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之一:瑞金篇

作者:吉小僧 显示图片

因为工作的机会,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和同事有幸前往瑞金和井冈山,寻访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

瑞金位于江西南部的赣州地区,是红色故都和中央苏区所在地。从上海到赣州的航班并不多,我们选择了东航的MU5573,9:55从浦东国际机场起飞。小伙伴们约定8点在机场集合,将携带的公共物品进行了清点,并分装到每个人的行李中以便于托运和携带。在快速办完值机手续后,我们搭乘内部捷运从航站楼前往卫星厅候机。工作日早上八点的浦东机场,出行的乘客真不少。


在经历了约2个小时的航程后,我们抵达了赣州黄金机场,当地的天气非常不错。


我们当天的计划是,由赣州前往瑞金,寻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和红井。瑞金距离赣州约有150公里的车程,为了方便出行,我们选择租车自驾前往。


租车点距离机场不是很远,在确认过车况后,我们设置好导航,向目的地行驶。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抵达了瑞金。当我们驶入苏维埃大道,远远就望见三颗巨大的红五星矗立在大道上空,向四周发出道道金色的光芒,太壮观和令人震撼了。


老区瑞金的红色资源丰富,将叶坪、红井、二苏大和中华苏维埃纪念园整合为共和国摇篮景区,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五角星雕塑下穿过,我们便来到了叶坪景区。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来自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西、琼崖、中央苏区等根据地红军部队,以及在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的61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宣告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及经济政策等重要决议,并选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11月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zhǔ)席(xí),并组织了以他为首的人民委员会。会址现场贴满了标语,主(zhǔ)席(xí)台上方悬挂着苏区的红旗和马克思列宁画像,主(zhǔ)席(xí)台下放着一排排长条凳。


会议结束后,会址用木板隔成15个房间,人民委员会所属的外交、军事、土地、内务、财政、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九个人民委员部在这里办公。
一苏大会址的历史其实也非常悠久,原是谢氏宗祠,始建于明代。


中共苏区中央局是全国苏维埃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于1931年1月15日在宁都成立,1931年9月从永丰龙岗迁驻叶坪。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有:周恩来、项英、毛泽东、邓发、顾作霖、朱德、王稼祥、任弼时等。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座西北、朝东南,土木结构,悬山顶,两厅一井,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在此居住和办公。在房屋一侧 ,有一棵千年古樟树,枝叶非常繁茂。


毛主(zhǔ)席(xí)在叶坪村生活居住期间,经常在这棵古樟树下读书、看报、与群众交谈。1933年春的一天,毛主(zhǔ)席(xí)在旁边住房内办公,国民党军飞机对叶坪进行轰炸,一颗炸弹掉落下来,正好卡在这棵古樟树的树枝中,没有落地爆炸,毛主(zhǔ)席(xí)安然无恙。现在挂在树上的炸弹为仿制品。


1931年11月,中央印刷厂在叶坪成立。


当时厂里机器设备简陋,其中铅印部共有机器5部,有4部为旧机器,主要印刷《红色中华》《斗争》《苏区工人》等报刊和一些革命书籍、传单等。


1931年底,在一苏大会址的谢氏宗祠内,成立了中央邮政局。当时,只办理一些简单的邮政业务,专门为中央首脑机关服务。为了更好更迅速地传递军事情报,同时也为了加强红军战士与亲属之间的联络,鼓舞士气,稳定军心,1932年5月1日,在中央邮政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负责统一领导和管理中央苏区的邮政工作。邮政总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最高邮政领导机构。此外,总局还发行了苏维埃邮政邮票,颁布了《邮政暂行章程》,对各项邮政业务做出明确的规定。



▼苏区中央局机要科旧址


▼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新华社前身)


▼国家政治保卫局旧址


红军烈士纪念塔高13米,塔座为五角形,塔身为炮弹形。布满塔身的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座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塔的正前方地面上还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


在叶坪可以远远地望见苏维埃大道上的红五角星雕塑。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位于叶坪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筑物被国民党当局拆毁。新中国成立后,旧址得以重修,1959年,国家拨专款兴建叶坪新村,将老村群众迁去新村居住,并在老村四周砌筑围墙,形成叶坪重点文物保护区,对外开放。

1933年4月,由于叛徒的告密,叶坪中央政府暴露,国民党飞机连续轰炸叶坪村。为安全起见,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搬迁到5公里开外的沙洲坝,沙洲坝就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二个驻地。为召开“二苏大会”,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沙洲坝老茶亭村的树林中,建造一栋规模大,造型美,具有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的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大礼堂由钱壮飞担任图纸设计,于1933年8月1日动工兴建,在200多名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如火如荼的施工后,仅用了4个月时间,大礼堂便建成了。


在大礼堂的门首上方嵌着由黄亚光书写设计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几个楷书大字和红五星地球仪图案。苏区第一枚邮票和苏区国家银行的纸币都是由黄亚光设计的。
整个大礼堂的外形也非常别致,从空中往下看,就象一顶红军的八角帽。大礼堂用了48根木柱作为建筑的支撑,这些木柱都是利用了原有的大树,为防止被敌人空军发现,树顶上的枝卡都还保留着,是很有创意的,也充分体现了苏区人民的智慧。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大礼堂内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693人,候补代表83人,旁听代表1500人左右。礼堂内部用蜡像的形式,重现了二苏大召开时的场景。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向大会作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两年来工作报告》,概述了中国革命与世界发展的形势,总结了中央政府成立以来苏维埃运动在各方面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当前的具体战斗任务。(台上从右往左依次为:毛泽东、项英、张闻天和梁柏台。)


礼堂门口还有一位“老红军”,向大家讲述二苏大的历史。


红井景区距离二苏大会址约1.5公里,步行大约需要20分钟。


小学语文课本里边有一篇课文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说的就是瑞金沙洲坝的红井。


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村庄,当时村民非常迷信,认为挖井会破坏当地的风水,因此没有哪家村民敢擅自开挖,老百姓平时要到几公里外的小河里挑水饮用,农忙季节只能挑村前的脏塘水。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后,毛泽东就住在这个村子,他发现村民饮水困难后,召集了全村的人开了一次解决饮水困难的村民大会。大会上许多群众说:“这个地方不能挖井,挖井会受到报应,就是挖也不一定能挖出水来,这个地方是旱龙。”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地说:“迷信不可信,这井我来挖。”


9月的一天,毛泽东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前几十米的地方进行了水源的勘探,并破土动工,群众见毛主(zhǔ)席(xí)亲自在开挖井水,也纷纷带着工具一起动手,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喷涌而起,井终于挖好了,并用鹅卵石砌成。此后,其它沙洲坝的村民也纷纷开挖水井,村民们的吃水问题终于解决了。


1950年,瑞金人民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zhǔ)席(xí)。”以示沙洲坝人民对毛主(zhǔ)席(xí)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


毛泽东同志在沙洲坝期间的旧居也位于红井景区内。三棵同根生的参天古樟树,历经七百余年风雨,见证了当年毛泽东荷锹寻找水源、军民齐心挖井的感人场景。


在古樟树的侧枝上,高挂着一口老钟,仿佛也在不断唤醒那段红色的记忆······


在红井景区内,还有列宁小学旧址。列宁小学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普遍设立的新型小学,一般以村为单位创办,设置有国语、算术、社会常识和劳作实习等课程。学校中成立有共产主义儿童团组织,学生经常参加站岗、放哨、送信以及各种宣传和生产劳动。


中央审计委员会旧址也位于景区内,黄色的院墙,拱形上翘的飞檐很有特色。门楣上书“鸿禧云集”和“瑞霭腾翔”。门楣两侧的画境中仍可以看见绘有兰花的图案。


审计委员会门边立有石雕独角兽——獬豸(xiè zhì),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能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拥有很高的智慧,是司法公正的象征。


红井内的一片稻田长势喜人,数十年来,红井水如清冽甘泉,滋养哺育着老区人民。而“发扬苏区精神,加快振兴发展”几个大字也充分向我们展示出老区瑞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即将离开红井时,天空中下起了不小的雨点,这或许也是给老区人民带来的甘霖福祉吧。


从赣州机场出发,其实我们的目的地是按图索骥奔着二苏大礼堂去的。因为二苏大礼堂的门首题写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是我们将其设置为导航目的地,结果最后却被导航到了一苏大旧址。在一苏大旧址找了半天,却没有看见图片中的建筑物,向工作人员打听后,才知道是闹了笑话。这充分暴露出了我们历史知识缺乏,党史学习教育不够深入等问题。
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他又进一步提出:“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在《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部哲学著作中,毛泽东深刻阐明了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为调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为坚持党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典型形式;调查研究更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这次闹的笑话,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时刻提醒我们要学习先辈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精神,学习先辈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大走访、大调研,做好大服务、大解题,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寻访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之二:井冈山篇》 @https://www.mafengwo.cn/i/24048713.html
(也可点击头像查看全部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