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衙是中国江南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又因浮梁县在古代下辖瓷都景德镇,出产瓷器与茶叶,贡赋多,属于上邑,知县官居五品,高于一般的七品县官,因而其县衙的建筑规制也较高,被誉为“中国第一县衙”。
历史文化长廊:以贴地瓷砖建设的历史文化长廊,长312米,由216块青花瓷板铺就而成,综述了浮梁的概况以及悠远流长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记载了浮梁一千三百多年要事珍闻和浮梁作为瓷都之源的发展历程。
城门楼高 15.6米,由城墙、主楼和角楼组成。主楼座落在8米高的城墙之上,更显其巍峨高大,雄伟壮观。城墙两侧各有一角楼互为对称。主楼与角楼是城内唯一的高层木结构建筑。登上城门楼可一览古县衙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浮梁古县衙为江南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县衙,也是全国仅存的几处古县衙之一, 1987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东侧按察院配套,可全面反映封建社会统治体制。2019年10月7日,浮梁县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梁古县衙署品级为五品,高出一般县署二级,一般县为七品。衙署规模比一般衙署要大,目前保存的县衙古建筑群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房屋300余间,享有“一座县级衙,半部官文化”之美称。
大堂取名为“亲民堂”。大堂是县衙最主要的建筑,堂内置有“明镜高悬”匾,知县太师椅官座后的墙面上画着“日出海浪图”。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
二堂,也称琴治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上级和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东西厢房为知县书房茶室。同时也告诫官员要执法公正严明,如二堂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惟重,罚疑惟轻”。
三堂则是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一些重要案件也常常在此密议。二堂和三堂的构造布局与大堂的高大宽敞不同,是有着徽派风格的民居小院。三堂之后另有县太爷及其家眷会客休闲的花厅及后花园。
康熙初年,浮梁人在衙署后花园东北高埠上修建了“香山别墅”,以纪念大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白居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公元816年,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这两句诗,描述的正是唐代浮梁产茶、销茶的盛况。
在后花园内,建有丰乐亭、瓷钟、瓷瓶、瓷盘等人文景观,以示警钟长鸣、自省自励。浮梁古县衙之所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因为浮梁县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当地有着灿烂的陶瓷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三大国际贸易为瓷器、茶叶和丝绸。
古县衙中除了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建筑遗存外,镌刻或书写在门楣、檐柱、厅堂上的大量楹联也值得品读,据粗略统计有50多副,大多对仗工整,平仄有致,寓意深刻。如县衙头门的楹联是“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古县衙按照东中西三条线打造,东线则依托“浮梁察院”“金公祠”和“香山别墅”展示“清、慎、勤”的廉政勤政思想,同时在甬道墙壁上展示浮梁历代名宦、乡贤人物代表的塑像及其生平。东轴线上自南而北排列着土地庙,九江道署,金公祠、衙神庙、衙役房、架搁库、常平仓、县丞衙、香山别墅等建筑。
“县丞署”是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办公、起居的场所。门前的楹联:“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值得一提的是,浮梁县自唐朝至民国的一千多年间,一共有347任县官,其中没有一人涉嫌重大贪腐和职务犯罪。
除了三座厅堂建筑之外,东西两轴还分布着督察院、校场、师爷府、监狱等建筑群,,其建筑布局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天井和高低错落的坡屋顶构成,充分体现着官式建筑与当地传统民居的结合之默契。
“浮梁察院”是严格按照古代官府建筑规模建造的一座“监司”主衙,在全国现存封建时代县级监察机构衙署中,这是唯一的一座“察院”遗存,尤为珍贵,浮梁察院身处浮梁衙署群,但不隶属于浮梁县衙,属于独立机构。
由于浮梁县还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朝廷派出的正三品督陶官,按照封建制度不能直接听取七品县令汇报工作,于是浮梁县令就被钦赐五品,成为中国地位最高的县衙。古时浮梁县茶叶的税收,最高时曾占全国的八分之三,相当于同时期福建、云南两省的总和,堪称名副其实的“纳税大户”。
浮梁瓷局是元王朝在景德镇设置的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掌烧造瓷器,为元官窑。 据史料载,浮梁地区战乱始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十六年为“天完”政权势力范围,至正二十年后已成为朱元璋统治,改为御器厂。
在浮梁古县衙的前面,有一座古塔。古塔名红塔,原名为西塔,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是江西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称“江西第一塔”。塔共7层,高37.8米。塔身皆用大型青砖实砌,每层均用青砖叠砌出外挑平台,不设钩栏。
哥德堡号雕塑,18世纪中叶,一艘名叫“哥德堡”号的瑞典木帆船经过18个月的航行,来到中国广州,开辟了瑞典和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景德镇瓷器和浮梁茶叶通过“哥德堡”号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远销瑞典等西方国家。
南门渡码头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7),码头占地14000平方米,台阶89级,因其处于浮梁古城南门出口处,故称南门渡。该码头直达县衙,在古代是繁华码头,是当年达官贵人、商贾百姓进出县城的主要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