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关 | 一目三千年 五道过雄关

作者:想去流浪的猫 显示图片

有人言道“南有和顺,北有豆沙”,对于和顺古镇大家耳熟能详,对于豆沙关及豆沙古镇,大家知道的并不多。




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是云南通往四川的要道,因其对岸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故称“石门关”。



古今五道,石门关处在五尺道的咽喉位置,城门上题刻的仍然是古时的“石门关”三字,这是通往古南滇的第一关,关内为中原地界,关外则为蛮夷之地。古时的关门为1.2尺厚的木门,除有人值守关门外,楼上也驻有重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被称之为险关。


豆沙关不盛产豆沙,关于它的来历也大有来头,常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元代,朝廷派一个叫窦勺的将领来守关,于是他就用自己的名字取而代之,把关名改为窦勺关。由于“窦勺”与当地方言“豆沙”一词谐音,就演变为“豆沙关”。

还有一种说法是:蜀汉期间,诸葛亮南征率军至此关,守将就给他出了个难题,三天内将关河边上堆积河沙中混入的豌豆捡出来,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将关口拱手相让,于是诸葛亮便下令让人编了竹筛,很快就将豆子和沙子分离开来,后来石门关就变成了豆沙关。




豆沙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是秦汉“五尺道”的要隘。这里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唐袁滋摩岩、“僰人悬棺”等著名的景点,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




据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巩固帝国统治,遂在国内大修直道、驰道。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最古老的官道,开凿至今已有2200多年。这绝壁的岩石古道,拥有最标准的尺寸,道宽五尺。

为何五尺?五尺,即是秦国战车车轨的宽度;古时骑马,五尺即够马转身,因太难开凿,故不再多凿一尺。



豆沙关隐藏着一座祥和的古镇,称之为豆沙古镇。现在的豆沙古镇,其前身是五道尺的驿站,到后来才慢慢演变成集镇,但在2006年7·22地震,整个古镇毁于一旦。我们今天看见的豆沙古镇,是地震后重新修建的,2008年开放旅游的。







如今这个崭新的千年古镇,不失古韵,依旧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维新而不篡改,青石板的街和各种商铺与“马栈”,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词句书法,皆隐现着抹不开去的万古烟云。











石门英雄会,豆沙关的五一旅游文化节目。古时,每逢将士出征,家人们便会守候在石门关,翘望着亲人归来,石门关又被人们称为“情关”。相传,盐津普洱一代出美女,清代曾先后7次有美女被选入宫,故而,石门关又有“美人关”之称。故而,当地又流传着一句话: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到豆沙关。







从这条路上去,可以爬到小山坡的山顶,俯瞰五尺道景区及古镇。这个路不是正路,走的人多了,就自然有路了,上坡还行,下坡不是很好走。




五尺道景区很小,五尺道约350米,门票35元(以前是60元)。这是整个豆沙古镇的精华所在,几千年的文化浓缩。买票后扫描景区二维码,可以边听讲解边观景。


景区主要景点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唐袁滋摩岩、僰人悬棺等著名的景点,是国家级重点文物。




一个弹丸之地,竟同时有秦驿道、水道、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的“五道”错落呈现,这是五道并存的交通奇观,站在秦五尺道遗迹上可以看“五道并行”,由左至右分别为大关河水道、内昆铁路、昆水公路、秦五尺道、水麻高速公路。




现残存的五尺道,看似不起眼,却有很多之最。秦五尺道: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是迄今为止秦朝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







盐津古时为僰人居住地,境内有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的“僰人悬棺”遗迹。其在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的悬棺不下10余处,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


悬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棺木至今居然没有腐蚀,悬崖峭壁上在古时是怎样将棺材放上去的,至今仍旧是个谜。



悬棺位于关河水面上约60米的崖壁洞穴(红圈处),现存九具十一件,听当地人说,以前悬棺要多些,因山上猴子🐒众多,有些被猴子推下关河中了。


石门关始建于隋朝,以前有一尺二厚的两扇门,门一关,门杠一顶,中原和边疆两面就隔绝了。在唐朝的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石门关就关闭了,一关就是40多年。到了袁滋受命赴南诏去册封异牟寻,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



持册御史袁滋由戎州(今四川宜宾)入滇,经石门(今豆沙关)时,有感而发,刻石记事。碑刻记载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研究唐与南诏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是袁滋石刻的内容,其真迹被锁在亭子里,看不到。






观音阁位于石门屯关口北岩半腰间的清莲洞出口处。头顶绝壁千仞的关口北岩,脚踏逝者如斯的古朱提江。观音阁主体置于清蓬洞内,左、右、后三面均依岩为壁。洞中石笋林立,钟乳高悬、清水欲滴。






据正史记载,豆沙关观音阁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是四川省符县一一个法名静修的和尚云游四方至此时,向四周百姓广头募修建起来的。至今已历二百余年。其建筑型制采用中国传统的如意斗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檐顶为四面水,立柱二排共十根,五开间。主体骨架由十根通天立松并成井字型。遍查今云南省全境,此类建筑已不多见,而在昭通地区两万三千多平方公里境内,更仅存此一处。



在豆沙古镇,各种粑是最常见的,出门在外的盐津人常说:乡愁从盐津粑粑开始 。豆沙古镇距离盐津县城二十公里左右,是盐津县最有历史故事的古镇,在这里能吃到最正宗的盐津粑粑,种类甚至比盐津县城还多。





在古镇最不能错过的是大家常说的“盐津三粑”。三粑指的是:猪儿粑、黄粑和桐子粑。在盐津的众多小吃中,最具特色的是猪儿粑,这是盐津一道美味可口又充满趣味的传统小吃,可谓是盐津美食界颜值顶流。


🌟猪儿粑
蒸熟后的“猪儿粑”洁白而有光泽,仿佛是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猪,因此而得名。用八成糯米、二成饭米磨浆吊干后的粉子混合的糯米粉用水和好搓成团,再分成乒乓球样大小的圆形,在中间捏上一个小小的窝,把以白糖、化边油、桔红、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等为原料的馅放进去,再封口捏好,做成椭圆的形状,再放在洗净擦干的柑子叶上,上笼蒸十五分钟即可。



糯米的清香和柑子叶的馥郁芬芳混合着桂花糖、玫瑰糖馅料的甜,轻轻咬上一口,糯软而不粘牙,米香扑鼻。




🌟黄粑
 黄粑,是盐津特色小吃,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配方独特,用糯米和饭米按比例混合后磨成米浆,加入红糖和蜜,撒入颗粒糯米和新鲜猪板油混和,用笋壳叶、粽子叶、竹叶包裹放入甑中蒸24个小时以上。



黄粑成品焦黄,成块状或圆柱形,可直接吃、油炸、蒸等,口感细腻酥软,香甜可口。



🌟桐子粑
又称桐叶粑粑、泡粑。将泡好的大米磨成浆后,加入红糖、上等猪油拌匀,取新鲜老嫩适中的油桐叶包上,包的时候将桐叶尾部卷成一个漏斗状,放入原料后将头部盖上,形状一头尖一头平。最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后有种特殊的清香味,松软酥嫩、又糯又甜、营养丰富。


🌟豆豉粑
光亮油润、色泽黑红,香味独特、回味悠长、是辣椒水、凉拌菜、火锅底料等的绝佳调料。


🌟老腊肉
古镇沿街有几个店铺卖着当地老腊肉,还有香肠、腊猪蹄,腊排骨等。在菜市场也有上了年纪的老婆婆,一个背篓,几块黑湫湫的腊肉摆在地上卖。




📍豆沙古镇: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全年全天
📍五尺道景区:门票35元/人,开放时间:8:00-18:00
📍游览时间:建议半天到一天时间。
📍交通信息:建议自驾,直接导航豆沙古镇或者豆沙关即可。
📍必游景点:五尺道景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