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川北自由行(六) ——四川广元:剑门蜀道剑门关

作者:风云4012 显示图片

   四川有“四绝”—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剑门之险。想必一般人都听过,诗仙李白曾慨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剑门蜀道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北部,总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6平方公里。由剑门关、翠云廊两个紧邻景区组成,是四川大九寨环线的重要节点和蜀道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的支撑中心。
   剑门蜀道历史悠久,肇始于西周,它是先秦古蜀道—金牛道的核心价值地段,历史跨越3000余年。至今仍遗存有众多的古桥梁、古建筑、古碑刻、古寺庙、古城址、行道树等大量珍贵文物,是迄今为止古代中国交通道路史上开辟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
   广元市“剑门关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被誉为世界陆路交通史上的活化石,茅以升先生称其为古代著名的土木工程。
   剑门关景区最主要的景点:剑门关楼、翠云廓、鸟道/猿揉道、玻璃观景台。

   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大、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的美誉。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称剑阁。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四海。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进入关内长约500米的幽深峡谷中,可以看见前人留下的天下雄关第一关、剑阁七十二峰等碑刻。
  

志继孔明、力复汉室,蜀汉大将军。传说死后英魂返关,在隘口化作武士神像,护佑蜀汉故土。
   


此碑为雍正12年(1734年),亲王护送六世达赖喇嘛返藏,路过剑门关时,被剑门关雄险深深折服所留墨宝。
  


 
  

相传,“五丁开道迎金牛到此”:金牛藏于峡中给剑门百姓作伴送祥。剑门人为让金牛出入方便,便在此架设栈道,后改为石桥,命名“金牛桥”。
   科普一下:“五丁”是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力士。在蜀开明王朝时,负担劳役的劳动人民被称为五丁或五丁力士。
    


 

从蜀汉五年(227年)到景耀五年(262年),为巩固政权,诸葛亮、姜维先后16次北伐魏国。这是反映第一次北伐的情景,剑门关成为北伐大军的主要通道和粮草供给基地。
    


在此称赞“剑门关’具有直方大的特征,又蓄意,为政应当具有大地一样率直、方正、辽阔的精神。
    


刘备,三国蜀汉先主。211年入蜀北上,首次途经剑门关赴昭化、取成都、谋中原。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剑门关楼垒石为关,驻尉守险,从此剑门关成为历代军事要塞。
    


   雄踞关口,气势恢宏,山峦绵亘,植被葱笼,景色秀丽。高约17米,关楼有1700多年历史,屡毁屡建。在冷兵器时代,上百次战争中从未攻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赞誉,素称“蜀北屏障,两川咽喉”。
   古关楼已在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时全部拆毁,1992年在原旧址上重新修建,2008年又在汶川大地震中损坏,2010年4月修复接客。


   


每逢山洪奔泻,水声如雷,正如李白所云:“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相传观音菩萨想帮助梁山寺的枳松和尚修炼,变成进香女去考验他,她告诉他半岩上有条险道,自己就是从那里上山的,而枳松和尚不为所动,终修成正果。人们把绝壁上那条险道称“仙女桥”。
    


  


    


又名望云台,海拔1163米,为向东南缓斜的砾石层构造台地。在此观云赏雾恍如仙境,巍巍石壁、尽入眼帘。
 



    坐落在大剑山顶葱笼的古老柏树丛中。从剑门关北上20里即到梁山寺。该寺位于海拔1180米的剑门七十二峰的桃花峰与逍遥峰之间的舍身崖上,建筑面积947.14平方米。
   始建南北朝时期,距今1500多年历史,相传梁武帝萧衍修行之所。唐代初成规模,清雍正十一年(1734年)扩建至今。
 


   大门两旁的立柱上有黑漆鎏金楹联,进正门后,即是大雄宝殿。今幸存大雄殿,而佛像已毁,殿宇尚存,仍可品出昔日古刹风貌。
 


   寺内有千年紫薇,树高10米。虬枝盘节,古意森森,八月花发,灿若云霞。
   乌龙石、乌龙池、千年紫薇合称“镇寺三宝”。
     


   位于剑门关景区的南门外,属于广元市剑阁县,汶川地震受损严重,黑龙江援助15亿重建。
 





   “坐龙”:金朝坐龙象征稳坐江山,天下太平,是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标志,以表心手相牵共建未来。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称皇柏,亦称张飞柏,以剑阁县部分为主体部分,分布在约200余里的古驿道上。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是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体,被誉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
   翠云廊曾有数千万株古柏的壮观景象,传为三国时张飞率兵所植。现存古柏8000余株,这里保留了原来驿道的旧貌,古风盎然。
   南门外可乘坐开往普安的乡村公交,30分钟后到达翠云廊景区。剑门关至翠云廊有中巴。我们没有去。

   剑门关景区南门外住宿较多,设施齐全,我们选择入住南门外的“天桥客栈”。房间整洁,老板娘(小冯)热情接待,并给我们建议游览的路线和提供了地图。吃饭就在楼下,旁边就是剑门关古镇,到景区南门入口只需步行5分钟。停车场就在旁边,出行相当方便。

   广元出发:在广元火车站广场的右手边有公共汽车到南河汽车站公交车。南河汽车站直接买到剑门关的车票就可以,每25分钟/班。可以直接到剑门关的南门下车,途经宝轮、剑阁,总行程1.5小时。
而我们入住的“天桥客栈”就在天桥旁,步行2分钟。

   指的是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生产的别具一格的豆腐,有一说法:“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相传剑门豆腐始于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汉中被魏将钟会、邓艾打败后,退到险隘剑门关。当时姜维营中兵疲不能战,马乏不能骑,眼看蜀北屏障剑门危在旦夕,剑门地方官忙向姜维献计:闭关三日不战,号今百姓家家磨豆浆,以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战马,待兵马体力恢复再战。此计确实很灵,士兵和战马体力迅速得到恢复,三日之后,姜维仅引五千兵将杀下关去,大败钟会,使魏兵倒退数十里下寨,解了剑门的危急。
   剑门做豆腐,都是用石磨推、拐磨拐,磨出的豆渣少,点出的豆腐不仅量多,而且柔滑水嫩,吃起来上口别具一格的豆腐。以鲜、嫩、香及营养丰富,名扬天下。
   最大一块豆腐重达3100公斤,2003年9月28日由四川江门市江歌县制造,荣登吉尼斯纪录。
 


   剑门豆腐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菜系,总共有一百多道菜品,例如雪花豆腐、烂肉豆腐、神仙豆腐、熊掌豆腐等等。

   剑门关有三个门:北门(游客中心)、南门(靠近关楼)和东门(靠近玻璃栈道),一般选择从南门进去,景点较多,有姜维祠、栈道,走不到30分钟就能到关楼。由南门进,东门出(东门有公交站再坐车回南门)
(1)网上介绍:猿猱道和鸟道是景区开发的“蜀道难”探险体验道路。区别在于:猿猱道有一段路无安全栅栏或铁索,且异常狭窄,进入猿猱道前,需在景区处统一测量血压,然后佩戴安全帽,系上安全带,全程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登山;而鸟道的道路和猿猱道一样狭窄,但路旁有栅栏或铁索,不用佩戴安全帽安全带,无需工作人员带领,登山更加自由。
(2)我们自己的线路安排:
   从南门进去步行不到1公里就可以到剑门关的关楼,过了关楼是一个台阶的大下坡,下到底过了雷鸣桥,就到了仙云客栈,再向上步行即柿树坪。这里有两个分叉,一个是经石笋峰到仙女廊(可选择步行,也可以坐电瓶车,电瓶车15元/人)。步行若干路(约150米),再在仙女廊,乘2号索道上山(索道票50元/人,单程)。山顶其实并没有什么景点,一个是玻璃桥,一个就是梁山寺,如果是从石笋峰步行上山,还会经过大小穿洞,但很累。
   下索道要步行若干路,再乘坐电瓶车(10元/人),下车后步行若干路,到景区东门,换乘公交车5元/人,由东门到南门,这是我们最省力的路线。景区有多条线路选择,我们随兴而至,不能太累,到底已是“80后”。
   下面地图中,红线是我们的游览线路:
 


(3)还有两种玩法:一是东门先乘电瓶车,然后换索道(2号索道)再步行若干路,到仙女廊,再乘坐电瓶车到柿树坪,然后一路步行下山往关楼去,只是关楼那里下坡变成了雷鸣桥后一路台阶上坡,然后从南门出来。
   二是从北门乘索道(1号索道)到仙女廊,再乘坐电瓶车到柿树坪,再一路步行下山,一路往关楼去,然后从南门出来。
   基本上都需要4-5个小时左右。

   我们的下一站,昭化古城。特别说明:剑门关景区(南门)到昭化古城的公共交通:首先在南门外停车场搭乘前往剑阁县汽车,7路,滚动发车,车程20分钟。再从剑阁县汽车站乘至宝轮汽车站的汽车,滚动发车,车程半小时。再从宝轮汽车站搭乘开往昭化古城的汽车,车程20分钟,古城游客中心下车。
                                          请继续阅读:
                                                陕南、川北自由行(七)
                                                          ——四川广元:昭化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