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宁波青山秀水、田野乡村之六——天一阁

作者:天封塔 显示图片

周六是宁波市旅游节,许多的景点都有半价活动,天一阁也在半价之列。但想可能人太多,嘈杂拥挤,没了细嚼慢咽的品读意境。就决定周日去,来个真正的错峰。
天一阁·月湖已经是宁波市第二处5A景区,整体环境优美,历史人文荟萃,古建筑散落其间,又地处市中心,是本地人外地人品读宁波人文历史的不二选择。



经过几年的改造,扩建,天一阁月湖景区也布局了景点与商业的结合,周边也有诸多文创店,文化概念店,非遗精品店的,但口罩原因,经营的也不好,关门闭户的,也没有闲逛的人。




来到景区西大门,售卖门票的地方。我在公众号发现能用数字货币购买门票,且只需要1元钱,真真实在划算不过了。手机二维码代替纸质门票,直接扫码入园。
至此,进入正题,正式游览天一阁。



天一阁博物院是以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面积约为31000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门楼修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自然也包括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石狮子保存完好,刀功精湛,细节亦不马虎,非常漂亮。


正门匾额:南国书城——是近现代最著名的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寓意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藏书楼。


门前对联的字体异常难认,也读不出是什么。百度一下,才知道这个字体叫钟鼎文字体。对联是黄宗羲登临天一阁的感慨,“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一代大儒尚且如此感慨,我等芸芸众生,更是唏嘘。

跨过大门,一座漆黑铜像端坐院内,正是曾经的天一藏书楼的主人——范钦,字尧卿,号东明。他是明朝的大官。明嘉靖十一年中进士,出任湖广随州知州,为工部员外郎、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后又因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抗倭有功,累官至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这样的级别。如果知道与他同时代为官的严嵩、张居正、戚继光,则对他的印象就会深厚许多。


范钦爱书如命,每到一处做官,就十分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范钦的藏书在鼎盛时期达到了七万余卷,大多为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以前还以为是多厉害的文人,酷爱读书;而今才知道是一位马上将军,官拜兵部右侍郎,却能藏书如此之巨,家教之严,真豪杰真英雄!

别过铜像,转进右边的门洞,走一小段路,再左转,来到一进院落,便是“东明草堂”。南面照壁上一头不认识的瑞兽,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眼露凶光,仿佛就要回首扑了过来。


辛亏景区有二维码扫描讲解,才了解这头神兽的来历,端端的上古神兽,不一般的寓意。


獬豸是中国第一个大法官——皋陶身边的神兽,相传能通人言、懂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一般在古代的衙门前是有这么一尊的存在。而且现代检察院也以此作为公平公正的象征,所以下回有路过检察院的时候,可以去辨认一番。



这尊神兽,却不是雕刻,是早已失传的堆塑手艺。是宁波老艺人的遗传,现在大概也没有人能够再现。如字面理解,就是用材料堆出来,再雕刻,没有模型,不能复制,成品都是孤品,极是难得。
照壁北面,就是“东明草堂”,这里最初是范钦的书房,用来藏书、读书。后由于草堂逐渐无法容纳增加的藏书,范钦专门修建了一座单体式的藏书阁——天一阁。东明草堂自此成为了家里的会客厅。


正中匾额,下方条案,八仙桌,左右太师椅。屋内两侧摆了椅子,都是明清家具,非大户有地位人家才有如此豪放高级的会客厅。
这个院落的右厢房,还展示了雕版印刷术的材料工具等。


参观完东明草堂,进入东边另一个院落,就是范氏故居,也就是老范家住的地方。东明草堂是重要会客厅,那这里的二层建筑就是范家生活场所。
这栋建筑是道光年间修复,目前基本恢复了范钦时的房屋摆设。左边一间是书架书桌,右边一间是范钦分家产的雕塑。范钦把两房的主人叫来。将他所有剩下的家产就只分成了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另一份则是天一阁的藏书。让他们挑选,只能选其中一个继承。最终,作为长子的范大冲,欣然选择了继承天一阁藏书。而如范钦想的,只有愿意舍弃钱财的人,才有毅力和决心守护好这一阁藏书。长子范大冲不辱使命,不仅继承了天一阁,而且要求自己的子孙“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从此,范家开始了长达400多年的藏书接力赛。天一阁的一脉书香——硬是靠范氏12代人不变的痴情维系传承了下来。




走出故居来到北面后院,四四方方,院子正中放了一个石墩子,左右两侧墙壁上是堆塑图案。

穿过院子的北边小门,就到了北书库。这栋二层建筑就不是老物件了,1976年开工,1981年建成,水泥钢筋的建筑,不过外形风格保持了同天一阁整体环境的相协调。




这种书柜的场景在电视新闻中,哪个名人来天一阁查证,大抵都是这里的镜头吧。

接下来便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的金名片——天一阁!到大名鼎鼎的天一阁藏书楼,则要穿过一条巷子,窄窄长长的,在整个天一阁建筑群中具有很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是范家生活区域与藏书区域的分割线,担任了重要的任务——防火。


仔细观察,两边的墙头不一般高,左低右高。低的一边是生活区,高的一边是藏书区,就算有了火情,藏书区的高墙就能体现出阻挡的功能。
穿过防火巷,一幢朴素的二层小楼展现在眼前,毫无想象中的庄重威严。它便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也是镇馆之宝——天一阁。


天一阁,又叫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馆,亚洲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藏书楼历经400多年,未遭受一次火灾。经过明清换代战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民国偷盗、文化大革命等历代灾难,传承13代,最后仍留存古籍达一万七千卷。
这就不得不佩服当初设计天一阁的匠心独具了。“天一”的名称:寓意“水”,水克火。取自《易经》中的一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易经·系辞》中,把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天数”和“生数”,把“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地数”和“成数”,在数字和五行的对应上,一、六属水,二、七属火,三、八属木,四、九属金,五、十属土。所以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为一个大通间。正好代表“天一”、“地六”。
早年间,有一部电视剧《天一生水》,由黄磊,马伊琍主演的,演绎的就是民国时期天一阁开放所带来的国事家事,爱恨情仇。也是从那时候知道了“天一生水”。而小学到天一阁的春游,也就剩下依稀记忆,就觉得有这么一个房子,有假山,有水池,到此一游而已。
另外,楼前天一池,池底与月湖相通,只要月湖水不干,池水就不竭。保证了救火的水源一直充足。
天一阁藏书楼的藏书布局也很科学。一楼不放,只在二楼,而且只存放中间。两边靠墙的区域有木板隔断,不用,就直接避免了潮气对书的影响,保证了书籍的干燥。通二楼也只有一部楼梯,加强了对书籍的进出,翻阅的管理。范大将军对整个天一阁的设计、管理都是虑之又虑,才保证了藏书楼的存世400多年,留下范氏家族的美誉,给宁波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天一阁前的百年园林亦很有看点。假山叠石,树木葱郁,典型的苏州园林。且暗含隐喻,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其中“福禄寿”造型:寓意子孙后代福禄两全,长命百岁。
我等后人不是在提示讲解下,是不能够一窥门径的。幸好有二维码的语音以及图片讲解。


福——树为示字旁,亭子是田,象形字


禄——树为示字旁,另外有山(假山石)有水(天一池),即可会意成“禄”字


寿——正中央的石块是草书“寿”型。
我以为就第一张还是比较明显的。
下面的“九狮一象”,还能明显看出一些样子的。


一象,是普贤菩萨坐骑。


九狮,自然是文殊菩萨坐骑喽。多么美好的愿景,神兽的出身来历无出其右,安能不保吉祥如意?

继续朝北游览,一座气势磅礴的三层飞檐楼宇就夺人眼目了。



这就是尊经阁。这栋建筑原不是天一阁的旧有,是1935年从原来的宁波府学移建于此。由于全是榫卯结构,修的时候就先全部落架,搬到天一阁之后,像组装积木一样重新组装起来。尊经阁是宁波府学(就是宁波府官办最重要的学堂)的一座藏书阁,用来存放皇家御赐给宁波的书籍和儒家经典著作代表。目前存放部分1935年天一阁修缮的图片及老天一阁图片。它的三层飞檐比故宫的太和殿的两层飞檐还多一层,可见宁波古人对藏圣人书籍的重视与尊敬。
尊经阁面前有假山怪石,体积颇大。怪石嶙峋,奇形异状,底下有洞可通,山上有石桌石凳,读书闲暇之余或站或坐,可听清风可看明月。

来到尊经阁的后院,就可以欣赏到天一阁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物——碑林。明州碑林,顾名思义,就是明州的石碑聚集地。石碑的数量有173块,石碑主要来源于宁波府学,一部分是府学自身的碑,一部分是各地出土,主要是1928年毁城时发现的碑。80年代后,东园开始扩建。重建碑廊,把建国后搜集的36方碑及新收集的30余方一并嵌入东园的墙上。这里的石碑不像别处碑林一块块独自矗立,而是镶嵌进入了围墙,与墙融为一体,既不突兀,又坚固可靠,不惧台风的侵扰。




   


碑林布局不限地方,没有集中,沿围墙,沿通道。有年代久远的,字迹难辨;有近代的,读来轻松畅快。这些石碑的收集,当初的蒋介石也是极力支持的,还捐赠了2000大洋。

在尊经阁的东面建筑,就是千晋斋。是天一阁内的潇湘馆,斋前绿竹潇潇,青砖素瓦,一派诗情画意。


斋内陈列着古朴的墙砖,上面还刻有各朝铭文,烧制事件、时间以及匠人的名字。这些砖块的来历,大多是1931-1933年,宁波旧城改造拆城墙的时候,发现了大量晋朝时候的古砖。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砖呢?专家们也不知所以。发现,并留存这些古砖,离不开当时著名的任北京大学教授的鄞县“五马”之一的马廉。
1931年,马廉因病回宁波休假,他发现墙址周围还有许多汉晋以来的古砖,于是就朝夕巡查颓垣,一块一块捡起来装入麻袋背回家。
回家之后,他专门起了一幢屋子,用来保管这些古砖,名字就叫“千晋斋”。
后来,他潜心研究,还写成了《鄞古砖目》。



穿过翠竹掩映的小道,就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园子——东园。这个园子不是原天一阁的,是明朝一个礼部尚书家的后花园。在1983年再修建,占地6000平方米。园子虽是新修,可建筑,装饰物却都是旧物,都是从各地移迁而来,其中不乏珍品。如百鹅亭,真正的明朝古建筑,榫卯结构。斗拱支撑,四周雕刻精美图案。


还有铁牛,石虎,也都是有些来历的。石虎的造型就相当的憨态可掬,没有丝毫老虎的霸气。



东园内最重要的建筑莫属凝晖堂。它砖木石柱结构,歇山顶,翘角飞檐,十分气派。凝晖堂建造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原名:张公祠(曾用作浙江水师提督衙门)。1986年从江北搬迁而来。陈列着与《兰亭序》相关的藏品,其中有镇馆之宝——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拓本石碑。
《兰亭序》是我国书法的瑰宝。虽然真迹在哪仍是个谜,但千百年来,各朝各代名家临摹之作,也都各有千秋。而冯承素版《兰亭序》,又叫神龙版,这块石刻本兰亭序有可能是真正最早的神龙本,比之北京故宫收藏的神龙墨迹本更早,更接近于王羲之的真迹,更逼真。说它是无价之宝,丝毫不为过!



突然庆幸今天的时间挑选的好,游人不多,在凝晖堂来来回回的欣赏了各名家的拓片,临摹。虞世南,褚遂良的版本尽饱眼福。
在凝晖堂的南面有林泉雅会馆,不过卖些文创及笔墨纸砚,就不曾多逗留。在东园的最南面,有巨大片假山,比尊经阁前的大了许多。上假山有四五条小径,弯弯绕绕,忽前忽后,平添许多乐趣。有孩童大呼有趣。

天一阁博物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馆——麻将起源陈列馆。麻将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流传最广的一项运动了。确是起源于宁波,发明人叫陈鱼门。陈鱼门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人物,他曾经出任内阁中书,相当于现在的一般外交官,后来弃官从商,从商的时候经常跟外国人一起打牌,由于牌九和纸牌花色的玩法太过于复杂并且各地不统一,深谙此道的陈鱼门决定将其重新整合。陈鱼门用木头,竹子雕刻,将花色统一,把当时的骨牌和纸牌加上骰子整合成了现在麻将的雏形。


在陈列馆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麻将,有竹制的,有骨嵌的,有象牙的;有日本的,美国的,英国的。牌数都一样,但在“中,发,白”与花色牌的表现形式上,外国的牌就略有差异。“白”是真正的一块白板,啥图案也没有;春夏秋冬,梅兰竹菊会用“琴棋书画”,“中华麻雀”来替代。这是在时刻提醒娱乐者不要忘了这中国的游戏吗?




在左厢房内,又有两句出自名人之言,被挂在墙上。



参观完麻雀馆,就来到了花轿厅。里面展览了一顶及其奢华,高贵,金光灿灿的大花轿——万工轿。这顶万工轿是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最豪华的花轿。是由当代工艺大师带领十几位技术人员,运用传统工艺,经过三年、耗时近万工制作出来的。

为啥宁波姑娘出嫁可以用如此奢华高贵的花轿呢?这里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南宋的时候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一路逃到了宁波郊区,被一个村姑给救了。赵构为了答谢救命之恩许了个愿,答应第二年派御史八抬大轿、凤冠霞帔把这个村姑娶进宫去。怕御史不认识姑娘,就约定到时姑娘在家门口挂上红布条作为标志。但是村姑的母亲不小心泄露了秘密,第二年御史来的时候,很多姑娘家都挂了红布条,姑娘就这样没有坐上八抬大轿嫁进宫。后来赵构就下了道圣旨,凡是浙东,特别是宁波的姑娘都有资格享受皇亲国戚的待遇,坐八抬大轿出嫁。文官看到了下轿,武官看到了下马。


出了花轿厅,依次参观了戏台,状元厅,秦氏支祠,水北阁,报经厅等建筑。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算是走马观花了。毕竟游园久了,也有些审美疲劳了,然后来到南园。

南园以水为主,是个充满江南风情的园林,也是个新园子,1998年建成。位于天一阁的南侧,又与“东园”相配,称为“南园”。南园最有特色的就是湖中特大的太湖石。
太湖石有四大特点:瘦、漏、透、皱。石头形态消瘦狭长,又有很多的漏孔,非常的通透,适合堆砌江南特色的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的皇家园林,大多都采用太湖石。现在这么大,而且又是瘦、漏、透、皱各种形态非常突出的太湖石已经非常少见。


游览完南园,整个天一阁就差不多走遍了。


最后来到了“司马第”,即是整个博物院的最后一站,也是范氏故居的正大门。



那为何正大门有两对四根旗杆呢?这旗杆俗称“进士旗”。古时中了进士才能在门口竖一对旗杆来代表荣耀。范家出了两个进士:一个是27岁考中的范钦,一个是他的曾孙范光文。所以左右各有一对旗杆。
门前有“门当户对”;两侧的报鼓石是门当,因范家是武官,所以门当石是圆形的,文官,就是方形的。

跨过司马第的大门,往里就是范氏故居。至此,整个天一阁都参观游览完毕。
一下午的时间,与历史重逢,与古人对话;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宁波的金名片,蔚为大观,自不禁想起宁波的宣传语“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为我生活在宁波这块热土而自豪!为宁波有如此灿烂文明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