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五台山,如果不到清凉寺,会有一种遗憾!因为,五台山自古称清凉山,清凉山中有幽静的清凉谷,清凉谷中有著名的清凉寺,清凉寺中有五台一宝一一文殊圣迹清凉石。“清凉”简直就是五台山的代名词。
下图为民国时期清凉寺旧照片
清凉寺,不在热闹的五台山台怀镇,它位于五台山风景区西南边缘的清凉谷。我们今天的行程是清凉寺→佛光寺→南禅寺,最后返回太原。
从台怀镇自驾沿忻台公路行驶约13公里,依靠导航提醒,我们在一路口急弯处调头,不远就看到四柱三门、造型优美、雕刻精细的汉白玉牌坊,上有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扑初先生书写的“清凉真境”四个大字。继续往前约2公里,晨雾中,在一清幽的山谷边,五台山著名寺院清凉寺已呈现在我们面前。
清凉寺牌坊
据五台山《古清凉传》记载,清凉寺始建于北魏,为孝文帝所敕建,是五台山建寺较早的寺院之一。因佛家经典中说,文殊菩萨的道场在清凉山。所以,以清凉命名的五台山清凉寺,自北魏孝文帝始,至唐、宋、元、明、清,备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和扶持。
该寺先后培育了五台山最早的华严高僧灵辩法师,统领五台山的僧官德感僧统、和希僧统、宣秘大师、信明僧统,总理五台山番汉大喇嘛老藏丹贝,以及五台山第一个去印度取经弘法的阿王源修,使清凉寺依次为皇家、华严、唯识、净土、密宗、镇国、律宗、黄教、禅宗等重要道场。
我们现在看到的清凉寺,是它在文革中被损毁殆尽后,由香港同胞黄惠卿女士等信众筹资,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重新修建的一座新寺。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台及海内外华人华侨对国内佛教寺院的捐助,推动了各地佛事活动的快速恢复,在这里我们应该给他们称许点赞!
民国时期清凉寺旧照片
清凉寺规模不大,坐东朝西,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以及尚在修建中的万佛殿。
清凉寺的天王殿也做山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门楣悬蓝底金字“清凉寺”匾额。殿内正面供弥勒佛,背后是韦陀菩萨,两侧当然是标配的四大天王,这六尊汉白玉佛像据介绍都来自缅甸。
清凉寺天王殿
我们穿过天王殿,就到了清凉寺的主建筑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檐下斗拱堆集,大殿的木隔扇门为鎏金龙纹工艺。殿内佛坛供汉白玉雕刻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清凉寺大雄宝殿与汉白玉佛像
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院子里,北面是五间客堂,南面为卧佛殿。卧佛殿里汉白玉雕刻的卧佛值得一看,是五台山最大的卧佛,长6米,头高2.5米。
鎏金龙纹的大雄宝殿格门
大雄宝殿后面是清凉寺的第二个院落。院前正面是三大士殿,硬山顶,面阔五间。殿内佛坛中间供文殊菩萨像,手执如意;右边是普贤菩萨像,手执经卷;左边是观音菩萨像,手拿净瓶,佛教通称为“三大士”。三尊菩萨像和左侧的善财童子,右侧的龙女,以及旁边分列的韦陀、多罗天王,这7尊佛像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塑造,工艺水平很高。
清凉寺三大士殿与清凉石
在第二院落中,有一巨石,状扁平,长约5米、宽2米、厚1米,它正是清凉寺的镇寺之宝一一清凉石。关于清凉寺的清凉石,还有个神奇的故事。
据传,上古的时候,五台山叫五峰山,夏日酷热,草木难成。文殊菩萨来五峰山传经说法时见倍受煎熬的众生,心里十分不忍。
有一日,东海龙王来请文殊菩萨去龙宫讲经说法,菩萨故意不肯,龙王许以龙宫宝物。谁知菩萨讲经说法后,只索要宫门檐下一块石头。这块石头看似平常,却是众龙子们兴云播雨归来后的歇身之石。龙子们不论多么燥热,多么疲劳,只要躺在石头上,立刻消除。龙王虽十分为难,但许诺已出,也只好相送。
菩萨回到五峰山后,将歇龙石安置在中台南面的一条山谷中,五峰山顿时变得清凉宜人,植被马上恢复生机。至此,人们把那块歇龙石称为清凉宝石,把安放清凉石的山谷称为清凉谷,五峰山也从此改称清凉山。取回宝石后,文殊菩萨也时常趺坐歇龙石上,为众人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后人又把这块巨石当做圣物,称曼殊床。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孝文帝为了感念文殊菩萨的恩德,赐建寺院于清凉谷,并取名“清凉寺”。
三大士殿背后的山谷有一大块空地,我们到时,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主体已基本完工,据说修的是万佛殿。右侧边上山坡正在建一凉亭,据说放的是身着僧装的顺治皇帝雕像。
修建中的万佛殿
见此情景,边上的家人禁不住随口问了我一句:这就是你说的五台山著名寺院?这么简扑的院落,清朝的顺治皇帝怎么可能会在这里出家?我听了,先是错愕失落,后是苦笑。失落的是,清凉寺这一曾经辉煌无数的五台山佛教发源地之一,经文革浩劫后,许多见证历史的古迹和重要文物已荡然无存。苦笑是家人是个电视迷,金庸先生《鹿鼎记》里韦小宝代康熙到五台山清凉寺寻找出家的顺治帝片段,在她心里已戏说成真!
但我回头一想,天下名山古刹众多,金庸先生为什么要把顺治帝出家的地方扯到清凉寺?这其中是有政治考量的,因为大清国与五台山之间有着重要的政治因缘。大清的皇帝不仅是满汉的皇帝,还是蒙古的博格达汗和藏传佛教的大活佛,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化身。所以金庸先生在写书时,把顺治帝出家的地方放在了五台山即有佛教历史渊源,又远离五台山中心的清静之地一一清凉寺。
五台山有关文献记载,历史上大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多位皇帝曾数次亲临五台山。他们可不是金庸先生笔下,为了寻找和看望传说中在清凉寺出家的顺治皇帝。他们是为了维护民族团结,通过朝拜文殊菩萨,崇奉文殊信仰,达到怀柔蒙藏等民族的政治目的,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现在的清凉寺虽然已失去历史的铅华,规模不大,建筑不够宏伟,但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的兴盛,民众的富足,宗教信仰的开放,清凉古寺一定会逐渐恢复,曾经的辉煌必定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