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行20)隋唐风云第一寨~瓦岗寨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进入瓦岗村


村头牌坊


瓦岗寨 ,隋朝末年著名的瓦岗军起义发生地。瓦岗寨位于河南安阳市滑县瓦岗寨乡。如今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到逢年过节,人气很旺



对比当时的地形地貌,终于明白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作为起义根据地了。隋朝时瓦岗地处古黄河的东南岸,北临黄河白马渡口,南与通济渠(南运河)相望;西边跨黄河距永济渠(北运河)不过百里之遥,瓦岗正处在南北大运河的喇叭口外。南北运河是隋朝的交通大动脉,瓦岗堪称军事战略要地。然而,就瓦岗而言,在东郡境内又是个偏僻的地方。这里因黄河多次泛滥,造成土岭起伏,树木丛生,沟壑纵横,水鸟成群,芦苇遍野,这种环境,既便于屯兵,又便于出击。于是翟让便选择瓦岗为揭竿起义之地。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隋末唐初名将。
秦琼勇武过人,远近闻名。初仕隋朝,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来,投奔瓦岗起义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投靠郑国王世充。因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渊、李世民父子。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浑身伤病,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
     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病逝,获赠徐州都督、胡国公,谥号为壮。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据史书介绍,隋朝时候,瓦岗紧邻黄河。因为黄河多次泛滥,使这里沙丘起伏,草木丛生,芦苇遍地,人烟稀少,既便于隐藏以便于出击。此外,瓦岗北与黄河的白马渡口临近,南与通济渠相望,进退方便,易于攻守,堪称军事战略要地,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为了自卫和聚集力量,便在瓦岗筑了一个方园二十余公里的"土围子"故称瓦岗寨,沿袭至今。


景区入口原来的点将台遗址牌匾换成了瓦岗寨三个大字,边上的的点将台景区石碑也换成了瓦岗寨景区,栅栏也被城墙所代替。




跨过一座可能是代表某种河流的小桥。


“瓦岗"一词的来历,历史久远。考其来源,要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我国尚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同时也是东周的前期。东周的统治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王室和其他有功人员,实行按地位高低,划分地盘,分而治之,叫做分封制。时间一久,周王室的统治者不思进取,统治势力逐渐变弱,而封建割据的地方势力越来越强,互不相让。到了春秋后期,兼并战争迭起,常常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而互相发动战争。于是,被进攻的国家向友好的国家求援的事也就频频发生。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五O二年夏天,齐国出兵进攻鲁国西部边远之地。晋国土鞅等率兵前来援救鲁国,鲁定公在瓦地与晋国救兵会师。事后,人们为纪念这次意义重大的会师,便在一处土岗上用砖瓦建造了一座亭子,俗称"瓦亭"因"瓦亭''建在土岗上,此后人们就把此地简称为"瓦岗。''


点将台英雄群雕,点将台长48米,宽46米,高6米,占地面积2208平方米,建筑面积64平方米。2000年10月,点将台正中建《瓦岗军发祥地》巨型石碑,2002年1月,建碑亭。




♐裴元庆,是小说《说唐全传》中的人物,隋唐第三猛将,力大无穷。手持一对银锤,各重三百斤。坐骑为“一字墨角赖麒麟”。传说他为哪吒转世。因硬接李元霸三锤,而名扬天下。后被新文礼引入庆坠山,命丧火雷阵中。             
♐秦用,隋唐系列中的人物,秦琼的义子,绰号大锤公子,是隋唐之际的好汉,后被奸相宇文化及所献的假玉玺中的毒箭射死。四猛八大锤之一,武器黄铜倭瓜锤(也有说熟铜倭瓜锤、黄铜窝瓜锤等)                                        ♐梁师泰,《说唐全传》《兴唐传》中的虚构人物,挂锤庄庄主,后成为李元霸的开路将。曾两锤将天下第十八条好汉,瓦岗五虎之一的单雄信震的两手酥麻,虎口震开。后在天昌关被伍天锡击杀。                                                ♐李元霸,历史原型是李玄霸,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第三子。是古典小说《说唐》与评书《兴唐传》《瓦岗英雄》《隋唐演义传》中登场的虚拟人物。隋唐第一猛将,隋唐十八好汉之首,传说为金翅大鹏雕转世。面如病鬼,骨瘦如柴,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无人能敌。使一对铁锤,四百斤一个,共重八百斤。坐骑为“万里云”,日行一万,夜走八千。
      于晋阳宫金殿之上同大隋天宝大将宇文成都比力比武,力举金狮上殿,隋炀帝御封为“西府赵王”、“猛勇大将军”。四明山一战,一人击败十八路反王230万大军。扬州“反王夺魁大会”时,于天昌关杀死天下第六好汉伍天锡。紫金山一战,杀死宇文成都,匹马双锤面对185万军队,两柄铁锤如拍苍蝇般,只打得尸山血海,将185万军队杀得只剩65万。逼得李密献上玉玺,各路反王递上降表。


点将台前有“隋唐八大锤”的塑像,金锤李元霸、银锤裴元庆、铜锤秦用、铁锤梁士泰,八大锤其实是四个人,因为都使的是双锤,所以称为“八大锤”。


“八大锤”后面就是点将的塑像,我怎么看都像是列班上朝,翟让位列正中,文官武官分列两旁。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
      以父荫为左亲侍。好读书,尤喜兵法,与杨玄感友善。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十二年,投瓦岗翟让军,联合附近各小股义军,破金堤关,于荥阳大海寺设伏,击杀隋将张须陀。颇受翟让信任,自统军,号蒲山公营。次年,克兴洛仓,散粮济贫,百姓纷纷来投。众至数十万,占领河南大部郡县。被翟让推为主,据洛口(今河南省巩义市),称魏公,年号永平。发布檄文,声讨炀帝十大罪状。又攻占回洛、黎阳仓,围困洛阳,败隋将王世充。据守黎阳仓,起用降官降将。后设计杀翟让,部众离心。
      皇泰元年(618),降东都越王杨侗,封魏国公。时宇文化及率众自江都北上,受命拒之。复与王世充决战,兵败入关降唐,封邢国公。不久,反唐出走被杀。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存诗一首。


♐徐茂公原名李勣,是中国隋唐时期的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和李靖同被封为英国公。徐茂公是瓦岗寨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在后来归唐之后,被唐高宗委以重任,喜爱有加。唐太宗更是认定徐茂公为心腹。                      ♐祖君彦(?-618),隋代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北齐尚书祖珽之子。以才学著名海内。大业末,为东平郡书佐,以翟让取东平,遂入瓦岗军中,为李密记室,军书羽檄,一以委之。《讨炀帝檄即》出于其手。李密败,为王世充所杀。祖君彦曾经多为李密起草文书,如《为李密与袁子干书》、《为李密与李渊书》等。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讨伐隋炀帝的“檄文”《为李密檄洛州文》,文中写道:“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就是说用尽南山的竹子制成竹简,写不完隋炀帝的罪行;决开东海的堤坝,东海之水也冲洗不尽他的罪恶。从那以后,“罄竹难书”就成一句成语,广泛传开,并被后人使用。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627年),升授尚书左丞。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文官塑像四人,分别是:李密、徐茂功、魏征、祖君彦


♐王伯当(?—公元619年1月20日),本名王勇,字伯当,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隋末农民起义的人物。早年参加瓦岗起义,成为魏公李密的亲信,受封琅琊公,跟随李密投靠唐朝。武德二年,图谋叛乱,兵败被杀。                                                                 。♐罗士信,在《兴唐传》中罗士信自幼父母双亡,被“美髯公”王君可收养,起名罗士信,后秦琼将他收为义弟,他一对飞毛腿疾逾飞马,水性过人更兼天生神力,作战最为勇猛。马下的猛将,使枪没有章法,常把枪当棒子使。程咬金探地穴,拜大旗成为大魔国大德天子混世魔王后封罗士信为瓦岗寨镇殿大将军。罗士信曾力撼双牛、两战来护儿、火烧济南城;潼关口活捉魏文通,金堤关力擒伍天锡;擒裴元庆、铜旗阵杀仇成,可谓战功赫赫。



♐单雄信(?—621年),曹州济阴县(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
骁勇矫捷,善用马槊。勇武过人,号称“飞将”。交好同郡徐世勣,誓同生死。隋朝末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授左武候大将军,参加偃师之战。兵败归降王世充,授大将军。对抗唐军进攻,险些杀害秦王李世民。
    武德四年(621年),跟随王世充投降唐军,遭到秦王李世民处死。                               
      ♐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公谨原为王世充属下洧[wěi]州(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长史,与刺史崔枢一同降唐,任邹州别驾、右武侯长史。后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荐下成为秦王府幕僚,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
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次年,东突厥平定,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郯国公。


武官塑像五人,分别是:程咬金、王伯当、单雄信、罗成(罗士信)、张公瑾。



翟让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
以父荫为左亲侍。好读书,尤喜兵法,与杨玄感友善。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十二年,投瓦岗翟让军,联合附近各小股义军,破金堤关,于荥阳大海寺设伏,击杀隋将张须陀。颇


点将台就位于进门的不远处,是四柱双层重檐结构,据说四柱代表代表着瓦岗军四位骠骑大将军――程咬金、秦叔宝、罗世信、赵仁基。
          双层重檐每面梁架设三个斗拱架托,瓦檐外伸,檐角上翘,共八个角,故又名八角亭,代表着瓦岗军从公元611年揭竿到618年失败,八年的辉煌历程。在其他地方看的亭子很多,多是四柱,也有双层,没想到在这里居然给亭子赋予了这么深的含义,看来这个景区的文化底蕴应该很深。


厅内正中是《瓦岗军发祥地》石碑,碑分为四层,从下至上分别代表着翟让揭竿、荥阳大捷、洛口建政、李密投唐----瓦岗军的四次重大历史转折点,第三层石座最厚,而且雕刻着丰硕的果实,代表着瓦岗军洛口建政时拥兵百万、义军盟主的辉煌成就。


上有六棱塔型碑帽,也分四层,代表了破隋兴唐、名垂青史的四位大唐国公。


石碑正面刻有“瓦岗军发祥地”六个大字


西面刻有千余字的“瓦岗军点将台遗址碑记”


背面刻有“点将台遗址”五个大字


背面为”点将台遗址”。




从点将台遗址下来,沿着路标指示向左就是“地穴宫”,地穴宫可是大名鼎鼎。





地穴入口




地穴宫的景点介绍说里面有声光电什么的,“游客可依阶而下,曲径通幽处,可见白云、蓝天、石桥、宫殿、怪兽、神仙。


据传说程咬金独探地穴,劈伤猪婆龙,救了青龙,获得龙冠、龙袍、龙靴、玉带和一个宝盒,里面有张字条写道:程咬金举义集兵,为三年混世魔王,搅乱天下,于是程咬金有了混世魔王的美称,并被推举为“大德天子”。


龙袍,龙冠,玉带,宝盒


地穴宫融入了现代化的音响、灯光效果,鬼魅妖怪表情各异,感觉寒气袭人,幽深莫测,疑是阴阳相隔,世外桃源”。



里面有张字条写道:程咬金举义集兵,为三年混世魔王,搅乱天下,于是程咬金有了混世魔王的美称,并被推举为“大德天子”。


储存的兵器


返回地面


国公祠~里面是魏征、秦琼、徐茂功和程咬金的塑像。



正门楹联黑底金字,上联是“忠义智勇开国元勋”,下联是“直孝谋正治世良臣”


“义”和“孝”指的是秦琼,“勇”和“正”指的是程咬金。



“智”和“谋”指的是徐懋功   “忠”和“直”指的是魏征


英雄阁大门紧闭,不知道里面陈列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建英雄阁。





古碑


对于棠阴书院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在自己的认知里只有四大书院,在起义造反的年代,这里居然会有一个书院存在?




看了介绍才知道,这里应该是“福兴寺”,曾经改名为“棠阴书院”,好像是后来又改回叫“福兴寺”了,查看有关瓦岗寨的资料,也是以“福兴寺”居多,据说还有《棠阴书院碑记》石碑现存于滑县电子信息学校。





钟楼   鼓楼


大宝殿雄






文昌帝君,又称更生永命天尊、梓潼帝君、雷应帝君、七曲灵应天尊、保德宏仁大帝、宝光纯一天尊,全称“九天定元保生扶教开化主宰长乐永佑灵应大帝”。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即文昌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文昌帝君



文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成书于宋时的《文昌孝经》认为孝乃万善之源;万行之端。上慈下孝推己及人,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护人家的儿女。
         在中国的许多道观中都供奉着文昌帝君,道教对这位神仙的接纳是在公元6世纪左右。文昌帝君不停地转世,为民造福,负责人们的学习和考试。14世纪以后,中国的许多学校里都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诞辰为农历二月初三。在清朝时,每逢帝君诞辰,皇帝都要派人祝贺。从中可以看出,文昌帝君虽然是道教的神,但他又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骠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               
       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他叫王伯当。王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


介绍在此庙中,魏征、单雄信、秦琼三人成为知己。“东岳庙起源于隋朝末年,最初为魏征的道观,贞观年间魏征与秦琼重建于瓦岗寨。



把东岳庙叫作魏征纪念馆我觉得有点多此一举,没有魏征的生平介绍,只有魏征的石像孤零零地立于院中。


在大殿中央,供奉着进宝财神、玉皇大帝、雷部正神



东偏殿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供奉碧霞元君、佩霞元君、紫霞元君,瓦岗寨群众俗称“泰山三位老奶”。西偏殿观音殿供奉着观音菩萨”。


继续行走


沿着一条廊道去景区东部继续游览,廊道里竖着很多石刻,上面介绍着瓦岗寨乡的村庄名字的由来,几乎全部与瓦岗寨起义军有关,让你不得不认为这里就是瓦岗军的根据地。


八卦阵


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进去走走




怪阵



怪阵为瓦岗军师雄所建,其目的是该敌入阵摇右晃,迷失方向。今据国内有关专家设计,投资60万元将千年古阵浓缩于”00平米的观馆之内游客进内如入太空,光有方向感,流水逆坡倒流,纲球沿城而上,周围彩光四射使人如入梦幻定中。
此怪阵国内少有,豫北仅此一家,进内领略千年怪阵之神奇,追寻已逝的清韵唐风,休验古代的军事文明。


在里面有倾倒感觉


知节篱笆院
知节,就是程知节,为程咬金后改的名字。程咬金是瓦岗军首领之一,知节篱笆院,是程咬金的战时家庭,草房三间朴实无华、向摆放程咬金的常用兵器一马梨(杆儿比较长的矛)和宣花斧。程咬金是值传奇人物、下来不少如探地穴,神斧助战等神奇故事。程七奶奶更是妇孺皆知。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改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西南)人。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程咬金骑板凳练36路斧子



骁勇善战,善用马槊。隋朝末年,加入瓦岗军,担任内军骠骑,兵败投顺王世充。武德初年,归降大唐,跟随秦王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屡立战功,册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继位,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原州都督、蒋王府长史、幽州都督、左屯卫大将军,检校镇军大将军,世袭普州刺史,改封卢国公,图形于凌烟阁。唐太宗驾崩,护卫皇太子李治回朝继位,迁辅国大将军、左卫大将军。出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阿史那贺鲁,兵败免官。起为岐州刺史,年老致仕。                                         
        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获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襄”,陪葬昭陵。


振义草堂是瓦岗军的聚义处、招待厅,瓦房五间,出台建筑,砖木结构,长20米,宽6米,高5米,台高1米,外延1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


感觉有点世外桃源的意思




堂内正中展示了瓦岗好汉的微缩彩绘雕塑,39位弟兄正在摆设香案,歃血为盟,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意气风发,豪气冲天,后面是巨幅瓦岗寨全图。


翟家院子远观



走近院子


翟让纪念馆原来叫翟家院子,翟家院子是瓦岗军创始人翟让的战时家庭,瓦房三间,出台建筑,砖木结构,长12米,宽6米,高5米,台高1米,外延1米,建筑面积112平方米。



院内场景


走进屋子


翟让(?—617年),字号不详,东郡韦城县(今河南安阳市滑县)人。隋末农民起义(瓦岗军)首领。
武功高强,颇有胆略,善使长枪。初为东郡法曹,因事犯法,逃入瓦岗寨,率众发动起义。攻陷荥阳,击杀名将张须陀,夺取兴洛仓,控制中原地区达三年之久,有效歼灭和牵制了隋朝军队,为推翻隋朝的斗争发挥重要作用。禅位于李密,担任司徒。



翟让创建的瓦岗军,控制中原地区有三年之久,他们歼灭和牵制了隋王朝大量军队,割断了江都与洛阳的联系,迫使隋炀帝陷入江都孤岛,不能控制全国,在推翻隋王朝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历史的长河在不断地流淌,时代的脚步在不停地迈进。而今,瓦岗军起义虽然距离我们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光景了,但人们并不因为它的遥远而淡忘它,相反,却随着大量的书籍、传说、故事、戏剧、电影等媒体的出现而对它产生更大的热情、更深的怀念。瓦岗寨虽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也因“威行万里,声震八方”的瓦岗军而举世闻名,所以,凡是到豫北,特别是到滑县来办外地客人,无一不想到瓦岗寨看看当年瓦岗军活动的遗址和遗迹。如点将台、操练场、兵工厂等。

点将台就位于进门的不远处,是四柱双层重檐结构,据说四柱代表代表着瓦岗军四位骠骑大将军――程咬金、秦叔宝、罗世信、赵仁基。    
        双层重檐每面梁架设三个斗拱架托,瓦檐外伸,檐角上翘,共八个角,故又名八角亭,代表着瓦岗军从公元611年揭竿到618年失败,八年的辉煌历程。在其他地方看的亭子很多,多是四柱,也有双层,没想到在这里居然给亭子赋予了这么深的含义,看来这个景区的文化底蕴应该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