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回廊通景幽,水色山光蕴晴柔。
周柏隋槐枝犹茂,唐碑宋殿势方遒。
鱼沼飞梁金龙柱,悬瓮涌泉碧玉楼。
沧桑世事风云幻,不废晋溪万古流。
在王家大院,看到一幅楹联:“根植悬瓮山桂荣槐茂,水出晋溪园渊源流长”。悬瓮山在太原市西南,山下有古泉曰“难老”。泉水汩汩,晋溪生焉;晋水潺潺,晋国兴焉。那里不仅是中华王氏的发源地,也是春秋霸主晋国的发源地,甚至进一步说,是三晋文化的源头。因此后人在泉池边上建祠庙纪念先祖,这就是晋祠。
晋祠祭祀何人?如果建个群的话,群主就是唐叔虞。他是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同母弟。叔虞被分封于唐尧故都,就是临汾南边的翼城、曲沃一带,国号“唐“。因为境内有晋水,到第二代就改国号为“晋”。晋祠大约在司马氏晋朝时建祠,历朝历代均有扩建、修缮,后期N多大神,如圣母、水母、骀台、关帝、鲁班、子乔等等都陆续被加了进来。
久而久之,依山傍水的晋祠成了一座宏伟的“祭祀园林”,也叫“晋溪园”。古迹众多,风景秀丽,是太原第一风景名胜。
上图拍摄于晋祠晋溪书院文创店。
晋祠属于“晋源区”,在太原市中心西南方向大约25公里,非常偏远。但作为太原第一名胜,公共交通很发达,看公交站牌,无数条线路到达此处。
我们住在晋祠公园北边、“晋阳大道”西侧的“晋风酒店”,距离公园正门(朝东)大约300米。它离高速收费站“晋祠”非常近,几乎是一出高速就开到这里了。旅馆正对着景区的停车场,在旅馆住宿即可免费停车。
住二楼,条件还可以,窗明几净,老板也很热情。吃饭方便,也可叫外卖。
去晋祠公园的路上,看见围墙上刻着不少古人吟咏晋祠的名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欧阳修的诗。
李白的: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让我吃惊的是,晋祠的游客特别多,不知是不是周六的缘故,人山人海,触目惊心。一直到傍晚七点钟,还有很多人滞留不去。停车场无比宽敞却一位难求!我于是暗暗决定,明早一定第一时间入场。
晋祠景区在悬瓮山和晋阳大道之间,面积极大,可分两部分。一是“晋祠博物馆”,这个名字会让人误解,它可不是室内的博物馆,而是露天的,其实就是晋祠本尊所在的区域,历朝历代的古迹汇集于此,包括晋水的源泉。这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和精华,门票80元,未成年人半价。
二是“晋祠公园”,它是免费的,在“晋祠博物馆”的外围,比收费区域大得多,但游览价值远远不如。如果时间有限,完全可以忽略晋祠公园而直奔“晋祠博物馆”,切不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上图用矩形框圈出了晋祠博物馆区域,可以看出:造访它必须穿过外围的晋祠公园,要走很远。下图专门给出晋祠博物馆的整体鸟瞰效果图。其实它本身也很大,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
我刚才强调可以忽略晋祠公园,并不是说晋祠公园不好。恰恰相反,一个城市能有这样美的免费大公园,非常幸运。只是说它比“晋祠博物馆”逊色,如果时间特别充裕,当然可以一并游览。
下图是公园的入口。它面东背西,背倚青山,早上拍照最顺光。
远处是悬瓮山的山脊线。这是早上七点钟拍的,难得几乎无人。
首先要跨过三座“金水桥”。看天上那一抹流云,安安静静的景区多么舒心啊!
天气预报说今天下雨,但是一大早还是蓝天白云。不过温度终于降下来了,比昨天凉快。
在游廊中漫步。这还没进景区呢,就已经心旷神怡。
公园有极为开阔的水面,有山有水就有灵气。杨柳扶风,拱桥飞架,倒影如画,简直会错认为自己身在江南。
过了桥,迎面一座三门大牌坊,蓝匾金字:晋祠胜境。背面匾额是:唐晋斯原。此牌坊不是新建,好像是从哪里移过来的文物。
大门是单檐歇山顶,三门五开间。
中门楣上的牌匾书有斗大的“晋祠”二字,“御制御书,贞观二十年正月廿六日”。两侧楹联: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一句话就把晋祠的位置和职能交代清楚,取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
看惯了乾隆的赵体字,再看看难得一见的李世民的墨宝,楷书行书都有,耳目一新。
晋祠居然八点半才开门!我们退了房,早早赶过来。太阳升起老高了,游客排起了长队。
好在只扫健康码,不看核酸报告,快速进园。赶在人潮涌入之前疾行,很快来到“唐园”。注意,沿途不停的有人问你要不要请导游,不用理会,视而不见。
虽是后建的亭台楼阁,却也赏心悦目。飞龙阁、凌云阁、观汾,层层而上。汾河是太原的母亲河,古代的晋水是汾河的支流。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四面荷花三面柳,曲桥妙亭,好景致!
静怡阁,望月楼,近水楼台先得月。
“唐宗遗风”,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很重视晋祠的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太原是大唐龙兴之地,是老李家的大本营。唐叔虞的“唐国”只存在了一代,就更名为“晋”;而后世使用同一注册商标的唐朝,却享国祚近三百年,史称大唐盛世。
大唐开国英烈群雕。占据C位的就是马上皇帝李世民,与评书演义中“小秦王头戴雉鸡翎,骑逍遥马,挎定唐刀”的形象很不一样。身边是文武重臣:房玄龄、杜如晦、徐茂公、长孙无忌。前排顶盔掼甲的那位,正是“单鞭撑住李乾坤”的尉迟恭尉迟敬德。
枕流漱石,曲水流觞。
终于看见晋祠本尊的山门了!背后的悬瓮山,看起来挺高的。郁郁葱葱,上面还有建筑,估计能爬上去。
山门外又是一道水渠,也架着三座“金水桥”,足见晋祠的规格很高。从景区大门走到这儿大约要15分钟,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桥畔有“晋水亭”,我们脚下就是晋水。其实我一直存有疑问:晋国建国之初,地盘很小,“尧墟之南”的晋水怎么会跑到太原来呢?太原离都城曲沃那么远,一直到春秋末年才纳入晋国版图。
看来“此晋水非彼晋水”。事实上太原的历史比曲沃晚的多,直到唐叔虞建国六百年后,晋国权臣赵鞅在晋水(有可能是他命名的)以北筑造晋阳城,太原这才走上历史舞台。赵家苦心经营,建成后方基地,在“抗击范中行”、“智伯决水灌晋阳”、“三家分晋”时,晋阳城力挽狂澜,发挥了关键作用,也改变了历史进程。此后太原才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临汾,成为河东(山西)的政治经济中心。
后世人想建晋祠,自然选择山西首善之地——太原的晋水之源,毕竟这里风水极好,出了无数英豪,适合建功立业。所以我也不用纠结太原是否真正的三晋之源,就认为它是好了。
山门红墙绿瓦,单檐歇山顶,开三个拱劵门。目前风和日丽,杨柳依依,拍出来的古建都很好看。山门上的“晋祠”二字是陈毅元帅所题。
已提前网上购票,直接扫二维码进入。前面全是铺垫,这才揭开了正式游览的序幕。
晋祠虽然是北方园林,布局却不拘一格,依山水自然之势而建,不讲究对称。不过它还是有自己的中轴线,从前(东)往后(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圣母殿是主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镜台”,从正面看过去像座小庙。瞧那两只萌萌的圆眼睛,像不像孙悟空变的?只等二郎神一进来,就张口把他咬死。其实它的真实身份是大戏台子!前天在广胜寺的水神庙,大殿前不也是有个大戏台子吗?祭祀时必要演戏,这戏是演给神灵们看的。
看起来是一座相当精致的楼殿,说它是“殿”因为有个高台,说它是楼因为是重檐歇山顶。檐下的大牌匾蓝底金字写着“三晋名泉”。山西缺水,水很重要,无论晋国还是晋祠,都是因泉水而兴盛,不能忘本。
檐下楹联很工整: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台下两只石狮子,表情夸张,咧着嘴傻笑的是雄狮,紧闭着嘴做矜持状的是雌狮,似乎在表明谁说了算数。
从侧面看,现在明白为什么是戏台子了吧?原来,刚才正对着我们的,是“后台”;背后的却是“前台”。前台是制式较低的单檐卷棚悬山顶,清朝时补建;后台一看就更高大上,也更古老,是明朝建筑。
绕到前台台下,正面拍一张它的雕梁画栋。牌匾上书:水镜台。这是乾隆时的翰林杨二酉所题,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而后台那个“三晋名泉”是他的伯父、康熙时武举杨廷翰题字。这伯侄俩一文一武,一起留名,太传奇了!
所以说游人文景点,了解一些故事传奇才会有趣。有道是:水镜殿阁四面风, 正反侧观各不同。 双匾齐悬伯侄墨,一文一武戏台中。
水镜台,水清如镜含天理, 善恶忠奸自辨明。戏台子取这个名很有寓意。
正对着水镜台,是“会仙桥”。桥头左柳右槐,似乎是这边的标配。
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小石拱桥,横跨“智伯渠”。桥虽小,却是明朝古物,桥栏上的花纹变化多端。
至于为何叫“会仙桥”,据说明朝某官,受不了官场险恶,逃到此处隐居,在此桥上遇到仙女点化。要知道晋祠神仙众多,其中不乏女神。
桥畔这棵大槐树,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晋祠到处是参天古树,千年以上的不计其数,几百年树龄的都不好意思说。
过桥后就是“金人台”。金人就是铁人。“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它们是守护神一样的存在。
这四个哥们,围着一座焚香的琉璃小阁,分居高台的四角。它们都是北宋时铸造,时间有前有后,只有东北角的(下图左)是民国时补造。难得的是,竟然不生锈!
最年长者,也是颜值最高者,是西南角这位。这让我想起嵩山的中岳庙,也有宋朝铁人,长得有点像。
金人足有两米高,宽阔的后背上刻着字。朋友们可以重温一下86版西游记“扫塔辨奇冤”那一集,在金人台这里取过景。碧波潭小妖奔波儿灞,奉九头虫之命要毒死白龙马,绕着四个金人和沙僧玩起了捉迷藏,最后被沙僧给拍死了。
金人很威武,手里本该有兵器,现在都被人缴械了。这个帅哥背后是明朝末年建的鼓楼,里面真有面大鼓。
金人台往上,有“对越”坊,属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就是要报答并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
匾额上书的“对越”二字书法非常传神,和“难老”、“水镜台”并称为“晋祠三匾”。它是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高本人极善书法,亲手书写匾额。
檐下斗拱密密麻麻,纵横交叉,看得喘不过气来。瓦顶用琉璃覆盖,坊前左右蹲坐一对铁狮,模样不俗。整体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
对越坊两侧分峙钟鼓楼,如坊之双翼,使对越坊显得更加稳重雄伟。鼓楼上面看过了,钟楼与它形制相同,重檐十字歇山顶,彩色琉璃瓦,高高的方形石基,有台阶,柱间有木栅。里面挂着一口大钟。
对越坊、钟鼓楼,以及后面的献殿,组成了一组飞檐迭起、气势恢宏的建筑群。画家连达特别喜欢这一景。
穿过对越坊,迎面是“献殿”,用来堆放祭品。它的结构太简单了,只有栅栏和柱子,没有墙壁,通透无比。斗拱凸出的“昂嘴”排列整齐,很有韵律。
别看外表粗朴,但它是金朝所建,比前面见到的明清建筑都古老,而且是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所以位列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这么通透的设计估计是为了给祭品通风,保鲜。没有墙,符合亭子的特征,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一座殿堂。
殿内的梁枋结构是这样的,我也不懂,只觉得比较简洁,殿内没有一根柱子。
从侧面看献殿。
从鱼沼飞梁下的侧柏那里看献殿。
穿过献殿,正前方就是主殿了。然而主殿和献殿之前有一个方池,池沼上有一座结构特殊的古桥——鱼沼飞梁。
实在拍不了飞梁的全貌,还是看一张网图,就一目了然了。正殿、献殿隔着方池,池上一座十字形的“立交桥”,这就是“鱼沼飞梁”,够炫吧!
桥梁和正殿都是建于北宋,比金朝献殿还要古老。梁思成认为:这种石柱十字古桥,只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所以特别珍贵。
十字的南北向一横,向上拱起;而东西向的一竖,是条平梁。这种设计更加美观,像大鹏展翅。
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献殿合称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所以叫“鱼沼”是因为池中有红鱼游来游去。
必须俯拍,还得无人,才有效果。也许我们在别处见过类似的桥,但鱼沼飞梁是最早的。就如同赵州桥在石拱桥里排第一 一样。
再看看剖视图,池中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 ,之间有梁枋相连,共同托起桥身。
石柱、梁枋、桥栏等都近代经过翻修,不过老底还在,所以算宋朝古桥。而且据考古发现:柱底为复盆莲瓣柱础,柱身造型及柱底莲瓣式样,尚存北朝遗风。可见飞梁在北魏时已经存在,这符合《水经注》的记载。
之所以认定是北宋所建,是因为圣母殿的地基与鱼沼西岸是一个整体。可见现存飞梁是与圣母殿同时修建。
桥头的两个狮子也与众不同。
跨过鱼沼飞梁,来到晋祠的主殿——圣母殿。这个圣母是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作为女人,父亲、丈夫、儿子都是人中龙凤,乖乖了不得!
大殿很大,历史悠久,是晋祠最古老的建筑,初建于北宋初期太平兴国九年。这不是宋太宗的年号吗?这家伙据说一把火烧了晋阳城,怎么一边破坏一边建设呢?
能活到现在的宋朝建筑太难得了,而且还是这么壮观的建筑,堪称典范。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庄严古朴,气势宏伟。理所当然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首。
大殿四周都有围廊,这种“副阶周匝”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围廊的柱子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升高,使得屋檐曲线弧度增大,就是翘得更厉害,看上去更有动感,十分美观。这是圣母殿的一大建筑特色。
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它还有一大特点——是我见过的悬挂牌匾最多的殿堂,抬头一看,密密麻麻,甚为壮观。“三晋遗封”、“.显灵昭济圣母”、“泽被河汾”、“永锡难老”......看起来都有年头了。殿门楹联为: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特别引人注目。
近看细节,这些龙都张大嘴,似乎要喷云吐雾。
像大壁虎一般。
上一张更细致的网图,张牙舞爪,爪子像人的胳膊一样灵活。
据说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每征服一个部落,就把它的动物图腾标志加在自己的上面。这样积少成多,各种动物的元素汇集起来,就成了“龙”。
再来看看殿内风光。坐在正中的自然是圣母挹姜,她正襟危坐,表情庄严。旁边的侍女和太监相比之下表情更为生动。比如太监都是斜眼看人,一只耳朵偏大。
圣母的“宝座”雕满了凤凰,足有九只。
大殿不给入内,所以只能远远地拍照,就这也不允许,有保安看着呢,偷拍效果自然很差。
还是看网图吧,左边第二个侍女塑造得最精彩,表情很复杂。表情、姿态、衣着都充满了东方的含蓄美。这些小人物,猛一看很相似,细细观瞧,却各有各的不同。宋塑侍女是晋祠“三绝”之一。
殿下的守护神,不是哼哈二将,而是方弼方相,封神演义中出场过。
殿外围廊内立着二十多座明清石碑,记载了晋祠修缮、圣母祭祀、晋水治理等史实。其中最珍贵的是朱元璋的《封圣母诰》。老朱很霸道,谁上岗都要经过他允许。
“洪武二年”清清楚楚。明初的文物可不多。
这是成化年间的御制祭文。同样明朝中期的文物也偏少,远不如嘉靖、万历朝的多。
同治年间的“古柏泉宗”。古柏指的是周朝的柏树。
下面转到中轴线以北。点击下图可看大图。从西向东走。
晋祠三绝之二是古老的周柏。下图,左边就是周柏,不是立着的那棵,而是它托着一棵严重倾斜的那棵。右边是“隋槐”,也是树中元老。
周柏在圣母殿北侧。如果没有左边这棵“撑天柏”的帮助,那棵树龄有3000年的老寿星可能就寿终正寝了。好在老寿星安然无恙。
老寿星叫“龙柏”,也叫“齐年柏”,原来还有棵“凤柏”,凑成一对。可惜“凤柏”在清朝时被砍掉了。
近观龙柏粗壮的树干。它的年龄比晋文公重耳还大,比晋祠大得多。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再来欣赏一下隋槐,它后面高高的台阶的建筑就是“叔虞祠”,有1400多年树龄。槐树在山西,乃至北方太普遍了,南方很少见。
周柏后面有“苗裔堂”,也叫“奶奶庙”,是民间信仰,供送子娘娘。
这些都是明朝雕塑,一群送子娘娘。中国人多么重视子嗣传承,恨不得百子千孙。其实唐叔虞的后代开枝散叶,多得很。但是多子就一定多福吗?晋国有翼城大宗和曲沃小宗之争,打了几十年,大宗都给杀光了;晋献公把自己的兄弟全咔嚓了,还要杀自己的儿子们......这样看来,多子反而是祸患。
再去拜会一下隋槐后面的唐叔祠。奇怪,晋祠本来不是为了祭祀唐叔虞而建的吗?他怎么成了配角,把群主让给他妈了呢?
大概是北宋末年晋祠重修过,这时朝政由某个太后把持,类似“垂帘听政”。为了拍太后的马屁,晋祠的工作人员就把唐叔虞请下来,而把他母亲挹姜扶上正位,奉为“圣母”。宗教和政治从来都是互相利用。
正殿是元朝结构的建筑,感觉两重檐挨得好近。
“悬瓮庆灵长锡兹难老,分圭遗厚泽惠我无疆”,道光时某个太原县令写的。小朋友过家家,把梧桐树叶剪成圭形封给弟弟,在国君这里就必须真实兑现。这个“桐叶封弟”的故事想表明王权神圣不可侵犯,君无戏言,而且给晋国的诞生增加神奇色彩。
因为不再是主角,大殿可以随便进,也能近距离端详晋国的始祖唐叔虞,还有他的侍从们。叔虞本人和两个侍从是元朝彩塑,下面的大臣是明朝彩塑。与宋塑相比,就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了。
叔虞祠最大的看点是元朝乐伎彩塑。刚刚进入山门,它们在前往主祠的路中央享堂内。一在堂内两侧依次排列。
东侧为管弦乐七人,西侧为打击乐七人,共十四尊彩色泥塑,琴、鼓、管、箫一应俱全,生动还原了一支从元朝走来的完整乐队。
给琵琶女来张特写。这些彩塑是从太原大关帝庙移来的,是研究古代乐器的重要资料,也是元曲的实物记忆。
网图全貌。如果放在别处肯定是镇园之宝,放在晋祠居然观者寥寥,完全被宋塑侍女给盖住了。
叔虞祠前有一个八角莲花池,好美!隔着池子是献殿和钟鼓楼,成品字形。现在游客很多了。
侧面是松水亭,亭前一棵老柳树。
这是松水亭的正面,侧后方的尖顶亭子是“善利泉”亭。它的名气远没有难老泉大,已经干涸了,只有一个遗迹。
叔虞祠东侧是“唐碑亭”,存放着一块珍贵的唐碑,一定不要错过。说是亭,其实是一座三开间的阁,门上牌匾提有“贞观宝翰”,是乾隆时期建成,目的是保护李世民在贞观二十年所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一碑。
阁内东侧立着的就是这块珍贵的石碑,岁月无情的侵蚀,使得字迹模糊不清。
仔细辨认,有的地方字迹还算清晰。是李世民本人的手书,行书体,劲秀挺拔,飞逸洒脱。因为太宗酷爱《兰亭集序》,苦学王羲之。内容是酬谢叔虞神恩,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政治目的。毕竟大家的国号都是“唐”,起家的地方也一样,吹捧古人就是给自己脸上贴金。
墙上有后人的集句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可能是说文治天下比武力征服天下更难。应该说,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都很牛逼,而且他还那么年轻,不服不行。
阁内西侧立着另一块碑,是唐碑的高仿作品,刻于清朝时。作者毕其一生精力做成这件事,也是令人万分佩服。
在室外,忘了在哪里也有一块现代人仿制的贞观碑,足见对它的重视,也让找不到唐碑亭的游客先睹为快。
无独有偶,唐碑复制品旁边还立着一块宋碑复制品——重修晋祠碑铭并序。记载了宋朝开国君主的文治武功,尤其强调平灭北汉。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杰作,自然要吹嘘一番。赵老二修建晋祠有功,但是宋太宗比唐太宗可差了一大截,属于志大才疏。也就欺负一下北汉,在高粱河被辽国人揍得屁滚尿流。
还是叔虞祠东侧,几乎是并排,是昊天神祠--关帝庙-玉皇庙三件套。可惜在维修,不开门。
只能在第一进庭院里转转。她们在干吗?原来是拍老槐树上的小白猫,它正在惬意地睡觉。
回到大门口,这儿也有一棵参天古树,还是槐树。
大门对面是“钧天乐台”,又是一座华丽戏台子,建于清朝。和水镜台不同,它是唱给关老爷听的。关老爷在任何神庙神祠,管它佛、道还是本土杂牌教,都必有他老人家的一席之地。
紧挨着槐树,是“长龄柏”。它虽没有周柏那么老,但颜值比周柏高。
张牙舞爪,声闻于天。长龄柏守护着东岳庙。
东岳泰山也是中国人的主要图腾,不能缺席。我来和长龄柏合一张。
这一片祠庙扎堆,都沿着智伯渠一字排开。在东北角还有文昌阁,也没开门。
转战中轴线以南,这片区域比北路更大。
站在鱼沼飞梁上南望,歇山顶的亭子是“真趣亭”,下面是“中流砥柱”;攒尖顶的亭子就是著名的“难老泉亭”;后面二层楼阁是“水母楼”。它们在一条线上,可以看作一体,都是围绕着“晋祠三绝”之三——难老泉。
先去攒尖亭子。一想到马上就能看到“难老泉”了,不由得激动起来。我很早就知道它,是因为高中语文课学过课文《难老泉》,吴伯萧写的。文中最动人的故事是“柳氏坐瓮”,我一直念念不忘。
这是个八角亭,藻井很炫目,建于明朝嘉靖时,泉眼是个深井,被栅栏围着。难老泉被誉为“晋阳第一泉”,《诗经》中有“永锡(赐)难老”,所以命名为“难老泉”。藻井下的匾额,又是蓝底金字——“难老”,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太原阳曲县人傅山题写。
书法界对晋祠三大名匾如下评说:杨二酉的‘’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的‘’对越‘’是雄伟之笔,傅山写的‘’难老‘’是神奇之笔。谁境界最高似有定论。难老泉本身就很神奇。
俯瞰泉池,汩汩冒出,滋滋有声,犹如趵突泉。晋祠有三泉:鱼沼算一个,北边善利泉,南边难老泉作为晋水的三个源头。后来只剩下难老泉还在涌出,另两个都不喷了。
“昼夜不舍,天地同流”。难老泉是天地的恩赐、厚赐,晋水的生命之源,灌溉一方水土,孕育一种文化。吴伯萧的《难老泉》写进语文老课本,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然而这样被寄予“永锡难老”的古泉,因为过度采矿破坏地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厉害,步另外两泉后尘,在上世纪末就干涸了!现在看到的,其实是自来水,这又像趵突泉的做法。好在近十几年大力整治,改善环境,情况大大好转,估计很有希望复流。
难老泉亭后面是“水母楼”,供奉泉神——水母娘娘,这点很像霍泉的水神庙供奉明应王。一会儿功夫,现在人满为患了。
二楼檐下,又是一块大匾,题字的又是写“水镜台”的杨二酉。这回写的是“悬山响玉”。水母楼在泉眼之上,既然泉水如响玉,它也可称“碧玉楼”了。
走进一楼大门,门楣上又有题字:沧浪之水。水是好东西啊,上善若水,还很智慧。沧浪之水无论世道清浊,都好好地流,不受任何影响。落款:皖北金运昌。老乡啊!
迎面三孔神龛,中间的就是水母娘娘。她就是传说中的柳氏娘子,正在“坐瓮”,泉水就从身下涌出。
水母的故事是这样:有个受气的小媳妇姓柳,恶婆婆虐待她,天天要她走很远去挑水,还不许换肩。婆婆只吃身前一桶,变着法子折磨她。后来有一天,神仙变成人来考验柳氏,觉得她很善良。就帮助她,给她一条马鞭,只要在瓮中抽一下水翁就会装满清水。婆婆终于发现这个秘密,借机把柳氏打发回娘家,然后让小姑子把马鞭偷出来。结果她们乱抽一通,水就不停地漫出来,弄得不可收拾。柳氏得知,赶紧回来,二活没说,往瓮上一坐。水仍然不停地涌出,瓮变成了悬瓮山,涌出来的水就是难老泉。柳氏被后人奉为水母娘娘。
不知怎么的,这故事给我印象极深。那时我就想,早晚有一天要到晋祠看看难老泉。传说总能反映曾经的生活现状,比如古时候儿媳妇地位低;山西缺水,打水困难;难老泉很神奇,像是神仙的恩赐......这些元素都掺在一起,就编出了动人的故事。
水母楼的二楼封上了,不给上。防疫是种种不作为的最好借口,我都见怪不怪。仍然贴一张网图,二楼有一群明朝彩塑,亮点是侍女们的下半身像美人鱼。
难老泉涌出地表之后,进入一条水渠——智伯渠。在水渠的入口处,一个笑眯眯的小和尚拿着钵盂,接着龙嘴里吐出的泉水。今夏大旱,北方稍微好些,但也缺水,龙嘴只滴水,不喷水。
小和尚站在水渠中,旁边一艘小型石舫,叫做“不系舟”。大凡园林中的石舫都喜欢起这个名。
清沁诗脾。
站在不系舟中,前有一座小水坝截流,而后有分水堰,把智伯渠分成南北两条支渠。水坝上有十个孔,南三北七,这是何意?
站在分水堰上回看不系舟和难老泉亭。吴伯萧在《难老泉》中讲过一个三七分水故事,当时看得我毛骨悚然。
这个故事和前天在广胜寺霍泉那里看到的“三七分水”故事一模一样。只不过把洪洞、赵城换成了南渠、北渠。北渠青年张某,把手伸进油锅捞出七个铜钱,为北村赢得七分水。为纪念这个烈士,在渠中立了一座石塔——中流砥柱。
石塔其实是清朝时建的。北渠边上有个桥洞,穿过去就能上岸。桥洞上有座“真趣亭”。
智伯渠上风光无限,这是北渠上的“挂雪桥”,据说下雪时风景甚佳。
这个名字不好听,“流碧榭”,“流鼻血”,呵呵。
南渠相对冷清些,但也有九曲桥、碑林。整个就是个水上园林啊。
您看这一派歌舞升平,哪会想到:这条渠曾是杀人的利器?说智伯渠就得说说晋国的卿大夫世家“智家”。晋国内斗厉害,前后有十一家卿大夫卷入争斗,前后200年之久,智家凭着强大的基因传承,几乎笑到了最后。
第一代是老将智首,英勇无敌。晋楚泌之战,晋军惨败,全军逃散。智首为救被俘的儿子,单人独车杀了个回马枪,射杀楚国大将,活捉楚国王子,百万军中全身而退。第二代智罃,当过战俘,却自强不息,后来当了晋国的二把手,协助晋悼公完胜楚国,碾压齐国,重整霸业。即使到了一百年后的智宣子,也在消灭范氏和中行氏后一跃称为晋国最强的公卿,力压韩赵魏。
然而到了末代的智瑶,更是智勇双全,本可扫灭群雄,一统晋国。在与赵家的决战中,开渠引晋水水淹晋阳,逼得对方悬釜而炊,易子而食。但他缺一个“仁”字,过于残暴,刚愎自用,树敌太多,最终被韩赵魏合伙反杀,亡家灭种。智这个姓氏也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智伯虽然结局很惨,但他留下的水道经过后人修整,成为晋水四渠之一,灌溉庄稼,造福于民。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上图是智伯渠边的“胜瀛楼”,不过二楼上不去。可以说有了智伯渠,晋祠才灵动起来。
主角都已登场,再来看看其它相关的神灵。先是水母楼边的台骀庙。
台骀是谁?他是少昊的后代,上古时的治水英雄,可能比大禹还早。他主要治理汾水,所以被尊为汾水之神。他还是张姓始祖,前面那个下油锅牺牲的就叫张郎。
功在汾川。晋水很短,而且是汾河的支流,汾河不仅是太原,更是山西的母亲河。你看中国人是多么崇拜治水英雄?我老爸跟我说他看过《濉溪县志》,记载的灾害几乎都是水灾,旱灾很少。因为水灾的后果远远比旱灾严重。
这个高台上面是“公输子祠”。凡有优秀建筑的地方,都会崇拜鲁班。
还有“三圣祠”,供奉的是药王、真君、黑龙王。
这个一看就是黑龙王。要想不旱不涝,除了要拜泉神、河神,龙王也不可少。
晋祠祭拜的是本土大神,居然还有佛寺。这是唐高祖李渊在位时敕建的“十方奉圣禅寺”,简称奉圣寺。它的原址据说是尉迟恭的别墅。现在看到的这座元朝风格的山门,其实是原来晋祠的正门!
“景清门”。怎么迁移到这儿了呢?原来,奉圣寺在1950年代被全部毁掉,后来后悔了,又重建,为了像点样子,就把别处的古建给移过来,七拼八凑建起来了。这其实是错上加错,非常愚蠢。
而现在干的很多事,现在就知道很愚蠢,照干不误!不是蠢就是坏!
哼哈二将。那些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干尽坏事的人,不怕遭报应吗?!
奉圣寺的那些殿堂我不感兴趣,唯一想看的是“浮屠院”中的宝塔。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建的塔,颜值挺高。八角七层,玻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顶像清朝的官帽。背靠悬瓮山,塔下松柏掩映,真是方外之地。
浮屠院到了,穿过月亮门就是。它的名字很有趣:舍利生生塔,初建于隋朝。
舍利生生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门上有杨二酉题匾“形明动化”四字。又是杨二酉,他就是太原人,退休后回家研究晋祠。每一层的四面拱劵门上都有砖雕匾额,似乎所有题字都是杨二酉写的,成了他的书法专场了!
平对灵山。可惜不能上去!每次面对不能登的宝塔,我都要郁闷一下。
有点像南京钟山的灵谷塔。如果能登顶俯瞰远眺,该是何等惬意。
奉圣寺外是“小西湖”。现在天阴了,但仍是山明水秀。
又见喵星人。
小西湖东岸有“大钟亭”,悬挂着一口金朝时铸造的大铁钟。
它有一万三千斤,和孙悟空的金箍棒差不多重。它本在清徐县某座寺庙中,特地迁移到晋祠保护。
从人烟稀少的奉圣寺又回到热闹的核心地带。“晋溪书院”,这里曾是明朝嘉靖重臣王琼的别墅,后来改成了书院,也是太原县学之地。
分两进院落,后一进是“王琼祠”,前一进是“子乔祠”,这是太原王氏的总祠。
老王和小王仍然要打个卡。
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和他爸关系闹僵了,被贬黜,隐居起来,最后还成仙了。他儿子迁居太原附近,因为曾是王室,后代就改姓“王”,并尊子乔为始祖。再后来有一支远迁去山东,即为琅琊王氏,留在太原的为太原王氏。总而言之,“天下王氏出太原”。
偏殿“太原堂”现在成了文创商店。
屋内天花板上循环播放晋祠的多媒体动画,很好看,突出了主要亮点。
另一座偏殿也辟为“王氏文化展厅”。
王是中华姓氏前两名(和李不知谁更多),自然是名人辈出。随便看几个:王维,太原人;王审知,开发福建有功,把王姓香火传到八闽大地。
王翦不用说了,秦灭六国首功。春秋时的人名很古怪,也就是从战国开始我才见到有姓王的。
王霸是刘秀手下大将,演义里是程咬金似的福将。说起琅琊王氏,最有名的当属晋朝南迁江南的“王谢”,王导王羲之等等。
其实王姓来源特别复杂,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改姓的。我都没怎么关心过自己的祖上来自何处,似乎听爷爷说是清朝末年从山东南迁到淮北的。反正把晋祠这个风水宝地当做宗祠总部,还是很神圣的。
我们在晋祠最后造访的是“傅山纪念馆”,它在胜瀛楼侧面,绿树掩映中,是一座四合院。傅山就是前面题写“难老”的书法家,书法家只是他的各项头衔之一。
傅山,字青主,《七剑下天山》中的侠士兼名医,太原阳曲县人。此人生在明末清初大乱之世,受过良好教育,博学多艺。学诸子百家,精通书画,通晓医学,擅长妇科。傅山极为推崇道家,却又极有侠气。为救蒙冤的老师,带头进京上访,有勇有谋,救出恩师。
四合院的庭院里有傅山雕像,一看就是卓尔不群,有傲骨。清兵入关后,他积极组织抗清,一直到康熙时还没放弃。失败后拒绝剃发,宁可出家。终身不仕,绝不屈服,最后也活了77岁,算超级长寿了。我感觉他的经历有点像黄宗羲。
正堂匾额是“谨节亭”,亲自撰写,楹联是:梧桐月向怀中照,杨柳风来画上行。
下图左为傅山自画像,右为草书五言律诗一首,太草,看不懂!
查了一下:关窗出海云,著被裹秋皓。半夜潮声来,鳌抃郁郁葱州倒。佛事要血性,此近田横岛。不生不死问,如何为怀抱。说到“田横岛”,就那是表明决不投降征服者了。
楷书认得!“性定会心自远,身闲乐事偏多”。现在我们给关在笼子里,只能拿这个安慰自己。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这个是古人的乐趣,今人早已不可能了。
左为隶书:东壁图书底,西园翰墨林......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右为行草:水上月华明,轻舟丙夜行,楼头闻击柝,已到秣陵城。书为东周先生。傅山书。
傅山是太原本地的乡贤名人,在晋祠中纪念这样一位有骨气的大家,可给晋祠增光添彩。他的一生正如“难老泉”,活出自我,活得洒脱。
11:30,我们结束了晋祠博物馆之旅,共花了三个小时。时间尚早,又到外围的晋祠公园转转。
水面很大,有潜园、东园、骀台泽等好几个湖。我们就近去东园,虽是新造,设计得很得体。李白说:“晋祠流水似碧玉”,确实啊。
这边没有高楼大厦,是一方净土,而且无比疏朗。
冰裂纹花窗。
这是“四美亭”。其实应该把山西历史上的女名人放进去。
“饮马泉”,没有泉了。又是李世民的故事。
这个雕像符合连环画上的李世民形象。小秦王刚随他爹起兵时只有17岁,当皇帝也只有27岁,去世时50岁。真实的李世民,不但有智谋,会带兵,本人也力大无穷,还是神箭手,共扫平“18路反王,64路烟尘”。老天把这么多优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可惜寿数不算长。
12点了,本该闪人,大猫忽然想去看看地图上的“晋文公艺术纪念馆”,于是我们又绕了不少路,专门过去。
外观看起来高大上,要爬楼,绕来绕去还很累。其实里面没啥东西,没有文物,也不艺术。
晋文公重耳,晋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国君。若说一生坎坷,颠沛流离,跌宕起伏,触底逆袭,恐怕只有慕容垂可与他一比。至少两人荣登大宝时都已年过六旬。
重耳能够咸鱼翻身,得益于一大群忠心耿耿的粉丝,像狐堰、赵衰、先诊、魏犨......后来都是国家柱石。
这组雕像,是重耳饿的不行时,向老农要饭。老农说:我们穷得饭都吃不饱,哪有饭!这个土坷垃给你吧。重耳大怒,想打人,但是赵衰劝他:老天把土地赐给你,这是好兆头!不能放弃啊。
里面围廊很长,空间极大。墙上满是“晋国廉政故事展”,大猫很失望。
我倒是看了一些。晋景公想迁都,和大臣们意见不统一,很纠结。韩厥说:那帮家伙都有私心,作为国君,迁都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以私废公。于是迁都到新田,就是侯马。韩厥是韩家出类拔萃的人物,忠诚而且情商高;晋景公虽然灭了赵家满门,却也不是通常认为的昏君,他善于掌控大局,搞权利平衡,聪明着呢。
士匄让贤。士匄就是范匄,本来国君提拔他当二把手,他却让给了中行偃。这个故事教育为官者要团结同事,不要只想着争名夺利。其实范匄老奸巨猾能得很,他这么做是为了拉拢中行家。范家和中行家联盟了几十年,呼风唤雨,架空国君,最终还是被韩赵魏智四家给灭掉了。
兜兜转转,等我们回到旅馆,都十二点四十了。就地吃午饭,然后开车上路。太原工作日私家车限行,只有周末例外。今天是周日,遍地是人,为了避免堵车麻烦,晋博先不去了,直接北上,直奔大同。
盘点一下:晋祠游客众多,建议早晨一大早赶第一波过来,而且要直奔中轴线。遇到野导游不必理会,提前做点功课,自己慢慢欣赏,岂不更好?如果是晴天,上午游览有利于拍照,不逆光。
晋祠还有一些地方我给忽略了,像读书台、朝阳洞,它们在圣母殿背后,要爬升点高度。此外关帝庙文昌阁没开门,有些地方开的不全。但精华部分应该都没错过。
我一直有个晋祠情结。高中时代的语文课本那篇吴伯萧的《难老泉》,给我印象太深。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小男生来说,什么游记散文提不起兴趣,最能打动我的就是“桐叶封弟”、“柳氏坐瓮”、“三七分水”等几个民间传说。“神奇”,是它给我的最初印象,也梦想着哪一天能亲自去看看。时隔30多年,我终于圆了一个遥远的梦。
而小猫对晋祠也有兴趣,去年暑假她就说想去晋祠和云冈石窟。小姑娘能关注种纯人文景点,很难得。所以今年的山西之行,主要就围绕这两个地方设计行程。
悬瓮山依旧巍峨,难老泉和晋水却难现昔日辉煌。所幸近年各地都在整治环境,情况渐渐好转。这次在晋祠,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水景很美,柳荫槐茂,亭桥楼塔交错,山水园林景观丝毫不输江南。很难想象这是在北方城市的郊区。至于文化内涵,那更是如数家珍,简直是国保文物大荟萃,每一物皆有历史。总之不虚此行。
写这篇游记时,我们单位已经停课17天,我们小区也封了5天,虽然官方数据一直只是个位数。我只能重温三个月以前的自由,和往事聊天,和古人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