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安岳县一路往东南,抵达大足。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我们在大足的第一站是宝顶山,一个瞬间让人感受到安岳与大足两地石窟保护的一个落差原因——经费。无论是宝顶山、北山,环境、人力可见都已达到旅游景点的标准,即使是暂不对外开放的营盘坡、偏远些的石篆山、石门山,都围绕石窟建造了相应的保护建筑,并配有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以及守窟者。这一点上,让人感觉大足相比安岳,在守护上似乎更为重视,可从另一方面而言,也正因为被守护着,因此并没有安岳石窟那样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它们。
若想要深入了解大足石刻,建议小伙伴可以提前入手一本由现任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博物馆)院(馆)长黎方银先生撰写的《大足石刻》一书,对北山石窟、宝顶石窟、南山等石窟有较详细的介绍,这是一本参考性较强的图书。
石窟,对我而言是比较陌生的课题。初识安岳石窟,是一张白纸,所行之处,尽以双眼看,没有太多关于石窟的已有经验进行对比,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思考,纯粹地观摩。而行至大足,当我手拿《大足石刻》这本书,随着黎院长笔下对每一尊石窟的前世今生进行描述时,慢慢开始有些感觉,但毕竟是门外汉,所见所想依旧是比较浅显的。
行走山水之间,这些世人口中所谓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好比是一座“世界名牌大学” 。中国历史上早就把名山风景作为求知、“拜师”的“大学堂”了。山水画家以“自然为师”、“栖丘饮谷”,“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山水画。饱览沉淀于名山中的历史文化,胜过窝在暖居中死磕图书中的某张画像。
下笔这一刻又有种温故知新的感觉。再次翻开《大足石刻》,边整理照片,边在书中寻找相应的龛窟故事,逐一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分享,多想让还未曾接触过石窟文化的小伙伴们多一些了解,在都市繁忙的节奏中静下心来感受名山大川中历史留下的馈赠。
门票:115元/人
门票是公众号购买,联票,含宝顶山门票+交通+电影票、北山(白天或夜游)门票,有效期两天。原以为有效期两天是两天内可以任意进入,但每个景点只能进入一次。
宝顶石窟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是一座以大、小佛湾为主体、造像近万尊的佛教密宗道场。
宝顶山造像规模宏大,图文并茂,文字通俗,言简意赅。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色鲜明,是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反映出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已完成了中国话的进程。
《广大宝楼阁图》下方主像为三仙人。三仙人像头顶之上,各刻祥云,云中各坐一小佛,小佛背倚金竹,竹上方各刻楼阁一幢。据说此三仙人像较为特别,中像为一长者,卷发披耳,络腮胡须;右相为一中年,呈沉思状;左像为一青年,呈微笑状。三像均手结定印,呈跏趺坐式,其外貌与大佛湾其他龛窟所刻赵智凤像大体相似,因此有学者认为此处把三仙人改刻成了赵智凤老中青三个时代的形象。
六道轮回图又名“六趣唯心图”、”六趣生死轮“。依佛教之说,此轮是载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轮外刻转轮圣王,头顶三世佛,面目丑怪,蓬头獠牙,脚踏鳖头,口衔轮沿,长舒双臂环抱巨轮,以此表示人生之”业力“不可逆转。
华严三圣(从左至右: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
普贤和文殊菩萨都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毗卢遮那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大日”。密宗认为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摩诃毗卢舍那),身上可以具现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为密宗尊崇的主要偶像。佛教认为,佛有法身、应身、报身三种身,一般指法身佛为毗卢遮那佛,应身佛为释迦牟尼佛,报身佛为卢舍那佛。
舍利宝塔,是阁楼式塔,四尊佛像端坐塔内。紧挨着华严三圣,或许受其庇荫,保存异常完好。
在球幕影院看完千手观音后,不得不感慨数字修复的视觉效果更为震撼。而现场亲眼所见,为修复后的模样感到有些遗憾,纯粹个人感觉。尤其在看了《大足石刻》中黎院长在“千手观音”这一章节的“千手观音”照,感觉如今的这尊千手观音被修复得有些“多”了。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主要是通过神话般的描述,详细地描绘了西方极乐净土中尽善尽美的人情伦常,衣食住行,气候物产等等。
大足石窟中依据《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开凿的唐、宋变相有两龛:一是北山佛湾第245龛晚唐作品,二是宝顶大佛湾第18龛南宋造像。由于这两龛作品出现的时代不同,因而在构图、布局、表现的内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上部正中刻阿弥陀佛,螺髻金身,施九品印。左右为观音、大势至菩萨,皆宝冠缯衣、悲目慈面。此三像合称“西方三圣”。
龛内左右两侧壁面及转角处自上而下雕有“十六观法”。所谓“十六观法”,即是把心思集于一处,排除诸般杂念,真心想于西方净土十六种奇妙景象的修行之法。
龛下部所表现者则为“三品九生”图像。所谓“三品九生”,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生”,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表示阿弥陀佛将根据众生不同的修行程度,按不同的待遇接引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此外,龛内还刻楼阁巍立,栅栏层叠,此即表现的是西方极乐净土的盛况。
孔雀明王全称“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以骑金色孔雀故名。孔雀明王的形象较为特殊,一般明王面呈威猛忿怒之形,可谓狰狞可怖,而孔雀明王的面向却是非忿怒形的菩萨相。
据唐代义净三藏译的《佛说大孔雀明王神咒经》说,有一僧者,名叫莎底,出家未久,为众僧澡浴而砍柴,恰遇大黑蛇从朽木中出,被咬伤右足大拇指,毒气遍身,闷绝于地,口吐白沫。释迦弟子阿难见状,即告知于佛陀,以求救治之策。佛陀告诉阿难说,我有《大孔雀明王神咒》,有大威力,依此修持念诵,不仅能除此蛇毒,还能使众生免除一切诸毒、怖畏灾恼,获得安乐。阿难闻后,依佛念咒,莎底果然得救。于是以孔雀明王为本尊进行修持的方法,成为密宗最重要的四大修持方法之一。孔雀明王也因能息灾除难、维持佛法、利益众生而尤为密宗所供奉。
宝顶山、北山、石门山三处都可见孔雀明王,但造型上颇有异同,宝顶山孔雀明王的脸型相比北山和石门山的圆润不少。
这是一组个人颇喜欢的龛窟。
护法神即保护佛国、护卫道场尊严之神祗。按照中国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在入口处要塑护法神怖畏,以显示道场森严和邪恶不入。一般的寺庙都以四大天王、八大金刚或韦驮天怖畏,宝顶山大佛湾别致地用九大护法神来怖畏。正中的一个造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亲自率领天龙八部在此守卫道场。
这些护法神个个身著袍甲,狰狞剽悍,气势高昂,以最忿怒的形象来为众生摧毁魔障。佛家认为,人们在修行过程中,主、客观世界都会遇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就是“魔障”。护法神的作用就是帮助众生驱降魔障,使众生尽快觉醒,并获清静之心,以便潜心修炼。在九大护法神的左右两端,各有三尊兽首人身的造像,称为“六通大神”,其法力通达六界。其中一神双手展开一册,册上写:一寸地土,一树丛林,一钱物及飞禽杂类,不许妄心侵犯……否则将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赎罪。这个册就类似我们现在的参观须知。在九大护法神下面,还刻有十二生肖中的“兔、羊、猪、犬、猴”等,以示护法神昼夜24小时都在坚守岗位,发挥职能作用。
大足石窟相比较安岳石窟,其整合度、保存程度、数量是安岳的plus版。宝顶山崖壁上的上万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之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宝顶石窟还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淳朴的生活气息,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其中令我印象较深刻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事迹图”以浮雕结合文字的形式,一组组造像连环画似地呈现,解读每一组浮雕的故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很多人认为宝顶石刻是大足石窟的代名词,大部分人看完了宝顶石刻便以为这已是大足石窟的精华所在,即使是当地人,在交流中,发现他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殊不知,在大足的乡野之间、在几公里外的北山,还有不少值得观摩的石窟,造像、衣着的刻画有着显著或不明显的不同。
北山石窟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洲都指挥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首先开凿,后经地方官绅、士庶、僧尼等相继营建,至南宋绍兴末年(1162),方具现寸规模。
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具有盛唐遗风。五代造像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衣饰渐趋繁丽,具有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方,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五代十国战乱,财力、人力、物力各方面受到限制,所以这一时期的造像龛窟浅小。
北山石窟中的宋代造像既没有汉砖画像的苍劲古拙,也没有南北朝雕塑的凝重刚建,更不见唐代造像的雄浑丰润,而显得典雅清丽,宁静秀美。形体上美而不妖,丽而不娇,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显现出一种高雅圣洁的阴柔之美,体现了宋人的审美情趣。
北山宋代造像的精品比比皆是:摩利支天女、水月观音、如意轮观意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
Tips:
购买的联票可以夜游北山,夜晚观览避开了白天的嘈杂,但北山灯光的运用,作为一名游客而言,我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由于有的龛窟锁着,夜晚根本看不清,原本打算白天再上山一趟,谁知,联票只能进入一次。因此,建议购买联票的小伙伴,若纠结日游还是夜游,还是日游吧。
安岳毗卢洞水月观音静坐于石窟内,祖胸露肘,侧身跷脚呈游戏坐,集内涵美与外形美于一身,神韵数百年不朽。
大足北山崖壁上,观音坐则端庄,立则肃穆,各式观音造像静穆庄严又生动秀丽,透露出与安岳水月观音不同的美又相似的传承之意。
安岳毗卢洞水月观音静坐于石窟内,祖胸露肘,侧身跷脚呈游戏坐,集内涵美与外形美于一身,神韵数百年不朽。
大足北山崖壁上,观音坐则端庄,立则肃穆,各式观音造像静穆庄严又生动秀丽,透露出与安岳水月观音不同的美又相似的传承之意。
水月观音像为唐代著名画家周昉首创。从唐至宋,一直有人画、塑、雕水月观音像,形式多样:或站立在漂浮于大海中的莲花之上,眺望天上之明月;或以月为背景,结跏坐于岩石之上的莲花座上;或坐于水旁,静观水中之月等等。但无论何种式样,皆与水、月有关,两侧也定有善财、龙女之像。
北山佛湾第122号、石篆山第1号、石门山第9号为诃利帝母龛。北山的诃利帝母造像相比石篆山和石门山更为精致,矿物质颜料留下的颜色保存是较好的。
诃利帝母又称“鬼子母”、“欢喜母”。关于她的来历,据《佛说鬼子母经》、《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毗奈耶杂事》等佛经记载:古印度王舍城中有独觉佛出世,人们为此而举行盛大庆典。城外有位美丽动人的牧牛女,因怀孕被赴会的五百人强迫起舞,致使胎儿坠地,众人又弃她而去。牧牛女懊恼不已,见独觉圣者至身旁,便顶礼而发恶愿说:“我欲来世生王舍城中,尽食人子。”遂自杀身亡。不久,牧牛女投生王舍城为婆多药叉长女,与犍陀国半叉罗药叉长子半子迦结婚,后有五百子。她不忘誓言,恃其豪强,每天定要进食人子,弄得王舍城内一片惊惶。此事惊动了释迦牟尼,赶去劝她。她根本听不进去,不愿弃恶从善。释迦牟尼见劝化不成,便心生一计,趁她外出之机,以神力将其五百个儿子中最心爱的一个藏了起来。药叉女归至家中,见少一子,四下寻找,杳无踪迹不禁悲从中来,哀哀恸哭。此时,释迦牟尼出现在她面前,对她说:“你有五百子仅失一子,就如此悲痛,何况别人家只有一二个孩子呢?你去把他们的孩子吃掉,难道他们的父母就不痛心吗?”药叉女闻之,感动不已。从此,便受五戒,皈依佛法,改恶从善,不仅不再食人子,还成了保护小孩的神,凡“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所以,民间便把诃利帝母当作了“送子观音”。
摩利支天的形象,有二臂、六臂以及八臂像等多种。据《摩利支天经》记,欲供摩利支天者,应以金、银、铜或檀木等材料塑造。其相为天女形,长一寸、二寸或一肘均可。左手屈臂向上,持天扇。右手下垂,举掌向外。像两边各作一随侍天女。此外,还有三面八臂乘猪和作童女形之摩利支天。北山佛湾的这尊龛窟与所记形象稍异,当属另一种形式者。此像三面八臂,正面善相,呈微笑状。顶有宝塔,塔中现毗卢舍那佛。头戴花冠,身着天衣,宝带、璎珞、耳珰、腕钏等遍饰其身。上两手举风火轮或握剑,中两手持弓或执箭,下两手拄戟或持盾,当胸两手结印,双足立于两头大象牵引的战车上,显得英姿飒爽,威猛勇武。
一些没有备注下龛窟名的:
喜欢这组龛窟的笑容,双眼和嘴角的弧度,面容显得格外可爱,宛如一个少女在祈福着什么。
在北山佛湾对面的山巅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宝塔。因位于县城北郊,故称其为“北塔”。北塔又名多宝塔。北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清均曾修葺。
夜游从北山龛窟眺望北塔,会被其散发的紫色灯光感到迷惑,黑夜中着实令人觉得诡异
多宝塔,为八角形密檐楼阁式砖塔,高约十丈,外观现可辨十二级,内作八层,可循塔心内梯道逐级而上。可惜的是如今已经不能登塔,只能绕塔走圈。
北塔二佛朝南端坐于狮子座上,左为多宝佛,左手捧一钵,右为释迦牟尼佛,佛皆头刻螺髻,面容端庄祥和。
二佛前有卖香火的摊位,当我绕着北塔一圈下来,发现小美已经和一位卖香火的大哥相谈甚欢。大哥表示可以带我们去营盘坡,只要给一些报酬即可。淡季的北塔,一天往来的游客想必屈手可数,兼职向导赚些收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对于我们而言,大哥的提议让我们觉得一切顺其自然地合我们心意,不费任何心力,便找到了去营盘坡的方法。
跟着大哥回家取了他的摩托车,据说上山的路只能开摩托车。
到了山上,需要步行一段路。虽然大哥表示曾经来过,但估计相隔有些时间了,在他印象中的“老房子”处寻找了许久,三人都未找到他口中的“水泥路”。当大哥打电话向和他一起去过的朋友确认地址时,电话那头却依旧说着“沿老房子旁边的水泥路走就能到”。可是就在老房子旁的六双眼睛却怎么也找不到水泥路,右手边是一座废弃的老房子,左手边只有郁郁葱葱的树林,让我们对大哥口中的“水泥路”甚是疑惑。
当我以为无缘营盘坡时,远处传来了大哥的呼喊声。循声而至,没有想到,山坡的尽头竟是村庄,让人有种遇到桃花源的感觉一切豁然开朗。
好不容易寻迹而至,被守窟者和两条狼狗的嚎叫阻拦住了。所幸大哥帮我们想办法,争得相关负责人的同意后,守窟者才将里外的锁打开,放我们进去短暂地观摩。
龛窟内存像不多,明显有后人为石刻“浓妆艳抹”妆画了一番,当时看到只觉得可惜,不知该说这是重塑还是毁灭呢?
但最近在看《敦煌守望四十天》一书时,其作者也曾用“惨不忍睹”形容个别清修塑像。但时隔一些时间,他又有了不同感受,称“在那个积贫积弱的王朝末世,这些塑像或许已经花费供养人的所有积蓄,也用尽了塑匠们的全部才华。其艺术水准的确远逊于隋唐精品,但我们这些寸功未建的人又真的有资格去嘲笑一颗全力以赴的心吗?我再次告诫自己,在莫高窟,应该永远保持敬畏。”若是早些看到这段文字,我想在游览大足石刻时,我会让自己更多地去看和品,少一些评价。的确,我们这些寸功未建的人真的有资格去嘲笑一颗颗全力以赴的心吗?
左下角竟还出现了神似“二师兄八戒”的石像
石篆山位于重庆市大足区西南行25公里三驱镇佛惠村。石篆山山上有庙,名佛惠寺。寺外有石窟,是隐蔽的石刻区,集中于佛湾(母子殿)和千佛岩两区,为儒、释、道三教混存群雕,约四五千躯。孔子、佛陀、老君这三教至尊齐聚一堂,众弟子分列四周,三教说法之声,打破世俗界限,穿越古今。这是中国石窟的全新创举,三教的宗教界限在这里变得淡漠,相互渗透的多元信仰深入世俗。
这种创举与安岳圆觉洞、华严洞的儒、释、道“三教”合龛为内容的摩崖造像,相互辉映,同为中国宗教艺术史册写下精彩页。
到达石篆山时细雨蒙蒙,虽然出发前便已得知石篆山与石门山并不对外开放,做好了闭门羹的准备。抵达时果然大门紧闭,但门隙间能从里打开,不愿白跑一趟的我们成功撬开了门虽然叫喊了几声“有人吗?”但一直无人回应。进门能够见到几处摄像头,心想工作人员会不会此刻正从摄像机里看着我俩的可疑行径呢?
一路走进去,发现这儿俨然是以景区的标准保护起来的,不明白为什么不对外开放。没走一会儿便又听到了狼狗的嚎叫声,一位老爷爷出现在了我们面前,问我俩怎么进来的,表示这里不对外开放。
此时便要发挥女生的天生优势——软磨硬缠告知老爷爷我们千里迢迢从上海来此有多么地不容易……结果老爷爷告诉我们他不能做主,说这里还有一位负责人,除非他同意,我们才能参观。于是,老爷爷带着我们去见了负责人——一位语气凶悍,起初态度坚硬的负责人。怎奈他语调多么地严厉,我俩死皮赖脸得站在那儿,并见缝插针地表达我们千里迢迢从上海来此有多么不容易以及足可见我俩对石窟的热爱……最后,成功获得参观权
老爷爷1对2带着我俩参观,真是VIP待遇~和老爷爷的交流中得知,由于目前石篆山没有卫生间和垃圾桶,因此没有达到景区标准,所以不能对外开放。
石篆山造像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1082-1096),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
志公和尚即宝志禅师,南朝高僧,志公为时人之尊称。左侧刻一弟子,右侧刻志公和尚,中间刻梁武帝与志公和尚询答铭文。造像注重写实,世俗化特色鲜明。其形象及故事,让人不禁联想起儿时熟悉的人物“济公”。
北山佛湾第122号、石篆山第1号、石门山第9号为诃利帝母龛。石篆山的诃利帝母造像显得世俗化,更亲民。
在右侧发现“大师兄”一路遇到了师傅、大师兄、二师兄的石像,恍然我们如今所熟知的那些形象冥冥中早已存在历史之中,现代人仅仅是从历史中还原了这些人物,而非创造。
这里还有孔子及十哲像龛。龛正中正襟危坐文宣王孔子,其两侧各并排侍立十哲。才疏学浅的我们只知道“颜回”,老爷爷告诉我们石刻的背后有刻名字,果然!十哲为:颜回、闵损、冉有、言偃、端木赐、仲由、冉耕、宰我、冉求、卜商。在龛左门柱内侧,镌刻着开凿人的铭文:“弟子严逊,发心镌造此一龛……愿世世生生,聪明多智”。由此可知,儒教是宋人信众们的智慧神。
老爷爷人肉导航带我们到千佛岩摩崖造像,山间小路车辆无法进入,需要将车子停在路边,步行15分钟左右到达。午饭时间,守窟者不在,大门锁着,只能围绕铁网观摩一圈。
位于大足三驱镇境内的千佛岩石刻,在高约8米,长约200余米的崖壁上,雕凿有500多尊造像。
十二光佛龛是千佛岩最早的造像。十二光佛龛是千佛岩最早的造像。这一龛造像,在崖面上横凿直径0.7米的十三个圆龛,其内各自刻一尊佛像,正中为阿弥陀佛,两侧为十二光佛(十二光佛为阿弥陀佛的十二种名号),这十三身造像在图像上基本相似头有螺髻,身着U字领佛装,结跌坐,大多数双手放在膝间结印。
观无量寿佛经变是千佛岩体量颇大的造像龛。整龛造像高2.9、宽4.6、深1.5米,在正壁上方雕刻有西方三圣半身像,下部雕刻“三品九生图”并刻有各品名称。左右两壁由上至下凿像七排,有飞天、僧人和“十六观”。龛内存有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十年(1412年 )任俍年造像题记,可知其开凿时间。
在观经变左侧的崖壁上,透迤连绵的是千佛像,他们由三组佛像组成,三组中的主尊有三身佛西方三圣、金轮炽盛光佛等,这些主尊的两侧皆是结跳跃的佛像,大约有三百多身,这些小佛像坐身高在26~38厘米之间,有的持有如意、念珠、印、钵等器物,大多数为结印。他们前前后后衔接在崖面上,较为壮观。这或许正是此地摩崖造像被称为“千佛岩”的缘故吧。
岩壁上黑色的都是村民的香火所致。大部分村庄附近没有寺庙,因此那些隐藏在大自然中的石窟造像满足了附近村民们信仰的需求。
一路和老爷爷的交流中,得知他要和老伴回一趟大足北山研究院,而我们正好也要回大足,于是提出可以搭我们的顺风车。也正因此,回去路上老爷爷说可以带我们去石篆山附近的一座废弃的寺庙看一看,他正好保管那里的钥匙图片短暂的接触,老爷爷与我们分享了不少石窟的内容,听我们说还要去石门山,但又担心吃闭门羹,老爷爷表示他认识那儿的守门人,到时给他打电话,肯定能让我们进去,二话不说马上加上老爷爷的微信!这一路所遇之人都是天赐的缘分,后续的每一步都顺其自然地为我们铺好了路。
预料之中,果然大门紧闭,一靠近又闻恶犬嚎叫。虽然门外有施工谢绝参观的标牌,但我俩视而不见。听到屋里有动次打次的音乐声,猜测一定是有守窟者在的。虽然在门外询问了几遍“有人吗?”但无人回应。于是,我们打通了石篆山老爷爷的电话,请他帮忙。几分钟后,大门开了真有种VVIP待遇感。守窟者没有多说什么,带着我们进去将上锁的门打开,提醒我俩不能随便触碰后便离开了,剩下我俩近距离与石窟接触。
石门山造像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1151),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几处石窟的文保碑古朴斑驳,字体十分漂亮,相比如今的电脑雕刻字体,人造大理石碑身,缺少了美感。
石门山石刻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在道教信仰中,所谓东岳世家即是以东岳大帝为主,淑明为皇后,柄灵为第三子所组成的“家庭”。东岳大帝原为泰山之神。造像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左右十王相随,下部地狱场景相伴,众侍者环拱布局,反映出公寓10-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此龛中鬼子母呈贵妇像,身着华服,头戴凤冠。手抚一小孩与膝部,形象雍容华贵。曾有历史爱好者结合此龛雕凿时间判断,此像可能是宋真宗明肃皇后像——那位名叫刘娥的传奇女性。
虽然不能进内仔细观摩,却在大足石刻研究院2018年的公众号文章中发现了这张石门山十圣观音洞展开图,将洞内的石窟手绘详细。
主像为药师琉璃光佛,左侧地藏菩萨作比丘打扮,右侧为观音,头部已残缺不全。
玉皇大帝端坐在靠背椅上,俨然是一幅中国古代帝王的打扮。道教以三清为尊,三清下有四御,即玉皇大帝、紫薇大帝、勾陈大帝、后土皇地祗,玉皇大帝位列四御之首,掌管着天地人三界,统率着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版图筋脉显露,手法夸张。
佛祖正在说法,两边的弟子凝神谛听。
孔雀明王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面相端庄,头戴高花冠,胸饰璎珞,身有四臂,左上手托经书,右上手托如意球,左下手持扇置于膝间,右下手握莲横于腹前,项后有圆形火焰头光,一副展翅欲飞的姿态。
三皇洞上锁了,只能在铁门外靠手机放大才能看清里面石窟的一些细节,有些遗憾。窟内正壁端坐三身帝王像,中为天皇,两侧分别为地皇和人皇。在窟正壁转角处和左右两侧壁皆有雕像。在正壁左右转角处站立两身护法神将,据考左壁为天蓬,右壁为天猷元帅。左壁造像保存完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有二十八身像。下层为六身站像,其中,从天蓬元帅左侧有四身文官像,前三身头戴方冠,第四身头戴幞头,四像皆身着长袍,腰间有垂带,面容俊秀,温文尔雅。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长达千年的历程中,大足石刻记录着故事,也发生着故事。石壁上的凡人停留在那个年代,石壁下观者往来,有对神佛大大小小的参拜,也有日常娱乐游览,但这种大众化的取向,并没有让它降维成一个乡村庙会,时光留下了雕塑家、匠人、高僧和往来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