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2023年的免费杭州游。
这几天稍忙,5日回来,8日才有机会整理天目山和大明山的旅游感受。
老套路,先上结论,再说过程:
2023年3月4、5日两天。一人独行。
总费用约805元。因为是一人爬山,行车、住宿成本就都记到一人头上了。夫人不善爬山,只身一人前往。
门票:
免费(杭州景点免费到2023年3月31日;据农家乐的小伙子说,大明山今年全年免费。),但是大明山强制乘坐景区门口到龙门峡入口中巴车,票价25元。天目山无此项目。
交通:自驾,大约来回(上海-大明山-天目山-上海)600公里,折合油费约400元。高速公路费约240元。共640元。
住宿:住宿标间130元。这次就住在离大明山景区门口约300米左右的一家农家乐(依暖农家乐),两位老人家和小伙子都非常热情。
餐费:第一天晚餐20元(就一个人,简单地炒一个菜了事)。因为爬山时,中午都在爬山的过程中,午餐自带,在上山解决了。
当然,这次没有购物。杭州政府没有怎么赚到我的钱。
整体来说,两个山都不错。值得爬爬,对喜欢爬山的朋友来说;特别是免费情况下。
看马蜂窝网上介绍,大明山票价是88元。个人感觉稍贵了些。如果收费,半价合适。
西天目山票价是136元,个人感觉完全不值得。天目山如果说要收费,个人感觉十分之一便可:其上山线路基本上全年无需维护,产生的人工维护成本是非常低的。倒是大明山因为是金属楼梯,维护成本比较高,适当收费也是合理。(不差钱的朋友嘴下留情)
就难易程度来说,感觉大明山稍易,全程大约走了22000步。不仅步数少一些,更重要的是,大明山的登山梯非常规整,就如爬楼梯。
而天目山的上山阶梯是就地取材,石块的大小不一、高低不一,且砌的时候,并非都是平整面朝上,有时是窄面朝上,东倒西歪。腿脚不便、腿部力量不够者,慎行;特别是可以上,但下就更多困难。全程也稍长一些,大约26000步。
3月4日(周六),从上海出发时正好是7点。
到达大明山依暖农家乐时,大约是10:20左右。全程比较顺利,只在路过杭州北绕城高速时有点堵车。回程亦是如此。
离午饭时间还稍早,更担心爬山过程较长,午饭后再爬山,回来后会天黑了,则是不安全的。按照计划,带上干粮,在山顶解决午餐。出发路上,先面包充饥。
农家乐是离景区大门口最近的几家之一。但是在携程或同程上搜索酒店时,都几乎是首推这一家,评分比较高,5分。最重要的是,可以把车停在农家,步行去景区,又省下一笔停车费(停车场每小时5元)。当时选择居住在大明山而不是天目山,亦是如此呀。
依暖的老夫妻两人都比较热情而谦卑,居住的标间也非常干净(本人有洁癖,更注意此项),没有任何异味,房间也比较宽敞。整体来说,可能跟如家的标间差不多或稍小一点。(晚上睡前有大的虫子绕顶灯飞,后来自己抓着算完;在农村这个非常正常,甚至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是否可以看作一种乐趣?之所以在这里提一下,是看到有位住客,在附近的一家高级农家乐(好像房费在1000元左右,够豪华!)住宿,里面有类似的飞虫,给房主评了个差评,而房主也在携程上进行了“反驳”。没必要。)
即便是房间的外部,也都把卫生搞得很好。这着实不宜:在农村更是难能可贵,且不说,老夫妻都六十几岁了。
19年曾经到普陀山旅游,为节省费用并体验一下农家乐,那个差远了,体验不好。
住处前面就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后来知道,这就是从大明山上流下来的。水质极好,真乃山清水秀。
从住处到大明山大门口大约10分钟不到。
但到大门口后,保安不让步行上去了,强行购买25元的来回短驳车。实际上,从大门口到终点应该是不到一公里。
下车后,直接赶往龙门峡口。至口处,有一个岔路口,有两条道可走:一个难一点,一个容易一点。
个人觉得,既然来爬山,就挑战一下难点的道路(东山)。
因为不曾知道到底有多难,走就是了,也不相信有太难!
实际上,直到后来到山顶后,才感觉并非有多难,只是比另外一个道路 稍微高一些而已。
而大明山的道路,几乎都是金属梯,又宽敞,所以,无所谓“难”,只是一步步登高而已,只要体力好便可。
登山梯很新。
有两个地方的中间有块木板,并有绳子:是握绳上爬?上爬还好;下滑的话有点危险。
金属梯不少在峭壁上,上山过程中一直寻思:当年架设这些攀山梯时,工人们应该是一块块扛上来的;而架设的过程就更复杂而危险了。比起工人们的辛苦与危险,爬山真乃小事了。
爬山的过程,不时回望一下周边的美景,才是登山的乐趣,这是坐着索道直到山顶所无法体会到的。
老实讲,我个人的欣赏角度来说,东山上没有特别出鞘的“美”石,下面图是上山过程中的一个独立山石。山石既不光滑,也不嶙峋,且有些“碎”。
到大约半山腰的地方,有一段石路。
大明山高度中等,比较适合登山游玩。一块有趣的铭牌,让你知道一些名山的高度。
随着登山越来愈高,视野开阔起来,可以感受到远眺群山的此起彼伏,近景与远山的层层叠叠。
白云蓝天下的绿意,已经昭示着春天的脚步慢慢走近了。
虽然没有黄山的迎客松那么有名,也不影响咱们昂然挺立不是?
终于接近山顶,受到热烈的欢迎
还是不错的,征服了迪拜的最高点!噢,不对,还要高一些!
用时两小时两分钟(10:47~12:49)(中间未休息)
上图所示的位置,海拔1223米。
继续再上一点,就是此山的山顶。山顶上有个野营帐篷点。不过,似乎最近没有开放。
已经过午,需要补充能量了。一路上,有点遗憾的是没有特别设置的休息地点,比如条凳、石桌什么的。只好在下山的路边上稍事休息,并补充能量。路基都是用老铁路木枕铺就。有点特色。
饭后沿木枕路下山,便是索道的终点,边上是“大明湖”,不大,但水非常清澈。还有滑雪场。现在已经很热了,不知道是如何布置雪道的;而且南方冬天本身也不怎么冷,也不一定下雪,雪道应该是人工制雪?
大明湖的落水处,便是下行的道路。
上山时,风景不多的,也比较单一;下山才是大明山的灵魂所在: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景点。
先是一个万米山洞(感觉没有万米,可能只是称谓;有几千米是有的。当然,我没有全程通过矿洞),是过去采矿留下来的巷道。
走过巷道,能够感受到当年的奋斗者们,艰苦地劳动,为着祖国的富强而流汗、流血的场景。致敬我们的先辈们!
通过长长的巷道,时而会有一个通道可以通向山体的侧边,凌空观望山外美景。
一直走巷道的话,似乎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比较深的地方,地面不再是木板铺路,而是石头路,不够平整。在某一个侧方洞口(如下图),可以走出巷道,且一边是悬空栈桥。于是外面的景色便更具吸引力。
架设在半山腰的悬空栈道,更能从较高高度和独特视角看到山中美景。
吾乃理科男,看到什么事情,总喜欢探个究竟:不知道最初架设这个悬空栈道时,工程师们是如何固定(横向)桥梁的?这得冒很大风险。
路途中,有一座独立尖峰,挺拔而秀丽。
在栈道上看到的景色,立体而开阔。这得感谢栈道的建设者们!
绕过弯弯曲曲的栈道,到了山的后面(即西侧),才是本山的灵魂:龙门峡谷。这是峡谷的最顶端。上有索桥。索桥的那端,便是本景区最有历史和灵魂的所在:千亩草甸。
据景区的介绍,这草甸是当年朱元璋起事的地方,用于练兵和积蓄力量。
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我想,所谓大明山,其中的“大明”,是不是就是大明朝?而“龙眼石蛋”中的“龙”,应该是跟老朱有关吧?
惊马台远处的山峰,非常漂亮。看看是不是就是画家笔下的山水工笔画?
这里的“瀑布”落差还不小,只是不够“瀑”,是细小的溪流。清澈而明亮。
一路下来,耳边都是清脆的溪水的潺潺声。
听着潺潺流水,一路下来,非常惬意。
一路上,还有娘娘树,说是纪念马皇后的。
小朋友虽然长得还比较帅,但也担心它咬人呀。它反而还跟着我走了一段路。
路上的奇石与苍松,也时时不期而遇。
找了老半天,不知道是哪些算“七妃蜂”?
倒是层层叠叠的盘山步道,清澈潺潺的流水,摇摇晃晃的吊桥,让人流连忘返。
也基本尽兴了,结束游程。
虽然是枯水季节,大明山的溪水还是比较丰沛的。而第二天游玩的天目山,水流就小很多。特别是在半山腰时还不小的流水,到山下时,基本上是“暗河”了。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明山的顶部有千亩草甸,是涵养水分的所在。而,天目山只是完全靠山体,而山体上并没有非常厚的土层所致吧。
天目山,在江浙沪一带还是非常出名的。但过去对天目山了解甚少。
为了能第二天能直接回上海,下山时不要太晚,约6:40左右,一早就从大明山出发了。
个人旅游喜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有时比景区有意思:人是世界的主体,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是反映当地社会发展情况的直接表现。所以,不走高速,而是走乡间小路。一如杭州的其它地方,尽管大明山、天目山离杭州稍远,但依然富裕:民房多是三、四层小楼;道路崭新、规整,汽车应该是家家都有。
进入景区大门,第一个景点是禅源寺。寺院规模中等。据了解,天目山的佛教历史悠久。禅源寺应该也是非常古老了。
作攻略时知道,西天目山里面有个太子庵,是南梁时期,昭明太子读书处。最近今年喜欢上了历史,自然,太子庵是一定要参观的。
庵非常寂静,起先就我一人参观;稍后一对小夫妻抱着孩子来参观。离开时也没有其他人进来,显得有些孤寂。
实际上,现在叫天目书院。走进藏书房,书架上有些书,不多。里面坐着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是管理员。我主动跟她聊了起来,顺便问,是否有昭明太子文选?
管理员非常热情地指了指书架上的蓝色文选,又热情地从里间房里拿出几本红色封皮的文选。翻了几页,老实讲,不是太静得下心阅读。只是随意翻翻而已。与管理员聊了一会儿。
历史上的昭明太子,博学多才,为政仁德。只可惜,因为父子之间因事造成隔阂,太子郁郁寡欢,终疾早逝,只寿31岁。
萧统虽然生命短暂,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很高。身居东宫期间,萧统曾广泛招聚文学之士,将先秦至南梁七八百年间、130多位著名作家的佳作汇集成书,被后世称为《昭明文选》。全书共分为38类、752篇,将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中的精品悉数编入其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昭明文选》所选的作品皆是典雅、华丽之作,被后世文人视为文学的教科书,千余年来流传不衰。比如,唐代以诗赋取士,士子必须精通《昭明文选》,才能写出一笔好词赋。而此书到了宋朝更是被尊为“文章祖宗”,而民间亦有“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谚,可见该书的极端重要性。
【引自:@***?id=1620172802838866289&wfr=spider&for=pc】
站在当年太子读书的地方,思绪被推到那个纷乱的、朝代频繁轮替的年代,似乎看到太子的勤读,爱民的仁德,被父皇压制的郁闷,终因谗言而忧愤以止于而立之年。可惜可叹。何念生在帝王家?!
接下来,便是登山。
天目山的最大特点/看点是,沿路很多古树,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
上行时,是走的“大树王”这条线,下山走“四面峰”线。
一部分路不太好走,路面不够平整。石块都是就地取材的。是不是当年的老僧人建设的呢?
当年的高僧修行并圆寂于此,一个山窟。
自然摧毁了大树,砸坏了人工道路。遵循自然,让倒伏的大树休息一会儿......
大树王实际上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便枯萎了,但仍然屹立不倒。
重新命名新大树王
不少地方立有山上特有的动植物标牌,有如一个动植物园。实际上,这里是浙江农业大学的科研基地。尽管是周末,有些学生在做古树的测量标记工作。
早上九点入园,大约下午三点半出园,全程大约是六个半小时。(除去中间吃饭时间和休息时间,大约全程要五个半到六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