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我们参观了马兰红山军博园。马兰军博园于2011年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第二批经典名录。
马兰红山军博园位于新疆自治区和硕县,总占地面积37.46平方公里,文物保护建筑总共有52栋。作为中国“两弹一星”诞生地之一,马兰精神的发源地,从这里走出了“两弹”元勋程开甲等8位院士和29位科技将军,为共和国的核事业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走进军博园,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巍巍马兰花雕像,置身其中让人肃然起敬,六尊“钢铁巨人”傲然屹立,彰显了马兰精神中“惊天动地”的宏伟意蕴。马兰花雕像上刻有“马兰魂”三个大字。
军博园里载满了马兰峥嵘岁月史: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战略决策——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原子弹。于是共和国的军事科研精英们、军人们从四面八方集结而来,风餐露宿,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中国奇迹,先后在这大漠成功完成了40多次核试验,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一声龙吟便响彻了世界。
1964年罗布泊欢欣雀跃喜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画面,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再熟悉不过的情景之中,那个画面永远定格在我们中国人的记忆里。
来到将军楼——两弹一星时期院士、将军们的旧居。简单的建筑设计,朴素的宣传标语,充满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越过因岁月冲刷而斑驳的房门,进入楼内,一阵恍惚中,仿佛回到了那个炙热的年代,白斌、王淦昌、邓稼先……在许多英烈先辈的旧居中,穿梭于卧室、书房,眼前似在闪烁着他们曾经艰苦奋斗的身影。简单的房间布置,平平淡淡的起居生活,隐姓埋名成最“平凡”的人,却做着最伟大的事,“无私奉献”是马兰精神中最闪耀的一处。
从将军楼的参观中回神,登上楼后的蛙鸣山,于山峰处俯瞰远眺,五座将军楼一览无遗。六十年前的这里还是荒漠戈壁,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数十年,气候恶劣,水电短缺,而不知多少马兰人风沙满面,在技术难关攻坚不下时登上蛙鸣山一扫胸中浊气,转身又投入到艰苦卓绝工作中去。
“马兰魂”,那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民族精神的印痕。
在马兰红山军博园,人们设身处地地感悟到英烈先辈为了铸就“国之利刃”的艰苦与辛酸,重温了他们克服艰难险阻创造伟大成就的马兰精神。虽然无法知晓马兰的全貌,但在这里到处都有它的精神写照,都能感受这种精神的真谛,而且不时被它深深打动。
(照片和文字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和核讹诈。当时,东北朝鲜战争,西南印度冲突,东南台湾海峡危机,三者对中国形成钳形包围,美国更是在各种场合不断放出要动用核武器制裁中国的威胁。毛泽东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核武器。
毛泽东曾感慨的说,我们现在能干些什么呢?我们只能造一些桌子椅子,只能造一些茶碗茶壶,还能干嘛呢?还能把麦子磨成面粉,其他的别说什么飞机呀、汽车呀,就是连拖拉机也造不出来呀。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中国这个在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站立起来的民族,终于用现代科学,雷霆的证明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此时此刻,站立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挺起了自己的脊梁。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罗布泊欢欣雀跃喜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画面,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再熟悉不过的情景之中,那个画面永远定格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马兰,这个地图上曾经找不到的神秘地方,地处巴州和硕县,我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核武器试爆指挥中心旧址,就在县城东北约40公里处的山谷中。它由核试验指挥中心和研究基地两部分组成,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21基地。其中核试验指挥中心旧址命名为马兰红山军博园。
马兰名称来源
说法一: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核武器试验基地创始人之一张蕴玉将军带领一支部队来到这里,看到此地虽然渺无人烟,却有着美丽的马兰花,于是就取名马兰。
说法二:张爱萍将军从朝鲜回国后,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由他主持核试验工作。这位著名的将军诗人,给这儿起了个极富诗意的地名------马兰,就此而得名。
马兰花。
马兰军博园在戈壁深处、群山之间,其前身是神秘的核武器试验基地。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就有一大批军人和科研人员,西出阳关,来到大漠戈壁,为了开辟共和国核武器的试验场,来到了罗布泊 ,来到了这里。随后,大批家属、子女也来到马兰安家落户,曾经前前后后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
那特殊的年代,那特殊的环境,那特殊经历…… 马兰,这片他们生活、成长、战斗过的热土! 成为不会忘怀的第二故乡。马兰花,他们心中永远绽放的最美丽的花!
叶子似碧绿的江水,
花朵如天空般蔚蓝。
马兰花,默默人间美丽,
马兰花,静静岁月流传,
马兰花,默默绽放荒野,
马兰花,静静安详天边,
马兰花,是如此辉煌和平凡……
一位马兰人深情地写道: 马兰的风,红山的雪,想起你,魂牵梦绕, 云里雾里,我常常想起你, 你总在我心里……天山脚下,戈壁深处,盛开着一朵美丽的花,她不畏严寒、狂风,不惧烈日、流沙,她生命是如此顽强、坚韧、执着,她剑叶挺立,绿如翠滴,气味清香,紫气袭人。她用美丽装点着西北大地,她用生命托起蘑菇云霞。她有火的情怀,她有诗的韵律,她有大漠的胸襟,她有天山的雄伟,她将深深的爱绽放在那些隐姓埋名的奉献者心中,她就是----马兰花。马兰花,我一生的爱。马兰村,我永远的家。蘑菇云朵从这里升起,国之重器从这里诞生。多么富有诗意的描述
荒漠植物马兰,水边的马兰更是鲜艳夺目。
蓝幽幽的马兰花, 花色动人,美丽芬芳
歌曲《马兰花》旋律优美,让人回味无穷,草原的味道
马兰花盛开在荒漠戈壁。
向着目的地---马兰红山军博园行进。
公路两边是荒山,有时出现草地。
戈壁荒山,植物因缺水而干枯。
如絮般漂浮的漂亮白云。
远方山脚下出现几顶蒙古包和一排绿树,有人烟的地方。
车窗外的景色。
难得一见的大片草地。
蔚蓝色的天空,让人赏心悦目。
经过一处军营,八一红五星格外醒目。
军博园到了,没有停留,车直接开进园区。
路边一闪而过的雕塑。回程得知,此乃“马兰花雕塑”,是马兰基地的重要标志。
笔直的园区道路。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宣传板。
重点参观蛙鸣山和将军楼。
参观将军楼,数十位将军、院士曾在此居住和工作。
将军楼简朴的建筑。
将军楼内部陈设。
将军楼邓稼先旧居。
将军楼内部走廊。
这里记载着“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在马兰基地以胸怀大局、艰苦创业、严谨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生涯。
这里最高的建筑是三层楼,所有的建筑都是就地取材,烧砖垒砌,历经几十年风沙,依然稳固屹立。
第二十二号将军楼。
从将军楼的参观中回神,登上楼后的蛙鸣山,于山峰处俯瞰远眺,五座将军楼一览无遗。
不知多少马兰人风沙满面,在技术难关攻坚不下时登上蛙鸣山,一扫胸中浊气,转身又投入工作中。
蛙鸣山。
指路牌。
将军生活区前面的草地树林。
这条道路通向防空洞。长达300米的人工防空隧洞(三线指挥部)透露着核试验的神秘与艰辛。如有时间记住一定要去看一下。
此时,正午,阳光真好。
蓝天白云毫不吝啬给了戈壁高原。
一辆广东牌照的房车开过来闯入镜头。
灰色的岩石,绿色的树,青青的草地。
沙漠特有植物红柳簇拥在马兰花雕塑周围。
马兰花雕塑是以马兰花为原形,以六片花瓣组成了一朵马兰花簇,这座雕塑最高处达27.7米,在两个花瓣内有通向顶部的观景台。这个雕塑有三层含义,一是从上世纪50年代我们开始研发核武器到今天有着六十多年的历史,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所以雕塑采用的材质为锈钢板。二是我们研究核武器,铸造祖国的核盾牌,我们心中的理想是和平,代表在和平年代,我们利用核能源造福人类,避免战争,是和平的象征。三是象征着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要离开马兰军博园了,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冰山上的雪莲,戈壁滩的卵石,沙中的红柳,不朽的胡杨,烈日下的骆驼刺,大漠深处的马兰花……
再见!马兰花,我们心中永远绽放的最美丽的花!