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前见到了一篇寻找弘一法师圆寂处的文章,知道了晚晴室。那时晚晴室还曾是精神病院的一角,医院刚搬走,跟着笔者一步一步从泉州一中下次经模范巷再见到晚晴室,颇有探险意味。
这次到泉州,百度地图晚晴室,显示模范巷92号,有人写到“已经是个小公园”了,想想这六年的变化真是大。
在泉州第一中学下车,进巷子不远,就可以见到树丛隐约,再近可以见到居民在散步、休息,亭台掩映,清幽悠闲。
此地原因欧阳詹曾读书于此,后人便立不二祠祀之,取“甲第第一”之意。南宋时,朱熹在泉州做官,因景仰欧阳詹,又在不二祠开堂讲学,并提“小山丛竹”为亭额,书院取名为“小山丛竹书院”。1934年泉州佛教居士叶青眼在此创办温陵养老院。
1935年到1942年期间,弘一法师三次来温陵养老院居住。补题“过化亭”匾额,还为叶青眼居士题写联文“持戒到彼岸,说法度众生”。
晚晴室约是十点开馆门,为三开间硬山顶式建筑,弘一法师自号“晚晴老人”,因而这弘一法师驻锡泉州的在温陵养老院里的最后居所故被称为“晚晴室”。纪念馆布置得非常清净、肃穆,小小的屋子,一床一桌一衣,应该是大师希望我们见到的吧...
我们熟悉的《送别》就是弘一法师填词,而《三宝歌》则是大师谱的曲。站在屋内,循环着《三宝歌》,感慨良久...
查了资料,才知道2018年10月泉州市把此处进行复建并于2021年5月对外开放。“不二祠”、“小山丛竹书院”、“晚晴室”的叠加,今天能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历史文脉的交织,旅行除了见天地,更是能见到过往吧...
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师在晚晴室留下了他的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后又加上了“见观经”,并于三日后圆寂。
“悲欣交集见观经”,大家往往会忽略“见观经”这三个字,丛林理解为,应该是大师在最后的时刻见到了《观无量寿经》的殊胜,所以特地留了这三字,让我们后辈生起无限信心...
约在圆寂前半月,大师为自己写了二封给弟子和老友的告别信,里面附录了曾賦的偈子: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直很喜欢这二首偈子,感受到了大师那种万物寂空、生死无别的出世间。希望此刻你读到,也能感受到那份寂静...
从晚晴室步行二十分钟就可以达到承天寺。弘一法师圆寂后是日初六上午,根据大师遗愿,灵龛由晚晴室移往承天寺供奉,一路跟随恭送的善男信女多达千余人...过七后,于承天寺荼毗...
现在承天寺还保留了弘一法师曾居住过的月台别院,在进山门入口处,真是“院不在大,有师则名”。
从清源山老君岩进口往山上步行约25分钟,过无尘岩,就是弘一法师舍利塔了...
大师圆寂后舍利子分成二份,一半送往弘一法师出家的杭州虎跑定慧寺,一半安放在温陵养老院。1952年3月在清源山弥陀岩西侧建了这座仿木石塔,弘一法师舍利子重新迁址于此。
在航拍的时候,舍利塔仿佛有神光临照,原来阴沉的天空,现出了太阳,但是那种白色的太阳,同伴说了句象月亮啊,合着这山色不正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么...
开元寺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寺院,院内有东西两座千年古石塔,在东塔镇国塔附近,尊胜院内有弘一法师纪念馆,开元寺南门山门廊柱上的楹联“此处古称佛国,遍地都是圣人”亦是大师所书。
院内中部为大师的汉白玉法像,两侧和正堂为展室,陈列了大师生平、画作手稿及遗物,展现了弘一法师的一生,非常值得瞻仰。
弘一法师在泉州的足迹还有很多,比如雪峰寺、草庵寺、净峰寺等数十座寺院,这次我们追随了三处:
1)从晚晴室到承天寺...弘一法师圆寂
2)清源山...弘一法师舍利塔
3)开元寺...弘一法师生平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法师是从绚烂归于寂静的传奇人物,深深影响到我,走完这趟泉州行,还遇到了些巧合,因缘际会大致如此...
最后以这张在泉州洛阳桥上的日落结尾,
感恩所有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