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常州古弄——青果巷、近园

作者:东方水城 显示图片

龙城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三吴重镇 八邑名都 ”的美誉。
传说这条古道始建于明嘉靖,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一直延续至上个七八十年代但是90年代,由于旧街道形式的局限,无法满足老街的发展需求,多少次修建了一条新的街道,这条老街才渐渐没落。
这条古老的街道,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有些破旧的房屋已经破败不堪,在老旧的街道渐渐的消失了。再过些年,这片土地会不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大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古老的街道,已经变成了数千字的文字。
常州高楼群还许多现代的新建筑,但很难找到旧巷旧建筑遗迹,还有保留青果巷的老旧建筑被幸好没有拆除。
我爸妈年轻时代支援江西,记住七十年代中期送我去常州投靠我外婆,让我在常州读书六年,我童年时代在常州生活过了,喜欢穿过每个巷弄玩来玩去,七十年代有许多古巷建筑给我头脑里清楚了。


2023年05月02日,天气好睛,气温:26℃
我们乘坐G7268次往常州,转乘地铁一号线到同济站,步行三百多米到了青果巷。




青果巷,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1581),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街巷景色吸引了很多人的到来。
历史上的青果巷文人荟萃、卧虎藏龙,2014年起进行修缮,直至2019年4月底修缮完成,免费开放。



青果巷不仅成为了当地的一条文化步行街,也成了游客来常州的必去打卡点,有“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的美誉。
古巷两旁除了青砖雕瓦的明清传统民居外,还有大量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名人故居,形成了常州的一块名门望族聚集地,青果巷是常州市硕果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它记载着常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汤贻汾故居:汤贻汾(1778-1853)字雨生,号粥翁,江苏武进人。他是清乾隆进士汤大奎的孙子。
一座清代宅院,坐北朝南,它东邻阳湖县城隍庙(原新坊桥小学),北接刘仙师庙,今存三开间平屋二进,楼屋一进,大门原有砖雕门楼,院内花木扶疏。这座院落最早被称为“天香书屋,后被称为“可对堂”,源出《宋史·司马光传》:“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可对堂”匾额传说是南明抗清名将史可法所书,今已不存,200年前,老宅又有了新的名称:汤氏“忠孝专祠”。




古戏台——汤贻汾喜欢听戏曲舞台。


▲古樟树约500年






▼青果巷文化记忆馆:位于正素巷吕宅,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以“文脉、创意”为灵魂宗旨,以“贯古今、重文化、存记忆、展匠心”为展陈思路,通过梳理运河流水的长脉、历史的深厚脉络、常州之城市气脉,提炼文化特色,展现匠心过程,突出常州精神,打造集展(展示)、传(传播)、育(教育)、创(创意)、研(研习)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钱庄是清末民初常州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实物见证。


▼沈园,就是民国时期常州同庆布厂的股东沈维耀购得这座宅邸,就是民国时的建筑,建筑的另一边临河的建筑是清代建筑,前后宅邸靠沿廊沟通为一体。






▼松健堂,是明代唐荆川“八宅”中的之一。原是唐荆川曾祖、明代书法家唐世英所居住,后归清浙江兵备道恽祖贻及其子安庆府知府恽毓龄、孙恽公樾居住。






▼潘宅: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的民居宅邸,此刻陈列着一件件文物级的中医药器具,空气中是淡淡的草药香,倒是适当得很,莫非知晓这条巷子的来龙去脉,仿佛本该如斯。


▼王肯堂鎏金塑像,王肯堂是明代著名的中医


王肯堂,江苏金坛人,明代进士,翰林学士,因母病而习医,他倾注一生学研张仲景的伤寒论并对外科、眼科等也贡献良多,著作有医论六科证治准绳、医镜等等,是一位集理论与实践的明代出色的名家医者。








▼青果巷“轩安居”——高文元是土生土长的焦溪人,成长在桨声灯影里的古镇,心底里总有一抹对江南传统文化的眷恋,而食物,无疑是寄托这种情怀的最好载体。他对传统的过年点心,更有一份常人不及的情感——上世纪30年代,他的爷爷奶奶就在焦溪古镇的咸安桥畔开了一爿“轩安”咸粥店,专卖自家做的咸粥和团子。






▼明、清两代路基遗迹坑——青果巷在修缮期间,发现了明、清时期的路基、房基、古井、排水沟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反映了青果巷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特色和演变,具有较大的价值,在注意鉴别的基础上,制作了标牌说明,对该段区域予以保护和展示。









▼进士坊、会元坊、新牌坊——进士坊由清代居住于青果巷的董氏族人为显耀历代家族中人获取进士功名之多而竖立。


▼现仅留下南面一根高5米左右的花岗岩石柱。



▼会元坊为明代为褒奖唐荆川得中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而立,同样也只留下了一根残柱。






墨香温存,书不尽百年历史,
明砖清瓦,恍然间梦回中吴。
抽个时间,约上三两好友,
相约漫步在青果巷石板路上,
寻青果古迹,读名仕人生,
唤起老常州旧时光的记忆。
我在青果巷参观后感觉青果巷也焕然新生,巷内分布着名人故居、祠庙殿宇、戏楼剧场、桥坊碑石、古井码头,是古城悠久历史的“活化石”。

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是反映老常州的民间生活、建筑特色的代表。
南市河街区打造以古运河文明和常州传统的人居文化为内涵,集居住、商业、旅游等功能为一体,集中体现常州古城文化、展示古城风貌、居民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三鲜美食城起源于常州十大名点、江苏名点三鲜馄饨。三鲜馄饨始于民国时期,创始人是王绍兴师傅,后为“三鲜馄饨店”。上世纪90年代,传承给陆仁兴,他将名点三鲜馄饨加入了现代服务元素,增加了几十个风味小吃,四季有别,市民花小钱就能品尝到地方风味小吃,同时复供大众卤菜,并拓展了喜庆筵席服务。
——我童年时代喜欢吃三鲜馄饨,由于是外婆每月份拿1角钱给我,让我自己去吃三鲜馄饨。
——过去70年代中是国内生活艰苦,物价太便宜,我记住三鲜馄饨8分钱/碗,现在22元哦!





“三鲜美食城”是家喻户晓的江苏老字号。一碗馄饨,承载一代又一代常州人的味蕾记忆。
▼化龙巷——我童年的回忆,一直住在化龙巷跟外婆生活六年。
原来是延安南路196号,改成化龙巷56号,但已经被拆除了,给我童年的回忆。


化龙巷是有元、明、清、民国建筑,实是价值较高,但遗憾是全部拆除无存。



左中是长生巷内常州宾馆旧址,右边蓝色圈是我外婆住在原房子里,已拆除但消失无存。
常州宾馆旧址原来是近园,过去接待不少外国客人,我每次放学后跑到常州宾馆外面玩,经常遇到外国人就微笑招手,有一天,外国人的男人像是50多岁,走进我外婆家,有礼貌见到我,我外婆请外国人来坐上聊天,但语言不通,只能肢体语言。

化龙巷内长生巷的常州宾馆旧址内,是江南地区最具清初明末风格的古典园林建筑。注:长生巷已被拆除无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近园是常州宾馆的内院,并不对外开放,是用来接待外宾和重要客人用的。
近园是座建于明末清初的明清园林,当年这里是明朝一个布政使的私家园林,后来到了清朝年间,明朝那位布政使的后人又重新买回近园,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才被收为国有,成为了很多机关部门的办公地点。
近园是一处兴建于清朝的乾隆年间坐落于常州的古典园林建筑,又名静园、恽家花园。
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邑人恽彦琦又以6万两银从刘家购得,经恽氏修葺后改称“静园”,时人又称“恽家花园”。


▲我记住常州宾馆旧址,当年常州宾馆大门偶尔紧关,旁边有门卫室是中年女人,脸面凶狠,不许别人偷看,到时候,我玩一玩时候发现门卫室没人在,就悄悄入常州宾馆的漏斗花窗偷看园林太美,不幸被门卫女人发现,她喊着“滚回”使我吓走了,看看她十分凶狠。
常州宾馆的大门墙面已消失了。











近园位于天宁区常州宾馆原址内,为清顺治年间进士杨兆鲁所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初步建成。亭榭、书斋、轩馆、回廊均依山而建,各缀以不同景色。具晚明风格之江南古典园林特色。


吕思勉的故居位于常州市化龙巷十子街8—12号,这条普通的街巷并不起眼,却是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街巷中的几棵老树彰显了这里沧桑的历史。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常州人士,中国著名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古代史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吕先生15岁考中秀才,第二年即开始自学史学。23岁起立志治史,24岁年走上执教生涯,先后执教于常州府中学堂、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海沪江大学等。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系主任。1951年光华等高校调整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任该校一级教授又任上海历史学会理事、首届江苏省政协委员。





▼恽代英纪念馆位于常州市天宁区晋陵中路 500号,恽代英纪念馆保持了飞檐黛瓦、罗砖粉墙、木格窗花的江南风韵,既是一座烈士纪念馆,也是一座传统文化展示馆。
上世纪20年代恽代英姑父汪仲涵一家曾赁居于此。







我参观结束了,赶到常州文璞酒店见面老同学。

常州文化广场由南、北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南侧为4幢板式楼,北侧的设计是从江南拱桥中汲取的创意,通过6个相同形状、不同方向旋转的拱形单体构建成江南石拱桥的建筑形象。通过不同的转向,亦形成了月亮桥形态的建筑入口,呈现出“下小上大”极具雕塑感的综合体,再辅以中央水溪等景观,营造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意境。
常州文化中心建筑能感受到这组建筑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扑面而来的艺术感。





建筑群以江南拱桥为灵感来源,将现代美学与文化氛围灌注于极具雕塑感的先锋形态中,再辅以中央水溪等景观,营造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意境。



我在常州文璞大酒店和老同学聊天一小时,就乘坐2787次返回苏州。

常州老城厢自古以来弄堂众多,据《常州方志》显示,常州老城区在一九八四年前留存的古街巷弄还有很多,大体有:大路97条、大街40条、小巷54条、里名172条、弄名272条,如果要在历史城区改造,也应保留原有的巷名、弄名,让人传承历史,留住记忆。
最大遗憾的是,常州在这方面不是重视,80年代中开始拆除大量老街、老弄,改造一群一群居民区高楼,到2010年常州民众醒悟的时候,历史街区大部无存,一批老地名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