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和雾之---观云亭+白鹿洞书院

作者:翩然一沙鸥 显示图片

      庐山范围很大,山上山下都有诸多景点,一般游客口中的庐山风景区,主要指山上以牯岭镇为中心的区域,也就是庐山门票可到之处,大致分成东西中三条游览线路,除了公认的这三条线路,我自己还归纳了一个“北线”,即牯岭镇北侧的剪刀峡为中心,包括其两侧的小天池、望江亭和观云亭。小天池处视野开阔,可以看日出(当然效果不如含鄱口),也可以看日落,观云亭是看庐山云瀑的最佳处。我之前只了解常规的三条线,第二天大雾被迫早早的回酒店休息,和朋友聊天时,蜂友老袁提醒还有个观云亭,步行可到,景色甚佳。本来的计划是第三天直接从三叠泉下山,然后去白鹿洞书院,听了老袁介绍后就在手机地图上搜了一下,居然规划出了步行路线,立即决定临时增加这个地方(感谢老袁的推荐,因为在观云亭见到了庐山云瀑,否则按自己的计划一大早离开,就要错过这个少见的美景了)。小天池和望江亭在一条线上,只能一起放弃(今后重游又有了理由)。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东南侧山脚,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虽然不属于庐山风景区门票范围,却是庐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三叠泉下山后过去不太远,所以也加入了自己这次行程,为了写游记方便,这个单独景点就和观云亭放在了一起。
     PS:虽然大多数人去庐山,都是在山上游玩,但从更多了解庐山全貌的角度,山下诸景点同样不能错过。因为山上的景点大多数很“新”,基本都是现当代才发展建成的,而庐山古老的文化景观几乎全部在山下,包括东林寺、西林寺、白鹿洞书院、海会寺、观音桥、秀峰瀑布等。

      从牯岭镇到观云亭,可以手机导航”观云山庄“或者“观云亭”,中途可以看到下图这样的指示牌,跟着指示牌走。


     到了观云山庄后,直接进入,右手边就看到这个写着“江天一览”的小门,别犹豫,上坡进门就是上山的台阶路,一直走就到啦。


     这条山路人很少,别害怕,很快就有惊喜。走到一块天然石头平台上,视野骤然开阔,下临深壑剪刀峡,有红色小亭翼然独立于突入峡谷的巨石之上,那就是观云亭,巨石名叫鹰嘴石。对面的山峰是小天池,此时白云如纱披于其上,正缓缓的向峡谷中流动。云瀑!骤然见到那一刻,我记不得自己是否跳了起来,这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庐山云瀑之前只在某个视频里见过,具体是哪个位置都没注意过,因为心里默认,这种少见的天象美景自己没运气看到。后来想想,昨天傍晚的浓雾虽然乱了行程扰了游兴,却也为今天的云瀑制造了天气条件。
    网上找到的关于云瀑的介绍:云瀑又叫瀑布云,一般发生在湿润天气的早晨或雨后初晴夜晚。 湿润的天气,早晨温度较低,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云雾 ,此时如果风力足够,风带着云雾遇到山口、悬崖时,就会由于重力因素跌落俯冲进入谷底,形成云瀑。所以云瀑的形成,天气、地形缺一不可,庐山小天池一带刚好符合这几个因素。它一侧下临剪刀峡,地势陡峻,南坡下临鄱阳湖,丰沛的降雨和湖中水气上升,使其在高寒温度下成为层积云。这一带常吹偏东南风,云雾在风力的吹动下,促涌成强劲的云流,漫过山坡,俯冲谷底,倒挂成飞流直下的瀑布云。所以小天池成为观瀑布云的极好去处。
      我这次看到的瀑布云算不上特别壮观,远远称不上气势磅礴,但薄纱般的白云一层层沿着山坡缓缓滑下,如梦如幻,曼妙多姿,不由得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奇特,忍不住多发几幅图。






     这个地方除了我,还有位摄友早早就在那里,三脚架、小飞机、手机通通登场,直到我从观云亭返回他还在拍摄,估计在拍延时吧。相信这个云瀑他能拍出精彩的大片。



拉近了看,可以看到山路通往亭子。


     一路向下沿台阶到观云亭,这个小亭子建于鹰嘴石上,突入剪刀峡内,云瀑厚重时,这里是观看最佳处,可以看到浓云如瀑飞流直下,但现在云层纤薄如同白纱,还没到崖底已经飘散,在这里观看反而不如之前那个位置,有红色亭子点缀更加秀美。


轻薄的云瀑




全景,左侧是剪刀峡,中间是小天池位置,云瀑从那里翻越山头而下,右侧是望江亭区域。


云层呈半透明状披在山石之上,让我想起一种古代丝织品---绡,这种稀薄的白色,应该叫”素绡“吧




中间那个红色的小点儿是望江亭?


剪刀峡另一侧的山峦,笼罩在雾气之中。


剪刀峡及远处的城池,同样笼罩在雾气中。


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峦,“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就是那一带吧?


侧面可以看到的红绿屋顶,是牯岭镇的一小角。
中间的白云就是云瀑起处,这些云层随着风向和地势向左侧移动,直至跌入峡谷之内。那里也有屋顶显露,真正的“白云生处有人家”


     从观云亭返回后,又去了一趟如琴湖,之后回到牯岭街心花园处,这里是到庐山的必打卡之处。但最让人惊叹的,是也可以看云瀑!虽然有房屋遮挡不如观云亭那里纯粹,但红绿屋顶反而增添了色彩,就像水墨山水变成了金碧山水,各有风情。
     这时的云瀑,比我在观云亭时看到的稍微厚重了一些,有幸目睹此一奇景的游客无不欢呼。所以不喜登山的朋友也不用担心,不去观云亭,照样看云瀑。



     在牯岭街心花园再次欣赏了云瀑风采后,带着极大的满足收拾行李,乘车去三叠泉,游览后下山,三叠泉的景色已经综合进了《庐山的云和雾之东线篇》里,此处不再赘述。根据其他蜂友的亲自见证,东门海会镇一带是观赏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最佳处,但我下山时,正好赶上寒潮来临,寒风吹冷雨,不禁让人想起“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把随身所有衣物都穿在身上,只能保证不打哆嗦而已,已经没有心情去寻找观赏五老峰的最佳角度,正在路边考虑,到底是按原计划去白鹿洞书院呢,还是干脆到马路对面等车直接返回九江?一位路边趴活儿的黑车司机过来搭讪,说愿意20元把我送到书院门口。这个价格在我心理范围内,所以也没多讲就答应了。本来说的是让他把我送到门口就行,但我游览完从书院出来,那个司机还在门口等着(后来他说,他今天的收入就是我这一趟),此时天气更糟,不想在凄风冷雨中走路等车,干脆让他一百元把我送回了九江的宾馆。
     不知是为了今后开通景交车做准备,还是为了景点加A而强行扩大景区范围,白鹿洞书院的售票处靠近国道,离景区门口较远,朋友们打车的时候一定要和司机确定清楚,送到景区门口而不是卖门票的地方,否则会多走很多路。
      和一般常见的中式建筑不同,白鹿洞书院正门并不高大,进门后也不是一条中轴线加两侧配殿的标准范式,而是中间一条步道,步道一侧是潺潺的贯道溪,一侧是并排的五个院落,按靠近大门的先后顺序即先贤书院、礼圣殿、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崇德祠)、延宾馆(林业学堂、春风楼),每个院落两进三进不等,院门统一朝向溪流。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周围环境优美,
宋代四大书院(嵩阳、岳麓、应天、白鹿洞)我去过三个(除了位于商丘的应天书院外),和另两个相比,白鹿洞书院面积和名气都最小,因为内有清溪流过,却最有”野趣“。
     以下综合自网络。
     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东南方的一小块山间平地里,所在的区域四周山峦环合,俯视似洞,唐代文人李渤和他哥哥李涉曾在这里隐居读书,李渤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他后来任江州(九江)刺史时,故地重游,在这里修建亭台馆榭,遍植花木,吸引了四方文人往还,白鹿洞名声鹊起。但我知道李渤之名,是在苏东坡《石钟山记》里,文中提到他考证出石钟山的名字来源(石头敲击如钟声),后来被苏东坡证伪(他哥哥李涉当时名气也很大,流传下来的诗文不多,最著名的就是那首”偷得浮生半日闲“了)。五代十国时,这里属于南唐地盘,南唐政权在此处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地位类似金陵国子监。北宋初年,江州乡贤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由此而起,南宋时期,朱熹任职南康军(星子县,现庐山市)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筹置学田,制订学规,收集图书,聚众讲学,使白鹿洞书院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之后历代屡毁屡建,一直弦歌不绝,培养出众多的人才,包括宋末名将余玠,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清代嘉庆朝状元、军机大臣戴衢亨等英才名士。至清末改为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抗战时期被日寇蹂躏,解放后作为文保单位受到保护,1988年成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内现存有历代碑刻157通,摩崖石刻57处,包括朱熹亲题的“敕白鹿洞书院”、“枕流”、“钓台”,明代“游白鹿洞歌”碑刻,以及多个明清建筑,包括明代的棂星门、石鹿,清代的御书阁等,同时书院还藏有清代的学生试卷和粉彩的白鹿古洞瓷盘等文物。
      朴素的景区大门。


大门内侧。


庐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景观,白鹿洞书院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区地图。图中可见紧密相连的五个院落


     进入景区后,左手边第一进房屋就是先贤书院。门上对联曰:人杰地灵思鹿洞,物华天宝射牛墟。这是借用了《滕王阁序》里的文字。


二门上题着”洞贤天下“四字匾额


进入二门后两侧都是碑廊,陈列着书院保存的古碑。


     娄性的《白鹿洞学田记》。古代这些大书院都有学田,租米供师生使用,或者通俗的说,这些大书院都是大地主


李梦阳的《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记》,大概是他任江西提学副使的时候写的吧。


嘉靖二年的石碑



     书院保存的著名碑刻之一:明代的《游白鹿洞歌》。传说明代一名游方道人途径书院,被洞主冷遇,该道人便采扎蒲草,在石壁上题了一首诗,书法笔力矫健,诗意潇洒豪放,诗曰:“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视人世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
     全诗刻碑六通,下图是我按从右向左的顺序把六幅图拼在了一起。书法我不懂,但很喜欢那洒脱的诗意。


碑廊里从明清到民国的各种碑刻,大多漫漶不清,我不懂,只是装模作样大致看了看


     碑廊环绕的院子里有个小亭子,名曰“丹桂亭”,亭子旁的大树传说是朱熹手植的桂花树。不管是否朱熹手植,这桂花树能长这么大,肯定很古老,勉县武侯墓前的桂花树还没这个高大呢。



亭内立有”紫阳手植丹桂“石碑,朱熹号紫阳先生。


     丹桂亭后是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祀朱熹。白鹿洞书院能够后来居上,跻身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全仗朱熹之功。


    堂上匾额“学达性天”是康熙御笔,祠内中间供奉朱熹像,一侧是康熙年间所立的文公朱子专祠碑,一侧是乾隆年间重立的朱子书院教条碑。朱熹去世后谥号“文”,所以被尊称为朱文公。这里的教条类似校训,不过比一般的校训内容详细多了。


      据说这幅石刻像是朱熹对镜自画像。读吴钩先生的《风雅宋》,里面说宋代文人喜欢给自己画像,包括全身像和放在风景里的小像,还把画像挂在屋子里,朱熹先生这幅画像也是如此吧。


两块御碑。


     祠堂内两侧壁上,是和白鹿洞书院有关的名人介绍,除了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同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哲学家陆九渊外,其他全部是朱熹弟子。





参观完朱子祠后,沿着通道走进旁边的报功祠,现在里面是白鹿洞书院院史展。


     报功祠为砖木结构,样式大致均与朱子祠相同,门上原来应该是“报功祠”横匾,现在是”白鹿洞书院史陈列“,两侧廊柱联曰:“白鹿无迹,唐文宋理都成陈迹;青山常在,世民生国大启新图。”


    展厅内中间正对大门是一幅卷轴画,下书”天开白鹿洞,山抱紫阳关“,画中是书院大门、棂星门、瀑布、苍松、溪流等庐山风光。


     背面是白鹿洞书院教条(类似现在的校训,不过内容很详细,可以说是教学思想或者说是教学目的),其中的”为学之序“,和中山大学校训很像,应该是中大抄了朱子。


展厅内介绍了白鹿洞书院的历史,从起源到发展到高峰直至现在成为庐山文化景观的一部分。




     这部分分了五个小版块,从李渤隐居读书豢养白鹿开始介绍,到颜真卿裔孙在此教学,南唐视为国庠、北宋初年正式成立书院,是白鹿洞书院的初创时期。



      第二部分分成三个小版块,从朱熹入主白鹿洞,将理学鼻祖周敦颐入祀书院,到请学术”对手“陆九渊讲学,是白鹿洞书院的高光时期。



       第三部分是元明清时期,分成五个小版块介绍。元代受到官方重视,学生很多,元末毁于战火;明英宗时期南康知府翟溥福重建书院,奠定了现在书院的基础;心学大师王阳明在江西做官时曾两次到此讲学;清代受到了皇帝的重视,康熙和乾隆都曾题词赐字。




第四部分分成五个小版块,介绍了清末的衰落、改制和新中国的重视,直到入选全国文保单位。


最后是白鹿洞书院大事记。


      参观完院史展出来,沿着廊下前行就到了第二个院子---礼圣殿。

      礼圣殿这个院子相当于书院的文庙,门口有棂星门,是个六柱五间的牌坊式石构建筑,始建于明中期,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以它命门,意即此处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之意。中梁刻有缠枝牡丹,石抱鼓护柱,饰海波纹,刀法粗犷简练。中门与左右二门及石梁之间以灰砖开方孔窗,石灰钩缝。



门楣上的缠枝牡丹雕刻。


这进院子的主要建筑包括棂星门、礼圣门和礼圣殿,景区做了简单介绍。


     按文庙建筑规格,棂星门和礼圣门之间是泮池,池上小桥被称为状元桥,到这里的时候刚好有个团队经过,导游介绍了状元桥的由来,可惜我还没出景区就忘了,好像和曾在白鹿洞学习的清代状元戴衢亨有关系。过桥之后就是礼圣门,即大成门,现在匾额写着”正学之门“。这座大门在朱熹主持书院时初建,后多次重建,目前的建筑是康熙年间所建,1980年重新维修。


     穿过礼圣门,就是整座书院内规格最高的建筑--礼圣殿,也就是文庙中的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礼圣殿是重檐歇山顶,殿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的金瓦红墙不同,而是青瓦粉墙,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周围其他建筑的类民居风格更加和谐、协调。


      和其他大成殿一样,门上悬挂着”生民未有“和“万世师表”匾额,殿正中有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廊柱两侧立着“忠孝”、”廉洁“石碑。



孔子像。


四圣线描石刻像。



      礼圣殿里是和书院有关的名人介绍,包括和李渤有交往的白居易,南唐状元伍乔,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陆九渊、文天祥的老师江万里,元代诗人虞集,重建白鹿洞书院的明代官员翟溥福,明朝学者李梦阳、王阳明、湛若水,清代学者袁枚、戴衢亨、翁方纲,现当代学者冯友兰等。





       最有意思的是这幅将军画像,我这大近视眼开始以为岳飞乱入了(毕竟武穆爷南渡后定居九江),后来才看清是王阳明。虽然守仁先生确实是文武全才,在江西时指挥平定了宁王叛乱,是少有的因军功封伯的文人,但这戎装大胡子,和心目中格竹子的阳明先生差太远了


     从棂星门前行不远,就是第三进院落,大门上题额白鹿洞书院,里面依次是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思贤台建于白鹿洞之上,明伦堂前有王阳明塑像。
     站在门口可以看到院子里的王阳明塑像。


     大门正对着的建筑叫御书阁,是书院的藏书楼,现在当然无法登楼。


景区对御书阁和其后的明伦堂的介绍。


     御书阁后是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砖木结构,白墙灰瓦,前有走廊,外观似普通民居。明伦堂是授课的地方,也就是教室,廊柱两侧悬挂有“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 堂前院子里的塑像是王阳明。


阳明先生确实是了不起的人物,文才武功,都做到了一等一的水平。


     明伦堂内部是个没有隔断的敞厅,中间正面墙上是书院“教条”,两侧是保存的古碑,桌椅是学生学习之处。古代好像没有黑板,老师不用写板书,大概讲课或者学生自己练习时间多一些吧。


     明伦堂后面就是白鹿洞和思贤台。白鹿洞本来没有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处地形较低,周围山峦环绕似洞,但到了明代,当时的官员为了坐实“白鹿洞”三字,开凿洞穴并雕琢石鹿放在洞内,几十年后,继任官员认为开洞琢鹿都是错的,就把石鹿埋了(看来当官的各玩一套古已有之,在我看来,挖洞的官儿是个事儿妈,埋鹿的官儿更是吃饱了撑的),这个石鹿也因此逃脱了后世战火人祸的骚扰,安卧地下数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景区大整修,才发现了这个石鹿,挖出来重新安放。时过境迁,石鹿和洞穴都成了古物。
     洞穴开凿在山岩上,当地官员开洞后,顺手在上面筑了个亭阁式建筑,起名思贤台。


     以下引自网络:
     白鹿洞是一个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石洞,高4米、宽4米多、深6米多,内墙砌以花岗岩石、地铺石砖,皆较平整,一只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后面一块石碑如屏,上刻《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文为清顺治年间任洞主的熊维典所撰。这里当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王溱还写了一篇《新辟石洞告后士文》,说白鹿洞名震天下却无洞,有名无实,开洞可以使先哲遗迹不泯,使后人之景仰愈久愈切等。洞的正壁,有王溱所书《鹿洞记》。
     石洞前面有栏杆,不能进入,侧面有台阶,可以走到上面的思贤台。


白鹿正面。


石鹿侧面。说实在的,这个石鹿雕的水平实在一般


     思贤台建于白鹿洞顶上,初建于明代,寓“睹台思贤”之意,故名思贤台。台上有木构亭阁,没开门,游客可以活动的范围很小。


站在台上远眺,可惜高度不够,看不了多远。


台周花木环绕,小红果子不知是什么树,一棵桂花树居然还开着零落的花朵


    

    从白鹿洞书院出来,隔壁是第四个院落---紫阳书院。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紫阳书院内有碑廊,包括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古碑。



明碑


清碑


     紫阳书院里也有一尊古人塑像,看到时第一反应是朱熹,结果却是《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二程的老师,理学奠基人,最后任职九江并终老于此。他自号”濂溪“,现在九江的濂溪区就来源于他。白鹿洞书院有祭祀他的传统。



   紫阳书院一侧是延宾院,也就是景区里的最后一组建筑群。进入后首先是个西式建筑,是原高等林业学堂旧址。清末取消进士考试后,利用白鹿洞书院改建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修建了这栋砖木结构的歌特式二层洋房,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从高等林业学堂一楼穿过,就是延宾馆。延宾馆过去是书院洞主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接待贵客的客房,取”握发延宾、礼待贤士“之意,里面很宽敞,主要建筑春风楼高大气派,楼前有朱熹塑像,两侧的厢房名憩斋、逸园,修的古色古香,但部分地方搭着架子和木板,正在修缮,有些区域大概是办公用房,显得很杂乱。
    到这里时小雨越来越密,天气愈加阴冷,所以草草看完,除了大名人的塑像,已经没多少印象了。


     院内的厢房叫”憩斋“,是学子们课间休息的地方。我很喜欢那幅对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人生能如此,多么惬意啊。


春风楼前的朱熹塑像。


     景区内除了倏忽间呼啸来去的几个旅游团,零散游客不多,大多数时间很是静谧,清溪潺潺,古树参天,风景很是优美。如果不是天气不好,我大概会在里面多盘桓一阵。





     和大多数人一样,22年经历了太多,却是旅程贫乏的一年,自己十年来第一次没离开过本市,此时正在经历难熬的冬天,但对未来还是充满了憧憬,没有什么能阻止爱游人的脚步,而各地已经开启了新一轮旅游促销活动,湘鄂赣联手发行了2023年旅游年卡,看里面的介绍,最有诚意的就是江西,除了庐山和婺源,基本所有景区都参与了进来,虽然去过江西几次,为了这份诚意(和省钱),也许会再去一次吧,武功山、明月山、羊狮幕、通天岩...在向我招手相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