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甘南(拉卜楞寺、黄河九曲第一湾、扎尕那、郎木寺)

作者:一只鱼 显示图片

 🦋@行程:
2020.10.26:杭州萧山机场到兰州中川机场,飞机延误4个半小时,神州租车机场店办理租车,机场到夏河(车程4小时)【宿夏河玖盛国际酒店】海拔2936米
2020.10.27:上午游玩拉卜楞寺3小时,下午从夏河到玛曲黄河第一湾(车程4小时)【宿玛曲喜马拉雅酒店】海拔3522米
2020.10.28:从玛曲到唐克(车程3小时),游玩黄河九曲第一湾2小时,从唐克到迭部扎尕那(车程4小时20分)【宿迭部和顺旅店】海拔2958米
2020.10.29:游玩扎尕那景区【宿迭部和顺旅店】
2020.10.30:从扎尕那到碌曲郎木寺(车程2小时),游玩郎木寺1个半小时,从郎木寺到合作(车程3小时,途经尕海湖)【宿合作颐和大酒店】海拔2911米
2020.10.31:游玩合作米拉日巴佛阁1小时左右,从合作到兰州(车程3个半小时),参观甘肃省博物馆2小时【兰州中心套房假日酒店】
2020.11.01:游览黄河风情线半日,下午返程兰州中川机场到杭州萧山机场。
🦋@主攻景点:拉卜楞寺、黄河九曲第一湾、扎尕那景区、郎木寺、米拉日巴佛阁、甘肃省博物馆、黄河风情线。
🦋@门票:拉卜楞寺(淡季免票)、黄河九曲第一湾门票90元、扎尕那景区(淡季免票)电瓶车40元/人、郎木寺(淡季免票)、米拉日巴佛阁门票20元/人、黄河索道票100元/人。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端,也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的结合部,这是一个青稞点头、牦牛满坡的地方。甘南藏族自治州管辖夏河、碌曲、玛曲、迭部、舟曲、临潭、卓尼七县及合作市,其中一半是藏族人,也被人称为“小西藏”。 我们这次的行程经过了夏河、碌曲、玛曲、迭部四县和合作市。
           ⏰【第一天  10月26日 周一】
    萧山机场进安检后就发现延误了,12:40,飞机终于滑行起飞,整整延误了四个半小时。三个小时后飞机着陆兰州中川机场,在神州租车机场店租了两辆商务车、一辆行李车。兰州的风阴冷阴冷的,随身带的薄羽绒都上了身。
    进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气温陡降至零下八九度,雪疯狂地撞击着车窗,天色黑暗,道路狭小泥泞,大家心里不由得为本次行程担忧。预先在大众点评上搜到夏河县最好的藏餐馆之一——乌泽林卡藏餐府,幸好预约了,否则这种天气人家已经关门歇业了。4小时后,饥肠辘辘的我们终于坐在乌泽林卡敞亮、温暖的包间了。酒店环境不错,菜也不错,但没有达到惊艳的程度,小贵。酥油茶醇厚,热乎乎地一口气干了三碗;藏式烤蘑菇,朝天香菇加好多调料,酥糯肥,好吃;烤羊排酥酥脆脆的,吃上满嘴流油;高原菇炒牦牛肉,菇是好菇,肉有点老了,嚼不动。








    再来说一说特色藏餐——刀合石,将羊肉和其他菜蔬,还有烧红的石头一起塞入羊肚,扎紧口子,高温在密闭空间里制造大量气体,羊肚鼓胀得像要炸裂一般,石头的高温将里面的食物焖熟。用一把小尖刀划破羊肚,热气喷射而出,伴随着食物的浓香。据说这是盗马贼发明的食肴。厨师现场表演完“解剖”,展示一下,拿下去装盘。说实话,羊肚老得不能吃,肚里的黑乎乎的,也很难吃,这道菜268人民币。



    这里海拔2936米,吃饱,不敢喝足,已过晚上11点,入住夏河玖盛国际酒店。鉴于今日天气和路况,大家商量决定删减行程,最远的久治和阿坝不去了,也就是说莲宝叶则要舍弃了。
            ⏰【第二天  10月27日 周二】
    昨晚没睡好,躺下去左侧睡、朝天睡,心脏彭彭地跳得厉害,绵延到太阳穴突突地跳。朝右睡稍稍好一些,一动不敢动,心想糟糕,夏河虽然海拔只有2900多米,高反轻症还是来了,到了两点才静下来。早起慢慢适应了。七时晨起,撩开窗帘,大雪!银装素裹!被小小震撼了一下。窗外,屋顶、小路、栅栏都盖上了厚厚的雪毯,远处的山显得那么不真实,像是剧场人工布景,赶紧在“甘肃行”群里上图,惊起一群驴友。
    出门看车,已然盖上了厚厚的雪绒毯,车牌下冰棱挂得老长,像极了一头白牦牛,张着一对小耳(反光镜),眯着眼(大灯),毛茸茸的圆鼻子(车标),挂着长长的须......



    出发拉卜楞寺。拉卜楞寺藏语的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这座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寺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之一,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从6岁到50岁,僧侣们与其说在此学习,更像是在此开启一生的虔诚修行。百度百科介绍说,拉卜楞寺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殿宇有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房屋数万间,是一组具有鲜明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关于藏学府谁的地位更高的问题,拉卜楞寺与色达的喇荣五明佛学院,常常争论不休。无庸置疑的是,拉卜楞寺保留了全国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是中国藏经数量最大、学术水平最高、杰出学者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建筑群背依凤山,面对龙山,蜿蜒的大夏河从寺院前穿流而过。若从道学、玄学来说,风水是极好的。9点到达拉卜楞寺,停好车,找售票处。广场空旷寂静,气温虽低但无风,所以并不怎么冷。雪极深,没过脚踝,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建筑物前,都是铁将军把门,这种天气门票都不用买了。晶莹剔透的冰棱顺檐而下,在无风的暴雪中,冰棱竟长得一模一样,一般长短。事后看新闻才知道,昨夜的雪,是一场突破历史极值的暴雪,积雪深度20厘米,突破了历史极值16厘米。这么有纪念意义的事被我们遇到,你说运气好不好?电影《天下无贼》就曾在拉卜楞寺取的雪景。



    功课没做到位,对一处处学院的外观分不清楚,白茫茫一片,方向也搞不清楚,穿过一扇铁栅栏门(估计是检票口之一),竟意外地看到了转经长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廊,沿着3.5公里长的外墙,密布着2000多个转经筒。每个转经筒都以七彩色绘着佛家图案,镌上六字真言。也许是天气原因,也许是时间尚早,转经的人不多。身在此径中,不敢高声语。转经的以老年、中年藏民居多,还有零星红衣僧侣和稚童,披着藏袍或下着藏裙、戴着头巾或帽子,右手转动经轮,口中念唱,我们听不懂在念什么,但从那些目不斜视的眼,写着沧桑和刻上时间年轮的脸上,能看到他们虔诚的样子。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扎根在藏民心中,支撑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顽强生活的精神力量。途经金色的时轮学院,建于1763年,内供时轮金刚佛铜像,但今天大门紧闭。



    拉卜楞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的说法。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不同的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等。












    走过一道道土黄色、砖红色的毛坯墙,一间间闭着门的僧舍,按照不甚明确的指示牌,找到寺庙的中心——大经堂。大经堂是六大学院之闻思学院,它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十余亩。大经堂是藏式和古宫殿式的混合结构,八根红色的方柱撑着三层高的大殿,殿阔七开间,白雪覆盖下依稀能辨出绿色的琉璃瓦,金顶上饰有鎏金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等,每层檐下覆垂两层幡幢,以白色为底,一层百褶,一层以红蓝绿绘上各种佛家图案。殿前大广场没有成群的红衣喇嘛在诵经、辩经,没有游客穿梭其间,在雪的静谧中再次刷新我对佛殿的美的观感。小房勇猛得很,脱得只剩一件短恤拍照。









    跟随免费讲解的僧人转了几处,如寿安寺、文殊菩萨殿等。雪中的寺庙实在太美,调调方位、拍拍照片一不注意就落了单,周边一个人也没有,紧走一段路后,明显感觉呼吸急促,心脏跳得不安份,心里着急却也不敢造次了,竖起耳朵捕捉声音。一路跟随我的只有一只黑头黑臀的白毛小狗,沿原路返回,不期然遇到了大部队,万幸啊!










    大经堂大殿不开放,着实是遗憾,伫立殿前良久,男人们跟一个喇嘛攀谈起来,虽然语言交流不是很畅通,这个好心的僧人竟然愿意带我们进大殿参观。闻思学院以显宗为主,正殿内有乾隆皇帝御赐“慧觉寺”匾额。我们几个人脱鞋跨入殿内,殿内几十根方柱包着华立的装桢,白色的经缦,彩色的经幢,下面满眼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红色团花诵经垫,看惯了汉家大殿,一冲眼看到几千个僧位,真有点壮观的感觉。跟随僧人向里走,沿墙供着嘉木样和总法台高高的法座,供着释迦牟尼、宗喀巴、历世嘉木样塑像,悬挂着精美的刺绣佛像和华丽的幡幢宝盖,听着僧人满含敬意和自豪的讲述,在这庄重肃穆的氛围下,敬畏之心油然而起。
    从大经堂出来,大白塔的后面有条小坡路,通往下续部学院,这是拉卜楞寺整个寺庙群中唯一的也是最古老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建于1709年,300多年来从未维修过,它是拉卜楞寺的密宗学院。我们来到殿前,殿门紧闭,殿前角落里有一女藏民在磕长头,从垫着的棉毯看,她是要磕几百上千个长头的模样。












午餐时间到了,依依不舍地告别出来,大经堂广场上正行进着一队红衣喇嘛,这些雪中红衣,显得诗意又空灵。一个人只有在安静的地方,才能感受自己的内心,只有把心沉下来,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雪中的拉卜楞寺就是这样一片宁静的地方,陌然惊艳到了我们,却又有一种前世久违的遇见。 









    12点整,我们在酒店对面的一家兰州拉面馆吃上了面,正宗的兰州拉面是没有牛肉的,得自己买,牛肉不便宜,80元一斤。在拉卜楞寺踏雪,莫小姐的鞋袜早已湿透,吃面前顺道先去买了双球鞋。


    下午1点出发,离开夏河镇,就有一片草原,草已枯黄,覆着皑皑白雪,有一匹黑色的马在巡游。车一路向南,枯黄也难觅了,白色、白色、白色,晃得人要雪盲了,大家都戴起了墨镜。路过桑科草原,远处是白色的山头,近处是白色的牧民帐篷,黑色、灰色的牦牛有的被圈集在围帐里,有的散落在雪地里,翻拱着雪下的草。下车来伸个腿,拍个照,超近距离、无障碍地看这些大只黑家伙,牦牛不怕人,跟牠对视,牠的目光迷离,无善意、无恶意,我
与牠的距离只有一条窄窄的沟渠。






    沿途有个黑力宁巴游客服务中心,我以为是个旅游公厕,谁知石阶上面有个木栈道,竟然真是个景点,只是被雪覆盖,看不真切。p:前车行半道,突然打滑偏航,男人们下车推车。

沿途有个黑力宁巴游客服务中心,我以为是个旅游公厕,谁知石阶上面有个木栈道,竟然真是个景点,只是被雪覆盖,看不真切。p:前车行半道,突然打滑偏航,男人们下车推车。





    五点钟到玛曲,先到“天下黄河第一弯”打卡。在藏语中,“玛曲”二字就代表着黄河,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出发,一路奔腾咆哮流至玛曲,在这里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又重新流回了青海,因此有了这里景点。看实景,我没看明白,看石头上的地图,我看明白了。玛曲没有雪,有夕阳,黄河水在夕阳下泛着金子的光。风很大,猎猎作响,海拔在不知不觉中已上升到3500米,快走几步明显比较吃力、气喘了。




    晚上七点,在金太阳火锅用餐,同行傅小姐高反比较厉害,晚饭没能吃,先回酒店休息了。夜宿玛曲喜马拉雅酒店。今天实际也就只走了1万3千多步,但在高原上这个运动量可能超出了我身体的承受力,起先是腰酸、下坠,吃完饭大腿胀痛了,洗完澡小腿也痛了。许久不运动,又在高原,高估自己了。


         ⏰【第三天  10月28日 周三】
    买完药和氧气,九点半才出发,直奔“黄河九曲第一湾”。路上倒下两个,先生和应小姐又是吸氧,又是吃阿司匹林。最终到了目的地,两人都在车里休息,没敢登上去(真是后悔一辈子)。
    黄河在上游是一条清澈如镜的河流。藏语称 “河”为“曲”,藏族人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赋予了好听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九曲十八弯”,古人以“九”和“十八”来象征河套平原上黄河的多曲折,而“九曲黄河十八弯”的第一曲第一弯,就在玛曲。黄河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流经四川若尔盖大草原,与白河汇合,又折转回青海,形成了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大弯,隔河与甘肃省相望。
    买了联票,车子才放行,车停在“天边云梯”的大石头前。“天边云梯”就是自动扶梯,总长538米,分十四段,基本需要十分钟才能到达最高点。自动扶梯起点处立了flag,海拔3447米。登上观景台远眺(海拔3633米),两河交汇,一位自远方款款而来,很难想象奔腾汹涌,黄沙浑浊的黄河,在这里却是清澈、温婉、安静的模样,像是应许前世的约定,在这里携了白河水一起向大海奔涌;一位婉约秀丽,牵手黄河后一路向北蜿蜒而去,似哈达,似玉带,似长龙,似绵长的思念......草连水,水连天,苍苍茫茫,绵延至无尽云端。此情此景,若有所悟。世上所有的弯,人生所有的弯路,最终都是为了义无反顾地前行。我们在观景台等了好久,云层厚重,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泛光的河水,恐怕是可求不可遇的了。从一旁的木栈道拾级而下。走走拍拍,竟然太阳出来了,天色从灰蓝变成深蓝,又变成湛蓝,云随风飘浮,渐渐散淡,再次感叹,我们的运气真是好呀!


















    因为淡季,马蜂窝里喧闹的中转站——唐克镇颇为冷清,大部分店面都关门不营业,旺季被称为旅者美食和宿营的基地,很难想像在淡季竟像个鬼城。找到一家开着的,吃饭时已经2点半了。从唐克到迭部扎尕那的途中遇到一处观景台,天高、云淡、风轻,阳光暖暖的,牦牛满坡,拍照正好。











    一路开开停停玩玩,晚上7点20终于顺利到达迭部和顺旅店。扎尕那被种草的是“天成尕那美朵酒店”,但临行前这个酒店都订不到房,又查了11月 、12月几个非双休日时间,也都没房。我突然醒悟,可能不是酒店生意好,估摸着是一些酒店没预料冬天接待游客,没有取暖设备的缘故吧?


          ⏰【第四天  10月29日 周四】
    约好7点10分的车去看日出,早上司机有点轻描淡写地(其实是实诚)说,“不要去了,雾多,看不到日出”。我们便在村里随处走走,村里还是有不少土坯房、泥坯墙,有的屋顶仅是裸露的木板,山上风大,搬些石块压压,以免大风时刮跑了屋顶。从我们住的山头向对山望,连绵的一个个山头笼罩在晨雾中,天气有些阴冷,不由得担心,会不会影响扎尕那的美景。山脚下,我们来时的公路像一条白练从山间蜿蜒而至,恰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条白练载客来。”










    扎尕那的出名始于1925年9月,美国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步行到这里考察之后,惊艳于这里的美景,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大加赞赏,称之甘肃的香巴拉——香格里拉,说这里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这里绝对是一块处女地。整整95年了,这么多年尚未被过度开发、被搞坏生态,我想可能缘于深山中交通不便吧。
    扎尕那村属于甘南迭部县益哇乡,海拔3000米左右,“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说扎尕那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是指它的地形诚然是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石城,正北是雄伟的光盖山石峰,灰白色岩石光可鉴人,当地人称为石镜山;东边和南边是险峻的岩石峭壁,相峙并立,形成一道石门。村寨被三面山峰环抱,犹如三面坚不可摧的城墙,把扎尕那四村一寺围在城中。四个村寨按山势从低到高依次为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代巴村,一寺是指藏传佛教寺庙拉桑寺。东哇村靠近拉桑寺,是扎尕那最大的村子,我们就住在东哇村。
    等到十点,太阳公公还没有要上班的样子,峰峦依然笼罩在阴云之下,我们等不及向景区进发。扎尕那游玩大致有三条线路,一是从仙女滩走木栈道到仙女湖;二是徒步或骑马,一路游玩老虎嘴、一线天、瀑布、神王庙、石林,折返到大峡谷、通天洞、仙女滩,从木栈道回到入口处,这条路崎岖蜿蜒、山势险峻;三是坐车或徒步,从东哇村到拉桑寺,再到瀑布。我们商量着保持体力是必须的,先骑马游玩第二条路线到神王庙,返回后再走第一条线路。谁料走到游客中心,说是今天开始停一周,要让马休生养息。昨天还有马,房东女儿还被派去(村里每户人家轮流派人去牵马)牵马来着,只能说没福气,哪怕我们说我们自己找马也不行。
    景区全称“扎尕那涅甘达哇神山公园”,40块钱电瓶车观光票仅仅是从入口停车场坐到老虎嘴,司机师傅给了个电话,说是返回时可以打电话给他,到老虎嘴来接我们。
    下了车,抬头看,雾气仍萦绕在山林,看不到山尖。虽是深秋初冬,这里却仍是一片浓浓的绿意,丝毫没有秋的萧瑟。山路和河水交错着曲折向上,路是真的难走。路过一堆“乱石岗”,到处垒着一摞摞的“玛尼堆”。“玛尼堆”藏语称“朵帮”,这里的“玛尼堆”属于“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藏区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经常可以看到。它也被称为“神堆”,石块和石板上经常会刻有六字真言、慧眼、各种吉祥图案等。我们几个在这里摆poss拍照,逗留多时。小曹气喘吁吁地搬大石头搭建了个大“玛尼堆”。路的一旁小溪相伴,水流湍急、激石水迸,傅小姐一直不停地赞太美了、太美了!原始森林植被是真的好,低头随处看,拍出来都是微观景致。溪水旁是个三岔路口,没有路标,这里游客稀少,哪怕遇到几个,也问不到路。








    跨过九根圆木搭的小桥,路更难走了,原生态石子硌着脚底,还在脚下打滑。由于海拔高,越向上越艰难,我们走一阵子、喘一会儿。这里的山体陡峭、笔直,耸立入云,裸露的山体岩石呈红褐色,大片大片的黑色分布其间,如同泼墨,还有“墨汁”下渗的痕迹,不知道是什么地质现象。没有路标实在是个大难题,不知道自己在哪,到下一个景点有多远。碰到前路返回的四位姑娘,说前面路很难走。我估计我们连神王庙都没到,12点原路返回。







    返回途中,天突然亮了起来,我们回头看时,惊叫起来,赶紧拍下来。群峰簇拥在云端之上,若隐若现,一片轻云迅速从群峰间游离撤退,一座灰白色的山显现出来,周边的峰还在云雾中,还在阴沉中,一束阳光打下来,只眷顾了这座山,太梦幻了,这个感觉像是看到了海市蜃楼。现在想来,这座山应该就是“光盖山”。









    回到老虎嘴,我们看了看地图,决定不叫电瓶车,往下走直接去走木栈道。从木栈道向远处眺望,半山坡上的两个藏族村落,一个在山的此坡,一个在山的彼坡,藏式榻板木屋和新式砖屋鳞次栉比,村落边的梯田层叠而上,静谧又不失人烟和顽强的生机。天已晴朗,成片雾状的云已化作“朵朵白云”,视野开阔,景色美妙。又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拍照、拍照、拍照!两头花牛懒懒地趴在路边,不惧人,也不理人;黄澄澄的沙棘在阳光下闪耀,酸得要死;一只超大号的黄色蛱蝶越过四角凉亭,提醒我们仙女滩到了。








    在高海拔上连续行走三小时,体力基本耗尽,回程又用了将近一个小时。回酒店的路上,莫小姐实在是挪不动脚了,回来就吐了,可能是走得太久,累了,触发了高反。接下来,父女俩睡了一下午。
    下午四点一刻,驱车上山去看日落,观景台在达日村。等到将近六点,终于拍到“金山”了,层次分明,金光灿灿。








           ⏰【第五天  10月30日 周五】
    今天的行程是郎木寺,郎木寺是个神奇的小镇,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白龙江穿镇而过。其中江北的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达仓郎木赛赤寺”,有天葬台;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达仓郎木格尔底寺”,有传说中的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及肉身佛舍利,两座寺庙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隔着白龙江(说是江,其实是宽不足2米的一条小溪)相互守望。
9点整装出发,一路上先生和应小姐又头痛吃散利痛了,从3500米的海拔下降到2900米还有高反,真真奇怪了。
    11点钟,到达甘肃境内的郎木寺,它是拉萨哲蚌寺的子寺,创建于1748年,1969年被毁,后重建。这个季节的郎木寺不收门票,进门就见各个佛殿金光闪闪的屋顶。左边的白塔,塔尖顶着仰月托日,在阳光下金光熠熠,我和先生进去参观,转了一圈经轮。




    灿烂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流光溢彩的庙宇,白色、明黄、朱砂撞击着感观,女人们完全没有抵抗力,找各堵彩墙,各段石阶,各个角度,各种摆poss,狂拍不止。每座殿都是金色的屋檐和屋顶,院墙或红或白,配以明黄色的装饰,背后是黛青色的山林,犹如深深浅浅的水墨底色,映衬得格外靓丽。殿前的帘与别的寺庙很不同,黑底白边,画上白色的佛家吉祥图案,画风有点日式,一直悬挂到离地面一人身高处,有的直垂地面,像是夏日里的遮阳布(是不是有点不敬)。


















    站在观景台上,远处的山还覆着白雪,近处的已掀开绿色,郎木寺镇在群山环抱中宁静安逸,错落有致的塔板民居掩映在苍翠间,庙宇屋脊上的法轮、金鹿熠熠生辉,一派佛国风光。这就是被称为“东方小瑞士”的村庄吗?我倒觉得有点夸张了。



    安多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天葬台在赛赤寺后山,我不知道天葬台在哪个山丘,藏族人民相信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人生是轮回往复的;一个人今世的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相分离,灵魂将在异次空间的另一个躯体轮回。藏民推崇天葬,认为用“皮囊”来喂食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郎木寺的红衣喇嘛带我们进大明堂,讲解参观,大殿里面凉爽清静,师傅讲了什么已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一卷晒佛的毯沿墙根静静地在等候那一天。每年正月十三是郎木寺“瞻佛”的日子,从纪录片里看到,十丈宽三十六丈长的佛像在瞻佛台徐徐展开,僧人俗民人头涌动,场面十分浩大,可惜不能亲见。


    从郎木寺下来,盘算了一下,好像都没关注到几个大殿,这是拍美照惹的祸。途经“辩经林”,杂草丛生,只能想像一下红衣们在苍柏林间辩经的热闹场景了。再经晒佛台,远看像是斜坡上浇铸的水泥地,许是光线的原因,未见到“瞻佛台闪着亮光”。


[辩经林]


[晒佛台]
   四川达仓郎木寺,由于时间原因,还有对简陋的入口售票处观感不佳,大家兴趣不大,就不进去了。中餐在郎木寺镇的“闹拉藏餐馆”,以为能大块朵颐真正的藏餐,然并卵。记得酸奶、手抓羊肉、糌粑好吃,羊肉包子、饺子、藏饭什么的,统统不好吃,有点浪费了。









    下午两点从碌曲往合作市赶。途经尕海湖,尕海湖是甘南第一大淡水湖,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现在尕海湖边的草场已满目枯黄,黑色的牦牛点缀其间,远景壮丽。经过海拔3562米的郭莽湿地,下车打卡拍照留念。五点到达酒店——合作颐和大酒店,302元含早餐,升级45m²大套房,超值了!









              ⏰【第六天  10月31日 周六】
    美美地睡了个懒觉,用完早餐,到米拉日巴佛阁已经九点半。佛阁为纪念米拉日巴尊者而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文革”期间被毁,1988年重建。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师,是噶举派(白教)创教者之一。他年幼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贫困又饱受凌辱。为报仇雪耻,在修习了苯教咒术后,在堂哥新婚之时咒杀了伯父及其亲友30余人。复仇的快意很快消逝,内疚痛苦不断折磨,忏悔之心顿生,于是皈依佛门,并拜在噶举派第一代祖师玛尔巴大师门下。为了磨炼他的心性,玛尔巴大师让他连续数年间修建众多碉楼,又要拆毁重建。授业得道后,米拉日巴又在冈仁波齐雪山苦修9年,饮冰雪、食青苔,毛发肤色都变成了绿色,最终印证了“大手印”和“拙火定”密法。“拙火定”能够大幅提高身体温度,因此即便在冬季,他也只穿一袭布衣,人们称之为“米拉日巴”,意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
    米拉日巴佛阁是噶举派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楼高九层,供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佛阁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第一层强巴殿,主供强巴佛(汉传佛教叫弥勒佛)、释迦牟尼、药师、度母等;第二层格鲁、噶当、萨迦派佛殿,主供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等;第三层宁玛殿,主供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宁玛派(红教)的师君莲花生、法王赤松德赞等;第四层菩萨殿,主供文殊、观音、大金刚手等;第五层噶举派佛殿;第六层密宗殿;第七层密宗上师传承殿;第八层五方佛殿;第九层喜乐金刚坛城。每一层都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支派,包括已经被神化的藏族历代文化名人,比如创制藏文的吞弥·桑布扎,藏戏之祖唐东杰布,藏药鼻祖宇妥·元丹贡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
    我们从停车场一侧过来,直接到佛阁,围墙大门外有一个十三、四岁的着粉衣小女孩拎着袋子在向从大门出来去“转墙”的人分发大白兔奶糖,我心存疑惑。进入围墙内,左侧看到有一个两层砖台,十余人在燃烧柏条(后来知道,这叫煨桑),我第一直觉是有人故去,亲友们在庙里礼佛。整座佛阁呈砂砾红色,外观方正,中规中矩的样子,并未让人觉得宏伟,或豪华逼人。20元买票脱鞋进佛阁,里面很暗,黑黢黢的到处有人在拜,很虔诚的样子,气氛肃穆,我在里面显得格格不入,很违和,心里有些惴惴的,转不多久就出来了。









    出佛阁的外围墙,看到前面是一条大道,这才是进佛阁的“正路”。道路两侧和山门(大门坊)下有很多磕等身长头的,仔细观察,发现都是女性(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男性),有的脱去袜子光脚在磕,有的身旁还坐着咬棒棒糖的小孩......待到亲眼见到磕长头,呆呆地看了好一会儿,才真切地感受到仓央嘉措那首《那一日》对心灵的冲击,“是啊,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是啊,总有一群人,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活着,或许在我看来是意想不到,其实是最虔诚的信仰,这虔诚的信仰让他们自带光芒。



    从合作市到兰州中心套房假日酒店车程三个半小时,前台寄放行李后在楼下吃了兰州拉面,豪气地每人一份,买了十二份套餐,事实证明真的点多了,面要了三种规格——大宽、毛细和三细。


    甘肃地处西北,在国土版图上形式似“玉如意”,自八千年前的“彩陶文化”开始,文明之火一直照耀着这片古老的西北天空,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还有,兰州又是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影响了中国人30多年的文化读物《读者》也在兰州市区内。
    甘肃省博物馆建于1956年,主要特色是地质化石和青铜器,博物馆与兰州中心隔马路相望,这也是我们选择这家酒店的原因。到博物馆已下午2点45分,时间紧,我们直奔二楼“丝绸之路文明展厅”。昨夜,和莫小姐预习了《国家宝藏》之甘肃博物馆那期,跟着黄轩、杜淳、吴磊了解了下三大镇馆之宝——铜奔马、驿使图画像砖、人形器口彩陶瓶的前世今生,今天要到现场去看实物了,心里一阵激动。
    进入展厅先看到的是【鼎形铜行灯】,出土于平凉庙庄战国秦墓,是战时征战出行或贵族出行时的照明用灯。认真看了两遍动画演示,闭合时,外形为一个三足圆鼎,便于携带;使用时顶盖翻起,两个支架像两只手擎起一点烛火,构思精巧,真是太有创意了。【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可能是屏风的底座,金虎全身团纹精细,怒目圆睁,锋利的爪子直插羊身,工艺精湛。【胡人头铜戟】,别的区域没有这样的风格,戟上人头形刺刃,颈部有椭圆形銎,援斜出如钩,有脊棱,援基饰一牛首,内三齿,阴刻牛头形徽识。而符合以上条件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鬼方”,国家一级文物。






    展厅正中,很多人簇拥在那里的果然是镇馆之宝—铜奔马。上前看时,颠覆了我想像,我以为不是真马大小,也应该比一条藏獒大吧,谁料到只有一只小猫的个头。【铜奔马】,坊间别名“马踏飞燕”,1969年雷台汉墓出土,是东汉时期镇守张掖(今武威市)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的陪葬品。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经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围着奔马转一圈,四面所见形态不一。铸造工匠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轻踏飞鸟超越的瞬间进行定格、铸造、打磨。奔马造型矫健,头微左顾,昂首嘶鸣;扬尾御风,飒沓如星;三足腾云,一足踏鸟,展翅飞鸟回首惊视,以这样的形态和气势来反衬奔马的闪电速度。“铜奔马”是头马,后面的沙盘上是东汉车马仪仗铜俑,仪仗队阵容由38匹铜马、1头铜牛、一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气势磅礴,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驿使图画像砖】出土的重要意义是,刷新了我国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驿使图”成为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绿版借记卡上的标志性图案。“驿使图”在嘉峪关出土,邮驿使身穿飘飘宽大袖衣,足蹬长靴,手持凭信,骑在红鬃马上,寥寥几笔,形态极为灵动,又极具古典美。至于驿使脸上未画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守口如瓶的说法,现在考证是妄加揣测而己。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一位从黄河畔头走过来的五千岁少女,短发齐额,挺鼻小嘴,五官端正,双耳还打了耳洞,宛若一位穿着花衣的少女。网上戏称是中国最早的齐刘海造型,可惜去交流展了,没看到实物。


    让我意外惊艳和喜欢的一件宝贝是【莲花形玻璃托盏】,它是迄今仅存的元代玻璃器皿,绿松石的蓝本就令人心旷神怡,精美剔透半透明更是让人没有抵抗力。盏的口、腹部为七瓣莲花式,托的口沿稍稍扬起,颜色比盏略浅,盏与托色彩搭配、形制搭配均相得益彰,宛若夜幕下一朵静静绽放的睡莲,“沧桑不改剔透形,莲花托盏舞风华”的溢美之词,赋予这朵悠悠蓝莲真是太合适不过。这个颜色和形制的玻璃盏,后来在别的博物馆也有多次看到,不过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用品,这也说明这个器皿历代皇家都喜欢的啊。




    二楼的“古生物化石展厅”里看到的【海百合】,也是十分的神奇。我以为是一幅荷叶砖画,哪知竟真的是化石,还是一种动物,长了见识了。“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里,身体呈花状,有一个象植物茎一样的柄,并靠此呼吸,柄上端荷叶状的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呈扇状排列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由于长得像植物,就有了“海百合”这个美丽的名字。



    三楼的“古生物化石展厅”主打古象和恐龙,这里有镇馆之宝“黄河古象”和“马门溪龙骨架”。“马门溪龙骨架”占据了长长展厅的中部位置,身长22米,高近4米,颈长9米,估计活着时体重达40吨至50吨。这具“马门溪龙”是1947年在兰州海石湾发现的恐龙化石,推测其生活时代距今约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再往里走,可以看见横着的一座巨大的“黄河古象”,这是1973年在合水县板桥乡发现的,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米多,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象化石。




              ⏰【第七天  11月1日 周日】
    今天是最后一日,还有半天时间可以游玩,就去一下黄河边。打车到“黄河母亲”像,大家拍了最后一张集体照。沿着黄河风情线走走停停,这里的水已然呈黄色了。本来想坐羊皮筏子,可能是天气冷,摆渡关闭。因为要乘索道横渡黄河,时间不够充裕,中山桥只能在索道上远观,这是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好像上德国人建的。







    索道直达对岸的山上,山景秋色正浓,红的、黄的、绿的,一团团点缀山坡,很有日本岚山的味道。山上公园凭身份证免费领票,里面有个兰州碑林,都是现代展品。从山头远眺,极目四方,视野开阔,奔涌的黄河、高耸密集的建筑、长龙般的中山桥一览无余......










    回到兰州中心,各自抓紧时间解决中餐。下午,愉快返程,再见,甘南!
                            2021年2月18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