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富川县福溪村

作者:读行天下 显示图片


据《福溪源流记》记载,福溪村地势凹凸不平,有一条清澈灵动的溪水常流不断,原称为沱溪,后经蒋、周、何、陈四姓瑶民开拓垦荒,人旺物丰,村民们便认定是这条溪水有灵性才带来福祉,便改村名为福溪。福溪村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形成了“一溪、二庙、三桥、四祠、十三门楼、十五街巷、二十四戏台”的古村结构体系,村中马殷庙和钟灵风雨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溪村始建于唐宋时期,据《福溪源流记》记载:“周、蒋、陈、何各姓贤祖列宗,分邑郡县,于唐末宋初先后迁徙而来,其初地形凹凸高低不等。”北宋咸平元年(998年),周敦颐家族的一支从百里外的湖南道县迁徙至福溪繁衍生息,与定居在此处的蒋氏族人建起了最初的福溪寨。后来又有何、陈二姓的人群到此定居,与陆续迁徙至此的瑶族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蒋、周、何、陈四姓同聚的独特居住形式,此后村寨的规模不断扩大。


十五条街巷由长达两里路的大青石板街连贯,曾是热闹的商业街,已磨得光滑如镜,长方形的石条加嵌在街道两旁。临街门楼商铺比肩而立,每座门楼后面都有深巷与街道相通,每户人家之间均有浅道与门相连。



福溪村老式民宅、店铺之间,耸立着十三座形态各异的高大门楼,立柱抬梁、飞檐翘角、雕龙画凤,不少门楼悬挂着“文魁”“经魁”“进士”“武举”之类的烫金牌匾,是各个家族展示门第荣耀的标志。牌匾最早的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最晚的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钟灵风雨桥位于福溪村前中段濂溪祠堂右侧的福溪上,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桥墩(台)使用料石砌筑,木梁为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总长10.3米、宽4.34米,总跨为9.10米,桥亭高约7.78米。


























马殷庙。马殷,字霸图,汉族,原籍许州鄢陵,五代十国时楚国第一代君主。唐乾宁元年(894年),入湘被授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后略取邵、衡、永、道、郴、朗、澧、岳等州,统一湖南,任武安军节度使。











































悠悠石板路。











马殷庙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马楚大王庙和马楚都督庙组成,是纪念和祭祀楚王马殷的古建筑群,全庙由76根古楠、古水杉圆木柱和44根吊柱支撑而成,通过月梁、托峰、托脚、榫卯固定,未用一颗钉子。76根主柱全部用莲花形石礅托立离地,主柱与托柱刚好是120根,因此又称“百柱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