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古村落之江西婺源---思溪村

作者:蚂蚁上路 显示图片



时间:2021/09/27(星期一)
地点:江西婺源---思溪村


                         思溪村小故事
自古百善孝为先,据宗谱记载:若圣公每年都要从张文坑携子孙儿女来泗溪扫墓祭祖,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路跋山涉水甚为艰辛。由于每年只有一到两次前来,所以不能确保先祖坟墓日后不被侵害,但又觉得此地环境甚好,适宜居住,故在1199年举家迁徙到此。
南宋景炎丁丑1277年间,当时南宋处于将要灭亡之际,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俞姓十八代的伯恒公也不例外,携家老小避难言田的余家湾,后战乱渐息,难民纷纷返乡,恢复生计。
此时伯恒公来故里拜望祖墓,走过村庄,心中一股怆然刺心的感觉,看见泗溪的河水滚滚东去,不禁叹息说:“万水归东都不忘记它的源头,人有祖先岂能忘本?”,于是放弃一切率子孙前来定居。
伯恒公这时看见河对岸有人家居住,前去询问之后,得知姓江,便放心的说:现在好了,“泗”与“死”谐音,水对“俞”与“鱼”同音不利,今有“江”在,“鱼”何患无水?遂在对岸南山下定居,因思念这条清清的溪水,又改村名为“思溪”,这就是现在的村名由“泗水”演变成“思溪”的由来!




思溪颜村,是属于婺源旅游北线的思口镇的两个景点,即思溪村和颜村。相较于婺源东线旅游的交通便利和开发成熟,北线的景点明显就比较分散,知名度低,游客较少,但更加古朴。
我是昨天先玩了婺源旅游的东线,篁岭,江湾,李坑,晚上转到北线的,当我从县城坐城乡公交到思口镇的时候,都已经下午五点多了。在公交站台,几个四五十岁的大叔,骑着摩托车揽客的,都想送我去思溪村或颜村,价格也不贵,五块钱就行。
我坐了一位看起来更加憨厚的大叔的车,在标准的乡村水泥路上一路狂奔,十分钟吧,就到了思溪村,住进了一家叫“福莲居”的民宿。老板一家是当地一对很朴实的村民,很热情,平时靠在家打打零工为生,偶尔有游客住进来,赚点外快补贴家用。
在老板家吃过晚饭,本来想和老板一起去夜钓的,后来听说那边蛇多,我就没敢去,所以早早就睡觉了。




今天早晨在老板家吃过早餐,我便开始了思溪村的游览。
走了也就两百米吧,我就来到了思溪边,一条普普通通的山村小溪,溪水还算干净,两岸翠绿一片,徽式的白墙黛瓦倒映在溪水里,煞是美丽!两三个家庭主妇在对岸的石板上用力地搓揉着衣服,时不时地还抡起木棒使劲地锤几下,“嘣”“嘣”的声音响彻山村,这种原始的洗衣方式很快就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我小时候,家里人以及周围邻居,也是这样洗衣服的,那时我们家后有个藕塘,爸爸用木头在塘边搭起了一个很结实的架子,上面再放一块大石板,这就成了很多村民的洗衣服聚集地,有时人来多了还要排队呢!我随手录了一段视频放在抖音里,竟然还有人回忆到了小时候穿土裤子的悲惨经历!




思溪上,最大的看点,就是前面的这座木桥,它叫通济桥,是几百年来村里沟通两岸的最主要的通道。
通济桥,建于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是思溪村俞宗亨公,为了造福村民而发动子孙捐款建造的。桥长22米,宽3.8米,廊桥结构,桥墩前端砌成半截船型,俗称“燕嘴”,可以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燕嘴”上立的“如来佛柱”,则担负起护境安民的重责。墩尾上的“河神祠”,供奉着治平洪水的禹王牌位。










过通济桥,才算是真正的进入思溪村古村落,左转,首先我们来到是“振源堂”。
“振源堂”,是通奉大夫俞士英祖居,建于清嘉庆年间,该建筑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图案精美华丽,图幅含蓄隽永,寓意深刻。
俞士英,因经营茶叶,木材生意而声名鹊起,成为晚清当时与胡雪岩齐名的红顶商人,被朝廷授命为通奉大夫,并获赠鎏金匾额“嘉惠士林”。




正因为主人太富有,所以“振源堂”建的也特别结实,为了防贼,墙体不用砖,而是采用厚厚的青石板,因为泥砖容易被小偷凿开,而青石板却坚固异常。此外,“振源堂”还在墙体内用木板再立一道护墙,当小偷砸墙时,木板会将其声音放大数倍,从而起到了警报的作用。还有,主人还在沿墙放了几个大水缸,这叫“瓮听”,熟悉古代城防战的朋友都知道,“瓮听”是防止地道战最有效的办法。






第二个景点,我们来到的是银库。
清代乾隆年间,在江南有一家很有名的茶号“兴泰里”,茶号的主人,就是思溪村的俞氏三兄弟:俞树瑾,俞树瑛,俞树玟,三兄弟发达后,在思溪相邻建了“继志堂”,“承德堂”和“承志堂”。
我们现在看到的银库,建于清代中叶,就是存放俞氏“兴泰里”支派捐献银两的库房,这儿存放的银子,都是用来办学,建桥,赈济救灾,反映了思溪村自古扶贫济困的民风传统。









第三个是继志堂,这儿又称“孝友兼隆厅”,建于清乾隆中叶,正厅月梁平卧,气势恢弘壮丽,其中木雕“鲤鱼跳龙门”,“孔明得姜维”,“狸猫换太子”,都神韵活现,栩栩如生。堂屋两厢腰板所刻十二名花,斗艳夺妍,生气盎然。







紧接着的是承志堂,这儿建于清中期,正厅为百福厅,边厅为百寿花厅,精美的木雕图案和字形各异的“福”“寿”,堪称中华木雕精品。
而“承德堂”,据说当年的军机大臣,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剿太平天国军队时,曾驻扎在此。左宗棠当时被困思溪,军饷无着,“兴泰里”家族卖了千亩良田,予以资助,从此,左宗棠与“兴泰里”家族的往来更加亲密。







百寿花厅,原为“承志堂”的迎宾客馆,建于清嘉庆年间。门面精美的木雕图案,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一百个字形各异的“寿”字,堪称中华木雕精品。








这座照壁前的古井,也不简单。
古井又称“燕尾古井”,始建于1723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因整个思溪村地势呈船型,古井就像插撑杆的杆眼。故一直以来,这口井,也是整个思溪村唯一的井,不然,井多船漏,村庄的风水格局就被破坏了。
还记得八七版的《聊斋》吗?其中狐仙篇中的狐仙,从井中随烟雾升腾而起,就是在这“燕尾古井”取得景,一同被取景的还有敬序堂。现如今,井边每天都有好几位来此写生的男女学生,不知他们如果知道了这井里曾“出来过”狐仙,他们是不是还敢在此悠闲地写生呢!



最后一个景点是敬序堂.
敬序堂,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创建人叫俞文杰,又名继机,字锦三,例授“修撰左侍郎”,贡生。这儿由庭院,正厅,后堂,花厅,厨房及花园组成,占地一亩多。
此外,敬序堂的大门朝北,门前开阔,紧邻思溪,又由于主人贡举出身,有官衔,庭院自然比一般徽宅优越,气派。走进大门,迎面的一道门称仪门,俗称“中堂门”,此门平时关闭,只有尊贤贵客来才会打开。走过这道仪门,便发现后面厅堂宽敞,天井阔大,花厅极富特色,你看其下铺金砖青石,上覆斗拱藻井,木雕精美,鸟兽逼真,不怪前有著名电视剧《聊斋》中的大量镜头在此拍摄,后有《青花》也在此取景半个月。






巧合的是:敬序堂的主人俞文杰,还曾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撰写了两篇跋文,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及蒲松龄都有过恰如其分的评论,言辞诚恳,文笔隽永。
据当地人推测,俞文杰与蒲松龄同时代,且年龄相仿,还曾一起同科赶考,以友人相称,交往甚深。《聊斋志异》这本书,蒲松龄在世时并没有刻印出版,只有手稿传世,据传这手稿的第一读者,极有可能就是俞文杰,敬序堂,也极有可能就是按照《聊斋志异》这部书的某段描述建造的。
在思溪村,商宅大都称作堂,唯有“花颐轩”这栋老房子称作“轩”,而不是“堂”,为啥?因为“花”即花甲之岁,“颐”即颐养天年,原来这是当地的徽商们专为族中老人所建的敬老院,老人们可以在花园里种花养草,或者在庭院里写字下棋。








此外,在思溪村,我还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家每户都把自己家的家训,挂在屋外的墙上,这个挺好,很有文化的感觉,同时也让自己家人每天进出,牢记家训,警醒自己,发愤图强,不辱先辈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