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是北京大名鼎鼎的寺庙,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先有潭柘寺500年,后有北京城,所以说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我第一次去潭柘寺是80年代初,骑车从坨里那山上的十八盘过去,一下午去了戒台寺和潭柘寺。记得到潭柘寺时间太晚了,人家不让进,后来跟我一起去的哥们认识一个在里面照相的朋友,让我们进去看了看。这些年陆陆续续去过几次,但最近一次也是十多年以前了。
去年秋天天气晴好,到西边有事,借机去了一次。那天去的人很多,因为停车场要扫码,到寺前的路堵得很厉害,干脆找了一个农家院吃了午饭。吃午饭,车少多了。到寺前面的停车场把车停下。
下车往寺里去,快到大门的地方有两个古塔,看样子和上塔林的是一路子。
进大门,50元一人,但要预约,现场约也行。在网上看60岁以上半票,但到门口一问,65岁以上免票。
小慢坡要走个7-8分钟。
寺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整个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到寺前,门口的路上大松树遮阴蔽日,大石狮子都在树丛里。
过牌坊是一座不长的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看望柱的风化情况,起码应该是清代的,桥那边就是三开间的山门。门上是“敕建岫云禅寺”匾额。清康熙帝多次去潭柘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赐寺名“敕建岫云禅寺”,并题写寺额。
进寺,第一层院落是天王殿,香火很盛。看来今天大家都是来烧香的。
天王殿后两旁各有一棵大松树。
后面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是北京修建最早的寺庙,初名“嘉福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称“潭柘寺”。
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命律宗高僧止安律师为潭柘寺的钦命住持,并赐给潭柘寺镀金剑光吻带四条,安装在大雄宝殿的殿顶上,现今还能看见那系着的鎏金长链。
下檐额题“福海珠轮”,看着好像是乾隆的字。80年初我第一次来印象最深的就这几个字。
从大雄宝殿转到后面,很开阔的一片地方,两棵大银杏树秋叶正好,黄灿灿的遮天蔽日,铺满整个院子,虽然这不是头一次看见潭柘寺的黄叶,还是感觉有三分壮观。尤其是东边这棵40多米高的大树,更是摄人心脾,无怪乎当年乾隆帝看见它,就封其为帝王树,想之那会还没有现在高大。
可大空场好像不只是为这几棵大树而为,原来这里是斋堂院和三圣殿,但现在已经没有了。
院里还有两棵千年的娑罗树,此树又称七叶树, 因佛祖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槃,成为佛门的圣树,北京一些寺院都有种植,而潭柘寺的最多,有20多棵,树龄也最老。
西边这棵银杏叫配王树,比东边的帝王树矮很多,但也是很有神韵。看着这一棵好像是雌树,但是院子里地上一个白果的果实都没有,看网上说这两棵大银杏都是雄树。所以不结果。
寺院东院有方丈院、延清阁和清代皇帝的行宫院,主要建筑有万寿宫、太后宫等。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轩亭。
东院的大柏树。
中路最后面的高台上是两层高的毗卢阁。
台下有明代的二乔玉兰。花为紫、白双色,而这种紫中带白、花俱双色的二乔玉兰极其罕见。
上毗卢阁的高台上往东边去。
一棵古松苍劲讶然,斜立在那里。
后面是一座白塔——金刚延寿塔,是北京域内的六座白塔之一。塔为明代越靖王朱瞻墉出资于正统二年(1437年)建的覆钵式砖石塔。
说是塔内藏有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意在为太后祈福和延寿。塔被松树枝叶缠抱,所谓之:“双凤舞塔”。
塔后有墙壁上有潭柘寺现存最古老的石碑,立于金代明昌五年 (1194年)。碑上刻有当时潭柘寺住持重玉禅师的七言古诗,记述了在金大定年间皇太子完颜允恭到潭柘寺进香时的情况。可是现在不让过去了。
上到塔后面的路上看白塔,现在用铁丝网子拦着,只能用手机伸到里面去拍。
转到西路,文殊殿,殿前也有两棵大松树。
这里是全寺最高处,可以看见寺外的山,说是寺周围有回龙、虎踞、捧日、紫翠等九座山峰环护,是个风水宝地。
观音殿,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
那个金碧辉煌的圆形屋顶是2013年复建的楞严坛屋顶,很显眼。
下到下面看楞严坛,前些年来的时候没看见这个建筑,看说明,坛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是潭柘寺内最重要的佛事法坛,也是僧众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因其年久失修于1971年落架保护。2013年5月按原有制式复建,成为目前国内仅存完整的楞严坛。坛全高49尺,为重檐亭式八面圆殿木结构建筑,坛底为汉白玉须弥座,坛身主体为八角形大殿,门开四方,木质花棂窗饰,青黄琉璃瓦相间。重檐攒尖屋顶上设有鎏金宝顶。殿外正面原先挂有乾隆御笔“寂照真如”横匾,其余三面则悬挂果亲王弘瞻所题“金姿宝像”和慈云普覆”,以及显谨亲玉衍璜所书“月镜常圆”。楞严坛殿内则供奉有佛像,并设法坛。
进坛内,顶上的结构好复杂。
楞严坛后面是广善戒坛,坛是明代正统年间英宗皇帝赐建并赐名。门额 “戒坛”二字是康熙帝御笔亲题。
回到中路,大雄宝殿屋脊上是九兽,规格够高,几只鸽子落在上面,也有凑脊兽之嫌,有意思。
潭柘寺塔林是国内最大的墓塔林之一,要从数量上来说,第一要推嵩山少林寺的塔林232座,第二为泰山灵岩寺167座,三是河南汝州风穴寺83座,潭柘寺75座,为第四。河南风穴寺的我没有去过,其他的都有一睹。
2001年我来潭柘寺,当时下塔院开放,我得以一睹为快。这次看完寺后,一打听潭柘寺塔林的上塔院现在开放,而且是去9月份才开放,真是巧了,太高兴了。这次再看上塔院,时隔二十年都看全了,真不易。
随顺着大路往下去,不远就是上塔院,果然门开着。上塔院依山而建,大都是清代高僧的灵塔。分上下两排墓塔。说是有28座。一水都是覆钵式砖塔。下面一排两边都是5米左右高的灵塔,看着一边有7-8座。
往上走是第二排,正面中间震寰大师的墓塔,震寰大师是著名的律宗大师,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门内广济寺的住持僧,与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为潭柘寺的钦命住持(这一下从一环发到六环以外了)。震寰大师去世后葬在潭柘寺上塔林,为上塔林的祖塔。
看着是上塔林中最大的塔,连塔基有15——20米高,塔基束腰还有缠枝花卉装饰。
围绕着震寰大师塔,两边也是各有7-8座塔,都有15米左右高,没有任何装饰。
大部分塔上的铭牌还都比较完好。塔虽然大致一样,但细节上略有差异。据说塔院2017年进行了修缮,看着修得不错。
院内遍植松柏,偶有点点阳光透过树冠打下来,加之没什么游客,自带三分萧索的感觉。
从上塔院出来,沿大路往下去停车场。转到了下塔院的后墙。嗨,不错,墙不高,趴在墙头上拍几张照片。
下塔院葬的是金、元、明代的高僧,有47座墓塔,修建最早的塔是下塔院的海云禅师塔,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下塔林中最高大的墓塔是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的广慧通理禅师塔,为下塔院的主塔。还有金代的海云和尚、公长老塔,元代妙严大师塔、慧通禅师和妙言大师以及明代的无初禅师和海真和尚,印度高僧底哇答思塔。另有安葬普通僧人的十方普同塔(万人塔)。
这里当年我来过,塔的种类较多,风格各异,以密檐式砖塔居多,还有经幢式、方形单层式塔和覆钵式的。看这几座这砖仿木的密檐式墓塔,好精美。
这一座应该是明代的底哇答思大师塔。墓塔为覆钵形石塔,通体有10几米高。底哇答思大师是东印度人,8岁出家为尼。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随其师板的达到中国游历。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了底哇答思,并亲赐其度牒。明宣德十年(1435年)到了潭柘寺。看这里不错,遂在这里扎下根来。三年以后的正统三年(1438),90岁的底哇答思大师在这里圆寂,佛门尊其为“政禅师”。可以看见塔前有一块石碑,据说上面有记述了底哇答思大师的生平。
那一个应该是广慧通理禅师塔,塔高九层,也是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前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株千年娑罗树。
当然趴在墙头上不会有什么感觉,记得2001年那次来,下塔院给我的感觉太好了,并写过一个帖子“戒台寺的松,潭柘寺的塔”。摘一段当年我写的:
塔院分上下塔院,共有金、元、明、清各代墓塔75座,其中最早的一座是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的通理禅师塔。从寺西边观音院出来,沿石路往南,均是买小商品的,也有不少山货,因时间充裕,顺山路而下,到了塔院。塔院和寺内截然不同,基本无游客,进院如从凡世进了净界,空中时有小雨微洒,时有一抹斜阳透下,草木葱茏掩映中,众塔林立,气势森然,一座座形式各异的砖石塔,经千百风雨磨砺出红、紫、褐、黄、白、灰等各种颜色,苍古斑驳,这古刹近二千年的历史,似以这种静谥,安详、坦然的气氛沉积于此。我们在这而坐了近一个小时,涤心荡肺,万念俱静。
行:从城里过来,自驾1个多小时,走莲石路一直往西(中间过京昆线和G108)到潭柘寺镇,往北拐一段就到了。公交车的话,1号线地铁到古城站换992路,在金安路口西下车,走4-5分钟在石龙工业园站换931或M32路做到终点就是。6号线地铁到苹果园换S1线到石厂村换931或M32路。或从苹果园直接乘931也行,不过现在苹果园地铁站在修,不开通,不方便。
寺前面有很大的景区办的停车场,10元一次。所以尽可能停这里,外面村里很多老乡搞得停车场都比这里贵,而且离得还远,要走一阵。
吃住:寺外路边都是农家院,我们找了一个农家院吃了午饭,就点了一个铁锅炖公鸡188元,不便宜。这里的农家院都可以住宿。但我没有细看。
玩:寺的门票50元一人,当时是旺季,要预约,现场约也行。在网上看60岁以上半票,但到门口一问,65岁以上免票。上塔林开到下午4点,免费。下塔林没开放,可以在后墙外看一眼。我在寺里玩一圈2小时吧,但没去西边的观音洞。外面的上、下塔林又玩了40分钟,一共3个多小时。
寺前面有景区办的停车场,很大,10元一次。所以尽可能停这里,外面村里很多老乡搞的停车场都比这里贵,而且离得还远。要走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