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38-参观“林彪行宫·704工程”)

作者:南海蛟龙 显示图片

      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由于疫情影响,儿子与小姑娘开车陪我去了杭州市区就近的一个历史人文景点-“林彪行宫·704工程”参观,并作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以备日后视为历史资料查阅。



一座原子弹都无法摧毁的建筑……


一段让世人为之惊叹的政变历史……

        “七O四”工程为当年林彪在杭州修建的一处秘密别墅,从建造开始就笼罩层层神秘色彩。因该工程始建于1970年4月,故以工程的建造年月命名为“七O四”工程。它位于西湖之西,坐落在南、北高峰之间,地形极其隐蔽,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秘密军事指挥中心。


      整个工程占地面积三百零七亩,分地下与地面两部分,地下部分是一个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的坑道建筑,通往四面八方,地形极其复杂。设有作战室、通讯室、储藏室、弹药库、水泵房、配电房、配电间等设施,并有电梯可以直接通向主楼。地面部分主要由四幢别墅组成,建筑面积二万一千多平方米。一号楼为主楼,是林彪一家居住生活的场所;二号楼为豪华室内游泳馆;三号、四号楼为随从小楼。建造整个工程当时耗资约三千万人民币,共用去木材八千立方米,钢材三千吨,黄铜一百八十吨。


      “七O四”工程现已揭开了神秘面纱,成为人们来杭旅游的又一个历史人文景点。








      该工程建于20世纪70年代,钢混结构,建造初拟作为林彪的军事、办公及居住之用。2011年12月,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杭州市历史建筑”。












      “704工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研究所设计,保密级别为绝密。作为一家专业的军事设计机构,其作品绝非等你闲之作。设计的巧妙、功能的完善及设计细节的专业处理等,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704工程”坐落于西湖之西的南北高峰之间,因建于1970年4月,而得名“704工程”。工程整体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占地面积307亩,当时耗资约三千万人民币。
      其中,地面建筑主要由4幢别墅组成,一号楼是当年林彪一家人居住生活的场所;二号楼为室内标准游泳池,主要供林彪夫人叶群使用;三号楼又称将军楼,供林彪手下的“四大金刚”居住,即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大干将;四号楼(现已拆除)为林彪在浙江的代理人陈励耘居住。
      工程的地下部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所担任设计,设计级别被定为绝密。该部分是一个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的坑道建筑,拥有至少四个出入口,布局极其复杂,可以有效抵挡常规武器、生物化学武器及核武器的攻击。“704工程”内设有通讯室、作战室、储藏室、弹药库、水泵房、配电房等,并有电梯直接通向地面主楼,具有迅速掩蔽人员和物资、保障防空指挥、医疗救护及保护重要人员紧急撤离、保存战争实力等重要功能,是一个功能相当完备的地下要塞。
      “704工程”因其复杂精密的设计、美丽幽静的环境以及扑朔迷离的建设原因和用途,而有“西湖第一行宫”之称。


      “704工程”地下部分共有房间47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一日战争爆发,依靠内部战备物资及自备的发电系统,蓄水池,空气调节和指挥系统,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补给的情况下,生存并坚持指挥一个月以上。
      地下空间被划分为动区和静区两大区域,整体布局合理。静区内包据通信室、会议室、作战指挥室等功能用房,动区内则包括了厨房、洗消、深水泵房,屯兵间等地下生活所需的各项配套设施。根据设计图纸,两个区域之间有一处“隔振缝”的特殊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动区对静区的干扰。


【地下室卫生间】
      此处为地下室卫生间,供作战期封闭时临时使用。


【地下室水房】
      此处为地下室供水系统,可以储水约30吨。


【通风机房】
      通风设备可以输送新鲜空气进入地下室,使室内外空气形成对流。



【配电房】
      地下工程带有独立的发电设备,即使切断外界电源,照明及各项电器设备仍不受影响。



【送风控制室】
      有风口通向地面,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进行内外空气交换。


【地下指挥中心】


【警卫室】
      警卫人员在此值班,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可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首长休息室】



--走近战神--
·天天老三样·
      林彪吃的饭菜十分简单,每餐一份水煮蔬菜、一个馒头、二两肉饼,不加佐料,雷打不动。


·最爱吃黄豆·
      林彪随身带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的就是他最爱吃的炒黄豆。打仗时,每当胜卷在握的时候,林彪就会拿出炒黄豆来吃。


·两瓶茅台·
      据林彪的内勤回忆,林彪有在贮藏柜内常年备放两瓶茅台酒的习惯。林彪偶尔会拧开瓶盖,将瓶口放在离鼻尖十来厘米处的地方,用手掌从瓶口外朝着鼻孔方向扇动,然后鼻孔凑过来闻闻酒香,可从来不敢尝一口。


【接见等候室】





【会议室】


--走近战神--
      东北野战军在全军首创战斗要报、战斗详报和败仗通报制度,后被军委列为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沿用推广。这些制度的创立,与林彪对部队的严格要求有极大关系。不管是胜仗还是败仗,林彪都要对每场战役的经验教训进行专题总结。据说,林彪讲话言简意赅,但讲到如何打仗时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也要求指挥员,讲战术就是要有个“婆婆嘴”。



【作战室】
      研究作战行动,下达指挥命运令。


--走近战神--
      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林彪极少打败仗,一生战功赫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元帅,有“战神”之称。许多战场上,对方优势明显,但渺茫胜机就是被林彪抓住了!凡与林彪共事过的领导人,都对林彪的军事才能有很高冷评价。聂荣臻认为林彪“在军事上很有一套”。
      林彪最大的特点是特别注重研究战术,并且善于对作战过程中的战术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变成通俗易懂的战士语言,这对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我军基层指战员来说,很容易掌握和理解。因此,林彪的这些战术在东北野战军中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战士都耳熟能详,打起仗来也能够融会贯通,显著地提高了部队战术素质。
      林彪在辽沈战役爆发前的半年中,对历次作战行动,尤其是四平攻坚战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著名的“六大战术原则”,其中许多思想与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有很大区别。



--六大战术原则--
      〇 一点两面: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
      〇 三三制:步兵班编为3-4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结合配置。
      〇 三猛:猛打、猛冲、猛追,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
      〇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根据敌人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三种不同情况,釆取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斤莽撞仗三神不同的攻击方法。
      〇 四快一慢: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
      〇 四组一队:以连为单位,设“四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形成突击队,用以解决攻城战、巷战中的队形问题。



【通讯室】(机要室)
      收取信息,发布指示,和外界保持联系,在此工作必须遵守严格的保密制度。






【卫生间】



【医务室】
      进行临时医疗、体检和急救。



【物资仓库】
      一旦战争爆发,依靠内部战备物资及自备的发电系统、供水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作战指挥系统,在没有任何外界补给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在“704工程”地下生存并坚持指挥一个月以上。



【电子加热器】
此为电子加热器,林彪由于伤病的影响,怕风、怕光、怕水,以至于病到了见风就感冒,见水就拉稀的地步。于是,在阴湿的地下室中装了许多电子加热器,保持整个地下室的干燥和温暖。



      “704工程”共有四个主要出入口,每个出入口都有其不同的设计作用。
 【1#出入口】
      为室内出入口。伪装巧妙,通过地下连通道,与林彪的地面作战指挥部直接相连,也可以由电梯直达地下室。从外面根本看不出任何端倪,而其内部可以实现连续不间断的地上、地下人员物资等的转移。地下弯曲的通道设计及断面的大小变化,又可以达到很好的消波作用。
【2#出入口】
      为室外次出入口。设有车辆进出通道,交通相对便捷,是人员撤退的主要通道,并设有单独的逃生口。


      口部是地下人防工程中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门之间的过渡空间,是人员和设备、物资的进出通道。在这个区间里,一般设有扩散室、密闭通道、防毒通道、洗消间、除尘室、滤毒室等,通俗地说就是人防区与非人防区之间的通道,因此也是地下人防工程设计的重中之重。
      常规人防工程的口部一般只设置一道防护密闭门和一道密闭门的组合,依靠密闭隔绝起到阻挡毒剂以及防火防水防爆、防冲击波、防电子脉冲等功能。而“704工程”的每个口部不仅安装高等级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门,且均以“3+1”为基本设置,即3道防护密闭门+1道密闭门,可以有效抵挡常规武器、生物化学武器及核武器的攻击。按目前的标准看,至少可以抵挡每平方米40吨左右的抗力。


【“3+1”防护(密闭)门设计】
      “704工程”每个口部的防护(密闭)门均以“3道防护密闭门+1道密闭门”为基础设置,依靠密闭隔绝,可有效抵挡常规武器、生物生化武器及核武器的攻击。


【防护密闭门】
      采用高等级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每扇门重达500公斤。


【防爆门】
      重约500公斤,可以防原子弹,防辐射。



【防火门】
      防火门可以防水、防火、防毒等。


      从每一个出入口进入“704工程”的地下空间后,均有长廊与各个功能房间相连,曲折的长廊能极大地消耗航弹的能量,削减冲击波的杀伤力。
      同时,这些地下通道均为非尽端式的设计,不留有死角。任何房间出来的人员,都有两个以上的方向可以撤离,尽端一定有通道出口相连,避免了人员无法迅速折返而造成群死群伤。而面积较大,配套也较齐全的甲种房间,其每个方向的出入口均设回廊式疏散通道,进一步提高了对重要人员的安全保障。


【紧急通道】
      设置于地下室主要通道靠近出口的墙壁上,当大门关闭时,可以通过紧急庇护通道出入地下室。




      自建造以来,“704工程”一直处于最高保密状态,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开放。内部原始墙面为水泥砂浆材质,数次修复后,遍布着历史的痕迹。













      来自浙江安吉、浦江、衢州等地的民兵,则参与了保密性更高的工程地下部分的建设。专业性更強的核心部分建设工作则由工程兵部队承担。而这些还仅仅是704建设者的一小部分。


      据史料估算,704工程的建设动用了79个单位的7000多名民工和大量的工程兵部队。工程开工前,紧邻704工程工地的双峰大队,有百余名社员经过严格审查,被征召进入土建营,主要开展工程的外围建设工作。


      704工程从立项、选址、设计到施工一直处于异常严格的保密状态,即使是在建设最高潮的时候,工地外的人都不知道这里正在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实施全封闭军事化管理,并釆取了众多措施,以保证整个工程不被泄密。


【1-出认证制度】
      工地的进出口设了岗哨,配有步枪的民兵和正规兵在出入口放哨,进出工地的工作人员都要出示特制的出入证。出认证分红黄蓝三种颜色,代表不同的身份,证上有编号,还必须有“704工程指挥部”的红色印章,经哨兵确认之后,才会放行。


【2-军事化管理】
      704工程的建设由空军航空兵第25师全程监管,工地区域内实施全封闭的军事化管理。非内部工作人员,任何单位、个人都不能随意进出工地,就连消防车、救护车等你专业车辆也l必须经过允许才能进入。


【3-分段运送】
      从工地进出的建材、垃圾甚至是工作人员的运送方式都很特别。一位司机开一段路后,交接给下一站司机,所以没有一位司机能说得清到底这些车辆是来自哪里,去到何处的。民兵营中的很多工作人员来自于安吉、浦江或衢州等杭州以外的地方,车队在路上特意绕了很多路,整整开了20多个小时才达到工作,民兵们被绕的晕头转向,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到了什么地方。


【4-分区作业】
      施工人员被分配到不同的作业区域,承担不同的建设任务。不同区域、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允许聊天,更不允许串岗。


      所以,虽在同一工地干活,但不同区域的人根本不知道其他人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5-流动哨自查】
      工地上不时会有身着黄绿色军服的军事代表巡视工作,监督工程进展情况。


      但大多数时候,施工现场釆用的是流动哨的方式,让施工人员进行自管自查,即从每个工作组里挑出一人担任流动哨,自己监督自己,遵守劳动纪律。


【6-加急赶工】
      工期越短,泄密的可能性就越小,为了早日完工,工地上经常加班到深夜。


      遇到加班时,工地上会分发面条、年糕、馒头等加班点心给加班人员,还会分发给每人一笔加班费。



--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
      〇 1930年11月5日-1931年1月3日
      〇 历时60天
      〇 江西省永丰县、宁都县
      〇 林彪23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第4军军长
      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由林彪所带领的红4军担任主攻。


--首创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范例
      〇 1933年2月9日-3月21日
      〇 历时41天
      〇 江西省宜黄县黄陂镇、草台岗镇
      〇 林彪26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
      首创了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伏击战,林彪为战场总指挥。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军采取“敌进我退”的战术诱敌深入。林彪作为这次战役的战场最高指挥官,决定分成左右两军,右军负责阻击和掩护红军右侧,主攻的左军以平行路线,隐蔽接敌,以伏去、侧击、兜击等手段,从左至右逐次消灭国军两师。敌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林彪发出总攻信号,平静的山谷里,枪炮轰鸣,地动山摇,数万红军如猛虎下山。敌军被猛冲而下的红军拦腰斩断,分割包围,被一一歼灭,经过三小时的战斗,全歼两个师。林彪又成功指挥了一次漂亮了伏击战,被称为“常胜将军”。



--跨越天险
      〇 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0月19日
      〇 历时371天
      〇 转战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〇 林彪27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年团军团长
      这个林彪在万里长征中指挥的诸多战役中最为经典的战斗之一。飞夺泸定桥一战,红四团一昼夜行军240里,仅以22人便夺得了泸定桥,越过天险大渡河,堪称奇迹。激战腊子口一战,红四团强攻“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一样的天险,惊心动魄,打开了红军陕甘支队北上的通途。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〇 1937年9月25日
      〇 历时1天
      〇 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
      〇 林彪30岁,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
      这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零的突破”,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抗日战争时期,闻名中外的平型关战役是林彪打过的一场“硬仗”。林彪十分重视平型关这一仗,曾三次亲自查看地形,通宵研究地图。第一次看了地形之后,便说:“如果阻止正面路口,截断敌人增援,将部队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山地里,在缺口处高地上设置重兵,敌人就是瓮中之蹩了。”进攻时,整个日军部队进入了包围圈,日军一时之间乱成一团,但是仍然顽强抵抗,最近后林彪果然决定夺取老爷庙的制高点,战斗过程十分艰苦,但是战士们浴血奋战,成功占领了制高点。林彪握住了整个战役的主动权,获得了胜利,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



  林彪(左一)、聂荣臻指挥平型关战斗。


     平型关之战,八路军115师机枪阵地。

--东北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〇 1946年12月17日-1947年4月3日
      〇 历时108天
      〇 吉林省北部和南部地区
      〇 林彪39岁,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釆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战术,彻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国民党军队的机动力量在民主联军的不断打击下遭到严重消弱,转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守。


--解放战争时期第一个战略性决战的完全胜利
      〇 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
      〇 历时52天
      〇 吉林、辽宁
      〇 林彪41岁,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东北野战军获得了第一个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取得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宝贵经验,率先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总攻,孤立锦州城,完成包围封锁,拿下锦州之后果断决定:全军向沈阳前进,命令传到哪一级就是哪一级,互相转告,不必集合。于是辽西大地上都是敲锣打鼓的宣传队喊着:“解放军同志,上级有令,立即出发,开往沈阳,不必集合,沿途看图标。”接到命令的各分队立即启程,成千上万的大小纵队齐指沈阳城,负责守城的部队也已经人心散去,纷纷与解放军接洽起义事宜。到11月2日,沈阳和平解放了。



     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用数百门大炮向锦州发起总攻。


      辽沈战役中,林彪(右二)、罗荣桓、刘亚楼在锦州前线指挥。

--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胜利
      〇 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〇 历时64天
      〇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〇 林彪41岁,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东野与华北军区联合完成我军三大战略决战的最后一战。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实行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的基本方式。


--解放广西全境
      〇 1949年11月6日-12月14日
      〇 历时39天
      〇 广西、广东
      〇 林彪42岁,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在这场战役中,第四野战军成为我军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追歼战、围歼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这一战,我军解放了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和广西全境及广东西南沿海的城镇和全部海港,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我军渡江后在华中取得的最大一次战果
      〇 1949年9月13日-10月16日
      〇 历时33天
      〇 湖南衡宝地区
      〇 林彪42岁,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两翼大迂回、正面大突破,出奇制胜,歼灭了白崇禧赖以起家的四个精锐师,并消灭了湘系惟一配备美械的第62师,歼灭性打击了湘系战力最强的第10师,取得了我军渡江以来华中最大的一次战果。


--成功的渡海作战
      〇 1950年3月5日-5月1日
      〇 历时58天
      〇 海南岛
      〇 林彪43岁,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在海战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解放军以木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作为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军军舰、空军飞机、海岸炮兵的立体封锁,取得最终胜利。




      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人被称为林彪手下的“四大金刚”,曾在全国范围内选址建造规模庞大的地下工事。这些工程对外都严格保密,“704”则是以杭州空军疗养院改扩建工程的名义进行建造。在“704”地面工程中,原建有四座将军楼,正是为他们所准备。而林彪的儿子林立果,则利用空军作战部副部长等职权,通过掌握的空军、海军等重要资源,进行了诸多秘密谋划。



      林彪之子,小名“老虎”。曾就读于北京市第四中学,后升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文化大革命时辍学。1967年3月参加空军,任空军司令部办公室秘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0月,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吴法宪按林彪的授意,任命林立果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1970年10月,林立果利用职权之便协助林彪建立秘密组织“联合舰队”。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立果同父亲林彪、母亲叶群在山海关机场强行驾机外逃,最终在蒙古温都尔汗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机毁人亡。



      原名黄叙钱,湖北咸宁人。17岁参加秋收起义,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随所在部队上井冈山。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他担任红一军团四师副师长,开始在军团长林彪手下工作。黄永胜身材高大魁梧,性格桀骜不逊,办事雷厉风行,对人豪爽大方,打仗英勇果断,战功赫赫。新中国成为后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8年调任总参谋长。九一三事件后被撤职并开除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两年后病逝于青岛。


      原名吴臣清,江西兴国县人。童年随父在永丰县深山放牛。15岁开始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7岁已担任红军广昌独立师十团青年干事。1933年,吴法宪所在的部队经过改编后,成为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的一部分。吴法宪在红一军团二师警卫通信连当指导员,从此在林彪手下工作近四十年。由于作战英勇,敢打敢拼,深得林彪信任和重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全国解放后,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空军,在林彪的推荐下,吴法宪担任了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干部部长,后为空军司令员。九一三事件后被开除党籍并判刑,后保外就医,安置于山东济南。


      江西吉安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教官时被时任抗大校长的林彪发现,受到重视和培养。建国后,经林彪推荐,出任海军副司令员。1968年10月,林彪进一步提拔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同时兼任海军政委。林彪通过李作鹏,控制了整个海军。李作鹏于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7年,后保外就医,安置在太原。

      江西兴国人。少时牧牛,家贪如洗,15岁参加红军。善办事,能周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均呼之“红小鬼”。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九一三事件后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并判刑。邱会作始终认为自己是无辜的,林彪是清白的,这样的理念一直伴随他度完余生。当他下葬到故乡兴国县后,周恩来1967年3月30日发表的《在总后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被刻在了当地的一块石牌上,周恩来称赞他是“称职的后勤部长和坚定的老红军”。


      地下军事工程是战争的产物,从最初的散兵坑、暗堡、地道、战壕等,逐步演变成为工程巨大的指挥中心和“地下作战堡垒”。如今,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仍留存着许多神秘的地下要塞,只要战争不消亡,这类地下军事工程仍具有研究和利用的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方开始研究如何防御德国和意大利的入侵。1928年起法国开始建造马奇诺防线,至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 -L. -R. 马奇诺的姓氏。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其中,在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构筑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结合、适于环形防御的综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工事之间都有通道连接。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


      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夏延山的花岗岩山体内部,是美国全球指挥控制中心,也是美军战时的最高指挥部,具有保障战时首脑躲避袭击、维持不间断指挥的功能。在其2万多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内,分布有七条大型隧道,最大跨度10米、高达18米。隐藏在隧道内的若干幢2-3层无窗楼房里有航空警戒、导弹预警、航天控制等多个部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可以实时反映战场的最新态势图。该项工程产生于冷战时期核战争威胁的背景下,其设计指标是抗核武器触地爆炸,于1961年动工,1966年投入使用,七十年代进行了扩建和抗核加固,八十年代更新了电子通讯设备,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和抗核电磁脉冲毁伤能力。经过多次加固和改造,其职责和功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今,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任务是跟踪、识别、监控在太空中运行的航天器,判定其国别、类型、任务和是否怀有敌意等,已成为美国监控太空的重要工具。


      位于距离挪威首都奥斯陆不远的一处深山之中,是北约作战总部的重要军事指挥中心之一,主要负责指挥的地区包括挪威、丹麦和德国的部分地区。中心总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为二忌建筑物,由厚达175米的坚硬岩石山体防护。该地下指挥中心可容纳400名指挥官,并能长期保持封闭状态,不必补充给养,甚至不必补充空气。宽敞的作战室位于工程的中心位置,距洞口约300米。作战室、办公室设置在巨大的弹簧上、可以有效消除核爆炸攻击产生的剧烈震动。


--总参谋部中央指挥所
      俄罗斯最著名的“地下中军帐”非总参谋部中央指挥所莫属。总参谋部中央指挥所是1933年-1937年苏联“二五计划”的杰作,位于莫斯科阿尔巴特广场至兹纳缅卡街之间。中央指挥所最底层距地表100米深,内部有多部电梯连通地面。值班军官在乘坐电梯前往工作岗位时,须多次输入密码,一一确认,电梯门打开后,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扇厚约一米的混凝土与钢铁混合制成的防爆门,重约8吨。安静封闭,结构复杂,防爆门门闩发出的一连串响声回荡在空间里,会让人以为来到一座古堡。
      中央指挥所大厅里有一个办公的座位经常空着,据说这就是总统的座位。打开办公桌左侧下方小柜的门,会自动伸出一层搁架,上面放着一部象牙色的电话,这部电话也被叫作“核电话”,是与战略火箭兵及海军核潜艇部队指挥机关连通的,各种军事部置和命令能够直接传达。


      “131”地下工程,又名澄水洞地下军事工程,坐落于湖北咸宁。上世纪60年代末,为应对中苏关系紧张,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要准备打仗”的号召,于1969年1月31日始建该地下军事工程。工程由当时的军委参谋长黄永胜亲自签署命令和选址,主体建筑由地面56亩的四合院和地下全长456米的坑道设施组成,实际完成建设投资高达一亿三千万元之巨。



      哈尔滨“7381”工程筹建于1973年8月1日,是由沈阳军区决定建设的连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大城市的战备地道。工程深埋16米至24米,使用铁路设计规范和施工规划,釆用“马蹄形”形式,建成10.1公里的隧道,修建了烟厂、哈电影院、铁路局、西大桥、和兴路等5个三跨、双跨地铁车站,并建有两个变电所。


      “6501”工程位于湖南临湘,从1965年动工到1973年停建,历时八年建成,被称为“中国地下长城”。工程面积80000多平方米,共分上、中、下三层,上下相通,结构极为复杂,有如“长藤结瓜”,共串有25个厅(室),17个通风坚井,大洞可通火车,小洞均可供汽车行驶。


--前苏联最大地下军事基地
      “825GTS”工程是位于黑海沿岸巴拉克拉瓦的一座防原子地下潜艇修理厂,由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于上世纪50年代初批准建设。1945年,美军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给斯大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防止苏联潜艇部队遭受类似的核打击而建立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设施”。黑海舰队的11艘常规动力潜艇可以驶入地下船坞。整个工程可经受1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的直接攻击。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地下设施可独立维持30天。现在这里是乌克兰“冷战博物馆”。


      “地下导弹城”位于叙利亚阿勒颇附近,于1998年开始修建,是叙利亚现代史上最为壮观的安全工程,巴沙尔总统称之为“国家保险柜”。该综合工事包括30个钢筋混凝土掩体、导弹生产线、研究实验室以及指挥所,存储的主要是能打击以色列全境的飞毛腿系列导弹。据推测,当叙利亚与以色列兵戎相见时,总统将通过长达数十米的秘密通道来到“地下城”中指挥战争,“那种感觉就如同在科幻电影里指挥太空战争”。



      距县城团风17公里,古城黄州18公里,现为“林彪故居”。故居背靠郁郁葱葱的关山,地势高阔,视野极佳,林彪出生在老屋内,为一进三幢砖木结构,共有房间、堂屋、茶厅20余间,占地300余平方米。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怀仁堂举行十大元帅授衔仪式。而十大元帅中最年轻的林彪却在青岛迎宾馆疗养,称病缺席仪式。为此《解放军画报》的摄影记者提前几天带上一级勋章来到这里,为林彪拍摄元帅标准像。



      位于北京西城区,因是明代大学士毛纪的故居,而得名“毛家湾”。毛家湾一号院是林彪在建国后度过的大部分时光的所在地。1980年以后,这里改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档案馆。


      原为宋子文旧居,具有对称、庄重的典型法式建筑形体特征,林彪在上世纪50年代以及“文革”期间在这里住过。


      原为1928年竣工的法国洋行,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为美国马歇尔将军的寓所,解放初林彪到上海在这里住过。


      1959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上海锦江饭店里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礼堂举行。林彪出席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及1960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期间曾住在这里。


      原为日本侵华关东军第一任司令长官本庄繁官邸,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新一军接收,变为司令官官邸。林彪在1962年7月至8月在此“修养”,住在一栋一楼大厅。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举行,林彪出席此会时居住于中四路304号别墅内。林彪在1959年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及八届八中全会期间还在庐山上的中九路416号、中八路388号的别墅內居住过。


      1965年6月为了林彪、叶群南下度假而建。别墅建设初期,曾利用军用飞机选址,由十多个地理学家勘察地势,该址“冬不冷、夏不热、秋不燥、春不潮”,而且四周都是高山,只有一条路入内,易守难攻。


      是典型的三层三开间青砖欧式别墅。林彪在1965年、1969年到1970年、1971年初三次入住,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从1969年10月一直住到1970年4月。每次林彪到来,工作人员都不能回家,与外界处于隔离状态,而且在南园内也不可以随意走动,只能在各自的工作区域内停留。


      别墅位于北戴河东联山莲花石旁,故名莲花石别墅,又因在北戴河中直管理处别墅楼中排序96号,亦名96号楼,但当地老百姓俗称“林彪楼”。据说是1971年林彪一家正是从这里前往山海关机场,登上三叉戟飞机,最终在蒙古温都尔汗折戟沉沙。


      林彪一生转战大江南北,在全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记。如今,历史已成为回忆的光影,在岁月的胶片上记录下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工程地面部分主要由四幢别墅组成,一号楼是当年林彪一家人居住生活的场所,面积最大,也称主楼。二号楼为室内标准游泳池,主要供林彪夫人叶群使用。三号楼为林彪手下四大干将(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李作鹏)居住,所以又称之为“将军楼”。四号楼为林彪在浙江的代理人陈励耘居住,几经拆建,现为浙江宾馆主楼。













【评说林彪】
      林彪的一生大起大伏,大是大非,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是无可争议的。北伐战争时初露锋芒,平型关之战一战成名,解放战争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南到海南,一路告捷,他的军事成就受到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的认同和赞赏。

      “这个娃娃堪当大任。”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称赞林彪。

      “他会打仗。过去,蒋介石也怕他三分;斯大林对他很欣赏。”
        --毛泽东对高岗说的话,据李立买年回忆。

      “受任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
                                   --《林彪的一生》

      “就是其它野战军都打光了,凭着四野(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照样可以和蒋介石一争天下。”
                                     --《毛泽东与林彪》

      “1949年以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
                     --毛泽东在“九一三”事件后指出。


      “我要特别提醒在座的诸位,要重视那个林彪,不要以为他在黄埔不显山,不露水的。此人胸有丘壑,是当代韩信,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蒋介石在第四次反“围剿”之前的说话。

      “林匪狡诈无比,爱迂回,善穿插,不作正面硬拼,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诸位与其作战,切记要多动脑筋。”
         --蒋介石在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庐山军官训练中的总结。

      “还有一个人未到,花名册里是没有这个人的,但这些年来却又分明同大家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林彪。我要表扬他,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学长和教官都打败了。我这个校长失职啊,在黄埔对他关心不够,以致他投奔了共产党。我对在座诸位很关心,但是却让我非常失望,我很痛心。”
          --辽沈决战前,蒋介石在沈阳召开师长、厅长以上军政会议时这样感。

      林彪是战争魔鬼。
            --国军第四次“围剿”惨败后,蒋介石评价林彪。



      “林彪是无敌元帅。”
                       --平型关战役胜利之后。


      林彪是“雪地之狐”。
      “中国有两个半真正的军事家,一个是共产党的林彪,一个是国民党的白崇禧,而半个是共产党的第四号之帅刘伯承。”

      “由于林彪作为战术家出众才能,奉派前来同他交战的政府军,无不遭到他的歼灭”。“而他自己从来没有被打败过......有时南京部队一经发现与红军一军团对垒就闻风而逃”。
      “林彪这个二十八岁的红军天才战术家”。
                                  --《红星照耀中国》


      “他是红军中年轻的雄鹰,他的胆量和善用疑兵超过任何人,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为灿烂的明星了。”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林彪本来是革命战争的英雄......共产党军队中最伟大战术天才”。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编之一
             









      林彪(1907-1971),作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多谋善断,战功赫赫,青年时期就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立志投身革命,毅然参加军校,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无数战役中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将自己的军事理伦与战场实践充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军事思想和战术原则。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71年9月13日,林彪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从山海关机场乘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1907年12月5日,林彪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市回龙山镇林家大湾的一户地主家庭。由于从小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且接受思想开放的私塾先生李卓侯(李四光之父)的教导以及堂哥(林育男、林育英)的革命引导,又受到恽代英等革命党人的影响,使林彪从小接触启蒙思想,对革命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投身于此。



青年时期的林彪照片


黄埔军校时期林彪的军装照,当时林彪字尤勇。


      1926年,因局势的变化,还在黄埔军校尚未毕业的林彪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二营七连,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开始了在军营中的磨练。在这一期间,林彪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上级、同僚的认可,但是年轻人毛躁、轻浮的性子也显露无遗,经常在革命中摇摆不定。



林彪参加北伐战争,初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


       1927年8月1日,在贺龙、叶挺、刘伯承、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发起了南昌起义,林彪在叶挺独立团任连长,也参加了此次起义。

      1930年2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武装扩编成立红一军团,在毛泽东的提携下,23岁的林彪出任红四军军长,进入红军最高领导层。自此,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正展现在他的眼前,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与林彪的合影。


      1937年,原“红军大学”改称“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林彪任校长。


      林彪在抗大作报告。

               (1937-1949)
      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林彪带领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作战,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内战爆发,林彪又领导四野雄狮战辽沈、下平津、南疆逐鹿,将自己一生的军事天赋演绎得淋漓尽致。



      林彪(前)、聂荣臻率部开往平型关。


      林彪(右二)、罗荣桓(右一)聂荣臻(右三)在部署平津战役的作战计划。


      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右二)、政委彭真(右一)部署研究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方案。


      平津战役中,囗囗指挥下,解放军攻入天津城。


      林彪(中间)在辽沈战役前线指挥。

                  (1950-1971)   
      新中国成立后,从苏联疗养回国的林彪住进了毛家湾,却依然称病修养,不理政务,拒绝了抗美援朝的帅印。然而,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林彪终于登上了政治舞台,自此掀起了一场足以翻天覆地狂潮,中国再次进入风雨飘摇的岁月。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机外逃,在蒙古温杜尔汗坠机身亡。



      1966年9月15日,毛泽东、林彪、刘少奇、宋庆龄在天安门城楼上。


      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云集在天安门广场,等待毛泽东的接见。



林彪特别爱读的古文:
      《诸子集成》、《老子》、《资治通鉴》、《昭明文选》、《三国志》。
他比较喜欢的西方名著有四论:
      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到尔文的《进化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克思的《资本论》。


      〇 林彪看书有自己的方法,而且看书很快。
      〇 喜欢的书,一买就几本。
      〇 他喜欢剪书,把他认为重要的部分,让内勤剪下来,或制成卡片,贴在一起,其余便扔掉。然后,将贴起来的部分再看,再让内勤给他剪,再贴再扔。如此几番剪贴,最后就只剩下几句话了。


      最爱听京剧,但是不喜欢看样板戏,林彪收藏的唱片也以京剧片子为多。梅兰芳、张君秋、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等京剧名家的唱片都有,但林彪最爱听的还是梅兰芳的片子,如《宇宙锋》、《霸王别姬》、《凤还巢》。


      林彪偶尔看看电影,毛家湾别墅中有一个专门的电影放映室,经常调香港片、外面片,还有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拍的一些旧片来放。因为叶群十分爱看电影,也经常请别人来看,所以后来就索性自己成立了一个电影放映队。但是,林彪不喜欢看战争片,也许是因为仗打太多了。



      二号楼中设有室内豪华游泳池,主要供林彪夫人叶群使用,因为叶群十分喜欢游泳。游泳池中装有大型空调和吸音板,以及自动循环过滤系统和自动进出水控制系统、自动恆温装置等当时世界一流的半标准池,无论冬夏,池水保持恒温31度。






      一号楼作为林彪与叶群的起居室,用材十分高档,设计相当精巧。因为晚年的林彪有怕光、怕风、怕水的毛病,所以一号楼可以说是极具能工巧匠之心思。
      (1)屋顶的瓦片本身有干燥的成分,为了不让雨水顺屋檐滴到地面发出水滴声,设计者将整个房屋的房顶用8-12层材料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暗水流沟系统,让雨水自行消失在瓦缝里而不会下滴,再通过暗沟排出去,从而使雨中的别墅群没有水滴声。
      (2)会客室天花板釆用了用乔其纱包裹的藤条绕制而成的莲花灯,虽大,但重不超过四两,掉下来轻飘飘,不会吹起风,也不会砸伤人。


      (3)因林彪怕光而会客室又大,所以把240个小灯泡安装在天花板的暗槽里面,使灯光在天花板上反射之后变得柔和。
      (4)房内釆用了三层的玻璃窗。最外一层防紫外线,中间一层防弹,最里一层为普通玻璃的玻璃组合,使得保温性能和安全性非常好。而且里面看外面很清楚,而外面看里面则很模糊,增强了居住的安全感。
      (5)两层楼房內建造了三层盘旋式楼梯,让年事已高的林彪走一段台阶后可以在平台上歇歇脚。楼梯用造价极高的特优天然大理石铺制而成。


【没有自己办公桌的副统帅】
      林彪的办公室就是与卧室相连的会客室,他对自己会客室的要求有两个:一是大,二是空。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林彪喜欢“踱步”的爱好。这是从东北战场上养成的习惯,不论春夏秋冬,不论枪炮轰鸣,林彪都在不紧不慢地踱步,匀速运动,脚步拖拉,一边走一边思考。



【向副统帅汇报工作】
      林彪受伤后,在生活和工作的一个特殊习惯,即在对秘书工作时或秘书讲文件时,必须相距几米远,因为怕翻动文件的风吹到林彪。











【杭州的大铁床】
--林彪有一个战胜不了的“敌人”(访林彪司机、内勤楚成端节选)
      林彪那时还有一个毛病总也治不好,就是总要让人抖他的手,胳膊。于是,我们就想出了“颠车”的办法,在车上放一把藤椅,让警卫员也弄个凳子上去坐,扶着林彪。安顿好了,就开车从厢红旗一气跑到了香山。路上都是石子路,路面坑坑洼洼,车在上面跑,就跟摇煤球似的。回来一问,林彪感觉不错。第二天又颠,每天颠一趟。一直颠了不少日子,他的精神真的好了不少,后来竟能够自己在院子里面慢慢转圈了。
      在杭州的时间较长,林彪身体逐渐好转,只是还想他的“颠车”。但是杭州可不比北京,上哪儿去找中卡,就是有个卡车,也找不到北方的石子路让他颠哪。
      听到这个消息,杭州的接待人员很认真,他们提出要为林总设计一个电动颠床,还为此请来了一个工程师。当把要求向工程师提出来后,工程师怎么也听不明白。最后我告诉他,弄个床,一开电门,人在江湖上面就像骑马一样地颠覆,他才明白点儿,不过他说,他从来没有设计过这种东西,还要请别人研究一下。然后他又是设计,又是画图,搞得很认真,最后,还真给造出来了。够现代化的,又是电动机,又是齿轮,又是皮带,半圆形,整整装了一屋子,足有几吨重,一开马达,那玩光就轰隆隆地响彻云霄起来,上面装的铁床就是干始震动。
      这个“大铁床”装好后,就让林彪来震,结果,他只震了一次,还不到3分钟,就再也不来了。这种震法,跟军用卡车在路上猛颠的感觉是两码事,就像电影里打仗,怎么也跟实际打仗不一个味儿。林彪要的是真家伙。




【连年战争,林彪病重】
--林彪有一个战胜不了的“敌人”(访林彪司机、内勤楚成端节选)
      从投身黄埔,到北伐,到井冈山,再到长征,直至抗战和解放,林彪连年征战,也把自己的身体累垮了。
      更糟糕的是,1938年3月1日凌晨,奉命率115师直属队昼夜西进的林彪,被国民党阎锡山的士兵误击一枪,子弹从前胸进去,后背出来,伤了神经,落下后遗症,以致后来被折磨得生不如死。
      1950年9月,林彪去苏联治病和疗养,1951年10月回国。
      1953年春天,林彪病情出现反复,这一年是林彪1938年3月负能量伤以后,病得最厉害的时候,主要是怕冷、怕热、头痛、腰痛、失眠。一天到晚静不下来,需要不断地活动,一到晚上更多厉害。他不睡觉,内勤都不可怕睡觉,每天照顾他最少要20个小时,几拨服务是都结弄垮了。他烦蹲、折腾。服务人员也受不住了,主要是身体挺不住。
      因为怕光,他的房间里挂了三层窗帘,人一进,好像进了山洞,眼睛好一阵都适应不了。白天进去我都要打手电筒,他见了还嫌手电筒光太强,我还要把手电筒用布蒙上。老不见阳光不通风,睡的被褥又换得不勤床铺就潮,我就弄了两套被褥,每天给他晒一套,后来又增加到三套,轮着晒,每天换。如果遇上阴天,就放在炉子上烤。
      那时林彪吃饭、拉屎都在床上,怕的东西就更多了。不仅怕光,还怕水、怕风。为了这个“风”,我挨过他两次批。一次,他对我说,以后你离我远一点。我问,我怎么了?他说,你走得太快,你有风。


【林彪、叶群“借而不还”的大量古玩珍宝】
--八音盒--
      林彪十分喜欢清朝宫廷中遗留下来的乐器八音琴,俗称“八音盒”。打开箱盖,启动开关,八音盒就会奏出动听悦耳的声音。林彪与叶群从故宫陆续“借”出了大小不同的8个八音盒,分别放在林彪的卧室、会客厅或书房等地。
--字画--
      林彪与叶群的别墅中除了从故宫“借”来的古董字画外,还有文革时期“破四旧”抄家而得的很多珍品。如:毛泽东手书的白居易《琵琶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真迹、张大千早期的《仕女图》等。



【特殊的生活用品】
--床头柜上的手电筒--
      林彪因打仗时用尽心思筹谋,所以很早就有严重的失眠症,晚上经常睡不着,或者半夜醒来,枕头底下放的那块解放初期买的旧表就是晩上看时间用的。林彪夜里醒来时,一定要用手电筒来照手表,才能看清时间。
--四条毛巾被--
      床上铺四条毛巾袖,为了保证林庭睡眠温暖为28度。
--竹垫--
      沙发上会摆放竹垫,用来防止林彪坐沙发时出汗。




      此电梯为林彪专用电梯,紧急情况下可由此通往地下室。


      一号楼六角阳台下,是林彪专用的日光浴室,阳光能全时段、全角度照射进去,浴室玻璃有过滤阳光紫外线功用,以便因怕水而很少洗澡的林彪晒日光浴。浴室还内设可监视七零四行宫的每一个角落的大型闭路电视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