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地带,面积约131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3500——3800米左右。“普达措”意为“普度众生,到达苦海彼岸的湖”。据藏传佛教白教活佛噶玛巴为十世法王所著《曲莫多杰传记》中记载:法王在姜人辖下的圣地及山川游历,在建塘(现香格里拉县城)边上发现有一处具有八种德瑞相(甘甜、清凉、柔和、轻质、纯净、干净、不伤咽喉、有益肠胃)名为“普达”的湖泊。只见此地僻静无喧嚣,湖水明眼净心,湖畔有无边的草甸,药草与鲜花点缀其间,山上森林茂密。卫地布达(即布达拉宫)是人力建城,而建塘普达天然生成。因而这里被称为“神湖”,书中描绘的景象就是现在的“碧塔海”。
从大门进,我们先走远处的属都湖,在属都湖可乘船到达彼岸。作为驴友我们直接徒步,因为我们一直认为最美的景色一定在路上。刚走进属都湖景区便眼前一亮,只见湖水如镜面,湖畔草地芃芃,野花成片,山上森林树木参天,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如果不看海拔高度,还误以为到了西双版纳。
沿着湖畔景观大道走,一步一景,湖畔树上长满了“胡须”,在风中飘来飘去。这个景观在玉龙雪山我们也见过,在普达措大门到属都湖的路途中也有一大片,据说这个就是“长松萝”。长松萝属于地衣植物,它是藻类和菌类两种植物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复合体,也是一种药材。
一路上,巨木参天,粗枝横斜,湖畔野花,香艳扑面。木栈道旁,一会儿是幽深森林,小动物穿梭林中,有枯木横卧,巨蘑如伞;一会儿是绿草茵茵,朵朵黄花,散落其间,犹如星辰点点;一会儿是濒临湖水,湖水触手可及,湖中枯树犹存,枯枝向天。说明管理者非常注重环保,顺应自然,哪里对环境影响小,就在哪里修栈道。
走出栈道,我们排队上车去碧塔海,正要上车时,旁边一位小朋友(大约7、8岁的样子),突然倒下了,吓得她妈妈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一下子给吓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周围的人忙把小朋友给扶起来,把氧气给她吸。这时她妈妈也回过神来,拿出氧气给她吸。原来是小朋友有高反了。这时认识的不认识的都问她妈妈还需不需要氧气,显示了游客们都有很高的素质,都有助人为乐的精神。高反因人而异,但在高海拔地区一定要备足氧气,在关键时候那可是保命之物。吸了两分钟左右氧气,小朋友就好多了,司机让她们先上车,送她们到前面救护站去治疗。因为这件事,坐在车上的人基本上都在吸氧。实际上这些人都没有高反,只是刚才被吓着了,产生了一种心理暗示而已。
到了碧塔海,只见一大片草场,草场上牛和马正悠闲的吃着草,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在草场上任意地流淌,弯弯曲曲的流向碧塔海。神奇的是,在草场中间有一棵树,树不高大却非常抢眼,不知这棵树是怎么长在草场里面来的,是一棵什么树?沿着木栈道走,路旁有许多鸟在觅食,有游客正在喂食,鸟也不怕人,人走到鸟的旁边鸟也不会飞走,看来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做到了和谐相处。
走到湖边凉亭处便不准前行了,据说是保护碧塔海的生态环境。碧塔海里有一种重唇鱼十分珍稀,与属都湖的裂腹鱼一样都受到国家保护。如果是春夏之交来,碧塔海杜鹃花开,花瓣落入湖中,重唇鱼喜欢吃花瓣,结果吃了花瓣后,鱼儿就飘飘欲仙,像是喝醉了酒一般兴奋,这就是“杜鹃醉鱼”奇观。“碧塔”藏语是“栎树成片的地方”,碧塔海四周全是森林,应该大多数都是栎树吧。茫茫森林拥抱着碧塔海,碧塔海就像镶嵌在山谷中的一只玉盘。
远处巍峨绵远的雪山,近处在风中猎猎的经幡;草原与森林的静籁与辽远,无处不在的俊秀和妩媚的湖泊;在蓝天上徐徐飘过的白云朵朵。这不就是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人间伊甸园”香巴拉吗。在这里没有贫穷与困苦,没有疾病与死亡,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嫉恨与仇杀。花常开,水常清,果子挂满枝头,牛羊满山坡。这就是人间的天堂,美丽圣洁的香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