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想法,做一个汕头地区传统古建集录。后来发现真古建数量太少,保护程度也比较参差不齐。可以说大部分保存的都不好。所以干脆扩大范围,把近年新建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也列入,作一个简单的整理。
说到汕头,相信大多数人想到的还是一个“吃”字。作为土著也是赞同的。但是这篇我不想讲吃的,太多人写这个了。整理传统建筑纯粹是个人爱好,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去体验当地文化吧。
因为本人是上班族,只能是周末或者节假日抽空前往,不定时更新∽
世人皆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却对它的孪生姐妹楼寨知之甚少。楼寨分布最多在饶平县,但是比较散,交通不便。盛安楼整体并不大,看内部似乎还有人居住,卫生环境一般般。可惜到的时候二楼没有开放,天气又很热(2月份27℃),就很臭…
澄海区莲华镇新楼村的盛安楼古寨,建于清乾隆癸亥年(1743),距今250多年。全寨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古寨寨墙厚2.08米,高10米左右。村门口有一个池塘。当地村民称之为“放生池”。
作为一座古代越畲族的典型畲楼寨,盛安楼在建筑上有三大特色、四大功能。一大特色是房间没有窗户,一律采用“天窗”通风采光。二是全寨只有一门出入,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三是围寨首尾相连状若圆盆。四大功能是防盗、防震、是防暑、防水。古寨历经近三百年的战火风雨,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潮汕平原一处独特的楼寨建筑。
蓬沙书院位于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林厝村文祠路头,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是潮汕地区明清七大书院之一,也是其中保存较完整且面积最大的书院,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蓬沙书院与方公讲院相连,坐东南向西北,三进一后包带双火巷,构成潮汕传统民居的“双佩剑”格局,面积2000多平方米。前三进(即前厅、中厅、上厅)连同两侧火巷为蓬沙书院;后包是二房夹一厅格局,带有天井和后花园,在东南和西北向各有一个门楼,大门匾额上都有“方公讲院”四字,是独立的院落。前厅“蓬沙书院”及左右山门“同德祠”、后包“方公讲院”等题字,均出自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探花、晚清书坛名家钟德祥手迹。
前厅大门两侧的墙面的彩绘。
正脊嵌瓷。
书院现为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书画展和讲堂。
精美的木雕,雕刻传统吉祥纹样,凤鸟。
两侧防火巷。
书院的三山门,这里保留有24幅浮雕石刻,内容为教诲后人“仁义礼智信”的历史典故,原有的浮雕也是彩色的。现在看到的是2017年修复后的。
创自1996年,2001年正月二十日落成,系大檀越姚炳雄居士捐巨资所建。
虽然是新时代仿古建筑,但是用心之处可见一斑。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屋脊小兽五只。大殿内外梁架部分缀满漆画,十分精美。
2022年3月建成,5月正式投入使用的潮阳区海门图书馆。现在也是小红书上的网红打卡地。
莲峰古寺,后区应该是新修的,斗拱和彩画具有浓郁的仿明清故宫风格。
莲峰书院,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背靠粤东名刹莲峰古寺,主体结构二厅二天井,纵30.2米、横12.9米,自明代创建以来,闻名远近,功能合二为一,既是纪念性祠堂,又是兴学育才的书院,为清代潮阳县四大书院之一,人们出于对文天祥丞相的敬仰和怀念,四百多年来多次对其维护修缮,是一处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
走近潮汕的古民居,自然而然的你会看到那些突起的像牛角一样的“厝角头”,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厝角头”并不是都按同一种形状设计的,有的圆,有的尖,有的平,有的陡……但它们都遵循同一样东西,那就是风水。
莲峰书院的这个应该是金星头。
非遗嵌瓷,是匠人将色彩艳丽的碎瓷片调上由熟石灰加毛边纸制成的纸灰泥、糖水与耐腐蚀性的氧化物颜料,经过塑胚、剪饶、贴饶以及微调四个步骤之后塑造成各种图案与造型。
色彩斑斓的嵌瓷为屋顶增添了别样的绚烂。
明朝万历甲午年(1594),驻海门金吾将军江应龙和隐士吴从周,创建祠堂,纪念宋丞相文天祥及元隐士张鲁庵。
因为有“一忠一贤”,所以该祠堂命名为“忠贤祠”。从明清时期至今,莲峰书院均有修葺。
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张璇、参将冯耀祖募资再次大修。
每年逢文天祥生日( 农历五月初二 )及就义日( 农历十二月初九 ),人们都举办纪念活动,隆重纪念宋文天祥丞相、 元张鲁庵先生、明江应龙将军、 吴从周先生及清因抗击海贼阵亡的参将陈名魁、守备李象斌六位忠臣贤士。“见贤思齐”是官府在此设立书院的根本原因,也是此处办学最大特色,为地方培育人才作出过很大贡献,“书院春雨”因此位列莲峰八景之一。
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木雕漆画。
潮阳区棉城镇棉北菩提禅寺,以石泉岩为邻,于1993年起由邑人李桂波居士捐资所建,2001年8月1日获临时批准登记证,以建筑宏伟、装饰高档而吸引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