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人间天堂”杭州,西子湖畔,幽静秀美的万松岭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这就是孔氏南宗阵地、阳明学说重镇——万松书院。
简陋的牌坊已绿苔重重,暗喻这里的历史厚重,万松书院四个字都模糊了。
这是下山大门口的简介
上山门口下坡处有一双节义碑及节义亭。
正对的梯形双跑石阶是正门(验票处)
左右的浮雕分别是:东边的“拜师”,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西边的“日课”,则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
我从西边走梯上的。
对面路下的石头上刻着“浙水敷文”为康熙题。
上山路上的书院导游图及简介
万松书院前身是报恩寺,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在报恩寺遗址上改建万松书院,承担讲学、祭祀、藏书功能。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从万松书院到太和书院,又从太和书院到敷文书院,万松书院经历了多次毁建和重大维修。在鼎盛时期,万松书院与当时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为“杭城四大书院”,且位居首位。
拾级而上,一小门后就是一大平台。
门环铺首是不是椒图?
3.31号晚上一个达人告咱这是“八门狮子”。
@魏晋遗风 “八门狮子”是浙江到闽粤部分沿海地区使用的一种图案,通常内容是狮子+藏传佛教里轮螺伞盖花罐鱼藏八宝,或者是+改良后的暗八仙。我是在广东了解到这种图案的。
一个班级的小学生在此春游踏青,熙熙攘攘,喧闹嬉耍。
王阳明塑像
泮池
从大门进去,远远可见万松书院牌坊,拾级而上依次过仰圣门、毓粹门、明道堂、大成殿、最后到“万世师表”平台。二侧亭台楼阁依据山势而建,梁祝十八相送故事场景点缀其中,更有书院一绝“石林”。1999年万松书院重建,2002年重新对外开放,重建后的万松书院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丰富了西湖文化景观的内容。书院内设置了明、暗两条文化主线,明线是明清知名学府,暗线是梁祝爱情之地,以古代书院的布局为实景,以“梁祝十八相送”有关的场景为虚景,一实一虚相得益彰,美丽的传说为庄重的书院增添了生动的人文情怀。
近年来,万松书院内会举办相亲会,用这种方式传承着古代爱情文化。这个平台也是杭州著名的相亲角(免费),每个周六(口罩期间不知开不开)来的都是老头老太,家长为儿女孙辈牵媒拉线。有的父母每周一次,雷打不动,不为儿女找到对象决不罢休。可怜父母天下心(慈禧的话吧)。
右手三个品字型石牌坊方位才是上山主道。
明代万松书院时期(居中),清代太和书院时期(右侧)和敷文书院时期(左侧),牌坊的阴额为对孔子的赞语,牌楼上雕刻有祥云、双龙戏珠、梅兰竹菊、福禄寿等图案。三牌坊皆为三间四柱石坊,歇山顶,翘角凌空,坊脊两端堆塑龙首鱼尾的“鱼化龙”造型,象征着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太和元气(中牌坊背面),道冠古今(左牌坊背面),德侔天地(右牌坊背面)
万松书院牌坊(准确来说是牌楼)正门;其实牌坊跟牌楼很类似,只不过有楼及斗拱的应该是牌楼。
程氏兄弟
早樱璨美,蝴蝶花妍。
台阶上兴致正盎的摆poss的小女生,让人艳羡她们的简单与快乐。
一进为仰圣门,“高山仰止”取意于司马迁《史记》对孔子的赞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了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
在毓粹门的东侧,有一组雕像,一老者一只手拄戒尺,一只手背在身后,表情严肃地监督着眼前的学童。学童半蹲半跪着,在全神贯注地写着字。
老者是清钱塘人金甡,乾隆壬戌进士第一,曾官礼部侍郎,后来是敷文书院的著名主持讲席。看他那认真的样子,果然是“廉检方正,处事无巨细,井井有法度”,难怪“诸皇子皇孙皆爱重之”。
毓粹门,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毓粹,意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毓粹门洞开着的两侧,挂两块浅黄色铜匾,上书清代同治年间浙江巡抚杨昌濬撰联,上联曰:“人只此人,不入圣便作狂,中间难站脚;”下联曰:“学须就学,昨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跨过毓粹门就进入了第二进,对面是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
毓粹门背面牌匾上书“孔孟真源”,意预南孔方为正宗?
走到左厢房由义斋门口,迎面扑来的是一座状元及第的木雕:奉旨去赴琼林宴志的新科状元坐在高头大马上,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侍从们前呼后拥,也都喜气洋洋。就连门口的小狮子,也是满面春风,抱着小绣球探头探脑,好像那得状元的,倒是它自己似的!
斋内陈列着学院辉煌的历史,也是学者们艰辛的求学历程:招生、学规、章程、教学特色、祭祀制度、藏书制度、考课制度、著名讲师和优秀学者……
右厢房为居仁斋,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这个小课堂才重新开放(园丁说的)
园丁在小课堂小憩。
居仁斋小课堂陈列的仿制青铜器不少。
二进为明道堂,堂内正中悬有“正谊明道”横匾,取自康熙帝赐“正谊明道,养士求贤”联意。堂后正中亦悬一横匾:“四壁书声”。
现陈列反映中国科举历史文化的大型立体仿真彩塑工艺巨著《中国科举文化大观》。
这个位于书院中心地带的明道堂,是五开间的单檐歇山顶结构,宽绰宏敞,原是书院集中授课之地;自从周木建成这个学堂以来,很多大学者曾在此“传道、授业、解惑”,——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 连中“三元”、 官至首辅的明代学者商辂,清代地理学家齐召南……很多名人曾在此就学和访学:随园诗人袁枚、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苦命鸳鸯梁祝……现在,堂内陈列着反映中国科举风俗文化的大型立体仿真彩色塑雕:“十年寒窗”、“千里赴考”、“科场风云”,直至“荣归故里”,彩塑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代莘莘学子们学习和考试的艰辛,不中的落寞和考中的荣耀。
三进为大成殿,陈列孔子像及四配享(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
万松书院的祭祀活动主要由南宗孔子嫡系后裔主持,清高宗弘历巡临万松书院时,看到万松书院祭祀由南宗孔子嫡系后裔主持,活动规格高,当场赋诗曰:“气助湖山钟远秀,道传孔孟有真源”,当时祭祀之隆重,从中可见一斑。
康熙、乾隆的御碑
大成殿的四壁上绘有壁画: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画面生动地描述了孔子行教的情景;顶部的天花彩绘则为桃李图饰,喻意“桃李满天下”。
大成殿后一高台正中一照壁上书“万世师表”,中间嵌一石碑,原有孔子线刻画像,今已毁殆。两侧为御碑亭,同有祈福许愿栏,上挂红布木牌,多是与学业有关。
这条油麻藤延绵不断,头尾无觅,体量远超飞来峰的“心”字网红紫薇藤藤、法镜寺“三生石”油麻藤。
油麻藤新芽
常春藤随木而栖,绿叶黄果已遮本尊。
误打误撞从最高点进入石林。
主持敷文书院的11年、一生钟情奇石的齐召南言:“丹穴依凤巢,青霄压鹏背。神蛟奋引群,巨象整列队。 眈眈虎负隅,飘飘骏历块。斫砺犀兕角,击张雕鹗喙。罴卧道纵横,狮睨毯向背。亦有象人生,行坐联朋辇……”
这个牌子在下到半途时才见。
当初,从“见湖亭”向北眺望,西湖的湖中三岛、六桥烟柳、保俶塔、雷峰塔尽收眼底。
乾隆帝御赐的匾额"湖山萃秀"
这个路边半凹进山石里的明洞是做什么的?
梁祝学习的地方(2002年重建)
在民间,万松书院又被称为“梁祝书院”。“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其歌颂自由爱情的主题亘古未变。明末清初寓居杭州的著名剧作家李渔最早将“梁祝”故事与万松书院结上关系,在李渔的《同窗记》中,万松书院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谈诗论道所在。肃穆的书院因可歌可泣的美丽传说有了爱情的温馨。
梁祝书房大门孤零零的
路边的日本木瓜红花正艳
檐柱有清代旧联:“ 山川佳色澄悬镜; 松桂清阴静读书。”堂内正中悬有“务求真实”横匾。两侧对联曰:“正谊明道;养士求贤。”
草桥结拜亭,梁祝文化的衍生建筑。
理学鼻祖,二程老师,也曾大赞易安居士,其“爱莲说”更为平常人所知。他是第一个提出宇宙本体论和发生论的理学大师,著有《太极图说》。可惜的是好像这个墩似乎是写错了?
下山再看三石牌坊时已游人稀少。细看三座石坊呈“品”字型排列,蕴含着“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的寓意。
万松书院(正门)
袁枚也是美食家。
商辂,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唯一的连中三元的大才子。关键是:这还是杭州本土人士(淳安县)
下山出口牌坊背面:德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