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开,我们去皖南吧(呈坎村、石潭村、灵山村、西溪南村)

作者:一只鱼 显示图片

20230320 临平南高铁出发黄山北,高铁站租车,灵山村(徽州区)。
≈住花筑奢·黄山书香贡元里客栈
20230321  石潭村(歙县),西溪南村(徽州区)。
≈住花筑奢·黄山书香贡元里客栈
20230322  呈坎村(徽州区),下午黄山北高铁站还车,高铁回临平南。
 
@主攻景点:石潭村、呈坎村、灵山村、西溪南村
@门票:呈坎门票95元/人(原价107元),石潭村接驳车每次15元/人
 

    “油菜花开,我们去皖南吧。”先生说。“不是十一月份刚去过,回来才四个月,又去?!”“秋是秋,春是春,领略不同的风景,再说好地方去一次是不够的,功略我做好了,酒店也看过了。”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接下来时时关注天气预报,天天90%以上的降雨概率,我的意见推迟一周再去,湿漉漉加泥泞,花都打没了,还有啥好看。先生坚持不改变计划,雨有雨的味道,雨中才更有水墨意境呢。好吧,好吧!

    临平南到黄山北的高铁,需要在杭州东站站内换乘,换乘时间20分钟。虽然知道这个时间应该是够的,但对于从来没尝试换乘的我们,还是小心地提前网上去了解了一下,还看了视频测试。换乘最重要的是找到专属电梯或楼梯,首次换乘亲测下来10分钟。
    黄山北出站口的大阶梯乌泱泱站满了人,我们费了好大尽才挤下去。这是初中(高中)的学生到黄山来“研学”的,老师正吼着排队拍集体照,现在的孩子素质还是不行,挡着别人道了,我们喊着“借光”“让路”,还是不肯动一下,倒还是下面的老师,帮我们接了下行李。又见黄山北的一嗨租车,上次忘记把座椅靠垫拿回来,还是这里的小哥帮我们寄回来的呢。取了车,路过一个大转盘,在路边的“鲍家面馆”吃了两碗面,豆干茶笋肉丝浇头面味道正宗(在当地吃的,就是正宗的),这是徽州人拜年和结婚迎亲必吃的面,徽州人称之为“喜面”。



     吃面的当口,先生又进一步完善了他的行程攻略,反正行程相当相当的宽松,往呈坎方向走,路过灵山村,就去那里先看看梯田菜花吧。灵山村位于呈坎东南,居于灵金山、丰山之半山谷地,村子依山傍水而建。后唐时建村,元明时期隶属徽州府歙县,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在册人口1700余人,是徽州方氏聚居的古村落之一。
    导航到“灵山梯田”,有了一段盘山路,半小时后一片黄灿灿的梯田展现在眼前。车停路边,有一老伯过来收“卫生保洁费”,10元,说是今天是第一天开始收这个费,停车的收,行人不收,那应该是停车费啊,为什么叫保洁费?老伯给了张凭证,写上车牌,盖章落款是“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扫码付钱的时候,我问老伯,灵山梯田为什么叫明代梯田啊?老伯说,“我们这个梯田啊,从明朝时候就开始一点一点开垦了,所以叫‘明代梯田’啊。”我还是没弄懂,比如某个村,宋代就有人种田居住,那是不是可以把这块地叫“宋代农田”呢?疑问不妨碍梯田的美丽。站在山上,从高处俯瞰,整个梯田不大,没有宏大壮观,却也精致,层层叠叠,如春螺盘着绕着,独有几分韵味。青山环抱下的梯田,阡陌纵横,一条条深黄、浅绿的带子柔软地盘旋、堆叠。或许是山坳里的缘故,或许是种植时间差的缘故,这里的油菜花开得迟些,近处的斜坡上已是金黄一片,远处对面山坡那片还是一条条绿飘带在飞舞。雨下得累了,暂停歇歇,我们趁这个空档赶紧拍照。




    见到村口“灵山”二字的大石,跨过一座单孔水泥桥,我们进村了。雨又下起来,斜风细雨中,一株桃树斜倚在河岸,花开得极旺,粉红的花儿在风中轻摇,摇向绿色的河面,暗合了“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意。走进一户农家的院子,面朝“黄海”——一大片黄灿灿长势喜人的油菜花地,我们跟屋主老伯搭讪,“老伯,你这里位置好啊,风景太漂亮了。”“好看有什么用,又不能换饭吃。”被他呛了一口,随后他主动打开了话匣子,问我们是不是付停车费了,说他跟村委提过意见,你要收费可以,要给游客建一个像模像样的停车场啊;公路是国家修的,游客车停在路边,村里就收费,不是路霸嘛。我说,不对,收的是卫生费。老伯看我一眼说,为什么不开车的、门口坐公交车来的就不收?那就是村里乱收费,你们付十块钱无所谓,会坏了灵山村名声,对老百姓有影响的,名声不好了,游客少了,老百姓卖点土特产也难了。也对哦,老伯思路清晰啊!





    走到正路上,抬眼便看到“灵阳桥”和上面的廊桥。灵阳桥很小,单孔,桥上建三间廊屋,南宋方进卿(桂森子)始建,清代重修,与周围的翰苑牌坊、天尊阁(雷祖庙)、五福庙组成古村水口建筑群。廊屋的青条石、梁棂和美人靠是老物件,门窗却都是新做的。跨过灵金溪,桥边的两层歇山顶翘檐是“天尊阁”,里面空空荡荡,还在完善中。
    灵金溪流过灵阳桥打了个拐弯,“翰苑牌坊”就建在拐弯处。翰苑牌坊建于明正德六年,是明武宗朱厚照赦函安公、函中公、函功公三房夫人的牌坊。牌坊高十余米、宽八米左右,横梁上横雕“翰苑”二字,上有竖雕“恩荣”二字(第二级别牌坊),四根柱础、上两层石雕看得出都是明代原物,龙身凤头破损尚未修复,最下层石雕是新的。




    从牌坊下穿过,进入灵山村主干道正街。一家客栈插着国旗、门前挂满了红灯笼,上写“牌楼人家客站”,不知是错别字还是人家就取这名字。旁边是“粮家洲”灵山酒酿,卖酒的,好像还有点小名气。长长的灵金溪在村里缓缓流淌,将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一边依山筑房,房子坐北向南;一边靠林造屋,房子坐南向北,两边人家面溪相对。跨溪的桥是一条、二条、或三条的青石板,窄窄的,没有护栏,不知村里的孩童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每天在这“桥”上历练的。桥有二十来座,我没细数,许国的诗里说是36座,想来不会错。
    “名世祠”是灵山村方氏宗祠,祠堂建于明弘治年间,清同治年间(1862年)重建。相传祠名系皇帝口谕钦赐,明万历年间,杰兴公十九世孙杰公、二十世孙信公,叔侄二人委托当朝太保许国大学士奏本皇上,为方氏祠堂题名,经皇帝口谕,得祠堂名“名世”,并由许国题书,故方氏宗祠“名世祠”匾额的上方有“恩荣”的竖匾。祠堂三进三间砖木结构,外立面的双层檐下雕有一颗大大的五角星,这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吧。比如,我们在一户老屋的白墙上看到写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村里静悄悄的,或许是因为下雨,鲜有游客(我们出村时,遇到两辆大巴车的人流刚入村),很多大门紧锁着,有些门都已破败,能看见里面胡乱堆着柴禾农具,静谧中整个村落有些萧瑟孤寂。我们与一家售卖竹编制品的大姐唠嗑。大姐说,她嫁过来的时候,村里还有2000多个人,现在住在村里的不到200人了。家里剩的都是老年人,像他这样60岁不到的人,可能连10个都没有呢。年轻人都到城里买房子打工去了,小孩子也都带着去,如果老人只剩一个的话呢,一般也都带出去了。关着门的人家都是全家都出去的,有的连门也不关了,里面东西乱堆在那里,门也懒得关罗!村里人也都不种田了,家家户户的田都包给村长书记,300块一亩,村长书记也都外面叫人搞。旅游局有补贴,农田有补贴,他们主要是靠拿补贴。旅游开发,20年前就说搞旅游开发,搞在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弄不好啊!走在悄无人声的街巷,陡然生出一股凄凉,不禁心下感慨,拿什么拯救你,那些藏在山里的村落。
贯穿全村的这条溪流,是全村最亮眼的地方,溪中还有多处挡水、跌水的设计。古朴的跨溪青石桥,联通着每家每户,虽然有些人家已无人烟,但桥在,似乎连接就在。正街88号,是路尽头最后一份人家,顺着蜿蜒的河道,蜿蜒的青石板路,我们走完了一条长长的正街。往回走,先生执意要在一户卖农产品干货的人家休息拉家常,聊完天,不好意思,得买点东西,笋衣90元一斤(说是原价120元),买了三两27元,还帮忙兜售了唯一碰到的两名东北女游客。写到这段,淘宝查了一下,黄山特产笋衣30元一斤,天哪,勤劳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啊!希望两位东北大姐不要背后骂我。
    灵山村游玩了两个半小时,四点重新上路。在去呈坎路上,竟然路过“谢裕大茶叶博物馆”,两个路盲表示很吃惊(4个月前刚来过,耳根子一软还买了八百多茶叶)。





    四点半到达呈坎售票处,客栈罗老板开着三轮电瓶车已等在那里,呈坎门票票价107元,住宿客人优惠价95元。“花筑呈坎书香·贡元里客栈”,国家重点文保建筑,有牌牌,是六百年明代大宅院落,没错的,我们订的双床房就是明代老屋。办完入住,老板邀了其他房客,给我们讲解宅子的前生,讲讲祖上的故事,带我们细细观赏那些六百年的老物件。罗老板是后罗一脉,祖上考上过贡生,这也是客栈名字的由来,传到他是第38代,一代代传下来,家业逐渐缩水,现在的宅院两亩多地。老板只做了七间房,虽然只有七间,却大小俱全,除标配的大床房、双床房,还有家庭三人房、四人的套房、八人的包栋,从房型来说,可谓五脏俱全。
    推开一扇外石内木、铜铆钉相连的厚重的门,眼前的院落以水为中心,有流水、有石桥,环池亭阁错落有致,廊庑迂回移步换景。造园师将老桂树植在墙边的小丘上,梅树置于院中央,山上挖的老桩盆景,或上或下,点缀其间;石凳、秋千椅任凭选择。明代六百年老屋与民国百年建筑间以墙相隔,扇形漏窗相通。两栋建筑看似独立,却在二楼连通(我是走了两趟,才大致搞明白房屋结构与贯通情况)。后院更是绿意盎然,一条石板小径,两边树木花卉高低错落,墙角蹲一只古朴破损的石狮,经过一个小鱼塘,从后门便可直通“下屋”景点。整个院落公区超级大,有茶室、书房、棋室、琴房,前后两个花园,可赏、可憩、可茗、可居,宅园合一,简直是个五脏俱全的小园林。老板交代,吧台各类茶叶、糕点,随取随用,房间备香可熏,很不错的入住体验。
















    罗老板对祖传的老屋颇带感情,也颇为自豪。在我们住的明代厢房外,带我们识别六百年的地砖。登上二楼,讲述内层木头、外层砖石、铜铆钉相连、防火防盗、保温通风的明代窗子;讲述大梁下横桁上的“潜藏”的尖角木“蝙蝠”;讲述政府定期来做古建维保,清洗梁桁棂木等;讲述那裱装起来,高高挂起的“捷报 官报联升”;讲述板壁上的民国报纸;讲述那橱柜里小山羊皮的三寸金莲……在“明代厢房”的吱呀声里,开关之间便是六百年光阴,仿佛穿越般的恍惚,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晚餐在环秀楼旁的“花筑·环秀楼”,有小鳜鱼的杂鱼、自家腌的土猪肉、铁板毛豆腐、清炒马兰头,土猪肉肥而不油,毛豆腐绵密不臭,味道都不错,配上“乌毡帽”黄酒,两个人竟然干光盘了。外面天色大黑,村里没有路灯,环秀楼老板怕我们迷路,打着手电送我们回家,在这个清冷的雨夜,竟无端地感到一丝暖意。


    呈坎村的夜寂静无声,泡一壶茶,挑两个喜欢的品茗杯,又美美睡了个大懒觉。晨起已过八点半,早餐是白粥、包子、高庄馒头、鸡蛋和四件小菜,适合先生的口味。和老板娘聊了会儿天,又上上下下各楼各廊去遛了一圈,想搞清楚宅子的结构,昨天跟着老板走上窜下,像迷宫一样。从二楼的露台远眺,可望见官方宣传的“八卦”的山,山腰蒙着雾;下面的巷子里已传来早起的游客声。






    今日整天有雨,带上雨衣去石潭,这是买了雨衣后第一次物尽其用。现实情况是,雨衣比雨伞好用多了,既不妨碍拍照,又在山上保暖。又带了自拍杆,这也是自2018年去台湾用过后一直闲置。从呈坎出发,走宝纶路,转040乡道,一小时二十分钟到石潭,停好车10:45。沿途看到公路两边遍布的茶山,每棵茶树都插着小棒,棒上有长方形黄色纸片,后来问了当地人才知,这是驱虫(粘虫)的,这里的茶农不打农药。


    石潭村,别名石溪、石川,宋建炎年间(1137年),石潭始祖吴启公长子吴唯迁居至此,现为黄山市歙县霞坑镇下辖村。石潭村背靠后山,望前头山,南依柳亭山,华源河绕村而过,村中民宅依山傍水而筑。村中有古祠堂、古水口、古庙、古桥、古埠头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叙伦堂,有房梁100根,号称“百梁厅”。但我们不进村,我们就上个山头看黄花。石潭在摄影圈里颇负盛名,到了每年的春秋两季,就会有超多的摄影人如候鸟般如期而至,只为赴一场云海和花海的视觉盛宴。石潭村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山谷花海、山川云海,这里被列为黄山市百佳摄影基地之首。
    石潭村不收门票,自驾车不让上山,须坐村里的接驳车,接驳车是“次卡”,不管你坐几个站点,上一次车15元,价格合适,中规中矩。石潭看花是一个环线,从集散中心出发,中途有城门观景台、下汰观景台、湖山顶观景台、北山观景台四个点,当然也可以步行,全程一刻不停地走下来,大致需要三小时。我们结合网友攻略和司机师傅建议,先坐车到城门观景台,步行到下汰观景台、湖山顶观景台,直接坐车下来。师傅说北山景色不如城门和下汰,江湖传言的无人村就是北山村。
    师傅的小面包车开得飞快,一路向上盘,急转弯也没有要刹车的意思,被甩得七晕八素的,没“见过世面”的必定会哇哇乱叫。城门观景台一下车,就被惊艳到了,这里的花开得比灵山梯田的早些,已进入繁盛期。满山坡的金黄,间或穿插着两三棵粉红的桃树加以着色,是真的漂亮!雨停了下来,雾色很浓,远处山坳里的石潭村和绕村而抱的华源河清晰可见,山间的云在后山缭绕,村子像是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仙境中一般。可惜照片不太好拍,可能是下山坡的坡度问题,照片拍不出气势。有些怅然,这个美景只有无人机才能拍出大片来。








    沿着修好的山路往上走,沿途行人寥寥,身边有花海,人在画中游,感觉棒极了!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远远能望见大群游人都还簇拥在城门观景台。路过大片茶园,一株碧桃耀眼地盛放在碧绿的茶园中,与黄色的小纸片相映斗趣。雨时停时下,走走拍拍半小时,远远望见一个小圆丘,层层油菜花旋绕而上,雾色中最上端的平台上隐约可见不少小人儿。这就是下汰观景台,这当口,雨又停了,竟渐渐亮将起来,不由地加快步子赶过去。对了,下汰观景台有一个洗手间,是所有观景台唯一的一个。







    真是又要夸耀自己的人品了,天竟然放晴了,虽然只有几分钟,就我们到达此处的几分钟时间,小圆丘观景台上已经沸腾了,嗡嗡的无人机都飞上了天。浓厚洁白的云雾像一条带子在对面山间停滞,我们都看呆了,拍了很多极美的照片,其中一张粉色桃花孤傲立于茶园,面向群山云颠的,我特别喜欢。还有一张也在茶园里,三棵挺拔的松树(一家三口吧),背景是群山,涌动的云雾如瀑布般泻下来,竟然拍出了黄山观云海的气势。我竟然在油菜花田邂逅了“黄山云海”。






    山的左边是茶园,右边却都是油菜花,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油菜花,粉色桃花点缀其中,分外妖娆,围巾大姐们一个接一个地围攻这些桃树。村庄被包裹在层层云雾和高大的林木间,这样的美和城门观景台看到的又截然不同。阳光落下,云雾又起,花田和村子沉入白茫茫一片中。等了近十分钟,天色又亮起来,雾色渐淡,村子又现出身姿,大家又是一阵欢腾喧闹。一会儿工夫,天色又暗,雾又起,雨也来凑热闹……如此反复着,听到旁边的大哥在说,“好了,收工,今天值得了,都给我拍到了,今晚不用住这里了。”给你竖个大拇指,敬业啊,大哥!






    艰难地挪步离开,去往下一站。途中云雾起了又散,散了又起,终于又下起雨来。







到达湖山顶观景台雨下得颇大,小亭子里已坐满了人,这里原本建有几处给游客拍照的设施,都还不错,可惜雨太大拍不了。一条石阶山路通向湖山顶观景台的制高点,天气好这里一定很漂亮。我们边等边休息,估摸雨不会停了,买票返回集散中心。





    石潭,我们停留了四个小时,“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满足了先生水墨烟雨的愿望。
    年年岁岁菜花黄,石潭,你值得人们趋之若骛。

    时间尚早,我们决定在回程顺途去拜访一个小众景点——传言中的“绿野仙踪”西溪南村。西溪南村,唐代属歙县,现在隶属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村子是镇政府所在地。西溪南,曾名丰南,村里保留明代建筑10多处,清代民居100多栋,据说老屋阁和绿绕亭可以算作徽派建筑的鼻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祝枝山《东畴绕绿》就是为绿绕亭而写的,祝枝山的舅公住在此处的“慰颜府”,现在是黄山诗莉莉高档民宿,十二栋古色古香的宅院和山水庭院,是千元上下起的房价。村里像样的老宅或为民宿,或已卖与私人,不对外参观,但听说有一处姚氏老宅,花10元可以进去参观,听主人讲讲宅子的前生故事。




    西溪南跟宏村、西递、呈坎这些村落大不相同,有着专属的、独一无二的景致,这就是我们为之而来的——“绿野仙踪”,那片绵延四公里的枫杨林和丰乐河。出乎意外的是,入村口的游客中心已建得相当好了,在皖南的古村落里可谓数一数二,看来不远的将来可以收门票了。
    进村需经过一座长长的横跨丰乐河的石桥,五块青石的宽度,没有护栏,那就是为拍照而生的呀!雨也阻挡不了我的欢乐,反正四下无人,穿着雨衣,迈着儿童进运动场的步伐,从桥这头走到那头,再从那头走回这头,还时不时来个“六脉神剑”、“燕子飞”。桥下的丰乐河水有些黄浊,两边细长多枝的枫杨将河面围拢成一个绿色隧道,叶子尚未亭亭,造就了一个漏光隧道。河水向前流淌,冲涮着岸边的枫杨,“秀”出粗壮的、蜿蜒卷曲的根系,如同健身的小伙秀出八块腹肌一般,这是枫杨的小心机吧,潜台词“别看我身子骨不粗,我可是老人家了。” 桥堍下的紫色油菜花也很上镜,我们在这桥上桥下玩了好久。








    在溪边街走几十米就看到那座徽州特色的板凳桥,去年11月在漳村见识了最长的板凳桥后,这座桥已不再让我新奇。丰乐河是村子的主心骨,围绕它的,一侧是古枫杨林生态区,一侧是古村落民居群,丰乐河将人与自然牵起手来,让古人安居舒适,让老树安静生长。过了桥才是西溪南村的核心景区。在皖南山里能有这么大片的林子实属难得,而且都是有了年纪的老树。走在枫杨林里,空气中都有了甜味,哪怕是雨天的泥泞都成了美好的恣意。走在枫杨林里,怎么拍照都好看,很有意境,很森系。这片数百年的古树林陪伴着永不疲倦的丰乐河,共同见证了村落的繁盛与和萧条。当然夏季来访,是西溪南最美最好玩的时候,水清叶茂则更有仙气,特别适合亲子,可以下水玩;也适合情侣,在林间河边撑着油纸伞,拍美照,哈哈哈!





    有些乏意,我们没有兴致深入村里,在溪边街“溪边55”咖啡馆用了咖啡和小点心,后来才知道这里是一位台湾老伯几年前买下的,做了四间客房,起价可都是小两千的,老伯有一手做烘焙的好手艺,常常有游客吃了后加微信返购的。



    西溪南,一眼千年,就已是人间至美。

    回去有些晚了,休整了一下,到回村时打了招呼的“田园农家”用晚餐。她家长在一片油菜花田中,中午可以边吃边观景,生意特别好,晚上黑黢黢啥也看不清,店里净菜已不多。我们点了四菜一酒,结账也不便宜。店内卫生、环境、摆盘、菜色与昨日“环秀楼”相比都逊色不少。




(“田园农家”白天环境)

    今天的早餐老板娘准备了面,豆干茶笋肉丝浇头面,味道很赞!罗家的猫真是不怕生,我们坐在八仙桌的条凳上吃面,它俩跳到太师椅上看我们吃,还动手动脚要上桌,吓得先生惊叫连连。猫原本有三只,一家三口来着,去年有一只到湖里去玩就没回来,老板娘说。



    我们把呈坎留给最后一天。呈坎得名于唐代,据清代罗兴《呈坎沿革》文中介绍:“呈坎地属歙县,原名龙溪。在隋时为荒壤,至唐末始草创为村,改曰呈坎。”《罗氏族谱》也记载:“豫章(今南昌)柏林罗氏堂兄弟天秩(号秋隐)、天真(号文昌)于唐末迁居金陵之鸡公山。相传长春山有炼丹台遗址,天尊曾炼丹于此。天秩、天真二公深明堪舆之学,察其地,众水环抱,丰山挺秀,知后必能兴旺,于是定居下来,并改村名龙溪为呈坎。”呈坎原属于歙县,现被划归黄山市徽州区,是呈坎镇政府所在地。
    呈坎村的位置在黄山、屯溪、歙县、岩寺呈“T”字形的中间位置。依山傍河,坐西朝东,背靠大山,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说是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布局,但目前仍无专家真正参详得悟。倒是两条水圳引潨川河水穿街走巷,到现在仍发挥着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形成村内二圳三街九十九巷的格局。宋朝朱熹称赞之“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第一”的名头真是用滥了。但呈坎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筑(28幢)占黄山市首位,却是不争的事实。古村目前有宋代、元代建筑各1幢,明清建筑130多幢,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还有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余块。
    网上小伙伴都说,呈坎面积不大,但是却非常容易迷路,建议的徒步线路:永兴湖→下屋→燕翼堂→罗纯夫宅→钟英楼→环秀桥→长春社→罗东舒祠。我们无意照搬他的线路,等半天走下来,回头看竟与网友线路差不多,看来这是经典路线啊。


    从客栈后门出,紧倚着客栈院墙的就是“一人巷”。“一人”是夸张的说法,但巷子是确实窄,由大大小小的青条石铺就,窄巷的一边还留出15公分左右的沟渠来流通水源,巷道每隔十余米便有一长条青石横亘在小水渠上,当地人给了它美称“谦让石”。两人相向而走时,一人在石上侧身让路,此乃“谦让”之美德。沿途遇到好几位村里大妈追着要给我们做导游,我们一再表示不需要,仍紧追不去,这样的“美德”就不必了吧,而且我们就是想行走自由一点。


    经过“后街”,从“灵秀亭”下穿过,走出巷子,迎面而来的便是“永兴湖”。眼前豁然开朗,它是呈坎的水口,远处环绕呈坎有八座山丘,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即源于此。现在看到的永兴湖是2006年修整开挖的人工湖,湖面有五座桥,对应“金木水火土”。环着湖的是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倒映于湖面,是绝美的纯净;桥与水唇齿相依,像水仙顾影自怜;有佳人款款在桥上行,更是增添了一丝妩媚;桥上的人在拍风景,桥下的人以你为风景;一群白鹅游弋在湖面,拉出长长的波纹荡了开去……最妙的是远山,微雨中一条乳白的雾带凝滞在山腰,在永兴湖的美景上锦上添花,把人都看呆了。昨日在石潭呆了一回,今日又呆一回,哈哈。耳闻啁啁鸟鸣,移步易景,每一个角度都让人赞叹它的美丽,令人欲罢不能。













   不知不觉走到了广场,地上有块“八卦图”石,旁边有“平安钟”,在几棵四百多年的老榆树下,那个网红“坎”和网红神兽在等着我们。坎叫“平安坎”,一对神兽名为“Tun”,写法是“鬼”字去掉“厶”,里面替换成“進”,为进鬼吞妖之意,跨过“平安坎”则一生无忧。





    在永兴湖逗留了半个多小时,不是先生催促,我已忘了时间。“下屋”在中二街20号,是明代著名制墨家、书画家罗小华故居。下屋,又称“进士第”,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5),相传第十三世祖——罗绮的五房后裔,仅前两进就有厢房近五十间,可容上百人世代合居,朝夕共处,至三十七世迁出时,这个大家族累计在此居住了近六百年之久,少则三世同堂,多则五世共居。房屋为五幢连体三间三进三楼结构,五幢中的北边两幢分别在1994年和2002年倒塌,南边三幢整体保存较为完好。五幢之间有多扇小门可互通(现在在不同的位置,每两幢之间只开一扇小门供游客走动),后院皆三层楼阁。明代建筑多为两层,三层极为少见,故更为珍贵。
    下屋的防火设施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一是包砖隔火,即外墙门窗,内层木头,外层砖石用铁皮包,以隔绝火源;二是孔洞断火,外墙高达十余米,很少开窗,只在二、三楼开少量孔洞小窗,底部设滑槽可以快速推拉关闭,让火苗无缝可钻;三是高墙封火,封火墙高出屋顶,将天井内部包裹成烟囱,迫使火焰往上窜,不易向四周扩散;四是沙石抑火,二三层楼面铺地砖(这个非常少见),中间夹沙石,一旦着火,沙石泻下灭火。中间天井的排水采用“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设计,雨水排到天井地下储存,夏季十分阴凉,又有活动地砖可清淤可观水位。古徽州一带的天井都是如此设计。









    “燕翼堂”位于天灯巷21号,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系扬州八怪后起之秀罗聘祖宅,是三间两进三层楼。大门门罩砖雕,形制古朴,门墙壁内连侧墙的异形丁头拱与圆形栌斗拱都在徽州极为罕见。据说它保持了宋代、元代的建筑风格,故在建筑史上尤为珍贵。正堂悬匾:“齿德齐荣”,意为年龄和德行兼备。该民宅1998年已由国家买下。燕翼堂的防火设计和天井设计与下屋相同。





    罗纯夫宅在钟英街17号,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陆军少将罗纯夫故居,也是传统的三进二天井结构。文革期间,宅子主人将自家门楼的砖雕砸了,红卫兵扫荡过来,以为已经被砸过,便没进去,所以里面的木雕保留得非常完整,丢车保帅吧!现在后代家人仍居住在内,门口有下马石;正堂前檐梁上内斜撑有高浮雕“马上封侯”、“福禄寿”,蝙蝠、狮子、吉象、喜鹊、花瓶、花草等;窗扇木雕也十分精细,并绝不雷同。前堂有一把破旧的理发椅,百岁高龄了,德国货。前堂可能租给了“乐飞工作室”,卖各类竹雕、木雕。我询问一些问题,女工作人员爱理不理的样子也是极可笑的。旁边15号原是罗家私塾,现在租给了“粮家洲酒坊”,对的,就是灵山村看到的店,老板说灵山村的店是他妹妹开的。要不是坐高铁不好拿,保不定先生要买些米酒回来了。










    “钟英楼”的南面,钟英街是呈坎的主街,“钟英”是钟灵毓秀、英才辈出的意思,这条街当时住的都是当官人家,又称官街,比其他街巷都要宽敞一些。钟英街上有一座过街门墙,上书“钟英”,明代书法大师董其昌墨宝。钟英楼位于钟英街与前、后街交叉之要道路口,为呈坎村之中心点。钟楼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2年),平面呈方形,墙脚紧靠街沿,可架梯上楼。原专属户部侍郎罗应鹤府,后为村内百姓打更、报时、纳凉之用。现在不让上去,四方钟楼下,一位老奶奶在卖黄山烧饼。




    从钟英楼再前行,是呈坎村东绕村流过的潀川河,河上架着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廊桥——“环秀桥”。环秀桥始建于元代,这是它古老的一面,桥的建成有一个中华美德的故事。丈夫出外经商,客死他乡,妻子一生守节,并用自己帮别人纳鞋底、缝衣服攒起的所有辛苦钱,捐建了这座石桥,以丈夫之名“环秀”为之命名。环秀桥是三孔二墩的砖石平桥,在2013年洪水中被毁,现在的桥为复建,桥面由九块石板平铺,这样说来桥又是年轻的。凉亭安置在桥西,是清代后修复的,为四柱穿斗结构,双坡瓦顶。亭上一古匾历经沧桑,本是清同治八年制,匾上的字应为“环秀桥”,字有些模糊,细细看还有“红旗桥”的痕迹。2013年的洪水也曾冲走了这块匾,后被辛苦找回。桥北有一拦水坝,是调节进村水位的。





    “罗东舒祠”是呈坎诸国保建筑中坐头把交椅的,有多少行内人士为了这个祠专程而来。罗东舒祠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39),系前罗21世祖罗洁宗所建,后由前罗22 世祖罗应鹤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09年)续建。罗东舒,宋末元初著名学者,幼年聪颖过人,成年后淡泊名利,隐居乡间,以耕作读书为乐。陶渊明的谥号“靖节”,罗东舒自谥“贞靖”,志向与气节尽在此二字中。同时,他积德行善,以仁义之心待人,时人尊称东舒先生,是一位备受乡人爱戴的先祖。对他的祭祠仿照曲阜孔庙的礼仪,这样的高规格在徽州祠堂中很罕见。
    祠堂总体建筑坐西朝东,包括照壁、棂星门、左右碑亭、仪门、两庑、拜台、享堂、后寝等共四进四院,北侧为厨房杂院,南侧是并置的女祠“则内”。各建筑皆为明代人字形山墙。祠堂的头门为棂星门,立有6根高大花岗岩石柱,中间五开间为木栅栏,两侧还各筑有一间斜纹清水砖墙,合共七开间。


    第二重是仪门,檐下立八根石柱构成七开间,开有左中右三道门。中门有一对门神,上方悬挂国家文物专家罗哲文所书“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的牌匾,原匾为明代兵部尚书郭子璋题,是红小兵所毁的几十块匾之一。仪门后面是一个由两庑和享堂合围而成的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庭院中有宽阔的甬道、花圃,两边是南北两庑。庭院称桂花庭,原有百年桂树四棵,现只余一棵四百年的银桂,郁郁葱葱。南廊庑汇集了从村中收集来的的20多幅匾额,其中以元代“大司成”,明代宋濂书“文献”,清代曹振镛书“进士”、林则徐书“累世簪缨”和“观察河东”较为珍贵。








    享堂为五开间,6根柱子采用花岗石四方石柱。享堂进深22.6米,高13.6米,高大开阔、气势雄伟,这里是罗氏子孙拜祭祖先和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享堂的正方屏门上方悬挂“彝伦攸叙”横匾,为董其昌题书。“彝”为“法度”之意,“伦”指“三纲五常”之理,“攸”指攸长,“叙”为叙说,意思是罗姓家族的人必须按照一定的辈份大小,有次序地按法度祭祀先祖,训教子孙。此匾被誉为“古匾之王”、“天下第一匾”,因为它长6.5米,宽2.5米,也就是说,每个字都有2米高,厉害吧!室内高挑,周边悬挂罗家各位先达画像。享堂内有四根硕大的金丝楠木圆柱,每根都要两人合抱,前些年经估价,每根价值有说1亿元的、有说3亿元的,还有说1亿美元的,总之非常值钱啊。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木格子门,天放晴时,光影投射,想必也会有不同的意境。





    最里面的院落为寝楼,是整个祠堂最高大,最宏伟所在。这里天井狭窄而高深,与第三进院落的宽敞明亮形成了强烈反差,给人一种凝重森严的感觉。天井与寝楼间由黟县青石板栏杆相隔,石栏板上饰有花草、几何图案浮雕。三道台阶扶栏的望柱头上均饰以浮雕石狮。
    “宝纶阁”就雄踞在后寝大殿之上,这是在明万历年(1617年)扩建时另外加上的,当时以其木构架全部直接安装在寝殿檩条之上。“宝纶阁”巨匾,系明代徽州孝子吴士鸿所书。宝纶阁由三个三开间构成,加上两头的楼梯间,共十一开间,二层硬山顶。二楼阁内用于珍藏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的诰命、诏书等恩旨纶音。台阶上有10根面向内凹成弧形的石柱,其后是12根圆木柱拱立其后(整个大殿内有圆木柱46根),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尤其是透雕的“鳌鱼吐水”雀替更是玲珑剔透,精彩绝伦。月梁下的彩绘图案叫“包袱锦彩绘”,明代包袱锦图案主要以花鸟为主,这里的几何图形有波斯国风格,可算是舶来品吧。虽历四百余年,仍颜色鲜艳,历久不凋,是国内罕见的民间彩绘珍品。宝纶阁以巧妙的结构,精致的雕刻,绚丽的彩绘,集古、雅、伟、美为一体,堪称明代古建筑一绝。


(全景拍摄,是直的,不是半圆的








    出罗东舒祠,我们沿潀川河岸走,不经意间又看到一个国保古建,一位老伯正锁门要走,我们走近一看,是“长春大社”,讨好地问老伯能不能让我们进去看一眼,老伯正挂锁连头都没抬。先生边看边诧异地对我说,“这个建筑风格好象有点日式,你看取名都是什么社。”老伯接过话去,“供土地公、五谷神的懂不懂?社谡的社,懂不懂?不是庙,不是祠堂。”然后自顾自走了。我一看时间,十一点半,可能是老伯的饭点到了。 后查阅资料得知,“社”的原始形态是一堆封土,其本义就是土地之神,后来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称“社”,即“社庙”。古代以一个或几个村落为单位,公认有一个“社”,就是祭社神祈丰收,与农业有关。难不成“公社”之社源自于此?长春大社始建于北宋初年,明嘉靖年间重修,后寝为清乾隆年间改建。据介绍里面包括社屋坦、门厅、两庑廊、正堂、后寝及前后两天井,为三进平面格局。古时用于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现为古徽州仅存的社屋类公共建筑,是平治安定社会最基层的场所。长春社位于村南,罗氏宗祠位于村北,南北呼应,规划布局按礼制“左祖右社”来着。
    呈坎的古建里所谓的宋、元建筑各1幢,“元”指环秀桥,“宋”就是指长春大社。


    下午要坐高铁,虽然还不饿,但还是得先把中饭解决。在“半间闲舍”吃了老板娘拿手的桂花红豆酒酿圆子、果露芋圆,外加一个梅干菜石头粿,总共35元,两个甜品味道着实不错,完美!
    用完点心还有时间,再去逛了逛。游走在街巷,可以很明显看到,明代的房屋为人字山墙,清代的房屋为徽派马头墙。遇到旅游团在讲解“拐弯抹角“,差点漏过了。这也是一种谦让的表达方式,上不让天(上面建有房屋),下不让地(地基不变),中间让人(中间的转角墙削掉一个角,让出空间,便于同村村民红白喜事进出抬东西用)。徜徉在村里大街小巷,最多见的是竹雕木雕店、竹编店,以及古董家具店,古董水太深,看看就好,顺便怀念一下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或村里富贵人家见过的家具与玩意。竹编主要是箩、篮、三层提篮、炭炉提篮等,家里着实用不上。竹根雕的莲篷,一对地主和地主婆(客栈茶几上也摆放着)倒是打动我了,但680元一个和2800元一对的价格,就算了吧。






   下午两时,告别守着老宅的罗老板夫妇,打道回府。游呈坎,一生无坎,这是呈坎给游客最温柔的祝福。

    附记:回家后,先生对徽派木雕赞叹不已,立马在“当当网”买了本《中国徽州木雕》的书,江苏美术出版社,李飞、钱明著。纸张是好的,厚重,价格也不菲,但不得不吐槽的是,内容质量太差,错误较多。我只看了关于呈坎的6页,不足千字,将呈坎原名“龙溪”,写成“龙隋”;将“朱熹”写“朱嘉”;将宋、元代建筑各1幢,写成各“2幢”;将钟英街17号的罗纯夫宅,张冠李戴到“和睦里五号民居”。天哪,作者不负责任,难道审稿也没有吗?
 
                                    2023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