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四川哪一个景点在我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那必须是峨眉山,毕竟在李白老人家看来,也是“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而我人生中第一次长途旅行就是去的峨眉山,是的,你没有看错,虽然现在到峨眉山自驾只要1个多小时,那会儿坐车却要整整6个小时。彼时我6岁,和父亲在峨眉山呆了一个星期。
回忆的匣子一旦打开,很多东西就像放电影一样的出现在眼前,但同时记忆也是有偏差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觉得熟悉的东西也会逐渐模糊。
就像这次去峨眉山,就是和朋友半开玩笑中决定的。虽然每年都在去峨眉山,但是真正的完整爬峨眉山已经是10多年前了,特别是那些散落在漫漫朝山路上的寺庙,早已经记忆模糊,甚至都记不得长什么样子。现在更多的只是在山下过周末,泡泡温泉吃吃喝喝,也是岁月催人老。
所以,重拾峨眉山的记忆,没有什么比得上再重新爬一次完整的峨眉山来得实际,可以认真的记录一次峨眉山,以及那些传承了千百年的寺庙。
预告片先来!
峨眉山登山路其实有很多条,现在游客更多的是选择从山下坐2小时的车直达雷洞坪,再换乘缆车抵达金顶。虽然比较轻松,但其实已经失去了登山的乐趣,更多的只是为了终点而去,那就是金顶。但如果你完整的爬了峨眉山后,你才会发现,金顶不过只是其中最光鲜的空壳而已,峨眉山有趣的部分都藏在大山深处。
如果全程都是徒步的话,最完整的走法是从报国寺出发,经伏虎寺、雷音寺、纯阳殿、圣水阁、中峰寺抵达中山区的中心——清音阁。这里会有个分成两条路,一边是顺黑龙江而上,经洪椿坪、九十九道拐、仙峰寺、遇仙寺到九岭岗;一边是顺白龙江而上,经万年寺、息心所、初殿、华严顶到九岭岗。其中前者要比后者远15公里,但是路上的风景会更好一些。两条路在九岭岗汇合后,再经钻天坡、洗象池、连望坡到雷洞坪。这里会和坐车上来的游客汇合,再步行至接引殿,这里可以乘坐索道上金顶,也可以徒步经太子坪到金顶。
我们这次趁着小长假总共有3天时间,所以我们计划是第一天从报国寺徒步到清音阁,这边清音平湖有很多农家乐可以住宿。第二天从清音阁,徒步走远的那条线到雷洞坪,那里有不少酒店可以住宿,不过实际因为下雨,加上去九老洞耽搁了时间,我们第二天只走到了洗象池,所以就夜宿在寺庙里。第三天从洗象池徒步到金顶,然后坐车下山到万年,再徒步走万年寺到清音阁一线,最后从五显岗出来,乘车离开峨眉山。
视频版游记,共分上中下三篇。
登山的首站,我们选择了峨眉山博物馆。虽然来过很多次峨眉山,却不知道就在报国寺旁边,居然还藏着这样一处超有意思的宝藏博物馆,即使不进景区,也可以对峨眉山有个全面的了解。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峨眉山,它的博物馆也是兼顾自然与历史设置的。一楼是自然展馆,包括地质和生物两个方面。
在地质厅,除了C位的恐龙化石,就是构成峨眉山独特的地质岩层展示。峨眉山自平原拔地而起,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而山的中、下部分布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则是坚硬的玄武岩。
在峨眉山辽阔的“绿色海洋”里,珍藏着许许多多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绿色瑰宝与珍奇动物。植物方面,珙桐和高山杜鹃算是峨眉山一绝。这次登山的时候,时间稍微晚了一些,珙桐刚谢,高山杜鹃也只有金顶还有几株还在开放,还好博物馆有这些珍稀植物的标本,也可以近距离的去了解它。
生物厅的动物标本也是一绝,除了峨眉山的千姿百态的蝴蝶标本,还有小熊猫、野鸡、峨眉髭蟾、藏酋猴等标本,特别是峨眉山的猴子,这次也是印象深刻,在爬山路上,曾经被几只猴居士拦路,现在想来也是记忆犹新。
二楼则是博物馆的文物展厅,这里的展品不仅包括峨眉山市博物馆,作为展览交流的多件珍藏瓷器,还有馆藏战国青铜器、宋代精品瓷器等一批珍贵文物,以及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众多名家书画。
个人更感兴趣的还是关于峨眉山佛教、道教的一些历史文物的展示,只有当真正的拜访完峨眉山完大大小小20多座庙宇之后,才更能感受到峨眉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前人的筚路蓝缕。
不可错过的,还有2楼走廊上展出的,峨眉山100多年前的老照片,这些定格的历史瞬间,也是了解峨眉山百年变迁宝贵的资料,特别是一些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寺庙照片,也是感慨时光荏苒,如果当初那些古建筑保存至今,该是怎样的幸事。
因为报国寺和伏虎寺独立于景区之外,这些年拜访的次数实在太多,这次就不在赘叙,只是唯一疑惑的是,在凤凰山上的圣积晚钟怎么不见了,难道被搬到博物馆了吗?
过报国寺后,沿着瑜伽河一路上行,山幽林密也是惬意,快到伏虎寺的时候,沿着一旁的公路再走一段,便正式进入峨眉山的主景区。
比较意外的是,如今峨眉山的低山区已经免费开放,以前的雷音寺卡点,现在只需要刷身份证即可。上一次走这段低山区的传统登山路还是2003年,时光荏苒,记忆也变得模糊不清,印象中过了卡点没有多远就能到的雷音寺,其实也走了好一会儿。
抵达雷音寺前,先要经过峨眉山第一坡——解脱坡,“解脱”之意出自蒋超《峨眉山志》“入此解脱尘凡,出此解脱险阻”。虽然解脱坡只有260余石级,相比于钻天坡、连望坡这些峨眉山险坡,连零头都不到,但是万事开头难,这登天第一步还是走得有些气喘。
登上解脱坡后,雷音寺便出现在眼前。尽管在《西游记》中,雷音寺是西天取经的终极大寺,但是峨眉山的这个雷音寺就实在低调,在寺庙众多的峨眉山,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
雷音寺位踞玉女峰下,居高岗,倚危崖,傍坡路,巧构虚脚吊楼。明嘉靖年间由白无暇太师所建,名为“观音堂”,清朝初期更名为“解脱庵”。相传入山至此可解脱麈世烦恼,出山到此可解脱险阻。光绪十年改建,并改寺名为“雷音寺”。
雷音寺规模不大,是一座精巧别致的民间小四合院式的庙宇,隐藏在郁郁葱葱的丛林之中,门匾“雷音寺”及楹联为乐山李道照手书。
雷音寺没有山门,第一殿为弥勒殿,第二殿为大雄殿,加上两边厢房,构成一个天井。
大殿后在90年代初还新建了一个观音殿,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这尊观音像为柏杨木雕,胸前双手合十,其余千手并伸,成法轮状,庄严肃穆,别具风格。
我个人更喜欢雷音寺外的伴溪山路,算是低山区最清爽的地方,此间林高叶密,阳光几乎透不过来,行走其间凉风习习,丝毫感受不到任何暑热,倒是更符合曲径幽深的寺庙意蕴。
离开雷音寺,山路开始陡峭起来,几乎都是连段的上坡路,还好沿途树高林密、溪水相伴,走起来还算惬意,大概徒步40分钟,便可来到纯阳观。
初听“纯阳”二字,大家一定都会联想到道教中的纯阳真人吕洞宾。我们到的时候,正值黄昏前,阳光穿过古树参天,虽是逆光,但就像穿过了时间一样,即便是略显沧桑的黑色山门,亦带着几分仙气,像极了印象中道家的模样。
但是,在佛教名山中为何会有道观呢?其实,熟悉峨眉山历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峨眉山其实最早是一座道教名山,自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后,便传入峨眉山,开始在山上建祠塑像。到西晋时,峨眉山上已有较大规模的道观祠庙。唐朝安史之乱后,道教更是在峨眉山盛行,甚至把峨眉山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七洞天—“虚陵太妙洞天”。
而纯阳殿就是峨眉山道教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明万历十三年,四川御史卫赫瀛在此修建吕祖祠。崇祯六年,四川监察史刘宗祥扩建,改名纯阳殿。至于为何选址此处,大概是因为吕洞宾曾在峨眉山千人洞修炼,而这个千人洞就在纯阳殿附近,即是第七洞天的洞府遗址。
可惜的是,道教在峨眉山发展到清朝,就已经衰败荒落,道士也绝迹于此。于是清乾隆年间,僧人将纯阳殿扩建成了佛堂,这里也从道观变成了佛教寺庙。
纯阳殿现存建筑均为清代嘉庆年间重修扩建,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全木结构的房屋建筑看起来十分古朴,山门内是沧桑斑驳的石板地面,长满青苔的石梯可以看出这里很少有游人踏足。
纯阳殿规模不大,只有两重大殿,从山门逐级往上,第一重大殿为药师殿,很是古朴,殿内供奉着药师佛像。
穿过药师殿,,紧接着便是第二重大殿,两殿之间距离很近,仅一座陡峭的石梯相连,与前面的药师殿形成有高低落差的空间格局。
第二重大殿为大雄宝殿,从层叠交错的屋檐空隙中可以看到高高挂起的牌匾,此殿为楼阁式建筑,丰富的空间变化和黄昏前的光影变化,使这座建筑充满了韵味,有着一步一景的禅意。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阿难迦叶两尊者侍立两旁,佛像两侧各有普贤、地藏、观音、文殊和十八罗汉像,这里没有梵音缭绕,也没有敲磐僧人,整座大殿无声无息,万籁俱寂。
在峨眉山众多的佛寺面前,纯阳殿可以说很不起眼,加上冠以道观的名字,显得有些异类,但它却是峨眉山从佛道并存,到佛法昌隆、羽士绝踪的见证,无声的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离开纯阳殿后,峨眉山的登山之路开始放缓,此去神水阁尚有2公里,尽管黄昏前的阳光愈加炽热,但沿途茂林修竹,走来还算惬意。
印象最深的是一段森林之中,温润的阳光浸透阴翳,照得树下的世界也是一片生动。
圣水阁算是低山区最具传奇的一座寺庙,据说此地原味明代安庆巡抚吴用先的旧居,因周围“修竹万竿”,取名“水竹居”。明万历年间,因水竹居前有“玉液”神水,遂改宅为寺,名“神水庵”。不管名字怎么改,关于这座寺庙不可思议的基础,都源自庙门外的一泓泉水,名为“玉液泉”。
如今的玉液泉水,从两只石雕的龙头吐出,却看不到泉水的源头,有种此水自天上来的错觉。尽管去时已是6月,暑气逼人,但是掬一捧泉水,依旧凉气逼人,就像出自冰箱一般。当然,神水的说辞都比较类似,诸如取之不尽,长期饮用,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治疗眼疾之类。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玉液泉的全部,那就错了,它神奇的地方还在于它旁边的一块明朝天启六年的碑刻,上书“神水通楚”,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个楚就是现在的湖北,意思就是说这个水和湖北是想通的。
这就涉及一段传说,虽然故事听起来有点扯:传说创立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曾经云游峨眉山,常饮用此玉液泉,后来他辗转湖北玉泉山建造玉泉寺的时候,身体抱恙,甚是想念玉液泉水,此时龙女现身,不仅将玉液泉引到干涸的玉泉洞,还将大师留在峨眉山的钵盂、禅杖也一并取来。大师又惊又喜,立饮泉水后,身体便得到康复。
除了神水之外,背后的一块巨石也颇具传奇色彩,此即大峨石,为峨眉山四大奇石之一。大峨石从上至下镌刻有“福寿”、“大峨”、“神水”六字,相传分别出自陈抟、吕洞宾与张景贤之手,以一处题刻,集唐宋明三代人的三种字体于一石。
相比玉液泉和大峨石,圣水阁本身倒显得有些普通,但却是我最喜欢的峨眉山寺庙之一。这是一座全木制结构的寺庙,包含了大峨寺的遗址,结合藏传佛教的元素,汉藏一体的装饰很是神圣,而阁内拥有四重殿宇,整体呈回字形。
个人特别喜欢圣水阁的整体风格,斜飞的屋檐一角、砖红的墙体、还有多肉的点缀,古朴之中又有几分现代意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院前的一座石塔,应该是寺中最老的古物,虽然已经损毁严重,但是残存的雕刻依旧很是精彩,看介绍此塔传为隋代智者大师衣钵塔,时间上倒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在寺中正好遇见信徒做法事,点燃的蜡烛形成了一个万字,大家围聚在一起念经的过程也是很有氛围感。
绕行至寺院背后,小路直通寺后小山之上,此处视野开阔,林木葱郁又各自独立,倒是有些像偶像剧里的画面,相传魏晋来华入蜀登山的印度僧人宝掌和尚,就曾在此宝掌峰下结庐。
从圣水阁到中峰寺,徒步只要20分钟,算是峨眉山挨着比较近的两个寺庙,只是中峰寺的正门需要下行一段阶梯,所以去的人并不多。中峰寺因居于宝掌峰,呼应峰之间,故而得名。行至此处,已是日暮之时,黄昏渐褪,寺中仅有一老者守庙,在茂林修竹与高大林木间,也是格外宁静。
印象中,中峰寺算是峨眉山低山区除报国寺和伏虎寺之外,最重要的一座寺庙,没有想到居然只是一座市保,反而不如之前经过的雷音寺、纯阳殿和圣水阁。想来,可能与寺庙曾在清代毁于大火有关,现在的主体建筑多为民国重建,仅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为宋代遗物。
走进寺中,也和印象中不同,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座寺庙规模比较大的记忆,但实际上中峰寺仅仅只是一个四合院的布局,看上去清幽素雅,中轴线对称,内外施回廊。普贤殿和大雄宝殿则为抬梁式梁架,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是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
虽然中峰寺看起来更像是习静的绝佳地,但它却是峨眉武术的发源地。说到峨眉派武术,你也许第一个会想到的是灭绝师太,但她其实只是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里面虚构的人物。而真正的峨眉武术其实始于春秋时期的司徒玄空,据说他模仿峨眉山中猿猴的动作,创立通臂拳,被奉为峨眉武术第一人。
北朝东魏时期,“镇南将军”林时茂,因受权贵迫害,在躲避途中出了家,法号淡然。淡然大师是有史记载的峨眉山第一位习武僧人,相传淡然法师曾在少林寺学过功夫,精通外家拳,进入中峰寺后,淡然法师就在外家拳的基础上研习峨眉拳,把少林武术的擒拿格斗与峨眉武术的内功相结合。因此他被奉为峨眉武术祖师之一,也因他的首创和传播,中峰寺成为峨眉武术的发源地。
不过最后还是要吐槽的是,尽管中峰寺在峨眉山历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今寺庙中对于峨眉武术的陈列实在太简陋了,硕大的展厅内,只有几张老旧的照片而已,不仔细看文字的游人,可能都不会知道这座寺庙曾有如此非同寻常的历史。
离开中峰寺后,今天的目的地就只剩一个,那就是清音平湖,我们定的民宿就在这里。不过去清音平湖有个坑,如果按照正常的登山道走的话,即走中峰寺-广福寺-清音阁一线的话,会非常痛苦,建议选择走公路到清音平湖。
走登山道的话,首先过了验票的地方后,就开始翻超陡的龙升岗,中间也没有什么风景,就是爬不完的石阶。这还没有完,之后的下坡路更难走,可能这条路平时走的人比较少,所以石阶上全是青苔,稍不注意就会摔跤,走起来比上坡更心累。所以,我们中途果断换到公路上,一下子好走多了。
傍晚的峨眉山微风徐徐,周围青嶂翠峦环抱,走在山中也是无比惬意。随着房子越来越多,峨眉山低山区人气最旺的清音阁片区便到了。小时候的夏天经常来这里避暑,也是看着这里从普通的山中峡谷变成了如今的清音平湖。不过话说小时候第一次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像蛇一般大小的蚯蚓,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踪影了。
清音平湖虽然是峨眉山新十景之一,但其实就是人工拦截峡谷而形成的人工湖,湖本身不大,但是却清澈纯净。一直觉得峨眉山虽然被称为天下秀,但是水景其实并不是太突出,比如峡谷飞瀑就不如青城后山,而清音平湖也算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我们到清音平湖的时候,已经是晚上7点过,夕阳渐隐,走在湖畔只觉一阵清凉,山风悠悠,鸣蝉声声,是熟悉的夏天的味道。此时虽然光线不如白天那么强烈,却反而映衬着湖水更显清幽而宁静,特别是倒影绰绰,让我想到了九寨沟,只是沿湖的农家乐,让这里更具人间烟火的气息。
不过,有一说一,当时虽然是端午小长假,但是这本该相当热闹的清音平湖也没有多少人,印象中这里一直都属于一房难求的地方,还是被yq所累,不过也在这山中收获了难得的清净夜晚。
一早起来,没想到窗外已是风驰雨骤,6月峨眉山的天还真是说变就变,昨天还是艳阳高照,今天就有点一夜入秋的感觉。没办法,只有等雨势稍微小一点再出发,总的来说峨眉山的第二天徒步,就是遗憾和惊喜并存。
这一等就差不多到了9点,雨水依旧没有缓和的趋势,无奈今日路程较长,还是只有硬着头皮出发。昨天还一派风和日丽的清音平湖,如今也是风雨交加。
清音阁算是大家最熟悉的峨眉山,从这里一直到生态猴区,可以说是低山区的王牌——清音阁以寺为中心,将方圆4公里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水完美结合,组成了一幅天然山水图。我特别喜欢双桥清音,这里作为峨眉山十景之一,一直都是我心中神一般的存在,恰合晋人左思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诗意。
我们走到双桥清音的时候,雨水越下越大,但依然抵不过双飞桥下,黑白二水飞坠而下的瀑声,二水交汇处,便是看起来特别光滑的牛心石,清末刘光弟曾撰书对联"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传说,唐代初年的高僧继业三藏,就常来此夜听清音,每每必至,往返六十多里,风雨无阻。
其实,这黑白二水也是很有来头。其中,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绕洪椿坪而来,水色如黛,故名黑龙江;白水则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绕万年寺而来,水色泛白,故名白龙江,不知道和再此修炼的白娘子是否也有关。
走过双桥清音,便是接王亭。这是当年海清伍格亲王奉康熙皇帝之命朝拜峨眉山,僧人为了迎接他,而重新修建的亭子,算来也有300多年历史。亭子虽然看上去比较普通,但是登上二楼,透过镂空的窗棂看四周之景,就有日本寺庙的那种一窗一世界的感觉。
穿过接王亭之后,才是清音阁的寺庙本身,大概是受地形所限,清音阁只有一重殿堂,但却荣登国保,也是说明这座寺庙的非同寻常。历史上,清音阁曾三次失火,如今所见为1917年后重修。
清音阁的前身是牛心寺,为北宋僧人继业三藏主持修建,当年继业赴天竺求得舍利和贝叶经后,奉宋太宗赵光义之命将圣物带至峨眉山修持。明洪武年间,与朱元璋交往甚密的广济禅师禅隐于此,根据寺周山水怀抱的天然风貌,与寺中亭台楼阁和谐相融,即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阁。
清音阁之后,便是峨眉山最为秀丽的一段山路,沿途林木葱郁,流水潺潺,瀑声阵阵。其中,最为壮观的便是黑龙江栈道,又以一线天最为出彩。
不过,走过了国内诸多名山大川后才发现,其实所谓的一线天,并不只有峨眉山独有,要论两山夹峙的山谷,峨眉山这段也不够窄不够长,但妙就妙在它有清音阁的加持,才会让这自然之景,多少有了些传说的灵气。
过了黑龙江栈道再往山上走,便来到了生态猴区。说实话,这里已经和记忆中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就在路边的就可以看到的猴子,如今也围囿了各种专属区域,在山间还特别设计了一些给猴子的吊桥、绳索之类的玩意儿,反而觉得有些画蛇添足。
印象中,这一带的猴子算是和游人相处最融洽的猴群了,一个个被喂得身宽体胖,不过这次因为下雨的关系,猴子都躲在山上的树林里,只能远远的望见他们的身影,不管下面的管理员怎么召唤,都不下来。
过了生态猴区之后,峨眉山的漫漫登山之路才真正开始,此去洪椿坪尚有4公里的山路。好在雨水渐弱,雾气蒸腾在山间,颇有几分仙境的意味。
顺着青石铺成的台阶行进,中途会看到一座清代的木牌坊,目前正在整修中,上书四个大字“洞天首步”。
穿过牌坊不远,便进入了洪椿坪。洪椿坪位于天池峰下,因有洪椿古树得名,据说此地原有三株,如今仅存一棵,隐匿在寺庙左侧的密林深处,树龄已超1200年。
说到洪椿坪,就不得不说峨眉山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印象中,每一次来洪椿坪都是湿漉漉的模样,这次更是小雨淅沥。不过其实“洪椿晓雨”并不是真的雨水,而是如绡的晨雾,似雨非雨,像是雾化成露,又像是细雨沛然,正如唐代诗人王维在《阙题二首》中咏唱: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洪椿坪作为峨眉山的八大寺院之一,最初由宋代僧人楚山性一禅师创建,原名千佛禅院。可惜清乾隆四十三年失火,后由峨云禅师重建形成如今的规模。
洪椿坪算是我最喜欢的峨眉山寺庙,几乎可以满足对深山古寺的全部想象。穿过洪椿坪重檐顶、木结构的山门,便可看见院落第一重殿宇——观音殿,二层楼阁建筑。殿门两侧的双百字楹联相当引人注目,为1921年四川什邡人冯庆樾撰写,颇具昆明大观楼长联的风韵,描绘了峨眉美景与高僧大德。
观音殿二楼是千佛殿,藏着洪椿坪的镇寺之宝——千佛莲灯,也是相当低调,之前都不知道。这件清末法能和尚创制的佛灯,高2.25米,直径1.2米,灯上饰有200余尊佛、仙、人塑像,配以云、龙、怪兽,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真可谓稀世珍宝。
洪椿坪的第二重大殿为大雄宝殿,整个院落是四合院结构。一定要上至二楼的四个角落,从这里拍出去,可以将殿宇出廊、上下重檐与红墙黛瓦同时收入镜头,绝对算是四川古建的颜值天花板。
过了洪椿坪之后,登山之路开始愈发陡峭。从这里一直到仙峰寺,是长达15公里连续上坡路,也是峨眉山从低山区到中山区的天梯。
虽然走得艰辛,但一直没有寻得印象中让人望而生畏的九十九道拐,倒是不知不觉中走入了山林深处,雨势也渐缓,远山与城市开始露出真容。
没想到,峨眉山的中山区竟然发育着如此壮观的喀斯特地貌 ,抬头便是各种高悬的岩溶景观,以前爬峨眉山的时候竟然都没有注意到。
走到寿星桥,才是九十九道拐的起点。记忆中的九十九道拐,完全就是小时候爬峨眉山的梦魇,即便当时只是下山,也有种下到没有尽头的惆怅。
而九十九道拐也的确算得上是峨眉山天花板级别的险坡——相对高差300米,迂回2.5公里,共2000余级台阶,一拐连一拐,一坡接一坡,看一坡到头,忽地峰回路转,又是一坡,望不到尽头。
传说当年普贤来峨眉山建道场之初,途经此地时,见这里山势高峻,坡陡石滑,险绝人寰,便授意灵祖菩萨指挥随行三千力士同时动手,每人修一级台阶。三千石级顷刻而成,灵祖验收时一数,恰好石阶有九十九道拐,此坡因此而得名。
大概是提前做好了心理建设,这次爬起来倒是没有想象中的困难,也没有去年爬太室山最后登顶那段崩溃,只是走在寂静山林中拾级而上,除了脚步声与汗水滴落的声音,反倒没有那么累,在此刻,累更像是空的、无常的。
当一切安静下来的时候,人大概才会进入思索悟道的境地,这可能就是专属于峨眉山的修行,即使往上爬的过程再辛苦,但这种累不用你要它消失,它自然会离开。
九十九道拐的终点是凌霄亭,其实在过寿星桥之前就已经远远的望见了这座亭子,当时还在心里想,不会要爬到那里去吧,但当真正爬上来的时候,还是很有成就感。在这里回望来时之路,有种已过万重山的风轻云淡,而亭子的背后却是更高的悬崖,直插云霄,所以,九十九道拐并不是终点,而只是修行路上的一段曲折罢了。
本来以为过了九十九道拐后,去仙峰寺便是一片坦途,结果上山的台阶与九十九道拐相比并无差别,蜿蜒的山路没有尽头,一不小心又爬了一座山,直到看到九老仙府的牌坊,仙峰寺才总算是走到。
读高中那会儿,曾经和父母在仙峰寺住过一个晚上,只记得当时云雾弥漫,能见度极低,从夜晚到第二天早上都是这种状态,整个寺庙给人感觉挺破的,特别是铁皮的屋顶,晚上风吹的响声,也是让人彻夜难眠。
时隔十多年后再见,虽不是晴日,亦不是雾里看花,雨后的仙峰寺更显浓重,隐匿在仙峰岩下,自成一个小世界。仙峰寺大概算是峨眉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座寺庙,因为紧邻峨眉山神秘的九老洞,所以这里的传说故事也是最多的。
说回仙峰寺,这里应该算是峨眉山西线中山区的核心,海拔1725米,登山之路近半程,一些不愿赶夜路的游人大多会选择在此歇脚一晚。虽然印象中的寺庙颇为破旧,但今时再看却是古韵亦然,值得慢慢品味。
仙峰寺初创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初为一小庵;明代初,该寺建有专门存放明神宗御赐大藏经的藏经楼,万历四十年(1612)本炯禅师扩建为大寺,名“仙峰禅林”;明崇祯十六年(1643)毁于火灾。如今所见,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并沿用。
仙峰寺第一殿比较特别,是峨眉山唯一供奉武财神的寺庙,这里的武财神不是关羽,而是赵公明。因为相传赵公明曾经在九老洞修炼过,所以将其供奉于此。不过,赵公明其实应该算道教的神仙,并不像关羽被收归伽蓝,所以仙峰寺也是一座佛道一家的寺庙。特别有趣的是财神殿的正中高挂着几个大匾,上书“求财有道”,“不贪为宝”,“万行端庄”,告诫世人求财需有道,适可而止。
第二殿是大雄殿,算是寺庙标配,殿宇及回廊有点类似于洪椿坪,站在二楼的角落,可以将红顶与重檐尽收眼底。
第三殿是舍利殿,可惜去的时候正在整修,没有开放,据说里面供奉有舍利铜塔,里面有上世纪初上海龙华寺僧清福先后三次经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锡兰取回的佛骨舍利和贝叶经。
到的时候,正好遇到此次峨眉山行的第一波猴子,可能之前下雨的缘故,猴子都盘踞在树上没有下来,后来在当地人的几波弹弓“问候”下,它们才纷纷下树来,然后就开始上演各种翻游客包包的戏码,也是尽显山大王本色。
虽然去过10多次峨眉山,但是九老洞却从来没有去过,即便离仙峰寺也不过1-2公里,但是因为不在主路上,对于爬山爬得半死的人来说,多走一步都要命呀,哈哈。所以,趁着这次深度慢爬峨眉山,终于决定去一探究竟这个峨眉山最神秘的地方。为什么说最神秘呢?因为江湖上一直都流传着它的各种传说,以及洞内可见森森白骨,在小时候还是有种听gui故事的感觉。
历代以来进洞观光探险的不知有多少,所见所闻,各述不一,但有一说法相同:进洞如进迷宫,要想在洞中探究竟,多会迷路。因此,九老洞寺庙中立有规矩,不准庙中和尚擅自进洞。
从仙峰寺到九老洞,需要在寺庙交10元的照明费。山路沿绝壁而修,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中途会经过仙皇台,传为轩辕问道处。这里视野极好,不输金顶。可以远眺峨眉山城区及周围群山层峦叠嶂,仔细看还能分辨出刚才爬过的九十九道拐终点凌霄亭,以及将要去的遇仙寺和九岭岗。
过了仙皇台再前行数百米,就来到了九老洞洞口。洞口高踞在仙峰岩,下临黑龙潭,地势颇为险要。作为峨眉山最大的天然溶洞,相传九老洞是仙人聚会的洞府。明崇祯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胡世安游历峨眉山后,在《登峨山道里记》一文中说“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黄帝访广成子天皇真人游此,遇一叟洞外,询‘有侣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
走进洞口,其实只是个穿洞,走过去有小路通往数公里外的三霄洞,这里曾在1929年发生惨案,76名香客集体殒命,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而真正的九老洞其实在穿洞的右侧,有小门进入。
虽然洞中有灯光,但是不像那些开发的溶洞各色灯光绚烂,这里的光照只够勉强看清道路。洞中初始还是比较宽,通过无碍,只是洞中飘来飘去的蝙蝠声,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步行数百米,在尽头有一石龛,供奉着武财神赵公明的神像,相传他曾经再此修炼。此龛应为今人重修,看介绍说以前这里就有相关遗迹。
过了石龛后,洞中道路陡然变窄,亦无台阶,很多地方仅够一人通行,但是有微弱的灯光照明,所以麻着胆子又继续朝里面走了一段,直到灯光的尽头,洞中已经出现了无数更为狭窄的岔洞,至此就万万不敢再深入了。
尽头旁有一处灯光照亮的地方似有文字,走近探访才发现除了今人的“到此一游”,还有诸多古人在此的涂鸦,最早的可以找到一个“嘉靖”年的落款。之后,便离开九老洞返回仙峰寺。
回来后查阅资料,才知道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专家团队揭开了九老洞的秘密。首先,九老洞的地形错综复杂,大大小小有67个支洞。这些支洞蜿蜒盘旋,交错互通,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迷宫。
其次,整个九老洞为洞口高,洞内低,从洞口到洞内最低处的高差达84.37米,相当于20层的大楼。在九老洞尽处,他们还发现了一条地下河,这里散落着无数的森森白骨,就是千百年来丧生于此的人。
所以造成九老洞离奇失踪的各种传说,还在于此处迷宫般错综复杂的岔洞,以及近百米的落差,使得这些人迷失在洞中,最终无力从中爬出,只能守着地下河,等待着呼吸停止的那一天。
从仙峰寺到遇仙寺,大约有7公里。虽然在仙峰寺就可以远远的望见遇仙寺,但是想要走到遇仙寺,却不是目之所及的坦途,而是需要沿着陡峭的山路绕行上下。
离开仙峰寺下行不远,可见一巨石如斧劈,为峨眉山四大奇石之一。巨大的石壁上刻有“南无普贤王菩萨”六个行书大字,深锁山径,字径为全山题刻之最。有趣的是,石头上端还刻着体积稍小的“仙圭石”三字,巨石因此得名。同一块石头上,佛道二家都在这里找到了本教的位置,和平共处。
继续下行,听见前面的女生一声尖叫,走近才发现我们遇见了此行的第二波猴子,约摸7-8只。这波猴子一看就不是善茬,直接处在路中间,大有“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钱”的意思。
但是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得攒紧相机,硬着头皮走了过去,没想到猴子们也只是与我们对视,因为它们似乎更关心一旁的大树,树上似乎还有其他猴子正在做着什么。于是有惊无险的通过,长吁一口气。
下至谷底,却见一瀑布,在峨眉山中亦算落差较大的瀑布,甚是秀丽。
瀑布下还有一古桥,名曰龙桥,首尾各置一侧,雕刻很是精美,有点泸县龙脑桥的感觉。
龙桥之后,又继续开启爬坡模式。说实话峨眉山中山区部分的寺庙还真是不好到达,没有公路亦无索道,要想一睹真容,不论是无论从雷洞坪往下行还是从清音阁往上走,都是一番艰难的徒步之旅。不过,沿途秀丽的风景将是对你艰辛付出的美好馈赠。
大概走了1个多小时,才终于抵达遇仙寺。相比于峨眉山众多气势恢宏的寺庙,遇仙寺实在有些不起眼,始建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建筑坐西朝东,仅有一重建筑,略显斑驳的红墙,穿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很是朴素。
但遇仙寺所处地势特殊,左仰危岩高千尺,右俯深涧万丈,换句话说,这是一座悬崖上的寺庙。也难怪遇仙寺会有如此多的民间传说——相传汉代窦谊隐居峨眉后升仙,千年后有人在此遇一老人,赐一竹杖,乘之化龙还乡,视其杖刻有“窦谊”二字,喻为“遇仙”, 遇仙寺之名即取其意。
还有一个版本,说是古时候有一个人上峨眉山求仙,走到这里,遇一砍柴的农民对他说:“清闲无为便是仙,何须走上峨山?”说罢便隐身不见,此人知道遇上神仙了,心满意足地返下山去。后来和尚便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叫“遇仙寺”。
我走到遇仙寺的时候,遇见一个僧人,看我正在放飞无人机,便让我去探寻朝对面山上高处的洞穴,经他指点这才注意到,原来遇仙寺对面的山崖高处便是洗象池。
僧人所说的洞穴,就在洗象池下边,后来脑补资料才知道,那是传说中三国时曾醉戏曹操的左慈的隐居处。我问僧人,难道洗象池没有过去的小路,他说那里都是悬崖峭壁,从来没有人真正去过。
可惜我的无人机也电量不多,本来准备第二天早上从洗象池往下去探寻,结果又遇上下雨,只得作罢。不过远远的望过去,应该就只是一个洞穴,看不出太多的异样。
离开遇仙寺后,再爬20分钟就来到了九岭岗,这里是峨眉山南北两条上山路的汇合口,即万年寺-华严顶登山道和洪椿坪-仙峰寺登山道的汇合处,赵循伯云:“岭之主峰凡九,合仙峰至此之群山得名。”
看介绍,说九岭岗下旧有果哲、永延二寺,不过如今早已不存。现在的九岭岗则是山间较为平坦处的一处天街,两侧有几间客栈、餐馆可供休息。我们到的时候,已是傍晚7点有余,所以决定先在这里休整吃晚饭,再继续赶路洗象池。毕竟过了九岭岗之后,就是峨眉山另一段陡坡——钻天坡。
休整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九岭岗是一处非常不错的观景台,正值黄昏的光照,周围十分通透,天边的红霞映着群山环抱,连绵起伏,隔着山谷就能望见刚才走过的仙峰寺,而抬头眺望,则可以看见山崖上的洗象池。
趁着等待晚饭的间隙,还是没忍住,又拿无人机出来飞了会儿,意外发现九岭岗一侧山头就是华严顶,只有200米不到的距离,可惜天色渐晚,不然肯定会爬上去拜访一番,这次就将就无人机看了。
华严顶海拔1914米,是峨眉山中山区的顶点,又被称为小金顶。顶上有座寺庙名为华严寺,是清雍正7年(1729)通融、慧先二僧扩建而成,而更早之前则是道教的玉皇亭。
虽然“华严观云”是峨眉山绝景之一,但是今天的华严顶却没有云雾环绕,无人机刚掠过华严顶,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山下的峨眉城区,落差近1400米,不得不说感叹运气太好,来过这么多次峨眉山,还是第一次遇见这么通透的峨眉山。
吃过晚饭后继续上路,终于还是踏上钻天坡,这段陡坡虽然不及九十九道拐那么漫长,但是1500级石阶,近300米的抬升,也是犹如登天。可能是走了一天,已经有些麻了,所以爬起来只能说还好,没有预想的困难。
快到洗象池的时候,瞰着山下峨眉市区也终于霓虹闪烁,灯火阑珊。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这从日到夜的一天攀登,也是痛并快乐着。
本来是准备第二天住雷洞坪的,结果因为早上下雨耽搁了些时间,所以爬到洗象池的时候,已近晚上9点,于是决定在此夜宿。
峨眉山比较好的是,几乎所有的寺庙都可以借宿,所以不管条件怎样,至少不会露宿荒山野岭。想想这些寺庙,都是上百年的历史,住在里面也是别样的体验。
记得上一次夜宿峨眉山的寺庙还是在2001年,当时夜宿的是仙峰寺,虽然过去了20多年,但其实如今洗象池的住宿条件和当时的仙峰寺相比,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泛着上个世纪的古早气质。
穿过寺庙,走过狭窄的通道,老旧的木质客房,走起来咯吱咯吱的响。房间很小,里面满是旧时光的印记,老式的木床和桌椅,还有温水瓶和搪瓷杯子,像极了小时候。
要说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现在爬山的人远不如以前多,夜宿寺庙的就更少,即使是在这样完全不隔音的客舍住宿,也完全不受打扰。而最让我欣喜的是,洗象池居然可以洗澡,虽然只是公共澡堂,但这点提升必须赞。
安顿好住宿后,才有时间重新打量洗象池。以前爬峨眉山的时候,洗象池都只是匆匆路过,而且每次都是大雾,这次却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寺庙内灯光依稀,照在佛像上愈发神圣,站在洗象池前面的平台俯瞰,峨眉山市区已是万家灯火。
第二天早上,在洗象池看的日出让我惊喜了一把,本来以为只有金顶可以看到,没想到洗象池这里的角度也非常好,从天边的通红到鹅蛋黄的太阳跳出来,好久都没有这样激动过,不过也就一分钟不到,之后就开始狂风暴雨。
洗象池这里海拔2070米,即使是夏日也很凉爽。据说明朝时这里都还只是一座亭子,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清康熙37年(1699)建寺,乾隆初年(1736)月正和尚扩建,因寺前有一小池,传为普贤菩萨每逢此过,必先浴象,故改名洗象池。
如今的洗象池,寓于一片冷杉林中,共有三重殿宇,分别为弥勒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屋顶为锡瓦、铅皮覆盖。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大风骤起,吹得整个屋顶也如同雷声轰隆一样,嗡嗡作响。
至于“峨眉十景”之一的“象池夜月”,虽然想象中意境挺美的,但是传说中普贤菩萨浴象的那个池子也真心太小了,很难映出月亮西落东升,大概以前这里也只是山中一处清泉吧。
洗象池的早餐比较简单,但是能在深山中的寺庙中有这样的待遇,也是很不错的了。
在洗象池吃过早餐后,便准备继续朝雷洞坪攀登,没想到刚才还看到日出的洗象池,这一会儿竟然开始下雨,还好雨势不大,只是怪风连连,甚至连伞都有点握不稳。
从洗象池到雷洞坪的山路也不轻松,这里将面对峨眉山继九十九道拐和钻天坡后的第三段险坡,名为连望坡,坡长2千米,共13折,约1100余石级,被民间俗称为“阎王坡”。
但实际走起来,连望坡还不是全部,因为洗象池到雷洞坪总共有三段长坡,除了连望坡之外,还有罗汉坡和梅子坡,只是长度和难度比连望坡要小一些。不过整体走下来还好,个人觉得比九十九道拐还是要轻松一些,难度与钻天坡类似。
作为峨眉山中山区向高山区的过渡路段,这一段山路的视野也是极佳,除了沿途很有特色的冷杉和已经凋谢的杜鹃,回望来路还可以清楚的看到山下的洗象池,以及更远的峨眉市区。
随着距离雷洞坪越来越近,又见到了久违的挑山工,在没有公路和索道到达的中山区,所有物资都需要他们一点一点的背过去。
过了休息亭之后,山路进入悬崖路段,透过不多的岔口,可以明显感到雷洞坪与山下的巨大落差,目测超过1000米,望下去也是让人背脊发麻。
雷洞坪海拔2430米,据说汉朝时曾建有一雷神殿,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可惜后来毁坍。如今虽重建灵觉寺,但是修得实在太新,看点不多。而现在的雷洞坪更像一个游客中转站,这里是直接坐车上山的游客可以到达的最高处,剩下的登顶路,要么步行,要么乘坐索道。
而我更记忆犹新的是雷洞坪的猴子,作为峨眉山栖居海拔最高的一群猴子,早已经没有“猴居士”的美名,而是名副其实的“强盗”,记得小时候就曾被它们抢过零食。
现在虽然看起来被围囿在雷动亭周围,流露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但是抢起东西来也是没谁了,稍微一走近立马转换成凶狠的姿态。
猴子之间打斗也很厉害,亲眼目睹几只猴子围攻一个有残疾的猴子,打得满山哇哇直叫。
从雷洞坪到接引殿这段山路就再熟悉不过了,凡是去金顶,不管是坐索道还是徒步,这段都是必经之路。刚才从洗象池过来雷洞坪还几乎没人的山路,这会儿已是人声鼎沸。
雷洞坪到接引殿不远,步行大概20分钟,过了雷洞坪算是正式进入峨眉山的高山区,海拔也陡然来到了2400米+。记得小时候夏天来这里的时候还租了军大衣,现在只需要套上轻薄的羽绒服即可。
登山的路上还遇见了几只猴子,可能和雷洞坪的是一个群体,它们坐在悬崖边上向游客讨要食物,每一只旁边都围了一群人,看起来倒是老实了不少。
接引殿虽然是峨眉山主要寺院之一,但少有人踏入,因为它旁边就是上金顶的索道,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在门口匆匆瞥一眼就走了。虽然现在看起来的接引殿有点新,但翻看接引殿的历史,其实它算是峨眉山高山区较早兴建的寺庙。
接引殿始建于宋朝,明朝扩建为寺,称接引殿,也称朝阳阁,明末殿宇毁坍。清初顺治十七年(1660)蜀人赵翊皇重建,康熙时再建,铸有铜铁罗汉一堂。民国五年(1916)火毁,在外参学的圣钦大和尚,亲率徒果静以及两序大众经数年艰辛努力,至民国十五年(1926)重建完毕。可惜1953年又经大火,遥不及往日。再后来1982年,在该寺原址修建了索道下站,1995年在距原址100米外重建接引殿,1997年落成,才是如今看到的接引殿。
“接引”一词为佛教用语,是引导、教导的意思。根据佛教传说,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xi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阿弥陀佛。而接引殿的位置,恰好位于峨眉山高山区通往金顶的起点处,在此建寺庙大概也正和“接引”之意。
过了接引殿后,目标就只剩一个,那就是金顶。古往今来,3077米的金顶一直被人们称为天堂的阶梯,而从接引殿到金顶,这最后500米的海拔抬升,如今索道也不过5分钟的光景。
很多时候,金顶华藏寺都被看作是峨眉山的代名词,历史上这里也是峨眉山寺庙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但对于爬峨眉山全山的人来说,现在看来,其实金顶是最没意思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因为如今所见的金顶几乎都是2000年初重建的,除了金碧辉煌之外,早已经没有太多古意。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来金顶的时候,山上的华藏寺还是红墙青瓦,虽然也是1972年大火后重建,但看起来多少还有些古朴。
追溯金顶的历史,其最早的建筑传为东汉时的普光殿,唐、宋时改为光相寺,而金顶的金殿一直到明万历年间,才由妙峰禅师创建,为一座铜殿,万历皇帝题名“永明华藏寺”。
据有关资料记载,金殿瓦柱门窗四壁全为掺金的青铜铸造,中供普贤菩萨像,旁列万尊小佛,门壁上雕刻全蜀山川道路图,工艺精美。当早晨朝阳照射山顶时,金殿迎着阳光闪烁,耀眼夺目,故称之为“金顶”。
可惜在清道光年间,由于一次大火,烧坍了金殿。之后心启和尚原址重建,到1972年,整个华藏寺又再次失火化为灰烬。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铜门、铜壁纸、铜碑、铜塔,还烧毁了象牙佛、锡莲灯、馈砂佛经书等,特别是《北隆藏经》,这个在全国只有两部。
如今,新建的十方普贤菩萨像已经俨然成了金顶中心,就连背后金碧辉煌的华藏寺都要逊色不少。十方普贤通高48米,如同山顶的巨物,即使在山下仰望,也能瞥见其身影。
而金顶除了华藏寺外,更大的乐趣还至于金顶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十多年前有幸目睹过日出和云海,这次虽然是阴天,但金顶却意外通透,可以俯瞰到山下市区,以及周围的群山,包括大瓦山,不过更远的贡嘎山就看不见了。
至于舍身崖,如今已经加装了各种护栏,甚至都无法靠近,虽然更安全,但也心跳不在。
所谓物是人非的还有万佛顶,曾经的小火车也没有再运行,一封了之的峨眉极顶,以及回眸金顶的惊艳一瞬,终究成为了当年记忆。
虽然金顶大部分建筑都是2000年后重建的,但是有一座寺庙却是峨眉山最高峰区域硕果仅存的古建筑,这里海拔3064米,因其位处摄身岩畔,白云上涌,寺如卧云,故得名“卧云庵”,又因寺以锡瓦建造,银光闪闪,故有“银顶”之称。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登顶峨眉山的时候就曾到过卧云庵,那时的卧云庵还不像现在这般被刷得通体银色,像是新建的一样,而是低调的静卧在悬崖之上,瓦片是不是隐奢已经记不得了,但确实是经年而来的沧桑之感,在山顶上也是有些风雨飘摇。
追溯卧云庵的历史,最早可以到唐代,诗人贾岛有诗为证:“下观白云时,山房盖树皮。垂枝松落子,侧顶鹤听棋。” 写出了初期的卧云庵其实是以木皮为瓦的特色。
明嘉靖时,性天和尚重建,因风高雪重,以锡瓦覆盖屋顶,又因其坐落在波涛云海的“银色世界”之上,故又称“银顶”。当时庵内供奉文殊、普贤、观音像,尚保留古印度风格,只可惜到明末,庵毁,像也不存。
清康熙初年,可闻和尚再建,其法嗣照圆和照玉、照端、照元“负石运米二十年”,方告成功。照圆四人也被称为“卧云四友”。庵建成后,康熙皇帝赐诗道∶“何处问津梁,行行到上方。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算是褒奖。后又遭两次火灾,清代重建则改为铁瓦作盖。
现存卧云庵已是清末建筑,为全木结构重楼悬山顶四合院式寺庙建筑,由弥勒殿、观音殿、玉佛殿及厢房组成。庵内外匾联众多,其中“卧云庵”的门匾和“地阔峨眉晚,山高岘首春。”的门联是著名画家吴作人的墨宝。
相对于游人如织的华藏寺,卧云庵明显就清静许多,也是金顶上唯一可以寄宿的寺庙。进入山门,就可以来到玉佛殿。殿内有玉佛一尊,高约1.2米,是1989年缅甸佛教徒赠送。看着这尊玉佛,通体温润,顿时让人倍感亲切。
卧云庵外还发现了一块瑞吉山石,也是欣喜。记得2019年,在瑞士登顶瑞吉山的时候,就曾看见一块峨眉山石,当时还在疑惑,后来看介绍才知道原来峨眉山和瑞吉山结为了姊妹山,而瑞吉山上的那块是来自峨眉山的玄武石,而峨眉山的这块则是来自瑞吉山的砾岩石。
在金顶停留了3个小时后,准备开始下山。从金顶到接引殿,基本是沿着峨眉山最后一个险坡——七里坡而下,因为是下山的缘故,所以不像之前走九十九道拐、钻天坡、连望坡那么绝望,但是山路陡峭的程度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离开金顶不远,会路过峨眉山四大奇石之一的天门石——两石对立,如刀中劈,形成一条狭窄石巷道。老实说,这样的景观在中国众多名山中并不少见,不过峨眉山还有着传说的加持。
当年普贤菩萨路过这里,见巨石挡道,便命灵祖菩萨开道。灵祖菩萨念动真言,同时用神斧一砍,在石的中央砍出一条巷道,普贤便骑大象从中穿过,上到金顶。
传说虽然听听就好,但是接下来出现的寺庙却是清朝留下来的遗物。离开天门石不远,就可以来到太子坪,此处海拔2858米,是一处山间小平地,也是峨眉山极顶之下的第一座寺庙,虽然规模不大,却很有来头。
太子坪原名万行庵,由明代古智禅师开建。传说寺因供奉明神宗朱翊钧之子朱常洛塑像,故名太子坪。朱常洛,也就是仅当了一个月huang帝的明光宗,在此供奉它的塑像不知是何缘由。
翻看史料,唯一有点联系的大概就是大明悬案之一的红丸案,当时朱常洛服用致死的丹药,据鸿胪寺丞李可灼所说,乃是他年轻时在峨眉山采药时得遇一位仙长所赠......
只可惜岁月沧桑及历代破坏,如今所见的太子坪,已是清顺治十年(1653)行僧闻达重建后的遗物,仅残存木结构一幢,以铁皮覆顶,看起来实在有些简陋,太子像亦不在,如今供的是释迦牟尼佛像。
不过太子坪周围的杜鹃花开得正好,围囿着寺庙,倒是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每年4月中旬到6月是观赏峨眉山杜鹃花最好的季节,我们去的时候稍有些晚了,无论是雷洞坪还是金顶的杜鹃都已开始凋谢,唯有太子坪的杜鹃还处于盛放之中。
过了太子坪之后,真正的七里坡才算正式上线,陡峭的山路一眼望不到尽头,庆幸最后一段接引殿到金顶是乘坐索道到顶,如今反向走下来也算是另一种圆满。
从七里坡返回雷洞坪之后,峨眉山徒步之旅也快到了尾声,但是有一座寺庙是怎么也不能错过的,那就是万年寺。作为峨眉山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也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首,万年寺有太多值得拜访的理由。
不过由于万年寺处于半山腰的位置,所以有点尴尬,因为如果是徒步上山的话,大多数时候会选择走洪椿坪、仙峰寺一线上山,那边虽然路线较远,但风景更佳,而对于坐车上山的游人来说,基本上只会玩金顶和半山的清音阁和猴区。
但其实峨眉山是有快速到达万年寺的方式,只是路线稍微有点辗转,需要乘坐观光车到净水,然后再乘坐索道或徒步1小时到万年寺。时间关系,我们从雷洞坪出发,就是这样去的万年寺,不过在这里下车的游客确实就我和同伴两个人。
也许在游人看来,峨眉山金顶的金碧辉煌、清音阁和猴区的自然之趣、乃至山下的温泉才是峨眉山最吸引人的部分,而寺庙在现在看来,却更像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也是挺遗憾的一件事。
上一次来万年寺也是10多年前了,印象其实已经非常模糊,只记得当时一起爬山的同学都累的不行,最后就我一个人进寺里逛了逛。这次再去万年寺,发现这里才是真正的宝藏,相对于当年的走马观花,万年寺真的值得慢慢品味。
诗仙李白曾在万年寺写下“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大概讲的就是行走在万年寺中,放下执着,相信时光终会给予自己一个交待的感悟。
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北宋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赐匾“圣寿万年寺”,“万年寺”之名沿用至今。万年寺辉煌的时候,殿宇足足有13重,可惜后来多次失火,除无梁砖殿外,古建幸存无几,最近的一次大火发生在1964年。
说到万年寺,就不得不说万年寺“三宝”,它们也可以算是峨眉山的镇山之宝。其中,第一宝就是前文提到的无梁砖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廷赐重金与峨眉山,建造了这座无梁砖殿。无梁砖殿构造奇巧,是仿印度热那寺建筑,四方形穹窿顶塔式结构,寓意“天圆地方”。
与我国古建筑大多数为木结构不同,它完全采用砖砌成,殿前后有门对通。殿顶,竖有五塔,分置东南西北中,四角塑有狮鹿象吉祥神兽,门额、斗拱、垂柱、窗襦均为明代法式。据说,这座建筑400多年来,经历了5-8级地震18次,一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第二宝则是无梁砖殿内供奉的普贤铜像,它比无梁砖殿历史更悠久。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笃信佛教的皇帝下诏指派工部官员前往成都,专门督造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的铜像。该铜像分段铸好,南运三百余里,铆接而成,运抵峨眉山。
这尊铜像高7.35米,重62.1吨,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铜佛像,也是现存最大的古代金属铸件之一。其硕大的体型、精致的制作在中国金属铸造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有三五喇嘛在此朝拜,可见万年寺在藏区也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第三宝则是万年寺珍藏的一枚佛牙,为明代嘉靖年间斯里兰卡的僧人所俸,以前就在无梁砖殿旁的殿堂展示,这次去已经是大门紧闭,询问了寺庙的居士后得知,如今佛牙连同贝叶经已经不对外展示了。不过据专家考证,这枚牙齿其实并非释迦牟尼的牙齿,而是剑齿象的牙齿化石,距今已有20万年的历史了,也是相当珍贵。
万年寺所处的位置,也是峨眉十景之一的“白水秋风”所在地。秋高气爽之时,峨眉山下夏暑尚存,金顶三峰已初飘白雪,而位于中山区的万年寺,却正处在色彩斑斓的秋色之中,寺庙内的白水池碧波荡漾,蛙声如琴,丹桂飘香,令人怡然神爽,故名“白水秋风”。
万年寺的秋色是否如此,确实没有应季见过,但是寺庙中的琴蛙之声,却在黄昏前异常响亮,循声而去,小东西就藏在水池中的草木深处,吐着泡泡,兴起时一阵鸣叫,成为夏日傍晚的独奏绝响。
离开万年寺后,便一路下山前往清音阁。
中间会路过一个小庙,名为白龙洞。寺庙里有一副对联“千古白龙传佳话,七重宝树倚云栽”,没错,白龙洞就是传说中“白素贞”的修真之所,也就是《新白娘子传奇》经常提到的清风洞。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在峨眉山白龙洞修炼已久,已有几分法力,游至天庭,偷吃了王母娘娘蟠桃园的蟠桃,道行大增,又回峨眉山继续修炼,终成蛇仙。后来蛇仙在杭州西湖,遇到来峨眉山采过药的许仙,动了芳心,缔结良缘,才有了《白蛇传》这段千古佳话。
传说归传说,但据说以前寺庙后面的确有上、下白龙二洞,寺旁的白岩石上还刻有“白龙洞”三字,可惜后来山体滑坡,山洞被封。如今在寺庙外的还有一处小洞,据说就是曾经白龙洞的位置,不过人工痕迹非常明显,立有白娘子和许仙的Q版,和记忆中也有很大的不同。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来白龙洞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比较野生的小洞,当时虽然也比较失望,和想象中的清风洞差距甚远,但想来白娘子本就是一条白蛇,所以作为一个蛇洞还是说得过去的。而现在这般景象,感觉就有点画蛇添足了,小洞也和周围山体不搭,更像个人工景观。
至于寺庙本身,虽名为白龙洞,但其实和白娘子并无太大关系。白龙洞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909年重修,1928年毁于大火,1980年修复。现有前后二殿,前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寺庙不大,但是宝藏却不少。
一是大雄宝殿里的“数珠手观音”,据说是南宋铁制,堪称国宝。二是佛堂供奉的释迦牟尼玉佛像,是傅作义将军之妹傅凤英所赠。三是灵石三生石,传为女娲炼石补天时失落在人间的一块瑰宝。
不过,整个白龙洞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却是寺庙中的几株桫椤,各自生长,桀骜不驯。这种与恐龙同时期的植物在这里出现,更增加了寺庙的传奇色彩,以及从上古而来的历史沧桑之感。
而白龙洞之外,则是峨眉山最大的一片人工林,由明朝的别传禅师率众徒种植。他口诵《法华经》,一字一株,周广二里,葱郁成林,绿云蔽天,故称“功德林”。如今尚存的10余棵古桢楠树,树龄已在400年以上,如果你对桢楠不熟悉,它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就是金丝楠。
穿过古德林后,峨眉山之行也进入了尾声。回到熟悉的清音阁、清音平湖,突然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但是想来上一次见面也就是昨天,感觉却像是过了很久一样。
日暮青山,夕阳西下,想说告别不容易。最意外的是,即使在峡谷中隔着几重山,竟然也还能望见黄昏中,金顶熠熠生辉的四方普贤铜像,不得不说此刻的峨眉山实在太通透了,作为此次旅行的ending再完美不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