志馆原是清代海关道台沈公馆,现在馆内展现的是镇江从古到今的发展全貌。
回到大西路、小码头街和伯先路的三岔路口,就可以看见镇江博物馆了。
镇江博物馆门前的雕塑喷泉⛲️
贴一张镇江博物馆的平面示意图
镇江博物馆包含8栋建筑,除了红色7号馆镇江商会旧址没有开放,其它7栋都是开放的。其中棕色1~5栋是英领事馆旧址,收费20元,出入口和6号楼在一起。绿色6号文物陈列馆和8号近代历史陈列馆是免费参观的。
参观博物馆有时间限制,周一休馆,周二~周日9:00~17:00,16:00停止进馆。
入馆需要手机关注“镇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可以提前两天预约。
6号楼文物陈列厅,上台阶入馆。
参观1~5号英国领事馆旧址出入口也在这里,但需要在楼下游客中心买票。
英国领事馆旧址游览区,入口处是5号楼馆藏佛教文物厅。
在5号楼平台看2号楼
1号和2号楼是两栋别墅,只能观外景,不能入内参观。
我这张图是站在镇江博物馆雕塑喷泉旁的铁栅栏外拍的,所以如果你错过开放时间,也可以在栅栏外拍到这两栋建筑。
3号楼是领事办公楼,可以入内参观。
这张是3号楼的侧面,屋顶下方有“1890”的字样,面对小码头街,在小码头街五十三坡对面就可以拍到。
3号楼的背面,站在4号楼马厩边拍的。
3号楼前方的刺绣园
4号楼是警务楼和监狱楼,可以入内参观。旁边还有一个马厩。
4号楼外墙上的标志,临着小码头街,在“同登觉路”券门外应该能看见。
4号楼和3号楼间的台阶,3号领事办公楼处在这几栋建筑最高、最中心的位置。
3号楼西边台阶上的“水剧场”和“观景平台”
不过这个顶部的观景平台已经被周围茂密的植被遮挡住了
镇江博物馆的8号近代历史陈列厅,这里是入口,面对大西路,出口在伯先路上。
如果你错过了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也可以在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上虚拟参观。
不过,8号近代历史陈列厅网站上没有找到,但微信公众号有,可以在“展览活动”——“常设展厅”查看。
我在游记里贴的老照片都是8号展厅拍的
手机微信公众号上其它场馆的虚拟参观可以在“镇博概览”——“镇江博物馆全景图”里查看。
伯先路82号,广肇公所旧址,建于1907年,在8号博物馆展厅旁边,可以入内参观,屋后是书香府邸酒店。
伯先路 73 号,未开放的博物馆7号楼镇江商会旧址,原为洋务局,于1929年建成。
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镇江商会”四字门额。
伯先路37号,省工人疗养院旧址,现在是桔子酒店🏨
伯先路 35 号,蒋怀仁诊所旧址,建于1907年,是镇江最早的私人西医诊所。
伯先路27、29、31号,都是国民党政府苏、浙、皖邮政受理处处长屠家骅的公馆。
这处标了“屠宅”的青砖建筑曾被改为江南饭店。
建筑边门上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书写的“楚径”门额。
伯先路29号,金山饭店旧址。
京畿路近代历史建筑群
京畿路镇江老邮局旧址
老邮局现在改为消防博物馆了,旁边的消防巷中有标识,不知道有没有开放。
京畿路红万字会旧址
伯先路和京畿路交汇处有一座伯先公园,坐落于云台山东南麓,是为纪念民主革命先烈赵声而建立的。
公园1926年开工,1931年6月建成开放。公园依山势而造,犹如一把巨型的太师椅,山麓平地为烈士像,山腰腹部为五卅演讲厅,是为纪念五卅惨案建造的。园内各种树木葱茏繁茂,空气清新,环境幽雅。
伯先公园顺着标识可以登上云台山顶
云台阁
来的太早了,还未开门。这里是值得花费游览的,内里陈设了“镇江城市发展主题馆”,展出了各种材质的画幅和浮雕,视野也开阔。
从萧爽轩旁边的山路台阶下山,经过夕晖亭,可以到达小码头街的待渡亭。
从主坡路下山,满山的爬山虎,遍地都是绿色,眼睛看得很舒服。
到达山脚,小码头街的西端,也就是介绍的起点处。
景区西端边缘还有一处玉山游园,靠近游园东边的夜市,有两列引人注目的绿皮火车静静的停在那里,那是江边货站的旧址,现在是家日料店。
靠近游园西南角的和平路上有一座玉山大码头遗址
玉山大码头遗址比小码头发现的晚,其实玉山大码头才是镇江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渡口,比小码头历史深厚悠久得多。这里曾是历代封建王朝的漕运咽喉,但由于长江主泓道的变迁,原在江心的金山都与陆地相连了,古渡也自然沉埋于地下。
西津渡景区是一个开放的景区,除了几处有时间限制的场馆,大部分景点都可以搭配“三山”分散游览,如果你时间紧凑,选择住在西津渡,早起晨拍可以欣赏到许多美景。夜晚的景色也不错,但是安全起见,夜晚上山步道是封闭的。
“三山一渡”安排两天时间游览是比较舒适的,四个景点相距都不太远。
第一天从西津渡往东,先游览焦山,然后北固山,再回到西津渡游览部分景点。
第二天从西津渡往西,先游览金山,再返回西津渡游览剩下的景点。
如果时间宽裕,还可以去古运河大、小京口遗址以及故居游览,当然还要品尝当地美食,下一篇再做具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