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大佛

作者:谭谈旅行加 显示图片

地理位置:乐山市市中区凌云路2435号
开放时间:4月1日-10月7日07:30-18:30(最晚入园18:30);10月8日-次年3月31日08:00-17:30(最晚入园17:30)
门票价格:
1、乐山大佛景区门票:80元/人次(含乐山大佛、乌尤寺、麻浩崖墓)东方佛都票价:60元/人 佛国天堂票价:8元/人 
2、乐山大佛优惠票:40元/人次。
A、1.2米以上全日制大学本、专科,中专、初高中、小学学生凭学生证购买优惠票。
B、60至69周岁的老年人凭身份证或老年优待证购买优惠票。
C、残疾人凭残疾证购买优惠票。
D、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颁发记者证的记者凭有效证件购买优惠票。
3、乐山大佛特惠票:10元/人次(本地人持本人身份证在周末时候购票)。
4、乐山大佛游江票:舒适型游船票价150元/人,半票75元/人;经济型游船票价120元/人,半票60元/人。1.2米以下儿童半票,一周岁以下婴儿免票。
5、乐山夜游三江:220元,1.4米以下儿童半票110元,一周岁以下婴儿免票。


大佛文化广场景点:中心莲花。阿育王柱。七步生莲。大佛牌坊。
“六度”佛语长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北门游客中心——北门检票口——大红佛字——从佛字右边上 凌云 山道—— 凌云 山道(观音洞、龙湫虎穴、兜率宫)—— 凌云 寺( 凌云 寺、祖师殿)——穿过 凌云 寺回到佛头平台——大佛(大佛佛头、修缮材料色阶实验墙、海师洞、大佛全景)——大佛左边下佛脚原路上来走东门出(九曲栈道封闭)


售票大厅到景区北门检票口距离1.7公里,观光车单程20,往返30。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



苏轼题词“佛”字。
当24岁的苏东坡,在宋嘉佑四年10月(公元1059年),与时年256岁的乐山大佛初次于嘉州邂逅时,想必发出过如此的惊叹!
苏东坡早年受佛教家庭的熏陶及天府佛国地理因缘的影响,以至早年“喜佛”,促使他青年之“游禅”,中年之“近禅”,老年之“逃禅”。宦海的沉浮,“乌台诗案”的迫害,王大年的言教,由此,苏东坡在黄州归诚佛教。从此戒杀放生,慈悲济世,寓意而不留意的无私布施,抄经追思荐亡亲,与方外之友谈禅问道。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佛像坐姿解读:
1.结跏趺坐:
结跏(jiā)趺(fū)坐是最庄严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坐姿。在佛菩萨的造像上,出现的比例很高。
结跏趺坐,也就是俗称的“打坐”,不过,不论是单盘、双盘还是散盘都叫“打坐”。而结跏趺坐,只是单盘(右脚盘在左腿之上,或左脚盘在右腿之上)又称“半跏趺坐”,双盘(右脚盘在左腿上,同时左脚盘在右腿上)则又称“全跏趺坐”。
这是佛教认为最安稳、宁定的一种坐姿,所以,以这种坐姿出现的菩萨造像,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庄严的。

2.善跏趺坐(垂足坐):
名字很高大上,叫“善跏趺坐”,但其实和我们平时的坐姿相同:双腿自然下垂的“垂足坐”。
在南北朝以前,汉地因为建筑物层高、室内布置的限制,是没有垂足坐这种坐姿的。可以说,菩萨的“垂足坐”坐姿是从西域传入汉地的。在当时的汉地信众看来,这种坐姿是地道的“舶来品”。

3.交脚倚坐:
咱们平时上班干活的时候,正襟危坐着累了,可能会选择双脚交叉地坐,其实,菩萨也会。
这种坐姿,看上去比较放松,给人感觉没有那么严肃,不过,有漏君见到的持此种坐姿的造像,并不多。

4.自在坐:
自在坐的坐姿,在宋代以后的观音造像中非常普遍。
一般,以自在坐坐姿出现的观音菩萨,都属于“自在观音”(即水月观音),其右腿曲起,右臂倚靠其上,左腿呈垂足姿势,左手倚靠在身后。这种坐姿,主要是用以表现观音的证悟境地,就像玄奘所译《心经》里说的那样,“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已经到了自在无碍的境地。
当然,另一方面,这种坐姿完全不会给人距离感,让人觉得很亲切,就好像是身边的亲人、朋友。这是佛教艺术上的一次大胆创新,突破了佛菩萨像必须要庄严肃穆的窠臼。
除此四种坐姿之外,尚有游戏坐、思惟倚坐等坐姿。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岑参(唐)
龙湫虎穴勿合影,此乃困龙和下山虎。







兜率宫,内有弥勒佛像一尊,高约2米。说起兜率宫,一般都会想起三十三天上老君的住所,呵呵,其实按佛教的说法,兜率宫是弥勒居住的地方,是欲界六天的第四层天,这里的一切妙不可言,兜率宫也称兜率天,梵语意译为妙足天、知足天、喜足天、喜乐天等,人间四百年光阴,兜率天不过区区一昼夜,说明没烦恼的日子过得快。
(拓展:弥勒菩萨摩诃萨 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个。

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

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此为标准佛—相。

第三个形象自五代开始出现,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
契此和尚圆寂前,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被中国地方僧人认定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弥勒菩萨的塑像就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中国人乱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


兜率宫对面就是载酒亭。载酒亭是后人为纪念苏轼的《送张嘉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而建,据说苏东坡在这里读书期间,载酒泛舟,悠游于山水之间,在乐山大佛右侧绝壁上还刻有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手书的"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几个大字,与此相呼应的是高耸于丹崖之上八角飞檐的载酒亭。





(细节:“凌”字是“三点水,寓意:乐山大佛脚下流淌着青衣江,岷江,大渡河。三点水代表着三江汇流。)
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初,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将乐山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从它的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在寺字中别具一格却另有一番情趣。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侧殿的贴金↓:




石块螺髻: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木质双耳: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巧妙排水:发髻第4,第9,第18层有隐藏的排水系统,免受雨水侵蚀。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



海师洞原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崖墓遗址。相传,第一代主持开凿大佛的唐代高僧海通就住在这里。海师洞洞深10米,洞额“海师洞”三字,出自清代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他还同时撰有《凌云山海师洞记》。洞口这尊海通 “抉目捧盘”的雕像,讲述的则是这位高僧传奇的故事。

海通是贵州人,在凌云山结茅修行,在长年累月的修持中,他眼见三江不时吞噬过往船只,不由心生慈念:倘若凌云山就是一尊佛,眼前这三江还能这么肆虐吗?他就做出了一个从此改变嘉州命运的决定:开凿一尊与山齐高的弥勒大佛。

于是,海通和尚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物力财力,于公元713年,动工凿刻乐山大佛。这项浩荡的工程惊动了官方。嘉州的知州要求海通将募集的资金交由官府来操办。有人说这个知州是个贪官,是想个人私吞这笔巨资。海通任凭威逼利诱,也不愿交出钱来。州官拿他没办法了,只好恶言诽谤。海通和尚义正言辞,说我心中无欲,目中无物,说完海通和尚一手捧盘,一手挖出双眼。这就是历史上“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说法。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三代建造者:
头-肩部: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
肩部-膝盖: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膝盖-修完: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已封闭的九曲栈桥。可能是因为岩石风化较为严重,存在隐患。


原路去原路返回↑


建碑立文,详细记录了乐山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其中一幅高浮雕画像真实再现了当时乐山的生活状态。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 凌云寺后的灵宝峰顶,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29.29米,共十三层。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宝塔的制式属于中国最常见的密檐式,结构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中空,塔顶为四角攒尖式。塔基上面,第一层特别高,以上各层逐步 收缩,空间越来越低矮,各层塔檐紧密相接,每级都开有窗眼。塔层为奇数,奇数为阳数,含吉祥之意。根据佛教理论,第一层象征“地”,第二 层象征“世间”,第三层象征“三界”。灵宝塔的每层四角翘檐上各安装了 1个风铃,总共挂了 52 个风铃。风铃用铁翻砂铸成,每个重量约10 公斤。




来这条街将美食一网打尽。好吃的太多了,每个人口味不一样,还等各位小伙伴慢慢发掘。
网红店:棣爸油炸↓



网红拔丝糖葫芦↓:



这家早餐店口味一般般,发图只是告诉大家这属于其中一类:豆腐脑,豆包萝卜丝,牛肉咔饼(辣的感觉不出好吃了)


血旺特别嫩,直接舀来拌饭都可。
火爆脆肠这真的是必点项。
牛肉锅和粉蒸牛肉就不多说啦,到处都有,也经常吃,合口味。
如果要吃正宗苏稽牛肉店,那可是在苏稽哦,所以这条街好多苏稽,可别太过纠结为难自己啦。选连锁店就冯四嬢


他们说叶婆婆好吃,也比这里便宜点,哈哈😃
烧麦是针不错



美食太多,以一瓶峨眉雪结尾吧。下次再来


大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