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2023.1.20)晴,气温-8℃。一早我来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学习。
序言:
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占地面积43000平方米;博物馆展览大楼建筑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展厅18个,院内还有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等设施。
甘肃省博物馆始建于1939年。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获得历史文物藏品82000余件,精品的历史文物有3000余件,国宝级文物16件(组),国家一级文物720余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珍贵文化遗存,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荣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摘编与相关资料)
下图:博物馆展览大楼前的“战国戎人车舆”复制品。原型是马家塬出土战国马车。复原的四辆马车严格依照马家塬遗址出土的车马式样等比例复制,长3.56米、高1.78米、宽2.78米,方形车厢辅以巨型车轮的造型。
进了大门,正前方是《大展宏兔 葵卯(兔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
今年(2023年)是中华传统生肖纪年中的葵卯兔年,看兔正当时!
据介绍,我国“兔”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兔子在中国人眼里是天降祥瑞的使者,形成此义的文化元素沉淀在历代典籍及诗词作品中,彰显在各类与兔相关的文物遗存中,如玉器、瓷器、青铜器、绘画等。古人还通过对"玉兔捣药"的想象,将其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创作出"狡兔三窟""动如脱兔"等夸赞性成语,借以比喻人类的聪慧敏捷。在佛家讲义中,兔作为佛陀本生,同样也具有着重要的文化寓意。出于对兔的喜爱和崇拜,人们还将它列入了十二生肖之中,生肖兔也由此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情感和文化的纽带。
基于月兔的神性色彩,全国各地都流行着与玉兔相关的神话传说、民俗典故,它有时化身为嫦娥奔月时怀中的宠物,有时又成为治病去灾的药神。从月宫到凡尘,得益于吉祥的寓意,兔也成为了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素材。
卯开天门,万物冒地,古人相信卯兔是迎春的使者,小孩儿戴上兔儿帽,就能求得平安健康,提上兔儿灯,就能得到神灵保佑。在剪纸、刺绣、年画中,亦可随处看到兔的形象。时至今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滋养下,兔文化不断生根发芽,持续创新发展,并在当代公众文化生活中广受青睐、发扬光大。
玉兔怀仁
瑞兔有灵
仙兔呈祥
绘兔逸趣
辟邪迎神
有兔爱爱
肖兔艺术
"嫦娥奔月"是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神话传说之一: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请来的不死药,成仙飞进了月宫。大概是怕嫦娥孤身一人,感到寂寞,古人又把月兔的想象与嫦娥奔月的故事相结合,将其塑造为嫦娥怀中的宠物,从此月宫不再冷清,而幻化成了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
下图左:德化嫦娥奔月瓷塑(照片)
嫦娥束高髡,着交领长袍,肩披飘带,手握佛手,立于云端,嫦娥脚旁有一立兔。
下图右:加彩嫦娥奔月陶瓷雕塑台灯(照片)。嫦娥怀抱玉兔。
兔爷济世
从自然到文化,从天上到人间,中国人围绕着"兔"的世代创造、日积月累,形成了绚烂多姿的文化寓意,并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血脉里。
让我们期盼:一切与“兔”有关的吉祥美好、安康快乐,都能和着暖暖春意,普降千家万户!
参观完“大展宏兔”我来到位于博物馆二层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参观。
据介绍,这个展厅集中展示了420余件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东汉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舍利棺、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唐三彩
佛教造像
汉简
筷子,古称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其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下图为西汉时期的漆箸(筷子)和出火燧(古代取火的工具)。出火燧( suì ),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
金银舍利棺
“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内珍藏着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
据介绍,“铜奔马”于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铜奔马”肌肉饱满,身形矫健,昂首嘶鸣,头微左顾,长尾飘舞,三足腾空,一蹄踏鸟,惊得那鸟儿扭头回望。铜奔马轩昂奔驰犹如紫电,腾云驾雾、转瞬即逝……古人将精湛的工艺与龙马精神合二为一,既体现中华文明的魅力,更彰显民族昂扬向上、奋斗前进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实为珍品中的艺术珍品。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
与“铜奔马”同时、同地出土,并同场展出的还有一支“铜车马仪仗俑”队,据说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铜车马仪仗俑队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令人赞叹不已!
据介绍,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队”可谓这一历史发展之见证。
据资料记载,铜奔马、铜车马仪仗俑队1969年9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公元25年 ~ 公元220年;距今1700多年)青铜器。
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
铜车马仪仗俑队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
斧车
銮车
参观完《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我来到了三层的《甘肃彩陶》展厅参观,这里展示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是一处了解西北彩陶发展史的好场所。
据介绍,甘肃彩陶自大地湾文化伊始,经历了仰韶文化的昌盛、马家窑文化的繁荣,至辛店、沙井等青铜文化的余辉,由兴起到衰落,延续了整整五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构成了一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彩陶发展史。它是先民们创造历史、开拓西北的重要见证,为我们探索研究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彩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形态,而且折射出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进而表现出彩陶主人们的信仰和美学观念,展示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明的曙光
大地湾文化
甘肃彩陶源远流长,为中国美术史掀开了无可替代的第一篇章,因而成为世界艺术殿堂中璀璨夺目的瑰宝。1979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看通址首次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围时代遗存——大地湾文化。这支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西汉水流城,距今8000--7000年、大地湾文化的居民在河边阶地建立家园,开始从事农业,种植黍,定居生活催生了彩陶。大地湾文化不仅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也是世界上时代最早的生产彩陶的古文化之一。
锦绣初展
仰韶文化彩陶
锦绣初展
仰韶文化彩陶
彩陶之冠
马家窑文化彩陶
彩陶之冠
马家窑文化彩陶
余辉流艳
青铜时代褚文化彩陶
《甘肃彩陶》展厅里还珍藏着甘肃省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人形器口彩陶瓶”。
据资料记载,这个彩陶瓶于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距今7000—5000年;所属年代:马家窑文化前期。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
据说它(她)是现今出土文物中最早出现“齐海”发型的“女子”。这位来自黄河畔五千多年前的女子: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齐海),挺鼻小嘴,五官端正,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孔,宛若一位穿着花衣的少女惹人爱。“齐海”至今仍受不少女孩的喜爱。
件件精美的彩陶珍品令我难忘。珍惜历史,弘扬弘扬中华文化,保护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共同职责。
小贴士:
甘肃省博物馆免费预约参观
每星期二至星期日对外开放,星期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开馆9:00 止票16:15
停止入馆16:30 闭馆17:00
甘肃省博物馆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
件件精美的彩陶珍品令我难忘。珍惜历史,弘扬中华文化,保护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共同职责。
甘肃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还有:
《甘肃古生物化石》;《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因时间关系上述两个展厅匆匆而过,本篇游记不作详细记录了。😁
《甘肃佛教艺术展》(参观当日未开放)。
小贴士:
甘肃省博物馆免费预约参观
每星期二至星期日对外开放,星期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开馆9:00 止票16:15
停止入馆16:30 闭馆17:00
甘肃省博物馆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