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公路 崤函古道 秦晋豫三省自驾游+线路

作者:潘涛先生 显示图片








癸卯年春节,疫情之后,我第一次旅行。从西安出发,洛阳方向,这一段路的精华就是被称作“崤函古道”的著名道路。其实,走的路并不远,也就驱车几百公里,但是,它著名,是因为它曾经是盛世王朝的京畿大道。在东汉和隋唐,都曾实行过“两京制”,即长安和洛阳,分别是西京和东都,在两个都城之间必定会形成一条畅通无阻的京畿要道,崤函古道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承担了这一使命。


连通长安和洛阳的道路,就是崤函古道。古代道路设置关隘,长安以东是潼关,洛阳以西有函谷关,西起潼关东至函谷关这一段,就是狭义上的崤函古道。而广义上的崤函谷道,泛指长安与洛阳之间的道路系统,包括若干段陆上车马道和水上通道,其中在三门峡、运城黄河一带,还有几段水路。


崤,是个专有名词,某百科这样注解——



函,指函谷关。崤函古道作为京畿大道,基础设施修建和运营维护,料想十分频繁,盛世王朝为此花费了巨糜的财力与物力,目的无非是保障其作为核心道路的作用;战乱时期,这里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兵燓、攘夺、计谋,权力、倾轧,导致了潼关数次被毁,函谷关多次迁址异地,重建了毁灭,毁灭了再重建,这就是历史叠加之后的无穷魅力。

春秋的霸主、战国的哲人、汉代的武将、唐代的诗人、出关的武夫、谋利的商贾、逃荒的饥民、西来的和尚、隐居的道士,各色人等,只要走在这条路上,难免不发出几声感慨来,“哦艹!” balabala~~说一大通。






本次旅行,我以潼关位起点,自驾向东,沿着黄河,数次跨越黄河,陕晋豫三省来回穿梭,走到函谷关,再向东延申,达到三门峡大坝,至此,黄河流域途径的“汾渭地堑系” (ps:关中盆地东部、汾河盆地南部、三门峡盆地、灵宝盆地,四大盆地构成汾渭地堑系),迂回穿越,告一段落。黄河继续东流,进入伊洛河河谷地带,天下之中的洛阳就是另外一重故事了。



△ 潼关   那人,那狗,那楼

古潼关早就没有了!

如今的潼关古城,既不是在旧址上复建,也不是遗世的一星半点的古迹,而是完全新建的现代建筑群,披了一件仿古的外衣。这个叫潼关古城景区的地方,早在2017年就基本建成了,然而时至今日,周边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工程,围挡处处可见,未硬化的景区道路,破败的绿化带,最触目惊心的是整排整栋的商业用房,几乎是百分百地空置着,有的店铺门头都半悬挂,要掉落了,无人维护,可见其衰败尤烈。

想必千年潼关,犹如饱经风霜的老人,最不畏惧的就是直面衰败了吧。潼关祖上阔过,但时间短如昙花一现,更多的时候,是衰败,长久地衰败。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是与打仗有关。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战役有四十多次,其中,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就多达七八次,最近的一次,则是1938年日军侵华。日本军队打到了风陵渡,企图打进关中,中国军队坚守在潼关与中条山,以黄河天堑为屏障,反复击退敌军。这场战役打的极其艰苦,黄河沿线筑起了无数座碉堡,联纵成坚固的军事堡垒,抵挡住了日军的飞机轰炸与地面进攻,但中国军民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隶属于杨虎城十七路军旧部的800多名“陕西楞娃”跳黄河,他们还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啊!每次看到这段史料,都为之心颤。

潼关县城搬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下游的三门峡水电站。根据专家测算,水库蓄水会淹没到潼关老县城,所以,以国家建设的大局为重,潼关居民搬迁势在必行。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三门峡水电站算是一个“不太成功”的工程案例,蓄水根本没有淹没到潼关,甚至连下游的永乐镇都没有淹没,所以这场人为的计算失误,才促成了今日潼关新城的基本格局与样貌。


△ 潼关古城


△ 潼关山河一览楼


潼关的风水,似乎注定了长久不了。如今为了修建旅游景区,老屋民宅都要让路,整个潼关县城再次进入深度大改造的境况里。复建的山河一览楼是全县最高的地标式建筑,外貌是三层歇山顶阁楼建筑样式,各层都是七开间、两进(ps:注意啦,这里就是“七开两进”的建筑形式,与我们熟悉的“七开三进”明显不同,无法解释,可能是创新吧~),外有回廊绕一周。平日里,楼内是潼关博物馆,展出当地的历史与文化,供游客参观了解。

楼正对的是女娲像,现代雕塑。塑像以东,是寺庙,新建。再以东,是钟楼,亦新建。复以东,是游乐场。巨大的摩天轮已经停摆了。在瑟瑟的寒风中,它们犹如怪兽,莽撞又孤单。


△ 女娲像


△ 潼关旧关楼,黄河,以及G30连霍高速公路


站在潼关,西望华山,峰峦如聚;渭河与洛河汇入黄河,波涛如怒,滚滚黄河与川流不息的G30连霍高速与G310国道,日夜不停。

山河表里潼关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亡与兴,都是苦。


△ 眺望风陵渡


风陵渡是陕西与山西的交界,潼关一侧地势高,可以俯瞰整个河东的风陵渡。世人知道风陵渡,大约是出于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的一句诗:

风陵渡口初相遇,

一见杨过误终身。


△ 风陵渡黄河大桥


△ 大河仙境,风度芮城,欢迎进入山西


其实呢,风陵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传说女娲姓风,她死后埋葬的地方就称为“风陵”,当地凤凰咀上有女娲陵和女娲庙,供奉人类始祖。接着神话故事往下讲,我们有理由相信,女娲抟土造人,用的是风陵渡的泥,洒的是黄河的水,最早一批人降生在这里啊~~


传说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轩辕黄帝时期,有个人名叫,风后。此人能驾驭风,神力无边。黄帝四处拜访,最终在海隅(ps:海隅,地名,今天的运城解州附近)找到了风后,拜他为相,辅佐黄帝一统中原。风后发明了指南车、掌握部兵阵法,拥有驾驭风力的超自然神功。在风后的襄助下,黄帝完成大业。风后作为黄帝的第一任宰相,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人们风后庙祭祀他。风后死后,还葬故土,风陵渡就是建风后陵寝的地方。至今,在风陵渡镇赵村南面的田野中,还有一处老坟,残高2.5米,当地人深信不疑,这就是风后长眠的地方。


△ 西侯度遗址文保碑


如果觉得神话不靠谱,那么考古学来实物证明。风陵渡镇有个西侯度村,在黄河东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距今180万年(ps:蓝田人距今115万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北京人距今70万年,参照对比,可知,西侯度人的古远)。西侯度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之一。

西侯度遗址出土了剑齿象、纳玛象的古生物化石,说明了这一带在远古时期的气候特征,湿润、多雨、植被丰富,人类可以轻易获得丰富多样的食物,此外,还发现了最早人类使用火的证明,还说明西侯度人吃上了熟食,这一点非同小可,对提高身体机能、预防疾病、提高寿命、繁衍种族,都有实际作用,难怪这里后来能够成为孕育诸夏文明最早的核心发源地。

西侯度遗址,我没有去实地走访,不过在后来的芮城博物馆,见到了许多件文物。



△ 永乐宫 文保碑

行走在山西大地,晋西南的运城给人的感觉是“陕里陕气”,虽然行政上属于山西省,可是经济、文化、风俗、饮食上更倾向于陕西,尤其是运城人去外地谋生或者考大学读书,首选西安,而不是省会太原。运城中间有座中条山,东西走向,把最那边的两个县,芮城和平陆,隔在了山南,又是黄河北,这两座城,历史上称其为河东地区,却长期受河西的管制,因此芮城和平陆,人心更向着长安。今日在西安生活的山西人,恐怕最多的就是运城人,运城人里最多的是芮城人和平陆人了吧。


△ 永乐宫牌坊山门

车过黄河,顺着曹风线行驶,首先达到永乐镇。永乐是芮城县的下辖镇。大名鼎鼎的永乐宫的原址就在永乐镇。永乐宫是依地名的通俗叫法,其大名叫大纯阳万寿宫。后来,搬迁到距离原址23千米以外的永乐县城以北的台塬上。为什么要搬迁?这又得说到三门峡水库的修建。

当年专家测算,不仅蓄水要淹没潼关县城,还淹没永乐镇。永乐宫正好在淹没区。为了保护永乐宫的古建筑与壁画,国家决定异地搬迁。启动时间是1956年,完成于1965年,前后历时10年,工程量巨大,搬迁古建筑15公顷,壁画1005平方米,工程参与技术人员600多人。新中国成立初期,能够耗资220余万元,绝对是当年的大手笔。这次搬迁留存手稿达2万多页,当年参与工程的技术人员、美术师,正值壮年,他们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值得铭记;他们后来成长为各自领域内的专家,奠定了国内古建及绘画艺术保护的范式,影响至今。

△ 新年永乐



△ 永乐宫元代建宫碑


如今的永乐宫,复建在芮城县以北龙泉村的高地之上。这里曾经是西周初期,武王分封诸侯,姬姓子弟建立的诸侯国之一的魏国。当年选址这里,也是处于文物集中保护的思路吧。山西文物遍地是,尤其运城这样的地方,它是“国家级文物最多的地级市”。这要是换在其他地方,妥妥地两大文保项目,可是在芮城,只能集中管理。



△ 永乐宫碑廊

永乐宫建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1247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元代享国祚98年,永乐宫的修建正好贯穿了整个元代。修建永乐宫是为了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就是永乐本地人,吕家祖上是当地名门望族。元代是道教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道教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丘处机远赴漠北,参见了成吉思汗。道长和天可汗俩人聊得很投机,道长告诉天可汗“有养生之道,无长生之药”,养生第一条,就是劝天可汗少杀人。天可汗称道长为长春真人,奉为国师,执掌天下道观,赐金牌。

接过长春真人权杖的是其弟子尹志平,后来成为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师。当年丘处机携十八弟子西游,其中有宋德方和潘德冲,这二位就是主持营建永乐宫的主要责任人。在永乐宫最北面,有宋和潘二人的墓葬,他们生前为师祖立观,光耀门楣,死后陪葬在宫观内,守望千载。

墓园内另有“吕祖墓“一处。当地人坚信吕洞宾是永乐人,有吕氏的祠堂和宗庙、墓葬为证。冢前立有元刻石碑,上刻“大唐纯阳吕公祖墓”。后来考古挖掘,封土以下为单室土穴墓,墓顶早已塌毁,墓室满积淤土,棺内为夫妇合葬,男左女右,出土有北宋祥符和天圣钱,尤其女骨口里所含天圣元宝,证明这墓死者是在宋代天圣以后理葬的。与记载中唐吕祖生活的时代,相隔了近二百年。骨架挑列的完整情况来看,又非二次迁葬,可以确定此墓不是唐代吕洞宾墓。此后,更名为宋墓。



△ 永乐宫中轴线四大殿

永乐宫中轴线分布四座元代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龙虎殿、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在建筑结构上,使用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元代建筑典型的风格,粗壮的大阑额,雕饰不繁不多,比起后世的明清两代建筑,显得简洁、疏朗。


△ 《朝元图》壁画在无极殿内

下面是重头戏。永乐宫的元代壁画,《朝元图》。

绘制在无极殿里四壁上道教绘画,《朝元图》是艺术生向往的圣殿,是各类历史和文化教科书上浓墨重彩的章节。超过400平方米的画面上,容纳了287位神祗。后世对这幅壁画的研究汗牛充栋,赞美之词累牍无数。

当我站在壁画前面的那一刻,与曾经无数次在电脑屏幕和纸张印刷品之前,观感截然不同,因为有了巨大的高差,4米多高的神仙,自带压迫感。殿堂内没有灯光照明,只有窗棂里透射进来的自然光。当时的时间是下午5点多,游客潮已经褪去,店内空旷,一束光打在地面上,反射到墙面,立刻就有了凹凸感,那些蒙尘一般的颗粒与肌理,灵动了起来,接近屋顶处模模糊糊的幻象,似实似虚,这不就是人力为之的海市蜃楼与蓬莱昆仑么?



△ 《朝元图》壁画局部

谁是这些艺术品的创作者?元代画师社会地位身份不高,民间画师更甚,留下姓名的有朱好古、马君祥与马七父子等,寥寥数人。他们只是其中的代表者,更多的参与此项创作的画师,无名无姓,逐渐被岁月抹去了痕迹。



△《钟离权度吕洞宾》壁画局部

从无极殿出来,继续看壁画,纯阳殿里有道传故事画《吕洞宾神游显化图》,以中国传统绘画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吕洞宾一生当中的重要大事,如降生、得道、成仙。再往后,重阳殿里也有壁画,《王真人祖师传》讲述了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传奇故事。这些壁画,不仅是道教宗教绘画,还是元代社会场景与市井百态的缩影,画面传神,富有生活气息,比文字更能记录元代的生活细节与文化风貌。

ps: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永乐宫大殿内是不允许拍照的。本条推文里的壁画图片,均来自官方网站。


△ 永乐宫  东步道

同在龙泉村,出永乐宫,往西北2.5千米,就是广仁王庙。

当地人称龙王庙。1200年来,它实在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庙,小到不供奉佛菩萨,也不供奉道家神仙,单单一座基层的龙王庙,行云布雨,泽被乡里。它的声名,和龙王爷的法力成正比,寂寥无名。这些年,突然就火了。古建发烧友、历史旅游up主,都往这里跑,因为这里保留了全中国三座唐代木构建筑,(ps:另外两座,南禅寺、佛光寺,它们都在五台山),都在山西,都在人迹罕至的僻静之地,如今我们追慕盛唐,想要看到唐代木构建筑实物,只能来山西的偏远地,唯独没有一处幸存在大唐的繁华两京,西安与洛阳。

△ 古老又焕新的广仁王庙




△ 五龙庙原碑(上图)与复刻(下图)


△ 广仁王庙  侧面


△ 广仁王庙  正面


当我站在五龙庙的庭院里,端详这座建筑,说实话,其建筑本身并不震撼,也许是刚看过永乐宫的大殿。它体量不够大,就减一分气势;规格不够高,就降了一丝威严。

咸鱼翻身的五龙庙再次爆火,还有一个原因是得益于“龙计划”,由万科集团、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等,一批牛逼plus机构,牵头发起的公益募集基金、修缮古建的项目。“龙计划”对广仁王庙进周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环境提升,可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争议和网络话题,不少人参观后会觉得,提升环境后的广仁王庙与周边的村子,格格不入。挺割裂的,也很突兀。我能感觉到设计设计团队很努力,想要把古建的知识、山西古建的现状,告诉给游客,可是他们又摆脱不了莫名的优越感,把“俯视”的视角加到了这里,就是不太接地气儿,有点过于洋气。原本是草野的龙王庙,基层干部突然被“定义”,身披局里局气的新衣,享受僭越制度的超大面积办公室,诸多不和谐,造成了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 龙计划简介


△ 环境治理简介





△ 一组环境图


正对庙门的是一座戏台。

这座老戏台,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典型的和正殿相对的“倒座戏台”,显而易见,目的是娱神,哄着龙王爷听戏高兴。

运城地方戏曲流行蒲剧,这座三百年的戏台上,不知道上演过多少幕忠肝义胆与生离死别,爱恨情仇都流淌进了风雨沧桑中。



△ 戏台 正面(上图)细节(下图)

一座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拔起。各地争相建博物馆,尤在芮城这样文物大县,怎么说得过去?走进博物馆,就是了解一个地方历史与文化的最快速通道。



△ 博物馆大门


芮城博物馆在县城的中心位置上,周边一圈环绕公共配套,正对面是县会展中心、大型购物广场,春节期间,张灯结彩,红火热闹。文化馆、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博物馆,集合在一起,共处一栋大楼内。

芮城博物馆有三层,常设展有四个,分别是:石刻造像艺术专题、芮城历史文明专题,金属器专题、陶瓷器专题。后两个专题没啥看头。石刻造像大多是文物普查时候从民间征集而来,文物一旦离开原址,其价值就会打折扣,传递的信息丢失了。芮城历史文明专题,我感兴趣的有两点:

其一,西侯度遗址的介绍,弥补了本次旅行,没有亲自前往遗址博物馆实地的遗憾;

其二,芮国历史的探究。芮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国君姬姓,地位崇高,单芮国一直都没有发展壮大,成为强国,反而在大国夹缝中艰难辗转,历史上的芮国多次迁址,在黄河两岸摇摆,芮城的名字,与芮国某次迁址有很大的关联。在河西澄城县刘家洼、韩城市梁带村,都发现了芮国都邑和国君级别的高等级诸侯墓地,鲜为人知的芮国历史,被撕开了一角。唯独芮城至今没有发现古芮国的相关遗址,也许深埋地下,一旦重见天日,会是新的重大考古发现,芮城县的旅游也会再添新亮点。





△ 芮城博物馆常设专题展


△ 造像碑


△ 又见永乐朝元壁画

出了新博物馆,再去老馆转一圈。

原芮城博物馆借居在芮城城隍庙里,2016年新馆建成后,搬迁走了,城隍庙退回到往昔。利用城隍庙改建博物馆,是很多小地方的惯例操作办法,节约成本,就地管理文物,优点明显,同时缺点也很突出,地方逼仄,神像与文物抢位置,如果塑了像,就没法陈列文物。

此外,城隍庙周边,还是小商品云集的市场,这样的配置,在全国也很常见,芮城亦不例外。我到达城隍庙的时候,周围都被五金百货、年节小吃、鞭炮花火、对联灯笼,重重包围了。大喇叭发出轰鸣声,过年的音乐喜气洋洋,伴随着汽车喇叭的焦躁催促,又乱又喜庆,年味儿十足。

遗憾的是,城隍庙大门紧闭。今日无缘。趴在门缝上,往里窥视,中轴线上,依次排布的建筑:大殿宋代遗构、享亭元代建筑、献殿和寝殿清代建筑。

一门一世界,门内冷清,门外喧嚣。正月初一,山门大开,两个世界,就融合了吧。




△ 芮城城隍庙


每年冬天,来自遥远北方西伯利亚的天鹅,飞到相对温暖的南方黄河湿地越冬,芮城、平陆、三门峡,黄河一线,逐步形成了若干观赏天鹅的自然景区。芮城有圣天湖景区、平陆有大天鹅景区、三门峡有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它们都是主打观赏越冬天鹅的自然风景区,从景观特色上来看,高度重合。前两者都是收费的景区,三门峡则是免费的开放式公园,因此,我们直接把近距离观赏天鹅的目的地,锁定到了三门峡。



△ 山西  黄河一号路


沿着黄河北岸行驶,山西正在新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可以看到,沿途很多路段已经修好,路面基础设施完备,指引导视清晰。芮城县城附近的大禹渡景区、圣天湖景区等,都被这条风景线串联,像一串华丽的项链,戴在母亲河的脖颈上。

冬季自驾路上时常有惊喜,某个拐角处,冰封的河面上突然出现成群成群的白天鹅,时而飞翔,时而戏水,你就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黄河深水缓流,河面开阔,远山如水墨画一般,层层叠叠,晕染开来。未曾消融的积雪与冰封,垒叠起来。光秃秃的树丫,直愣愣戳向天空。微风吹过,熟透了的芦苇,摇摆,摇摆。一切统统笼罩在厚厚的雾霭之中,大自然是一个静谧的世界,天鹅是打破静谧的“白衣仙侠”。



△ 平陆  黄河冬景

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矗立在芮城圣天湖景区。这里铭记一段不该忘却的悲壮历史。冬日的阳光打在八十五年前先烈们用鲜血保卫的土地上,此刻我们才能享受和平生活,沐浴暖阳,看白天鹅飞翔,看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长河落日村舍空,荒野漫风草木腥。
风凄凄兮月色冷,声惨惨兮野魂鸣。
壮士去兮不复返,赴国难兮做鬼雄。

这是《中国抗日老兵颂》里对悲壮的中条山记忆的缅怀诗文。“六六战役”在抗日战争中,以最终惨胜,换取中条山保卫战胜利的有利局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阻止了日军南下西进,陇海线当时负责抗战物资的运输,另外得中原者得天下,失去这两样,中国就完了。它不像武汉会战,打完还有回旋的余地。当时去重庆就秦岭一条路,陕西丢了的话,秦岭大门就打开了;等到四川无险可守,重庆就可能丢了,当时的国民政府有可能成为流亡政府。

它保卫了大西北,保卫了陇海线,保卫黄河,保卫中原,保卫了革命圣地延安,为后续抗战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是陕军为中国抗战奠定了后续基础。

即便如此,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依然无法与写进小学课本里的“狼牙山五壮士”和“八女投江”的知名度相当。黄河儿郎殉国的事迹,除了少数幸存的老兵、专家学者、部分烈士后裔之外,传播范围有限,完整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并不多。十年前,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条山下树立起了纪念碑。芮城有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平陆有中条山抗日战争六六战役纪念碑,遗憾的是,十年时间并不久,纪念碑却经不住风吹雨打,很快就残破不堪,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平陆纪念碑残破的近况,呼吁主管部门尽快维修和加强日常管理。

出行途中,网上查阅资料,看到这里,实在不忍心继续,心里堵得慌,干脆关掉网页,划掉去纪念碑的计划,我怕看到真实的场景,忍不住骂娘,“这帮孙子,良心被狗吃了么?”


△ 图片来自网络
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  芮城(左图)
中条山抗日战争六六战役纪念碑  平陆(左图) 

从G59呼北高速公路,再次向南行驶,越过黄河,进入河南地界,立交桥切换至G30连霍高速,第一个出口就是函谷关。南北走向的开元大道,直行抵达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

函谷关复杂,历史驳杂、地理繁杂,没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认知它。

从关中到中原,函谷关不是唯一的通道,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条,甚至是捷径,但足够险扼。

函谷关的复杂,还体现在它不是唯一。


△ 函谷关 关楼

秦函谷关在今天的灵宝函谷关镇的王垛村。战国时,这里是晋国,秦献公攻打下了函谷关,为后世囊括四海、吞并八荒打开了东进的大门。

汉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迁三百里,这是汉武帝有意为之,目的是扩大关中的地盘,削减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控制。汉武帝并没有放弃秦函谷关,设置了弘农县,加强治理,生活在弘农河边的杨氏一族,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后世出了杨震、杨敞、杨修、杨凝式、杨万里等杰出人物。

三国魏函谷关在今天灵宝以北的函谷关镇孟,距离秦关偏北十里。魏国修路,并线秦国旧路,重叠使用故道,节约了物力、财力、人力,修路少征了一些百姓劳役,算是一桩有益民生的工程吧。兴亡,百姓都苦啊!




△ 古道碑

我到访的函谷关,即为秦函谷关。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专门开一期推文,都无法全部讲述。这里,记录一件小事——

秦国搞变法的商鞅,成就越大,职位越高,权力越盛。他封为商君,登上了荣耀的顶峰。商鞅未曾知晓,巅峰即是折转,秦惠文王得到消息,商君商鞅要谋反!于是下令拘捕,商鞅逃命,避祸去魏国,必经函谷关。商鞅换了便装,仓促出行,达到函谷关时,天色已晚,需要借宿一宿。秦国法律严苛,没有身份凭信的人,不能住店,客栈收留身份不明者留宿,其罪当死。这条法令是商鞅自己制定的,万万没想到,日后会绊倒自己。没有身份凭条,商鞅蒙混过函谷关,也失败了,他只能返回封地,等待他是被车裂的悲惨结局。


△ 太初宫 宫门


△ 老子 金像

老子过函谷关,著述释道,是影响世界的一件大事情吧!

周平王东迁洛邑,走的是函谷关。老子做了周王室国家典籍馆的图书管理官,目睹当下的礼崩乐坏,渴慕周初的礼乐昌明,辞职西去,走的还是函谷关。

据说老子骑了一头大青牛,牛儿走的极慢,但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因为他需要用时间思考一个慢且宏大的问题,即到底是什么在支配万事万物的运作?关令尹喜恳请老子,把他的想法写下来。老子大笔一挥,洋洋洒洒五千字,这就是《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没有尹喜,也许就没有《道德经》。尹喜做官在函谷关,家在终南山楼观台。他迎接了老子,并陪同他行至楼观台,安排在自己家中,招待饮食起居。老子留下的五千言,按照今天作家写书的惯例,扉页应该题记一句,“本书献给有识者”。


△ 修竹


△ 黄果


△ 红豆


△ 积雪的古道

△ 西关楼探幽


往函谷古道碑深处走,卵石铺成的蜿蜒小路,通往西关楼城楼。据说,这里就是秦函谷关正真的关隘。我步行走到这里,偌大的景区里,能到这里的已经少有人至了。深冬季节,下过几场雪,积在地上的雪,没有融化。老关门以东,已经人为清扫,关门以西,任由积雪自留。谷道狭窄,只容一辆马车通行,确实符合文献当中的记载,道路两旁是刺槐,脱光了叶子,树干不够粗大,像极了近些年才植下的。深沟幽闭,一眼望不到头。我试着走了一段,决定不再继续,原路折返。我私下以为,这里不是函谷关,只不过是稠桑塬上的一条裂缝,这里有相近似的若干条裂缝,它们都是函谷关,它们又都不是函谷关。

也许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更多的实证文物出土,才能重新确定函谷关的位置。但又或者,历史的谜团,永远揭不开,值得后人一直好奇,一直探究。

今朝行客过,不待晓鸡鸣。




△ 东寨村  九曲黄河拍摄点


灵宝是三门峡辖属的县级市,由西向东进入三门峡市陕州区,只有40千米的路程。我选择走黄河1号路。

黄河1号路灵宝至三门峡段,2022年4月竣工通车。这是一条生态廊道,还是一条景观大道。沿途的基础设施做得很到位,绿化全覆盖,即便冬季,也有绿色的苍松翠柏,长途驾车,不会枯燥。隔几千米就有一个景观台,有的做成了登高瞭望的塔楼,有的是为鸟类提供食物和筑巢的保护站,有的外观大风车像网红打卡目的地。公路中间的斑马线,很有特色,是红黄蓝三道线,极具辨识度。


△ 山西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


△ 河南  黄河1号公路


三门峡段的黄河1号公路、运城段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还有陕西沿黄公路,前两者,我跑过几段,后者我跑完全程,区别很明显。陕西沿黄路,通车时间最早,早在2017年,但是,路况受到地质影响很大,塌方水毁路面,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山西沿黄路多借道老路,把原有的县道或者村道,联通起来,因此路况多变,路道标识不统一;河南沿黄路,建设起步晚,却是投入最大,设施条件最好的,尤其道路靠近河道,几乎是平行的,车窗外就是黄河,开窗沐风,敞亮通透,心情愉悦。

从灵宝开始,到三门峡,黄土高原的东头的势力渗透范围,逐步消退,将要进入新的地理单元——伊洛河河谷地带。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黄土高原边缘地带,生态环境真是好,这里水源丰富、河网密布,植被覆盖率高,农业高度发展,不愧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中原大地是天下粮仓,丰饶美丽。






△ 河南  黄河1号公路 沿途景观


山西、河南,都是产粮大省,山西的面食一点也不逊色陕西关中。山西面馆子开遍沿途,处处可见。旅途疲惫,天气寒冷,一碗现擀现煮现捞的热面条,盛热汤、配浇头,滴上山西老陈醋,再来两瓣蒜,油脂配碳水的食物组合,入了胃囊,就是热量,顷刻间就赶走了疲倦。

油炸,是过年食物的标配。万物可炸,猪肉是永恒的主角,肉裹上面粉,再油炸,炸肘子、炸酥肉、炸排骨、炸丸子,还有炸鸡块、炸黄河鲤鱼,然后再装碗上锅蒸,或者下锅烩,即便游子在外吃了再多的汉堡牛排和沙拉,一碗老家的蒸肉,就能复苏记忆最深处的味蕾。“嗯,就是这个味儿,小时候的味道。”


△ 碳水与油脂主打的晋豫美食


县城生活,才是正真能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地方。每年过年,很多人都要从大城市回到老家县城,住上几天,体验十八线生活的真实。有人说,北上广是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像芮城、平陆、灵宝,这样的地方,是中国大地上2000多座县城及县级市的缩影,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县城不用太忙,早晨和太阳一起起床,就好,公职人员,赶着点去上班;做早餐的小摊,进了腊月门,就陆续收工,摊主要准备过年了。除了早餐摊,诊所、吃小店、粮油店、装修部、五金店,陆续都会歇业几天,这是在大城市谋生的人,不敢做的事。县城没有娱乐,景区不会安排夜场演出,隐藏在背街小巷里的麻将馆子,或许是打发时间最好的去处,对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景点,县城里的人,是不屑去的,除非免票或者陪同外地来的亲友转转。

夜晚的县城,下馆子与酒吧KTV是两大主流消费。火锅麻辣烫这种舶来食物,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统一覆盖了县城餐饮市场,稳坐C位。每一个县城,最多的餐厅就是火锅店,形式有差异,味道有浓淡,但涮菜的一锅烩手法和热闹程度,出奇地一致。酒足饭饱之后,去吼两嗓子,你瞧,最热闹的地方,一定有KTV招牌五光十色的LED炫彩灯。县城夜生活存有互联网无法取代的实体经济。

神门、人门、鬼门,此三门就是黄河三门峡。因为建设水电站,三门峡市正式设立,二十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来到荒凉的豫西黄土塬上,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一座新兴的现代工业城市崛起。

当年的三门峡是荒凉的,如今城市繁荣,环境友好,尤其是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之后,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西伯利亚候鸟冬季来此地越冬。10月下旬,迁徙至此,觅食、产蛋、孵化、备飞,次年2月离开,到3月初,全部离境。




△ 三门峡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冬日三门峡的清晨,是被白天鹅唤醒的。当第一缕阳光刚露出头,天鹅便开始了一天的嬉闹,或引吭高歌,或婉转低鸣、或飞翔扑食。平静的水面荡出阵阵涟漪,远处高低错落的建筑,飞架两岸的迎宾大桥,勾画出城市的天际线。

傍晚的三门峡,遇到金色夕阳,天鹅的身影镶嵌进辉煌的光影里,再来搭配一点芦苇荡,随手拍就是大片,简直就是古风拍摄的黄金配色与魔法构图。




△ 金色天鹅湖

根据国家鸟类环保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越冬大天鹅数量同步调查报告,大天鹅在全国分布及总数量为2.1万只,而在三门峡黄河库区越冬数量最高峰时达到15395只,占全国大天鹅越冬数量的七成。

大天鹅的分布从灵宝鼎湖湾开始,到杨家湾黄河湿地、王官湿地、黄河公园、湿地公园、老城渡口等点状聚集,就连三门峡市区青龙涧河也有大天鹅“安营扎寨”,东头一直到三门峡大坝。大天鹅栖息地呈现带状分布,东西活动范围扩大到一百多平方千米。

三门峡从工业城市迈向生态城市,人们爱天鹅,保护天鹅,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食物,营造天鹅的家,疫源疫病监测,动物救护救助,人与天鹅和谐共生,名副其实的“天鹅之城”。


△ 木栈道

白天鹅的到来,不仅给三门峡冬日平添了生机活力,还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旅游的魅力,没有人能拒绝对白天鹅的喜爱,尤其是孩子们。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冬季拍鸟,首选三门峡,这里景色优美,白天鹅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如果有足够的耐心,还可以拍到多种鸟禽:鸬鹚、绿头鸭、罗纹鸭、绿翅鸭、白琵鹭、赤膀鸭、斑嘴鸭,还有“鸟中大熊猫”黑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等等。


△ 天鹅觅食

△ 天鹅之城



2023央视春晚以“满庭芳”为理念,营造祈愿圆满中华大家庭、尽展芳华的主题气象。主持人特别介绍了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四瓣花结构的中央大穹顶,创意正是选自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最具标志性的“花瓣纹”彩陶纹样。

这趟旅行,要去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


△ 庙底沟博物馆 外观


△ 博物馆在庙底沟考古遗迹公园内


首先要明白一个基本概念,庙底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是仰韶文化最繁盛的阶段,存在于中后期,著名的半坡文化同属于仰韶文化,但是存在于前期。仰韶文化的地域覆盖黄河中下游地区,持续2000多年;庙底沟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已经较为成熟,社会复杂化程度加剧,出现并形成了区域中心聚落,彩陶技艺也得到大发展。庙底沟文化中期崛起,分布范围广,影响大,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史前时期的艺术浪潮”。


△ 博物馆大厅穹顶的花瓣纹


庙底沟文化的三个基本特色,普通人记住,就很好识别了:

第一,彩陶上的花瓣纹样,花朵盛放,有规律的重复,呈现几何美感和律动感;

第二,尖底瓶,小口,鼓腹,尖底,锥形,红陶;

第三,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这件上过教科书的典型器物,评价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作品”。鹳鸟长喙,口中衔鱼,侧面画着一只熟知的石斧。看到鹳鸟,马上想起黄河岸边的白天鹅,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庙底沟的人们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的鹳鸟,和当前有着相近似的生态环境,禽鸟觅食,人们劳作。庙底沟彩陶上,除了花纹花瓣花朵,再就是大量的鸟形纹,有的是鸟的写实,有的是高度抽象,还有的是规律重复。黄河中游的先民们,它们非凡的艺术创作力,承载到一朵花一翼鸟,穿越时空,与今天的观者产生共鸣。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 尖底瓶  庙底沟文化代表型器

走进庙底沟博物馆,大厅的巨型镂空花瓣穹顶,与春晚舞台的穹顶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基本陈列《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是献礼中国考古百年的精品展览,荣获文博系统最高荣誉“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与“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 基本陈列《花开中国》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的时间上限是距今5500年前,刚好与庙底沟文化时间段重合。庙底沟文化还解释了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间段的一些疑团。它的影响范围,不仅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都有发现。可以说,庙底沟时代是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开启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的大交流。



△ 展厅

此外,庙底沟博物馆还旗帜鲜明地提出新观点:“花”与“华”同源,进而论证出最早的“中国”从庙底沟走出!

在古代,“花”与“华”同音。对庙底沟文化而言,“花”是一个很特殊的意象,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考古学家曾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作为庙底沟文化中心区域的豫晋陕交界一带,就是“花心”。以庙底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就好比花心,山东、燕辽、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区好比内圈花瓣,闽台、粤桂、滇、康藏、新疆、内蒙古、东北等文化区好比是外围花瓣,华夏文明,好似一个三重结构的重瓣花朵。庙底沟与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的历史渊源,就在此。

“中华民族”从何而来?华夏文明源于何方?千百年来,对于“过去”的追问,从未停止。考古的魅力就在这里,有新的发掘,有新的研究,有新的解读,带给我们不仅仅是认知的刷新,还是对未知的好奇。

知道来路,去路更坚定。



△ 展厅

从庙底沟博物馆出来,越过市区,继续向东,行驶25千米,达到三门峡大坝。


△观景台

三门峡大坝1957年动工,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就完成了主体竣工,它是新中国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因此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建设三门峡水利工程,是新中国实施黄河综合治理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本着“治理黄河,造福万代”的目的,却事与愿违。投入使用后的三门峡大坝,给黄河下游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带来了一定效益,但在建造时由于没有考虑排沙这一关键性技术问题,泥沙淤积问题日益突显。黄河回水,使潼关河床淤高了四五米,迫使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水位上升,渭河流域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剧,水患威胁频发,历来富庶的关中粮仓受到了直接威胁,粮食减产,水土流失,经济重镇西安岌岌可危。事实证明,三门峡大坝是一项失败的工程。

运行不到一年,迫于现实压力,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1964年,三门峡不得不进行第一次改建,强行用炸药在坝底炸开了“两洞四管”,以用于泄流排沙;1969年,进行了第二次改建,再度在坝底炸开了8个孔洞,进一步增大了泄流排沙的能力。尽管如此,依然存留隐患,时至今日,三门峡水库相关问题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但随着下游距离三门峡130千米的小浪底工程的实施,调沙调水,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相当于二十年下游河床不淤积、不抬高。

三门峡工程是苏联专家主导,小浪底工程是中国人自己搞建设。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的问题还要自己来解决,靠天爷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在处理黄河泥沙问题上,三门峡工程最大教训是对上游水土保持拦沙作用的估计,以及水库的作用过分乐观,而预计的入库泥沙量偏低。三门峡工程的第二个教训,就是在泥沙比率高的河流建了水库之后,不能采用高水位的蓄水运行方式,而应该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在汛期低水位时,建筑物要有足够的泄洪排沙能力。小浪底水库区为峡谷河段,有利于保持较大的长期有效库容,可以长期发挥调水调沙、兴利除害的效益,防洪运用比较可靠,不仅可以拦蓄特大洪水,还可以根据下游防洪需要适当控制中小型洪水,通过人造洪峰、调水调沙等运用方式,长期发挥较大的减淤作用,与其它减淤措施相比,在减淤效果、减淤单位投资、影响人口等方面,小浪底工程是其它水利工程措施所不能比拟的。


△观景台


以工业水利为遗迹的三门峡大坝景区,如今参观游览,可以追忆当年的建设往事,即便是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有价值,在三门峡之后,崛起了黄河之上诸多水电站: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黄河上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使中国水电装机总容量晋级1亿干瓦的公伯峡水电站,等等,水电站是明珠,镶嵌在黄河母亲的桂冠之上,每一颗都光彩熠熠,三门峡是其中的一颗,它最特别。


△ 三门峡大坝


△ 愿黄河安澜

上几次游记,记录夏天、秋天的沿黄旅行,这次是冬天,新年之际。出发前,以为看到的景色会单调,北方的冬季实在太萧瑟了,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可是路上却有不断的惊喜——

原本去过几次的景点,如潼关,换个角度,会看到不一样;

偶遇的白天鹅,尤其听到它们成群咕咕叫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拿出食物来投喂;

无数次在图片上相逢过的经典,如永乐宫壁画,当直面的时候,还是会屏住呼吸,不敢高声语,恐惊画中仙;

拜访山间一小庙,因为是来自唐代,我会好奇打量,仔细端详,我知道自己是这座庙前众生相的一枚,而它却无可替代地植入了我的心底;

崤函古道是一条明线,从西京长安走向东都洛阳,也是从关中平原走向中原大地,从黄土高原走向华北平原;

它还是一条暗线,从黄河走向大海,把中华民族从内陆引向了海洋。内陆农耕文明蓄积力量之后,又一次面对更加广域的海洋文明。是脚下的道路,是奔腾的黄河,让我们看到了更让为广袤的世界与宇宙。


山在那里,河在那里,山河不会过来,那么我们人就过去。旅行的意义,在此。

最美中国公路,心动,就上路吧!



以上。




以上,就是我们的《沿黄公路  崤函古道  秦晋豫三省自驾游+线路 》,感谢您的观看!
更多沿黄公路行旅资讯,关注我的马蜂窝游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