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墟街

作者:子程/寄情山水 显示图片

   《误杀2》曾经在三十三墟街取景,当这条街映入眼帘的时候,我还是蛮震撼的,没想到这些上百年的骑楼保存的这么好,而且还挺有规模。这条街矗立着的骑楼再给我们讲述着记录着,它们曾经的繁华曾经的故事。第一次被古街风景感动的还是在多年前去过的马六甲,郑和下西洋6次在马六甲停靠,进入马六甲老街,就好像进入我们中华民族的明朝,到处都是咱们国人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幸遇到一位经营沉香木店铺的老乡,不过他是曾姓台湾人,他的祖先就是我们山东临沂人,听他说因为历史原因他先祖去了台湾……!
   漫步在三十三墟街中时,看到一家正在营业的美食小店,点了一碗皮蛋瘦肉粥及一些本地小吃。就这样置身百年老街,在街边的小店里一边品尝着美味可口的美食,一边闲看着人来人往,真是人生一件很惬意的感受。
   据历史记载,墟顶地区是最早被称为“江门”的地区。在区内水埗头附近,曾树立着一块写有“江门”二字的石碑。最初建筑在河边的滩地上。现在的江门市区,就是从墟顶地区一步步发展而来的。那么,为什么又叫三十三墟街?33墟街,不是一条街。三十三墟街源于墟顶街水埠头有33级青石板梯。由于滩涂地势低洼,容易被水淹,墟集的位置逐渐往上移。为了方便,人们就建了33级阶梯(又称水埗头)。
    远在1000年前,江门只有一些小岛浮在水面,小岛中较突出的要算蓬莱山(原江门一中所在地)、烟墩山(蓬苑广场附近)和凤凰山(今文化城)。宋代西江在新会出海,西江支流蓬江切过蓬莱山和烟墩山,因两山对峙如江之门户,故被称为“江门”。
   据载,约在元末明初,我们的先辈在蓬莱山山腰上开辟了一个墟场,叫做“江门墟”。而街在墟的最髙处,故称“墟顶街”。
   江门丰宁街的“级级石”计三十三级,这里是原蓬江河的过渡埗头,闸门上写有“江门”二字,陈白沙先生有诗句“二五八日江门墟”,即如今的墟顶。
    墟顶街,是公认的江门市原点中的原点。来的趁墟,自然是有生意的,所以就有了卖鸡地,京果街、打铁街、东南胜街、新盛街……在“级级石”附近,有一、两个余姓(开平人)在此设店“打铁”,锻制刀具。余姓的店面狭窄,故取商号《三桁瓦》。
最初听到三十三墟的名字,还以为是指江门的三十三条老街,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一个地方,“三十三”只是它的名字。“墟”是南方对集市的称呼,有时也会写为圩。三十三虚街是江门市最代表性一条街,建于清朝光绪年,已有140多年历史。保存了骑楼,青石板的原貌,外漏的电表水表,年代感十足。
   岁月蹉跎,心中恰似少年,两鬓却已斑白,越来越喜欢这些历史古迹,它们留下的不只是一座座破旧的建筑,一条看似乱糟糟的街道,这里还记录着我们这个时代经历过的光影与故事,满满的情怀,些许的记忆,总会不经意间把我的思绪带到那个年少轻狂的时代。希望这条老街能一直保留着,余生还会再来三十三墟街看看,因为这里曾经留下了我的光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