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徒步穿越国家植物园,二刷好汉坡,赏最美水杉栈道!

作者:北落师门 显示图片


六只脚记录的轨迹


香山邮局,所有徒步香山的驴友们集合和出发的地方。地铁西郊线终点下车,出站后右转直行过马路就是香山邮局。


面对香山邮局,走左侧的路,向胡同里走,大概50米后会看到一个醒目的大红门,看到红门后右转直走。(走这条路比从邮局右侧经碧云寺北路到野山入口近了不少)


走到头就是一个岔路口,直行走下坡(半年前这条路还没有修好,走起来很不方便)。


走到坡下又是一个岔路口,依然向右拐,往前走大概30米,左手边第一个路口左拐。


左拐后是一条直路,百度上这条路叫碧云寺北路。马路的尽头右边半山坡是马连良和梅兰芳大师的墓。


路尽头右手边是马连良先生和梅兰芳先生的墓地。




沿着这条路一直走(直走)大概500多米就到了防火检查站,到了路口就右拐上坡,扫码,进入检查站。


这里就是香山野山的入口


进入检查站走了一段上坡就是一个路口,向左走(是传说中的懒汉坡,其实是防火道),右边是好汉坡的前期入口(碎石路)。


看着没有路,但是石头上面就是路,这还不是好汉坡,只是攀爬好汉坡的热身活动。




走了八分钟左右就到了好汉坡的入口了,沿着板油路向左走就是防火道(懒汉坡),右边石头路就是好汉坡的入口,好汉坡应该是所有香八拉入坑的第一首选。


通向防火道(没走过,下次走走)。


从这里开始就是一路大小石头上山路了。体力好的大概45分钟到1个小时就能走到海波600米的防火道,我累了就歇,大概要走一个小时20分钟左右,登山鞋和登山杖,手套是这条路的必备装备。


前4分之3都是这样的石头路,石头路的最后路段几乎都是大石头,有的要手脚并用的向上走。


这条路不会走丢,因为只有这一条路,沿着前人的脚步和大石头前行就行。






回头向下看,这段路不是很好走。






走到这里,再有10分钟就到防火道了,今天的天气有些多云,不透彻,走了两次香山遇到的都是这样的天气。


到了防火道,今天的路程最难走的路段已经走完了,站在防火道上,背对好汉坡往左边拐是去挂甲塔方向的路,反之往右拐方向就是去国家植物园的路。(这张图片是通往挂甲塔方向的)


半年前我已经走过一次香山到八大处的穿越路线了,今天去国家植物园。(这张图片是通往植物园的,过年的时候去的还是北京植物园,几个月就变了国字号了)


有阴凉,很舒爽。


香山的路,香山徒步的路线有N条和N种搭配,以后有机会再一一走过。


这段路非常好走,就沿着防火道一路向下就可以。大概走不到4公里就能到樱桃沟的入口。




往栅栏方向走


从这个小门进入就到了国家植物园了。


进入植物园之后左边是个观景台,右边有指示牌显示石头路是通往樱桃沟的道路,从这路到樱桃沟大概还有半个小时的下山路。





观赏平台



一路上有不少休息的地方。



看到这个指示牌的时候,向前走就是樱桃沟(这条路也能到水源头,但是要往回走一点。),向右走就是通往水源头和一二九纪念地的道路。(这条路应该也是曹雪芹小道的终点。)




一夏天没有在山里徒步的原因是小飞虫太多,今天也依然如此。


这条沟应该就是樱桃沟。香山樱桃沟位于卧佛寺西北,也叫植物园樱桃沟,是两山所夹的溪涧,明代于山涧两旁遍植樱桃树,因而得名;如今樱桃树已不复当年盛况,地名却流传下来。


沿着指示标牌走。






纪念亭由三座白色立体三角形钢亭组成,建在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台基上。中央主亭高5.5米,边长5米;两边次亭高4.2米,边长1.8米。三角形代表“一二·九”运动时期在这里举办军事夏令营时露营帐篷的缩影。三个三角形组成“众”字,代表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每个三角形建筑都有三个足尖,一个顶尖。三个三角形建筑,共有12个角尖,其中九足着地,寓意“一二·九”。


水源头位于樱桃沟尽头,又称“水尽头”,据文献记载,自金代起便是北京有名的游览胜地,清初,《宛平县志》列“退谷水源”为“宛平新八景”之一。水源头泉眼一处题有“志在山水”四字。清末有兵丁在此守护。




石上松,位于退谷内,在白鹿岩元宝石南山坡上。石高10余米,宽4米,一株侧柏在巨石顶端的石缝中长出,因民间松、柏名称通用,俗称为“石上松”。


元宝石位于水源头南侧,体量巨大,酷似元宝,底部悬空,内部砌有一榻。榻上方有一空洞,砌成窗型,可通光线,空气。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曾有高僧修行于此。民间传说,此石即《红楼梦》中大荒山无檐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原型。




沿着栈道向下走,不远就到了“如笠亭”。


笠亭是斗笠型屋顶,最早用茅草铺。由于茅草承载力问题,笠亭顶都很小。后来的笠亭也模仿着茅草的屋顶样式。笠亭代表着文人向往农业生活的雅趣。





两条向下走的路,左边石板路是原来的老路,平坦没有台阶,右边是水杉栈道,曲折而富有意境。



水杉银桩。水杉银桩位于水杉栈道的尽头,标本是从距湖北利川小河镇1公里的稻田中发现并采集的。其树干部分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被砍伐,而树根部分却由于深埋地下而保存完好。经过年轮鉴定,这一水杉根桩的树龄超过800年。湖北利川是当今世界存活水杉的发现地。据史料记载,50年前那里还曾经有着茂密的野生水杉林,个体胸径最大可达8米。


水杉是中国特有的孑遗植物,水杉属在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约有6~7种,过去认为早已绝灭,1941年中国植物学者在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谋道溪(今称磨刀溪)首次发现这一闻名中外古老珍稀孑遗树种,这份标本让这个物种成为了“活化石”,也让它的发现成为二十世纪植物学重大事件。1948年水杉被正式命名,从此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今天水杉的种子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被广泛栽培。









水杉这一古老稀有的珍贵树种为我国特产,仅分布于四川石柱县及湖北利川县磨刀溪、水杉坝一带及湖南西北部龙山及桑植等地海拔750-1500米、气候温和、夏秋多雨、酸性黄壤土地区。在河流两旁、湿润山坡及沟谷中栽培很多,也有少数野生树木,常与杉木、茅栗、锥栗、枫香、漆树、灯台树、响叶杨、利川润楠等树种混生。


北京植物园于1972年引进并进行播种繁殖,1975年定植于樱桃沟。樱桃沟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很适合水杉的生长。






“寿安山”石刻,位于樱桃沟水库桥东山崖上。此处原系樱桃沟的入口,有巨石当道,原有明朝嘉靖年间武英殿大学士严嵩所题“寿安山”三大字。清初,曾任吏部侍郎的孙承泽于此建“退翁亭”,并题“退谷”二字,后皆不存。1984年,著名书法家舒同复题“寿安山”三字。


从梅园的入口离开樱桃沟,时间还早,其实植物园也来过很多次了,但是今天温度适宜,我还是随着心情四处走走。


清代饮水石渠(河墙)
为保证玉泉山及清漪园等皇家园林用水,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前后修建了从樱桃沟,碧云寺至玉泉山西门的引水工程。将石头打制成水渠,配合以石墙、水池、沟盖等设施,用以输送泉水,,将樱桃沟、碧云寺泉水引至玉泉山,因地势低矮处的石渠需要置于石墙之上,俗称“河墙”。


北京植物园的引水石渠,始于樱桃沟,随山势经十方普觉寺(卧佛寺),孙传芳祠堂西,丁香园,王锡彤墓西,正白旗(西、南侧与河滩之间),至四王府广润庙,与来自碧云寺的泉水汇合,一路向东至玉泉山,通颐和园。


碉楼是清代旗营用以训练的设施。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政府为平息大金川(今四川阿坝州大金县)地区的叛乱,于旗营间仿金川地区的居住建筑造碉楼,用以军事训练。1749年,在香山设健锐营八旗。


香山地区曾有碉楼68座,如今,这些碉楼仅遗存6座半,其中2座完整的位于植物园内,


这座碉楼是藏式碉楼,湖东侧那个是羌式碉楼。



澄明湖


碑林,共立碑刻25通,是八十年代从香山地区的山、废弃寺庙等地收集而来。分别记录了皇帝的哥哥的生平和功绩,卧佛寺主持的成就,一些明清将军的贡献,记录修庙的过程等等。


追封和硕惠顺亲王碑,墓主人惠顺亲王爱新觉罗·祜塞。礼烈亲王之子。初封镇国公,后康熙年间追封为惠亲王,谥号为顺。
植物园碑林里最高最大的那座碑就是惠顺亲王的墓碑了,原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街道门头村的礼烈亲王坟旁。现在仅剩下的墓碑被运至海淀区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北的碑林中。墓碑的赑屃已经不知去向,植物园新做了一个新碑座。墓碑屹立在很小的碑林之中简直就是鹤立鸡群,雕刻十分精美,体积巨大,有清初王爷坟的气势。碑头很很特别,特别在于其碑额,上书“敕立惠顺王墓碑”几字,中满右蒙左汉。康熙元年立此碑。




正白旗饮水古井位于曹雪芹纪念馆北侧,井深约20米,是正白旗居民 的日常饮水用井,为清代正白旗遗存下来的唯一水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说曹雪芹在正白旗居住时,生活饮水即取自水井。


曹雪芹纪念馆,该馆原是以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老屋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座小型乡村博物馆。1971年在老屋的西壁上发现题壁诗,其中一幅与传说中的鄂比赠曹雪芹的对联基本一致,因此部分红楼梦学者考证此建筑是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写作的地方。



馆内分为五个展室,分别陈列有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地方;写作《红楼梦》的书斋,香山地区美丽的自然环境所给予文学家的灵感;二百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以及与故居有关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碑刻陈列,反映了曹家与香山地区的关系。




纪念馆外面的复建碉楼此处的三层碉楼为90年代黄叶村景区改造时所复建。





        今天的总步数是33000步,从好汉坡开始穿越到樱桃沟到植物园里程12,5公里,用时5个半小时。等到满山红叶红了的时候,准备徒步去红叶大峡谷,或者走一次曹雪芹小道。
        香山,是个徒步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